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11篇)《易俗社历史意义的再认识》付瑾,中国艺术研究院《秦腔艺术与陕西人文精神》杨云峰,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从性别视角反思世纪末相关题材作品》李祥林,四川省艺术研究所《略论李桐轩父子对发展秦腔事业的突出贡献》曹爽,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探索戏剧二十年》戴静,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戏曲美学“内生命力”初探》田胜生,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西北边疆秦腔艺术的传播和发展——秦腔艺术传入新疆110周年》窦金泉,新疆乌鲁木齐市秦剧团《乐感文化在道德评判中演绎——侧评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常智奇,陕西省宝对外开放市艺术研究室《秦腔的文化品格》谢艳春,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战火中的交流与提高——抗战期间蒲剧与秦腔的艺术交流》王星荣,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干云直人——从李梅主演(迟开的玫瑰)说起》吴安平、曲丁,陕西省戏曲研究所二等奖:(15篇)《市场经济对戏剧发展的积极作用》邹荣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试论秦腔传入青海所形成的地域特色与民族个性》曹娅莉,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审美主体对戏剧创作的影响与制约》周锁奇,西安市五一剧团《秦脸剧目渊流谭》王志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戏曲舞台美术的魅力与探求》划船,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关于协调电视秦腔制约舞台秦腔发展的现状与构想》杨志烈,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从文化流变浅谈秦腔文化》冷梦,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秦腔音乐的艺术魅力》许德宝,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论戏曲音乐的改革与创新》刘建洲,宝鸡市歌舞蹈团《浅论传统戏曲与现代欣赏心理》王玉屏,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前秦腔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定位及其贡献价值》束文寿,陕西安康复地区文研室《历史进程中的秦腔艺术》何桑,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振兴和普及秦腔有多种形式》王东明、刘国栋,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试论眉户音乐的发展走向》周福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三等奖:(22篇)《秦腔的时代精神》高兴让,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我在秦腔演唱中的体会》屈七哲,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创新求实,促进秦腔艺术发展——孙仁玉戏剧创作的贡献中得出的启示》张玉振,西安市临潼区文化馆《有趣的领域——戏剧“心理时空”初探》何红星,西安市五一剧团《浅谈工业题材戏剧创作》张民羞,陕西省建筑材料公司《在断裂与冲击中再生》白喜成,陕西宝对外开放市艺术研究院《现代戏勿淡化戏曲个性》杨通民,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浅谈新世纪的戏曲创作如何适应观众》董永祥,山西临汾地区艺校《从剧团改革看秦腔艺术的发展》张向东,陕西省咸阳市人民剧协和《简论秦腔戏文的现状与前影》屈智臣,陕西咸阳市人民剧团《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的审美观》王瑛,青海省文化艺术研究所《马健翎的戏曲艺术风格》马俊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的商机与挑战》杨剑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部大开发与秦腔艺术发展浅议》于建章、陆晓琳,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西部大开发中的秦腔艺术发展之臆想》康世进,陕西榆林市艺术创作中心《对新疆秦腔艺术前景的几点思考》王玮,新疆乌鲁森齐市秦剧团《浅谈秦腔唱腔音乐的地域特色与民族个性创新设计探索》李永寿,新疆乌鲁木齐市秦剧团《在保持个性多方借鉴中振兴秦腔艺术》杨居礼,西安市文化局《秦腔板胡变革概述》谭建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部大开发与秦腔艺术发展》刘开印,新疆乌鲁木齐市秦剧协和《反思历史经验,推进秦腔改革》王朝中,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戏曲艺术家丢掉了什么》马进强,陕西省榆林市创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