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是毕业论文,写起来比较难,但是把握的好的话,也不怎么难,不过,我还是建议你可以去找一个叫品学论文网的帮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之前我的论文也是想自己写,但是写到第三章写不下去了,我是采用建模的方法做的,连建模软件都不会,要重新学至少得一个多月啊,哪有时间,还好找品学论文网的老师帮了忙,特别省心,呵呵,如果没找他们,肯定又得拖一年了。建议自己不会的话,最好找品学论文的高手参谋下。
摘 要目前,电子商务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发达国家把它作为国际贸易领域的新手段扩大其应用范围。预计到2003年,世界电子商务交易额将增加到近1.5亿美元,“因特网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角。这种新兴贸易方式的发展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便捷自由的手段和工具,使国际贸易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积极变化。电子商务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和场所,缩短了国际贸易的距离和时间,简化了国际贸易的程序和过程,使国际贸易活动全球化、智能化、无纸化和简易化,并实现了划时代的深刻变革。关键字:蓬勃发展 深刻变革 经济主角 新兴AbstractCurrently,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is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e global scope, flourishing nation it Be the new hand seg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realm extends its application continuously. till 2003, world electronic commerce's trading a sum will increase to 1.5 near USD, "Internet economy" will become the leading role of world economy. kind of development of[with] newly arisen trade method provided more conveniently free means and tool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king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ake place to make the aggressive variety that the person focuses attention in many ways and all.The electronic commerce expanded space and pla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istance and tim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implifying procedure and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king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movable globalization, intelligence turn, have no paper to turn with simple turn, and carried out an epoch-making and deep change.Key word: Booming development,Deep change,Economic leading role,newly arisen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传统国际贸易迫切要求实现全球贸易运作的信息化,来节约社会成本和贸易成本,而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今天,有幸与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仁一起探讨我国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相关问题,我也想将我的调查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
新闻学虽然已是一级学科,但它语言文学的性质没有变。目前,我国学科分类仍将它归入文学门类,被视为人文科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体育新闻传播手机媒体影响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而技术的进步让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加,除去发简讯、打电话等基本功能外,手机的功能更加趋向于娱乐化。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手机媒体发展初期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21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之骄傲、兴奋的一件事——申奥成功,北京成为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城市,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在第一时间将此讯息带到了中国人的耳边。
关键词:手机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一、前言
如今社会资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网路等其他媒体,具有互动性强、资讯源内容多样、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等特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手机媒体的便携性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讯的新闻,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化
据中国网际网路络资讯中心释出的《第27次中国网际网路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另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截至2014年,全国行动电话使用者达12.8亿,普及率为94.5%,手机使用者的增加大大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发展。例如,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有70%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大学生基本都通过手机来获取外界资讯,每天在手机上浏览新闻、看视讯、收看直播、关注微博等,一步一步地成为“手机党”、“低头族”,这些调查研究表明手机已经高度媒体化。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特性相契合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有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的优点,并且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与手机媒体的特征相契合。由于体育具有竞技性质,人们往往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体育比赛。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不能守在电视、电脑前观看体育比赛。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现在一个NBA球迷如果要选择观看一场NBA篮球常规比赛,更多地会选择开启手机,登入新浪、风云直播等网路平台观看比赛,真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观众已经不多了。手机媒体的便携、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欣赏比赛的需求,手机媒体的时效性与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完美契合。
三、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体育新闻语言的改变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专业性、竞技性等特征,对部分观众而言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普遍关注,直接促进了体育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新闻播报正逐渐以准确、简练、具体、快速、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报道,更多地使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进行体育新闻传播。据笔者了解,在80年代,篮球赛的播报更多地存在于各个体育院校中,直到后来,各种篮球比赛正式进入电视直播,才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开始,人们并不怎么了解篮球比赛的过程以及篮球比赛的规则。如今,由于手机媒体简洁易懂的播报方式和体育语言的通俗化,使篮球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体育运动专案之一。可见,这种新闻语言的改变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手机媒体提升舆论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使用者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传送自己的观点,与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特别是当下QQ、微信、部落格、微博的发展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迷,经常在微博上与广大体育迷进行交流互动。每逢较大的体育赛事,微博首页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便能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观赛体验。在激动的时刻表露喜悦,在沮丧的时刻发泄不满,在喜欢的运动员或球队输了的时刻吐槽,和大家分析失败原因,在支援的球队不负众望获得冠军的时刻分享欣慰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再加上如今体育直播、转播中,直播员为增加收视率,也会以有奖竞猜、上墙等形式,或者发表一些自己幽默的观点来达到互动效果,从而促进体育新闻的传播。
三手机媒体使新闻进入融合及整合式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逐渐融合。中国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大一部分“手机党”、“低头党”通过手机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传统媒体在这一状况下,为了谋求发展不得不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例如,报纸行业。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报纸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使用者能在各大手机新闻媒体上获取报纸上的各种资讯,这就使人们购买报纸的需求减少。为了寻求报纸业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整合式传播道路,手机报应运而生。
四、结语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流方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是必然趋势。在这一条件下,新兴媒体以自身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逐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流,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参考档案:
[1]谭秀湖.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编辑学刊,201401:83-86.
[2]朱志锋.移动终端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05:203-204.
[3]吴红梅.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前景分析[J].新闻爱好者月刊,201022:33-34.
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思考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地变更、创新,让人民感受到了新闻的传播力量和亲民性。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改变原有的新闻传播模式,才会有效并优质地传播新闻,使新闻内容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援。笔者对当前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拓宽新闻传播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如今,电子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路成了人与人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许多人还会通过新媒体对新闻内容进行了解与传播,将重要事件或是舆论讯息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方法相对于以往的纸质传播,广播等更为便捷。但是若想让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更加大众化及普遍化,就需要对新媒体进行了解,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使新闻能够及时有效地传播。
一、关于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特征
当前背景下的新媒体顺应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人们不用通过大量的时间去完整的阅读资讯。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新媒体已经成为资讯传播的主要途径,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变得零碎,但新媒体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它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娱乐。通过手机获取新闻资讯是最便捷的一种方式,如今网路资讯的划分越来越详细,人们关注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它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心理需求。
二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以“新”字作为代表,它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它的传播速度快,资讯量较大,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实效性、储存性以及选择性都是最强的,它的语言要素多种多样,带给人们更多的新鲜感以及趣味性。其次,新媒体传播的途径较多,我们使用的QQ、微信、微博上每天都会更新讯息,人们再也不用守在电视机旁等待新闻了。最后,新媒体的互动性强,每条播出的新闻,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新闻后的网友留言版块分享给更多的人。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新闻的实效性增强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及优势之一就是新闻的实效性增强。在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是报纸,广播以及电视新闻,但报纸的出版或电视新闻的播出时间与人们收到资讯的时间存在差异,所以大多数人看到的新闻都是前一天发生的事情,也有一些人看到的新闻已经是经过处理的或是新闻事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报纸以及电视新闻的实效性相对较差。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装置连线到网际网路获取新闻资讯,从而可以获得实时释出的资讯,提高了新闻的实效性。
二新闻的互动性增强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是单向传播的,不具有互动性,人们只作为新闻的接收者,没有办法对接收到的新闻进行评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子科技产品的进步,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的互动性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在很多新闻下,都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处让人们进行留言点评,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让读者与读者进行互动,同时也让读者与撰稿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新闻的互动性推动了正确观点的传播和整个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
传统媒介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图片和声音,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逐渐走向了全媒体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文字,图片和声音转化为视讯和影像呈现出来,这种新闻增加了趣味性,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促进了新闻的广泛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科技产品都成为了新闻传播的媒介,它们与传统的媒介方法相结合,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形式,拓宽了人们的阅读渠道。
四新闻传播的全时性
在传统的媒介传播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频次,人们无法随时随地接收到新闻内容,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全时性,任何地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新闻都会传播到网际网路上,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这也弥补了传统媒介时代新闻释出较慢,时间较长等缺陷。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将自媒体纳入新闻报道中
自媒体是指民众自己对于娱乐的追求,将自发拍摄的作品传到网路上,争取到较多的点选率和播放效果的微视讯,这也是当代背景下时代潮流的一种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开设专门的板块,对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进行跟踪报道,也可以将这类新闻释出在其他相关板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价值和人们的关注度,还可以促进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内容呈现出了同质化特点,为了使读者的反应更大,新闻的影响更大,部分新闻编辑开始使用某些手段将新闻内容夸张化,导致新闻内容严重失真,影响了新闻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今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要反其道而行,坚持报道的深入性以及真实性,给社会传递更多的真实新闻和正能量。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要注重了解新闻事件的整个经过,挖掘出新闻中最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内容。
三新闻释出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
如今,社会朝着快节奏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新闻的释出量也逐渐增多,这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人们寻找新闻变得困难,新闻的数量增多导致人们不能够了解所有新闻的内容,所以新闻的释出要与读者阅读习惯相契合,在释出新闻时,首先要对新闻进行分类,方便读者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其次释出的新闻内容应简洁明了,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内容;最后在新闻的最底端要附上与上述新闻相关的新闻连结,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四、总结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这些传播模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们要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和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只有不断地深入到新闻内容本身,不断地把握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才能找到更具有创新性的新闻传播模式,才能使新闻传播效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袁敬舒.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57+144.
[2]高颖.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主体[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20.
[3]杨东伶,徐文静.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J].新闻战线,201510:24-25.
一、引言人是意识能动的主体,是实践的存在。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各种条件,从而实现自己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之一的媒体也应该体现人的真正存在,媒体自由作为一种理念,是指媒体的行为不受外在力量的强迫压制,出于本心而采取的行动。自由精神是媒体伦理精神的重要内容:“自由出版物的实质,是自由所具有的应用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梁启超也曾说:“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惟一切文明之母,而近世种种现象皆其子孙也。”媒体自由理念的形成,是和人的本质相吻合的。媒体自由,体现了媒体工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内在于自由理念之中的价值合理性与伦理道德责任渐被人们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工具价值渐备受推崇。在当今社会转型阶段,为经济利益所驱使的媒体,忘记甚至抛弃自身的伦理道德责任,背离了真实的媒体自由,由此新闻伦理道德的命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重申媒体自由的伦理意蕴,重构真正的媒体自由。二、媒体自由失范表现媒体自由,象征着媒体主体独立地位的获得。鉴于此,任一媒体都要“自由地、平等地、公开地和无所畏惧地服务于全体人民”,但是媒体组织及工作者,不能假借“自由”名义来侵犯被报道者的权益。时下,某些媒体组织及人士为经济利益所诱惑、征服、驱使,背弃自由的初衷,媒体自由已经不再坚持原真意义上的自由价值取向,已经出现失范现象。1.人生价值观引导背离在市场理念的指导下,媒体自由迅速扩张,其价值导向也出现背离现象。无所顾忌地追求“娱乐化”、“刺激性”,追求把新闻事件做得所谓“好玩”的倾向。有舆论导向功能的媒体应该引导人们关注并反思社会现实问题,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端正人生目的,积极探寻人生价值,这样媒体在价值导向上才避免走向媚俗与庸俗。媒体在自由理念的这一外衣下,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媒体,成了一个只能满足受众感官刺激的工具,缺乏思想内涵与审美品位,“真、善、美”从精神家园的高峰堕落为看得见的感官刺激享受。再有,刺激、好玩的信息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珀杜大学研究生格伦·斯帕克斯也认为,电视暴力使社会失调,尤其是儿童中的失调成为可能。霍勒斯·格里利撰文批评传媒娱乐化的反面教化:“《便士报》热衷于蛰伏在社会内部恶魔般的欲望煽动点火,他们也许不会被指责犯有谋杀罪。但是,他们的的确确是犯了制造谋杀者这种更恶劣的罪行。”一些媒体逐渐失去了道义评判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因此饱受社会批评。有的媒体打着“受众有这个需求”的招牌,为所欲为,以此做文章来招徕受众,吸引眼球,提高关注度和收视率,很不道德。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失去了同情心、责任心、道德心,让有良知、有道德责任感的民众很是反感。其实,“一个职业化组织,当然是以为公众服务为趋向。这种‘服务’,不能以专门组织自己利益为基础,但也不是自己的‘顾客’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基于他们的需要。”伦理道德要求媒体对受众合情合理的需求要满足,不合情不合理的需求绝不能迎合,还要做好批评和引导的工作。所以,媒体应本着为民众负责的态度,绝不能忽视它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对于新闻机构和从业者,要记住的是,对媒体职业要有最诚挚的道德责任感和合乎伦理的媒体事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事业。在商业气息浓厚的社会,媒体工作者既要有对职业的忠诚度,也要有提高的自身素养自觉强化新闻伦理道德的理念,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伦理选择对社会、对他人、对受众的重要意义所在。2.媒体权力营私自由的媒体是民意和官方的双向代言人,可以代表民意说话,也可以代表政府发言,媒体所具有的双重身份,使得媒体具有非常大的话语权,为此需要有效监督,否则可能变成一种腐败权力,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某些媒体机构及从业者把媒体当成他们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于是以公共话语权寻租的活动也出现了。(1)商业广告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媒体被推向市场,于是许多媒体认为自己面临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两难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媒体在运营方式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商业化取向,这也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是某些媒体的做法值得商榷,比如商业广告的盛行。商业广告是广告主支付给媒体一定数额的金钱,为达到招揽大众、吸引大众的目的,或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或扩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借助依附媒体以吸引尽可能多地消费者来购买自己的产品。可以说商业广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在电视剧中插播,在某一档节目中插播,尤其是收视率高的节目或作品之中广告更是泛滥成灾,在商业广告中,广告主对某些特定时段的节目编排有很强的影响力。“商业广告的大显身手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找好了买主,顺利实现了收大于支的经济循环”。媒体为了巨额的广告费,受经济利益所驱使,甘愿去媚俗,甚至造假,比如前段时间某些卫视为某品牌瘦身机做宣传,瘦身机通过甩掉身上多余脂肪,从而达到瘦身效果,后经专家证实瘦身机瘦身不但不可能,而且还有可能会给消费者造成身体伤害。(2)虚假新闻不断伴随着媒体逐渐走向市场,有偿新闻、甚至虚假新闻也应运而生。目前有偿新闻的主要表现是电台、电视台将时段或报纸,杂志将版面按照行业标准核算成具体数额与个人或组织集团进行交易。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媒体工作者收受了他人钱财唱赞歌编写虚假报道的事情,或者以曝光对他人不利的真相要挟勒索钱财,得逞后便厚颜无耻地颠倒黑白。虚假新闻,表现形式为与事实严重不符,无中生有、随意捏造,其本质是一种肮脏的钱权交易,是媒体话语权与他人利益的一种交换。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新闻伦理道德的严重缺失,已不是他个人的问题,由于媒体的影响力之大,对社会、对他人、对受众会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鉴于此,媒体工作人员要把好传播新闻信息时的伦理道德“关”,由此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伦理道德”的养成教育问题也进入有识之士的视线,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媒体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滥用自由权利,为话语权力寻租,极大地损害了自己的形象,抛弃了自由理念所赋予的道德责任,无形中也侵害了广大受众的利益,这社会上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说这是媒体自由进步的副作用。殊不知,媒体的这种话语权来源于民众,这一桂冠是民众授予的,是民众把自己的知情权、说话权等集中起来,交付给媒体。鉴于此,媒体更应有以事实为根据来说话,遵守诚信原则,表达代言民意、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3.人文关怀失位新闻媒体在“人文关怀”正日渐向“受众本位”回归的这一过程中,滑向了媚俗的边缘。在媒体眼中,重要的不是人们的心理状况、行为处境及价值取向引起的社会反思,而是事件本身可能带来可以炒作的猛料,以提高点击率或收视率或关注度。炒作、恶搞、有的甚至超出了道德底线,触及了法律问题,这也增加了群众对媒体的不满意度。在过度的不着边际的炒作、恶搞中,相当一部分媒体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良知及对人应有的尊重与关心。媒体声称张扬人文关怀,但又总在自觉不自觉中伤害了许多善良、无助和受害的人。媒体过于关注和满足大众需求,而对社会弱势、边缘人群缺乏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边缘群体的边缘化与弱势化。所以,对于大众媒体而言,真正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以受众为本位,而更应当以对受众,尤其是社会的困难群体、边缘群体的人生终极关怀为最终目的,这是真正的媒体自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应然内涵。三、媒体自由理念重构实际上媒体自由是有伦理的限度的。但现实社会中的媒体自由已经背离它的最初价值意义,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鉴于此,需要重构媒体自由理念。1.客观原则任何时候,客观是媒体机构及工作者坚持的首要伦理原则,也是媒体的生命所在。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客观,即是实事求是。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说:“西哲有言:‘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故治此业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何?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者也。故史家必有主管客观二界,作报者亦然。政府人民所演之近事,本国外国所发之现象,报之客观也;比近事、察现象而思所以抽绎之,发明之,以利国民,报之主观也……主观之所怀抱,万有不齐,而要之以向导国民为目的者,则在史家谓之良史,在报界谓之良报。”当今社会,媒体故意歪曲事实甚至隐瞒事实的情况时有发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李大钊曾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所以在新闻报道方面,严格说来媒体组织与媒体从业者都必须具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近几年,每年都评出“十大假新闻”,可见“虚假”性的严重程度。“虚假新闻”的存在,不仅是新闻界之耻,更是整个社会之辱,损害了新闻的基本价值与信誉。著名人士克伊尔安说:“新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载体。假定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施加其基本的价值预判于其中,任何一个事件都将成为由各种不同的术语重新描述的作品。因此,为了压过其他媒体以确保独家报道而寻求某种对消息的‘合理的更正’是毫无意义的。”从媒体伦理的角度而言,它要求工作者必须学会发现真相、还原真相。可以看出,客观公正报道事实与有偿虚假报道,本质上是势不两立不相容的。但是这一原则的坚持,这关键取决于媒体机构及媒体工作者的道德抉择,因此,媒体机构及工作者的道德责任愈发显得重要。2.正义原则“正义”是一个复合词,是由“正直”与“义气”两词组合而成。“正义”是华夏文化流传千载不衰的正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传统认为正直是为人必备之本,义气是为人必守之节。正义是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是相对邪恶而言的,正义与否的客观标准主要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利益。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能否秉持正义和公道,是媒体能否获得支持的关键所在,也是媒体的又一原则,。媒体应当充当代表最广大人民的社会舆论的工具。马克思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揭发招摇撞的职责,在我看来是报刊的首要职责”。媒体要发挥自己的“手术刀”功能,勇敢地时时解剖社会疮痂,以捍卫社会正义,维护社会良好的秩序,为人类的和谐幸福追求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尽自己的一份责任。3.仁爱原则孔子首倡“仁者爱人”,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这一思想,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强调“不忍人”的恻隐之心是一个正常社会人所当具有的德性与品行,当然对于媒体机构及其从业者而言,这更是他们做人的道德准则。媒体追求自由,但是也有边界,所以任何媒体机构不能以“自由”的名义侵犯被报道者的权益,比如对于公众人物也要手下留情,给予他们一定的私人空间,要掌握适度原则,不要侵犯隐私。某明星夫妇之女先天性唇腭裂,部分不良媒体争相高价购买该女囡的照片,有些网站甚至用其他同病女婴的照片以假乱真,来提高自己的点击率,媒体的这种行为根本无恻隐可言,无仁爱可言,深深地刺痛了做父母的心。再如在报道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时候,要保护他们的隐私,维护他们的尊严,不能以自由名义无视被报道者的自尊,侵犯被报道者的利益,也不能含沙射影。比如曾有过媒体记者对于一个举报者做采访报道,本来答应被采访者不会泄露其任何信息,谁知采访稿见诸报端之后,被采访者的姓名、住址一应俱全,结果被采访者为了逃避打击报复,只能背井离乡,一家人过着离散不能团圆的日子。媒体的初衷本是要揭露非法和黑暗、保护弱者的,结果适得其反,伤害了被报道者。所以要对某些媒体机构及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外在的教化和自身道德的自觉与修养等培育媒体的仁爱思想。4.诚信原则“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人十分重视诚信问题,视诚信为自己的生命,认为诚信乃立身之本、立人之本、立国之本。* 的老师顾毓琇于96岁高龄时在美国华盛顿饭店赠言朱镕基:“智者不惑,勇者无惧,诚者有信,仁者无敌。”“诚者有信”之外三句分别参见《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顾老活学活用《论语》,添此一句,足见前贤于“诚信”寄望后生之重。诚信是伦理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对于媒体,诚信乃媒体立身之本,没有诚信,也就无所谓媒体伦理。诚实守信既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时下,不少媒体有背离诚信原则的报导,或故意夸大或缩小或隐瞒事实或歪曲事实的新闻事件,或非故意导致报道与事实真相大相径庭的例子,甚至断章取义、胡拼乱凑的人物专访稿。诚信作为媒体工作者的道德操守和职业规范,有下列要求:第一,要以诚实的精神,向大众传播真实的新闻事实,以诚实态度面对所采访的人物、事件,有些采访对象出于对媒体的信任和敬仰,向媒体人士提供信息,但要求不要见诸报道,但是媒体人士不顾采访对象的感受,依然我行我素地进行报道,深深地刺伤了采访对象;第二,要以诚信的品质呈现给受众喜欢的高质量的情节内容和高尚的精神产品,从而获得受众认可以提升形象价值;第三,创造精神产品的媒体与作为消费者的受众,需要建立起一种诚信度较高的契约关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媒体在揭露事实真相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有些媒体工作者为了取得第一手的新闻资料,置自己的性命于不顾,如很多矿难的报道,也是通过媒体工作者的真实报道,让公众知晓的。这样的报道,既体现着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也是他们诚信原则的体现,有助于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建设。总之,现实中不乏道德情操高尚的媒体工作者,但面对不断的经济诱惑,原来坚定的道德信念防线渐被冲垮。因此客观、正义、仁爱、诚信四原则,作为媒体从业者的个体自律有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健全的行业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发挥强制约束功能。因此,在对待媒体自由变质的这一问题上,德性的力量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行业法规、法律法规才具有真正的规范作用。四、结语健全的道德人格,高水平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媒体从业者最起码的入门资格。1904年普利策在《北美评论》上撰文指出:报人应怀抱崇高的理想,并负有急公好义的使命,对本身所触及的问题具有准确的知识和最真挚的道德责任感,以造福大众为目的,不应屈从于商业利益或任何个人权力。汕头大学胡兴荣教授给予很高的评价:“本文的立论立足于报业的社会功能,强调了报人的社会责任,被誉为新闻伦理的奠基之作。”凸显了媒体自由伦理中的社会责任,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道义责任。媒体工作者要行使好党和人民给予的“传播权”,发挥好自己的放大作用,媒体工作者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精神情操和道德修养,这才是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受众的最终认可。媒体自由是其正当的权利,但是媒体也要注意自由是否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这是媒体在追求所谓的自由时应当深思的一个问题。所以,媒体对自己应有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即客观、正义、仁爱、诚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媒体自由,才是媒体所真正追求的自由。
164 浏览 4 回答
200 浏览 4 回答
180 浏览 3 回答
216 浏览 2 回答
310 浏览 2 回答
112 浏览 5 回答
232 浏览 2 回答
96 浏览 3 回答
146 浏览 3 回答
191 浏览 2 回答
194 浏览 3 回答
335 浏览 2 回答
97 浏览 2 回答
207 浏览 3 回答
209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