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辽宁三支一扶考试申论范文参考 篇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孟子》有言:“斧斤以时入山林”;《内经》有论:天人合一。中华文明历来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人因自然而生,人类与自然本为共同体,唯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才能避免在开发利用之路上误入歧途。但终归有人后知后觉,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发展,足迹遍布到雪原、机器开进了丛林,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求得发展需要,这显然是横亘在迈向“生态强国”目标路上的“拦路虎”。时代在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亦在多元化,人民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理念在此情此景下则体现得更为必要,我们之所以心驰神往于乡村,就是为了能在乡村感受到山清水秀、领略到村美人和,在姹紫嫣红间、夕阳西下里缅怀着最为浓郁的乡愁。诚然,一景一人一村庄,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就需要理清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则为利,逆则为害”。
促成“全面绿色转型升级”的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升级,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列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各地政府感知时代之变,嗅准时代所需,积极投身建设,新疆裕民县启动实施“中水回用系统建设”,通过加快废水、污水处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推进“花园式”生态城镇建设;昆明五华区秉持“水城合一,人居和谐”,着力打造城市湿地,修复河道生态,提升滇池流域治理能力,努力探索普吉立交的截污生态补水工程。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生态环境得以恢复,让人们共享到生态建设红利;“水润土沃,滋养福根”城市建设愈发生态宜居,高质量发展才更有后劲,惠普着最为公平的民生福祉。
铸好“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制度保障。《周公》有言: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而“立善法于一方,则一方治”遂如此。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体制不健全者有之、制度不严格者有之、法治不严密者有之、执行不到位者有之、惩处不得力者有之。而破局之钥在于,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正所谓: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与此同时,“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的警示萦绕于耳畔,的确如此,执行规定比制定规定难上一百倍。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这片广袤的华夏大地上,让我们嗅着花香,踏着芬芳,以轻盈之姿,迈往生态富强;踏青林间,美景欣赏,以敬畏之意,汲取自然力量。
2.2023年辽宁三支一扶考试申论范文参考 篇二
保护环境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才能不断探索出环境保护的新路子。过去的安吉“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开矿采石,攫取资源发展经济,生态环境随之恶化;如今的安吉“荒山变茶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因绿兴县、以绿惠民,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生态经济优势,通过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走出了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道路。安吉的今昔生动对比体现出的正是环保理念先行的成功典范,唯有继续秉持正确的生态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才能让我们的家乡真正回归绿水青山间。
资源利用效率为本。垃圾分类一小步,生态文明一大步。“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现象屡见不鲜,其实细细想来,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地大物博,资源总量较大,但粗放式的发展带来资源过度开发甚至造成浪费,面对资源消耗的“亮红灯”,亟需刚性约束改变资源的利用方式。自19年起上海就正式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多个地区都在大力推行“垃圾革命”,而这一制度的实施将垃圾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垃圾污染环境的问题,还提高了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都是资源的消耗者,每个人也都应该成为节约资源的践行者,用点滴行动照亮前方美丽中国的道路。
保护修复双管齐下。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修复才能使生态系统得到永续利用,将透支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东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同时,不忘做好“生态伤疤”的修复,树立系统思维,创新推出“三同治”,努力维护生态的自然平衡。由此看来,保护和修复就像硬币的两面,不能边保护边破坏,边修复边伤害,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让家乡回归绿色,让中国更加美丽。
守护美好家园,助力绿色梦想。我们生长的中华大地应该是蓝天常在、青山永秀、绿水长流的美丽中国,只有贯彻正确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抓好保护修复定能构筑起锦绣山河的“绿色高地”,建成“诗意栖居”的美丽中国。
3.2023年辽宁三支一扶考试申论范文参考 篇三
以人才振兴为音符,奏响乡村振兴之乐章。乡村人才振兴就是要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然而,部分乡村依然面临人才结构失衡,乡村人才数量少,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高,老龄化严重,传帮带发挥不到位,以及部分人才不愿入基层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不仅会影响乡村的稳步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因此,要通过大力发展本地区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并不断地优化人才结构,并通过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和吸引人才发挥自身优势,返乡创业,建设家乡,努力营造引才、用才、爱才、惜才的氛围。
以文化兴旺之飞翼,展示乡村振兴之画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然而,部分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农民精神面貌不佳,打架斗殴赌博、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依然存在,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日渐衰败,这不仅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也会阻碍社会文明的步伐。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因此,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倡导移风易俗、通过村规民约约束村民的行为、发挥好红色资源的优势、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文明礼仪新风尚。
当前,正处在中国梦建设的关键时期,正所谓,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所以,乡村建设不应只是一个口号,更重要的是一种行动;乡村建设不应只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可以说,乡村振兴直接关系到农民朋友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因此,唯有坚定不移地走乡村振兴之路,才能抵达乡村发展的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