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向来有它独特的魅力,佛山南海烟桥古村之行,让我领略了它的美。 南海有座西樵山,据说它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当地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先有南海,后有广东。早在秦朝之时,就曾有南海郡,管辖整个岭南地区,当然那个时候也没有“广东”这一叫法。烟桥古村地处佛山南海区九江镇烟南村境内。约在明朝正统的十四年间,也就是公元的1450年,由一位姓何的人看中了这块临近九江的水网密布之地,并开始建村。这位姓何的人,被后代称之为“孝廉公”,是公认的烟桥古村的“开村鼻祖”。自此,烟桥古村的大部分居民,都为“孝廉公”的后裔,大部分人也都姓“何”。烟桥古村最初的名称叫“里海”,大概的意思就是烟桥村地处九江河道的里面。也有一说,古村的整体布局犹如飞燕,所以也有人叫它为“燕桥村”。但我更相信前一种说法,那时的西江流域九江段水网密布,河道辽阔,犹如一片大海。约清朝的中期时,村上的居民在环绕自己村庄的河道上搭了一座木板桥,开始只是为了方便居民出行,由于古村因地处九江湿地,河水相对平静,水温冬暖夏凉,产生较大的温差,所以早晚时常水汽蒸腾,雾气缭绕,行走在木板桥之上,就犹如在烟雾中出没,景色之优美,让人叹之。于是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间,有学问的人便把“里海村”更名为“烟桥村”,取于烟波浩渺、古桥深邃的意境。在此后的百多年来,长桥卧波,朝暮烟浮,木板桥成了“烟桥八景”之一,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追捧。正对木板桥的地方,是烟桥古村的东西中轴线,也是村中贯通南北的主干道,当地人称之为“正道”。正道的东面入口是一座高大的麻石门楼,麻石门楼上就刻有“烟桥正道”四个大字,门楣上画有壁画,门楼的墙上还留有村民刻下的“甲寅水灾”印记。“一入烟桥,必行正道”,这是烟桥古村里口口相传的一句话,《烟桥史话》上也有记载。穿过门楼后,正道的两边全是清朝以后的古建筑,一排连着一排。正道的巷子也不宽敞,类似于江南的里弄,只不过它是一杠子到底的里弄,少了些曲直通幽。烟桥古村里保留着大量的古建筑民居,岭南地区建房,当官人家一定是“锅耳墙”。其屋顶是硬山式,两侧的风火山墙高出正脊许多,形状好像家里铁锅上的两个锅耳。 在古代,锅耳墙并非能随意建造的,只有拥有功名的人,或者当官的人,才有资格在建房时装上两只大“锅耳”。而且“锅耳”越大,代表着房子的主人身份越高。烟桥村的文化底蕴深厚,可谓是人才辈出,名人荟萃。据史料记载,清代烟桥村有七八个进士和举人,秀才、武生更是多不胜举。 村中有这样一幅对联:“距樵麓十里以南,有乡贤、有画师、胜地英豪齐鹊起;计男丁六百余口,若举人、若进士,秀才文武更蝉联。”其中乡贤何文绮就是是烟桥村首位举人、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加员外郎。在烟桥前头,有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祠堂,叫何氏六世宗祠。村里原本有六座祠堂,可惜除何氏六世宗祠外,其余5座都消散在 历史 长河里。 六世宗祠重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现在保留的是清末重修后的原貌,精致典雅的砖雕、石雕、灰雕、木雕在经历了百年的 历史 风霜后,昔日容颜展示在世人面前。在烟桥古村,有座“兰桂坊”的老屋。香港的兰桂坊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那里灯红酒绿,显现出了都市的繁华,而一个质朴的九江烟桥村竟然也有“兰桂坊”。烟桥“兰桂坊”位于书舍一巷,原先是村中百福堂的辅助建筑物。原房屋的主人在西欧经商发了财,于光绪二十年(1894)回乡兴建。之所以取名“兰桂坊”,是取其“兰桂腾芳”之意,寓意子孙显贵发达。与香港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兰桂坊相比,烟桥兰桂坊有着典型的清代岭南建筑风格。 青砖墙上的砖雕、灰雕保存良好。窗框用麻石砌成,窗篷带有西洋建筑风格。虽经风雨洗礼,但是花纹图案仍能清晰看到,色彩艳丽,这不得不感叹古人的工艺和大自然对烟桥村的眷顾。 古村活化,先活文化。2012年起,九江镇开始正式启动对烟桥古村的活化工作。2014年11月,烟桥古村被列为佛山市首批开展活化升级的古村落。经过数年的修缮,人文环境的挖掘,如今,烟桥以更加动人的姿态展示在世人的面前。2015年1月22日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节目摄制组走进九江烟桥村拍摄时长30分钟的纪录片,其中《烟桥村--恪守本分行正道》篇,在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人中间引起较大反响。漫步在烟桥村,听鸡鸣犬吠,听流水潺潺,在青砖石路上感受古村的质朴,在车马喧嚣中寻回内心的宁静。找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不妨来烟桥村走走,聆听百年古村的文化低吟。一个六百年的古村,一处世外桃源之地,烟桥古村,愿你的神秘继续保留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