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提到大唐盛世,中国人便会升起一种自豪感,大唐的强大,大唐的繁华,总会让人浮想联翩。但是大唐在刚刚建立之初,就已经埋下了了它灭亡的种子,剥开大唐繁荣的表面,去寻找其内在原因,便会发现财政问题始终贯穿于整个唐帝国。
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以及之后的100多年的藩镇问题,皆出于此。中国的老祖先真的很厉害,解决了统一国家的大部分问题,是一个政治早熟的群体,但是唯有一个没有被解决,这就是经济财政制度问题。每一个王朝的覆灭,或多或少都跟经济财政有关。
盛唐
第一部分:唐朝的财政困局,查不清的人口,理不清的土地
古代中国历史上经历过三次大型的政治制度变革,第二次政治制度建构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改革,而之后的隋唐则是继承了这一套政治制度。但和隋唐的经济制度相比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隋朝的行政效率太高了,它的征税能力太强了,最后的老百姓受不了了,所以隋朝亡于此。
相比隋朝的高效征税能力,唐朝的征税能力非常弱,在唐朝建立不久之后,便出现了贞观之治,其原因便是大量的财富留在了民间,而政府却没有征收太多的税。究其原因,这还得从隋文帝讲起,他利用严刑峻法,将整个帝国的户籍人口给查了一遍,摸清了整个帝国到底有多少人,有多少地,到了隋炀帝时期,人户数最高接近于900万户,人口达到4600万。由于隋文帝严格的制度,政府的人口统计准确,没有人游离在户籍之外。
但是经过隋末战争,全天下的人口,十年间下降到200万户,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口大约减少到隋朝的20%左右。很奇怪吧,即使是战乱,再加上天灾人祸,人口也不能下降这么多,那这些人口去哪了呢?只有一个答案,这些老百姓藏起来了,游离在户籍制度之外,所以就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人头查不清,最终可不就是收上来税吗?
隋末人口
唐朝对每户征税二石粮食,而隋朝则征收三石粮食。也就是说,唐朝征税的人口比隋朝的人口少,并且税赋比隋朝要低,那不就出现了经济繁荣吗?那为什么唐初的几位皇帝不来一次彻底的清查呢?或许是认为隋朝的税收体制太高效了,才导致隋朝的灭亡,李唐王朝要避免这种情况。但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重新查人口、统计土地太难了。由于唐王朝几乎全盘接受了隋朝的各种政治制度,要想收上来税,那首先还得知道有多少土地。
唐朝实行的是授田制,跟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很像,一个人出生以后,政府会分配给他土地,但是这个地是国家的,你只有使用权,并按时缴纳税,人死后,这份土地政府再收回来。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操作起来是非常的困难,由想法变为实际,土地分配制度立即出现了反转,一旦政治松懈,便会出现大量的逃户。并且当授田人去世以后,他的家人也会将田地瞒报,甚至据为私有。在古代,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税收的主要来源就是土地税,不清楚有多少土地,就收不上来税,唐代的财政体系一直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那唐代的皇帝是怎样做的呢?
农耕经济
第二部分:奇葩的自我经营财政模式
唐朝出现了很奇怪的自我经营模式,由于中央财政不健康,收不上来税,唐高祖李渊弄了一套独立于税收之外的自我经营财政体系。对于官僚,政府不进行发放俸禄,也不拨给办公经费,转而给这些官员一些公廨田和公廨钱,让官员用这些田地出租,自己再收税。让官员拿着这些钱去放高利贷,赚取利息,从中获取他们的俸禄。李渊自以为完美的制度,在今后的时日中问题不断出现。
政府会根据官员的爵位大小授予他们一部分永业田,这一部分的田地可以传给后代。根据官员的职业,政府再授予一份职业田,这一份土地是让官员解决俸禄和办公经费的,官员离任之后,必须将这部分田地交给下一个官员。看似公廨田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但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不少的问题。
这些官员是读书人,从出租到收税,这其中的过程并不简单,再加上生产出来的粮食,如何运输,储藏和买卖,这些都是技术活,如果没有一点商业头脑,是很容易经营失败。以至于官员没有俸禄,随着官员的增多,职业田就变得越来越多,占用百姓土地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所以在贞观11年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就下令限制职业田的授予,转而将官员的损失增加到了公廨钱的身上。
百姓
公廨钱就相当于政府拿着钱叫民间老百姓贷款,政府再赚取利息。比如在唐代初年,借款年利率为100%,由于战争刚刚结束不久,民间经济受阻,再加上贷款的利率很高,所以早期很少人借款。没人借款,政府就收不上来利息,政府就强迫有钱人必须贷款。至于这些有钱人怎么使用这笔钱,政府不管,但必须每月必须将利息交给政府。其实这样做,政府显然是明目张胆地讹诈。由于财政的不健康,唐朝还专门设置放贷的官员。
据史料记载,唐朝中央政府在每个部门都设置一个管公廨钱的官,三省六部除了正常的行政官员,在这之外还有若干的办事员,称为令史。比如门下省和中书省带头衔的令史有80多人,而尚书省仅户部一部就有令史170人。唐高祖专门让这些人管理公廨钱,让他们去放贷和收利息。而做这种事得有点经济方面的学问吧,但是大部分人都是非专业人士,就造成了经常亏本,也无法控制贷款的风险。显然,依靠公廨钱来筹措办公经费和补贴官员不是一个好办法。唐太宗时期,依据公廨钱制定了一套考核制度,让令史必须盈利,完成任务的受到奖励,完不成任务的受到惩罚。在唐朝繁荣的背后,政府始终处于财政赤字状态,为今后唐朝产生节度使以及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公廨钱
第三部分: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
其实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性质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推导一下它的内在逻辑。中央政府的财政不健康,导致国家收不上来税,养兵需要大量的钱,但是国家出不起,所以就大力的发展府兵制以及将各个地方的权利分给节度使,以至于节度使拥有兵权、财权。节度使的权力扩大,地方上的力量增强,而使中央的力量下降,致使地方有了力量和中央对抗,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就是在这种内在机制中成长起来的。
皇帝将养兵的压力给了节度使,中央的财政减轻了,但是却导致了地方上的权力过大。这其实和东汉末年各州的刺史的情况很像,但是唐王朝却没有吸取东汉末年的教训。唐朝的府兵制继承自北魏的鲜卑人,这是一种打仗和务农两不误的制度,打仗时用兵,不打仗时种地。这其中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中央和军队的联系被割裂了,他们之间存在的国家出钱养兵,士兵出力打仗,这种关系就不存在了。
马嵬坡
其实出现藩镇割据的直接推手是皇帝本身,唐玄宗时期有了开元盛世,但是天宝年间出现了由盛转衰的变局。如果按常规的历史来解释,唐玄宗早期英明神武,后期昏庸不堪,但是唐玄宗的统治是从始而终。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答案是财政,早期唐玄宗任用贤相姚崇、张九龄等,但是这些人只会节流,不会开源,他们主要的方法,比如让皇帝不要大兴土木,减少对外战争等。但是随着财政压力的增大,比如开元21年,官员的数量达到了17686人,地方上的吏也达到了57416人,仅在宫中,宫女多达四万人,带品的宦官达到3000人,再加上各种生活开支,唐玄宗吃不消了,这还没有加上对外战争的花费。
所以此刻皇帝要找懂得开源的大臣,这不就出现了历史上恶名远扬的两个人登上了历史舞台,一个李林甫,一个杨国忠。他们更懂得商业,更知道如何帮皇帝赚钱,更知道如何帮皇帝减少财政,就是在他们的运作下,将各种权力下放给了地方,这才是安史之乱以及藩镇割据的内在原因。
大唐的没落
总结:
在盛唐繁荣的背后,财政的不健康始终贯穿于整个帝国,也为之后唐王朝灭亡埋下了隐患,由于政府没有钱,就将各种财政压力施加给官员以及地方。自以为独立于税收之外的经济体制非常完美,其实是祸患无穷。
参考文献《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