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山区缓解资金缺口的对策”,《科技导报》1989年第3、4期。2.“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市场及其启示”,《南方城市金融》1989年第5期。3.“我国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问题与改革”,《经济学论丛》第3辑,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12月。4.“珠江三角洲与香港的金融关系”,《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5.“利率互换中银行的风险与风险管理”《国际金融导刊》1991年第3期。6.“中国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问题与改革”,《中山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7.“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证券市场导报》1993年第11期。8.“我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初探”,《开放时代》1995年3~4期。9.“珠江三角洲外资银行发展的绩效、问题与监管”,《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10.“英国银行业的监管及其问题”,《世界经济文汇》,1997年第5期。11.“广东国投倒闭的成因与影响”,《经济导报》(香港),1998年第42期。12.“亚洲金融危机:金融业的治理及其政策分析”,《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与陈少凌。13.“中外合资企业外商增资扩股问题”,《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第7期,与李广众。14.“广东国投破产:观察与分析”,《经济导报》(香港),1999年第5期。15.“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结构分析”,《金融研究》1999年第11期,与魏煜。16.“美国信用社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9期,与陈少凌。17.“我国生物医药行业风险投资评估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与牛鸿。18.“各国存款保险制度安排的比较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5期,与陈志毅。19.“关于开放民营银行的几个问题”,《南方金融》2002年第9期。20.“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在中国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与舒元。21.“长期货币中性:理论及其中国的实证”,《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与舒元。22.“泰勒规则在中国的协整检验”,《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与钟丹。23.“国际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的最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2期,与李宇嘉。24.“中国金融状况指数的构建”,《世界经济》2007年第4期,与梁静瑜。25.“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国内趋势与广东对策”,《中国金融》2007年第6期。26.“贷款损失准备金与信贷紧缩”,《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3期,与李宇嘉。27.“资本约束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顺周期性分析”,《投资研究》2008年第5期,与石中心。28.“贷款损失准备金与资本充足率监管——来自日本银行业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与李宇嘉。29.“贷款损失准备金、资本监管与银行财务绩效”,《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第2期,与李宇嘉。30.“我国房价与银行信贷关系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第4期,与李剑。31.“企业净资产效应,信贷约束和过度放贷”,《南方经济》2009年第4期,与应千伟。32.“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中国信贷市场运行分析”,《金融论坛》2009年第10期,与苏明。33.“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的构建”,《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9期,与苏明。34.“贷款利率改革与微观资本配置效率”,《经济学家》2010年第1期,与应千伟,连玉君。35.“美国房价波动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第10期,与应千伟。36.“资产价格、通胀率与我国流动性过剩规模”,《当代财经》2011年第4期,与刘刚亮。37.“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进程与前瞻”,Compass,Autumn2011,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38.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框架下的中国动态金融状况指数',《财经研究》2011年第11期,与刘威、李伊珍。39.“信用评级市场结构与金融市场风险”,《金融论坛》2012年第1期,与李伊珍、刘威。40.开放经济下中国通货膨胀的价格传递效应研究,《世界经济》2012年第3期,与刘威、李伊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