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锁定 同义词贺丙炎一般指贺炳炎贺炳炎(1913年2月5日-1960年7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松滋市第九区刘家场[1-3]。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 ***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连长、大队长、团长、师长,八路军120师716团团长、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司令员、358旅副旅长,江汉军区司令员,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第1军军长。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过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失去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4]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 第1军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 *** 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0年7月1日病逝。 中文名 贺炳炎 别名 向从炎、贺明炎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北省松滋市第九区刘家场[2] 出生日期 1913年(癸丑年)2月5日 逝世日期 1960年(庚子年)7月1日 职业 中国人民 *** 著名将领 毕业院校 湘鄂西红军学校、军事学院、 *** 中央党校 信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参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参加长征 指挥雁门关伏击战,参加百团大战 率部参加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榆林、沙家店、岔口、延清等战役 参加宜川战役、荔北战役展开 主要成就 参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参加长征 指挥雁门关伏击战,参加百团大战 率部参加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榆林、沙家店、岔口、延清等战役 参加宜川战役、荔北战役 率部解放青海收起 民国二年(1913年)2月5日,贺炳炎出生于湖北省松滋市第九区刘家场一个农家[2-3][5]。9岁丧母,11岁就给人家放牛,先后学过篾匠、杀猪、打铁等多种手艺。他秉性刚烈,每遇贫家小孩受欺,他总要挥拳相助,打抱不平。[3][6] 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追随父亲参加贺龙领导的中国 贺炳炎 工农红军第4军,6月加入中国 *** 。[7]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入湘鄂西红军学校学习并任区队长,毕业后任红3军手枪大队区队长、大队长。在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中,曾主动率部冲入敌包围圈,接应红8师突出重围,受到总指挥部嘉奖,所部被授予“模范大队”称号。10月,随红3军从洪湖苏区突围,向湘鄂边转移。途中受命组建襄北独立团并任团长,负责护送洪湖地方干部和灾民,并掩护主力转移。他在极端艰险的情况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在运动中打击敌人,不但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壮大了队伍,使独立团由200余人发展到1700余人。同年底率部与红3军主力会合,先后任第22、第25、第19团团长。[7]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肃反”扩大化时,曾被诬为“改组派”而遭关押。获释后任新兵大队大队长。[7] 1937年3月贺炳炎在红二方面军(前排左二)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起,任沿河独立团团长、黔东独立师师长、红6师第18团团长等职。[7]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参加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在后坪战斗中曾只身突破敌阵地,在板栗园战斗中率先冲入敌阵,被誉为“孤胆英雄”。同年11月,任红2军团第5师师长,率部参加长征。12月在瓦屋塘战斗中第6次负伤,在无麻药和止痛药的情况下,被用伐木的锔子锯掉右臂。[7]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成立后,改任第6师师长,担任全军后卫。在过草地时,野菜被前面的部队挖光了,他亲尝百草,寻找能充饥的草根,终于带领全师走出草地。[7]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0师第716团团长, 贺炳炎在延安 率部挺进同蒲铁路北段的宁武、神池、朔县一带,在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7]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指挥所部取得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歼日军500余人贺炳炎简介,获国民 *** 通令嘉奖。[7]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起,任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支队长、第3支队司令员、第358旅副旅长等职,率部转战冀中、冀南、冀鲁豫等地,开辟了大清河北抗日根据地。[7]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参加百团大战,在米峪战斗中歼灭日军一个中队。[7]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赴延安,入军事学院和 *** 中央党校学习。[7]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1月,奉命率数百名干部南下,到洪湖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7]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组建江汉军区并任司令员。[7] 贺炳炎1949年任一野一军军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后,任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晋绥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兼第5旅旅长。[7]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29日[2],任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副司令员。10月,任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2]。率部参加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榆林、沙家店、岔口、延清等战役。[7]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在宜川战役中,果断指挥所部攻占瓦子街,及时堵住了友邻部队未能封闭的缺口,保证了战役的全胜,受到西北野战军司令部通令嘉奖。尔后出击黄龙,挺进西府,转战陇东。同年10月在荔北战役中,率部楔入 *** 军防御纵深,大胆穿插分割,对战役胜利起了重要作用。[7]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任中国人民 *** 第1野战军第1军军长,率部参加全国性战略反攻贺炳炎简介,连克三原、岐山、陇县、秦安等地。尔后进军青海,9月解放西宁后,兼任青海军区司令员。[7] 新中国建立后,因伤病缠身,长期接受治疗。建国之后的贺炳炎(5张) 他有伤16处,并患有高血压、关节炎、支气管哮喘和肾脏疾病,但仍带病坚持工作。[7] 1952年,调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军区司令员、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7] 1955年5月,任 *** 司令员。[7] 1959年4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是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7] 1960年7月1日,在成都病逝。[7] 雁门关大捷 1937年10月16日,八路军120师716团团长贺炳炎率部经过3天急行军,直插到达雁门关西南10多里的才窝村,伏击日军。经过激战,716团共歼灭日军30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20多辆,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载入了八路军英勇抗战的光荣史册。[2] 试制新武器 1946年11月,贺炳炎建议改造迫击炮,加长迫击炮弹身子,炮弹头露在炮口外面,然后把炸药包绑在炮弹头外侧,用迫击炮弹来投递炸药包,迫击炮威力就增大了。为了让迫击炮既能平射又能高射,贺炳炎向炮兵排提出,看能否将击针改为扣动扳机。炮兵排在贺炳炎的督促下很快试验成功,改造了新的迫击炮:平射时可采取拉动击发,高射时又可撞击。贺炳炎的这一改变,使迫击炮的整个作战功能,得到了根本性的拓展,被载入军事教程。在贺炳炎的关心和领导下,部队又制作了“爆炸杆”、“爆破桶”、“坑道爆破绳”等新式武器。数月内连克朔县、宁武、崞县诸城。这些新式武器,对以后的蟠龙、清涧等地攻坚都起了很大作用,并成为后来西北战场攻坚作战中的有力武器。[2] 沙家店大捷 1947年8月20日,贺炳炎率领1纵和2纵在沙家店阻击 *** 军前往榆林增援。到黄昏前,歼灭了胡宗南最精锐的3大主力之一的整编36师,成为西北战场的转折点,是西北战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被军史家称为“沙家店大捷”。[2] 忍痛锯右臂 1935年12月21日,贺炳炎在瓦屋塘战斗中, 忍痛锯右臂 绘画 整个右臂被炸成肉泥状,骨头全碎了,只留下一点皮连着肩膀。只有锯掉胳膊才能保住性命。在无医疗器械和麻药的情况下,用锯木头的锯子锯右臂。贺炳炎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医生的手在发抖,怎么也不敢使劲,贺炳炎鼓励医生说:“我自己都不怕,你还怕什么?来吧!”手术前后共用了2小时16分钟。贺炳炎嘴里的毛巾被咬得稀烂。[2-3][8] 1955年,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7] 父亲:贺学文[2],生于1878年[5],在大革命兴起亲属成员(7张) 后参加农会。大革命失败后,他被迫背井离乡,在湘鄂交界四处躲藏。1928年秋,红军到达石门、宜都边境一带,贺学文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2]1933年春,转战鹤峰,不幸牺牲。[9] 母亲:晏兰儿[10],生于1882年,坟墓位于湖北省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村1组柳林河向家茔山。[5] 姐姐(同母异父):向从秀,1903年1月4日出生,1980年去世。[5] 哥哥(同母异父):向从新,1905年4月18日出生,1959年去世。[5] 原配:兰良秀,1909年11月2日出生,乳名花儿,生有一个女儿,名叫庚秀,后取名贺雷珍。1935年,因生活没有着落而改嫁。[5] 夫人:姜平[5],开国少将姜齐贤的女儿。1942年在延安,贺炳炎和姜平结婚。 长子:贺雷生[10],转业后经商。[11] 次子:贺陵生[10],武警特警学院副院长。[11] 三子:贺京生[10],在国资委下属一家企业工作。 长女:贺北生[10], *** 某干休所干部。[11] 次女:贺燕生[10] 新华社:贺炳炎是中国人民 *** 久经考验的优秀指挥员。在战争年代里,艰苦奋斗,英勇顽强,历次战胜艰险,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12](贺炳炎上将逝世《人民日报》1960年07月03日) 元帅彭德怀:贺炳炎是个直性子人,执行命令从来都是不打一点折扣的。[2] 元帅贺龙:烧火棍到贺炳炎手上也能当机关枪使。[13]他从不怕死,冲锋在前,撤退在后。[14] 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贺炳炎被打成改组派,在他被怀疑、被冤枉的时候,革命信念仍然毫不动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奋勇拼杀。只有真正的 *** 人才能做到这一点。[14]他心里时刻装着革命、装着党、装着人民,偏偏没有装上他自己![15]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贺炳炎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你错整了他,他心里有气,有气就要发出来,他才不管你是谁呢!但是一旦你给他讲清楚,一旦党需要他站出来,他会把个人的冤屈统统抛到一边,坚决、勇敢地完成党的任务,就是掉脑袋他都干。[14] 人物墓址 贺炳炎墓位于四川省成后世纪念(18张) 都市磨盘山公墓。[16-17] 百年诞辰 北京举行开国上将贺炳炎诞辰100周年纪念会。[18] 宜都市举行贺炳炎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19-20] 松滋市举行贺炳炎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21-22] 人物雕塑 雕像位于湖北省宜都市松木坪镇贺炳炎广场。[10][20] 铜像位于松滋市贺炳炎广场。[23] 校从将名 贺炳炎中学位于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镇。1995年12月18日松滋县第五中学更名为贺炳炎中学,省长蒋祝平亲自题写校名。[24] 贺炳炎红军小学位于湖北省宜都市松木坪镇徐家湾村三组。[25] 建馆纪念 贺炳炎纪念馆位于湖北省松滋市博物馆,由聂荣臻元帅题写馆名“贺炳炎同志纪念馆”。[26] 《上将贺炳炎》[10][20] 《独臂将军》:传记文学,1985年5月, *** 武汉军区政治部艺术形象(5张) 创作组梁立真等人撰写,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6万余字。[5] 《满江红·纪念独臂上将贺炳炎》:独臂将军,打铁匠,英雄年少。擒敌虏,菜刀神勇,小龙绰号。锯臂撼天一把手,长征血染红旗俏。雁门关,日寇赴黄泉,传捷报。跟党走,救国道。除黑暗,求温饱。踏大江南北,劲敌横扫。戎马一生图解放,丹心一片谋私少。为人民,纵使断肝肠,依然笑。(贺彩作)[27] 《太行山上》,香港电影演员梁家辉扮演贺炳炎将军。[28] 《独臂上将贺炳炎》,中央电视台文献纪录片。[10][29-30] 《传奇上将贺炳炎》,凤凰卫视电视纪录片。[30-3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江西是一片神奇的红色土地。在这块16.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等等。这一个个红色经典的称号与地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已化作一颗颗与日月同辉的星辰,在红色中国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中,奏响雄浑激越的华彩乐章。江西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从安源工人运动到秋收起义,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开创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到红军长征,从赣南三年游击战争到上饶集中营茅家岭,一系列重大革命活动都发生在江西。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指1927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江西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革命中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其中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有21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11县),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此成立,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据统计,1955年至I965年、被授军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籍将帅人物共325位,占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总数的20%。据统计,全省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25万余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六分之一。无名烈士更难以计数。江西人民前赴后继,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和极其光荣、伟大的牺牲。江西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在毛泽东伟大的一生中,江西是他足迹所到最多的一个地方。从萍乡安源到井冈山,从新余罗坊到吉安东固,从广昌、宁都到瑞金、兴国、于都,从庐山到南昌,足迹几乎遍布全江西。许多地方他还不止一次到过,他曾十次赴萍乡,建国后二次上庐山。1921年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后不到五个月,毛泽东就来到了江西。在萍乡的安源煤矿,他下矿井,办夜校,访贫问苦,宜传马列主义真理。次年,毛泽东再次来到安源,与李立三、刘少奇一起,发动和组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从此掀开了中国工人运动史的光辉一页,1927年月,大革命失败,到处腥风血雨,全国被白色恐怖所笼罩。在这危难时刻,毛泽东奔走于湘赣边界,组织和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他走铜鼓,下修水,跑萍乡,率领千人的秋收起义部队,沿着罗霄山脉,经莲花、永新、宁冈,于1927年的10月把红旗插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缔造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战略。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照耀了中国革命,点燃了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希望。大井的故居、茨坪的田野、茅坪的八角楼……井冈山的名字永远是与毛泽东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29年初开始,毛泽东把井冈山的革命烽火燃向赣南闽西的辽阔大地,在更大范围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红色风暴。他率领红军“横扫千军如卷席”,战东固,打吉安;他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分地真忙”;他在兴国、寻乌等地进行农村调查,写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不朽篇章。在那火热的岁月里,毛泽东儿乎走遍了赣南的山山水水。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38岁的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他率领中央苏区的军民,一次又一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地共产党人的革命斗志。中华苏维埃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是中国的希望。这期间,毛泽东曾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挤和打击,但他仍以大局为重,依靠军民,坚持斗争。瑞金沙洲坝的红井,是他永远与江西人民心连心的见证。1934年11月18日傍晚,他跨过于都贡江上的浮桥,和主力红军一起,开始了万里长征,从此北上抗日,一别江西多年,但正是在江西这块红上地上,毛泽东的革命军事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毛泽东在江西的的革命实践,是真理的求索,是不懈的奋斗,他的伟大足迹正如他的诗篇所云“无限风光在险峰”。红色的江西,犹如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搏物馆,赣鄱大地,革命旧址、故居及纪念建筑物数量多、分布广,其中,井冈山革命旧址群、瑞金革命命旧址群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两处革命旧址。截止2005年7月,江西共有9个由中宣部命名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0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68个县、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个革命纪念馆分布于全省各地。全省登记在册的革命旧居旧址有1500多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达4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9处共40个点。属省级重点义物保护单位的有76处。江西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因拥有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中国“红色摇篮”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始发地、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诞生地等众多中国革命之最,江西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做强做大红色旅游产业,江西于2001年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提出了“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的总体目标。在全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上,将按“一个龙头、四个基点、两个集散中心、六条精品线路”来布局,即以井冈山为龙头,以南昌、瑞金、萍乡、上L饶为基点,以南昌、赣州为集散中心,以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等六条精品线路为骨架(即:1、中国红色旅游概念线路“上海-嘉兴-南昌-井冈山-瑞金-长汀-高州-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2、江西红色文化旅游金牌线路“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3、赣湘红色义化旅游精品线路“南昌或井冈山-萍乡-韶山-长沙”;4、赣闽粤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赣州-瑞金-长汀-龙岩-梅州-广州”;5、赣浙沪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南昌-龙虎山-上饶-三清山-杭州-嘉兴-上海”;6、赣鄂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武汉-黄冈-九江(庐山)-共青城-南昌-井冈山”)。同时,打造一批成熟的红色旅游产品,如红色文化研习游、革命摇篮体验游、红色故都寻访游、长征之路觅踪游、人民军队寻根游、工人运动探源游、秋收起义访习游等。并重点加强包括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秋收起义纪念地、井冈山革命纪念地、中央苏区政府根据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方志敏纪念馆、永新三湾改编旧址等八大景区建设。“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江西是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江西人民对于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具有自己特殊的使命。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就为革命老区人民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1965年7月他重上井冈山时又谆谆教导我们:“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邓小平对江西这片红土地有着浓厚的情谊,他于1972年深秋来到井冈山,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改革开放一开始,他就郑重向全党提出恢复遭到“文化大革命”严重歪曲和破坏的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并要求“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文明的主要支柱”。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又题写了“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和强调发扬井冈山的革命传统,1989年10月来江西视察时,挥笔题写了“继承和发扬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并精辟地指出“中国革命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江西是中国“红色旅游”的故乡。在国内,江西最先建立红色旅游区,最先提出红色旅游口号,最先举办“心连心”《红色之旅》节目。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2000年江西就开始打“红色旅游”牌;2001年建党80周年时正式提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口号;2004年10月20日起程,行程一万多公里的“2004中国红色之旅万里行”活动,成为我省旅游发展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国家旅游局领导评价说:“这不但是亲身实践和宣传推广红色旅游的一个创举,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红色,正成为江西旅游的主色调;红色旅游,正在被打造成江西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线!2004年,江西“红色旅游”大步向前,全省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达1350余万人次,红色旅游总收入77亿元,占全省按待国内游客总数、旅游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红色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2.2%。2004年,革命圣地井冈山共接待游客162.97万人次,增长34.6%;红都瑞金市共接待游客53.5万人次,增长31.4%;而上饶集中营名胜区接待人数则同比增长60%以上。2005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家单位联合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条精品线路录》和《全国红色经典景区名录》。在全国红色旅游30条精品线路和123个经典景区名录中,江西“四线五景”榜上有名。四条精品线路分别是:1、南昌-吉安-井冈山线;2、赣州-瑞金-于都-会昌-长汀-上杭-古田线;3、井冈山-永新-茶陵-株洲线;4、黄山-婺源-上饶-弋阳-武夷山线。在全国红色旅游123个经典景区名录中,江西占5个,即:1、南昌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2、萍乡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3、井冈山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4、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中央苏区政府根据地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5、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目前,中央正在大力建设的全国爱国注意教育基地的三个“一号工程”中,江西的井冈山就位列其中(另外两个为韶山、延安)。在红色旅游的交通条件方面,江西近年来有了很大改观,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开辟了更多的国际航线,井冈山军用机场改扩建为旅游机场,现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航线;经过瑞金的赣龙铁路已通车,吉井铁路也正在抓紧建设中;高速公路建设更是突飞猛进,三年增加10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达1500多公里,使井冈山、南昌、瑞金、萍乡、上饶等红色旅游景区都有高速公路相通。发展红色旅游是“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的政治工程;是“挖掘一种内涵、铸就一种精神”的文化工程;是“开发一方红,致富一方人民”的经济工程;是“三位一体”、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从党中央、国务院到江西省委、省政府,对红色旅游都十分工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做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4年12月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同月,《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也出台实施。2004年10月21日,由江西省旅游局和大江网联合评选的江西“十大红色旅游景点”出炉。这十大红色景点分别是:井冈山黄洋界综合景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安源景区、瑞金叶坪综合景区、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永新三湾改编旧址、万载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旧址、于都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旧址、秋收起义修水策源地、景德镇新四军改编旧址。
1930年至1931年底,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1930年11月,蒋介石调集11个师约10万人的兵力,以鲁涤平为总,怀念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战术,对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发起第一次"围剿"。 当时,红一方面军约4万人,苏区扩大到近20多个县,面对强敌进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接受毛泽东的主张,确定了"诱敌深入"方针。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红军东渡赣江,退至苏区中心。 国民党军发起进攻后,急于与红军主力决战,但由于红军后撤而一再扑空。敌军深入苏区后,红军和游击队不断袭扰,苏区人民坚壁清野,致使其疲劳沮丧,补给困难,弱点不断暴露;而红军主力则依据苏区的各种有利条件,做好了大举歼敌的准备。12月30日,红军集中优势兵力,全歼了冒进龙冈的敌"围剿"军主力第18师,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兼第18师师长张辉瓒。接着,又于1931年1月3日,在东韶全歼敌第50师1个旅。其他各路敌军狼狈溃退。两次作战,共计歼敌1.3万人。这样,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即被粉碎。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是红军在战略转变阶段以运动战方式歼敌的第一次战役行动,为以后各次反"围剿"作战积累了经验。 4月,蒋介石又纠集了18个多师共20万兵力,以何应钦为总司令,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和"分进合击,互相策应"战术,对中央苏区和红军发起第二次"围剿"。 红一方面军3万余人,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退至苏区前部持重待机。随后,采取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并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5月16日至5月30日,由西向东横扫,在富田、白沙、中村、广昌、建宁连打5个胜仗,转战700余里,歼敌3万人,缴枪2.2万枝,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 7月,蒋介石调集了23个师30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再次以"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向中央苏区发起第三次"围剿"。 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还在远离苏区的闽西、闽赣边界地区分兵开展群众工作,尚未收缩兵力和进行必要的休整补充,这给反"围剿"竞争带来极大困难。得知敌人进攻后,临时总前委决定仍以"诱敌深入"为指导方针,主力迅速回师苏区,集中兵力,寻机歼敌。正当盛夏,暑热难当。红军一路挥汗急行,绕经瑞金北部的壬田,于28日到达赣江东岸的兴国高兴圩地区,完成千里回师任务。在此前后,红7军也奉命转战至中央苏区,参加反"围剿"斗争。 长驱直入的敌军发现红军主力后,以9个多师的兵力包围过来。红军被敌人压缩在高兴圩地区数十里狭小地区。临时总前委临危不乱,派少量兵力西向赣江佯动诱敌,率主力于8月5日夜晚从东面敌军阵地间20公里的缝隙中秘密穿越,将敌人抛在身后。尔后乘敌不备,从6日至11日,在莲塘、良村、黄陂连打3个胜仗,从被动中夺得主动,随后转 至君埠集结。当敌人又以8个师兵力向君埠包围过来时,临时总前委以红12军伪装主力向东北方面佯动吸引敌人,主力2万余人向西南方向突围。15日夜,红军摸黑从东进入敌军阵地结合部10公里间隙的崇山中,大胆穿越,再次跳出敌人的包围圈,隐蔽于兴国境内休整。 被红12军牵着鼻子转了半个月的敌军,发现上当再回头时,已精疲力竭,成了强弩之末。而休整了半个月的红军正严阵以待。就在此时,两广军阀发动了反蒋战争,蒋介石不得不下令结束"围剿"。红军抓住机会再次反攻,彻底打破敌人的"围剿"。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赣南、闽西苏区连成一片,形成了方圆5万平方公里的中央苏区。红军的运动战原则也是在斗争中全部形成。红一方面军在战后改称中央红军,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 在中央苏区和红军反斗争同时,其他各苏区和红军也与国民党"围剿"军展开了英勇斗争。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湘鄂西苏区和鄂豫皖东区及其12军展开的反"围剿"斗争 1930年11月,国民党军以4个师又7个旅兵力,采取"分区重点围攻,步步为营,逐步清剿"方针,对湘鄂西苏区发动"围剿"。"围剿"分三期进行,重点进攻洪湖苏区。 当敌人开始进攻时,湘鄂西红军的主力红2军出击外线。中共湘鄂西特委领导地方武装组成江左军、江历军和红军独立团,在群众武装的配合下,利用河湖港汊的复杂地形,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1931年初国民党军发动第一期"围剿",进攻洪湖苏区的江北地区。江左军主力转移外线,开辟新苏区,敌人虽然战领了江北地区,却未能消灭红军。3月初,国民党军发起第二期"围剿",进攻江南华容县的东山区,江右军实行内外线斗争相结合,一部进山坚持斗争,一部转入洞庭湖西岸,开辟了洞庭特区。在此期间,红军独立团乘机北渡长江,与江左军区同进行恢复江北苏区的斗争。在斗争中,红军独立团扩编为红3军第9师,段德昌任师长。国民党军在红军的打击下,被迫转入守势,革命根据地逐步得到恢复。1931年9月,国民党军乘洪湖地区水灾严重之机发起第三期"围剿",再次重点进攻江南华容县的东山苏区。中共湘鄂西分局一面组织群众抗洪救灾,一面领导红军和游击队进行游击战争。在敌人占领东山苏区后,红军主力向江北突围,地方武装又组成江南游击大队,坚持与敌斗争。 1931年3月,转战于湘鄂边的红2军团根据党中央指示改编为红军第3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4月,红3军北渡长江,以攻势行动支援洪湖苏区反"围剿"斗争,后又转战鄂西北,创建了鄂西北苏区。之后,红3军主力与红9师会合,后返回洪湖苏区。为调动敌人,红3军和红9师先后出击襄北,取得了龙王集、文家墩等战斗胜利,粉碎了敌人对洪湖苏区的"清剿"。这时,洪湖苏区进一步扩大,湘鄂西苏区得到巩固和发展,红3军也发展到1.5万余人。 1930年11月,国民党军8个多师10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第一次"围剿"。当时红1军正在外线作战。中共鄂豫皖临时省委和军委领导地方武装和游击队,以游击队灵活打击、袭扰和疲惫敌人,使进战苏区之敌只能困守几个县城和集镇。红1军转战皖西后,连续取得金家寨、苏家埠等战斗胜利,又在东西香火岭岭歼敌3个团、击溃1个团,在商城四顾墩歼敌1个团,打破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1931年1月中旬,红1 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军第4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全军共1.2万人。随后,展开攻势作战,取得双桥镇大捷,巩固和扩大了鄂豫皖苏区。 4月上旬,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第二次"围剿"。红4军以一部兵力牵制敌人,集中主力拣弱敌打,先后在皖西独山镇和鄂豫边的浒湾地区、黄安的桃花镇和十里铺等地,多次打败敌人,迫使敌人转攻为守,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 5月中旬,以张国焘为书记的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同时成立了由张国寿兼任主席的军事委员会。此后,红4军进行了整编,扩大为4个师,近2万人。10月,成立了红军第25军。11月,红4军与红25军联合组成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的组成,对于鄂豫皖红军的进一步发展和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之前,蒋介石已在准备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但由于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不断加剧,第三次"围剿"迟迟没能实施,进至苏区周围的国民党处于分散防守的状态。针对这一形势,红四方面军决心以进攻作战打破敌人的"围剿"计划。从1931年11月上旬,至1932年6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先后进行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4次进攻战役。红军依托苏区,在广大人民支援下,以集中兵力、围点打援、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等战术,军事进攻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胜利,总共歼敌6万人。这不仅使敌人的"围剿"计划成为泡影,而且使红四方面军发展到4.5万余人,鄂豫皖苏区也扩大到26个县的4万平方公里范围。 此外,湘赣、湘鄂赣、赣东北、闽等苏区的红军,分别在当地党组织领导和人员群众的支援下,开展反"围剿"、反"清剿"斗争,挫败了敌人消灭红军、摧毁苏区的企图,在战略上配合了中央苏和其他苏区的反"围剿"斗争。 经过这一阶段的反"围剿"斗争,全国红军发展到15万人,形成了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鄂豫西苏区、湘鄂赣苏区、赣东北苏区和湘赣苏区6个大的和较大的战略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形成燎原之势。
229 浏览 2 回答
294 浏览 5 回答
222 浏览 4 回答
151 浏览 1 回答
205 浏览 3 回答
328 浏览 2 回答
185 浏览 3 回答
161 浏览 6 回答
112 浏览 3 回答
203 浏览 5 回答
184 浏览 2 回答
176 浏览 6 回答
271 浏览 3 回答
336 浏览 4 回答
326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