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我的论文题目是儿童福利院社会化的探索。在整个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大量的浏览学习相关的知识,途径有互联网,也有期刊杂志、电子数据库、政府专刊和NPO专业学术论文。近年来,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进,我国儿童福利事业正在突破传统的孤残儿童照料理念和方式向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模式转换。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目前儿童福利在政策、机制、社会意识等方面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单纯物质上的需要,成为制约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现代中国儿童社会福利整体框架要从有中国特色的儿童福利理论建设开始,需要政府,社会,儿童福利院共同的努力。在我与福利院儿童的接触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与正常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同龄儿童的不同,他们对陌生人冷漠、逃避;他们的自卑,他们的一些基本教养的缺失,他们的一些荒谬的想法等等。儿童福利院硬件条件上去了,软件远远不足。身和心的发展严重脱节。失依儿童必须走出院舍,接受社会,形成失依儿童的社会化性格。所以儿童福利院必须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家庭寄养是实现儿童福利院社会化的必要途径,是推进失依儿童福利社会化的成功探索。同时家庭寄养的制度化则为失依儿童实现两个“社会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和法律保证,从而也保障了相应寄养主体的根本利益,促进失依儿童福利事业的顺利进行。儿童福利院要大力提倡集中供养与家庭寄养相结合的方式,它既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和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发扬了中华民族爱幼护幼的优良传统,对于发挥民间力量,减轻政府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压力,塑造儿童健康心理和性格,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个是目前促进失依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健康发展的最好模式之一。个人的社会化福利和儿童心理学的很多理论都表明家庭才是失依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例如,后天塑造说认为儿童在出生时只有生理性别上的差异,其个性、能力等特质的发展是在父母和抚养教育者引导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共同作用之下,逐步形成完善的,抚养教育者可以通过训练和榜样的作用使儿童形成社会多认可的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制止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因此,儿童出生以后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儿童个性形成和能力发展至关重要。在互动理论模型看来,社会环境与儿童社会化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社会环境通过各种途径直接作用于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将儿童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成员;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又受到儿童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的制约。因此,研究儿童的社会化,必须重视社会环境与儿童自身状况之间的这种双向的影响。家庭寄养模式旨在让失依儿童形成健康的人生,重新回归社会主流,这一总之符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人是社会人,人要培养成社会人。所以家庭寄养才可以重塑失依儿童的社会化性格,儿童福利院必须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失依儿童才可以塑造出社会化的性格,失依儿童长大成人之后才可以成为健康的社会人,才可以生存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现代家庭寄养是在20世纪中叶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家庭寄养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科技产业革命快速发展,英国首相布莱尔适时的调整了儿童福利政策,对于失依儿童规定了失依儿童福利金,即无论你收入多少,只要你有照顾失依儿童的责任你便有资格领取失依儿童福利金。福利金为十六岁以下的失依儿童设立,假如十六岁至十八岁的失依儿童仍然是全时间在非高等教育机构中就读,亦有资格领取。与欧美相对应,亚洲方面失依儿童福利事业发展较好的是日本。现代日本失依儿童福利事业的具体承担者是失依儿童指导中心和失依儿童特别护理公共设施,失依儿童指导中心主要是帮助解决失依儿童成长中的问题,而特别护理公共设施则主要是为解决在失依儿童的养育中存在的客观问题而设立的,两者之间也是有联系的。现在日本47个县都有几个失依儿童指导中心,每个指导中心都聘有失依儿童福利工作者,他们经过特殊的训练,可以提供每个中心管辖范围内关于失依儿童的多有问题的咨询。他们从专家的角度做系统的咨询和决策,为失依儿童的监护人提供必要的指导,授权安排养父亲对失依儿童的监视护理或使生活条件差的失依儿童得以使用国家福利。在国内方面为了开展家庭寄养工作,昆明市的福利院曾先后派专人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关于家庭寄养的一些方式方法,初步掌握了家庭寄养的方法,对于昆明市儿童福利院来说,对收容的孤儿,弃婴实施家庭寄养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是实现儿童福利社会化的大胆尝试。目前我国儿童福利院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全国仅有约6.9万孤儿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中。29.3万人得到了国家制度性救助,其中5.3万人得到城市低保救助,12.5万人得到农村五保救助,11.6万人得到农村特困户救助。除此之外,全国尚有20万,即接近总数三分之一的孤儿没有得到经常性的制度救助。在很多地方,救助的资金仅具有象征意义,最高不足当地正常儿童生活费的四分之一,最低甚至不足十分之一。如果把这部分孤儿包括在内,全国需要救助的孤儿占总数的55%,超过30万人。家庭寄养的推广除了是儿童自身社会化人格形成的必要,同时也客服了福利院内部养育难以克服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表现为失依儿童数量日益增加给儿童福利机构和政府带来的福利设施,养育费用,人员安置的困难。家庭寄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和儿童福利机构的收养压力,同时又使儿童回归主流社会,实践“以人为本”的社会化理念。目前这一理念正在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但是,失依儿童的家庭寄养是近年来才在中国大陆推广实行的儿童福利模式。它还处于探索和实行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范,于此同时家庭寄养自身也有难以客服的局限性,它直接关系到失依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完善家庭寄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克服家庭寄养本身的局限性,构建与当地的文化氛围相吻合的儿童福利模式,是保证家庭寄养可持续,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本论文在肯定了中国的儿童福利院的所取成就的同时,也挖掘出福利院正在面临的压力,然后希望通过对福利院的社会化进行探索,走家庭寄养的方式来解决现存的种种问题,保障儿童福利院的健康发展,保障失依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