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关于你的叙述我有这样几个看法。一、关于元朝的衰落。从元朝的兴起就带着衰落的影子。蒙古有军事上是巨人,但在文化上是侏儒,对于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如论元朝还是四大汗国都没有太多经验。其中元朝在汉化和西域的治国之策间左右摇摆,没有形成一套稳定并有效的治理体系。举几个例子,元朝的科举办了又停,停了又办,官员的选拔制度不能稳定;忽必烈曾经希望在他的统治下,组织所有的宗教进行大辩论,以选择国教,但最终未能实现,全国的宗教依然混乱;可能是受阿里不哥事件的影响,忽必烈停止的忽里勒台大会,但却没有能够根本上解决继承人选择的问题。这些治国之本的问题没能解决,造成元朝天生就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帝国。而汉、西域等多派势力很快就卷入了蒙古帝国的传位之争,这一点甚至早于元朝的建立就已开始,但随后愈演愈烈。自第二任皇帝成宗起,不到四十年产生了十位皇帝,且每位皇帝都是幼年或壮年继位,不出几年便夭亡,似乎过于离奇。汉化派得势就会建立汉法,西域派得势就会废除汉法,不停循环。元代终其一朝,就是在这样的动荡和矛盾中煎熬。二、关于元末。对于元朝而言,朱元璋、陈友谅等起初并不太重要,因为刘福通虽然未能灭亡元朝,但已给元朝致命一击。元朝双都之一的上都,是元帝夏季的住所,被刘福通麾下关先生部击破焚毁;河南、山东被刘福通主力及毛贵部控制,使大都与江南的陆路联系不再通畅。脱脱、察罕、王保保等不能不算力挽狂澜的人物,但恐怕也只能尽力到此,何况元朝与之也矛盾重重,甚至刀兵相见。三、关于朱元璋。与一些小说描述所不同,当龙凤、天完政权衰落后,朱元璋当仁不让的就是军事上最强的反王。并未能完全窃取天完政权的陈友谅实力上是不如朱元璋的。而且朱元璋很早就分析了元朝的问题,采取重归儒术的方法来治国,这与元朝的混乱国政、与红巾系的宗教治国截然不同。这是他脱颖而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