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阐述——就短剧《小偷又见小偷》这是一部带有心理色彩的短剧。剧本来源一个很短的有喜剧性色彩的故事。整部影片中近特镜头占据很大比例,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必须是到位的。这是一个很平民很小人物的人物所上演的闹剧,所以影片始终都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土壤的人物关系和感情思考方式。但是又要超越真实的故事情节和比较强烈的戏剧化人物关系。剧本中涉及到三个人物,其中两个是需要重要把握的人物。就是剧本中小偷A与小偷B。这两个人物刻画到位了,短片就成功了一半。那么片子出来之后就是有喜剧色彩并且还能让人很清楚的明白人物关系和事件原由并引发思考。该剧不长,主要就是写两个职业小偷的交集并发生的故事。我们的目标是在镜头使用规范拍摄流畅的前提下,让观众看时觉得很有意思,剧终又能有所思考。该剧所用的镜头总结如下:1.空镜头 (剧中有一处需要用到)2.意境主观镜头(为主是音乐段落)3.特写镜头(人物表情、特写的动作等)4.过渡镜头(衔接部分、进戏前的过渡、交待技术细节等)在拍摄中要注意镜头应当有冲击力,并且要想到后期剪接意识。画面的前景和后景要有设计,角色和非角色要有层次,角色与静物、与流动的物体都应当有层次。对小偷AB这样的小人物,基本上是以动为主,抓最朴实最贴切的一面拍。有时,因为人物性格关系在处理环境和气氛的关系时,应当以渲染气氛为主,环境次之,不要为了交待环境而交待环境。 拍摄时应多给观众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看不到的角度,平视固然是习惯的角度,但是为精彩,准确,深刻、有创作性的的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人物之间矛盾和冲突,摄像机应当多找新鲜的角度。摄像机的推拉摇移,都应当强化每一个戏剧场面的情绪、每一个人物的心境服务。镜头上,此部短剧要多用特写,比例要大大多于其它短剧,请摄影师给于充分的重视。再现,是尊重生活的真实,让观众可触可摸的看到剧中人生活的场景,从而产生认同和亲切感。 对小人物的刻画是简单的。也是复杂和有难度的。服装,要使每一件服装都与人物的身份、所在的环境和所处的戏剧情境相吻合,注意剧中人身份和心态的变化,并相应设计人物的服装。化妆方面,道具中也有所要求,应该贴近剧本,贴近生活。此剧时间跨度不大,但人物的心理跨度很大,人物的各种变化也大,一定要从人物出发,从人物搭配关系出发,设计出最能体现人物身份和情趣的发式和面容。音乐音响方面。真实生活中的声音决不等于剧中的一切艺术声响,还应当根据剧情需要创作一些独特的声响,以强化剧情,成为刻划环境气氛、刻划人物的有力手段。该剧中音乐并不多,在片首的动感音乐是重中之重,选择应多方面考虑。表演风格的把握:全剧强调戏剧性和冲突性,情节较少,那么反应人物性格特点主要就在演员本身的拿捏。在表演准确和以性格特点为依据的前提下,演员应当自己把握到位。演员的表演还是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这就是真实,自然,流畅。演员塑造人物,要紧紧抓住角色性格中的最独特的、最典型,往往又是很矛盾的东西去发挥,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样才有可能抓住角色的魅力。拍摄过程是个冗长而有趣的实践过程。我们摄制组每一个人都应当在短剧成形过程中打起精神,动起脑子,广集民智,贡献自己的能力。
从内容看,一般是以下几点:
1、对剧本的立意、主题思想、时代背景等方面的阐述;
2、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素质以及命的分析;
3、对剧中的矛盾冲突的理解和把握;
4、对未来影片风格和样式的定位;
5、对节奏的处理;
6、对表演、摄像(摄影)、美、化、灯、道、服等创作的构想和造型设计的要求;
7、对音乐(作曲)、录音、剪辑等各创作部门的提示;
8、对剧本需要运用特技处理的部分提出要求,以便与特技部门协调;
9、对剧本需要运用动画制作部分提出要求,并写出详细的设计制作要求,并参与制作中。
导演,是创作影视作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借助演员表达自己思想的艺术家,是把影视文学剧本搬上荧屏的总负责人。作为影视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的任务是:组织和团结剧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技术人员和演出人员,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使众人的创造性劳动融为一体。
一部影视作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视作品的风格,往往体现着导演的艺术风格和看待事物的价值观。
请问大学生作业纪录片的导演阐述怎么写 呀 推荐QQ阅读里面的一本书,里面的一些文字也许对你有用。 纪录片导演阐述怎么写 这个你得问干这一行的 求一篇纪录片导演阐述 我们的论文话题为《商业电影为什么这憨受欢迎》,要求论文1000字,最好星期一晚上前得到答案。拜托大家大脑转得快的人帮忙了 “导演”一词的由来? 导演1,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作为电影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组织和团结摄制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摄制组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导演的再创作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包括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以及时空结构、声画造型和艺术样式的确定等。然后物色和确定演员,并根据总体构思,对摄影、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创作部门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有关资料,分析剧本,集中和统一创作意图,确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导演还要按照制片部门安排的摄制计划,领导现场拍摄和各项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摄制完成为止。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 2,好的电影和好的导演是分不开的。下面的几位,都可称得上是电影界的“大腕” 张艺谋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最初担任摄影。他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中的摄影,以追求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而广受赞誉。1981年独立执导《红高梁》,之后连续导演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等作品。几乎所有作品都入围国际重要电影节,有的获大奖。张艺谋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47年诞生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其父是个电子计算机专家,其母是位颇有造谐的古典乐典演奏家。斯皮尔伯格自小便喜欢冒险与幻想,又勤于思考。1971年,初出茅庐的斯皮尔伯格仅用十天就导演了他的第一部电视片《决斗》(《Duel》)。这部成本仅为30万美元的片子在欧洲上映时竟为环球公司赚了几百万美元,令圈内人士刮目相看。 不久,他又指挥着一支庞大的摄制队伍和一条任性的机器鲨鱼拍摄了他的首部钜制《大白鲨》(《Jaws》1975)。从1977年开始, 陆续执导了和制作了《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Kind》1977)、《外星人》(《Gremlins》1984)、《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1985)和《印第安纳·琼斯》系列(《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Moon》1984、《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等诸多巨片。这些影片都以充满幻想的故事情节给观众以前所未有的离奇感受,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令斯皮尔伯格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同时,他也被提名为奥斯卡奖最佳导演。进入90年代,他更是马不停蹄,举措惊人。拍摄了影片《胡克船长》(《Hook》1991)、《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1993)。之后他又推出一部与《侏罗纪公园》风格迦异的写实抒情的人文黑白片《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在该片中,流淌著尤太血液的斯皮尔伯格用史诗般的镜头把五十年前二次大战中德国纳粹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惨剧搬上了银幕。斯皮尔伯格明知冷肃的题材、沉重的主题不被票房看好,但敢于冒险的他却抛弃了最拿手的玩意儿——电影特技,而采用了黑白底片与手提式摄影机。终于,斯皮尔伯格战胜了挑战,他以深沉的 *** 拍出了......>>纪录片专业影评怎么写 为了艺考! 急啊!!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 政论性 文学性 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 环境 事件真实 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 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 *** 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 *** 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 *** 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 *** 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础,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 *** 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导演个人经历是如何影响其个人风格的 100分 诗意的女性视角与人文情怀 ——谈杨阳导演的风格 “风格即人。”不同的导演有着不同的风格,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差异与特点。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导演的人生观、价值观,他对社会、人生、艺术的思考和态度,他 的审美意识和表现手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格调、品质与风格,成为导演思想与人格的体现。女导演杨阳的《牛玉琴的树》、《午夜有轨电车》、《牵手》等作品不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她始终深切地关注现代中国转型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用严谨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依靠自身细腻、敏感的女性特质和女性意识,真实深刻地揭示当代中国普通家庭夫妻之间精神形式及物质形态的爱情生 活,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理想与现实中的矛盾。她的作品富有时代感、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作品中渗透并流露著强烈的女性意识和人文关怀,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生。 一、深切地关注当代中国的现实人生,用严谨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艺术地反映当代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无论是《牛玉琴的树》、《午夜有轨电车》,还是《牵手》,我们都可以看到导演杨阳对中国当代人们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和她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在《牛玉琴的树》创作体会中,杨阳说她被在西北沙漠中种下2万多亩绿树的牛玉琴深深感动,她与编剧一起来到荒凉的毛乌素大沙漠,找到牛玉琴的家,与牛玉琴整整谈了三天三夜,杨阳说:“当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我怔住了。我握着她的手,心里有一种强烈的震颤,那不是一双女人的手,它甚至比男人的手更硬、更粗糙,我握着它好像抓着一根木棍。那一瞬间,那种陌生感、那种仰视的感觉顿时消失。我们面对面地交谈,心与心地交流。”站在这片广袤的沙漠上,看到牛玉琴和她的一家种下的万亩绿树,杨阳泪如泉涌,这些生———落在沙子上,死———埋进沙子下的人创造的人间奇迹,使她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坚韧和壮烈。此时她终于找到了多年来期待的一个故事:将生命的辉煌升华到悲剧性的程度。于是她用一种介乎于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手法,去讲述牛玉琴这个人和她一家的故事,这就有了《牛玉 琴的树》。杨阳认为对剧本所描写的生活的深入了解和感受是拍好一部戏的关键。杨阳与《牵手》作者磨剧本长达4年之久。她与编剧一起深入到中关村,采访高科技领域的成功人士,又参加妇联主持的“婚姻与家庭”讨论会,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婚恋态度,由此确立了男主人公事业上和情感上的位置,以及对第三者身份内涵的重新界定,从只讲女人受感情伤害的故事,扩展到探寻当代人心灵深处那隐秘的伤痛。杨阳认为“在人们不再为衣食温饱奋斗的年代,丰衣足食后的人们是可以为情而死的,这是一种绚丽的残酷,一种无奈而深刻的悲伤”。正因为杨阳在剧本阶段的深入参与,才使该剧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为日后《牵手》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杨阳的作品中流露著强烈的女性意识和人文关怀,解构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观念体验,探索女性意识,找寻属于女性的生命视野。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生,诗意而艺术地再现了生活“在文艺作品中,艺术家们对构成作品各种因素的处理方式,他用各种可能的媒介因素来表现他所认为重要的问题的独特表达法,就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①杨阳通过塑造当代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描述她们平凡的生活,她们的痛苦、欢乐、幸福、不幸,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和爱情的态度,女性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其作品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义精神和女权主义色彩。 作为女性导演,拍女性题材,强调女性意识,为女性去仗义执言是无可厚非的,可杨阳在女性视野下,客观公正地理解男性,从人性的角度去评判男性过......>> 一部环保主题纪录片的策划案 《电线的灾难》 ——地球二十年后会升高三度温度,人类将在再二十年后全人类灭绝。——诗人村子 不是吓你 地球的黑夜在白天出没 地球的七月将替换春季 到底喜马拉雅圣山上的水何时流干 干枯的长江上竖立著几座发电站 用于乞丐们逃荒作用 我坐在家里电脑前 看着这吞人的机器手 却停不下来 停不下来的死亡 从身后一步一步逼迫 一步一步逼迫我们讲出真心的话 一步一步紧逼我们将来灭绝的事迹 一片沙漠上 哪片从你身上掉下来的骨头 拿给小孩子们充饥 电线你不如此刻杀死我 省的地球去动手 省的他自己都要疼痛老半天呢 妈妈 妈妈 妈妈 救我 救起一个孩子 救起就算一个孩子 (还未受到污染) 论述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 “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 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电影导演 张艺谋 陈凯歌 黄健中 黄建新 冯小宁 冯小刚 陈国星 赛夫 麦丽斯 陈家林 电视剧导演 张绍林 潘霞宋 昭杨阳 纪录片导演 萧同庆 严冬 陈晓卿 吴文光 洪宇魏 斌童宁 徐小惠 电视专题导演 吴小中 张涛 李卓玉 徐小惠 张越 洪眉 柯伟兵 短片导演 郑浩 李耕 耿英杰 吴尔善 车径行的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时间 剧名主要演员备注1997年《话说香港基本法》/50集大型电视系列片1999年《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贺岁剧/《中国海疆万里行》/30集大型电视系列片2000年《红色跑车》/电视连续剧2001年《城市猎人》/20集电视剧/《李双双》/多媒体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多媒体剧2005年《土地和农民的故事》/电影2005年《下一站是幸福》刘涛,吴晓敏,王姬,万美汐24集言情伦理剧2006年《定军山》多媒体剧2007年《杀出绝地》又名《红星1935》王亚楠,郭金,杜雨露,盖丽丽22集历史战争剧2008年《白雪皑皑》蓝燕,刘涛,史兰芽,张巖28集 *** 动作剧2008年《三个女人的秘密》伊能静、王亚楠、叶青青、郑雅文22集爱情悬疑剧2009年《念恩桥》刘涛,佟瑞欣,贾雨萌,张彤31集战争情感剧2010年《一诺千金》电视连续剧2011年《梦的密码》徐冬冬、孙荣参电影短片2012年《族魂》黄海冰,戴娇倩,小李琳,叶鹏23集主旋律励志电视剧2012年《国宝疑云》 颜丙燕、李菁、田亮悬疑动作电影2013年《我想结婚的时候你在哪》 郭品超,周秀娜,周韦彤,瞿颖都市情感电影 2013年《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程媛媛、颜丹晨、周韦彤、王茜、邹兆龙、邹黎霞、杨欣、卢金聪微电影2013年《走向法治国家》大型政论纪录片2014年《时间都去哪了》 郭品超、杨紫、焦恩俊、高雅轩青春爱情影片作品 时间名称2012年主编《中国电视剧导演阐述》第一卷2013年主编《中国电视剧导演阐述》第二卷2014年出版《中国电影备忘录》 永远的影片简介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知名的公墓之一,此处是一批来自世界各地且在不同时期极富才华的艺术家的安葬地,如女歌手伊迪丝·琵雅芙, 作家马塞尔·普罗斯特、 摇滚歌手吉姆·莫里森、作曲家肖邦至今仍受到世人的景仰。另外还有一些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艺术家,偶尔也有少数仰慕者前来拜祭。在《永远》中,从人们的眼中我们看到的是神秘、平静而又美丽的墓地。很多人都与自己的爱人一起前来膜拜死去的艺术家,有的人在所崇拜的艺术家的墓前留下自己的书信,有的则献上一朵花。敬慕者们在一起谈论艺术和生命中的美丽,墓地也反馈给他们生活的灵感。奖项:2007年HOTDOCS导演杰出成就奖2007年HOTDOCS观众票选TOP102007年美国Full Frame纪录片节灵感大奖2006年莱比锡国际纪录片节评委会大奖2006年荷兰乌特勒支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最佳剪辑提名2006年荷兰电影局水晶电影奖(荷兰电影基金会为鼓励荷兰纪录片行业的发展以及普通民众关注纪录片而颁发给那些发行后在院线售票超过 1 万张的荷兰纪录片的奖项)提名:2006年荷兰电影节最佳剪辑奖2007金玫瑰蒙特勒艺术奖导演阐述每一次,偶尔回首,一个画面,一次邂逅或是一个电影场景都会非常的感动我,而且它们总是会永远停驻在我的记忆里,然后便成为了一个拍电影的催化剂。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一个村子的墓地,带着壁龛的墙,花儿,阳光,在凳子旁的一个转角,壁龛的对过:70多岁的露西亚,她正抽著烟,一边哼唱着。当她打算要离开时,我向她走过去。“不,我通常都不抽菸的——只是在这里,跟我丈夫在一起的时候才抽点”,她哼唱的歌是根据诗人加西亚洛卡写给德洛丽斯的“La Parrala”,一个非常有名的“ cante jondo ”歌者。在一个小本子上我不停地记下这样一些特别的邂逅,我写下我们会面的日期:1996年10月,“在一个黑暗的舞台上,La Parrala和死亡对话”,露西亚小声地说,“当我吟唱时,我是为我的丈夫而歌。。。如此精彩的抒情诗,如此有震撼力的音乐” 。和露西亚的这个场景一直萦绕着我,也可能是因为和那样一些永恒的主题紧紧相连,并让我沉醉其中:关于爱和死亡的无解之谜。当我98年去巴黎参观拉雪兹公墓,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女人是如何把一束红白相间的花儿放在肖邦的墓前。在乔治·梅里斯的墓前是一个女孩的护照照片,照片背面写着:谢谢!佩尔·拉雪兹,这些也同样写进了记录了我的无数次邂逅的小本里。当想起死亡这个话题,在我心里的露西亚,还有拉雪兹公墓那些留存内心的宁静和美,便有一些小小的慰藉。我只是想去做这样一个影片称颂爱以及对死亡呈现一个宁静的视角。这个影片是关于“美如何让我们永得安慰”。一个人的《永远》郭小聪刚刚看完“永远”,这部片子不仅需要静下心看,而且最好一个人静静地看,犹如在墓地里独自徘徊,才能品出隽永的味道,如果从中国观众的角度看,也许有以下几点不同之处:1. “永远”的品味格调太优雅精美了,不要说中国普通观众,即使知识分子阶层能够欣赏的也不会多,因为他们或者沉迷于“宏大叙事”,或者一心“为稻梁谋”,不可能像普鲁斯特那样从气味中也能进入似水流年的沉思,所以,这部片子让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差距,文化心态和艺术品味的明显差距。2. 假如让中国导演拍类似题材,他可能会注意抓拍“名死人”,因而每一个墓碑后面都会带出一个不会短的故事,或者名人或者奇人,结果变成一个个断片般的“树碑立传”。但“永远”这部片子,由于深沉的立意,导演真正注意到了作品格调的统一性,因此,无论是已故歌手还是魔术师,他们的回忆画面都不长,都服从于统一的情......>>
这个片子有点像纪录片。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确犹豫了一下,因为很难给这个片子以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归类。个人演讲?100分钟的个人演讲还能吸引很多人从头到尾(包括我)把它看完,而且演讲人的语调除了最后略路提高一点声音外,一直是如此平静。这种个人演讲,几乎没怎么见过。深度调查?嗯,其实最像深度调查,但电视台很少做这样长时间的深度调查节目,纸媒上上万字的深调并不少见,但用这样一种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纸媒嘛,没干过。纪录片?这个其实很牵强,这个片子可以说7-8成都是镜头对着一个演讲人,哪有这么拍纪录片的。这个片子,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前媒体人现在在创业的风端(吴蔚)这样说:几乎用上了所有最新的新媒体呈现手段,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移轴摄影、无人机拍摄……哦,他是在江湖中最神秘的微信群之一:四番群里说这句话的。这个群的神秘之处在于只有40个人,名额满了除非踢走一个绝不加新人。三柴静用一种深度调查的方法,配合多年央视工作经历练就的底线能力,以视频语言+个人演讲,将之表达出来,她的主题内容又是事关每个人生存,也就是马斯洛需求中的最底层。上述这段话,涵盖了穹顶之下传播之道的方方面面。四很多人说柴静的这个片子很震撼。我倒没这种感觉。我的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这样说:没看过,也不明白雾霾这件事又什么可调查的?这么多年了,之前的其它调查也许都不完整,多有缺失。但,就那么一点不完整的有认真治理过吗?雾霾这种事儿不缺调查,缺的是决心!某种角度讲,他其实没怎么说错。柴静没有披露什么关于雾霾你所不知道的危害,而且,关于雾霾的成因,柴静也没有拿出什么鲜为人见的事实——真的,很多东西很多人都知道。所以,没什么可震撼的。柴静不是以一个挑战者的身份出现的。这话的意思是,她这个视频,我个人以为,是政治正确的。柴静是以一个建设者的身份出现的。100分钟的视频,她所触及的根本性东西是两条:其一,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但执行不严,因为环保部门没有“牙齿”。其二,能源行业应该放开,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清洁更环保同时并不耽误发展的新能源。这就是多年央视历练的底线能力——吴蔚甚至还发现了柴静频频使用“三年以来”这样的前缀。这样的细节都被他发现了,佩服。所以,我的那位朋友还是说错了。决心有,怎么下?这是操作性的问题。也许有人是知道的,但柴静的贡献在于,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媒体人,本来就是干这个的。五柴静的个人演讲能力,在这个视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她没有呐喊过,唯一一次提高嗓门,也是在视频的最后那几分钟她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或中年)的本性暴露。大部分时间,她一直很平静。这种娓娓道来的演说,更容易吸引理性的人——呐喊则比较容易吸引感性的人。而环保这个议题,需要的是理性。因为环保说到底是一个平衡问题:人类的发展,都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只是,如何少破坏一点,如何在发展和不破坏中取得平衡。环保的本质,不需要极端主义,也不是少数极端分子能够完成的。柴静的这种本色出演,和视频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柴静用她的女儿的故事开始,平静地讲完了一个半小时,叙事的建构能力极佳。有人像我推荐了一本书,名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kindle版有售,不过10块钱,值得学习一下。六说到她女儿,这个片子可能会有争议的地方是:个人代入感太重。这和传统的媒体伦理不符。传统的媒体伦理要求:记者首先是做新闻的记者,而不是做人的记者。所以,硬新闻(像这种环保话题一般都是硬新闻)的传统标准手法是:记者需要做的事是,旁观者、记录者,而不是亲历者。事实上,柴静在这个议题上,一向争议很大。柴静过往的很多作品,是走亲历者路线的。她会在最后成型的作品中,嵌入自己的东西--一种不好听的说法是,夹带私货。柴静在自己的作品中显露太多,13年甚至还引发过一场批评。批评者中的一位是凤凰卫视的一位著名主持人,或者说,著名记者。但问题在于,硬新闻在这个时代,的确大众不爱看。有一些好的硬新闻作品,读来晦涩难懂——说难听点,叫“不说人话”,最终,大众的注意力还是被吸引到那些不那么硬的但绝非主要的细节上。这种事,屡见不鲜。而且,柴静的这场演讲,明显是练过的。这话的意思就是,她是一种“表演”。这让正统的媒体伦理又受不了了,记者怎么可以表演?七柴静这个作品,真的很难叫“新闻作品”,虽然它的内核其实是深度调查。这次柴静更“过分”,这个作品是以她个人演讲完成的。片中大部分的镜头都是她个人。在举到一些数字的时候,她还反复强调,我和你们一样,看不懂。这样的叙事手法,在标准的传统硬新闻里,你什么时候见过?报道者自己都搞不懂的事,还好意思拿出来说?但这样的手法,有效。一下子缩短了传受双方的距离感。你很难去要求受众都是专业的。更何况,在雾霾这个议题上,每个人都是亲历者。柴静在演讲中有句很煽情的话,叫“同呼吸共命运”。煽情归煽情,但百分百是事实,一点不夸张。柴静这个片子所引发的巨大的传播量,以及,也许可能有的治理措施上的改变,说明作品有效,起到了该起到的作用。不过,这个时候,捍卫者们可能又要说了:程序必须正义。八所以,柴静的作品,最好的归类方式是:演讲。这是一场时长超过100分钟的个人演讲,当然,后面有很多人的贡献。正如片尾拉出来的密密麻麻的鸣谢名单。个人演讲?这算不算自媒体了?柴静还说过,这是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自”的味道十足。人民网在和柴静的专访中,最后提了一个问题:你是成立了个人公司制作节目吗?柴静回答说:没有。这次只是个人调研,播出也是公益的。有理由相信,柴静还会就这个话题继续努力下去。但自媒体不自媒体的这种标签,已经不重要了。讨论柴静算不算自媒体,我个人都会觉得有些无聊。九最后一个话题。柴静这个视频,对媒体运作有什么可借鉴的?很难讲。必须注意到,这是一个百万级别的投入,历时至少有一年——根据柴静的自述。这样的成本,若是抱着公益的心态,还算好。柴静那本书大卖,也是她能自筹经费得以投入的重要前提。但如果抱着商业的心态,真的要掂量掂量。但柴静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学习的。有些议题——尤其是事关最广泛的公众利益,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采访,本身也投入不菲。如果换一种形式表达出来,是不是能够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十再多说一个细节前央视人王凯注意到的,在整部片子里,你可能听到过笑声,但你从来没听到过掌声。这是一个前媒体人,或者说,骨子里依然是个媒体人的柴静的克制。
322 浏览 5 回答
145 浏览 4 回答
164 浏览 2 回答
331 浏览 2 回答
324 浏览 4 回答
133 浏览 3 回答
230 浏览 4 回答
259 浏览 4 回答
131 浏览 2 回答
293 浏览 3 回答
348 浏览 5 回答
230 浏览 2 回答
126 浏览 5 回答
108 浏览 4 回答
228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