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出任主编时,创刊一年的《生活》周刊发行量2800份;邹韬奋接办两年,发行量达到4万份,到1931年突破了10万份,1933年达到15.5万份。 1933年12月16日,最后一期《生活》周刊发表了邹韬…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为适应形势需要,邹韬奋迅速着手创办了一份新的时事政论期刊,经过短短5天的紧张筹备,8月19日,由邹韬奋主编且是主要撰稿人之一的《抗战》三日刊在上海宣告创刊。
由于未取得国民党的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一纸“审查证”,此前,《文艺阵地》在上海出版后即遭查禁。邹韬奋等人试图为《文艺阵地》取得“审查证”,并在重庆公开发行。徐伯昕邀请茅盾继续担任《文艺阵地》主编,茅盾欣然答应。
邹韬奋还号召读者共同办报,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为《抗战》三日刊撰写通讯和各种性质的文稿。. 《抗战》三日刊的内容主要以时政、述评、战地通讯为主,具有时事性强和刊期短的小报特点,它的创办成为国民党统治区影响力最大的救亡刊物之一。. 该刊除邹 ...
作者:不详 出版社:不详 出版时间:1932-00-00 开本:16开 印刷时间:0000-00-00 ,购买民国21年 邹韬奋 主编 《生活》第七卷 第41期~50期 共十册等民国旧书相关商品,欢迎您到孔夫子旧书网
邹韬奋:坚持媒体独立 办为大众做喉舌的刊物 无论受到怎样的外界压力,邹韬奋始终坚持编辑与媒体的独立性。他说:“我的态度是头可杀,而我 ...
摘要:邹韬奋作为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编辑出版家,他的大众编辑思想在我国编辑出版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主编的《生活 ...
著名新闻工作者、报刊评论家邹韬奋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和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先后创办了11种进步刊物。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在民众抗日热潮的推动下,张治中等率驻军奋起反击,拉开了淞沪抗战序幕。
邹韬奋出任主编时,创刊一年的《生活》周刊发行量2800份;邹韬奋接办两年,发行量达到4万份,到1931年突破了10万份,1933年达到15.5万份。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每期《生活》周刊在学校饭厅门前的地摊上出现时,同学们便如饥似渴地抢购;最迫不及待要看的,就是韬奋的时事评论和连载的游记。
邹韬奋先生对自己的定位是要做一个“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他一生都在追求“办一份为大众所爱读、为大众做喉舌的刊物,办一个自由 ...
邹韬奋出任主编时,创刊一年的《生活》周刊发行量2800份;邹韬奋接办两年,发行量达到4万份,到1931年突破了10万份,1933年达到15.5万份。 1933年12月16日,最后一期《生活》周刊发表了邹韬…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为适应形势需要,邹韬奋迅速着手创办了一份新的时事政论期刊,经过短短5天的紧张筹备,8月19日,由邹韬奋主编且是主要撰稿人之一的《抗战》三日刊在上海宣告创刊。
由于未取得国民党的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一纸“审查证”,此前,《文艺阵地》在上海出版后即遭查禁。邹韬奋等人试图为《文艺阵地》取得“审查证”,并在重庆公开发行。徐伯昕邀请茅盾继续担任《文艺阵地》主编,茅盾欣然答应。
邹韬奋还号召读者共同办报,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为《抗战》三日刊撰写通讯和各种性质的文稿。. 《抗战》三日刊的内容主要以时政、述评、战地通讯为主,具有时事性强和刊期短的小报特点,它的创办成为国民党统治区影响力最大的救亡刊物之一。. 该刊除邹 ...
作者:不详 出版社:不详 出版时间:1932-00-00 开本:16开 印刷时间:0000-00-00 ,购买民国21年 邹韬奋 主编 《生活》第七卷 第41期~50期 共十册等民国旧书相关商品,欢迎您到孔夫子旧书网
邹韬奋:坚持媒体独立 办为大众做喉舌的刊物 无论受到怎样的外界压力,邹韬奋始终坚持编辑与媒体的独立性。他说:“我的态度是头可杀,而我 ...
摘要:邹韬奋作为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编辑出版家,他的大众编辑思想在我国编辑出版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主编的《生活 ...
著名新闻工作者、报刊评论家邹韬奋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和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先后创办了11种进步刊物。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在民众抗日热潮的推动下,张治中等率驻军奋起反击,拉开了淞沪抗战序幕。
邹韬奋出任主编时,创刊一年的《生活》周刊发行量2800份;邹韬奋接办两年,发行量达到4万份,到1931年突破了10万份,1933年达到15.5万份。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每期《生活》周刊在学校饭厅门前的地摊上出现时,同学们便如饥似渴地抢购;最迫不及待要看的,就是韬奋的时事评论和连载的游记。
邹韬奋先生对自己的定位是要做一个“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他一生都在追求“办一份为大众所爱读、为大众做喉舌的刊物,办一个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