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法国投降。作为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工业大国之一,投降后的法国工业企业,几乎“全须全尾”地被纳入到了德国的工业体系,再加上西欧其他国家的工业实力,如今的德国在工业制造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实力更加雄厚。
这让苏联统帅不安起来。他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能给苏联带来至少21个月的准备期,但仅过一年,在欧洲大陆只剩苏、德两国。不过,让他略感安慰的是,德国会首先拿下凭海据守的英国。事情真的是这样吗?错。
德国根本就没有攻占英国的想法。
就在法国战役中,古德里安指挥的装甲部队,在地图上画出了一记“漂亮的左勾拳”,并快速抵达英吉利海峡后。德国元首认定法国必败,欣喜若狂地开始拟定对英国进行和谈的草案,在他的潜意识中,逼英国和谈不是一件很困难的问题。
首先,与英国没有太多宿怨。在历史上,因为地理位置的差别,德国对英国既不能说是友好,也不存在“世仇”。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消灭法国,以及将苏联沦为其殖民地是他的奋斗目标,与英国只是保持和平共处的状态。
其次,德国没有控制海外殖民地的实力。迫使英国求和的目的,无非就是德国不干涉英国在海洋的自由,而英国也不要再管欧洲大陆的事情。也就是说,两国各自分享陆地和海洋。之所以和谈,只是希望由英国替德国管理好海外殖民地。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德军无比强大,在陆地上的战役已经证明,英国陆军的实力比法国强不到哪里去,不进攻其本土,就是为和谈创造条件,而德国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进攻苏联上。在他看来,和谈条件是足够宽大的,英国人一定会接受。
然而,自以为是的德国元首太不了解英国人了。如果仅仅只是霸占海洋而放弃陆地,为什么在历史上英国曾组织7次反法同盟,一定要打败拿破仑呢?就是不愿在欧洲出现一个强权国家,没有一个“大陆均衡”的欧洲,英国人是睡不好觉的。
实施绥靖政策的张伯伦在一片骂声中下台,换上了强硬的丘吉尔,坚决将战争打下去,恼羞成怒的德国元首决定执行“海狮计划”。其实,恫吓的成分更多些,攻占的意义不大,何况我打不过去,你也打不过来。同时,也为进攻苏联起到了掩护作用。
攻占苏联,是德国元首的最终目标。
1941春,德国放弃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开始入侵苏联。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世界各大国联合起来与之作战,掀起了一场世界大战。那么,德国元首有称霸全球,挑起世界大战的野心吗?答案是,没有,而且是从来没有。
一是,亲历过一战的德国元首,十分清楚凭借德国的资源,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下一场世界大战中获得胜利,他只希望打败宿敌法国,在苏联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实现德意志民族的辉煌。这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得很清楚。
也就是说,德国没有能力与英、美、法、苏等大国同时为敌。这也就决定了在他的战争计划中,并不是一下子对所有国家开战,而是逐步的进行,最多也就是一个征服欧洲的计划。进攻非洲和巴尔干地区,更多的是遏制英国和苏联的手段。
二是,征服世界必须拥有一个强大的海上力量,这对德国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拥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德国在一战中是有过惨痛教训的。二战前其海军发展相对滞后,连战胜英国海军的信心都没有,能说他有征服世界的野心吗?
更何况,德国发动的战争虽然不断,但始终保持“短平快”的程度,一次只针对一个目标,休整一段时间,再发动下一场。说白了,德军是一支没有后备力量的军队,只能进行有限的局部战争,直到在苏德战场上形成劣势,才进行全国总动员。
尽管没有挑起世界大战的野心,但其称霸欧洲的想法还是强烈的。眼下的苏联就是最后的目标,那里不仅有煤、石油、小麦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还能打破英国海军封锁造成的不足。从此,彻底实现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不再依赖进口。
当然,两国的价值观有很大不同,作为意识形态上的对手,德国不可能与咄咄逼人的红色苏联长期保持和平,这种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说得难听点,谁看谁都不顺眼,打仗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既然是打,就要趁德国强大的时候早打。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