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二战德国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二战德国论文文献

.......,请问你是学生吗~多看看这一方面的书,自己写呗

3000字我写不了只有写这么多:其实在一战后,苏联和美国就开始准备战争了,但在这之前希特勒抢占了先机,提早于苏联发动了战争,他可以说是避免美苏大战的功臣。但试想如果没有希特勒,那么美苏大战可能爆发就像游戏红色警戒描述的那样,这是第一种情况。也可能将冷战提前,那么中国就完了,应为冷战提前了没了苏联,欧美国家就会加紧反华政策,对中国进行政治冲击,因为他们的敌人就只有中国了,而中国就必定予以反击,于是就爆发二战。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围绕它们写就行了。

这是二战的大概思路:二战 爆发时间 1939 9月1日 ,标志:德国入侵波兰 交战双方 轴心国:德国(希特勒) 意大利(墨索里尼) 日本(东条英机) 芬兰 保加利亚 匈牙利 罗马尼亚vs同盟国:美国(罗斯福) 英国(丘吉尔) 法国(戴高乐) 苏联(斯大林) 中国(蒋介石)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 荷兰 菲律宾......以战区划分:分为西欧战区,苏德战区,太平洋战区,北非战区,中国战区西欧战区:1936年 德国,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将法西斯政党长枪党扶上台,西班牙从此由弗朗哥当政。1938年 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1938-1939 德国先强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的地区,进而占领其全境。1939年 9月1日 德国进攻波兰,波兰军队坚决抵抗,英法对德宣战,二战正式爆发。1940年 4月德国进攻丹麦和挪威,很快消灭这两国军队并占领其全境。5月德国实行曼施坦因计划闪击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法国战役开始6月 德国击溃英法联军并占领巴黎,法国over。7月 德国与英国展开不列颠空战。1943年 美英联军登陆西西里岛,随后进军意大利本土,意大利投降。1944年 6月 美英盟军以及加拿大,自由法国军队从诺曼底登陆,很快解放法国。进 军德国本土,最后与苏联军队在易北河会师。苏德战区:1939年 11月 苏联入侵芬兰,苏芬战争爆发(俗称冬季战争)1941年 5月 德国攻下希腊与南斯拉夫。1941年 6月 德国向苏联全线进攻6月-8月 德国 迅速占领斯摩棱斯克,基辅,兵临莫斯科城下。10月 莫斯科保卫战打响1942年 斯大林格勒会战1945年 5月苏军与盟军易北河会师,该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北非战区:1936年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埃塞军虽顽强抵抗但由于装备落后而最终战败被占。1940 7月-8月 意大利进攻肯尼亚与苏丹,但在当地军队的抵抗下没有成功。1940 12月 英军重创意大利军队。1941年 3月 隆美尔率德军增援北非意大利军。1942年 10月 巴顿率美军增援北非英军。1943年 夏 阿拉曼战役中国战区(中缅印战区):1931年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入侵中国。1937 年 8月 日军进攻太原与上海,太原会战与淞沪会战打响。1938年 1月 日本军队进攻徐州,徐州会战打响。1938年 6月 日军进攻武汉,武汉会战开始。1939年 9月 长沙会战打响。1939年 12月 日军进攻南宁,昆仑关战役开始1940年 12月 日本进攻法属印度支那。1942年 初 日军进攻缅甸,中国远征军入缅与英军协防缅甸。1944年 7月 中国远征军攻克密支那。日军被赶出缅北。1945年 1月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会师芒友。与此同时美英盟军攻克仰光缅甸以同盟国战事胜利结束。1945年 夏 中国军队反攻并收复柳州,与此同时敌后游击队也开反攻。太平洋战区:1941年 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英与日本开战。与此同时,日本向菲律宾,马来亚发起进攻。美军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 2月 日本占领新加坡,同时开始进攻荷属东印度。1942年 3月开始 日军向盟国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战略岛屿,如关岛、威克岛、俾斯麦群岛、新不列颠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岛,等地进攻,达了建立空军前进基地的目的。1942年 5月 日军进攻所罗门群岛,并开始进攻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珊瑚海战响。1942年 6月 中途岛战役1942年 8月 美军登陆瓜达卡纳尔岛,瓜岛战役开始。1943年11月 美军发起吉尔伯特群岛战役(代号“电流行动”)并最终占领塔拉瓦等岛屿1944年1月至2月,美军连续组织“燧发枪”和“法警”作战,夺取了夸贾林、罗伊岛—那慕尔岛、埃尼威托克诸环礁..................1945年 8月6日 9日 两颗原子弹。1945年 8月15日 日本投降1945年 9月2日 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二战结束

简论二战对战后世界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奉行绥靖政策,主要执行者是英法,而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然而绥靖政策,使全人类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一、绥靖政策的基本概念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二、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经济和军事)军事实力的加强需以经济,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英、美、法本来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抑制与打击侵略者,然而由于经济上推行绥靖主义,倒是以原料、资金、技术、装备与武器武装了轴心国家,支持了侵略战争。1924—1930年间,流入德国的以美、英为主体的外国资本约计300亿马克,占同时期德国工业工业投资的1/2,工业固定资本的2/3。借助于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德国恢复其第二工业强国的地位,为后来军国主义的复活奠定物质基础。1934年,当希特勒缺乏外汇以资助进口时,英、德签订了协议,规定德国每购买55英镑的英国货,英国便向德国购买100英镑的货物并以现金支付。据称仅由于这笔交易,德国至少得到一亿英镑的外汇用以进口战略物资。1934—1935年后,美、英两国除同意德国停止外债的尝还外,还通过各种渠道向德国输出资金。自1937年到1940年,美国输至日本物资总额共9.867亿美元,其中军用物资总值占7.039亿美元。经济上的绥靖主义培植了战争的祸患,准备了战争的温床。而体现在军事上则表现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容忍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三、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首先,绥靖政策是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处于经济大危机年代。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美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战前英法坐视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美国对英法的政策是支持的),目的是让德军东移,接近苏联,以使苏德两国发生冲突。而当德国向东进攻波兰,美英法统治集团希望德军继续向东,他们希望,随着将德国与苏联隔开的地理障碍──波兰的消失,仇恨社会主义苏联的德国最终能攻向苏联。当德国已经在欧洲大陆燃起了战争大火时,美英法仍然希望这场大火只燃向东方而不燃向西方。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四、绥靖政策的历史教训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绥靖主义作出的最严厉的批判。二战爆发,便宣告绥靖主义彻底失败。战争进行的6年中,人员死亡达5000多万,直接财产损失高达3000亿美元以上。回眸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汲取,而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大战爆发前后英法美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给全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绥靖政策的推行,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气焰。希特勒得寸进尺。意大利则跟在德国后面获利不少。日本在亚洲犯下滔天罪行。这些侵略分子之所以为所欲为,得“益”于其他大国的姑息、纵容。绥靖政策的推行,使大战爆发时间提前、规模扩大。至二战全面爆发前夕,德国在欧洲,意大利在欧洲与非洲,日本在亚洲,已经侵占了不少国家的领土和资源。战争爆发前一年的时间内,英国、法国仍然认为纳粹德国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不会发动战争。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德意日通过已横征暴敛来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对战争时间的提前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绥靖政策的推行,推迟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形成。英法美有着各自的盘算,最初无法交汇到一起。造成直接的后果便是:德军“闪击”欧洲,而英国遭受“不列颠空袭”、法国败降,一时间反侵略力量散沙一盘,无法遏制侵略者的作为。直到大战打响,才匆匆展开联盟动作。事实证明:大国的忍气吞声,并没有赢得哪怕是短暂的时间,强军备战的设想如同泡影般地破灭了。二次大战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绥靖主义姑息纵容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野心,最终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这说明,不光是落后挨打,软弱也要挨打。对待邪恶的、反和平的势力,应当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对和平的过分乞求反而会葬送和平。这是绥靖主义的历史教训。

德国二战论文参考文献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两天后,英国履行了之前答应维护波兰领土完整的承诺,向德国宣战。之后法国也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在当时许多欧洲人心目中,波兰算得上是一个拥有较强实力的国家,即使它无法打败德军入侵,但至少也能将德军拖入持久战的泥潭之中。然而令英法两国政治家都始料未及的是,不到一个月时间,波兰就已被彻底击溃。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法国。当时法国号称拥有“世界最强陆军”,丘吉尔也曾在1938年称赞法军是“欧洲训练最完善和机动力最可靠的军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天下无敌”军队的法国,却在面对德国入侵时溃不成军。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法国政府垮台。

为什么德军能在二战前期迅速击溃波兰和法国?是德军拥有压倒性优势兵力,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呢?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

二战爆发前夕,波兰陆军共有30个常备师,10个预备师,以及12个骑兵旅。此外,波兰方面还宣称拥有250万经过训练的人员,随时可以动员投入战斗。

法国作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国,共有65个常备师,45个预备师。扣除了需要驻守在法国南部和北非地区的防御部队外,法国能投入到法德边境线上的军队仍可达到85个师。

德国在二战爆发前夕能动员的军队共有52个常备师,46个预备师。值得一提的是,德国52个常备师中包括了6个装甲师,4个机械化师,4个摩托化步兵师。

从双方兵力对比上来看,波兰加上法国能投入到战场上同德军作战的部队约有125个师,这还不包括战争爆发后英国支援的军队。而德国总兵力只有98个师,并且它还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尴尬处境。因此光从兵力方面分析,德国完全处于劣势,尤其是在西线,法军似乎拥有压倒性优势。然而,结果却是德国先击溃了波兰,后击溃了法国,并将整个西欧都置于德军的铁蹄之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许多人认为德军之所以能在二战初期势不可挡,主要归功与他们在武器上的优势。可事实上,当时德军的武器装备与法军比起来,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真正造成双方实力差距的其实是彼此在军事思想方面的认识。

在二战爆发前夕,波兰的指挥官们仍深信骑兵冲锋的价值。他们没有装甲师,没有摩托化师,却一直维持着数量庞大的骑兵部队。这种军事思想几乎落后了整整一个世纪。

另一方面,法国在武器装备上并不逊于德国,但他们却无法将其组织成为一个整体。比如法国拥有的坦克数量比德国还要多,但法军指挥官们却将坦克当成是步兵的辅助,将坦克分散在密集的步兵之中。这与德军利用坦克集群作战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外,无论是波兰还是法国,陆军部队都缺乏空军的支援,所以使得战场局面变得更加糟糕。波兰因缺乏工业基础,因此无法发展空军是情有可原的。然而法国却是由于陆军话语权过强,从而限制了空军的发展。结果等到战争爆发时才发现,德国空军在法国境内如入无人之境。

因此,波兰被击溃除了军事思想落后外,自身实力不足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原因。而法国被击溃的主要问题则都是出在他们自己身上。明明手里有一副“好牌”,却因“牌手”水平太差,结果打成了“烂牌”。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有人说不搞定英国就打苏联是个错误,我认为1941年打苏联没错,试想一想当时如果你是XTL你会怎么办,德国要登陆英国最起码要保证制海权,要不然你要登陆部队去海里喂鱼啊,以德国那时候的海军水平,最少要2年准备,那德国陆军这两年岂不是没事干了,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就停不下来了,1943年以后在进攻苏联,德国考虑的就不是该如果进攻苏联了,而是该如何防御苏联进攻了,因为苏联的军事改革也在进行,到那时候T34大量列装,军事理论更加完善,官兵素质日渐提升。况且斯大林也有准备攻打德国的计划。我认为1941年进攻苏联没错,宜早不宜迟,XTL进攻苏联犯了几个比较大的错误。1:严重低估了苏联的战争潜力,包括人力物力,最重要低估的是苏联军民的爱国热情。2:巴巴罗萨前打南斯拉夫推迟了1个多月,宝贵的一个多月,就这么被拖延了。3:后勤补给系统严重不足,运输卡车缺乏,好多运输都是靠马来拉的,战线拉的也太长了,对苏联的烂地和雨季的运输没有很好的充分准备,以致在1941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不得已进展缓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41年部队冬装都没来得及穿上,那还有个P战斗力啊、(好多人说XTL打算1941年冬天前结束战争,所以没准备冬装,这根本就不成立,最最弱智的指挥官也要为冬季战争作准备,这是常识。其实我看过一些资料,德军是准备了冬装的,就是因为后勤运输不行才拖了很久才到达部队,说冬季帮了苏联大忙,我不否认。德军有冬季,苏军就是铁人吗?就不怕冷吗。说白了还是XTL低估苏军,所以准备的不充分)。4:1941年攻打莫斯科,本来就是个错误,XTL当时做的对,因为基辅周边还有近百万的苏军部队在包围圈内,这么大军事力量,单凭南方集团军能消化得了吗?莫斯科和基辅包围圈二者,到底打哪个,XTL必须要二选一,两个都打不可能,也不现实,单凭中央集团军群,莫斯科根本就打不下来,不要说冬季,就是夏季,也打不下来,一是人力军事装备不够,二是苏联在莫斯科也是从西伯利亚调来了重兵。再者单凭南方集团军群能消化得了基辅包围圈内近百万的苏军吗?显然也是不可能的,这包围圈内近百万的苏军战斗力不容小觑。就算南方集团军群北上配合中央集团军群打下了莫斯科,那南线的兵力肯定不足,你就能确保基辅包围圈内的近百万苏军经过莫斯科战役这么久的拖延和准备时间之后,不会日渐壮大,甚至解围吗,如果基辅包围圈解围了就算打下莫斯科又有什么用!!!况且莫斯科还不一定100%能打下来,就算打下来,还不一定守得住,没办法,战线太长了。所以XTL必须要在莫斯科和基辅包围圈二者选择一个,毛ZX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军事学上很重要的一条理论就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放着基辅70万苏军不去消灭,非要去打莫斯科,这是极为不明智的。5:XTL因为不满东线的状况,直接指挥部队,一个不懂军事指挥学的人去指挥几百万的部队,这本来就是军事大忌,他指挥的好就算了,还指挥的一塌糊涂,延误了好多最佳时机,不懂装懂。最典型的要数1942年德军夏季攻势的情况,XTL举棋不定,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来回徘徊,部队来回调动,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补给。6。进攻斯大林格勒是个非常大的错误,斯大林格勒远没有高加索重要,1942德军的整体计划是打下高加索,切断苏联的能源动脉和英美通过伊朗对苏联的援助,还有从南边打莫斯科,打到斯大林格勒,XTL改变计划,A集团军去打高加索,B集团军打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苏联精神支柱。不过无论如何XTL的如意算盘都打错了,愚蠢到要两线开打,一边B集群打斯大林格勒,一边A集群打高加索,这怎么可能,就凭南方集团军群根本就没这个能力,最主要是问题是兵力不足。斯大林格勒是长时间攻不下来,所以两头没落好,都失败了。如果XTL让南方军群全力攻打高加索,我敢断定100%能拿下,因为高加索的苏军兵力严重不足,而且也没有后勤补给(这点查下地图就知道了,高加索在苏联西南角,无路可退,也没法兵力增援,就算黑海运送补给也不足以支撑整个高加索方面军)。如果XTL拿下了高加索,石油肯定不会再缺了,这时再集结整个南方集团军群的优势兵力去进攻斯大林格勒,情况就会好的多,不会兵力不足,最起码精锐的第六集团军不会被全歼。7:德军的情报工作真是太烂了,很多情报都被苏军知道了,德军参谋部还一无所知,照计划进行,这还打个鬼啊,不输才怪。最典型的战役是库尔斯克,苏军通过情报知道了主攻方向,做好准备,结果德军输掉了最后的本钱,从此在东线一蹶不振。8:德军的民族政策也不对,太极端了,1942年前,德军占领区的游击活动并不多,也很少有组织和规模的游击活动,但是XTL的所谓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等等一类的作为,在苏联搞毫无人性的大屠杀,使民心彻底倒向了斯大林,有很多人都说1945年苏军在柏林强奸妇女啊,随便抢劫啊等等恶行,很痛恨苏军,反倒很可怜德国人,我敢肯定有这种想法的人无非就是是两种人,一个狂热哈德分子,二是不了解德国在苏联干过的惨无人道的事,这方面资料自己去查,残忍到德军连孩子都不放过,苏联有好多村庄都是村民被整个集体屠杀。说到这我想到了,有人说德国国防军多么干净,狗P,党卫军在人数最多的时候东线才几十万部队,你会认为这苏联的一千多万平民的死都是党卫军干的?可能吗?国防军也不是啥好鸟,战败了把责任忘党卫军身上推,说自己是执行命令。敢问因为国防军怀疑有游击活动把整个村子的人杀掉是执行命令?把老人和妇女还有孩子杀掉是执行命令?谁的命令这么具体?也不要说德国人民多干净,德军士兵也是正常人,也是老百姓,也是有家庭的人,他们在苏联杀人好多是自己的个人行为。9:是德国的盟友真蹉跎,斯大林格勒不就是罗马尼亚防线被击溃才导致的第六集团军被围导致被歼灭吗。、日本偷袭珍珠港让美国参战不属于苏德战争,我就不说了10:兵力部署不对,北方集团军群想攻打列宁格勒,但是无奈兵力不足,别的战线根本就抽不出来多余的兵力,与其包围列宁格勒,还不如主动放弃,抽调精锐兵力,南下支援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经过莫斯科一仗的失败,别说攻了,守住中部战线就不错了,莫斯科方向可是有最少200万苏联重兵的。11:德国全民动员和战时经济体运行的太晚,都到1943年了,如果1941年就开始全民总动员,工业也转为战时工业,装备可以最少再组建几十个装甲师,德国竟然可笑到还是8小时工作制,和苏联对比下,就会发现德国的劣势了。以上是我对二战苏德战争的看法,本来德国还是有可能打赢苏联的,无奈失误的地方太多了,所以德国的失败不是偶然,导致最后失败。

主要是德国低估了英国的军事实力和攻打苏联,德国认为英国被逼出欧洲大陆后,再也没有能力来阻挠自己统一欧洲大陆的计划,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皇家海军从战争一开始就牢牢把住了北海出口,使得德国水面舰只无法通过日德兰半岛,皇家空军也在海峡上空挫败了纳粹空军,而德军就是在这不分胜负的时候贸然去攻打苏联,设想一下,如果德国不入侵苏联,也就不会有苏美英三国联盟,德国也不会在东线损失如此多的人员与装备,如果把东线战场的1094个师调至西线,或是意大利和北非,那么战争的格局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即使是美国,与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作战也是很费力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德国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领导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 根据多方面的资料和书籍的参考和多个军事爱好者的朋友的讨论,总结出纳粹德国十个方面的错误抉择 一。德国因为巴尔干战役耽误了五周左右的宝贵的进攻俄国的时间。被绝大多数参与讨论的和本人认为是德国在二战中的一个最致命的错误。 二。希特勒顽固奉行不放弃一寸土地的作战方法,也被认为是一个致命错误,虽然这一招曾在莫斯科会战挽救了德国几乎崩溃的东部战线,但是它在整个战争期间给德国军队带来的灭顶的灾难远更比它的积极意义要深重得多。 三。希特勒在敦克尔克让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事实上放走了30万英国远征军,使英国有力量继续战斗从而改变了整个二战的进程,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四。保密与间谍工作的严重失误,德国人的密码被盟国破译,却长期浑然不知,导致德国在战场处处挨打,节节败退。譬如苏联间谍佐尔格等给德国带来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 五。西线一直到1944年6月才开辟,而希特勒却长期为一条根本不存在的西线保留了过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线保留着50万人,如果能够把这些军队调到苏联前线,在1941年12月,德国人应该已经占领了莫斯科。 六。第三帝国有一点变态的犹太政策,使德国在欧洲大陆、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 七。如果德国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也许它不会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是一个永远不要去进攻的国家!” 八。假如德国是和美国结盟,而不是与经济、军事、科技都不发达的日本、意大利结盟,二战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和日本、意大利结盟绝对是个错误。 九。1942年,德国发动南线攻势后已经重新夺取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在斯大林格勒,为一个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废墟的,军事上,经济上价值不大的城市反复争夺,为了很虚无的政治利益,用他们并不熟悉的战法流干了身上的血。并且在失败后,拒不接受事实,导致33万人的覆灭。 斯大林格勒的错误其中还包括在战役初期的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进攻这样的战略上的错误。 十。在第三帝国完全处于下风,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错误地发动“堡垒”战役加速自己的死亡与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断盟国登陆地点选在加莱,而错过了在诺曼底将盟军赶下大海,避免两线作战的最后机会两项并列被人们认为是二战中德国的第十项错误。 A4即V2是由德国火箭专家维尔纳.冯.布劳恩为首的小组在波罗的海港口佩内明德研制的A系列远程火箭的一种,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弹道导弹。"V"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报复手段,这是纳粹在遭到盟国集中轰炸后表示要进行报复的意思。V1和V2表示这两种型号仅仅是整个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驱。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由于当时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 1943年初按盟国情报人员的情报,盟国发现这一计划,并由对佩内明德的空中侦查得到证实。1943年8月17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对佩内明德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规模空袭,毁伤了V2的地面设施。为预防重蹈8月17日灾难,纳粹将V2工厂迁到德国山区的山洞工厂,这个过程耽误了预期的火箭攻势。 1944年6月13日(诺曼底登陆后六天)V1开始攻击伦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伦敦。火箭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在六个月前对登陆部队集结地进行集中攻击而不是伦敦的话,即如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盟国将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企图吓垮英国的民心士气。可是,对经过1940年空袭的英国人民,在全面胜利已如此接近时,这种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诺曼底前线的英国士兵更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胁他们家庭的火箭发射地挺进。除了向伦敦发射外,在盟军9月4日占领安特卫普港后,纳粹向安特卫普港进行了大规模导弹攻击。 V2一共生产了10000余枚,用于实战发射约5000枚。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布劳恩和400余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后到美国,成为美国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苏联也缴获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虏了一些火箭专家,以此为起点,开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间计划。

双方兵力上德国处于明显劣势。之所以能击败波兰和法国一是因为波兰军队军事思想落后,一直维持着数量庞大的骑兵部队,而且缺乏空军支援;二是法国在武器组织能力上偏弱,空军发展有限。所以在战争爆发时,德国空军在法国境内如入无人之境。

二战对美国的影响论文

一、影响:1、成立联合国。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2、民族独立。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3、两极阵营。(1)、华约阵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大陆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2)、北约阵营。二战后初期,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枝独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出现多极化趋势。二、意义:1、政治意义:一是战争彻底的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二战使各国人民深刻反思,追求和平进步的思想成为深入人心。二是二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步瓦解;三是二战使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了苏联为首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平进步力量壮大。2、科技意义:二战客观上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一反面,最显著的是革新了武器,整个二战从开始到结束,军事科技超高速发展,从普通栓式步枪,到最后的自动步枪;从简陋的双翼木结构战斗机,到最后的全金属喷气式飞机;从不重视坦克(德国除外),到最后成为陆战之王等。还因此衍生出了火箭炮、导弹、火箭筒等以火箭原理为主的常规武器,到战争最后诞生了新的无敌炸弹——原子弹。另一方面,武器的革新必然导致战争理念革新,德国闪电战让欧洲颤粟,坦克装甲车辆第一次作为主角冲在了战争第一线。苏联大兵团阻击和大纵深穿插作战留下了战争重彩。美国空降部队大规模使用,使得三维空间作战翻开了战争新篇章;多门火炮集中射击一个目标;飞机不再仅是地面部队辅助工具,而是直接参与地面作战,出现了强击机等新型战机,让装甲部队难以对付。这些大大提升了战争致胜效果。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深深的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3、民族融合意义:二战使世界61个国家卷入战争,但二战却彻底打开了工业革命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走向融合的大门,促进了联合国的建立,推动了科技进一步发展和广泛应用,加速了世界一体化,形成了地球村。三、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1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二战扩大了美国的经济市场)2促进了美国的科技发展;(特别是工业、军工方面)3使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资本主义强国。(以前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远在欧洲,但对美国南方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 响.战争爆发时,南方经济急转直下.英国对中欧列强的封锁使美国南方的 棉花无法进入欧洲大陆市场,南方农业的相对繁荣时期就此告一段落,致使 南方人对协约国表示强烈的不满.甚至在美国即将宣战时.南方的许多知名人 士还力谏威尔逊总统保持中立.这种态度并非完全出自地方偏狭主义和对经 济的考虑,它还直接反映了南方强烈的反托拉斯冲动.国会议员克劳德 基 钦和参议员詹姆士 瓦尔达曼都认为美国没有必要卷入这场战争,只有商业 财团才急于要发战争财.南方的一些议员反对总统的战备计划,甚至投票反 对宣战,瓦尔达曼就是由于抨击战争而结束了政治生涯. 南方人虽然对这场外邦战争持怀疑态度,但最终还是参与了这场战争. 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伦理上,南方白人都与大不列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国就是利用了这种联系而从南方购买了大量棉花.从传统上,南方具有悠 久的军事历史,是一个好战的"国度"; 由于南方人传统上对联邦中央集权和大公司经济垄断的不信任,他们想 方设法让南方在政治经济方面不受战争的危害.在基钦的领导下,南方议员 们制定了一项税收政策,向高薪阶层课收重税.他们说服联邦政府把大多数 军事训练营地建在南方;与海军签署合同,给南方的造船业带来生机;他们 还居然在由政府控制商品价格的时代里使棉花摆脱政府的控制,大涨其价,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暂时繁荣.联邦政府还出资在南方建造炸药厂,化学品厂, 硝酸盐厂和堤坝等,间接促进了战后南方水电业和化工业的发展,从而加速 改变了南方的经济结构.这种局部的经济繁荣孕育了战时的乐观主义,人们 开始对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最贫穷地区的南方刮目相看. 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影响到南方的人际关系.数千名南方人离开狄克西到 外域服役;数千名外地人来到南方接受训练.这种人员调动虽然削弱了南方 的地方偏狭主义,但也造成人际关系,尤其是种族关系的紧张.战争期间, 私刑频频发生;大批黑人从南方乡村迁至北方城市,即本世纪著名的黑人大 迁移.欧洲移民的中止和兵役制的实行造成北方工业廉价劳动力短缺.到 1920年,大约有100万南方黑人移居北方,开创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 口变迁.南方妇女也在政治上获得了选举权,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后 果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给美国南方带来了后来被称之为"南方文学复 兴"的时代.1945年,爱伦 泰特这样写道,"随着1914—1918年的战争, 南方重又步入世界;当它一脚跨出边界时,它回首一顾,这一顾给我们带来 了南方文学复兴,带来了一种于现在自觉于过去的文学."在此后的20年中, 经过威廉 福克纳,托马斯 伍尔夫,纳什维尔的农业平均主义者的努力, 南方一跃而成为美国文学的前沿,事实上,大战期间南方生活的重大变化在 于一种正在变化着的透视角度,在半个世纪的物质贫困和政治阳萎过后,南 方重又站立起来;积极支持和拥护南方的"土生子"伍德罗 威尔逊的理想 主义和国际主义. 然而,战时的经济繁荣往往好景不长.1921年,棉花价格大跌.万载不 遇的虫害又偏偏在这时蔓延南方大地,侵蚀南方人的精神,使整个20世纪 20年代及其后的棉花生产一蹶不振.经历了战时短暂繁荣之后的南方人难以 面对饥饿的恐怖,大批黑人继续迁居北方.在1929年大萧条到来之前,南方 经济已经大幅度下滑. 1929年年末纽约股票市场倒闭引起的大萧条对美利坚合众国来说是一 场深重持久的灾难.统计数字表明,全国有1/3的工人失业,到1933年,全 国的商业收入跌减到1929年的一半.南方则受害更大,其年人均收入从1929 年全国最低的372元减到1932年的203元.农业经济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 一直萧条而不见好转,大萧条几乎使农业陷入停滞状态.1930—1931年发生 历史上罕见的严重干旱,而处于初级阶段的南方工业更是远远落后于北方, 其工业人口只占全国工人总数的15%.因此,南方人面对着更加严峻的考 验;贫穷,种族和阶级问题非但未解决,反而更加恶化. 在大萧条的最严重时期,南方有数以干计的人死于饥饿,数万人露宿于 街头公园之中,寻食于垃圾箱之间.被赶出农场的佃农之家拥挤在集装箱内, 废弃的汽车外壳下,或任何可以挡避风寒的地方.医疗费用自然是开销最大 同时也是最容易削减的一项开支,所以人们生病而不治.恐惧和不安全感笼 罩着南方大地. .从人口比例上 看,南方占全国人口的28%,但所得到联邦政府资助的总额却只占15.4% (1937). 南方各级政府推行的种族主义政策意味着南方黑人是大萧条时期的最大 受害者,拨给南方有限的政府救济金首先落入白人之手.在无法改变的种族 隔离的社会制度下,南方白人贵族优先考虑的必然是白人的饥苦.有些福利 机构干脆拒绝黑人的申请.华盛顿政府从未认真对待以扭转这种局势. 工人并不比农民的日子好过.南方毕竟是农业地区.1929年,南方工业 只拥有1,338,000工人.工人每周工作72小时,而工资却比美国其他地区 低40%.南方的主要工业是纺织业,从技术上看只需要简单的手工劳动,替 换工人并非是件难事,因此,要求改善工资,工时和工作条件的工会活动无 一成功.大萧条时期,住房,学校,教会和政府均由资方拥有或支配,他们 采取削减工资,增加产额和延长工时等残酷手段剥削工人,工人们一旦抵制, 结果只能是被开除. 这样,工人只能顺从,这也是这一时期南方工业的特点."公司城"里 的慈善机构只能在工人保证不闹事的情况下对他们发发恻隐之心.工人们只 能从宗教,家庭和南方紧密的社会中得到一点点安慰.对南方工人来说,大 萧条是迷惑失败的10年.直到1939年,工业就业机会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 平. 南方农民的景况则更糟.在特殊的农业制度下,内战后土地租赁制取代 了奴隶制.大多数南方农民都是佃户.阿肯色,路易斯安纳,密西西比,阿 拉巴马和佐治亚等产棉州,有60%的农民耕种并不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黑 人则在80%以上.棉花成为租赁土地的动力.南方农场中有一半以上种植棉 花.1929年,棉花总产量为14,096,000捆,棉花市场可谓坚挺;但在大 萧条时期,棉花价格有史以来第一次下降到每磅4.6美分,总产量只有10, 613,000捆.此外,南方农民还深受劳役偿债制度之苦. 南方地主非但拥有土地,而且在乡村开设商店.佃户若要租种土地,就 必须到地主指定的商店通过信贷购买所需物资,其价格和利息令人瞪目结 舌.大萧条时期,有些地主为确保商店的购买力,甚至禁止佃户种植花草或 牧草.一些佃农设法逃到克力夫兰,底特律或加里福尼亚,而仍有大多数人 (无论黑人或白人)背负沉重的债务,深陷南方扭曲的法律制度而不拔. 地主阶级把持着整个南方社会.政治上的支配权把立法者和执法者凌驾 于佃农之上.佃农得不到接受教育的机会,甚至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别 的生活选择.南方教会也站在土地所有者一边,鼓励佃农辛勤劳动,偿还债 务,但常常忘记教导土地所有者按上帝旨意尽施地主之责.到1935年,南方 已有1831475个农场实行土地租赁制. 在阿肯色东北部的产棉区,佃农组织起"南方佃农协会".该协会主张 非暴力,提倡种族混杂,他们只要求受到平等待遇,遵守既定法律.但是, 地主阶级通过枪杀,殴打,绑架和"袋鼠法制"等恐怖活动把这场农民运动 消灭在萌芽之中.虽然黑人和白人佃农同样深受这种邪恶制度之苦,但种族 隔离的严酷现实则使黑人的境况更糟.大萧条时期,南方农民的最显著成就 也许是人类精神对非人性环境的征服.佃农们处身比奴隶制还要凶恶残忍的 经济和文化桎梏之中,但却表现出一种光彩照人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决心. 大萧条对南方生活的影响是深远而多方面的.南方的经济,南方与联邦 政府和民主党的关系,以及南方社会和种族关系,都在新政之下发生了深刻 而持久的变化,也给南方的现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富兰克林 D 罗斯 福采取一系列措施拯救已经濒死的南方经济,此外,还利用大萧条提供的机 会开始联邦赞助艺术的实验.1933年冬到1934年,联邦推行短命的"公共 事业工程计划",力图为作家和艺术家提供"适当"的工作.1934年,财政 部绘画和雕塑处委托艺术家为公共建筑绘制艺术品,主要是为邮局作壁画. 新政为艺术家提供救济性的工作从而发展文化的主要措施当是1935年实施 的"工程进步计划"(WPA). "工程进步计划"包括"联邦作家项目","联邦音乐项目","联邦 戏剧项目","联邦艺术项目"和"历史文物探索"项目.这些项目的主要 目的是要把美国文化民主化.大萧条时期,人们普遍感兴趣于发现和建设独 特的美国文化,这对联邦艺术促进项目是个极大的鼓励.这些项目从一开始 就面对一个基本问题,即它们试图构筑的民族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20 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主要社会现象是地方主义,在南方尤其突出,主要代表人 物有纳什维尔的农业平均主义者和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社会学家霍华德 W 奥 都姆.南方的地方特色也使联邦艺术促进项目在南方得到特殊发展. 对南方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联邦作家项目.其卓著的成就是各州指南的发 表.作者们曾不辞劳苦,对内战前的奴隶进行了2000次采访,积累了大量宝 贵的历史资料.作家们根据这些资料写出开拓性著作《弗吉尼亚人》(1940). 该书以及联邦作家项目发表的描写黑人的其他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了黑人的 生活,历史和价值,为后来的黑人民权运动播下了种子. 联邦作家项目为南方文化所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搜集出版描写南方工 人和农民的"生活故事".W T 冠契把对工人,农民的采访编辑成书, 1939 年以《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为题发表.这种具有开拓性的尝试标志着社会史 编纂的端倪,同时又把"普通人"的故事变成了真正的文学.本杰明 F 鲍 特金还率领作家们搜集了南方的民间故事,其中许多以故事集的形式发表, 如《一大堆麻雀及其他故事》,《上帝赐福魔鬼》,《撒谎者的板凳》和《甘 波鸭鸭:路易斯安纳民间故事集》,等等.联邦作家项目培养了一批有才华 的作家,其中卓著者有理查德 怀特.1939年,怀特在为联邦作家项目工作 的同时写出四篇故事,以《汤姆叔叔的孩子们》为题发表,他还用该项目奖 给他的500美元完成了代表作《土生子》.著名女作家尤多拉 韦尔蒂也曾 参加联邦作家项目,在密西西比州进行采访和创作;她拍摄的新闻照片均在 《密西西比指南》上发表. 联邦音乐项目的主旨是要把一流的管弦乐见诸听众,同时为失业的音乐 家提供工作机会.音乐家查尔斯 西格尔和作家阿兰 洛麦克斯联手,在联 邦项目的支持下,把南方民歌搜集成册,为保存南方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 面做出了不朽贡献. 联邦戏剧项目曾在北卡罗莱纳和佛罗里达帮助当地业余剧团开展"小戏 剧活动",并成功地上演了历史剧《失去的殖民地》.1936年秋,他们在伯 明翰,坦帕和迈阿密上演辛克莱 刘易士的《此地不能发生》,但该剧在新 奥尔良遭禁.托马斯 哈尔—罗杰斯的《钢的祭坛》在亚特兰大首演时轰动 一时. 联邦艺术项目在南方6个州建起社区艺术中心,有些现已变成博物馆. 财政部绘画和雕塑处资助的,在南方大中城市邮局所作的壁画已成为20世纪 30—40年代南方文化的缩影.农业保障局资助的摄影项目也为南方文化做出 了巨大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沃尔克 埃文斯的摄影和詹姆士 亚吉的文 献纪实《让我们颂扬名人》,栩栩如生地记录了大萧条时期南方穷苦农民的 生活. 新政采取的这些救济和就业措施总起来看是不平衡的.它在南方受到普 通百姓的支持.但在政治家眼里却被看作是一种实验的社会主义.他们尤其 担心这种社会实验会对南方的种族制度发生影响.实际上,新政开展的农业 项目和农业机械化运动使大批佃农和黑人迫不得已而离开南方. 南方的美国化过程造成了南方的自我危机.1920年到1945年是南方文 化最具创造力的时期,同时也是南方由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向现代社会 的过渡时期.南方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最为强烈地感觉到南方从传统向现代 过渡的强大冲击力.在世界大战和汹涌的国际现代主义浪潮中,南方人也在 探讨南方的自我:作为一个南方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用乔治 B 提尼达尔 的话说,在美国其他地区的眼里,本世纪20年代的南方是"愚昧的南方", 三K党,钩虫糙皮病,锁链帮,私刑,斯科普斯案件和原教旨主义.这在现 代人的眼里都是原始愚昧的具体体现.过去的自我"好感"现在发生了动摇, 知识分子明显感觉到现在已不再象过去那样容易地找到南方自我的定义了. 文学批评家小路易 D 卢宾把1930年农业平均主义者的宣言《我要采取立 场》称作"自我的肯定".对农业平均主义者来说,美国南方是西方世界征 服工业和现代非人性的最后一线希望.几代人的物质贫穷孕育了一股精神力 量,而这正是应该利用的.南方的知识分子开始怀疑和批判过去对南方文化 所持的那种浪漫和伤感态度. 在这个过渡时期,南方经历了文学复兴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新闻, 文学批评,历史,小说和诗歌,都掺夹着新时期的自我批评,为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变化了的南方自我和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丹尼尔 J 辛加尔,米 歇尔 奥布莱恩等人精辟地分析了从1920年到1945年南方文化的大转折, 并把南方音乐,艺术,建筑和其他领域的成就统统归入这个过渡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南方经历了一次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是导致 南方变化的关键,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内战的影响更大.从经济角度看, 1940年的南方与其说相似于今天的南方,勿宁说更近似于南北战争前的南 方.这种比较并非哗众取宠.1938年,富兰克林 D 罗斯福认为南方是"全 国的第一号经济问题",而在1980年,吉米 卡特则把南方誉为繁荣昌盛的 "太阳带",与经济日趋衰落的北方"霜带"形成鲜明对比.虽然这种变化 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南方摆脱贫穷,农业落后经济和 乡村生活的决定性事件.首先,这场战争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历史上的最大繁 荣.从1940年到1944年,与政府签定战争合同的10大公司收入的金额总数 相当于联邦政府从1932年到1939年的总开销;战争期间,美国工业总产值 以每年15%的平均速度增长,而从1896年到193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仅为4 %;到1945年,政府直接投资的新的厂房设备使经济生产力增长约50%. 南方是这次经济腾飞的直接受益者.从1939年到1943年,大约增加了 120万人次的工业就业机会.据《致富》杂志的报道,"自南北战争以来, 大南方第一次能够让每一个想要工作的人都能如愿以偿."军事设施和国防 建设不可思议地改变了南方人的生活.自1920年以来由于南方传统棉花经济 的不景气而在经济上入不敷出的人,现在有了离开棉田的机会.他们在大西 洋沿岸和海湾地区的造船厂找到工作,在刚刚兴起于南方各地的飞机,金属, 机械,石油和化学工业就业.较小的地方城市,如休士敦和坦帕,都于这一 时期开始发展,最后成为大工业,商业中心. 南方最著名的工业家安德鲁 杰克逊 希根斯是说明南方战时经济巨变 的最好例子.1939年,希根斯在新奥尔良只有一家厂房,400名工人,生产 在南部沼泽地使用的浅水船,毛销售额为850,000元,据说他的主要客户是 走私犯.1941年,他设计的登陆艇和巡洋鱼雷艇被美国海军接受;到1944 年,他在新奥尔良已拥有8家厂房, 20,000名工人,年毛销售额为一亿 二千万.希根斯也顿时成了民间英雄和工业巨头. 二战期间南方农业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棉花和烟草等传统农产品与花 生和牲畜等一起价格上涨.战时繁荣的工业和军队动员造成了严重的农业劳 力短缺,这是自内战以来南方农业劳力过剩的一次大逆转.于是,南方的种 植者和商品农便开始诉诸于机械,雇佣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岛的移民,或把土 地租赁给轴心国的战俘(战时有40多万轴心国战俘拘留美国,其中大多数在 南方). 美国战时的总动员改变了C 凡 伍德沃德所说的"南北对话的对峙". 二战期间有一千二百万美国人应征入伍,其中半数以上在南方接受军事训 练.他们第一次来到南方,亲身接触到南方文化,他们对南方的印象和态度 对于战后出现的地方分歧和种族,民权问题均发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仅在 当时的特殊环境下,他们都发现南方大力推行的种族隔离政策与表面所维护 的民主理想是极不相容的. 与此同时,南方白人和黑人也开始接受外来影响.战争的经历对南方黑 人来说是举足轻重的.100多万黑人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实际上是战后 黑人民权运动的前奏曲.战争期间,美国黑人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在海外浴血 奋战所保卫的民主价值与美国国内实行种族隔离的残酷现实水火不容,这对 穿着美国军服而忍受种族歧视的黑人士兵来说尤其不堪忍受. 20世纪50年代,黑人为结束南方的种族歧视而进入新的斗争阶段.全 国有色人种促进会通过法律手段获得"布朗反对教育部"一案的胜利(1954), 推翻了19世纪90年代通过的实行种族隔离的"普莱西决议案".南方白人 保守派采取措施加以抵制,诸如三K党和白人公民委员会等组织重又开始活 动,推行南联邦象征主义和顽固的种族主义.白人温和派则袖手旁观,只有 少数白人敢于挺身支持黑人的民权运动. 在小马丁 路德 金的领导下,黑人民权运动采取非暴力抵制的积极攻 势.虽然在经济,身体和精神等方面受到残酷的暴力威胁和残害,黑人民权 运动依然日益高涨:静坐,"自由骑士",联合抵制,示威游行和"自由之 夏"等活动在南方所有大中城市展开.小石城,塞尔玛,牛津,蒙哥马利, 伯明翰,奈索巴和格林堡等地都成为南方历史上争取自由,民主和民权的伟 大战场.在联邦政府和民权运动的内外压力之下,国会先后于1964年和1965 年两次通过民权法案, 1965年通过选举法案,彻底捣毁了南方等级和种族 制度的法律基础,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黑人重又登上了南方的政治舞台. 白人优越论虽然残余犹存,但到20世纪80年代,南方的种族问题似已基本 解决,一个真正的种族共存的南方正在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战后的经济腾飞和南方"太阳带"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20世纪60年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突飞猛进的时期.人均收 入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南方多年的贫穷面貌已经改观.农业经历了改造. 农场和农业人口大幅度减少.棉花已不再是"王".机械化取代了佃农和租 户.农业变成了"农商企业",而不是农业平均主义者提倡的农业民主.南 方经济日趋多样化,甚至在农业最集中的密西西比州,工业也摆在农业的前 头.当然,问题依然存在.南方的经济发展一直以煤或石油等自然资源或低 薪的纺织工业为基础,税收和工资制度并未给这些工业带来多大好处.南方 经济主要是靠跨国公司而取得长足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得克萨斯,佛罗里 达,佐治亚和北卡罗莱纳."太阳带"的繁荣已经变成了一个新的南方神话. 但是,密西西比,阿拉巴马,阿肯色和阿巴拉契山脉的黑人仍未摆脱贫穷. 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南方的环境.田野里不见了成群的摘棉者;佃 农的小房已无踪影.20世纪80年代,南方除了棉花外,到处都可看到黄豆 和花生.电视接收器遍及乡村.南方城市也与美国其他地区的城市没什么两 样;现代高速公路,活动房住宅区,郊区购物中心则是南方城市的特点.全 国的通讯和交通网络结束了南方的孤立.当代南方人生活富裕,住宅宽敞, 学校和教堂条件大大改善."太阳带"的富裕促进了南方的文化发展,艺术 馆,交响乐团,大学和图书馆触目皆是.然而,变化中的南方文化仍未割断 与过去的联系,如在宗教信仰方面,许多南方人依然从自己的收入里捐款修 建教会的活动场所.教堂仍是南方大地醒目的象征,而把娱乐,军事性训练 和"宗教精神"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凡俗宗教"则是体育. 现代南方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棉花经济的结束,工业的发展和贫穷 文化的结束,共和党的兴起和一党制统治的结束,农村的缩小和城市的扩展, 地方孤立的结束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以种族隔离制为代表的种族制度的结 束.社会学家约翰 谢尔德 里德的研究表明,未来的南方人将是受过完好 教育,游历广泛的中产阶级;他们使用全国通讯系统,居住在郊区.拥有强 烈的地方感.这就是说,南方自我的中心已经从一个世纪以前的种植园和小 农场转移到最现代的居民区——郊区. 纵令有这些变化,强烈的历史感仍然为南方特色提供了牢固的根基. C 凡 伍德沃德在《南方历史的负担》 (1961)一书中指出,南方的军事 失败,贫穷,由于奴隶制而产生的负疚感和强烈的地方主义,是美国历史持 有的,并将继续哺育南方的自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愈加深入广泛的南方 历史研究证实了伍德沃德的观点.1934年南方历史协会的建立, 1935年《南 方历史杂志》的发刊,是为取代神话观,对南方历史采取批判态度的学术研 究的开端.对奴隶制,南北战争和重建时期加以重新解释.1960年以后黑人 历史的发展,给南方人提供了从新的透视角度看待南方历史的机会.1974 年,著名作家罗怕特 潘 沃伦在杰佛逊人文主义科学讲座上指出,"一个 没有历史感,没有人类经历历史和创造历史之伟大作用感的社会,也不会有 目的感."现在,南方的命运便是美国民族的命运,南方的目标便是整个美 国民族的目标,而历史经验仍然为它的未来提供一个独特的透视角度. 第二章 奴隶制和黑人 根据1787年颁布的西北法令,俄亥俄河以北部应废除奴隶制.从1804 年到1833年,马里兰,特拉华以北各州和英属西印度群岛都废除了奴隶制. 如果我们把奴隶制看作是南方用以区别于美国其他地区的独一特点,那么, 无论是敌人还是朋友,人们都可以在这片束缚人类的大地上看到独属于南方 的东西.南方的朋友可以称此为"白人之花",骑士风度的绅士,道德高尚 的女士,令人惬意的社会制度,和无与伦比的政治和社会领袖.南方的敌人 可以称此为有害的野草,监工的皮鞭,凶狠残忍的奴隶主,贩卖奴隶的丑闻, 和穷苦白人的贫穷和无知. 据约翰 罗尔夫所载, 1619年,一位荷兰人把20名非洲黑人卖到詹 姆士城,这是第一批来到美国南方殖民地的黑人移民.但是,要把这次移民 事件看作是奴隶制的开端是不准确的.1619年,弗吉尼亚还不知道有蓄奴法 的存在,而第一批黑人显然是作为契约奴而被卖到这里的.此后南方殖民地 的黑人逐渐增多.1648年,弗吉尼亚已有300名黑人;到1671年,据州长 官威廉 伯克利所说,弗吉尼亚州的黑人已是白人契约奴的三倍.但在此之 前,马里兰和角北卡罗莱纳几乎没有非洲人. 最早的蓄奴法于1661年在弗吉尼亚州制定.这种法律规定奴隶可以被当 作财产而占有,奴隶的后代继承母亲的地位,奴隶犯罪将由代表蓄奴阶级(奴 隶主阶级)的法庭予以特殊惩罚.南卡罗莱纳则采纳英属印度群岛中巴巴多 斯岛最严格的奴隶怯.1680年以后,弗吉尼亚的奴隶数量急剧上升,到1715 年已有23000名奴隶.1712年,马里兰有8000名; 1732年,北卡罗莱纳 有6000名,从1733年到1766年,南卡罗莱纳每年接收大约3000名.1738 年后,佐治亚取消了买卖奴隶的禁令.到独立战争爆发时,南方5个殖民州 的黑人奴隶已占人口的40%,其中佐治亚的黑人占该州人口的30%,而南卡 罗莱纳则高达70%. 弗吉尼亚,马里兰和北卡罗莱纳殖民地的白人在进行淘金和欧洲方式的 农业耕种的一系列尝试之后,转向烟草生产.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则首先尝 试种植橄榄,葡萄和养蚕,尔后开始种植稻谷和靛青.劳动力成为必需.当 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小农业场主都靠自己家里人完成正常的农活,而繁重的 劳动,如滚圆木,盖房子和剥玉米等,则靠整个社区的人协作完成.如此有 限的劳动力不能满足开垦大片荒地的需要,而出于这种目的的自愿劳动并不 存在,因为任何一个自由人都可以获得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南方的土地所 有者曾效仿西班牙人,使用印第安人来满足劳动力的需要.但是,南方的印 第安人在数量上太少,复仇心强,文化上太原始,很难适应现代农业令人筋 疲力尽的日常劳动.比较实际的方法是使用白人契约奴.根据当时的法律, 白人契约奴必须为南方奴隶主工作一定的时期,有时长达14年之久,然后才 可能获得自己的土地.1683年.弗吉尼亚约有12,000名白人契约奴.他们 主要由两种英国人构成:愿意短期出卖劳动以支付到美国的路费者,和英国 政府输送到美国的穷人,罪犯和被绑架者.他们受到严格的法律控制,但当 他们完全习惯于南方的气候和耕种方式时,便可以自起炉灶,成为土地所有 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他们曾为美国南方的种植园贵族社会做出了间接 的但却是建设性的贡献. 南方殖民地的土地所有者很快就发现使用黑奴是解决劳动力问题的有效 手段.大批被贩入的黑人都在体力上经过特殊挑选,以保证他们能够适应气 候和社会的变化.1672年,英国皇家非洲公司获得贩卖奴隶的垄断权,但到 17世纪末,许多个别的奴隶贩也开始了这门"生意".伦敦,利物浦,布里 斯托尔,新英格兰,尤其是罗德岛的纽波特,都有大批的奴隶贩子往返于非 洲与美洲之间.1734年奴隶贩卖达到高潮,有70,000黑人被运到北美.在 后来的几年里,每年被卖到北美的黑奴均超过50,000名之多.历史学家乌 尔里奇 B 菲力普斯估计,在整个贩奴期间共有5,000,000黑奴被卖到美 洲,其中有1/10来到北美大陆. 贩卖

1、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西欧和日本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2、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美国的经济实力强大,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黄金储备,主导着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3、战争中确立的霸主地位主导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4、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常规武器最强大,在世界各地建立了500多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

有关二战论文参考文献

1944年6月,随着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二战场”,加快了轴心国的灭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二战的始作俑国——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结束了历时6年的欧洲战争。

反观这场战争,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东、西方阵营,在战场上的表现还是有许多差别的。尤其是二战后期,苏军比西方盟军的进攻更加犀利、战果更大,以至于成为西方阵营主动放弃攻克柏林的主要因素,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吗?

苏军的战斗经验更丰富。

首先,历经战争的时间更长。自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经历了长达4年的战争,这与西方国家相比是经历时间最长的,尤其是在陆军之间的较量,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相比。

英国虽然自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后对德宣战,但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英法联军龟缩在马奇诺防线,不敢与德军针锋相对的战斗。直到1940年7月大不列颠空战起,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战斗,但也是以空军为主的较量。

算得上真正较量的是1941年初,北非战场上与“沙漠之狐”隆美尔的比拼。但随着1942年底美军参战,真正有实力和德军一决高下就只能是美军了,尤其是诺曼底登陆,美军占据盟军总兵力的一大半。所以,苏德两军之间作战时间更长。

其次,作战时间长,获取的经验就更多。面对蓄谋已久的德军精锐,苏联可以说是从一系列惨败中,“以空间换时间”,一点点总结经验,一步步扭转了局势。总结出了对德作战的许多经验,尤其是对武器的更新换代方面更具有实战性。

而美军参战时,大多数德军精锐都被牵制在东线。并随着德国的战争潜力已近枯竭,战役态势也进入了拉锯和僵持状态。凭借阿拉曼、西西里岛战役的胜利之势,以美军为首的盟军开辟了“第二战场”,才真正与德军在陆地上面对面的厮杀。

同时,在大规模攻防战中,苏军的经验更丰富。自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的三个集团军群从三个方向实施“闪击战”,一度让苏联岌岌可危。但顽强的苏军很快总结出了大兵团、大纵深梯次防御战术,逐渐化解了德军的“闪击战”。

并在随后的大反攻中,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大兵团快速推进的战法。反观盟军,自反攻欧洲大陆后,并没有遇到兵团级的战役,只是在阿登战役中领教了一下东补西凑的25万德军的快速反击,算是头一次感受到了“闪击战”的威力。

其结果是,盟军被打的晕头转向。德军突破其防御纵深近50公里,盟军60万的防御部队死伤近10万人,如果不是巴顿第3集团军在南侧突击,恐怕美军的损失会更大。这让艾森豪威尔彻底放弃了攻击柏林的打算。

盟军内部矛盾重重,苏军团结一致。

一是,盟军领导权之争,削弱了战斗力。英国作为西方阵营中坚持与德军长期抗战的国家,自然对后参战的美军“指手画脚”,一副“老兵”的样子。但凭借强大军事潜力和武器装备的美军当然也不服气像“二流军队”的英军。

于是,双方在指挥权上是明争暗斗。尽管有折中、平衡的方法,但彼此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常常就一个小问题争论不休。为了折中,盟军决策层可谓是各国的代表都有,谁也不让谁;为了平衡,常将盟军一分为二,各自为战。

二是,各国的作战风格不同,很难达到统一。以美英两军的代表人物巴顿和蒙哥马利来看,巴顿作战讲究“进攻、进攻、再进攻”,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看不惯蒙哥马利的小心谨慎和“贪生怕死”。

而蒙哥马利更加看不惯巴顿等人的高傲和鲁莽。在他看来,盲目的进攻和快速推进,就是自绝后路,损失更大。这两种不同的战术理念,反应在战场上,就是两军之间相互不服气,拆台、看笑话。这样的多国部队,其战斗力会大打折扣。

作为一直在东线“孤军奋战”的苏军,可谓是战术思想和理念高度统一,没有盟军那样的矛盾,确保了部队政令一致。无论是在快速动员、战术效果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各部之间的相互配合更是致胜的“法宝”。

对德国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

作为二战中损失最大的国家,苏联人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二战中死去的7000万人中,苏联人就有2660万,占比38%;受伤人数更是不计其数,就连斯大林的儿子都惨死在战俘营里。这样的“国仇家恨”,苏军的复仇心态可想而知。

这就有了苏军占领柏林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举动。对待德军战俘更是不手软,他们大多被押送到西伯利亚做苦工,被苏军俘虏的300万人中,有三分之一再也没有回到德国,可见苏联人对德国人的仇恨。

反观美英两国,一是在价值观方面都是仇视苏联的,与德国原属一个阵营的国家;二是,其本土没有遭到德国侵略,仇恨远没有苏联人的大。这就给了双方一个比较“宽容”的氛围,在对待彼此战俘时,相对比较宽容些。

因此,在战场上,苏军对德国人可以说是毫无怜悯之心,尤其是对党卫军,几乎是赶尽杀绝,即使投降也不行。面对这样的对手,无路可去的德军更怕苏军,他们宁肯费尽周折向盟军投降,也要避免落在苏联人的手里。

当然,苏联之所以有这样的战斗力,也离不开英美两国的支援和帮助。特别是美国,在苏联最困难的时期,美国提供了110亿美元的军事物资援助,其中包括大量的工业生产设备,为苏联转入战时轨道提供了便利,并最终成为了军事大国。

同时,英美等国开辟的“第二战场”,使德军陷于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况。并且在欧洲牵制了75个师的德军,使得苏军反攻中,在很短的时期内击破德军的抵抗,并将他们驱逐出苏联国境。

二战中各国军队的战斗力强弱不一。尽管战斗力是相对的,但对于苏联人在战争后期爆发的实力,确实让人瞠目结舌。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二战资料网站搜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15762.html(里面很全面,你需要的,都有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六百多万。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一百五十万人,有一百二十八万人向中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一百二十四点七万人。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四百万平民死于战火,一千四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二十余万人,并且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完)

从利比亚事件看当代国际关系摘要:联合国授权的联军对利比亚的轰炸,被全球关注。围绕利比亚事件,我们起码可以看到三个史无前例现象,这不仅令人瞩目,也对今后世界走向更广范围的民主、和平具有启迪作用。利比亚事件中的第一个史无前例,是联合国授权对利比亚动武。这在联合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虽然五十年代联合国曾经授权美国等多国军队进入朝鲜半岛,保住了南韩,但南北韩是两个政府,而不是像利比亚只有一个政府。而且,对比利亚,是从人道立场制止卡扎菲镇压本国人民,是“干预内政”。这等于是开了一个先例,那就是国际社会有权对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从人道立场进行军事干预,包括轰炸那个政府的军事力量和设 施等等。正因为此,有的国家对利比亚事件十分敏感,对多国部队的行动大加挞伐。第二个史无前例,是美国自二战以来首次没有领衔正义的军事行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国际上重大的西方军事干预等正义行动,都是美国领衔,所以美国被誉 为“自由世界的旗手”。从二战,到韩战,到越战,到科索沃战争,再到伊拉克、阿富汗之战,更不要说用军事手段捉拿巴拿马独裁者诺利加等等,都是美国主导的。但这次,美国首次没有主导。为什么?因为美国史无前例地是一个只会耍嘴皮子,无能又怯懦的奥巴马在主掌白宫。所谓“奥巴马主义”就是不痛不痒、左右摇摆、模糊不清,面对邪恶不果断采取行动。奥巴马上台之后,就从上任总统布什的向全球传播民主价值的外交政策后退,强调什么美国尊重其他国家的选择。所以,在前年伊朗人/民抗议的时候,奥巴马政府沉默不语、纹丝不动。在突尼斯革命、埃及人民怒吼的时候,奥巴马政府也没有在第一时间给予支持。奥巴马为什么是这种表现?因为他根本不清楚什么是邪恶。早年的奥巴马在夏威夷成长时,他的导师是一位黑人共/产/党/员;后来奥巴马在芝加哥的教会牧师(也是他两个孩子的教 父)是赖特,更是以“反美”著称。奥巴马一路得到的是反美教育。直到他当上总统,他妻子才说,他们第一次感觉为美国而骄傲。这说明这对夫妇以前是不懂得美国的价值,甚至是反对美国的主体价值。以那种左倾和反美薰陶的背景,对正义和邪恶都弄不清楚,奥巴马又怎么会懂得去对付邪恶?这次,西方领袖在法国商讨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的关键时刻,唯一缺席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哪里去了?在利比亚平民每天都被杀害的、人命关天的时刻,奥巴马却带着穿着鲜艳的老婆孩子到温暖舒适的巴西访问旅游去了。目前美国和巴西之间没有任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且巴西对利比亚设禁飞区跟中国一样是投弃权票 的。奥巴马这个时候去巴西,不等于是奖赏跟美国不一致的“弃权”行为吗?奥巴马为什么对巴西那么锺情?因为巴西那个刚当选不久的女总统是一个出名的左派,跟奥巴马一样,也是迷恋社会主义。他们俩等于是精神伴侣。难怪在西方联军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的关键时刻,奥巴马都不放弃那趟以国事为名的潇洒旅游。这在美国也史无前例。也许有人会说,这次美国没有领衔,但提供支援,也发射战斧飞弹了。但是,这是在美国左右两派舆论批评和压力下的结果。保守派媒体对奥巴马的批评当然是每天 的发射量比扔在利比亚的战斧飞弹还多。但对奥巴马形成更大压力的是来自他所属的左翼阵营的批评。而且这次左派的批评更加强烈。美国知名的自由派 历史学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新闻周刊》和MSNBC上,都毫无留情地痛斥奥巴马的外交战略无能。由弗格森等自由派知识份子对奥巴马发难,再加上CNN和左翼旗 舰《纽约时报》等跟进,这个舆论压力,是奥巴马的不可承受之重,会直接影响他明年的总统连任竞选。所以奥巴马最后不得不支持英法提案,但拒绝美国领衔。在这个事件中,最坚定果敢的是法国总统萨科齐,法国最早对利比亚的反抗军政府给予外交承认,而美国至今都没有。另外是英国首相卡梅伦,还有加拿大总理哈珀,都非常坚定地支持建立禁飞区,誓言对利比亚军事干预。为什么这三位对利比亚的立场清晰、坚定、行动果断?就因为他们是懂得邪恶的保守派。第三个史无前例,是埃及,尤其是利比亚人民面对政府武装力量时的坚持。卡扎菲是全球出名的疯子,他不仅动用军队,甚至花钱买雇佣军来杀害自己的人民。但即 使面对如此的残暴和血腥,利比亚人也没有后退和屈服,他们仍然顽强反抗。在奥巴马犹豫不决,迟迟不赞成英法提案设禁飞区时,卡扎菲的政府军队节节胜利,因 为毕竟反抗军没有正规武装和训练,许多人临时学习使用武器。卡扎菲曾扬言要秋后算帐,在全国大清洗。但在如此这般的威胁下,利比亚人仍是选择继续抗争,这份勇气和决心,感动了全世界!联合国的授权,英法加拿大保守派领袖的坚定,更加上利比亚人民的坚定反抗,这场战局,现在就可以预测,卡扎菲的末日指日可待!利比亚会像突尼斯和埃及一样,结束独裁者,开始一个新时代!在突尼斯、埃及,尤其是利比亚发生的一切都说明,哪块土地的未来,都是靠那里的人民自己打拼出来的!正如当代知名的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逊(Paul Johnson)最近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的时候所说的,“如果没有勇气,其他美德都算不上美德。”

二战抗战论文3000字素材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甲 午 战 史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才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的欲望。

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个人观点认为,就算是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可能会晚几年,在一份绝密的文件上显示,因为一战的失利,让德国人割地赔款,这种仇恨的种子早已经埋下了。。。。。希特勒只不过起了一个领头的作用!总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面的,,是很难说清楚的,下面是在网上找几个例子!浅从德意志史谈二战爆发的原因在18、19世纪其间,英国一直是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其信奉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强调政府不要干预经济,他们相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推动经济的向前发展。由于英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第一号经济大国,所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沿用了英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市场缺少政府的干预,就像一只断了绳的野马乱奔,市场渐渐失去了控制。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这只野马虽然在1929-1933年爆发了,影响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隆了1/3以上,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请大家看看美德日在这场经济大危机中的经济和社会表现:美国:1933年初,完全失业的工人总数达到了1500至1700万人。此外还有很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很多人排长队等待救济面包和一点点汤,艰难度日。德国:1932年,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40%,失业人数达600万以上。银行纷纷倒闭,人们一生的积蓄就在此时化为乌有,对外贸易额直线下跌。日本:1931年,外贸出口与1929年相比减少了近50%。失业工人近300万人,农民纷纷破产,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社会有这么多的失业者,加上经济这么萧条,这样会造成这三国的社会走在动荡的边缘,美国找到了消除经济危机的好方法,开始采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经济,美国的经济开始复苏,人们的生活也渐渐改善。但是,德国和日本却没有找到消除经济危机的好方法,他们唯一可以把国内人们视线转移的就可能只有战争了,所以,我想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李德哈特曾经说过:“想获得和平必须了解战争”。现在大多数感兴趣或致力于研究战争史的人,大多看中的是某个战役,某个军事会战,政治意义等等 而对战争的因与果都未曾有过深刻的了解,其实战前的“因”和战后的“果”并不一定比战争过程意义差,相反显得更加重要了。我主要以从前我看过的一些有关德意志历史的书和一些个人见解浅从德意志史的角度谈一下二战爆发的原因。为了建立东至乌拉尔山脉的泛德意志千年大帝国,为了扩大日尔曼民族的生存空间。战争狂人希特勒不惜发动了世界历史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灭绝人道的反人类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你说爆发原因?不少人乃至历史学家认为以张伯伦为代表懦弱的英法纵容了希特勒这个“披着羊皮的狼”所导致的,或是一战后签定的近代史最恶劣和约—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敲骨砺髓的盘剥(列宁语句)从而破坏了欧洲权利平衡的永久传统,在欧洲中央形成了一个权利结构的真空,这种不平衡的结局使仅停歇二十年的欧洲再次被引爆火药桶。终导致希特勒跨入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取下苏台德地区,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导致希特勒闪击波兰,拉开二次大战的序幕。我说这的确没错,而有时去往深了想,还能找出一些更为深刻的原因。众所周知,人类恶魔希特勒是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但是否有人想过是谁给了他做这个最大战犯的机会?一个沦落于维也纳街头的流浪汉,怎可一跃成为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德国总统兼总理。是更为疯狂的德国民众的行为!德国共产党曾经向德国民众做过一个著名的警告:“谁选择了希特勒,谁就选择了战争!”。然而呢“一个元首,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投一个人的票Adolf.Hitler”在柏林街头不停的呼喊淹没了德国共产党的言论。我们不禁感到悲哀,对德国人民感到悲哀,在希特勒极具“天赋”的反动演说中,德国民众接受了希特勒,选择了战争,把自己乃至全世界推入万丈深渊,推入万人坑,推入了无穷无尽的战火中。德国民众疯了么?为什么呢?这可以去解剖德意志民族思想,找出罪恶思想的源头,从而寻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实原因。说实在的,德意志的历史的确并不辉煌。长期的政治分裂,没有很强大的王权支撑,封建贵族势力了极度疯狂,使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真的让德意志,根本无法像法国强大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王国那样,无法像俄罗斯;英吉利;西班牙这些民族思想十分集中的国家,更无法像遥远的中国国度一样有着辉煌而又值得骄傲的历史。一个地处欧洲中央,没有天然屏障的蔽护的地域,加上没有一个中央集权的统治,自然也就成为欧洲列强的瓜分的奶酪。没有一个欧洲列强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兴起,无论是法,俄还是其他国家都在历史进程中阻碍着德意志的统一,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德意志民族的思想无法得到足够健全的发展。之后历史交给一个了叫俾斯麦的人,在先后经历了德丹战争,普奥战争,德法战争后,1871年终于完成了德意志的大统。这在德意志有这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此德国统一,从此德意志国走进世界强国之林,不再受欧洲列强的欺压和耻辱的剥削,德国从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都有着长足的进步,国家的工业革命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个强大统一的德意志国已经形成。然而这时一个民族沙文主义的思想开始日益膨胀,泛日曼思想开始出现。人民开始有着对日耳曼民族强烈的自豪感,使命感,成就感。威廉二世上台后更是推崇大军国主义,鼓动民族仇恨,鼓吹生存空间论,海上扩张论,进行着强权的统治。德国人民对于德意志的使命感终于变为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将自己日耳曼民族驾驭于其他种族之上,终究选择了扩张。包括对殖民地的扩张和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时代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起着一种不可估量的作用。同盟国战败…威廉皇冠落地。战胜国操纵的和约在凡尔赛签订。1/6德国的领土,1/10德国的人口丧失了,还有大量的赔款,德国至此不再像原来那样团结,阶级的日益矛盾,使得这个看似和谐的魏玛共和国弱不禁风,动荡不堪。刚刚有些好转的德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再度崩溃,中小资产阶级的破产,50%的失业人口。让德国人得不到每天应有的面包。饥饿,贫穷充实着每一天。这使得民族仇恨日益加深。社会再次动荡。一个以通篇扩张,主张建立一个泛日耳曼大帝国,主张扩大日耳曼民族生存空间,主张族民共同体,反犹,反共,民族极端主义的人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他便就是臭名昭著的Adolf.Hitler 他利用他的反动鼓动的演说才能,大肆鼓动群众,将一些残余在德国人心中威廉二世鼓吹的民族沙文主义升了级,一种极端大民族主义,一种极端种族至上主义,一种极右扩张主义,一种以战争为目的极端思想被广大德国人所接受,不得不说,民众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从膨胀终究到了极端发狂。极端发热的头脑让他们选择了希特勒。总体来说:从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到民族极端主义是一种升级。希特勒的思想是威廉二世思想的一种深化。以威廉二世思想为基础-------日耳曼种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军队扩张主义,同时希特勒加上自己的反犹,反共思想,便形成了纳粹思想的核心。于是乎第三帝国也可以说是第二帝国的一种延续,二战时的德国思想和一战德国思想也是一脉相承,只是更加恶劣,更加反动而已。二战的出现可以说是德意志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第三帝国纳粹时代是一个让德意志民族发狂的时代,一个民众思想发展到真正极端的时代。我们真的可以从德意志史探寻出日耳曼人思想上的变化,体会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正原因。个人观点认为,就算是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可能会晚几年,在一份绝密的文件上显示,因为一战的失利,让德国人割地赔款,这种仇恨的种子早已经埋下了。。。。。希特勒只不过起了一个领头的作用!总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面的,,是很难说清楚的,下面是在网上找几个例子!浅从德意志史谈二战爆发的原因在18、19世纪其间,英国一直是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其信奉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强调政府不要干预经济,他们相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推动经济的向前发展。由于英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第一号经济大国,所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沿用了英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市场缺少政府的干预,就像一只断了绳的野马乱奔,市场渐渐失去了控制。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这只野马虽然在1929-1933年爆发了,影响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隆了1/3以上,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请大家看看美德日在这场经济大危机中的经济和社会表现:美国:1933年初,完全失业的工人总数达到了1500至1700万人。此外还有很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很多人排长队等待救济面包和一点点汤,艰难度日。德国:1932年,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40%,失业人数达600万以上。银行纷纷倒闭,人们一生的积蓄就在此时化为乌有,对外贸易额直线下跌。日本:1931年,外贸出口与1929年相比减少了近50%。失业工人近300万人,农民纷纷破产,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社会有这么多的失业者,加上经济这么萧条,这样会造成这三国的社会走在动荡的边缘,美国找到了消除经济危机的好方法,开始采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经济,美国的经济开始复苏,人们的生活也渐渐改善。但是,德国和日本却没有找到消除经济危机的好方法,他们唯一可以把国内人们视线转移的就可能只有战争了,所以,我想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李德哈特曾经说过:“想获得和平必须了解战争”。现在大多数感兴趣或致力于研究战争史的人,大多看中的是某个战役,某个军事会战,政治意义等等 而对战争的因与果都未曾有过深刻的了解,其实战前的“因”和战后的“果”并不一定比战争过程意义差,相反显得更加重要了。我主要以从前我看过的一些有关德意志历史的书和一些个人见解浅从德意志史的角度谈一下二战爆发的原因。为了建立东至乌拉尔山脉的泛德意志千年大帝国,为了扩大日尔曼民族的生存空间。战争狂人希特勒不惜发动了世界历史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灭绝人道的反人类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你说爆发原因?不少人乃至历史学家认为以张伯伦为代表懦弱的英法纵容了希特勒这个“披着羊皮的狼”所导致的,或是一战后签定的近代史最恶劣和约—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敲骨砺髓的盘剥(列宁语句)从而破坏了欧洲权利平衡的永久传统,在欧洲中央形成了一个权利结构的真空,这种不平衡的结局使仅停歇二十年的欧洲再次被引爆火药桶。终导致希特勒跨入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取下苏台德地区,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导致希特勒闪击波兰,拉开二次大战的序幕。我说这的确没错,而有时去往深了想,还能找出一些更为深刻的原因。众所周知,人类恶魔希特勒是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但是否有人想过是谁给了他做这个最大战犯的机会?一个沦落于维也纳街头的流浪汉,怎可一跃成为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德国总统兼总理。是更为疯狂的德国民众的行为!德国共产党曾经向德国民众做过一个著名的警告:“谁选择了希特勒,谁就选择了战争!”。然而呢“一个元首,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投一个人的票Adolf.Hitler”在柏林街头不停的呼喊淹没了德国共产党的言论。我们不禁感到悲哀,对德国人民感到悲哀,在希特勒极具“天赋”的反动演说中,德国民众接受了希特勒,选择了战争,把自己乃至全世界推入万丈深渊,推入万人坑,推入了无穷无尽的战火中。德国民众疯了么?为什么呢?这可以去解剖德意志民族思想,找出罪恶思想的源头,从而寻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实原因。说实在的,德意志的历史的确并不辉煌。长期的政治分裂,没有很强大的王权支撑,封建贵族势力了极度疯狂,使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真的让德意志,根本无法像法国强大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王国那样,无法像俄罗斯;英吉利;西班牙这些民族思想十分集中的国家,更无法像遥远的中国国度一样有着辉煌而又值得骄傲的历史。一个地处欧洲中央,没有天然屏障的蔽护的地域,加上没有一个中央集权的统治,自然也就成为欧洲列强的瓜分的奶酪。没有一个欧洲列强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兴起,无论是法,俄还是其他国家都在历史进程中阻碍着德意志的统一,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德意志民族的思想无法得到足够健全的发展。之后历史交给一个了叫俾斯麦的人,在先后经历了德丹战争,普奥战争,德法战争后,1871年终于完成了德意志的大统。这在德意志有这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此德国统一,从此德意志国走进世界强国之林,不再受欧洲列强的欺压和耻辱的剥削,德国从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都有着长足的进步,国家的工业革命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个强大统一的德意志国已经形成。然而这时一个民族沙文主义的思想开始日益膨胀,泛日曼思想开始出现。人民开始有着对日耳曼民族强烈的自豪感,使命感,成就感。威廉二世上台后更是推崇大军国主义,鼓动民族仇恨,鼓吹生存空间论,海上扩张论,进行着强权的统治。德国人民对于德意志的使命感终于变为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将自己日耳曼民族驾驭于其他种族之上,终究选择了扩张。包括对殖民地的扩张和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时代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起着一种不可估量的作用。同盟国战败…威廉皇冠落地。战胜国操纵的和约在凡尔赛签订。1/6德国的领土,1/10德国的人口丧失了,还有大量的赔款,德国至此不再像原来那样团结,阶级的日益矛盾,使得这个看似和谐的魏玛共和国弱不禁风,动荡不堪。刚刚有些好转的德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再度崩溃,中小资产阶级的破产,50%的失业人口。让德国人得不到每天应有的面包。饥饿,贫穷充实着每一天。这使得民族仇恨日益加深。社会再次动荡。一个以通篇扩张,主张建立一个泛日耳曼大帝国,主张扩大日耳曼民族生存空间,主张族民共同体,反犹,反共,民族极端主义的人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他便就是臭名昭著的Adolf.Hitler 他利用他的反动鼓动的演说才能,大肆鼓动群众,将一些残余在德国人心中威廉二世鼓吹的民族沙文主义升了级,一种极端大民族主义,一种极端种族至上主义,一种极右扩张主义,一种以战争为目的极端思想被广大德国人所接受,不得不说,民众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从膨胀终究到了极端发狂。极端发热的头脑让他们选择了希特勒。总体来说:从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到民族极端主义是一种升级。希特勒的思想是威廉二世思想的一种深化。以威廉二世思想为基础-------日耳曼种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军队扩张主义,同时希特勒加上自己的反犹,反共思想,便形成了纳粹思想的核心。于是乎第三帝国也可以说是第二帝国的一种延续,二战时的德国思想和一战德国思想也是一脉相承,只是更加恶劣,更加反动而已。二战的出现可以说是德意志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第三帝国纳粹时代是一个让德意志民族发狂的时代,一个民众思想发展到真正极端的时代。我们真的可以从德意志史探寻出日耳曼人思想上的变化,体会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正原因。我只说三个字,就是结论,不可能。第一,你需要了解当时德国的历史,德国人的激情被希特勒动员了起来,希特勒挽救了德国社会,但是精神分裂症统治的军队不可能征服世界,建议你去看《我的奋斗》,最好配套着读一下经济大萧条的资料什么的。第二,希特勒犯的是战略错误与嗜睡错误,不是出生错误。战略错误是指在敦刻尔克放过盟军和闪击苏联,嗜睡错误是指他因为做梦而漏接了罗斯福的最后的电话和更晚知道盟军诺曼底登陆。第三,希特勒的纳粹是崇尚武力的,那是因为欧洲国家一战后极力打压德国,也就使他成为了盟军和苏军交战的挡箭牌,他太急了,结果把更稳定的主动权白白送掉,你可以翻读一战后的历史,协约国一致同意打压苏联,希特勒就抓住这个机会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放手发动世界大战。如果没有希特勒,那么战争策源地一定是法国或者苏联(法国强烈要求武力干预苏内政)。会,因为二战的根本起因是,国家间经济,军事力量,社会当时的状态,而不只单单是应为希特勒的个人因素,或许从片面上有人会反对,那我么就从当今社会来看,虽然社会发展了,各国的能力也增强了,但有些小国家壬在战争,如中印战争、韩朝战争...........。再看看中国古代的战争

你是不是成工院的

你不会是想在这里让人帮你写3000字论文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