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方面:
三国时期建安七子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蔡文姬的《悲愤诗》。魏晋之际:阮籍、嵇康。西晋时期:三张、二陆、一左。晋末宋初:陶渊明。南朝时期:谢灵运、鲍照、谢朓的成就较突出(谢祧、沈约等人在诗歌注重对偶雕琢的风尚中,归纳了诗歌声律方面的特点,把平、上、去、入四声运用于诗歌中,并提出诗歌声律应当避免的所谓“八病”。他们开创的这种诗体,被称作永明体,是中国诗歌走向格律他的开端,是古体诗过渡到近体诗的桥梁)。
小说与文学评论有《搜神记》、《世说新语》,《典论·论文》、《文心雕龙》、《诗品》。文集有《文选》、《玉台新咏》。
关于东晋的史书,有臧荣绪《晋书》较为详实,唐初重修《晋书》,即以臧书为蓝本。关于十六国的史书,北魏崔鸿有《十六国春秋》,唐修《晋书》多采《十六国春秋》以为《载记》。
关于南朝和北朝的史书,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和魏收《魏书》尚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刘宋范晔著《后汉书》,质量最高,与《史记》、《汉书》并称“前四史”,为历代正史中之佼佼者。《后汉书》志未完成,梁代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补入,并为作注。宋文帝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注》为《三国志》补充了大量史料,保存了诸家三国著作的许多部分,贡献不下于《三国志》。《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禹贡地域图》(《地形方丈图》,西晋裴秀著,论制图之体有六,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其中分率以定比例,准望以正方位,道里以定交通距离,高下、方邪、迂直以正地势。裴秀的制图六体为地图绘制学提供了当时条件下所能提供的科学基础,在世界地图学史和地理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艺术方面:
东汉末年蔡邕以工书著称。汉、魏之际张芝善章草(隶书的草体),被称为草圣,钟繇善真书(即楷书)、行书。魏晋以后楷书、行书流行,逐渐取代了汉朝的隶书。东晋王羲之集此前诸家之大成,后人尊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书法史上的极品。其子王献之亦擅长书法,有“小圣”之称。
随着佛教的流行,十六国北朝的石窟艺术大为发展,其中兼有雕塑、绘画,主要代表有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以及平城(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孝文帝开始)。云岗最早的五窟,是北魏文成帝命沙门统昙曜开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