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文化创意 研究生 都学什么专业课啊 课程主要包来括以下几类源: 第一类:基础理论课程板块 •美学理论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第二类:专业必修课程板块 •中国美学 •西方美学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 第三类:选修课程板块 •中西美学与文化比较 •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 •宗教文化 •国学与中国文化 第四类:应用学习讲座板块 •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管理 •新闻出版经营与发展 •艺术鉴赏 •广告策划与营销 •佛教与宗教 •设计创意与印刷 •建筑艺术 •会展设计与展览运营 •影视创意与产业经营 •画廊经营与艺术经纪人 •网络、电子发展与战略 第五类:经典案例板块 •中外文化创意经典案例 利兹大学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好吗 有些硕士课程比较专,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变化,根据创新企业的需求,一些新课程也迅速产生。 创意艺术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for the Creative Arts) 在罗切斯特 (Rochester)校区开设了创意产业管理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要求申请者有艺术、人类和社会科学士学位,或者在创意产业方面有两、三年的实际工作经验。 在英国大学,这门MBA课程相对比较新,主要是为创意产业培养职业管理人员。学习的内容包括商业技能、创新策略、产品设计以及提高创新服务质量等。学生们将通过实践掌握必备的知识,锻炼创新和管理能力,在真正的商业环境中,进行市场调查、风险管理、设计品牌以及组织商业活动等。 金斯顿大学(Kingston University) 在创意产业方面的研究生课程分五个方向,共设了20个不同专业。五个主要方向分建筑环境(built environment) 、设计产业(design instries) 、遗产和视觉艺术(heritage and visual arts)、传媒(Media)和表演艺术(performing arts)。 你可以根据未来职业发展倾向,选择适合你的专业。该大学不论在艺术,商业还是工业领域都与相关单位有很紧密的联系,教学和研究水平都得到很好的评价,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机会出席业内专家的讲座,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考文垂大学(Coventry University) 专门为工程师设立了创意企业的硕士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创立大、中、小型企业所需的商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向学生介绍从发展设计新产品到制作经营成品的全过程以及开发新型产品所需的工具和技术等。学生们要学习如何开发市场、发展商业的策略和经济体制政策,课程包括项目管理,产品发展程序,金融决策和风险分析,供应链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创意文化产业管理 创意文化产业管理在英国是比较流行的课程,英国在这个领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被认为是创意文化产业的发源地。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专业涵盖的范围较广,也有纯音乐、戏剧以及设计等方面的课程。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 *** 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类的硕士专业,而且给学生提供在广播、时装、音乐、新科技等领域的短期实习机会。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的MA in Creative and 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课程是今年新设立的,综合文化艺术创新和开创新兴企业等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学术研究、实践以及政策分析来提高创新技能。学生可选择戏剧表演、设计、音乐以及媒体传播等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 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由著名的六所艺术、设计与传播学院联合而成,每所学院都有其独特的学术实力和风格。 伦敦艺术大学的课程十分丰富,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艺术与设计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发生变化,也可以改换专业。此外,该大学的师资力量很强,能给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指导,而且大学与许多艺术企业有很好的联系,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的专业介绍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技能,具备社会活动和调查研究的能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能从事编辑、公关、策划、广告、网络传播、媒体管理与发行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人才。 专业特色与优势: 强调与市场、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发展接轨。加强高校与媒体合作培养人才,密切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衔接,创造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环境。一是构建了新闻学专业课内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技能训练体系,课外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社会与技术实践的培养体系。二是拓展校内外专业实践空间,建立了遍布全省的教学基地网。拥有现代传媒实验中心,下设平面媒体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和网络传播实验室。承办和创办“浙江万里学院报”、“校园实验电视台”、“新闻实践报”、“万里新闻社”、“大喇叭广播电台”等校内媒体,已与省内外45家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企业报刊等媒体单位合作建立了教学基地。 专业模块: 媒介经营模块:系统掌握媒介经营与媒介管理的知识技能,既熟悉新闻业务,又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新闻传媒行业输送从事新闻工作和媒介经营管理工作的合格本科毕业生。 网络传播模块:系统掌握网络传播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网络传播的基本道德与法规,对本专业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有较广泛的了解,能在 *** 部门,新闻与出版机构,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数字媒体机构,网络公司等从事网络信息的采集,编辑和传播。 就业前景: 接受系统的新闻学高等学历教育无疑是成就“无冕之王”的一条重要路径。以媒介产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朝阳产业。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1. 新闻、出版、宣传部门以及事业单位记者、编辑或宣传人员;2. 网络、节目制作公司、企业报刊等单位编辑、记者或编导;3. 机关公务员以及其他社会管理和实业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 : 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编辑、电视新闻采制、广播新闻采制、新闻摄影、媒介经营与管理、网络节目策划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 。 本专业培养具备较深的汉语言文学底蕴,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在科研院所、中小学校、 *** 机关、企事业单位、旅 *** 业和文化产业等部门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与优势: 特色一:“一干多枝”。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基础上,外加上三个模块课程,使学生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较强的上手能力。主干课程与模块课程相互促进。 特色二:合作研讨式教学。采用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侧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特色三:与社会保持“零距离”。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保持与社会的信息畅通,并增长自己的才干;通过校内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 专业模块: 涉外秘书模块: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形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以胜任 *** 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的秘书工作。 人文旅游模块: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熟知旅 *** 业各方面的规程,善于发掘旅游资源的人文元素,能够胜任旅 *** 业内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设计规划工作。 文化创意模块: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习惯,了解文化市场的运行规则,能够富于创意地策划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 就业前景: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瞄准人才市场需求,既保留传统专业的优点,又赋予时代特色。就已毕业的学生看,学生就业面宽,有到科研院所、中小学校、 *** 机关、街道社区、新闻媒体等事业单位,也有到大中型企业、旅 *** 业、文化创意公司等企业单位。据调研,浙江省企业的蓬勃发展,省 ***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国务院提出振兴文化产业,文化人才需求旺盛,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 主要专业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涉外秘书理论与实务、文书写作与处理、旅游实务、旅游学概论、文化创意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广告公司、新闻媒介、书刊出版广告部门、咨询公司及其它各种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品牌经营与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的、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创业能力的广告学本科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与优势: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本专业既强调较宽的理论基础,又注重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本学院的良好的实验室平台和优秀的平面设计、创意策划、多媒体制作师资条件,突出培养学生的广告设计、制作以及创意策划等能力,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广告人才。确立了一个核心价值点和三个模块发展方向:将“创意”作为专业的核心价值点,设立广告设计、广告策划、多媒体广告三个模块方向,抓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从“创意学”、“创意经济学”、“创意训练与实务”等课程设置上增强基础理论体系的“创意”比重,使“小广告”转变为“大创意”。 专业模块: 广告创意策划模块:经过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意能力;广告全案的组织、执行能力;广告策划、公关策划、企业形象策划活动主持能力;品牌经营、文案制作、市场调查与分析以及广告市场营销、广告产品中介代理咨询等业务能力。 广告创意设计模块:经过学习使学生具有相应的广告创意能力、多样式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发布与执行能力。 多媒体广告设计制作模块:经过学习使学生具有相应的广告创意能力、从事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动画设计与制作等多重领域的工作。 就业前景: 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尤其是我国中心城市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广告业都会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而其他各级各类机关事业和企业实体单位也将由于多元化和外向型的发展需求予以重视广告推广宣传。这意味着未来的我国对专业广告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是大量的。这决定了以创意能力和执行动手能力为强项的浙江万里学院广告学专业人才就业、创业前景会是十分广阔、乐观的。 主要专业课程: 广告学、创意学、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心理学、电脑图文设计、CI设计、中外广告史、多媒体广告设计与制作等。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编辑出版基础理论知识,能够娴熟掌握纸质出版物和电子媒体的传播技巧,专注于杂志、图书和网站的策划、编辑、制作、印刷与发行业务的应用性编辑出版人才。 专业特色与优势。 数刊并重,流程导向,做学结合。该专业以侧重培养杂志和网络人才为专业特色,与省内外传统编辑出版学专业开展错位竞争;在课程设置上以出版流程为导向,如杂志出版方面的课程群包括杂志学概论、杂志经营与管理、插图摄影、杂志版式设计、杂志图片编辑、电子杂志设计与制作等;在专业实践上以“做学结合”实现产学无缝对接,该专业特别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相结合,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练习同步进行,通过建立一系列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做”中实践“学”的内容,在“学”中提升“做”的理论高度,该专业有全省唯一的数字编辑出版实验室,拥有Adobe数字艺术软件考试中心,并与东南商报全面合作创办东南商报网站,合作出版《社区周刊》电子杂志。 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杂志、图书的出版与发行工作,新媒体、网络与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的策划、采集与 印制工作, *** 机构、大中型商业网站的媒体策划与传播工作,出版社图书编辑、发行与管理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 编辑学、出版学概论、杂志学概论、杂志经营与管理、书业经营与管理、数字出版概论、图片编辑学、插图摄影、杂志印刷工艺流程、网页设计与制作。 大学公选课中文化创意产业课是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吗,急 我现在大二,上学来期选了漫谈自中国传统文化,很好过,就一个老师开设这门课程,期末把试卷提前一个星期带回去做好,下次交完就可以走了,成绩好像是89;大二上学期,选了演讲与口才,不建议你选这门,这位老师点名不下4次,作业3次,有期中考试,我每节课都到,每次作业都认真完成,成绩98,已经出来了 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和市场营销有什么不一样啊 ,他们都是学什么的,以后就就业方向是什么呢 以我复曾经在大学授课的经验制,这两个专业都属于管理大类,许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都是类似的甚至是一样的,二者的主要差别是专业课程不同,前者是侧重于文化大类产品的策划、包装、推销,而后者是“商品销售”为核心,或者说前者是研究“精神产品”的销售,而后者是研究“物质产品”的销售,二者有销售的共性,也有内涵不同的个性。关于就业方向,二者都可以去搞一般商品的销售管理,几乎所有的企业、公司都可以去,去了再现学一些本企业的业务特点知识,在师傅的带领下,都能逐步适应工作。文化产业专业的,更适合去一些展会策划公司。反正毕业时仅仅有一些专业基础知识,都不会独立工作,到工作岗位上再学习是必经之路。 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的专业介绍 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媒体创意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本专业原名媒体创意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当代影视制作相关基本知识理论与创新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媒体技术在传媒产业多个领域开展创意工作,集艺术素养与传播智慧策略于一体,能在以广播电影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机构从事媒体项目的创意策划、编导和推广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媒体策划创意人才。能够胜任影视项目创意策划,纸质媒体版面内容策划与创新,尤其是新媒体行业运营创新策划、活动推广等工作。 除公共基础课外,主要课程有: 视听语言、摄影摄像基础、导演基础、媒体创意导论、创造性思维、电视栏目创意与策划、影视项目策划、影视脚本创作、媒体创意实务等。 2.广告学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现代化、专业化广告发展的要求,对现代社会消费态势有着敏锐洞察力,又懂得品牌管理、市场营销、广告策划创意、媒介组合运作的复合型、创新型广告专业人才。同时培养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能在相关 *** 部门、企事业单位、媒体、广告公司、以及其他文化创意产业机构从事广告策划、品牌管理、整合营销、文案写作、客户服务、媒介执行和等综合性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着力培养熟练掌握影视广告创意、拍摄及制作等的专门型人才。 本专业试行两个方向模块分叉培养的方式。大二开始分广告策划方向与影视广告制作方向。除公共基础课外,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有:广告学概论、市场营销学、广告策划与创意、新媒体广告、广告媒介策略、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设计软件基础。 广告策划方向核心课程有:品牌研究、整合营销传播、公关活动策划、广告市场调查与统计、媒体活动策划、广告经营与管理、广告实务等。 影视广告方向专业核心课程有:美术基础、广告摄像、影视广告编导基础、影视广告软件制作、影视广告创作(含实训)、影视广告制作实务等。 3.公共关系学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传媒行业不断变化的需要,具备扎实的公共关系专业知识与技能,并拥有良好的公关职业素养,能在各级 *** 、企事业单位、专业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或市场和民意调查公司从事信息调研与评估、公众信息传播、组织形象设计与广告宣传、公共关系实务操作、公关文案写作、公关营销管理、活动策划与组织、关系协调的实基础、高素质、高水平、重个性的复合型人才。 除公共基础课外,主要课程有:公共关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传播学、社会调查与统计、创意思维训练、公关活动策划、公共关系实务、公关心理学、公关语言艺术、谈判技巧与实务、危机管理、网络与新媒体导论、舆情监控与分析、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践、情绪与压力管理、网络舆情与危机应对等。 4.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本专业基于数字信息时代发展所需,顺应移动互联、媒介融合的趋势要求,致力于培养能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进行信息采写、策划、传播,兼具新媒体组织运营和管理能力,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进取的创新精神,不仅能在网络与新媒体相关产业进行传播、策划、运营工作,也能够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及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从事新媒体互联网传播策划与运营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 除公共基础课外,主要课程有:数字时代经典导读与评论、网络与新媒体导论、策划学概论、媒体活动策划、社会化媒体营销、媒介经营管理、电子与网络出版、网络新闻编辑与制作、新媒介数据分析和应用、移动媒体概论、新媒介文化、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艺术、网络与新媒体前沿导论等。 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与设计)具体介绍 园林 环境设计 景观设计师 内容如字面 这些是稀有专业 自考文化市场与营销,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这两门课实践考什么,请考过的人回答。谢谢! 你好,实践环节考核的内容一般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和其他专门技内能(如外容语听说、医学类临床技能、美术技能)等。主考学校在省考委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实践环节考核的实施工作。 实践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咨询主考院校或是你论文指导老师,访问学校网站查询看看有没有通知。 自考实践课程报考需要对应的理论课程通过就可以,没有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直接可以报考。 实践课程和论文是上下半年和一次考试,与理论课程分开报考的,不一定是四月和十月考试,具体报考、考试时间由主考院校安排。 自考实践课程由自考院校负责组织报名与考试,具体考试要求、流程、考试教材以及培训都由主考院校通知,报考实践课程一般需要相应理论课程合格。 自考实践课程和论文考试由主考院校负责报名、考试,主要考察实际操作能力,一般不开卷,不允许携带资料进入考察的。具体考试要求按照主考院校的要求考试,相关考试试题与培训也是主考院校进行,有相关教材 可以访问学校网站查询相关通知。查询成绩是考后一个月在主考院校网站查询,或是咨询主考院校。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有哪些 文化产业管理 四年制本科 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以本- 硕- 博- 博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为依托,以经济、管理、创意为主要教学方向,培养文化创意策划与文化管理人才,授予管理学学位。该专业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有较为丰富的文化产业研究与文化产业实践经验。该专业拥有文化产业专业硕士点、文化创意产业与媒介素养教育博士点,可为该专业本科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机会。 核心课程:中国当代文化产业(讲座)、西方当代文化产业(讲座)、文化产业基础理论、文化管理学、知识产权法、媒介创意与策划(讲座)、文化营销学、文化艺术经纪人(讲座)、文化消费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社会研究方法、高等数学D、应用写作、传播学概论、广告学、专题片制作、影视艺术概论等。 专业特色:突出文化管理与文化创意特色,重点培养北京乃至全国急需的文化创意、策划与管理方面的人才。 就业方向:已毕业十届本科生,除了相当一部分学生考研深造、出国留学外,其他学生大多到 *** 机关、企事业单位、影视传播、广告会展、网络及游乐业等机构从事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关的创意、策划、管理等工作。 近年就业单位有:国家广电总局等 *** 部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机构、《新京报》等报刊媒体、网络等主流网媒、北京青年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等旅游公司、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 文化创意与策划是什么专业主要学习什么就业方向是什么 文化创意与策划是文化艺术门类的专业, 其学科是文化服务类。 主要学习课程专:形象创意思维与表现、属文化产品创意与设计、展示创意与设计、CAD、色彩基础、图形创意、coreldraw、photoshop、摄影摄像、场景设计手绘、手工技艺、立体空间构成、市场营销、演讲与主持、公司经营与管理、中华传统文化。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图书报刊印刷出版、广告设计、媒体印刷、网络传播等公司及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教育部门,从事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等传播媒体的编辑、校对、排版、制图等印前制作,以及文化创意、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工作。 (10)文化创意课程介绍扩展阅读: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为文化创意相关产业输送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通过开展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咨询服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 文化 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文化的毛概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文化的毛概3000字论文篇一:《文化软实力》 摘要:当今世界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经历30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也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中国社会要想健康和谐持续稳定的发展,拥有快速发展的经济是一方面,有时候文化的软实力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有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他们之间有互补的关系。以往我们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建设,而忽视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传播,但是现在我们的政府和社会看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我们正在逐渐正视和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并让世界各国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战略;伟大复兴; 1、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 (一)基本内容 约瑟夫·奈曾论证说,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指挥权是硬实力,而一个国家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使其他国家想要他所想要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其他“硬”实力来说的,之所以说它“软”是因为文化产业所决定的,也就是文化所变“硬”的 方法 。文化涉及的范围可谓无所不包,从而其产业的特征与以往的产业,如制造业有很大的不同,使其能够产生的价值无可估量,但是又很难界定,如知识产权的问题。文化也就作为产生这一价值的源泉,它的地位也就相当重要,却非常难以界定。因为其难以界定,从而使其在很多方面无法用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来约束,很多地方无法达到强硬的管理,就像你可以很容易估计一个U盘的价值,却无法估计里面储存的资料的价值一样。也就是无法进行这种约束,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增加文化软实力,毕竟“想法”是很难受到“保护”的。以上就是我认为为何要加一个“软”字。而文化实力简单的来说可以理解为创新创意实力,毕竟文化是这些的源泉。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这也是美国的软实力“依然强大”的一个重要表征。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利益,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并努力扩大语言的国际影响。 (二)发展历程 “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toLe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唐代兴在《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一书中提到,软实力就是国家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由文化、制度安排、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相整合而成,它大致可以展开为四个方面,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和外交影响力,但这些影响力最终都要通过大众传媒而得以实现。在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力中,文化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一个国家的文化所蕴涵的价值观、精神指向及情感表达方式,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那么,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外交影响力也就自然会得到增强,并产生良性循环和扩张的结果。 文怀沙在为高占祥所著的《文化力》一书写的序言《文化力的发掘者》一文中提到,我们国家当前还面临着许多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说到底可能都是文化问题。我近年经常去陕西、河南等地,这些省份大打文化牌,努力创建文化大省,现在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由此可见,文化力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胡锦涛在十七大 报告 中提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然而比起周边 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 2、文化软实力的分析 (一)传统西方大国文化对我国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时期,对 传统文化 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达芬奇等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原因都给严重缺乏文化寄托的中国人强大的新鲜感。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西方国家在饮食,音乐,电影甚至是语言等多个方面都对中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西方节日 和传统节日的比较,似乎人们现在越来越倾向于追捧西方的节日,而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媒体、商家为捕捉商机,大肆宣传,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制造影响。这样做法其实本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西方节日的气焰,为“洋节”推波助澜,使它们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 (二).新世纪亚洲格局重组与话语权争夺 亚洲正在崛起,其动向大致有三:一是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二是日本在海外增设“日语学习中心”欲与中国的“孔子学院”抗衡,三是印度的文化很早就输出到世界各地,似乎在“龙象之争”中印度已然高出一筹。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 韩国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大国。1998年,韩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明确提出“两个五”:力争五年之内把韩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力争五年内能培养出10000个内容创作者,其中10%有外销的能力。东亚的日本是世界第三经济强国,早在1985年,日本经济持续增长之时,就试图从“经济大国”转向“政治大国”最终走向“文化大国”。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其目的就是要推出日本文化。试图确立日本文化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使亚洲国家在接受日本援助的同时,也接受日本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也呈现出交流与交锋、合作与较量的新格局,文化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领域。所以,大力提升本国的软实力已在国际主流社会达成共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也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个世界盛会。举办世博会是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将大大推进上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世博会已经经历了150多年,而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在我国、也是在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将为全面推进中华文化的复兴、展示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 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中国通过学习世界文明使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中国目前的软实力与一些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差距,相对于硬实力的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 3、结论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重要基础。文化竞争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文化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提升思想、观念和原则等多方面价值理念,这些都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只有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来分享我们的文明成果与智慧,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让世界听到中国较为全面客观的声音,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世界,我们的软实力也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4、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 【2】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3】____.《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高占祥.《文化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文化的毛概3000字论文篇二:《文化强国——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文化强国,对于每一个中国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它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国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总结 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 经验 ,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 【关键词】建设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创新 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文化强国战略从大的层面讲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小的层面讲得看我们是否有叫得响的文化作品、我们的创意产业是否位于世界前列、我们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能否输出海外。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去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呢? 首先要了解文化强国的意义。只有完全地理解了文化强国的意义之所在,我们才能够更正确的、更积极的去为他出力。文化强国的意义到底有哪些呢?第一,建设文化强国,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一个民族国家若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绝对不是一个强国。一个多元的社会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利益上,而且表现在思想上。所以,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多样性、选择性、多变性等一系列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这是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我认为,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就是要通过文化来整合整个社会,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第二,建设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阶段有许多难关需要我们去攻克,有许多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去化解。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用文化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第三,建设文化强国,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大批走向世界,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国人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中表现不文明,留给世人的就是一种不佳形象。这种情况下,怎么让人看到一个大国、强国形象呢?第四,建设文化强国,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就是因为我们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但是,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则就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但文化创意的灵魂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激发人们的智慧,把文化创意事业搞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或综合竞争力,关键问题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区域文化企业的产品及其服务在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并以此来获取长期稳定可观的利润的能力,同时也是在竞争中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或关键)能力。根据要素载体,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竞争力、文化需求竞争力、文化企业竞争力、政府行为竞争力等四大要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创新能力,而四大要素竞争力则取决于其创新能力,它贯穿于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和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之中。 要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提升文化生态的支持力。树立以创新价值观为主导的理念,积极促成创新的价值导向,增强创新意识,奠定共同的创新理念与价值基础。把培养创新价值观纳入国民 教育 全过程,把创新理念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要总结和宣传体现创新要求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力和感召力。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引导、铸造人们创新价值观的形成。媒体要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精神,以倡导创新精神、烘托创新氛围作为节目评估的重要考量。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和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并把创新文化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文化时尚。 其次,要提升政府行为的推动力。 我国尚处于历史转型期,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比较,政府行为推动力在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中比重大,作用尤为重要。一是要积极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制定具 体操 作方案,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实现我省文化产业振兴目标。二是要以政策为引导促使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如,加大创新资金扶持。文化产品的创新,尤其是内容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风险投资,过高的创新成本使得中小文化企业规避创新。对于有创新意向并有认可的创新项目、但缺乏抵押资产的小企业,政府要提供贷款担保,再如,为鼓励文化企业的创新导向,对于创新型文化企业采取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新开发的文化产品可以缓征所得税。此外,当前特别重要的是,政府要做好重大文化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使资金、智力、人才、技术等关键创新要素涌入文化产业。三是从立法层面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立法,完善有关法规,加大对原创文化产品的保护力度,保护那些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要通过立法,加大对文化资源特别是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的保护,反对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开发。要结合近、中、远期的市场需求,处理好开发与保护文化资源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环境保护的关系(如房地产开发、城市改造中,要出台保护文化遗产新法规),处理好当前开发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以实现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接着,要提升文化企业的创新力。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文化企业创新力状况直接决定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文化 企业战略 要确立创新理念。文化企业始终要具有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设计”,而不是“等待、观望、模仿”,要避免格式化,避免跟风,文化企业要以塑造创新理念来打造企业精神。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企业实体。三是要有高水平的创意,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各地文化特色,在市场发展需求与自身文化资源属性特色相结合的基础上,大胆创意组合,实现产品创新。在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中,要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创意等行业的融合,重视原创能力的不断提升。 最后,要提升创意人才的支撑力。 人才是创新的载体,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我省高等院校的教育优势,设立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学院、专业,培养造就文化产业所急需的高素质创意人才。文化产业技术专业要开设人文科学课程,如,动漫专业,各院校更多地重视绘画和电脑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人文底蕴、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成为支撑动漫产业原创能力提升的人才制约瓶颈。要强化技术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鼓励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 想象力 的培养。二是要面向国内外,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具有创意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学习并掌握他们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新思维、新理念,影响和带动现有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使现有人才水平和素质得到提升。三是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人才发展环境和人才创业环境。人才流动性强是文化产业的特点,要增强工作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提升人才对工作岗位的忠诚度,克服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的虹吸现象。要把开发、持续吸引创意人才和构建拔尖人才高地作为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基础工程。 文化创意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它在我国经济增长转型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已逐渐成为最具潜力的支出产业。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不仅能够引领我国经济发展,而且能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动漫时代背景下,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渐扩大,文化强国被作为国家战略得以重视,文创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蓝海。中国企业家当瞄准行业前沿,思维也应与新兴业态接轨,深刻解读、领会国家关于文化产业的政策方针,寻求与包括动漫企业在内的文化创意型企业对接,实现企业产品或模式有别于竞品的差异和超越,并为企业实现差异化蓝海、创造可持续发展赢利的 商业模式 。 文化的毛概3000字论文篇三:《试论促进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策略》 目前湖南省部分高校在读本科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多数高校管理者缺乏对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忽略校园体育文化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只对极少数为在体育竞赛中取得名次奖项而让有限的体育尖子参加 体育运动 训练和比赛,或为举办体育赛事而进行的体育文化活动;与中小学师资和场地器材等相比,可以说高校实施体育文化建设条件比较优越,但由于高校总人数较多,用于体育文化场地场馆以及活动器材等方面的制约,场馆器械设施的缺失和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氛围都成为阻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主要原因。 一、研究目的 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社会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对于体育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为广泛,那么高等院校作为培育社会所需要的高等人才的摇篮,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主体,所以在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同时,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吸收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先进体育文化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学生参与性的提升,才能使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及教育形式的改革、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各方面整体素质的提升、增强体育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如何对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革、转变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形式,提升大学生对体育文化满意度,以及体育物质文化需求等问题的解决是促进大学生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中的研究,对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研究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使研究内容更加全面,通过查阅大量关于高校体育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体育教育学,体育文化期刊等书籍,在网上收集相关大学生对参与体育文化现状和文献资料了解,达到充分了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综合所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作为写作的依据。(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校校园走访,对高校教师及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采访,提出关于体育教师与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参与度,以及了解湖南省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及物质文化条件的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3)数据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首先用 Excel 表进行筛选统计,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和归纳,用量化的数据分析,找出潜在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三、现状与分析 (1)在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因素中,高校领导在管理校园文化中对体育文化管理工作相对缺失,体育管理制度体系不够明确,对体育师资开展体育文化知识教育掌握程握,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应引起高校领导阶层对体育文化制定长远规划的关注与重视,体育教学师资体育文化新的认识。(2)体育文化教材及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部分同学对体育文化课程满意度不高,学生缺乏参与体育文化课程的热情,学校应对体育文化课堂创造新的组织活动氛围,重视体育文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理论学习的兴趣。(3)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受学生习惯影响,加强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优美环境的创建等一些必要的 措施 ,还受业余时间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所需体育装备所支出的比重有比较重要影响。 四、结论 (1)湖南省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整体状况较好,能掌握基本的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但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热情有待提高。(2)湖南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较多,但活动内容不够系统,同时体育理论知识了解需要加强,学校应大力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理论知识,教师队伍发展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文化,进而吸引学生参与。 五、建议 (1)通过创新体育文化管理模式,及新型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热情,培养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意识,弘扬体育文化精髓所在之处。(2)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不容忽视,开展具有特色的体育理论知识竞赛,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能力,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为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3)加强体育文化所需的物质文化建设,提高体育场地建设的经费比重,使学生顺利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得到保障,使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创建更好的环境条件。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4000字 2. 大学毛概论文3000字 3. 大学毛概论文3000字 4. 四个全面为主题的毛概论文 5. 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毛概论文3000字 6. 关于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就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发现在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学科建设、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几个问题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这对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 键 词:地方高校 汉语言文学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郑健儿,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范世清,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也是普通高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据搜狐网最新统计,全国省属以上高校中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院校不少于300所,几乎涵盖了所有普通本科院校,仅浙江省就有17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从侧面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基础牢固厚重,就业适应面宽而且社会需求量相对固定等传统优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这个传统人文学科的命运。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和不足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国家人力资源配置政策在毕业生分配上的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也越被边缘化和弱化。浙江万里学院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如何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毕竟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和规律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新的人才类型的需求也更为突出,如大量的信息传播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文员等,都是信息化经济发展所需求的文化技术人才,超出了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规格。并且,浙江万里学院作为一所新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自立校之始,就一直坚持以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强调人才培养规格应当充分考虑到宁波、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强调学科建设应当充分体现地方特点、地域特色、地缘优势。因此,从自身实际出发,将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立足于地域省情,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加快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当是我们当前教学工作的重心和立足点。有鉴于此,我们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设置等几个主要问题,在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浙江省内的知名企业和行政机关等部门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发现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代表的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惑。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社会需求及就业选择方面 一个专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等基本指标之中,因此我们在调查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问题。从调查中发现,在问到用人单位“最近是否有招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计划“时,回答有的为25.4%,无的为30.2%,暂时没有考虑的有42.9%。此外,在问到用人单位“最近三年是否招聘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时,回答有的占42.9%,无的占34.6%。这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并不是十分乐观,只是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既谈不上热门,但也不属于绝对的冷门专业,还是有着自己的市场需求和生存空间。此外,从调查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选择受人情关系等主观因素影响很大,正式对外招聘仅占总数的50.5%,还有将近一半的文职工作岗位采用其它方式引进人员,如照顾子弟关系23.9%(表格1)。这又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进入门槛低,职业竞争力低弱。另外,调查结果也表明(表格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员的就业范围仍然主要拘泥于传统的文秘和宣传等岗位和部门,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拓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范围和选择空间,人才培养必须在大平台基础上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方向积极转变。表格1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员的主要来源途径(%) 表格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从业途径(%)正式对外招聘 50.5%照顾子弟关系 23.9%应届毕业生分配 12.2%单位内部调配 8.1%照顾配偶关系 5.3%文秘部门 42%宣传部门 22.1%记者编辑 11.2%人事部门 10.8%广告策划 8.9%其它 5%结合上述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两点认识:首先应该看到,职业选择的多元化、社会竞争的日渐激烈使人们必须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现在的大学生就业,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双向选择带来了选择性的同时更是增加了就业的压力和职场的淘汰频率。比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各单位中的文职类人员以“26-35岁”年龄段居多,占了将近60.5%,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岗位新增率相应就变得缓慢。其次,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固然要考虑,但是从调研中发现,文职类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也并不很高,普遍认为工作挑战性一般,没有什么工作成就感。这些结果提醒我们,除了社会和个人的因素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知识更新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如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工作满意度也就会相应地提高。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规格方面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是看它的产品是否科技含量高,能否适销对路。其实一个专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归根结底也是要看它培养出来的“产品”——学生有没有竞争力,掌握有哪些知识和技能,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概而言之,就是该专业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规格、技能规格和能力规格。为了准确地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规格,我们在调研过程当中,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地调研和分析。1、知识规格知识规格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主要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尺。在高等教育中,大家公认本科教育是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的阶段,如果我们的本科教育缺乏针对性,那么我们能说这个知识结构是完整的吗?汉语言文学作为汉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人文动力,是培养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文职人员的主要专业,相应地它的知识规格也应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我们在调查中问及用人单位“您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主要提高和强化哪些方面的知识”时,52.2%的单位认为“文书写作处理”较为重要,其它依次分别为:管理类知识(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等)、秘书理论和实务知识、礼仪知识、现代办公技术、法律知识、广告新闻知识、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等。可见,目前用人单位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不再仅仅只是具备文字写作和处理等基础知识,而是要求具备更为全面和多维的知识结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由过去的那种单一性的中文专才培养,转向具备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在与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们访谈时,他们均提到,只具纯文学知识的毕业生已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企业要求的文职人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懂管理、会策划的复合型人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及知识体系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地方高校应该及时掌握这一动向,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深化,调整人才的知识规格,不但要有知识广度,而且还要一定的知识深度,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2、技能规格技能这一概念的涵义非常广泛,这里主要是指将知识(所知道的)和态度、价值(所感觉到的、所相信的)转化为行动(做什么和怎样做)的能力。那么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主要技能有哪些?最突出、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技能又是哪项技能?对于这个问题,以往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一直关注和研究得很不够,因而在构筑培养体系时往往缺乏针对性,偏离重心。在此次调研中,当问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主要技能有哪些”时,依次认为有:文字处理技能、资料和信息处理技能、交际和公关技能、现代办公技能等。其中有67.8%的人认为最突出的技能应是文字处理技能,其它的选择还有:资料和信息处理技能(17.1%) 、交际和公关技能(17%)、现代办公技能(9.9%)。可见,文字处理技能仍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技能,是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必须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强化,把握住根本。乐清市信访局林新益副局长就这样说,“不论是机关还是企业,文职人员尤其是秘书人员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文字能力,有了笔杆子才能体现自己的特长,现在单位里秘书等文职人员看似饱和,其实优秀的、文字综合能力强的秘书却十分稀缺和难找。”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的选择时,应着力强化文字处理这一核心技能,维持自己的专业优势,而不应舍本逐末,甚至是随波逐流。当然在围绕中心的同时,也要注意资料和信息处理技能、交际和公关技能和现代办公技能等其它相关技能的强化和培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技能”的选项中(见表格3),50.2%的人选择了“交际和公关技能”,从侧面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将所学变成所用,特别是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等方面还存在着缺陷。诚然,社会适应性差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的通病,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由于其专业的特点大多数从事的是文职类和传播类工作,沟通和协调能力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和培养。表格3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技能(%)交际和公关技能 50.2现代办公技能 26.8资料和信息处理技能 14.6文字处理技能 14.13、能力规格能力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它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是工作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一般而言,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要提出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四个方面的基本规格要求,形成一个具有发展后劲的开放性结构。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也时刻感受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高度重视和随之而来的无奈。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有眼高手低、书生气十足、空谈不务实,在工作中只是消极等待上级帮助他们确定工作步骤、程序和方式,没有发散性思维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观念,并且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待人处事有欠谦逊作风。出现这些问题不仅反映出毕业生与社会接触不多,实践经验匮乏,缺乏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等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的“天之骄子”自身存在的素养上的缺陷。诚如澳大利亚教育部次长卢比所言:“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文化、信息化工作的时代。如果人们没有阅读和沟通的能力,没有团队合作的能力,就没有通往工作的渠道,也没有通往文化的渠道。”可见,学校不能只教书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过去的“输血”式培养改变为培养“造血”能力,不但要重视硬能力(指知识、经验、技能等比较容易评估的素质)的培养,更要强化软能力(指创新、团队精神等不太容易评估但又非常重要的素质)的提升,做到“软硬兼施”。其次,我们在对影响用人单位招聘的因素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人品素养和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因素,学历和专业的因素则只占到10.8%和8.6%。(见表格4)这反映出,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大量涌向市场,学历与专业已经不再是用人单位考虑的首要因素,在同类人才中人品素养这一更具个性的特征成为社会关注的要点。访谈中,浙江德力西集团人力资源部戚务实经理曾指出:“我们单位招聘人才最看重的是‘德’,即人品,因为如果单位员工心浮气躁,没有诚信,在工作中就无法安心工作,就会很容易在行为上出差错,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但一个诚信的人即使之前没有很高能力也可以在企业中慢慢培养,积累经验。”诚然,人品素养作为隐性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联合携手、多管齐下,是一个漫长的熏陶和养成过程。但作为地方高校我们不应避重就轻、迎难而退,理应承负起自己的那份职责,将素质教育时刻贯穿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大培养体系当中,逐步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最后,当谈及理工科毕业生与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代表的文科专业毕业生之间的差别时,不止一家用人单位提到,与理科生相比,文科生较缺乏逻辑思辨能力和宏观分析和把握问题的能力。在他们看来,文科毕业生倾向于关注词藻的华丽和行文的优美,对于问题的分析却不够深入和宏观。的确,就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年来教学情况的反馈,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撰写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时,无法很好的组织材料,不懂得如何进行逻辑推导,以致不能写出结构严密、思路清晰的论文来。不仅如此,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还会直接影响到工作能力的提升,一旦在工作中面对复杂的情况和局面,就无法以缜密周全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清晰的操作步骤来解决。当然,思维能力的训练,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逻辑思维能力,我们也不能忽视创新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这些都源自于大学教师的言传身教与深厚扎实专业基础之上的自我提升。所以,作为大学教师,不能仅仅以教授课程内容为己任,还应该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个性地培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表格4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最为看重的因素(%)能力 36.6 专业 8.6人品和素养 34.1 其他 5.6学历 10.8 关系背景 4.4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方面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合格、优秀的人才要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保证。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学科课程一直集中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上,而选修课又集中表现为对专业课的延伸和深化。课程设置缺乏文理渗透、缺乏宏观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明显。这样的课程设置带给学生的知识结构显然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既不能在其中找到生存机会,更不能有所作为。为此,浙江万里学院对已有的课程体系围绕宽口径、多交叉的原则进行了深化调整,在巩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模块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兼顾了本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传统课程与新设课程、专业内基础课与选修课、专业内理论性课程与应用型课程之间的平衡和互补关系。这种改革和调整既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也进一步凸显了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我们从调研结果中也可以发现这种走向的现实要求:51.2%的被访者认为应用性课程比基础理论课程更重要,41%的被访者认为两者应该平衡,互相补充。这进一步说明重视课程设置的层次划分和相互配套,重视实践环节的质量保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多样多元、复合集成的“工”字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的课程结构设置应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必然要求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变革和调整。以往我们的教学模式知识性倾向明显,习惯于单向传输,教学方法呆板,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许多文学课老师仍然因袭传统的做法,对文学作品按“作者生平——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三段论进行讲述,与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学生心理需求构成强烈的冲突。这种“填鸭式”的灌输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问卷统计结果也表明,被访者普遍认为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陈旧、亟需改革,应该多选择情景化、参与分享、合作与交流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如浙江万里学院陈厥祥书记所强调的,“推进创新教育,必须尽快确立以学为中心的新教学观,将选择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启发、诱导、引领培养他们专业的兴趣、学习的技能、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团队合作的意识与精神,以及坚忍不拔的优秀意志品质。”因此,当前我们的教学方法应当做到三个转变: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育思想上来,自觉地将创新教育寓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满堂灌”、“填鸭式”、“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转到启发式、辩论式、案例式、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上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规模和发展空间方面诚如前文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文科专业囿于专业特点和传统的惯性,当前的处境不够乐观和理想。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真的如表象所呈现出来的那么尴尬和边缘吗?其实我们只要摈弃成见,客观理性地加以审视和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优势。首先,加强人文素质不仅合乎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举措。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一个价值体系,它可以而且应该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取向带来潜在的深刻影响。前几年发生的清华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反映了高等教育中重科技理性而轻人文精神的弊端。美国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博克在一份报告中所指出的,当前人类社会危机大量发生是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大大超过了社会科学和人类行为的进步。因此,在世界的一流大学中,文科一向被视为重要的支柱学科,美国高校就非常重视本科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精神纽带关系,他们往往将学生掌握文科知识、人文治学训练的程度和学生的人文素质等,看成是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将是否精通历史、熟悉伟大的文学名著和深谙基本的哲学原理,看成是一个人是否受过良好教育的基本标志。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有利于营造校园的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要把地方高校打造成一流的新型本科院校,如果没有文科的支撑是不可思议的。人们常说大学是个“大染缸”或“大熔炉”,它指的就是大学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等文科专业的存在和发展显然有助于我校高品位的大学环境的创设,它的参与不仅会有效地激活校园文化,而且有助于促进各个学科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再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的文科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的统计,在世界1000万人口以上的50个国家中,文科学生占在校学生比重大于50%的有13个国家,介于30%-50%的有26个国家。就我们浙江省而言,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也能做到文理工科三足鼎立,抑或是文理工科平衡发展。可见,从大环境来讲,汉语言文学专业仍然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我们从调研中所取得的调查数据也能说明这一点。此外,就浙江万里学院历年的招生和就业情况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招生也是一直稳中有升,颇受一部分家长和考生的欢迎和青睐,一次就业率更是一直保持在90%以上,稳居全校各个专业的前列。所以不管是按招生和就业等硬指标,还是按照专业的贡献度和投入产出的比率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我校的各个专业相比都并不逊色。近年来,浙江省一直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尤其是建设文化大省等战略政策的提出,更是带动了文化管理、文化经营和文化传播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围空间。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个趋势:58.1%的用人单位认为目前我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规模适中,31.2的用人单位则认为太小,仍需扩大。诚然,抽样调查只是一种预测的手段,难免存在偏差,但总体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预测性。因此,在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只要专业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紧扣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升腾空间
130 浏览 3 回答
194 浏览 3 回答
276 浏览 5 回答
115 浏览 4 回答
307 浏览 5 回答
219 浏览 4 回答
353 浏览 4 回答
144 浏览 3 回答
198 浏览 6 回答
299 浏览 4 回答
342 浏览 2 回答
189 浏览 2 回答
80 浏览 2 回答
299 浏览 3 回答
165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