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审属于职务名称,相当于四级教授至二级教授,副司级至司级待遇,是出版专业职务人员的高级职称,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最高职称,所以编审职称向上无其他职称。根据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国家人事局拟订的编辑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第七条 副编审或具有同等业务水平的,具备下列条件,确定或晋升为编审:(一)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某门学科有系统的研究和较深的造诣,有较高水平的著译;(二)编辑工作经验丰富,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能够组织、指导完成较大的编审或报道任务,解决编辑业务中的重大问题,工作成绩卓著;(三)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通常情况下,担任副编审职务五年以上才可以聘任编审职务。
责任编辑岗位职责 对所执编的某期学报,根据稿源情况和编辑意见,提出组稿计划,经主编同意后实施。 对责任刊(期)进行统校、核查、组织编辑活动,安排排版并对质量和进度负责。处理主编委托的工作,对主编负责。 对进入排校中的稿件,要按时分、收、送,一般三周内完成终校。其中每校收回校样后,应通览一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独立完成稿件的初审、送审(函审)、退修、编辑加工、图表处理、校对、互校以及所编稿件各个环节的检查,参加学报交流和发行。 进行计算机编排修改,做好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并对所负责期刊的网页定期更新。 收集并及时研究和处理作者、读者意见和反馈信息,索要课题获奖证书和效益证明材料。 研究有关专业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选题和组稿设想。 努力学习编辑业务和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编辑水平、文字能力、相关专业水平和外文水平。 每年撰写编辑学论文至少一篇,指导编辑工作。 编辑岗位职责 组稿。根据作者投稿时间和编辑部的安排,提出自己分工栏目的组稿计划及约稿意向,经主编同意后实施。组稿计划和约稿意向要兼顾校内外两个渠道,重点组约专家学者的优质稿件,并在组约稿件过程中,逐步建立作者群体和网络。 审稿。按照分工、完成稿件的初审工作。审稿中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和本刊的特点及学术规范,对稿件提出准确具体的审鉴意见,认真填写编辑流程工作单中编辑加工意见,按规定提交主编终审。 改稿。编辑对终审通过的稿件,需进行必要的文字修改和技术加工。稿件修改加工要尊重原作,遵循规范,防止草率从事。 校稿。按照本刊编校合一的工作制度,编辑必须承担一定的校对任务。校对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确保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三。要注意及时处理稿件中存在的其它问题。 编稿。根据编辑部的统一安排,具体运作每期学报的编排校等事项,协助责任编辑解决编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承担主编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进行计算机编排修改,做好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对所编刊网页更新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加学报印刷、发行、订阅和交流工作。 努力学习编辑业务和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编辑水平、相关专业水平和外文水平,每年撰写编辑学论文至少一篇。 编辑岗位职责 一、组织稿件。以本校为主,同时有目的向外单位专家邀稿,保证不断提高学报质量,扩大学校的影响。 二、审查稿件。主要是做好初审和联系送审工作。 三、编辑稿件。主要是文字上的删减、修改、标点订正。 四、编排版面、初审清样。主要是科学的安排版面,并对清样校对,报主编审定。 五、发行、交流。主要是搞好与有关院校、科研单位交流刊物。 六、收集反馈信息,对学报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七、帮助作者掌握与学报编辑出版有关的国家标准,提高论文写作能力。 八、坚持学习政治理论与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学习、汲取兄弟院校的办刊经验,不断提高编辑水平和学报质量。 九、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1、工作内容不同编委:编委会负责确定所编出版物的编辑(纂)方针、编纂体例、编选范围,解决编辑过程中某些重大问题,并对出版物文稿作最后审定。在编委会领导下,还设置编辑部,从事该出版物的具体编辑(纂)事宜。主编:在编委会或总编辑领导下,按编辑方针实施某个方面的具体业务。其工作内容为研究、制订某一方面的工作计划,组织并领导日常编辑事务,如审稿、审样、撰写重要言论等。副主编:协助主编负责报纸的宏观事宜,并指导和监督编辑部的其他成员的采编等工作。2、组成人员不同编委:编委会成员大多为该出版物所属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这个领域的权威人士。编委会成员的产生,由上级指派或学术团体推举,也有由出版单位聘任的。主编:某种出版物 (包括丛书、辞书、报纸、期刊、学报、年鉴、文集、选集等) 编辑事务主持者的称谓。3、承担字数不同主编和副主编承担的字数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为主编,第一主编和第二主编承担的字数也是不一样的,和第三主编承担的字数也不一样,排名越靠前,承担的字数也就越多。
要拥有相关的学历,同时也要有相关的经验,而且要在职业中,取得相关的成就,同时知识学习非常渊博,拿下了相关的证书,而且也有临床经验,等等。
据我所知,在报社工作的,一般年薪都有5-7万的如果是记者,可能更高如果是领导,那就更不用说了
1879年(光绪五年)9月14日(公历10月28日)生于浙江镇海澥浦余严村。1884年(光绪十年)六岁 春,入塾读书。1901年(光绪27年)23岁 就读南浔浔溪公学。时校长为杜亚泉,名誉校长为蔡元培。1903年(光绪29年)25岁 至上海任澄衷学堂教员。1904年(光绪30年)26岁 主办镇北贵驷桥宝善学堂。1905年(光绪31年)27岁 由镇海鲲池书院公费派赴日本留学。1908年(光绪34年)30岁 入大阪医科大学预科习医。成普通物理学讲义。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1910年(宣统二年)32岁 课余撰成物理学教科书。仍交上海文明书局出版。1911年(宣统三年)33岁 10月,武汉革命军事起。11月,乃随留日医学生组织之赤十字社归国作救护工作,先至上海,旋即随革命军入南京。12月,受豫晋秦陇红十字会之托,赴陕西,做救护工作。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34岁 七月,任北京师范学校学监。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35岁 春,再赴日本大阪医大继续求学。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38岁 夏,大阪医科卒业。七月,归国任公立上海医院医务长。1917年(中华民国六年)39岁 灵素商兑出版。冬,辞公立上海医院医务长职。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40岁 在上海开业。同时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1925年(中华民国14年)47岁 八月,被任中日文化事业委员会上海分会委员。10月,赴日本,出席远东热带病学会。在大会上演讲《中国结核病历史的研究》,指出瘰疬与肺痨同原之说,唐时崔氏别录已有明确记载,早于欧洲林匿克氏者1,200余年。11月,组织上海市医师公会,被推为第一任会长。1926年(中华民国15年)48岁 11月,任南京中央卫生委员委员。1927年(中华民国16年)49岁 二月,出席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在会上提出二项建议:(1)急须设法增加全国医师人数以利卫生行政之进展案。(2)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1928年(中华民国17年)50岁 二月,创办社会医报,并自任为主任。三月,任大学院译名统一委员会委员,及医学校学制与课程编制委员会委员。四月,任大学院审查科学图书委员会委员。八月,任内政部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11月,搜罗历年所作有关医学文字,编为余氏医述,后改名为医学革命论集。]1929年(中华民国18年)51岁,在汪精卫支持下,提出“废医存药”废止中医案。1931年(中华民国20年)53岁 著皇汉医学批评,先后在社会医保按期发表,至此,作单刊本出版。1932年(中华民国21年)54岁 任东南医学院校董会校董,兼任校董主席。1933年(中华民国22年)55岁 七月,余氏医述二集编成。1934年(中华民国23年)56岁 三月,任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顾问。任中华医学杂志编辑主任。方言病诂(后易名方言病疏)脱稿。1940年(中华民国29年)62岁 11月1日尔雅病诂(后易尔雅病疏)脱稿。1941年(中华民国30年)63岁 12月15日,说文解字病诂(后易名说文解字病疏)脱稿。1942年(中华民国31年)64岁 2月9日,广雅病疏脱稿。1943年(中华民国32年)65岁 二月,十三经病疏脱稿。1944年(中华民国33年)66岁 秋,任中国医药研究所所长。1947年(中华民国36年)69岁 一月初着手作《古代疾病名候疏义索引》。1948年(中华民国37年)70岁 医史杂志出刊先生七十岁生日纪念论文专号。1949年 71岁 全国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生益努力阅读马列一类之书。从无线电广播中学习俄文。1950年 72岁 五月,任全国第一届卫生会议筹备委员会华东分会委员。先生被聘为全国第一届卫生会议特邀代表。1951年 73岁 任华东医务生活期刊编辑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土产交流大会筹备委员会中医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中央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华自然科学专门会联合会委员。上海市科学普及协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中医进修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1952年 74岁 任上海市卫生局成药审查委员会。上海市国医训练所学术讲座讲师。1953年 75岁 一月一日,任上海市新成区第四联合诊所所长。9月30日病。1954年 76岁 一月三日(农历11月29日)晨9时35分,病逝同济医院。享年75岁。遗命将遗体交医学院作病理解剖。六日上午奠祭,下午火葬
鲍朗 1954年6月出生,医学博士,病理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分子感染免疫。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大学、荷兰皇家医学研究院等学习。学术任职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基础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医学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编委,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版)编委等。曾任:四川大学副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等职。主要从事致病微生物分子致病机制、感染免疫、致病基因结构功能和分子疫苗研究,在结核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等重大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有关论著100多篇,多次被SCI、EI、Medline等检索系统收录和国际国内同行引用。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共40多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作为负责人和主研人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发明奖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共7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博士后多名。荣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霍英东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成都市杰出青年”;“四川省学术带头人”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侯一平男 1954年3月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 10—07 四川医学院医学系医学专业学习;07—09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助理编辑;09—07 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系法医物证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07—05 华西医科大学法医系助教、讲师、教授(其间:12评聘为教授,12—12德国科隆大学访问学者);05—09 华西医科大学法医系主任(其间: 05—05德国不莱梅大学洪堡基金学者,05起为博士生导师);09—12 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院长;12—08 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08—10 农工党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10—11 农工党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11—08 农工党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08—08 农工党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08— 农工党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国家教学名师
现任总编:周跃敏,男,1958年7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高级编辑。1982年2月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社工作,先后任新华日报体育记者,扬子晚报文体部副主任、第一新闻部主任、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编委兼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2006年6月,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原总编:周正荣同志:1995年7月—2006年6月任总编辑1997年7月—2006年6月任党委书记2001年8月—2006年6月任董事长2006年6月13日卸任。2002年12月,新华日报在整合原有版面的基础上,由10—12版增加到16个版 。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第三次改版。这是新华日报自1995年以来第三次改版。
必须有陈元魁啊!
编辑出版没什么好学的,老师也不是很熟悉,我学了四年这个专业。虽然现在在一家大型出版社,但其他人没有这个专业毕业的,本科没专业,出版社一般都要研究生了,但基本要的是有专业背景的,劝你别学。浪费时间
自己查嘛
现任总编:周跃敏,男,1958年7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高级编辑。1982年2月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社工作,先后任新华日报体育记者,扬子晚报文体部副主任、第一新闻部主任、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编委兼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2006年6月,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原总编:周正荣同志:1995年7月—2006年6月任总编辑1997年7月—2006年6月任党委书记2001年8月—2006年6月任董事长2006年6月13日卸任。2002年12月,新华日报在整合原有版面的基础上,由10—12版增加到16个版 。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第三次改版。这是新华日报自1995年以来第三次改版。
主要市用软件编排文字!编辑工作一般不太繁重,但是你要做到优秀也必须努力,因为很多东西是因为你要编辑好一本美丽的书才能有销量,所以努力吧
叶涛,山东大学教授,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年参与创办《民俗研究》杂志,历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1987年参与创办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历任副所长、所长。1987年发起成立山东省民俗学会,长期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2002-2008年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委员。2008年4月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1、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外)。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旅游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泰山研究会顾问、泰山学院兼职教授、温州大学民俗学重点学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系客座教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等。
不是,一般最后拒稿不拒稿是由主编决定的,一个拒稿,一个通过,如果主编认为可以,就会让你修改。投稿这个不用过分担心,想太多也没用,最开始我一篇文章投个国内EI居然给我拒了,妈蛋,只能说外审专家没看懂,后来偷了国际会议被评为excellent paper答题不易望采纳,不懂请追问非常期待你的采纳
不大,处级
现任总编:周跃敏,男,1958年7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高级编辑。1982年2月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社工作,先后任新华日报体育记者,扬子晚报文体部副主任、第一新闻部主任、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编委兼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2006年6月,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原总编:周正荣同志:1995年7月—2006年6月任总编辑1997年7月—2006年6月任党委书记2001年8月—2006年6月任董事长2006年6月13日卸任。2002年12月,新华日报在整合原有版面的基础上,由10—12版增加到16个版 。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第三次改版。这是新华日报自1995年以来第三次改版。
正部级编制
很不错,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的能力特别的高超,生活中总是可以帮助大领导大老板解决一些问题,在未来也可以成为二把手或者副总。
1906年 8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现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庙后街,取名陈汝埙 1913年 在罗店镇入私塾读书 1915年 在宝山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读书 1919年 从宝山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毕业,李墨农校长应陈汝埙请求,为之题号“伯吹” 1920年 在宝山县县立甲种师范讲习所读书 1922年 任宝山县杨行乡立第六国民学校教师 1923年 创作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模范同学》(1927年出版时易名为《学校生活记》) 1925年 任宝山县立第一小学初级部主任 1929年 为上海幼稚师范学校教师,同时工读于上海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科 1930年 任北新书局《小学生》半月刊主编 1931年 出版第一部译著《小山上的风波》 1933年 4月2日与吴鸿志举行婚礼 1934年 任儿童书局编辑部主任,编辑《儿童杂志》《常识画报》《小小画报》 任大夏大学暑期学校儿童文学教师 1936年 《生路和死路》发表于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 1938年 任上海华东联合中学校长室秘书兼高中部教员 1940年 考入上海育才公学任教员,同时工读于上海大夏大学教育学院 1941年 毕业于大夏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士学位 1942年 在江西赣州,为《民国日报》编副刊 1943年 在重庆北碚,任国立编译馆副编审,负责编辑小学语文教科书 1944年 兼任中华书局编审 1945年 《小朋友》杂志在重庆复刊,任主编 任复旦大学兼职副教授 1946年 与教育家李楚材等发起组织“上海儿童文学工作者联谊会” 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师范专科主任 1947年 任《大公报》副刊《现代儿童》主编 1949年 5月29日为上海儿童文学工作者联谊会起草的“庆祝上海解放,拥护中国共产党,欢迎人民解放军”宣言发表于《大公报》 1950年 应聘为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兼职教授 1951年 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2年 经陈道望、孙大雨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9月加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 12月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 1953年 华东作家协会成立,当选为理事 1954年 奉调北京,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负责编辑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1955年 任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观礼 《人民文学》第12期发表《一只想飞的猫》 1956年 出版中篇童话《一只想飞的猫》,理论著作《儿童文学简论》 当选为第二届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观礼 1957年 为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1958年 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观礼 1960年 因“童心论”的文学观点受到批评 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 1962年 当选第三届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书记处书记 被推选为上海市第三届政协委员 < 1963年 在上海郊区农村深入生活 1964年 被推选为上海市第四届政协委员 1966年 “文革”开始,受到迫害 1971年 被安排到上海译文出版社资料室整理图片卡片 1976年 粉碎“四人帮”后,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任编辑 1977年 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编审 《光明日报》发表《在儿童文学战线上拨乱反正》 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活动 1978年 出席在江西庐山举行的“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 1979年 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 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儿童中长篇小说作者座谈会” 1980年 获得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授予的荣誉奖 1981年 捐出积蓄的稿费五万五千元,设立“儿童文学园丁奖”(后改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大型儿童文学丛刊《巨人》创刊,与贺宜、包蕾同任主编 出席在山东泰安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会议” 1982年 中篇童话《骆驼寻宝记》发表于《十月》第3期 第一届“儿童文学园丁奖”颁奖 1983年 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 赴香港参加“上海书展” 出席在河北石家庄举行的“全国儿童文学理论座谈会” 当选第四届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副主席 当选第四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5年 获得中国福利会颁发的首届“樟树奖” 参加在贵阳花溪召开的“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 1986年 出席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教育与文学会议” 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二十届IBBY会议 1987年 出席首届沪港儿童文学交流会 1988年 获得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等颁发的“热爱儿童”荣誉奖 1989年 当选第五届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顾问 出任中日儿童文学交流上海中心首届会长 以 “上海儿童文学代表团”团长身份,赴香港参加第二届沪港儿童文学交流会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陈伯吹文集》第一卷(童话) 1990年 出席’90上海儿童文学研讨会 1991年 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特殊津贴 1992年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陈伯吹文集》第二卷(小说) 1993年 上海作家协会、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报社、儿童时代社联合举办“陈伯吹儿童文学创作生涯七十年研讨会” 1995年 少年儿童出版社举行“陈伯吹九十华诞祝寿会” 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 1996年 当选第五届中国作家协会顾问 1997年 当选第六届上海作家协会顾问 受聘为国际格林奖评委 《人民日报》发表《造福于亿万儿童》 自费印行散文集《泪洒江南雨》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陈伯吹文集》第三卷(诗歌、散文) (《陈伯吹文集》第四卷(理论)于1998年出版) 11月6日上午八时三十分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