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新闻工作者、报刊评论家邹韬奋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和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先后创办了11种进步刊物。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在民众抗日热潮的推动下,张治中等率驻军奋起反击,拉开了淞沪抗战序幕。
邹韬奋在创刊词上宣布:“在这民族抗战的紧急时期,本刊的任务,在一方面是要对直接间接和抗战有关的国内和国际的形势,作有系统的分析和报道,显现其重要意义和相互间的关系;又一方面,是要反映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需求,并贡献我们观察讨论所得的
抗战时期,邹韬奋曾向周恩来提出了入党要求,周恩来认为其以党外人士身份在国统区和国民党作政治斗争更为有利。邹韬奋组织出版的刊物和书籍,不仅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更唤起民众巨大的爱国热情,把大批青年引上革命道路,有裨益于中国革命。
邹韬奋纪念馆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去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纷纷举行追悼大会。10月7日,《解放日报》出了特刊,发表了中共中央9月28日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追认邹韬奋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高度评价他的功绩:“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 ...
《党史文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1926年10月,邹韬奋以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的身份,接办了职教社的机关刊物《生活》周刊。此后,从《生活》到《大众生活》《生活日报》,从《生活星,邹韬奋:以笔为剑战而不屈【4】--党史频道
邹韬奋:为抗日救亡奋斗不息. 发表时间:2021-02-19 来源:《党建》杂志. 王林育. 1944年7月24日,我国著名政论家、出版家、新闻记者邹韬奋在上海不幸病逝,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 ...
不朽的精神,不尽的沉思_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 邹韬奋:不朽的精神,不尽的沉思 按照生命时限的界分,邹韬奋先生不属于"六十年出版家"的行列。早在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四日,韬奋先生在不满五十岁的时候,因患耳癌,痛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邹韬奋先生对自己的定位是要做一个“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他一生都在追求“办一份为大众所爱读、为大众做喉舌的刊物,办一个自由的、不受检查的报纸”。他的伙伴徐伯昕后来在纪念文章中写道:“他不是个大思想家,也不是个文学家,在学术上亦没有太大的贡 …
全国抗战爆发后,邹韬奋获释。重获自由的他即刻投入抗战的洪流之中,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三地创办《全民抗战》等刊物,引导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加紧了对邹韬奋的迫害,邹韬奋被迫流亡香港。
邹韬奋:坚持媒体独立 办为大众做喉舌的刊物 无论受到怎样的外界压力,邹韬奋始终坚持编辑与媒体的独立性。他说:“我的态度是头可杀,而我 ...
著名新闻工作者、报刊评论家邹韬奋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和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先后创办了11种进步刊物。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在民众抗日热潮的推动下,张治中等率驻军奋起反击,拉开了淞沪抗战序幕。
邹韬奋在创刊词上宣布:“在这民族抗战的紧急时期,本刊的任务,在一方面是要对直接间接和抗战有关的国内和国际的形势,作有系统的分析和报道,显现其重要意义和相互间的关系;又一方面,是要反映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需求,并贡献我们观察讨论所得的
抗战时期,邹韬奋曾向周恩来提出了入党要求,周恩来认为其以党外人士身份在国统区和国民党作政治斗争更为有利。邹韬奋组织出版的刊物和书籍,不仅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更唤起民众巨大的爱国热情,把大批青年引上革命道路,有裨益于中国革命。
邹韬奋纪念馆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去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纷纷举行追悼大会。10月7日,《解放日报》出了特刊,发表了中共中央9月28日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追认邹韬奋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高度评价他的功绩:“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 ...
《党史文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1926年10月,邹韬奋以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的身份,接办了职教社的机关刊物《生活》周刊。此后,从《生活》到《大众生活》《生活日报》,从《生活星,邹韬奋:以笔为剑战而不屈【4】--党史频道
邹韬奋:为抗日救亡奋斗不息. 发表时间:2021-02-19 来源:《党建》杂志. 王林育. 1944年7月24日,我国著名政论家、出版家、新闻记者邹韬奋在上海不幸病逝,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 ...
不朽的精神,不尽的沉思_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 邹韬奋:不朽的精神,不尽的沉思 按照生命时限的界分,邹韬奋先生不属于"六十年出版家"的行列。早在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四日,韬奋先生在不满五十岁的时候,因患耳癌,痛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邹韬奋先生对自己的定位是要做一个“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他一生都在追求“办一份为大众所爱读、为大众做喉舌的刊物,办一个自由的、不受检查的报纸”。他的伙伴徐伯昕后来在纪念文章中写道:“他不是个大思想家,也不是个文学家,在学术上亦没有太大的贡 …
全国抗战爆发后,邹韬奋获释。重获自由的他即刻投入抗战的洪流之中,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三地创办《全民抗战》等刊物,引导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加紧了对邹韬奋的迫害,邹韬奋被迫流亡香港。
邹韬奋:坚持媒体独立 办为大众做喉舌的刊物 无论受到怎样的外界压力,邹韬奋始终坚持编辑与媒体的独立性。他说:“我的态度是头可杀,而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