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⒈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⒉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⒋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⒌焚六国史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毁是由于项羽火烧秦都造成的;⒍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⒎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⒏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⒐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他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汉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正面评价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灭六国而完成中国的统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但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些什么呢?这里简要概括一下: 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在此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的商或周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有限;各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度,设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县、乡、亭、里等多级管理基层结构;这样的管理结构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延续。二、统一文字、货币。在此前,各国使用的文字不同,来往的文书经常相互之间不能看懂,对国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秦始皇时强制统一成一种文字,这套文字作为中国唯一规范的文化一直用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使用;各地区使用的货币也不一样,有圆形的、刀形的、铲形的,还有贝壳、龟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将货币统一金和为外圆内方的铜币,这种铜钱直到沿用两千多年后的清朝。三、统一度量衡。什么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单位五花八门,比如说,你想买一尺布,到其他地方连一尺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或者这边的一斤米,到那边的称不叫一斤,又叫另外一种单位了;秦始皇时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叫分、寸、尺、丈。这些名称现在还在使用;量具容积的单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单位叫铢、两、斤、石,这些单位也是到现在还在使用。铢是由于铜钱的重量是以铢计的,如半两重的铜钱叫5铢钱,后来把“1铢”叫做“1钱”了。现在还是10钱=1两。四、修建驰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连接全国各郡县的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和省道)。大大的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五、修建长城,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六、开拓边疆。在中原各国相互征战,无暇北顾的时候,匈奴乘机南侵,攻掠秦、赵、燕三国的北方边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数十万大军北伐,击败了匈奴,稳定了北方边疆;南攻岭南的百越,把两广并入到中国的版图之中。上面几条是对秦始皇的所做一些简要的概括;这些事情在他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开创于他,并且一直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之久;在他以后的皇帝,治国管理无一不是在他这个机构框架下对国家进行管理而取得成就的,他们创造的伟业,有很大的原因是得益与秦始皇为他们奠定的基础;在前人没有的前提下,完成这么多的体制变革和文化变革,以及众多的建设工程,需要做多少工作呢?而且从秦始皇完成兼并六国,到他去世,仅有11年时间;就在这短短的11年里,秦始皇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作,为中国几千年的帝制社会奠定了基础。秦始皇不仅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君王,而且也是一个办事效率最高的领导人。可以说,中国历史上除了秦始皇,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和贤人都不可能做得到的。 再看看历史上其他被称为贤明的帝王,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朱元璋、朱棣等等,他们创造的“伟绩”有哪一个能和秦始皇相比呢?他们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什么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和能沿用数千年的“软件”呢?从这方面讲,秦始皇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的伟大君王。负面评价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秦始皇被很多文学家修饰成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留下个邮箱,我发给你。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秦始皇散论在历史上,也许没有其他人像秦始皇更具争论性:千古一帝的称号,看似堂皇实是贬义,万世暴君的骂名,却是信史凿凿,铁案如山!于是历朝历代,匹夫匹妇,指指点点,口诛笔伐。然而有几个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俯瞰古今,洞若观火?时光翻过二千年多年,人类从愚昧走进文明,历史的轮廓大致定型和廊清,成王败寇的观点,依是贯彻始终,对历史的透视力一样是深度散光。 想想秦始皇为什么被骂,无非是残暴成性,横征暴敛,什么焚书坑儒,什么好大喜功等等,但是,一个懂得历史的人,谁不知道在我国百多名帝皇之中,有几多是仁义的?可以说,仁义往往是例外,残暴才是普遍现象。且不说夏?商纣,鲁迅就说过明朝的皇帝们是“无赖儿郎”,而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太平盛世在漫长的上下二千年可谓屈指可数。至于筑陵墓建宫殿,哪一朝哪一王没有?哪一朝一代不是靠剥削人民,有数不清,名目凡多的苛绢杂税?苛政猛于虎,大唐的柳宗原何尝不深深感叹过?天下乌鸦一般黑,算来计去差别不过是百步和五十步而已,既然这些罪名放在大部分皇王身上都适合,这些事在每个王朝都会发生,为什么独独是秦始皇受万世骂名,被千夫所指? 曾有学者指出,凡是短命的朝代,其皇王一般没有好的,因为写史的是他们的敌人,成王败寇自古皆然,取而代之者需要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是顺天应人,自然要美化自身,丑化对手。在我国历史上,除了一个项羽,再没有失败的英雄-----有学者指过,这是因为司马迁受了宫刑,对刘汉心有怨气,所以敌人的敌人就成了朋友,因为这个原故,才将项羽写得气盖天地,虽败犹荣。再看在历史上出名的淫君隋帝,”淫母乱伦“之事,几乎到了让见者洗眼,听者洗耳的地步,其实唐高宗和武眉,唐玄宗和杨玉环,一个纳父之妾,一个夺子之妻,不是一样乱伦?但为什么后者远远没前者突出?到了白居易笔下的〈长恨歌〉更成了一个感人的悲情爱情故事,说不完的缠绵恻悱,让大家都似乎忘记这个故事的背后,是夺子之妻的丑陋。隋唐的乱伦或真有程度上的差距,但更主要还是隋朝才短短几十年,写隋史是唐人,而大唐近三百年,官家早有定说于是慢慢成了公识。 尽信书不如没有书,哪怕是史书。我相信,秦始皇的残暴是事实,但也有刘汉的夸大成份。阿房宫,真是有“三百里”?就算古时的里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也是三十里呀,放在今日三十里是一座中城市了,可是,阿房宫只是一座宫殿,并不是一座城,真不敢想象三十里的一座宫殿是怎个样子,而且还在古代。真是烧了三个月?不知这场火是怎个烧法,三个月内能不下雨?断断续续烧三个月,可能实际不过需要十天半月罢了。当然文学上的夸张是许可的,太当真三百里,三个月的说法,是不智的。最为后人所指是,也是最失后人心的是“焚书坑儒“的事,汉武后独尊儒术,儒家在我国占据了差不多二千年的正统地位,代代皆为儒生,秦始皇此举可为后世天下儒人过不去,自然是成了众矢之的。但事实上,“焚书坑儒”的动机,是因为秦始皇,被徐福求长生不老药的把戏愚弄,一气之下才找几个代罪,多数不是“儒”,是其他黄老杂家居多。埋了四百多人,烧了多小本书却不得而知,总之对文化的推残和破坏,远不如独尊儒术的彻底,既没因此而中断了文化的发展,也没因此而改变了发展的方向。对社会的影响,较后代的“党禁之乱“,”文字狱“,甚至文化大革命,不论牵连之广,苦难之深,更是远远不如。“焚书坑儒”,被骂的不是埋了多少人,烧了多少书,是秦始皇得罪了所有的儒生,做成不好的影响。 退一万步说,就算秦始皇确实是残暴成性,但请你搁心自问,如果是你,你肯定自己会好得多?“糖衣炮弹”,“权力的腐蚀”,若没有坚定的信念,过人毅力,有几多人可以抵御?能面不改容指责秦始皇残暴者,大致有两种人,一种在词正词严的指责中,借此剔除自己的人,证明自己的正义感和道德感,比如历朝历代的帝皇和官方,树立一个万世暴君,好显得他们自己不算太坏。另一种是在权力车轮重压下的受害者,他们的高度纯洁往往只是不过是因为他们在权力的对立面,没有可能尝过权力的滋味,而他们作为被压迫者,对压迫者有着本能和刻骨铭心的仇恨,于是容易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种种原因,秦始皇成了暴君,留下万世骂名。秦始皇不是不能骂,却是不必骂到万劫不复的程度,再想深一层,真正能骂秦始皇者,应是秦朝人,而我们这些后人再骂,似乎是有失公允,因为秦朝人是受害者,我们却是受益人。我没说错,你也听错!评论一个人,不能光看一面,要综合分析,马克思说这是辩证法。李世民杀兄夺位,虽说情非得已,终不是怎么光彩的事,但依然不失为一代明君,为者何来? 不掩 也!反过来说,这样一代明君,也做出有悖于常理,不合儒道的事,可见是人无完人,重要者,是知人论事,要综观全部,不能一叶障目,见树不见森林。 秦始皇固然有残暴一面,有令人发指的事迹,然而这种残暴非他独有,更不是空前绝后,不管你对秦始皇是怎样深恶痛绝,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暴君确实是雄才伟略,气派不凡,干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事,如灭六国,一统天下,纵观历史,这位皇帝,留给后人的,留给历史的,论意义,断价值,是功绩远远大于过失,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在今天,长城几乎成了中国的代名,成了强盛的象征,多少国人为之自豪。还有兵马俑,被称为“第八奇迹”, 举世震惊。长城和兵马俑,让国人洋洋得意,扬眉吐气,发出多少大国强国古国的黄梁旧梦,膨胀着自得自喜自尊自满的阿Q新精神;假若,长城和兵马俑,是“罪证”的身份存在,哪么我们的惊叹和赞赏是自欺欺人------试问,德国会不会以集中营的“成就”向世人展示和夸耀其国的伟力和武功?如果,这些遗迹作为人民文化历史的瑰宝被肯定,那么我们这边赞叹着,欣赏着,那边却对着他的缔造者骂娘,到底是我们虚伪,还是怎么?这个逻辑有点奇。至小是该骂要骂,但该肯定的要肯定。或者你会说,建筑长城做兵马俑的不是秦始皇,其功不在秦王,要是这样,那么,世上有几个公认的英雄是真的英雄?毛朱若没有身后的红军,两个光棍司令可以闹革命?刘邓面前没有十万大军,两条汉子,可以过大江?孙中山如果光是一张嘴,靠这“大炮”可以轰掉满清皇朝?当然不行,但我们为什么说毛朱刘邓等是开国元勋,其功至伟?我们为什么还承认孙中山先生的国父身份? 这是涉及个人作用,和群众作用的问题,可以说两者一样重要,没有众群作用,只有个人作用,无疑是纸上谈兵,只有群众作用,没有杰出的个人作思想上的指导,往往也流于胡闹,走不了多远。在两者皆有的情况下,往往个人作用大于群众作用,所以,毛朱杀敌不及一个普通战士,却可以指导军队,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带领人们一步步走向胜利。历史没有假设,我们不知没有毛朱,会不会有李张出现,但总须是要有这么几个人来领导。既然历史选择了他们,这是不变的事实,他们的作用我们也只能肯定。所以,虽然秦始皇不是一砖一瓦,一泥一石去修筑长城,塑陶俑,但你能否认秦始皇起的作用?没有秦始皇,这一切只是可能,有了秦始皇,这一切才变成事现。我们既能为兵马俑长城欢呼自豪,又可以视之为秦始皇的残暴的罪证,那我们对秦始皇的认识上,也要来个一分为二,视为罪证,我们可以为秦人叫冤,批评秦始皇的残暴,当视为文化遣产,我们是不是应以一个现代人,站在拥有,分享,利用这些伟大奇迹上,对其缔造者给予公平的评价?我们看秦始皇,是应有一个理志的分析,功是功,过是过,不能相抵,也不能抹杀。 如果,光是给后人留一二样像样的遗迹,这样秦始皇的作用也太小了。纵观秦始皇对中国的影响和贡献,这几样遗迹不过是皮毛,是最轻微的,甚至是带着反面意义的-----作为残暴的见证,秦始皇真正的功勋,是中国的缔造者。假若我们为我们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自豪,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奠定中国基本格局,让这块庞大的大地上,虽有过短暂的分裂,但始终是完整,不像欧洲那样,分裂成一个个小国?这个功劳,豪无疑问是秦始皇。就算没有长城兵马俑,作为一个现代人,仍然在批评秦始皇之余,也应心怀一点敬意。 在秦之前,有夏商周,为什么我们会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而不说夏商周?难道仅仅是秦的版图比夏商周多得大,而夏商周因为小而让人忽略?当然不是,因为夏商周虽然是一统的国家,却不是严格意思上的统一国家,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分封建国的制度上,大国之内有小国,小国之内有更小的国,中央不能直接管理那些分封之国,封国自为一体,自主性非常大。可见,夏商周的统一,只是表面的统一,是版图上的一统,真实的统一,还需要政治上的统一,更需要文化上的统一。秦之前,政治上的不统一是显而易见,中央是不能直接管理地方(封国),文化上更是不统一,远的不如,战国七雄,各有文字,各有量度,音不同,文不同,量不通,秦人赵人鲁人燕人清清楚楚,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中国,其意义不光是在政治上消灭了对手,还在于改封建制为郡县制的政治改革上,更是在文化上的统一文字,量度等。今天,虽然我们有五十多个民族,虽然每个民族的方言不同,但是汉字却几乎是所有民族的共同文字。这一点,很重量,小到一个民族,大到一个国家,其维护的基础,除了地域性,血源性,最深层是文化的一体。同共的文化,是最大的凝聚力,是最大的向心力。正因为文化上的一体,许多本来分裂的国家,最后实现统一,如东西德,而因为文化上的差异,有些最终是独立,如以前的苏联。欧州分成这么多的小国,始终不能统一,很重要一条是文字不同,法文,英文,西班牙文,几乎是有几个国家就有几种文字,虽然面对面,但文字不同,语言不通,能真正融合吗?可以说文化不统一,很难真正的统一。记得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中,说普鲁士人要占有地区改学德文,激发了很大的民族自尊心,也带来很大的屈辱感,真是反证文化上的不同,文字不同,其区别可止十万八千里。 汉朝在政治上,几乎是照搬秦制,只是去其残暴,与民安养生息罢了,假若当初没有秦王统一文字,改封国为郡县,仍然是分封,仍然是书不同文,量不同度,那么,很可能以后的中国还是以前的夏商周一样,最终会像欧州一样分裂分几个,或十几个国家,而没有现在这个地大物博,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中国的基本格局,是秦始皇奠定,真正意见上的中国是秦始皇揭开序幕,中国真正的统一,是从秦始皇开始,真因为有了秦始皇的真正统一,大一统的观念才一代代一直深入民心,不管其中有多过小分裂,曾如何的南北对峙,但依然是以大统一为主导,假若秦朝能长久一些,很可肯我们的民族不叫汉族而叫秦族,不叫汉人,而叫秦人了;假若没有秦始皇,我们能想象会像样?历史没有假设,我们只知道,因为秦始皇在文化上的统一,从此一个庞大的民族,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有了牢不可破的基石。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因为管仲不能死节,反而投敌,不是很符合儒家的准标,但孔子却对管仲的功勋是肯定的,假若孔子活动秦朝代,会不会也说:“微赢政,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孔子其实不是一个古板的人,是一个很有胸襟的人,他评价管仲就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评价,尽管秦始皇残暴,但其贡献也是巨大大的,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对于哪么一笔抹杀秦始皇的贡献,功绩的人,无限地扩大他的过失,难道这是正途?我深感悲哀,秦皇于中国,是有大功,就算不值得称赞,也不必这般辱骂。秦始皇可说是被严重拗曲的第一人,说他残暴,秦始皇不是空前,也不会绝后,但其功勋,却没几个可以望其背。自来成大事者,必是铁腕人物,为什么只见人说他残暴,不见有人肯定他的贡献?轼问有何罪?独名太高!历史是正公的,然而,史书却是人写的。
·正面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14]。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中国其后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先进於西方、从而在经济文化上也发达於西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确立了中央的权威和集权。除了政治体制的改革,秦始皇还广泛统一了其他各种制度,包括全国的水陆交通建制(车同轨)、全国的文字(书同文)、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度同衡)和全国的币制(钱同币)。他还试图统一全国的思想(焚书坑儒),但由於手段过於暴力而没有完成(统一思想要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才而得以初步完成)。应该说,正是由於秦始皇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的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的凯撒等人)只重征服而不重制度建设,才使得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才使得中国在以后几千年中都没有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样经历真正不可挽回的分裂或灭亡,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历史基础。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位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於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有人认为,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并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战争时期,秦始皇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造成的「官逼民反」。有人认为,后世儒家倡导依靠教化而施行人治,治国不依法而依人情礼制,甚至由君主一言而决,致使至今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论秦始皇和大一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它结束了数百年来无休止的掠夺、兼并战争,创造了一个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环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及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大大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昌盛:它实现了春秋战国以来许多杰出思想家提出的大一统思想,留给人们宝贵的思想遗产。因而,秦始皇作为这一事件的最大功臣,被冠上了种种光环,“振长策而御宇内”,成为了后人心目中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雄才大略的伟大英雄、“千古一帝”,载入了光辉的史册。汉代御史大夫桑弘羊在盐铁会议上就称秦始皇所完成的大业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中大夫偃亦说:“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皇帝,一海内之政……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史记.主父偃列传》]。然而事实上,我认为把大一统的功绩全加到秦始皇身上是不合适的。首先,“解放后出版的几乎所有通史、断代史和关于秦始皇评价的文章,都毫无例外的支持这一种说法——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徐扬杰《秦统一中国的原因的再探索》]。然而我以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把他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客观地分析评述,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秦始皇,作为一个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是不可能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为满足人民利益而去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统一,实现中国社会的大一统。他也许根本不会想到去考虑人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社会应当如何发展,更不用说会知道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什么了。他所在乎的所不断为之奋斗追求的无非是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和剥削对象,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富,这完全是个人野心和地主阶级本性——兼并性的表现。事实上秦对六国发动的战争,给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还使秦与六国人民之间结下了很深的仇怨,为日后秦国的灭亡也留下了隐患。所以我们不宜过度拔高他发动统一战争的主观动机;而他灭亡六国后所施行的一系列看似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策,如统一文字、禁锢思想,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驰道,颁布《秦律》等,撇开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采取极端手段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不说,他颁布这些政策的首要的主观的目的难道真的是使社会发展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吗?还是为了巩固和维护自身统治,镇压人民反抗呢?其次,战国时期封建兼并战争频繁而激烈,而兼并战争的发展趋势是逐步转化为封建统一的战争,从而造成由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的历史特点。结束封建割据,实现全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换句话说,统一也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不是任何一个伟人可以创造的。所以有人说:秦始皇是个幸运儿,他是等到果子熟了才来到果园中摘果子的。“当事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灭二周,置三川郡。”(《史记.秦始皇本纪》)当嬴政登上王位时,秦已成为七国中最强盛的国家。当时的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的实力。固然秦始皇在招贤纳才、严明赏罚等方面显示出了他不凡的才能,但实现大一统绝对不能完全归功于他个人。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争动乱的社会和人民需要大一统,他们需要的,是和平的安定的能够使人民休养生息,社会发展进步的统一。然而,秦始皇在完成了霸业之后给予他们的是什么呢?是暴政!“皇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秦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然失之者仍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犯刑者无所告诉人与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同期之为怨,家下坏也。秦始皇身在之时,天下以坏矣,而弗自知也。……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汉书.贾山传》“秦始皇并天下之时,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佐,……当此之时三王之功不能进焉。及其末途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宫室过度,耆欲无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发令烦惨,刑罚暴酷……秦始乱之时吏之所以先侵者,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外内咸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陈胜先倡,天下大溃,绝祀而亡,为异姓福。”[《汉书.晁错传》]“秦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汉书.董仲舒传》]一、中国暴君总代理秦始皇人们一提到暴君,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秦始皇由此俨然成了千古第一暴君,暴君的一竿旗帜,暴君的代名词。不错,秦始皇确是个暴君,而且是一个相当残暴的暴君:他焚书坑儒;他推行严刑峻法;他横征暴敛。但是,将他与中国历史上另外一些残暴无度、残暴得骇人听闻的暴君相比,他实在没资格称为中国的首暴,至少本人是这么认为的。他最著名的劣迹焚书坑儒,只不过杀了几百个儒生,烧了几万或几十万卷书;他杀的人实在不算多,自统一中国直至他死亡,没听说秦朝人口有什么减少;他实在不够残忍,当初他若能杀尽六国贵族,就象朱元璋杀尽功臣一样,即使后来靠象赵高、胡亥这种猪狗搭档也是能够保住大秦江山的;他的残暴主要是体现在暴政方面,即严刑峻法和他横征暴敛。前者是他继承和发扬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的传统,虽然它确实相当残暴,但这也可理解为是统治集团为维持统治的一种政策选择,它的始作俑者商鞅、执行这一政策的历代秦王和秦始皇这一政策的鼓吹者和帮凶李斯也并从未为此担当什么恶名;后者有一部分原因,从积极意义上讲,你也可认为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犯,卫国护民,所以也不能一笔抹杀,比如征夫40万修长城。在这里,本人丝毫没有任何为秦始皇的残暴开脱的意思,只是想说明他的残暴完全是出于一个铁腕封建帝王的本性、完全是出于维持自己统治的需要、完全是因为他将法家政治推向了极致,而非因为他纯粹将杀人本身作为一种政治、作为一种手段、纯粹将杀人作为乐趣、纯粹嗜血成性。秦始皇之所以成为暴君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秦始皇名气太大,影响很大,而年代又早;二、秦始皇焚书坑儒,得罪了普天下的知识分子,而历史书都是知识分子写的;三、秦始皇搞暴政,成了历代所有搞仁政的甚至当代搞民主政治的人的对立面;四、秦皇朝太短命,秦始皇的暴政正好被历代学者用来当作一面以史为鉴的镜子;五、最后的可能也是最主要的,除了极少数有头脑、思想深刻的人,绝大多数人包括极大多数学者都是人云亦云,谁声势最大或谁被损得最甚谁就会被认为是最好或最坏。偶像就是这样建立的,反面典型也是这样竖立的。所以超女如同超新星爆炸可以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大河上下,光芒盖住所有其他也红得发紫的明星,而秦始皇必须一个人承担所有其他暴君本也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作为自已暴政的殉葬品也一起被深深埋葬。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1、【评价】·正面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负面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2、【毛泽东评秦始皇】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2)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4)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233 浏览 4 回答
158 浏览 4 回答
264 浏览 5 回答
314 浏览 5 回答
97 浏览 4 回答
351 浏览 4 回答
337 浏览 4 回答
152 浏览 4 回答
158 浏览 4 回答
313 浏览 5 回答
109 浏览 6 回答
261 浏览 5 回答
146 浏览 8 回答
274 浏览 7 回答
215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