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和郑成功是明末清初时期致力于抗清的两位杰出将领,他们领导的武装力量在西南战场和东南战场上给了清廷巨大的杀伤。南明诸多将领中,清廷最为忌惮的就是他们两个。在抗清过程中,郑成功主动在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联络永历政权合作抗清,“藩遣效用官李景往广西约会师期”,此后双方便通信频繁,但是在具体合作上却雷声大雨点小,所谓的“郑李同盟”中郑成功、李定国一生都没有实现会师抗清的目标。
郑成功和李定国不能实现合作抗清,论者多归咎于郑成功并非真心抗清,并且在与李定国联络期间还和清廷展开谈判,给人一种两边跳梁的印象,似乎“拥明”的表象下,有行私下割据之想法。不过如果细看的话会发现郑成功所谓的“和谈”,只是以谈判的名义,先扩大自己的实力,更好的反抗清廷。细看谈判过程,就会发现郑成功的要求不断加码,从索要三府做为屯兵之地再到三省地盘以养兵发展成要像高丽一样做藩属国,实际上只是郑成功为了防止和谈成功而采取的步骤。
而郑成功对待和议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将计就计,权措粮饷,以裕兵食也”,因为在谈判前,清廷攻破中左卫(今厦门),掠走了大量郑氏集团的财富,“运我黄金八十万,银百万云云”,在和清廷虚与委蛇的谈判中,郑成功利用这个机会不断征集兵食和饷银,史书记载比比皆是,缓兵取饷的目的非常明确。《从征实录》里就有这样的不少记载:“以和议故,分遣各勋镇就漳、泉派征乐助兵饷,遣督饷都督黄恺追晋南地方饷二十万。”“遣中权镇黄兴、前冲镇万礼统领辖镇进入龙岩地方,征饷二十万。”“遣前锋镇赫文兴、北镇陈六御、右冲杨朝栋等率辖镇往惠安、仙游等地方,征饷三十万。”
郑成功
郑成功打着谈判的旗号,公然在漳州、泉州等处征饷,而清廷的福建官员害怕自己被扣上破坏和谈的大锅,面对郑成功肆无忌惮的征取财富,只能干瞪眼,所谓“藩分遣各提督、总镇就漳、泉、福、兴等地方派兵助饷。以和议未定,虏兵无敢阻抗,追遣益力”,等到后来连清廷都知道受了郑成功的蒙,反对与郑成功和谈的声音越来越大,清廷最后只能决定以武力征服郑成功。《清世祖实录》里“福建提督总兵官杨名高奏言:‘郑成功虽经就抚,而奉诏不恭,衣冠如旧,且纵兵焚掠,侵扰延建等处,情甚叵测。’”
所以,综合史料来看郑成功的反清立场并没有问题的,但是他对配合李定国确实也很不热心,就比如在永历八年(1654年)的九月初,李定国去信要求郑成功发兵南下,与其一起攻打广东新会,使义军形势连成一片,在信上希望在十月十五日之前会师,但是郑成功偏偏在十月十九日才让辅明侯林察、闽安侯周瑞发水师增援,次年五月才到达指定位置,但当时新会战役已经结束,李定国已被清军击退,这样的配合实在失之于敷衍。
在新会战役会师失败后,郑成功致信向晋王李定国致歉,讲到自己不能如期会师,“某实有罪焉”,但是细看这封信却有坑害李定国嫌疑,例如这一部分:“今援粤之精锐已悉来闽,且檄援全粤水陆与某对衡,则粤东势必空虚,乘机袭取,正其时也。”
李定国
郑成功之所以不愿配合李定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郑成功热衷于北上战略,而李定国先占广东计划与其战略有一定冲突。
其实细看郑成功集团的整体战略,其实就是分四步走,以闽粤为根基、夺取金陵、划江而治、夺取京畿,而在实际行动上,也反映出郑成功对北上战略的热衷,具体行动有永历八年(1654年)郑成功支持张名振三入长江、永历九年(1655年)派忠振伯洪旭、及陈六御等远征舟山、永历十二年(1658年)的戊戌北征(途遇风暴,未果)以及永历十三年(1659年)的大入长江(此次北征对清廷震动最大)。估计在郑成功眼里看来,广东地处中国南方,即便是配合李定国占据广东成功,北上之旅也是困难重重,如果能一举攻下曾经做为明朝南都的南京城,夺取清廷赖以补充饷源的东南地区,形成割据之势,趁机北上直捣南直隶,岂不是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很显然北上攻取南京对郑成功更有诱惑力,当然不愿意将兵力配合李定国从广东展开攻势。
张名振
而郑成功的割据长江战略和永历政权部分高层也是一拍即合,并取得联络。比如说当时的秦王孙可望当时有“慨然经略中原之志”,让刘文秀率兵出师东伐,“诏以刘文秀为大招讨,都督诸军,出师东伐”。而据史书表明,张名振北入长江就是要和孙可望一起执行攻占长江流域的计划,张名振军在进入长江流域后,抵达金山题诗,上有“予以接济秦藩,师泊金山”之语,很显然这个秦藩便是指孙可望。由此可知,孙可望很可能和郑成功达成了北入长江的协议,对于李定国的直下广东不上心,也在情理之中。
二、永历政权内讧愈演愈烈,让郑成功缺乏与永历政权合作的信心,但利用永历政权牵制清军,达成其战略目的的意味非常明显。
就在永历九年(1655年)(这个时间点新会战役正在展开),郑成功接待永历政权的来使后,得知了永历政权内部严重分裂的事实,这就加深了郑成功对永历集团的负面印象,从其言语中就可以看出来。《台湾外纪》记载了郑成功的评论:“当此之际,内无贤相匡其君,而运筹帷幄乏其人;外有骄将,兵无纪律;又不积储粮饷以足兵食,谋扼险阻以图恢复,而乃恃功互党,致使英雄失望,人心瓦解,何以望中兴哉?”
从这些话语可以看到郑成功对永历政权态度非常消极,既然他认为自己的盟友不靠谱,当然不会全身心的与李定国合作。但是,为了自己的北上战略,要利用永历政权来牵制清军,所以要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与永历政权联络。事实上郑成功之所以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选择大入长江,就是打探到清军主力忙于消灭永历政权,想趁东南空虚,一举占领南京,“时江宁重兵移征云、贵,大半西上,城大守备空虚”,要不是郑成功大意兵败,战略几可达成。所以,郑成功在永历九年(1655年)之后,郑成功一心只想利用永历政权,更不可能与李定国真心合作了。魏源在《圣武记》里提到:“成功闻王师三路攻永历于云、贵,乃大举内犯江南,以图牵制。”
综上所述,郑成功和李定国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联合抗清,不但因为战略方向不同,而且郑成功也不信任永历政权。随着战局对永历政权越来越不利,永历政权逐渐被压缩至云南,双方联络更为不便所谓的联合就只能成为画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