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是指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奉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著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病机、诊法、治疗与预防等问题,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同时,它还强调疾病的预防问题以及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和疾病的影响,提出了一直沿用至今的整体观、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等。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书中记录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有关医学问题的对话,但以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为主。人们后来就用岐伯和黄帝这两个名字的开头“岐黄”表示《黄帝内经》,因此《黄帝内经》又叫“岐黄之书”,中医也被称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总结了秦汉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涉及医学、天文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难经》是中国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全书内容简明扼要,辨析精微,将《内经》中的难点和疑点逐一解释,并且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述。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分别对人体的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它对后世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遵循。 《伤寒杂病论》乃医圣张仲景所著,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是我国最早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临床诊疗专书。遗憾的是,原著现已失传,晋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将伤寒部分整理成《伤寒论》。杂病部分整理成《金匮要略》。 《伤寒杂病论》中伤寒部分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辩证施治的方法。书中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腑等,并将其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药方。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的病证。该书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是治疗杂病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它奠定了内伤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创造了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辨证论治理论,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以简练古朴的文字阐述了中药理论的精髓,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之间的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方法也都做出了系统阐述。 《神农本草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原则来表明药物的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对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此外,书中还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有所描述,并提出依此选药组方、配伍用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源于网上,稍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