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你是安工的吧?这也是我的作业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荣辱观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是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荣”和“辱”作为一对道德范畴概念,自从人类社会以来便紧紧伴随着人类。“荣”即光荣、荣誉,“辱”即耻辱,它们反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实践或交往活动等原因,,得到他人、群体、社会给予的肯定的、积极的评价和否定的消极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上的满足感、自豪感或羞耻感、自卑感。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荣辱观”。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高校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切实提高人们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2、宣传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选择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而且表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正在探索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3、坚持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坚持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其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发挥应有的的作用,就必须弄清生命观也就是生命的价值观。1、生命是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更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的生命存在及其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生命价值观的导引与驱动下进行的。在人类漫长的求真、求善、求美、求圣的历程中,总是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已有本我的超越、对自身有限性的突破,正是无数个体对生命价值的寻绎绘就了色彩斑斓、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画卷。虽然在不同的时空体验中具有不同的生命价值观,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能否具有科学的、适时的、进步的生命价值观,既关系到个体生命的精彩与否,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2、生命价值观从层次上看,既有原始的、朴素的、零碎的,也有科学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前者更多的是感性的、自发的,而后者则更多的是理性的、自觉生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生命观,使生命价值观摆脱自发、感性、零碎的痕迹而超升到理性、系统和科学的境界。4、对于生命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理解。广义看,生命是指一切具有新陈代谢力、繁殖力、生长力和环境适应力的动植物和无机物,生命的存有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生命体不能脱离与外界的关系而存在;二是构成生命的各个系统内部、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能作出有机反应;三是生命的各个组成系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正是在开放中才能与外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实现生命的成长与发展。从狭义上看,生命就专指人的生命,具有三个特质:一是与其他个体密切关联;二是具有一个内在的完整结构,这个结构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因此是一个生物;三是经过不断努力的自我超越,以达到更高形式的自我实现或自我改造。5、与“生命”相关的还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存”。“生活”是人在其一生中所经历的人生事件、人生过程、人生滋味的总和, “生命”是“生活”的基础,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活”;“生活”是“生命”的表征和显现。一般而言,生活的存在更多地带有特殊性,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事件、人生过程和体验到的人生滋味都各不相同;但从生命的存在角度看,则更多地显现出“普遍性”的品格:人的自然生命都源于一种血缘性存在,都具有相同的生命构成的化合物,人的文化生命都源于人的超越性本能,这可称之为生命的“大同”。但是,这种生命的“大同”只是一种基础性存在,由于人的生活的“个性化”倾向和“特殊性”特征,每一个人所演绎出的现实的生命画卷又驳杂纷呈,这就造就了生命的“大异”,生活就是生命从“大同”走向大异的中介。“生存”泛指一切生命的存在,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的存在都可称为“生存”,它是一种物性、感性的对象性的实存。对人而言,“生存”是指人的生命的最起码的存活状况。“生命”是“生存”的前提,也是“生存”始终围绕着展开和旋转的轴心和主体。6、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人们是为了什么以及怎样“生活”和“生存”?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生观与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世界观是人生观的思想理论基础,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世界观不同,也必然形成不同的人生观。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参加党的一大的代表,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有的成了英雄,流芳百世,有的却成了狗熊,遗臭万年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当初他们参加正确的时候,其人生的看法、人生的态度、人生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革命,有的则是为了当官、发财、出名,所以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就拿毛泽东和周佛海这一正一反两个人来说,毛泽东早在学生时代就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结果他从韶山冲走上了天安门城楼,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而周佛海在党的一大以后说过,他之所以参加革命,就是想当官、想发财、想出名。由于个人的目的一时未能实现,后来他便投到了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怀抱,成为民族的败类,最后人民把他送上了断头台。8、 正确的人生观,是指在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指导下所形成的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这种人生观的特点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基础,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目的。它全面正确地回答了人为什么要活着、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等基本问题,是迄今为止最进步、最科学的人生观。
在网上找到一篇,希望能帮上你。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基本矛盾及其引导途径【摘要】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制约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基本矛盾,提出了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基本矛盾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和长远发展。在大学生价值观研究领域,前辈们已作了大量的工作,并获得了比较多的科研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袁贵礼,刑建辉等(2006)[1]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王易(2008)[1]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报告。尽管科研成果比较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又呈现出新的问题,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充满矛盾,所以本文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此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一些帮助。基本的研究思路是:以塔里木大学的学生为代表,用访谈的形式来了解当代学生的价值观。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一)政治倾向思想政治倾向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亲身感受了我国2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中国加入WTO后,他们多数认为“新世纪的中国更加强大”。他们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很少有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理性态度,是当代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二)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当代大学生在主体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献身于祖国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希望祖国强大,希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实利益的限制,少数人显示出媚外心态。多数大学生集体观念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但也有少数人对集体持中性态度甚至对立态度。(三)学习观、职业观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的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增强,不同利益关系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追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方向,追求职业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成为求职大学生的首要目标。(四)交际观、消费观当代大学生的交际环境变为虚拟与真实交错的二维空间。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网络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走向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沟通时代,这一方面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的便捷性,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形成,但这又使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化,一部分大学生成了“数字化”人;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热情、诚实、开朗、大方,开创了现代交际新风尚。但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注重经济利益,趋向功利化和世俗化。当代大学生追求消费时尚,消费行为往往强调个性和象征性,求新求美求变求异。他们炫耀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冲动消费,注重身份,讲究情调,从而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二、制约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基本矛盾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尽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总体上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倾向,但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巨大变革,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的矛盾与冲突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使大学生价值观表现出不和谐的矛盾状态。其中,理想与现实、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的矛盾,是制约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最基本的矛盾。(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是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首先活在现实中,可人总是不满足于现实,总是要使现实变成对人来说是更为理想的现实,这是人类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是处于自觉状态的,人基于改变现实的愿望而对美好生活的设计,是人超越现实的一种价值努力和追求。人只有作为一种理想性的存在,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进步,使人的生活真正符合于人的本性。大学生群体本应是富有理想又脚踏实地的社会群体,大学生价值观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体。但是当前的问题是,一部分大学生淡漠理想、过度追逐功利,他们的价值观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在人际交往中讲究实惠、重利轻义。由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过度追求,使他们对理想信念表现出淡漠态度。还有的大学生处于“耻言理想,拒绝崇高,怎么都行”的理想虚无主义境地。大学生价值观中实用化的倾向使其价值观中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呈现出排斥的状态。(二)社会主导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实质上是在社会和个体关系中究竟是偏重个人价值取向还是偏重社会的价值取向的问题。社会主导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现实矛盾在观念中的反映,即“大我”与“小我”、社会与个体的矛盾关系的反映。社会主导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与大学生个体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的矛盾。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个体意识较为薄弱,所以,社会的价值观就是个体的价值观,不存在明显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强化,他们有明确的自我观念、独立的意向性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张扬个性,追求自由、重视个人权利,甚至拒绝一切约束,我行我素,社会主导价值观与他们个体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也就变得有些尖锐起来。在这种矛盾冲突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向个人主义倾斜。他们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互关系,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唯我主义”,淡忘了社会责任和义务,对前途的关注远远高于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显然,对大学生价值观中的负面表项不加以克服,就会使大学生价值观偏离社会主导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只有正确引导其价值观向健康方向发展,才能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营造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军政训练、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决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类网站要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依法加强对高校周围的文化、娱乐、商业活动的管理,坚决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事件,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三)优化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四)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价值观的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就必须把价值观体系的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使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法制化,通过法律手段来弘扬某些价值精神,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径。四、结语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最容易接受新观念的群体,随着他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在市场的大潮冲击下,其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出现“唯我”和“功利”等不好现象。所以我们必需引导他们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吻合的、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参考文献】[1]乐锋.理性与躁动—关于青年价值观的思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2]袁贵礼,刑建辉.透视灵魂—世纪之初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3]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本文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网
【摘 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促进大学生成才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成才,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关系 实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非常及时的,我们应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的理论和指导意义。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层意蕴(一)理论意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存之本,它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在所有社会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价值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新的认识、丰富和发展,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又一次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创新,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二)现实意蕴它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立,政治体制改革深入、经济有了极大发展,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同时,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战略任务的大前提下提出的,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事实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以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正义的原则去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矛盾,才能以对人类未来文明和后人负责的态度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去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同心协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素质必须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内外各个方面。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理论创新,并且它为当代大学生成才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是形势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告诉我们,在我们在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可忽视的矛盾,成长中的大学生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加强正确的思想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方向、成才目标,激发了精神动力和规范了行为准则,对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具有极大意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活泼、积极向上的主流趋势,主要表现在:绝大多数赞成或接受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赞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赞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做出贡献。但我们也应看到,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多元化促使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价值观混乱;认为要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渺茫的,淡化理想追求、忽视共同理想,关注个人利益、集体观念较差;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强,注重金钱实惠、追求奢侈享受,轻视道德品质,忘却艰苦奋斗,团结意识较弱,心理素质较差等等。更确切地说,当代大学生对于千百年来人类所确立的一些基本的道德信念发生了动摇,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道路产生疑惑。这些价值观方面出现的问题与党倡导的主流价值形态产生背离,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有助于大学生成才一种意识形态在社会中处于何等地位,固然有许多外在的原因,但归根到底取决于这种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以及它满足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的构建是新时期新的伟大工程,对于推进高校建设和促进大学生成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以它们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具有其他意识形态无可比拟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有助于大学生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进一步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我们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在新时期形势下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善有导向作用,而在它指导下创造的各种有利的客观因素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和活动的舞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更多的机遇。正所谓青年就是未来,要使我们国家以社会主义强国的地位屹立于国际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轻一代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群体,而思想理论素质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因此,年轻的一代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而深入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党和政府所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并自觉地拥护并贯彻执行之,促进大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二)大学生成才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周围的环境条件,并在实践中逐渐学会适应、利用和驾驭环境,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正所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学生成才了反过来又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人才在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建设者,是社会最有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动力,而人是生产力各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创新和最快掌握新技术的往往是青年,这当中大学生又占有很大比例,可以说他们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我们在不断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上最开放、最能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大学生成才了也就意味着他们在认识国情和实践的基础上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他们认识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他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改革创新能力的增强……另外,当代大学生学习目的是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这又能使这一群体融个人理想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这一切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需要的。即是说,在大学生得到社会认可成为真正的人才后他们能更深刻的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进而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只有这样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周围的环境才会符合人类的发展,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因此,大学生成才有助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有助于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建设,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 四、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是建设。在高等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努力研究在高校师生员工特别是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和方法措施。在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社会、学校、教师所进行的一切工作,对于培养对象的成才来说都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而大学生自身在成才过程中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就大学生群体而言,首先也是最为基本的就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实现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相协调,培养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知荣辱。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是好的,所以我们就必须从大学生群体这一整体出发,使少部分大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用多数带动少数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就大学生个人而言,坚定的信仰是很关键的部分,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学习、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从国家角度看,“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理论武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工作的实践中,以更好更多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产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这一切,都需要国家的政治导向、法律保障,需要国家科学有力的舆论导向、文化辐射、政策激励、制度安排等。党中央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与完善,加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力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中。从高等学校来看,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地,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培养学生成才主要通过教育教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为大学生所感知、认同与掌握并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就必须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的路径与渠道,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大学生能否成才,高校教师的素质至为关键。高校校园的讲台毋庸置疑地反映了当代社会思潮、经济建设、学术研究等的最新动向,影响甚大。教师首先要做到真懂、真信、真实践,以自身的思想境界和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帮助大学生塑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品格和素养。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深刻领会和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的精髓。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既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又兼顾大学生接受的可能性,妥善处理好“一”和“多”的辩证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摄多元、规范多变,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教育视角,统筹教育规律与学生接受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先进的、科学的价值体系,但是先进性和科学性并不能完全代替其接受的有效性。如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价值追求,就需正视大学生接受价值教育的需要程度和内在机制。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成才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价值观方面表现出鲜明的自主选择性特征。因此,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遵循大学生主体接受规律。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基于自身的思想基础和内在需要,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能动地选择和接受教育影响并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是能动和受动的辩证统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从大学生的价值需要和认知结构出发,培养积极主动的接受意识,引导大学生通过价值辨析和自我强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外化为现实的行为方式。转化教育内容,统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行为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具有先进导向和兼收并蓄的体系,在实践中形成并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当代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在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表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逐渐由理论原则向现实生活转变,倾向于接受与自身思想行为实际相近相关的事物。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在清晰阐释这一体系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统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行为实际,引导大学生将之运用到认识和处理现实的思想行为问题中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确保大学生“真学、真信、真用”。为此,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层次及现状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切实做到“四个结合”,努力完成“一个转化”。“四个结合”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将准确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大学生个人理想相结合,实现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大学生精神风貌相结合,使之内化成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家园和不竭动力;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日常行为相结合,使之成为大学生行为选择的依据和规范。“一个转化”是指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创新教育模式,统筹广谱教育与分层次教育。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开展广谱教育,为大学生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特点和规律开展分层次教育。开展广谱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共同思想基础。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活动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为学生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实践体验式教育。通过主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设在企业、社区、乡村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中;开设网络教学课堂,实现教与学的网上互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明确是非、感悟真理,在践行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广泛运用法律、政治、艺术、哲学等多种表现形式,具体生动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最大限度地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理论共识。开展分层次教育,应把握学生成长特点,加强纵向时序与横向内容的和谐统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进行整体思想引领的基础上,还应根据学生的年级特征、专业特征、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引导。为此,要因时施教,根据不同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特征开展阶段性教育;要因业施教,探索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学生特质开展针对性教育;要因群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学生党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需要,加强互助教育和典范教育;要因人施教,根据每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推行成长规划书制度,实现一对一的跟踪式培养。
284 浏览 4 回答
349 浏览 2 回答
99 浏览 6 回答
331 浏览 3 回答
254 浏览 3 回答
222 浏览 3 回答
237 浏览 6 回答
296 浏览 5 回答
221 浏览 3 回答
282 浏览 2 回答
173 浏览 3 回答
356 浏览 3 回答
149 浏览 2 回答
328 浏览 3 回答
85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