在新课改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而且明确提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阅读物。”但当前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那就是学生学习处于相当被动的状态。学生学习语文,其知识来源大都局限于教本,这远远不适应当今高考综合科目考试的开放性要求,更不适应高考内容趋向考查学生多元化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改革。
那么在语文新课标背景之下,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出击”转变?如何实现中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能力培养?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悬念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动态影像设置悬念导入
进入新的教育时期,多媒体的运用已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它直观形象,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唤起其求知欲的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美的情操。例如,我们在学习《雷雨》一课时,单凭语言的引入,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我们用多媒体展示话剧实录,效果就会远远不同,学生便会急于知道故事情节,会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2以音乐设置悬念导入
音乐轻松活跃,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我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先播放一首歌曲《好汉歌》,随着音乐,学生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兴趣一下高涨起来。音乐停了,我就创设悬念:“八十万禁军教头最后被逼上梁山?你们想不想知道林冲有怎样的遭遇?”学生们高兴地说:“想!”接下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带着好奇心去认真阅读课文。
二、引读质疑,诱发阅读兴趣
“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感情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质疑引思,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我在教学艾青的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在学生掌握了字词以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的感情很丰富,要注意变化。同时,诗歌的感情十分真挚,这是这篇诗歌成功的一大原因,所以切勿虚假,要反复体味作者的情感。告诉学生只要细心体味,反复揣摩,从作者角度出发,真情实意,就能读好。通过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诱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阅读、自主阅读。
三、读中感悟,巩固阅读兴趣
“悟”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归宿。学生通过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通过这种“读—思—读—悟”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由点到面,扩展阅读兴趣
当前,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漫画书上,这无疑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品位。但要说没有适合中学生的读物,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要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常见的教材上,而是要丰富学生阅读材料的内容,扩大阅读内容的点和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在实践中的做法。
(1)以节选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扩展。比如,《鸿门宴》中项羽未听范增之计,放走刘邦。如果学生想要了解此事的起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就可以鼓励他们去看《史记·项羽本纪》,从而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项羽一生的命运发展,这不失为维持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但并非无目的地瞎看一遍,而应有选择地看,由课内促课外,课外积极的知识又反过来促进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2)以作家名作为基础,向作品全集扩张。如由鲁迅的《雪》扩张至散文诗集《野草》,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鲁迅;由《藤野先生》推荐散文集《朝花夕拾》,让他们通过作品来全面了解作家的思想和创作历程。对知识的索求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具主动性、更持久。
总之,只要学校、家长、学生和教师充分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并引起高度重视,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的热情,主动地去阅读,然后教师分别从阅读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相信经过不断的良性循环,高中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当前的尴尬局面会得到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