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在后台提问:“我一直都有胃痛的毛病,近来到医院里拿药的时候顺便做了个肠镜检查,结果医生说检查出来有个直肠息肉。我以前都没有听说过这个,特别担心会加重病情,癌变成肿瘤,到时候再治疗就麻烦了。我想咨询,直肠息肉脱出肛门外是癌变吗?”
针对上述患者的疑问,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付皓 表示,直肠息肉脱出肛门外属于一类良性病变,不是癌变,也不会危及生命,但需要及时切除。结肠息肉好发部位以直肠与乙状结肠为主,单纯一个息肉癌变率低;而多发性的息肉的癌变几率增加。目前为止,结肠息肉并没有明确的病因,有些患者可能是因为长期炎症的刺激,或者遗传因素导致。
1、炎症刺激
直肠粘膜如果长期遭受炎症的刺激,则会导致肠粘膜的息肉生成。粘膜的炎症充血、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其导致的瘢痕会逐渐收缩,黏膜形成息肉状,加上炎症刺激,继而引起致腺体阻塞,粘液潴留而发病。
2、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
如果直肠粘膜上皮因为长期受到粪便粗渣、异物或者其它因素的刺激导致粘膜损伤,那么细胞会出现异常的增生,使得息肉形成。
3、饮食因素
直肠息肉的发生与患者的饮食习惯存在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样息肉形成的基础。
4、遗传因素
通常来说,息肉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或基因突变有着较大的联系,基因突变可由父母遗传给子女,从遗传机会上来说,男女受遗传的概率是均等的,并无性别上的差异。
结直肠息肉主要分为两类:非肿瘤性和肿瘤性;
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此类型的息肉一般不会出现癌变的可能;
肿瘤性息肉 包括:腺瘤和锯齿状息肉这两种是主要,如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无柄锯齿状息肉等。
应警惕是否有癌变风险的息肉有以下这些特征:
·大小 :体积较大、宽大蒂、广基底的息肉其癌变风险较大, 息肉直径越大 ,癌症的风险也会随着增加。
·性质 : 多发性息肉 的癌变几率远比单发息肉癌变率要高得多,如果结直肠内息肉较多,那么癌变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类型 :单纯炎症性的息肉较少出现癌变,而肿瘤性息肉如绒毛状腺瘤则容易发生癌变。
·生长速度 :如果息肉在短期内迅速的生长变大,在切除后又很快复发,需警惕其癌变的可能性。
·遗传性质 :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息肉病,那么其子女中出现息肉,有50%的概率会发生恶变的风险。如果父母双方都曾患有息肉,那么其子女出现息肉后发生癌变的可能性为75%。
一旦发现结直肠息肉,最好是立即手术切除, 这是因为在肠镜下较难判断息肉属于良性还是恶性,而且息肉容易发生癌变。
一项来自瑞典的研究也发现,只要有结肠息肉,无论是何种类型,即便摘除了息肉,患者将来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也高于普通人群。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减少息肉癌变风险,直肠息肉需尽早切除。
患者在息肉摘除后应 卧床充分休息 ,对血压、体温等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关注自己是否有腹痛、大便异常的情况,警惕并发症。 饮食方面要合理安排 ,从流质食物逐渐过度至半流质、普食;此外,当患者身体恢复后也应减少食用油腻、辛辣、酸味重等重口食物。
在术后,家属应多观察患者大便颜色、形状,如果患者便秘,则在医生的建议下,适当给患者使用缓泻剂,减少出血的发生。
当息肉切除后,最重要的是要在医生的建议下 定期到医院复检 ,出现其他一样的肠道情况需就医排查疾病风险。
需要再次提醒的是,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也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如果患者自身不重视,治疗不及时则有癌变可能,所以肠息肉一经发现就应就医诊治,积极接受治疗。#清风计划## 健康 科普大赛##癌症防治手册#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