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并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蒙古族长调这一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以它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演绎着这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迹。 千百年来,草原上的人们用长调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胸怀,祈祝未来。这个古老而又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形式经过广大的蒙古族民众和卓越的歌手一代又一代传唱至今。它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那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无愧为蒙古族音乐之魂。 但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长调也要有新的发展。所以研究、提高和推广长调就成为我们这一代蒙古族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我们只有勇于探索、开拓长调演唱的新方法,才能使这一民族音乐瑰宝绽放出奇光异彩,使之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欣赏,才能使长调这一辉煌的传统艺术保持经久不衰的魅力,永久流传下去。 现在,虽然演唱长调的人日益增多,但大多数人在演唱方法上囿于传统之中,也就是说长调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教学理论体系。一些演唱家也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力求在长调的演唱方法上进行改革。但是,其进展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长调演唱实践和理论教学之需要。探索蒙古族长调的科学演唱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规律可循,我们只有了解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谈其发展变化。歌唱家的风采不仅仅表现在舞台上、广播电视里,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代表着每一个时代的演唱风格和音乐特点。本文通过分析他们演唱风格和演唱方法中的异同,以期探索出他们的演唱规律,寻求发展长调的新途径。 A.第一代歌唱家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时代。 他们是上个世纪老一代蒙古族歌唱家,是活跃于蒙古族民间的演唱长调的巅峰人物。他们分别演唱过《轻快的走马》、《辽阔的草原》等长调曲目。他们从小生活在草原,心中自有一种能与草原沟通的语言,那便是长调。他们的演唱方法是自然形成的,运用丹田呼吸法,利用头腔和鼻腔产生共鸣,使声音听起来位置*前。 这种演唱方法,是他们长期演唱实践中逐步探索、反复琢磨和积累而形成的,其中有着丰富的蕴含。但在许多方面对之未能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以致未能形成系统的传授方法,他们往往依*口传心授的方法来传授他们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调的发展与普及。我们应该对老一辈歌唱家成功的经验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总结研究,以解决掌握长调演唱技巧难的问题。 B.第二代歌唱家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金花、拉苏荣、德德玛。 他们的演唱歌曲有所不同,有的演唱民歌,有的演唱长调。在演唱方法上也有很大不同并各有其特点,有的属于纯民歌演唱方法,有的是纯民歌演唱法糅进科学发声演唱方法,还有学院派介入长调演唱方法的。现分别简述如下。 金花:她以演唱民歌而著名。将伊克昭盟民歌的演唱风格融进了歌曲演唱中,演唱了许多创作歌曲,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像我们所熟知的歌曲《乳香飘》、《金杯》等就是以伊克昭盟民歌韵味的演唱手法来演唱的。使人听了耳目一新,为蒙古族音乐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 拉苏荣:他是继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长调演唱家,已故乌兰夫副主席曾经称他为“内蒙的小哈扎布”。在学习和实践中,他在掌握了传统的长调演唱技能的基础上借鉴了科学的发声方法,这是长调与科学发声方法结合的新探索,给长调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圣主成吉思汗》、《金色的边疆———我的家乡》等优美动听的长调和创作歌曲。另外他还为蒙古族著名艺术家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撰写传记,记录两位艺术家的生活、人生经历和他们卓越的艺术造诣,为我们了解认识蒙古族音乐文化及其历史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 德德玛:她在专业学院系统学习科学发声方法和音乐技能之后,进入蒙古族长调和民歌演唱领域,《阳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她的代表作。她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她的演唱铺平了道路,为长调音乐增添了更多更新的魅力,成为我们研究、改进长调音乐演唱方法的典范。 C.第三代歌唱家阿拉泰、那顺、朝鲁是第三代歌唱家的代表人物。 他们都在高等音乐学院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毕业后接触并演唱民歌和长调。 阿拉泰、那顺:他们曾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专门学习民族唱法。后来接触到蒙古族民歌和长调歌曲,分别演唱《小黄马》、《雕花的马鞍》等歌曲,获得成功。 朝鲁: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美声唱法,演唱了大量的西洋歌剧和歌剧片断,例如歌剧《图兰多》、《艺术家生涯》,咏叹调《今晚不能入睡》、《你这冰凉小手》等。毕业后演唱了许多长调歌曲,如《辽阔的草原》、《山峰》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长调与美声唱法科学地结合起来,摸索出自己的演唱风格,既保持了长调的民族特色,创新了演唱技巧,又提高了长调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类歌唱家的特点是他们通过在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学习、深造,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演唱长调时将这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巧妙地与长调演唱形式结合在一起,构成蒙古族长调学院派演唱方法及风格的基础。他们促使民族声乐艺术走向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为蒙古族长调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从而赋予这一古老的民族传统艺术以新的生命力。 这三代歌唱家代表了近代以来蒙古族民族声乐发展的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无论是传统演唱法时代,多种演唱形式并存的时代,还是后来的学院派演唱法时代,歌唱家们对蒙古民族音乐的发展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A、C时代的演唱方法有他们的倾向性,A是自然形成的传统演唱法,C是学院派演唱法,而B时期的演唱法却形式多样,具有交替和过渡性质。由此可见,长调演唱风格的必然走向应该是学院派演唱法。 长调演唱艺术要想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就这一点来说,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产生和发展轨迹对蒙古族长调演唱艺术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西方音乐艺术源于古老的宗教文化传统———基督教的教堂音乐和唱诗班,其内容是赞美上帝的伟大和博爱,上帝创造世界的鬼斧神工和巨大精神力量。具有庄严、救生的圣乐传统。到17世纪中叶,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到来,在西方圣乐的传统中融进了大量人文主义的思想和艺术内容,并从世俗的社会生活中汲取丰富的民间智慧的营养,产生和发展出意大利崭新的音乐形式。作为真正意大利美声唱法,从佛罗伦萨社的歌剧诞生开始,到那波里学派,已把意大利美声唱法推向高峰,是经意大利几代人的努力而取得的成功,充分地展示和发挥出歌唱技巧的功夫。如果不是欧洲历史文化的变迁和意大利人的努力,美声唱法就不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开创出称雄世界的鼎盛局面。 我们可以借鉴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发展道路,为蒙古族长调艺术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我们期待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蒙古族声乐艺术,从自然音乐艺术开始进入理论化、科学化和具有实践过程的改革之路。我们主张在学习长调时首先经过一个学习科学发声方法的训练阶段,然后再进入长调演唱,将科学的发声法与传统的民族唱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崭新的声乐演唱与普及的道路,创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长调演唱培养方法。 历史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继承自己的传统,另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都是在吸收、借鉴、融合中得到发展的。作为蒙古民族艺术瑰宝的长调,要使它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使之跻身于世界艺术的巅峰行列,就有必要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确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先进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使其在传承、提高与普及上有一个新的飞跃。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并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蒙古族长调这一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以它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演绎着这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迹。 千百年来,草原上的人们用长调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胸怀,祈祝未来。这个古老而又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形式经过广大的蒙古族民众和卓越的歌手一代又一代传唱至今。它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那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无愧为蒙古族音乐之魂。 但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长调也要有新的发展。所以研究、提高和推广长调就成为我们这一代蒙古族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我们只有勇于探索、开拓长调演唱的新方法,才能使这一民族音乐瑰宝绽放出奇光异彩,使之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欣赏,才能使长调这一辉煌的传统艺术保持经久不衰的魅力,永久流传下去。 现在,虽然演唱长调的人日益增多,但大多数人在演唱方法上囿于传统之中,也就是说长调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教学理论体系。一些演唱家也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力求在长调的演唱方法上进行改革。但是,其进展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长调演唱实践和理论教学之需要。探索蒙古族长调的科学演唱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规律可循,我们只有了解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谈其发展变化。歌唱家的风采不仅仅表现在舞台上、广播电视里,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代表着每一个时代的演唱风格和音乐特点。本文通过分析他们演唱风格和演唱方法中的异同,以期探索出他们的演唱规律,寻求发展长调的新途径。 A.第一代歌唱家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时代。 他们是上个世纪老一代蒙古族歌唱家,是活跃于蒙古族民间的演唱长调的巅峰人物。他们分别演唱过《轻快的走马》、《辽阔的草原》等长调曲目。他们从小生活在草原,心中自有一种能与草原沟通的语言,那便是长调。他们的演唱方法是自然形成的,运用丹田呼吸法,利用头腔和鼻腔产生共鸣,使声音听起来位置*前。 这种演唱方法,是他们长期演唱实践中逐步探索、反复琢磨和积累而形成的,其杏凶欧岣坏脑毯�5�谛矶喾矫娑灾�茨芙�猩钊氲睦砺厶教?以致未能形成系统的传授方法,他们往往依*口传心授的方法来传授他们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调的发展与普及。我们应该对老一辈歌唱家成功的经验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总结研究,以解决掌握长调演唱技巧难的问题。 B.第二代歌唱家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金花、拉苏荣、德德玛。 他们的演唱歌曲有所不同,有的演唱民歌,有的演唱长调。在演唱方法上也有很大不同并各有其特点,有的属于纯民歌演唱方法,有的是纯民歌演唱法糅进科学发声演唱方法,还有学院派介入长调演唱方法的。现分别简述如下。 金花:她以演唱民歌而著名。将伊克昭盟民歌的演唱风格融进了歌曲演唱中,演唱了许多创作歌曲,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像我们所熟知的歌曲《乳香飘》、《金杯》等就是以伊克昭盟民歌韵味的演唱手法来演唱的。使人听了耳目一新,为蒙古族音乐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 拉苏荣:他是继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长调演唱家,已故乌兰夫副主席曾经称他为“内蒙的小哈扎布”。在学习和实践中,他在掌握了传统的长调演唱技能的基础上借鉴了科学的发声方法,这是长调与科学发声方法结合的新探索,给长调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圣主成吉思汗》、《金色的边疆———我的家乡》等优美动听的长调和创作歌曲。另外他还为蒙古族著名艺术家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撰写传记,记录两位艺术家的生活、人生经历和他们卓越的艺术造诣,为我们了解认识蒙古族音乐文化及其历史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 德德玛:她在专业学院系统学习科学发声方法和音乐技能之后,进入蒙古族长调和民歌演唱领域,《阳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她的代表作。她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她的演唱铺平了道路,为长调音乐增添了更多更新的魅力,成为我们研究、改进长调音乐演唱方法的典范。 C.第三代歌唱家阿拉泰、那顺、朝鲁是第三代歌唱家的代表人物。 他们都在高等音乐学院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毕业后接触并演唱民歌和长调。 阿拉泰、那顺:他们曾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专门学习民族唱法。后来接触到蒙古族民歌和长调歌曲,分别演唱《小黄马》、《雕花的马鞍》等歌曲,获得成功。 朝鲁: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美声唱法,演唱了大量的西洋歌剧和歌剧片断,例如歌剧《图兰多》、《艺术家生涯》,咏叹调《今晚不能入睡》、《你这冰凉小手》等。毕业后演唱了许多长调歌曲,如《辽阔的草原》、《山峰》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长调与美声唱法科学地结合起来,摸索出自己的演唱风格,既保持了长调的民族特色,创新了演唱技巧,又提高了长调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类歌唱家的特点是他们通过在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学习、深造,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演唱长调时将这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巧妙地与长调演唱形式结合在一起,构成蒙古族长调学院派演唱方法及风格的基础。他们促使民族声乐艺术走向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为蒙古族长调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从而赋予这一古老的民族传统艺术以新的生命力。 这三代歌唱家代表了近代以来蒙古族民族声乐发展的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无论是传统演唱法时代,多种演唱形式并存的时代,还是后来的学院派演唱法时代,歌唱家们对蒙古民族音乐的发展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A、C时代的演唱方法有他们的倾向性,A是自然形成的传统演唱法,C是学院派演唱法,而B时期的演唱法却形式多样,具有交替和过渡性质。由此可见,长调演唱风格的必然走向应该是学院派演唱法。 长调演唱艺术要想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就这一点来说,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产生和发展轨迹对蒙古族长调演唱艺术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西方音乐艺术源于古老的宗教文化传统———基督教的教堂音乐和唱诗班,其内容是赞美上帝的伟大和博爱,上帝创造世界的鬼斧神工和巨大精神力量。具有庄严、救生的圣乐传统。到17世纪中叶,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到来,在西方圣乐的传统中融进了大量人文主义的思想和艺术内容,并从世俗的社会生活中汲取丰富的民间智慧的营养,产生和发展出意大利崭新的音乐形式。作为真正意大利美声唱法,从佛罗伦萨社的歌剧诞生开始,到那波里学派,已把意大利美声唱法推向高峰,是经意大利几代人的努力而取得的成功,充分地展示和发挥出歌唱技巧的功夫。如果不是欧洲历史文化的变迁和意大利人的努力,美声唱法就不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开创出称雄世界的鼎盛局面。 我们可以借鉴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发展道路,为蒙古族长调艺术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我们期待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蒙古族声乐艺术,从自然音乐艺术开始进入理论化、科学化和具有实践过程的改革之路。我们主张在学习长调时首先经过一个学习科学发声方法的训练阶段,然后再进入长调演唱,将科学的发声法与传统的民族唱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崭新的声乐演唱与普及的道路,创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长调演唱培养方法。 历史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继承自己的传统,另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都是在吸收、借鉴、融合中得到发展的。作为蒙古民族艺术瑰宝的长调,要使它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使之跻身于世界艺术的巅峰行列,就有必要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确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先进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使其在传承、提高与普及上有一个新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