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爆发,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求职者的求职计划和渠道受到影响;许多中小企业难以生存,70%以上的中小企业选择保持员工规模不变或适度裁员。疫情爆发期间,中国整体经济疲软,对创业和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应届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874万,比去年增加40万。2020年,需要就业的总人数预计将达到950万以上,更多的失业人将涌入就业市场寻找工作。2020年春招的就业压力会进一步扩大,就业市场的衰退会进一步加剧。大学生“毕业是失业”的现象逐年增加
大学生“毕业是失业”的现象主要是结构性的失业。当大量可用的工作机会与大量的失业并存,而那些具有失业的人缺乏必要的资格证书时,结构性失业就出现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是指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获取”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种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大学分布、专业数量分布等不匹配而导致的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
目前大学生失业是一个新的结构失业。这种失业现象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学生就业错位,使得部分大学生找不到自己适应的工作,而部分工作又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大学生,导致职位空缺和失业。大学生失业对大学生和家人压力很大,对身心造成伤害;社会也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与人力资源学院院长曾祥权所说:就业意愿与现实的矛盾十分突出,学生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应对劳动力市场的速度和能力等。,都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大学生“毕业是失业”的原因(一)高等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人才需求信息已经清楚地表明,我国需求最大的人才是大量的技术工人,如中高级技术人员,教育水平大多集中在大专院校一级。现实情况是,全国所有的高校都渴望成为大学,所有的大学都渴望成为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要求所有的学生一进校门就成为综合型人才。此外,教育体制改革跟不上高等教育的发展,市场化的办学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类似的专业设置现象。有些专业几年前就超需求了,还盲目扩招,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失业。
目前部分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导致专业盲目性大,衔接严重,导致供大于求;很多学校专业划分太细,毕业生知识面窄。另外,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各个层次都存在“抢”的情况,专业没有区别,所以存在“拥挤效应”,这也是一种结构性的失业。
(二)自身素质落后。大学毕业生的素质是用人单位招生时考虑的重点之一,但目前大学毕业生的素质结构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为:
1 .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好这门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各种专业课的开设,到各种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围绕着学生的成长和成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学生形成专业技能的重要基础,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2.专业设置过细,导致毕业生知识面狭窄;3.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素质不高。根据部分高校的后续调查,只有7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能适应工作,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
(三)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就业期望值太高。大学生盲目追求工资高、福利好、工作轻松稳定的部门和单位,不愿意去应聘条件艰苦、挑战大的工作,因此放弃了低就业意识。期望值太高,选工作太挑剔。这说明大学生就业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偏差是就业导向偏差失业。
(四)区域和城乡差异。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出现了人才高消耗的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然而,在一些中小城市、县城,尤其是西部地区,人才尤其是高等教育人才严重短缺。一方面,这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急需人才推动发展,改变现状;另一方面,人才不愿意去这些地方。这种人才流动造成了欠发达地区人才严重短缺,而经济发达地区却出现了人才过剩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差,进一步扩大了地区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东部地区吸纳了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地区只吸纳了不到20%的高校毕业生,导致发达地区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过剩,使得本已激烈的就业竞争加剧。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逐渐发展起来。但由于相关就业政策法规的缺陷,比如跨省、跨市、跨部门、跨地区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特别是大中城市,仍然存在准入和户口指标的限制,导致工作调动成本非常高(包括原单位的工作接受成本、离职成本和交易成本)。
此外,中国劳动力市场竞争力不足,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制度分割。一旦大学生想离开城市去农村工作,就会因工作转换成本高而导致。因此,部分大学生宁愿去东南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工作,这与他们的专业无关,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也不愿意去基层或农村从事专业对口、待遇优厚的工作,从而形成了一个针对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会打击社会和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降低人们对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社会稳定。解决大学生结构性问题的基本对策
1)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决定一个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某一时期的大学生人数和大学毕业生人数,而是社会各阶层吸收新技术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符合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采取正确的高等教育增长方式,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根本目的,改变长期以来单纯增加大学毕业生在全国人口中比例的粗放式发展思路。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需要相应地发展。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社会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如果一味追求毕业生数量而忽视质量,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二)调整培训水平和专业设置
高等教育应以市场需求、宏观经济趋势、中观经济变化和微观经济需求为导向,在培养层次和专业设置上进行根本性变革。及时改变专业结构;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适应,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R&D中心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对就业市场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了解未来几年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供给,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和应用型学科,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才和产品。提高大学生的能力会使他们自信,有了自信,他们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只有结合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自己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掌握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社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