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是当前我国社会所面临的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媒体报道的一些事件既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各行业安全管理的疏漏,同时也折射出民众的道德缺失不容忽视。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深入分析道德困境的产生原因及消解路径,以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我国道德困境的表现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更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途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成就斐然,人们的道德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却并未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在有些单位和个人身上显得较为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趋利化特点,人们价值观念的功利主义膨胀,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受到挑战,因此出现了道德滑坡的局面,进而发展到今天的道德缺失、道德困境,表现在领导干部身上的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与人民争利益;表现在公民身上的见利忘义,家庭伦理观念矛盾冲突;人们在享用网络资源的同时,也遇到了网络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道德底线一再受到冲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公德缺失、职业道德缺乏、家庭美德弱化
公德是众德,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然而,我们目前的社会公德恰恰缺少大家的参与和共同遵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上公交车拥挤不排队、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及孕妇让座,在公共场所随意乱扔垃圾、大声喧哗,见利忘义,见死不救;公共汽车殴打司机、夺方向盘等;飞机上打架致使飞机飞回原地等现象;利用手机、电脑、互联网等手段,进行诈骗等活动;在家庭美德、社会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令人担忧。个体的孤独焦虑,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些现象人们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今天的社会公德已不再是彰显精神文明和时代进步的文明镜,而是反映社会问题和人的道德观念变化的变色镜。
职业作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必定会对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习俗和道德传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遵守职业道德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重要体现,又是社会对个人的客观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敬业精神,但是如今一些领域职业道德的缺乏确实让人触目惊心。有些领导干部视手中的权力为谋私的工具;一些行政机关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医患关系紧张,过度医疗现象频发;有的媒体炒作假新闻,制作虚假广告等等,这些现象都是职业道德缺乏的表现。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样的家庭美德也正在弱化。在中国历史上,老年人是一家之主,具有管理、教育、分配等权力,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越来越弱,父母在子女面前的作用也不那么重要,不孝之子、“啃老族”越来越多;兄弟姐妹的情义越来越淡;夫妻之间的信任度越来越低。凡此种种,都让人们感到如今的亲情不再那么珍贵绵长。
(二)诚信缺失,行为失范,道德困境
世间万物,必有其基。地为万物之基。而诚信乃社会之基。纵观古今,诚信向来是做人和社会文明的基本准则。(《论语·学而》)乃至被当作为政之法:“信,国之宝也。”然而,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期,却出现了与之不相协调的现象——诚信状况是社会道德的显性体现,中国社会道德缺失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全社会的诚信缺失。诚信缺失又表现为个人诚信缺失、企业诚信缺失和政府诚信缺失。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屡禁不绝的坑蒙拐骗现象,造成了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下降,人际关系冷漠;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严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在行政方面,由于信息和权力垄断,政府政策朝令夕改、暗箱操作、行政执法越权、侵害公民、企业权益行为屡有发生;从政府行政人员方面,公务员队伍缺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贪腐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失信、失范现象的存在,压缩了诚信、守德的人的生存空间,让人们看不到恪守诚信、道德带来的回报,出现了道德困境。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指出:失信加大社会交易成本,诚信长期在低水准上运行,除了对社会个体的道德、信仰产生不良作用外,还会增加社会运行成本。因为我们老是怀疑,就老得设防、限制,很多社会交易就变得很昂贵。在某种程度上,社会交易成本无限制扩大,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社会责任感淡漠,缺乏爱心,漠视生命
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道德困境带来的危害让老百姓感同身受,个人、企业在获得利益的同时本应当兼顾其社会责任。但是,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人们疯狂逐利,其所售出的伪劣产品已严重威胁到了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如出售假药、假酒,食品乱用添加剂,衣料中含致癌物质,建筑行业的偷工减料,汽车质量安全隐患,这些失德行为都是企业人、社会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漠视,直接危害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二、我国当前道德困境的成因分析
虽然国家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道德问题却未能有效解决,失信、失德行为屡禁不止。这不但严重损害了社会利益,更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道德困境的形成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心态制约着人们公德的发展,引发市场经济发展中“目的”和“手段”的倒置
所谓社会心态就是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包括社会成员普遍的思想认识、心理感受、道德品行及社会倾向,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延续下去就构成较为牢固的社会心理定势。观察社会现象,可以看到,其中积淀了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消极因素,仍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在当代我国现代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失重现象突出的表现出来,时尚性、功利性和形式性大众文化产生了价值、文化的多元甚至可以随便点到一些原则和标准。传统文化的失重影响了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使人重视自我的强度加大,就不利
于社会的进步,更有损于道德建设的发展。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利用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在经济发展和利益追逐中,有些人在市场竞争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运作下,自私自利,胡作非为,不择手段,忽略和无视社会舆论压力、忽视道德、法律,肆意来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一旦人的私利性被激发出来,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偏离了互惠互利、共建共享的发展要求。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制度缺陷”和“公共权力的失范”
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方面机制还不健全。好的制度有利于人们的道德行为,而“制度漏洞”、“制度缺失”、“制度冲突”等问题就会影响人的道德行为的践行。对于失信、失德行为往往难以惩处或者惩处不力,对各种生产经营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很多时候,全凭生产经营者的自律,这就给失德者造成了可乘之机。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完善,使我国政府官员中一些人既缺乏道德自律机制,也缺乏他律机制,因而产生腐败现象。2014年一季度就有57名厅级干部落马,一些官员道德失范,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之风的不断滋生和蔓延,必然导致民德败坏,直接诱发了社会风气、公共道德的败坏。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经济体制的变化带来了道德取向的变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哥伦布1503年信中的话,形象地揭示了金钱的魔力:“金钱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钱,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我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应服于从集体利益;强调艰苦朴素;强调纪律、服从和组织观念。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尊重个人的独立与自主,讲究诚信、遵守规则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总是以市场主体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为内在驱动力的,因此,重功利的市场经济有其不同于计划经济的道德倾向,主要表现在:追求创业,一切向钱看,不择手段谋取私利,容易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诚信丧失;强调个人奋斗、个人目标的实现,以金钱、权利、地位论成败,形成经济主义的价值观;缺乏对社会责任感。我们在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摒弃了计划经济的道德倾向,却没有建立起健康的市场经济的道德理念,致使市场经济带来的世俗化、功利化倾向,扰乱了人们的道德标准。
三、道德困境的消解途径
基于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现状,逐步消除道德缺失、道德困境,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已经势在必行。道德困境的消解与人的发展及社会进步是辩证统一的、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发挥政府的道德垂范和引导作用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这也是对行政执法人员滥用权力的约束。政府行政行为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缺乏行政的前瞻性、计划性、连续性和严肃性。尤其在地方政府,行政行为随意性太强,政策朝令夕改,搞重复建设,政绩工程,给社会和民众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损害,并由此而失信于民。因此政府需要依法信用行政,并严格按国家规定做到政务公开,信息公开,让政府行为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努力减少政府的失德行为。政府行为对企业、个人和社会都有广泛的影响,充分发挥党政干部的道德模范作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执政为民,清正廉洁,道德高尚,为民谋利,用政务诚信来引导商务诚信、社会诚信。政府及公务人员应该做道德文明建设的楷模,通过对其行为的价值判断传递善恶观念信息,促使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认识,唤起人们道德参与的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市场经济下的规章制度建设,惩处道德失范行为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限制。”市场经济倡导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市场行为加以规范,就会出现无序竞争、道德失范的行为。如果对违背竞争准则,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的扰乱市场的行为不加以惩处,不仅会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那些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商家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因此,必须建立规范化的市场机制,使市场参与者有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使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来实现社会公利的增长。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完善的市场经济规章制度有助于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使人们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从而规范人们的市场行为,保证人们市场行为的道德性。
(三)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关注弱势群体,提升社会伦理道德水平
关注弱势群体,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入手,努力消除贫困主体的权利贫困现象,确保他们有权参与那些决定和影响他们自身及其家庭发展的公共事务。在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前提下,努力采取措施促进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强化贫困家庭和个体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归属感,提升他们的“自助能力”。这有利于消除或减少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贫困和社会排斥而引发的社会仇视现象,增强社会认同感和自觉遵守各种社会规范的意识和水平
做到这些需要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为整个国民的道德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公平和公正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人民的收入,减少弱势和贫穷人群,为实现公平公正夯实物质基础。注重“以人为本”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互动,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中。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中,除个人改造与社会改造外,家庭伦理观念的改造也是不可忽视的。
(四)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其创新点和接收点,促使道德行为上的自觉和自律
要消除道德困境,需通过各种途径对民众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以
此使民众在自觉遵守道德的前提下,来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利的统一。首先,教育的内容要从立足于教育人、改造人的目的转化为满足人的需要、关心人、发展人的动力,教育要有针对性,抓住人的利益说服人;其次,要不断探索道德教育方法和形式的创新,实现民众的心理情感认同,增强其接受度,逐渐内化为人们行为上的自觉和自律;第三,在教育渠道上,除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外,应利用手机、电脑的微信、微博等互动性载体平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来占领宣传阵地,大力开展道德教育,使民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尤其应该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使道德规范成为民众行为内在的约束力和推动力。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既能实行自我监督,又能参与社会行为的调整过程,对他人进行道德评价。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从国家方面,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方面,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方面,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特别要在青少年中要大力宣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会对未来的社会风气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为促进社会道德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群忠.道德危机的拯救与文明大国的崛起.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 马超,申田,严汉平.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及治理对策.改革与发展,2010(1)
[3] 刘雨春.道德危机的隐显及其社会根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5] [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
[6]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