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林外史》中,作者吴敬梓描写了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儒林”人生样态,有文质彬彬的典雅,亦有令人捧腹的滑稽,更有是人长叹唏嘘的扼腕。此书被称为是“指摘时弊”,但认笔者认为此书本意实在立品矫俗,换言之,此书首先是一部为“儒林”立品,是一曲君子的赞歌,小人的挽歌,其次才是为世人所矫俗的“讽刺之书”。书中真儒名贤虞育德是作者极力烘托的以为真人君子,君子之道在他身上表现的尤为透彻。 关键词:《儒林外史》 虞育德 理想寄托 《儒林外史》中虞博士是一个笃信儒家道统思想且表里如一的正统式人物,小说在三十六回中开始提及到他,在这一章节“常熟县真儒降生,泰伯祠名贤主祭”中,我们看出,从头至尾,作者对其都是褒奖肯定的,“君子以果行育德”。 此书写景处非常少,但在《儒林外史》中的写景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无足轻重。一个正面人物出场,作者必定会用符合此人物气节的景物描写来映衬人物形象。作者在三十六回后半部分提到虞博士在任南京国子监一闲职时,“自己亲手栽种的一树红梅花,今已开了几枝”,这里作者用的是“梅花”这一意象。梅花,是被几千年来,墨客骚人吟咏不绝的。文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具有脱俗高洁的形象,这也与我们的虞博士的“浑雅”气节暗符。这是小说的暗线。在三十五回中,迟衡山道:“这所祭的是个大圣人,须得是个圣贤之徒来主祭,方为不愧”。人物还未出场,作者就将他摆在圣贤的位置,也从正面确定了《儒林外史》刻画的虞博士形象要属杜少卿所言:“这人是大不同的,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他胸襟冲淡,上而伯夷、柳下惠,下而陶靖节一流人物。这是对虞博士无以复加的称允了!这明暗的赞许,作者就给读者展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真儒”形象。 (一)独善其身 儒家讲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是仁人志士的一种人文关怀,穷困时守护自己的身心,不丧失胸中的正气,不怨天尤人;显达时,惠泽天下,使百姓受益,“穷则独善其身”并不是与世隔绝,而是要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也可以说是“修身齐家”了,这样达到一定的修养才能“兼济天下”“治国平天下”。 虞博士从小苦读,在十四岁时,在祁家教书,到了十七八岁随一位晴川先生学诗文,后又应考,娶亲,而微薄的收入只能维持简单家用,只雇了一个小小厮,而娘子每日只吃三顿白粥。在三十二岁时,没了个官做,生计成了问题,而在他娘子问他“今年怎样”时,他算了一笔经济账,到最后只以一切都“有个定数,不必管它”的安贫乐道作结。他了知天命的恬适自然确实与伯夷、柳下惠和陶渊明性格特点相符,在只为谋生而奔波中,不失其豁达,能够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也正映衬了诸葛亮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之乐,莫过于此。 (二)与人为善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并不是一种个人要求,“与人为善”方显社会之大和谐。小说第三十六回中,虞博士替远村一个姓郑的人家看葬坟,得了十二两银子的酬谢,正怡然自得地回家之际,遇见一个无钱葬父而跳河自杀的庄农,他忙与船家将这人救起,并且与他换了干衣服,问明原因后,虞博士道“这是你的孝心,但也不是寻死的事。我这里还有十二两银子,也是人送我的,不能以总给你,我还要留着做几个月的盘缠。我如今送你四两银子……你去殡葬了你父亲就罢了”庄农为孝节而欲投河,而虞博士也是为其孝道,是助其孝也,二人共同为善,“与人为善”,是“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有人与人相互坚守孝道,才是善的最高境界。此外,虞博士的慷慨行为中还体现了中庸之道,即过犹不及。他并没有倾囊相助,而是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后才仗义疏财,毕竟,他也要养家糊口,这也算是义与利兼得吧! (三)以德报德 四字美德:忠、孝、节、义,是中华传统的美德观,孝亲观是被视为中华民族道德准则的首要标准,在虞育德和祁太公身上,不仅体现了二人的仁义道德,而且感觉到一种隐形的孝亲观。虽然祁太公非与博世的至亲,但他对祁太公的有一种乌鸟之情,这是虞博士道德品质的体现。 三十六回详述中,祁太公对虞博士是有着再造之恩的。虞博士在十四岁时就痛失怙恃,亏了祁太公将其领养家中教他谋生本领,鼓励虞博士去应试,还资助他娶亲等等,此后虞博士给儿子起名为“感祁”,以示不忘祁太公的恩泽。后来发迹,身任南京国子监,聘祁太公孙女为儿媳,连为亲家,“以报祁太公相爱之意”。显然虞博士与祁太公之间有一层隐形的父子之情,虞博士富贵不相忘,恩恩相报,是其个人魅力的闪现,也集中体现了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可见这种观念已成为一种社会意识,而在虞博士与祁太公横上得以发扬,人与人交往,是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过程,“投之以,报之以李”,好的付出,自然会有好的回报。 (四)坦荡无为 “义利之辩”是君子人格的有一内涵,是儒家所遵从的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孔老夫子对于“君子”与“小人”划出的界限。在这里弘扬君子,提防了小人,义与利,坦荡与苟且是道德品质的不同,君子将道德看做第一位,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用道德来压制自己的欲望。 《儒林外史》在第三十六回中,“积年相与”储信,伊韶曾出主意,让虞博士,在“荒春头上”做个生日,“收他几分礼,过春天”,还要“出单去传”,虞博士丝毫没有给这二位留脸面,严词拒绝,并对此二人荒谬逻辑痛加驳斥,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泾渭之分,义与利,君子是清白做人,不贪图非分之财,坦坦荡荡,小人则是专于苟且营利。 被誉为“国中盛德者”的君子,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美德的“真精英”,二千多年来,一代代志士仁人都勉励以此自修,赢得了社会和历史的尊敬。因此,君子之道,就成为传统的理想的人格模式。而《儒林外史》中塑造的虞育德,“挟才以为善”,是真正的君子形象。在他身上正寄托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理想,那就是君子之道。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年.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M].长沙: 岳麓书社 , 2010年. [3]杨伯峻.孟子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 , 2008年. [4]李泽厚.美的历程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年. [5]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十二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 作者简介:杜明娜(1991.09-),汉族,山东济宁人,现就读于临沂大学文学院09级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