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最早于民国时期译介至中国,他作品中典型的清教文化特色和文学魅力成为国内了解和研究美国文化和文学的媒介。霍桑作品受到国内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表达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人性善截然相反的西方文化“原罪”主题以及霍桑的象征创作手法。霍桑在中国的接受语境和研究状况表明,这一研究深度还有待开掘。霍桑把自己的小说称为心理罗曼史。他潜心挖掘隐藏在事物背后的不易觉察的意义,作品想象丰富,结构严谨。新英格兰的清教传统对他影响极深。他思想保守,对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有抵触情绪,对社会改良持怀疑态度,对当时蓬勃开展的废奴运动不很理解。霍桑思想和艺术中“阴暗”的一面在现代西方人中唤起了很大共鸣。霍桑的红字无疑地被认为是他的最佳杰作因为其中蕴含了被称为是模拟两可或是是而非令人扼恼的叙述技巧之怪异性《红字》等五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和《拉帕其尼医生的女儿》、《年轻的布郎先生》等百余篇短篇小说.他以该民族的文化为表现背景,细腻地表现了他对人性的思考.该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霍桑思想中对罪恶所持的观念,它的表现、成因、作用、及其对后世作家的影响.首先,受生活环境和生活道路的影响,加尔文清教主义的宗教观念镌刻在了他的思想的深处,他认定所谓的"原罪"是恶之根源,由于这与生俱来的罪性,人性本恶,并在现实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罪行.理性之罪因为有了"原罪"的原型而成为最大的罪,所有的罪恶和一切灾难的核心就在于造成了"原罪"的利已主义.其次,霍桑在对人性罪恶的思考过程中表现出了深刻的矛盾.第三,作为一名基督教人道主义者,霍桑在描写罪恶、进行思考的同时,积极寻找灵魂获救、道德自我完善的可能.他认为消弭人性罪恶以及社会问题的关键在于净化灵魂,具体的拯救之方有:忏悔赎罪、仁慈博爱、良心指引和回归自然.这些解决方案都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济世的特点.清教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霍桑在人性救赎上最终抛弃了清教主义的残酷的做法,而采纳的是人道主义的方式.这体现出对加尔文清教教义"预定论"的反拨和这位人道主义者的心系苍生的胸怀.最后,该文还分析了霍桑罪恶观的承上启下的文学史意义.在欧洲文学史上,从弥尔顿、班扬、哥特小说到美国早期作家查尔斯·布郎、爱伦·坡一直都有书写灵魂善恶冲突的传统,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霍桑的小说集中而全面地揭示人性罪恶,他的成就启发了自麦尔维尔、亨利·詹姆斯直到福克纳等作家的创作,从而形成了美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写作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