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典》中记载,狼烟是中国古代边防兵发现敌情的时候发信号的一种工具,主要是在烽火台点燃的烟火。狼烟的燃料就是使用狼粪做成的,点燃的时候烟可以传得很远。
成语“烽火戏诸侯”讲的就是西周时期周幽王为了讨自己的妃子褒姒一笑,于是点燃烽火耍弄各国的诸侯。于是等到真的有紧急军情要打仗的时候,已经没有诸侯肯响应,最后失去了江山的故事。
古代边境的山巅丘陵之上,或远或近就铸造地有烽火台。如果晚上有敌情的时候,守卫边关的士兵就在烽火台上点燃火堆,火焰的烟就能穿透黑暗的夜幕。如果白天有敌情,就要燃烧狼粪,据说狼粪燃烧的白烟遇上刮风也吹不散,扶摇直上,所以称之为“狼烟”。
那时候没有通讯设备、报警技术,所以就依靠烽火和狼烟提醒百姓,让他们有所防范,最重要的是也能让戍边的将士们第一时间做好准备。但是狼烟真的是燃烧狼粪烧出来的烟吗?
据研究这一点有待商榷。因为如果以狼粪为原料的话,很难收集到大量的狼粪,而且狼粪燃烧的时候冒出的烟也不是直直地往上升的。狼粪燃烧起来,就像是烧羊毛毡一样,冒出的烟是浅棕色的,比干柴堆冒出的烟还要淡。
即便是狼粪下面的干柴都烧成了大火,狼粪也全部烧起来。最后还是跟着干柴一起烧成火,但是连烟也看不见,更别说是冲天的白烟了。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北宋的陆佃《埤雅》中写道:“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而不斜。”北宋的钱易云也说:“凡边疆放火号,常用狼粪烧之以为烟,烟气直上,虽裂缝吹之不斜。烽火常用此,故谓‘堠’曰‘狼烟’也。”
明朝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是:“狼肠直,故边塞以狼矢为烟。”明朝的戚继光《纪效新书》中卷十七《守哨篇·草架法》中说:“伏覩祖宗墩法举狼烟,南方狼粪旣少,烟火失制;拱把之草,火燃不久,十里之外,岂能目视!”
从这些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当初的记载狼烟都是由狼粪燃烧出来的。但是只要有风,包括狼粪在内,什么燃料的烟都不可能是直着往上的,包括狼粪燃烧出来的烟。那么狼烟到底是不是古代用狼粪燃烧的烟呢?
实际上古代的烽火用的一般都是柴薪,也就是烽薪。荒漠上生长的胡杨、红柳、罗布麻、芨芨草、白茨、骆驼草、甘草、旱芦苇,梭梭等等,这些都可以用作燃料。河西走廊的各地文博部门从烽火台上收集了不少烽薪,有的烽薪还保留着明显的燃烧痕迹。
烽火是由烽薪点燃的,这已经是今天的考古学者公认的。用干柴引火,然后再添加湿柴,浓烟就会滚滚而起。
敦煌学者李正宇先生在《羊城晚报》上说,古人之所以把烽火称作“狼烟”,大概是因为狼是古代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共同崇尚的图腾。他们的军队被中国人称作“狼兵”,他们的君主也被称作“狼主”,所以古人把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时候,为示警点燃的烽火称作是“狼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