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精益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精益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的发展壮大和经济效益地提高是相互影响的。下面是我整理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论文提纲,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绪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企业文化概述

1、企业文化的形成和特征

2、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

(二)、企业文化不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企业实力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关系

2、企业的前瞻力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3、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有效的规章制度约束

4、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道德规范约束

(三)、国内企业文化模式分析

1、富于变化性的企业文化

2、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3、融合性质的企业文化

(四)、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核心员工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

2、企业重组导致的文化重组障碍

(五)、对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为企业文化注入活力

2、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3、深化以人为本理念,营造和谐企业文化氛围

4、倡导绿色企业文化,确保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为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企业团队精神、工作作风和行为准则等,它是一个企业以物质为载体的精神现象。如何塑造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活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企业扩大产品知名度,占据市场份额 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可以形成企业巨大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战斗力,这种效果,是单纯的硬件设施和工资福利手段所达不到的。以小天鹅公司为例,1989年还是个亏损97万元的小厂,1991年产品质量获得行业第一,1992年无故障销售是3年前的3倍,1995年以4 300万元国有资本控制18亿元的社会资本,而今天的小天鹅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市场份额20年前是想不到的。小天鹅的崛起,得益于深入企业每个员工心髓的“末日管理”的企业文化。谈“末日”并不是要末日,而是要努力消除诱发“末日”到来的隐患。使顾客的反映和需求在其技术创新、个性化设计的延伸服务上体现出来;从而增加用户对小天鹅品牌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最终扩大市场份额。 2、有利于提升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形象,实施科学的企业形象管理,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企业形象管理的成果又会凝结成企业文化,融化在员工的思想中,支配着员工的行为。成立于1988年的深圳华为公司,到今天已成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只用了十几年时间。集团总裁任正非认为:是强烈的企业危机感意识造就了今天的华为:危机迫使我们谋求独立,谋求独立又需要依靠科技,于是,技术成为企业的发展根本。”正是秉承“危机意识”理念,华为才有了今天中国通信行业领头羊地位,也使得欧美一些电讯公司刮目相看。 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 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深入研究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企业文化对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企业文化在决定未来成功或失败方面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一般分析而言,可以得到较为普遍的结论:企业经营业绩与其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正比例关系,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越大,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好;反之,则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差。优秀的文化帮助企业取得高绩效,这是因为这种文化能产生不同寻常的激励效果,能使员工感觉到为公司工作是有益处的,同时,员工对公司更有责任心、更为忠诚,员工会觉得他们的工作更有回报。 二、中国企业如何塑造企业文化建设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文化的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把握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加强企业文化的研究,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 1、价值标准的界定 正确的价值观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首要战略问题。要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基础,如行业特点,企业成员的构成,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意识等,选择适当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否则,企业不被他人所认可。同时,要把握好价值观与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使价值标准与企业宗旨、管理战略和发展方向相统一。 2、不断创新 只有创新企业才有活力,才能发展,才能增强竞争优势。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3、要加强企业文化研究。 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该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侧重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探讨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同时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 , 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在此过程中,推动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 4、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又通过其新技术、新产品所倡导的理念引导市场潮流、引领社会时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观念,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社会文化通过企业家这个载体,将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品味。 5、 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是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如何将精益融入企业文化

世界上有两件事做起来比较难:一件事是把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另一件事是把自己的思想放进别人的脑袋里。从而可以说明,要将精益融入形成已久的企业文化体系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但是方法永远比苦难多,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好方法吧!

一、企业精益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和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共同生存的,并在企业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企业发展的能源,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一个强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资源,正因为看不见,摸不着,致力于企业文化工作的人,为企业所创造的效益也不像生产、销售人员一样可以在报表上表现得清清楚楚,也不是往储蓄卡存钱般明明白白,她就像品牌价值的提高、无形资产的积累。

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精益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企业管理的竞争就是深层次文化的较量,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较量。以精益思想为导向建构的企业文化,在已有企业文化注入与形成新的内涵,通过这种“文化上的改变”和传导,可以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激励作用,提升精益管理的执行力。将精益意识和理念,贯穿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过程和所有环节,让生产力各个要素的能量充分释放和奔涌起来,就能大大提升精益管理的执行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赢得新的动力和支持。

二、精益与企业文化融合面临的问题

在精益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推进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体现缓慢,文化对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效应有些滞后。因此,精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面临诸多的挑战:

1.对精益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笔者负责的很多企业项目中,较多的企业员工对精益理解存在,认为“做精益”就是“减人”,从而使得精益项目刚开始时,存在一定阻力;

2.如何统一不同层次的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职工对所形成的企业文化有清晰认识,并通过认识把企业文化融入实际工作中,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一般来说,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重要性、必要性的认知程度比较深、也比较统一;中层管理人员虽然能够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却在认知程度上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如何借企业文化建设的契机增强职工群众凝聚力方面有所欠缺;而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相对较浅,大致了解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等基础的概念,但通过企业文化规范行为,提高素质等目的,还没有特别清楚的认识;

3.如何将精益企业文化转变为企业内部的高效的运作机制,即通过协调部门间的关系,形成沟通顺畅、行动迅速、高效协同的精益型企业文化的优势局面。

三、精益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关键

低成本、高效率的精益化管理无疑是对高成本,低效率的粗放式管理的否定,其思想的核心是以较少的投入成本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创造尽可能大的价值,同时密切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按客户需求拉动服务产品,为他们提供确实需要的东西。所以,“精”应体现在服务质量上,就是“零事故”、“零缺陷”、“零差错”,追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益”体现在成本和效益上,就是“零浪费”,只有低成本才能获得高收益,因此,精益思想不是单纯追求成本最低、企业眼中的质量最优,而是追求客户和企业都满意的质量,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追求产品性能价格的最优比。

以精益思想为导向,深化、建构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在此,笔者根据负责的精益项目经验,就如何有效推进精益型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三点关键因素:

1.激励导向,形成良性循环

首先,要营造和形成一个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精益价值观,确立以“零事故”、“零缺陷”、“零差错”作为成本与质量最佳配置、服务与价格最优比的目标追求。

其次,激励导向要正确,要做“公司的工作”不能做“自己的工作”,确保公司收益最大化。在企业当中所有的部门和人员都被考核,他们的收入和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及工作业绩相关,这样一来,每个人都会全力以赴地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但是个人的工作和公司工作的关联性往往被忽略掉。这样一来,公司虽然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很多资源并不能够发挥出它应该发挥的作用。

再次,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员性的改善机制。通过推行5S、TPM、QCC等相关的全员改善活动,提升公司员工的改善意识,并将全员性的改善活动纳入绩效,在个人利益方面进行正向引导,形成积极、正向的改善氛围。

最后,企业的运行需要的是系统行为,重点关注的是企业的获利能力和长远的发展,方法和目标必须一致,必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其聚集在一起,否则会前功尽弃。企业文化正是这种无形的力量,它是企业的灵魂。其中,精益的注入可以使灵魂更加强大与纯洁,但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理解精益的精髓——“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否则,就失去了灵魂,就会变成行尸走肉,貌似神离。

2.理念认同,发挥凝聚效用

精益文化的建设从相信员工开始。精益生产方式要求高层管理者充分信任员工,训练员工。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大他们决策权力,建守起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生产过程中大量浪费是无形的、微小的,与员工的工作密切相关。要杜绝这些现象,首先,要依靠员工,高度信任员工。因为这些浪费,需要员工思想观念的逐步转换,工作习惯的不断改变才能实现。其次,要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管理者应成为教练员、协调员、支持者和服务者,负责训练和培养员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让员工有能力发现生产中的各种浪费现象并能自己分析解决。最后,要充分授权给员工,加大他们的决策范围。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员工可以自行暂停生产以引起各级部门重视迫使他们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作为一种先进的制造系统,精益是企业内人、技术和经营思想的高度集成和统一。精益与企业理念之间有着广泛的内在联系。精益方式本身就是“逆向思维”的结果。它将是企业战略观念的根本性变革,这一变革将困难重重。实施精益必需的企业精神和人文环境的培育就必须通过精益企业理念的构建和贯彻来促进和强化。

精益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企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全体员工的高度重视与共同参与。

要通过教育、培训,使全体员工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浪费是最大的“敌人”。要通过教育、培训,使各层级的员工掌握精益生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此,要动员和倡导全体员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从企业经营层到各个岗位的员工都树立起精益意识,掌握精益原理。

3.制度创新,体制保障

学习和推行精益只有理念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些强制机制。在精益生产方式中,为了实现准时化生产,同时保证无限向零库存逼近,生产系统本身应该是具有对产品和零部件质量的强制性约束机制,即强迫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必须产出质量合格的制品。“一次性把事情做对”!这一切都要求管理者、操作者严格遵照规矩办事,在遵章守纪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只有尽量排除了人员的随意性,才能发现企业运营系统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推动企业不断改善。

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理顺价值差异,统一管理思想。在系统整合和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形成以精益价值观为导向的企业共同语言和准则,提高运作效率,塑造整体形象,增强精益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持续健康增长领跑。

以精益思想和价值观为指导,通过系统整合和流程再造,建立精益组织,实现扁平化架构,这不仅是精益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转变,对企业的制度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精益管理的过程也是企业精神和制度创新的过程。通过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素质,形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观念、措施和方法,对员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约束作用。

四、精益文化使企业受益匪浅

企业通过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可以打造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从而形成了本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从精益管理的实践中提炼和形成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通过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提升组织效率,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提高企业信誉,扩大企业影响。进而可以说明,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它为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提供的动力和支持是持久而强大的。

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通过精益的注入使得企业拥有了精益文化,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生命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从而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以精益理念和思想指导的精益管理文化理念不应只是写在文件中、挂在墙壁上、留在口头上的口号,而应该变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坚实执行力。从思想到行动,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来自对企业价值和经营管理终极目标的思考,来自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是将企业文化规律运用于企业管理的理性自觉。

人力资源精益化管控研究论文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将人的地位突出于其他的组织因素之上,将人视为最重要的资产,将人力资源视为第一位资源。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浅析

摘要:围绕三个方面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含义做了详尽阐述:个体绩效与群体绩效;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战略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特点,并探讨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的三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21-02

人力资源管理将人的地位突出于其他的组织因素之上,将人视为最重要的资产,将人力资源视为第一位资源。人力资源的高绩效对于整个组织的高绩效是至关重要的。开发控制组织的每一个人的愿望和能力使每一个人以及由他们组成的群体达成最高的生产率,是提高组织绩效的一个充满困难但却长久且有效的途径。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含义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指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为主要分析对象,以其个体绩效和团体绩效为研究范围,通过管理者与员工的充分沟通,使个体和群体与组织的自身目标和发展方向在战略上保持一致,进而形成良好的绩效体系,以促进整体绩效提高的一套系统的管理活动和过程。

1.个体绩效与群体绩效

从系统角度看,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可以从公共部门组织绩效的管理、公共部门群体绩效的管理和公共部门人员个体绩效的管理三个层面来考察。三个层面的诸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有机构成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系统。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探讨的是公共部门群体绩效的管理和公共部门人员个体绩效的管理。人力资源在组织绩效中发挥的作用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就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而言,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群体绩效。群体绩效是个人绩效的集合,但个体绩效的集合不等于个体绩效的简单相加。个体绩效与群体绩效表现出部分与整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群体绩效居于主导地位,个体绩效是以团体绩效为前提的。所以在一切组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体观念和整体观念。个体绩效要以群体绩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合作在群体绩效的发挥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强调个体绩效以群体绩效为前提的基础上,必须十分重视个体绩效的作用,竞争在个体绩效的发挥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竞争机制将使个体绩效得到良好发挥,从而使群体绩效更加显著。

2.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

作为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 绩效评估,又称绩效考核,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定期对工作人员的绩效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以期达到提升组织绩效和完成组织战略目标的程序和方法。绩效评估的目标不但体现在组织整体目标的达成方面,而且也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若干环节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绩效评估的技术性特质使其在实际运用中仅被作为一种评判工作人员绩效状况的手段来使用。绩效管理是组织资源的核心内容,而绩效评估则是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

绩效管理则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活动和过程,它包括绩效评估,强调系统性和动态性,通过组织与个体双方持续的沟通与反馈,使员工可以充分参与到整个过程,不仅可以建立组织和个人对目标以及如何完成目标的共识,形成利益与责任共同体,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可以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激励和引导,帮助制定更好的员工绩效改进计划,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促进员工发展能力的提高。

3.战略性

绩效管理必须将组织战略纳入其中。组织所有工作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在理想的状况下,绩效管理系统会确保组织内的所有活动都支持组织的战略目标。组织战略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绩效管理流程的起点和制定评估计划的前提。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服务于整个绩效管理系统的,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应与组织的目标相结合,并以此作为组织管理的基础。管理者透过绩效管理体现责任,组织的奖惩体系着眼于实现组织的目标、鼓励创新以及组织绩效持续的改善。绩效活动的展开是在组织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完成的,组织战略目标和绩效管理的密切关系是通过绩效计划和评价系统来实现的。把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试图通过人力资源绩效的改善来带动组织绩效的提高并达成组织的战略目标,从这一点来讲,绩效管理给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更为艰巨的任务。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特点

1.公共性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在各个方面都体现着公共性。其目标是要为民众服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均需关注;其产出为公共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不仅涉及当前的问题也涉及未来的领域,其衡量标准是人民的满意度,经济、效率、公平、民主都是必备的指标。

2.复杂性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公共性使其同时具有复杂性。目标的多元化特征,使管理陷入多重矛盾之中,很难同时兼顾;公共产品的特殊性使其难以被准确测量;人民的满意度、公平、民主等绩效标准均为不容易收集信息、难以明确的范畴。这都导致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3.艰巨性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公共性与复杂性使其具有艰巨性。绩效管理需要面对量化的问题,但多元甚至冲突的公共目标使绩效指标难以准确被确定;公共产品的无形性、长远性特点使其很难被测量,且公共产品往往无法分割,因果关系难以确认,产品的成本和收益不易衡量,个人在其中的贡献份额亦难以确定;衡量方面由于地域不同、工种不同,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建立合理的多元化的评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大的难度。以上各方面都使量化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而且,即使绩效可以量化,以量化形式表现绩效是否适宜也是问题。所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有其艰巨性。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三个重要问题

1.树立公共性与服务性两大价值观

在此,进一步强调政府的公共性与服务性。公共性与服务性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首先必须强调的两个价值取向。为公民和社会争取最大的公共利益,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是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与最终目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的根本衡量标准应该是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共利益。

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公共性与服务性这两个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解决现行公共行政中的很多关键问题。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重效率轻公平轻民主、重经济增长忽略社会发展等问题都是由于对公共性与服务性的认识不足、落实不够造成的。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公共性与服务性这两个价值标准都会帮助公共部门的工作有正确的方向。公共部门要加强建设服务人民的组织文化,注重培养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克服政府本位、官本位等思想,使个体的行为和表现更加符合社会期望,使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组织的利益达到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共同建造一个服务于人民、以人民满意度为最高标准的政府。

2.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客观公正的评价是绩效管理实施的基础,是最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员工关心绩效,实际上是关心自己努力付出之后应该取得的回报。若公平公正不能被落实,员工的期望和结果不一致,员工将丢失公平感,挫伤其工作积极性,影响部门的员工满意度,绩效管理将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反而会使组织环境恶化。

由于公共部门信息公开化程度较低、绩效指标体系的不完善等原因,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有欠公平公正。所以应加强部门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加快合理有效的评估体系的建立,克服部门与员工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克服管理中由于人情关系等不客观因素导致的随意性与盲目性等,使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过程与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做到公平公正。

3.实施的重要性

尽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着法制化和制度化程度不够、绩效指标体系不健全、评估主体单一、评估技术不先进等问题,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其实施力度的问题。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落实,呈现虚化趋势,只具有象征性功能,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对内常常流于形式,对于绩效管理所要求的基本的沟通、反馈以及与个人发展相联系都很难做到,考核结果容易失效,到最后往往是平均主义;而对外,绩效管理往往被当做应付上级的措施或标榜自己的手段,形成盲目跟风、形式主义等不良现象,严重偏离其本源和宗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对有效成果的落实不够。如果组织能够利用现有资源,将西方和私营部门经验的成功借鉴以及自身的研究成果加以应用,建立专门的绩效管理机构,将绩效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来完成,注重培养绩效管理的文化氛围,制定和实施完备的绩效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责任制度,加强外部监督,更有力度地执行相关政策,使理念得以落实,使技术方法得以良好应用,相信在现有基础上,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也会有一番新的景象。而且,随着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各方面的进一步完善,更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方法将得以更高效率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启峰.简析公共部门人力与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比较[J].现代管理科学,2009,(6).

[2]申喜连.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3).

[3]章秀英.论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与法,2005,(9).

[4]肖陆军.论服务型政府的绩效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7,(20).

[5]吴志华,刘晓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下面是我整理整合的一些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人力资源的竞争。而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国有公路施工企业由于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流失。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留住和引进各种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人才氛围和领导的用人观念淡薄

人才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但有些公路施工企业的领导特别是具体项目负责人的人才观念淡薄,没有意识到吸引、稳定和用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用人机制死板,奖惩机制不健全,论资排辈现象严重,没有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一个充分的优厚空间,甚至有些领导把新分配的大学生当临时雇工一样使用,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僵化

企业仍以传统的人事管理为依据,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人员的使用和控制上,忽视了对员工个性的尊重和潜能的开发,缺乏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员工被动的接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分析、岗位评价、人力资源计划、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各项职能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三)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由于观念上的原因,很多人事管理人员还只停留在整理档案、年终评定等这些程序化、公式化的工作上,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大多数人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已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四)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

随着近几年对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和社会化教育的普及,虽然员工总体素质偏低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与不足: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偏低;熟悉公路高速等高新、尖端技术的人才及会计、财务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普通型员工相对富余。各个层次人员都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企业人才的总体素质令人担忧。

(五)企业的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企业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人才外流的现象也日益严重。这些流失的专业人才一般是在工作岗位上工作2-3年的大学毕业生,有的甚至是有着丰富施工经验的项目经理、总工程师等管理人才,这些人才经过单位的培养和锻炼,熟悉工作程序,掌握了工作技能,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了独立工作能力。这些人才的流失使企业陷入了一边缺人,一边又流失人才的窘境,也给企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软硬件支持,笔者认为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要加强宣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使其转变思想,彻底摒弃传统人力管理重物不重人的陈旧模式,建立一种以人为本、唯才是用、充分发掘人才潜能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迅速转移到人力资源的战略职能上来。

(二)建立健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通过制定和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组成、分布等信息进行全面综合的收集和整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分类,确定出待开发、待培养的以及急需引进的人才,并制定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体系,注意及时收集对分散于各工程项目部人员的评价信息,建立起流畅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网路,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企业选择、培养、使用人才提供依据。

(三)加大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1、企业应该合理的配置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同时加强队伍的内部建设,要树立“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的用才理念,积极倡导“能者上、庸者让”的竞争用才机制,进一步完善“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机制留人”的各项制度,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

2、对于一些重要岗位和特殊专业人才,要通过主动加强与高等院校联系、拓宽社会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实行多种优惠政策等形式,吸引企业急需的人才加盟企业。

3、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应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多方面了解企业功能、施工生产、企业文化等,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交流,获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

(四)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注重职工职业生涯规划

公路施工企业要转变那种重使用、轻培训的做法,将对员工的培训贯穿到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路子,对员工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同时,鼓励员工参加各类资格考试,对获得资格证书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奖励,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建立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

1、薪酬激励。企业可以通过工资、福利、股权等方式,把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来激励员工。

2、精神激励。企业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增加对员工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宽容、关系与体贴等,有效地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

3、事业激励。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创造机会和条件帮助其提升在专业领域的成就、名声、荣誉和地位。

4、企业文化激励。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在企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打造良好的环境。

论我国农村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平衡策略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一词是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中首次提出的。在讨论管理员工及其工作时,德鲁克引入了“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所谓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总和。通常,我们用一定范围内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的,从事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人力资源的数量由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量来衡量,人力资源的质量由拥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文化程度、能力和技能来表示。

(二)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在分析组织人力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科学预测组织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保证组织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要实现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绝对平衡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追求两者之间的相对平衡。更多的时候,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是不平衡的。第一种情况是总量平衡,但结构不匹配,第二种情况是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第三种情况则是人力资源供给小于需求。

二、农村企业人力资源的供求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众多。仅从人力资源数量来说,乡村人口相比城镇人口而言具有一定优势。虽然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截至2007年底,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仍然达到了55.06%(见图1)。

从全国人口的年龄构成来看,15岁-64岁人口(即劳动适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这表明我国人力资源数量是非常充足的,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现在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通过整理统计年鉴的数据发现,我国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与实际就业人口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农村人力资源的供求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农村地区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见表1)。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农村企业承担着较大的压力。而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大批企业倒闭,许多农民工提前返乡,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就业的严峻形势,给当地农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三、我国农村企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形成原因

农村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农村人力资源结构性过剩

综上可知,目前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呈现结构性过剩,存在大批剩余劳动力。农村企业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渠道,面临很大的压力。国家鼓励农民从事非农业生产,进入企业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使得许多农村企业被迫“扩招”,其招聘的员工数超过了自己的实际需要。加之近两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沿海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进一步加重了当地农村企业肩上的担子。

(二)农村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农村企业一般地处偏远的山区,当地经济比较落后,所以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其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是当地的居民,这使得农村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普遍偏低。某调查显示,湖南农村中小企业员工学历在大专以上的仅占员工总人数的14.61%,中专以下的占到了总人数的85.39%,其中初中或以下学历的占42.7%。部分农村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甚至都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而是一些经验较丰富、在公司呆过较长时间的老员工。他们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时,往往不是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来预测企业的员工需求,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人员的需求量。最终导致了企业在招聘时引入了过多的人才。

(三)农村企业领导人的过多干预

相比城镇企业而言,农村企业无论在经营规模上,还是管理体制上,都处于落后的地位。先进管理思想在农村企业的传播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用人决策机制,往往是根据领导的意见来录用人员。高层领导利用自己的职权,将自己的亲戚或朋友介绍进公司,而不管企业究竟需不需要引进人才。这也是农村企业出现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我国农村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的对策

解决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矛盾的措施有很多,如鼓励员工提前退休、储备人才等。然而这些措施并不具有通用性,即同样的措施对于不同的企业发挥的效力不同。我们在分析该问题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农村企业的自身情况,根据企业出现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原因来寻求其解决对策。

(一)扩大经营或拓展新业务,吸纳多余人员

当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且企业处于成长期时,如果企业内部存在多余人员,我们可以采取此种措施。这是因为良好的经营状况确保了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用于扩大经营或拓展新业务。企业可以将同一岗位上多余的人员从原来的部门转移出来,分配到新开拓的业务部门。一方面可以解决原来部门人员冗杂、员工重复作业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公司成本。因为,这部分转移出来的员工相对于外聘员工而言,更加熟悉公司的运营环境、具体的岗位职责以及企业的文化内涵,能够在短时间内为公司创造高绩效。因而该项措施较适合于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发展前景的公司。

(二)缩短员工工作时间,实行工作分享或降低员工工资

部分企业出现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状况是周期性的,它是基于企业的生产周期或销售周期而存在的。显然,企业在销售旺季所需的员工数量会多于处于销售淡季需要的员工数量。当企业生产的产品处于销售旺季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往往需要更多的员工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假定此时企业的人力资源供求处于平衡状态。当企业迎来自己的销售淡季时,由于市场需求的减少,企业必然要减少自己的生产线,避免产品的积压。这时,一开始处于平衡的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将被打破。在销售旺季恰到好处的员工人数相对销售淡季而言显得多余,即此时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大于需求。基于该种情形,企业通常可以通过缩短员工工作时间,实行工作分享或降低员工工资来平衡人力资源的供求。这样可以避免因采取裁员或辞退员工这种激烈的手段而给企业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引起企业内部员工的惶恐、降低员工的士气等。同时,这也为再次到来的销售旺季储备了足够的人力资源。

(三)冻结招聘,停止外聘,让其自然减员

招聘渠道分为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两种。所谓内部招聘是指在单位出现职务空缺后,从单位内部选择合适的人选来填补这个位置。而外部招聘是指在单位出现职务空缺后,从单位外部选择合适的人选来填补这个位置。目的在于识别并吸引组织外的求职者,在众多求职者中做出雇佣决策。内部招聘通常不会增加公司的总人数,只是公司的人员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外部招聘由于引进了新人,通常会增加公司的总人数。因而,当企业出现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时,我们可以通过停止外部招聘减少公司人员的输入。而一些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因为其他原因离开公司的人员无形中扩大了公司人员输出。最终人力资源的供求会因为人员输入的减少和输出的增多而趋于平衡。

(四)永久性裁员或辞退职工

此种措施是解决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最有效的手段,但通常也是企业管理人员最不愿采取的。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和员工之间不再只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员工是作为企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而存在的。裁员或辞退员工会影响留任员工的工作情绪,使他们对组织产生不信任感,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被迫离开公司。然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企业还是会因为一些原因而最终选择这样一种解决方法。这主要是基于两种情况。一是企业经营进入衰退期,为了避免破产,企业不得已而为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这两年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影响。据统计,2008年美国裁员最多的企业是花旗集团,其裁员人数超过了73000人,紧随其后的是美洲银行,其裁员人数也超过了35000人。排名裁员人数前十名的企业累计裁员人数超过了248000人。另一种情况是当多余的人力资源不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无法给企业带来预期效益时,企业会采取辞退员工的方式。这样企业可以解决多余人力资源的问题,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

五、不足之处

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不仅指数量上的平衡,还包括质量和结构上的平衡。而本文在分析农村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平衡问题时,仅从数量上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农村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分析略显浅薄。其实,农村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他们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是高文化、高技能的管理人员,而不是只能从事简单农业生产的员工,即在农村人才市场上,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间的不平衡最主要的不是数量上的失衡,而是结构上的不匹配。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探讨农村企业人力资源质量需求与供给上,以完善现有研究。

配网线损精益化管理措施研究论文

配电管理存在问题论文

1目前低压配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①低压线损较高;

②设备落后,老化;

③电表难以防窃电功能不强;

④三相负荷不均衡。

1.2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线损工作不达标;

②线路和设备维护和保养不够;

③对违章用电和窃电现象管理不力。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快速发展,城乡用电量日益增大,这对我们的低压配电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根据在工作中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一套低压配电管理思路,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对此问题展开论述。

2低压配电管理措施

2.1进行科学管理

要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1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低压配电管理体系,可以对电网中涉及的各所各站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还要明确划分管理人员职责,将职责落实到位,确保低压配电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1.2建立定期抄表制度,实行动态抄表管理,定期和不定期地按线路同步查抄计量总表和分表。

2.1.3严防窃电行为,加强用电监督。作为基层电网的工作人员,要遵守用电制度,并以制度为依据,加强宣传,倡导广大用户文明用电,依法用电。

2.1.4保护供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对用电量要详细检测,详细记录,严防窃电和违规用电行为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要严厉制裁。

2.1.5加强需求侧管理,正确指导客户用电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确保经济运行。重视低压配电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对于季节性或临时性的配电变压器,在投运前应根据配电变压器的容量接入相应数量的负荷,以此保证变压器的负载率最合理,效率最高,能耗最小。

2.2城镇“标准化”改造

当前,我们市正在进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这为我们降低线损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低压改造同时也是电网改造效益的最直接体现。通过电网改造需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掌握本所所辖电网中的电能损失规律;二是查找技术线损与管理线损的组成比例,为日后的实际工作和策划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三是检测电力网络的漏洞,确定工作今后电网改造的重点;四是找出电力网运行存在的问题,制定最佳运行方案,使得降损措施具有针对性;五是查找出线损升、降的原因,制订出大致的工作方向。

2.3规范抄表管理,更换新型电表

要淘汰旧式电能表,转而采用误差小、超载能力强、抗倾斜、防窃电、可实现抄表自动化管理的新型电能表。推广应用集中抄表系统,实现大用户和居民用户远程抄表。

3低压配电网建设

3.1技术要点

3.1.1低压配电网宜采用安放有低压配电柜的低压配电室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在各个变压器之间可以设置漏电保护装置、熔断器、低压断路器等,这些设备可以保护低压配电线路在出现故障后依然可以向用户正常供电。

3.1.2配电设备建议采用低压配电室或户外配电箱的形式来进行,并将各用户的计量表计、计量表进线侧开关及漏电保护器等集中装设其中。

3.1.3对进、下户线方式进行标准的统一,如下户线采用特制电力线,与用户进户线相区别,下户线与分支线采用压接方式,下户线集中进低压分线盒或直接进配电室和配电箱中的分线盒。

3.1.4对于低压补偿配置,需要采用固定与分散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对损失的低压电容进行补偿。

3.2综合分析

集中接线的好处显而易见,由于支线减少,接头集中,便于电力维修和管理人员进行维护,大大增强了用电的安全性。同时这种形式也可以使得各个支线均匀的负担电荷,对负荷分配进行调整比较便利,可根据负荷情况进行调整,使三相负荷尽量平衡,避免了有些线路负荷过大,而有些线路负荷不够,造成资源浪费甚至是安全事故。

使用低压配电柜或者是户外配电柜,目的都是为了对计量装置进行统一管理,对基层的电力管理人员来说,可以方便的抄表和维护,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还可以有机会推广应用集中抄表系统,实现大用户和居民用户远程抄表。

4配电管理系统(DMS)

4.1概述

配电管理系统是一个涉及供电企业运行管理、设备管理、用户服务等各个方面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配电自动化实时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综合性数据库系统等为基础,组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应用功能子系统,包括配网自动化(DA)、配电工作管理(DWM)、故障投诉管理(TCM)、自动作图(AM)和设备管理(FM)、负荷管理(LM)、配网分析系统(DAS)等。以实现配电网的管理自动化,优化配网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DMS)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它被定义为一种可使配电企业在运行时以实时方式监视、协调和操作配电设备的自动化系统。我国的配电自动化也已大大发展,主要标志有:

①主机系统已由八位机发展到十六位机;

②系统的功能已由配电网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向开发实用功能递进;

③一次和二次设备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提高实现了变电站无人值班;

④组织管理体制更适于电力市场。

4.2配电管理系统的功能

配电管理系统(DMS)具有相当强大的功能,以下我们分别这些功能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①配电自动化DA。实现配网的运行、监控、故障诊断、故障隔离与网络重构决策。

②负荷管理LM。提供大用户负荷采集、控制功能。

③故障投诉管理TCM。投诉电话处理、故障定位与恢复供电。

④配网分析系统DAS。网络建模与网络拓朴、状态估计、配网潮流、网损与压降分析、短路电流、电压/无功控制、负荷预测等

⑤配电工作管理DWM。配网运行工作、统计报表管理;配电设计、施工、检修管理。

⑥图纸管理AM/FM/GIS配电图纸管理系统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自动作图(AM)和设备管理(FM)系统。它把标明有各种电力设备和线路的街道地理位置作为配电网管理和维修电力设备以及寻找和排除设备故障的`有力工具。

转大体上,DMS的高级应用软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来开发:

①基本应用软件(网络拓扑、状态估计、潮流计算等);

②派生应用软件(如变电站负荷分配、馈线负荷分配、按相平衡负荷);

③专门应用软件(如小区负荷预报、投诉电话热线处理、变压器设备管理等)。

总之,DMS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领域,是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实施配电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做好配电网络一次系统的规划和配电系统的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实施方案;

②从信息化的角度统一考虑EMS.DMS等,尽量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③加强配电自动化的通信技术,设备的开发及规约的规范化;

④注重配网应用软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5结束语

低压配电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念并结合实际经验,来不断的完善管理,提高低压配电管理的水平,为国家,为社会,为电力,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论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供电企业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不科学不合理

现代电力企业发展目标是以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也使得线损管理中所显现出的经济效益被忽视,供电企业专注于增加用电客户,扩大用电规模,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线损管理得不到有效落实,其显现的经济效益不能通过管理制度直接反映出来,使得各部门参与线损管理工作人员积极性低,线损管理在其看来只能算作供电企业的“副业”。要降低线损率需要各级供电局、供电所共同合作,但是很多企业在线损管理上只负责自己所管辖的领域,没有统一协调进行管理,导致线损管理过于分散,无法实现线损管理的最终目标。

1.2线损管理机制不健全

针对线损管理在供电企业的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供电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供电企业各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切实有效的将线损管理作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根据东莞供电局对线损管理中电力设备运行情况、电能计量常识、用电设备数据准确度、盗窃用电、电网配置及调度等方面情况,综合考察线损率的技术经济指标。由于管理机制不足,线损率所显现的技术经济指标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线损管理工作中线路安全运行、合理操作、及时有效维护等进行合理的分配。还需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线损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结合法律武器,对线损中触及法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惩治。

2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对策

2.1理清降低线损理论、技术、管理之间的关系

由于东莞供电局在地区供电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线损率不容乐观,以至于对地区经济和企业形象造成较大影响。东莞供电局提倡科技兴网,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网运行的科技水平,但是在线损管理这方面却没有理清思绪,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只是展现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还需应用于整个电网的维护和管理。理清降损在技术、理论、管理中的关系,能够改善供电企业的线损管制状况,切实有效的降低线损率。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能够带动理论损值的降低,在实际线损管理中,对技术降损而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此优化电网等级、改善电网结构、优化各项电力设备等方式来降低线损率,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技术降损达到应有的效果。技术降损需要管理、管理降损也需要管理,在理论降损的前提下,两者之间缺一不可,否则也无法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完善线损管理模式

我国很多电力企业都没有建立较为健全和完善的线损管理模式,致使线损管理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以东莞供电局的电网规模为依据,需设立线损管理办公室,并针对东莞供电局所管辖的各镇区设立分管部门,建立综合系统全面的线损管理体系。把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线损管理相结合,以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为出发点,对线损进行有效管理。

2.3加强线损管理的激励机制

东莞供电局是负责整个东莞市最大的供电管理企业,要加强线损管理的激励机制需要从镇区供电分局发展状况和战略发展目标为导向,在总部大力推行,以提高各个分级供电企业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整个东莞市的线损管理的整体改善和发展。针对企业的员工,特别是用电检查工作这方面,各部门各阶层的员工所采取的激励方式需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激励机制要有时效性,对在线损管理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单位、部门、员工进行及时激励,以实现激励效果最终目标。

3供电企业节能降损措施

3.1电网运行过程中降损措施

当电网运行过程中,输电线路的负载能力超出实际负载能力时,就会造成负载损失;空载损失是电能传输过程中,电力设备运行所产生的损耗。针对这两种情况,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电力传输材料,提高输电线路的负载能力,增加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电力设备的安装和选择要以节能为主,合理配置各类电力设备,这样才能实现节能降损的效果。选择合适的运行电压,能够有效的降低损耗;稳定三相电压负荷能为电力企业节约大量的电能。

3.2改善农村电网的布局和结构

东莞供电局要实施农村地区的电网改造和建设工作,提高供电可靠性、运行灵活性、电网结构合理性、供电质量标准化合格化以及方便维护和管理。要改善农村电网结构,首先,要实地调查农村用电负荷情况,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和统计,合理布置变压器,并合理确定其型号和容量,保证电压质量,减少线损。因输电线路的电能损耗大部分是主干线段,所以采用增大导线截面、转移负荷、平衡负荷等措施,提高电压质量,实现节能降损。

3.3采用节能的电力设备

可以从用电过程中采取节能降损,第一,采用节能型电器设备,对公共场所和城市建筑等照明进行合理的布置,以实现降损节能的效果。第二,使用节能变压器;第三,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的精确度。针对东莞供电局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引进和研发节能电力设备是促进东莞供电局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降低线损率,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要寻求更高、更强、更快的发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还需将线损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电力企业认清线损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才能实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不仅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还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线损对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线损率是供电企业衡量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可以说也是一个逆向指标。如果能够采取一定手段降低线损率,就表明供电企业可以用更少的购电量、更低的企业销售成本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企业总体利润自然提升。线损率不仅对于提高企业利润具有较大影响,也是一种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控制的指标。降低线损率是供电企业的生产技术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在生产管理、用电量管理、相关设备管理、产品运行管理等很多方面都可以采取手段降低线损率。降低线损率对利润的影响因素用公式表示有:利润增加额度=售电量-售电量2-计划线损率(2-实际线损率)×购电单价。

二、通过降低电损率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

1.完善企业线损管理体系

企业工作人员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做好对线损的管理工作,并且要做好强化线损的管理工作就需要从领导层入手。供电企业必须切实建立一套完整有利的线损管理网络。局长可以统筹兼顾管理全局工作,生产副局长主要负责细节性问题,把市场部、调度中心以及供电部门专职技术人员组成小组,定期举行召开线损分析例会,通过开会重点研究分析重要问题,对于专一的研究议题应尽量做到随时随地讨论,保证通讯渠道的畅通,相关电力信息应做到及时、准确的反馈,制定合理降损耗对策。

2.线损的计算分析及方案

计算供电企业线损率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采取节点等效功率的方式,将企业能量损耗转换为功率损耗进行计算,根据潮流计算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计算,其相关算法公式如下:ΔA=3I2pjRt,10-3=K2(P2PJ+Q2pj)/U2Rt10-3在这个公式式中,P2pj、Q2PJ分别代表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K值表示负荷曲线的系数。Ppi=AaIQ2PJ=ArI在本公式中,Aa为有功电量,Ar为无功电量。通常来说从电表中采集的运行数据作为评判线损计算的依据,因为其采集的过程相对方便,并且准确性也很高。关于各线路上的计算理论值应该定期同实际值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各电网、各线路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用电设备上的线损变化情况,再对相关的运行记录以及营业账目进行调查查阅,有的放矢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最终结果制定出具体降损方案。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固定损耗与可变损耗二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若固定损耗值大于可变损耗值,说明该线路及电气设备正处于轻负荷状态,造成线损的计算值与实际值偏高。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提高用电线路及设备的用电载荷,对电力价格的制定做到合理透明,保证整个线路具有足够的输送电荷。

(2)大力推广使用低能耗的变电配电设备,对高能耗变压器进行改造。

(3)转变“大马拉小车”的现状,采取科学手段来提高变压器的负载率,降低变压器空载比例。

(4)理论研究表明,电气设备的固定损耗与运行电压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故而若想降低线损率,首先应降低整个线路的运行电压。例如一条10KV的线路,运行电压每下降百分之五,总损耗率即可降低3.5%。

3.提高技术降损的研究力度

加大对相关降损技术的投资力度,对于那些投入运行时间较长、绝缘老化、布局不合理现象应做到尽早改造,并大力推广使用绿色新能源。

(1)在对高压配电网的改造工作之后,为了减少低压供电的使用,应该尽量的延伸推广高压线路,与此同时将变压器尽可能的安置在负荷中心。对使用高压线路进行延伸不但可以降低供电线损率,而且还可以有效的改善电压质量。在传送同等容量的供电线路中,如果使用高压线路,后期有功功率的损失就会大大降低,从而获得非常明显的降损效果。

(2)在对低压电网的改造的时候要采取防老化接户线和绝缘导线,相关的计量装置应采取分表进户的方式,降低线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电网设备的改造工作,不仅可以提高供电安全性,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线损率。

三、结语

电力网的线损率不仅可以衡量电力部门的能耗损失,同时也可以衡量我国电力工业经济效益。线损率越大则损耗的电能越多,所以采取措施切实降低电力企业线损率,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配电网中损耗分析以及降损措施摘要:配电网中损耗原因有很多,其中线损和网损是最主要的两种。本文首先介绍了线损和网损的理论计算方法,然后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降低配电网的措施。 关键字:配电网 损耗 措施 一、损耗分析 1.1理论线损计算法 均方根电流法是线损理论计算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计算条件和计算资料,可以采用平均电流法(形状系数法)、最大电流法(损失因数法)、等值电阻法、电压损失法等方法。下面介绍上述两种计算方法。 1.1.1均方根电流法 1.2网损计算法 1.2.1均方根电流法 均方根电流法原理简单,易于掌握,对局部电网和个别元件的电能损耗计算或当线路出日处仅装设电流表时是相当有效的尤其是在0.4-10kV配电网的电能损耗计算中,该法易于推广和普及但缺点是负荷测录工作量庞大,需24h监测,准确率差,计算精度小高,日由于当前我国电力系统运行管理缺乏自动反馈用户用电信息的手段,给计算带来困难,所以该法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 1.2.2节点等值功率法 节点等值功率法方法简单,适用范围广,对运行电网进行网损的理论分析时,所依据的运行数据来自计费用电能表,即使小知道具体的负荷曲线形状,也能对计算结果的最大可能误差作出估计,井且电能表本身的准确级别比电流表要高,又有严格的定期校验制度,因此发电及负荷24h的电量和其他运行参数等原始数据比较准确,且容易获取。这种方法使收集和整理原始资料的工作大为简化,在本质上,这种方法是将电能损耗的计算问题转化为功率损耗的计算问题,或进一步转化为潮流计算问题,这种方法相对比较准确而又容易实现,因而在负荷功率变化小大的场合下可用于任意网络线损的计算,井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但缺点是该法实际计算过程费时费力,且计算结果精度低。因为该法只是通过将实际连续变化的节点功率曲线当作阶梯性变化的功率曲线处理或查负荷曲线形状系数的方式获取节点等效功率近似地考核系统状态。 二、降损措施 1.简化电网的电压等级.减少重复的变电容量 城市电网改造工程要求做到:从500kV到380/220V之间只经过4次变压。除东北部分电网采用500kV、220k V、63kV、10kV、380/220V 5个等级外。其它电网采用500( 330)kV、220kV、110(或35) kV、10kV、380/220V 5个等级。即高压配电电压在110kV或35kV之间选择其中之一作为发展方向。非发展方向的网络采用逐步淘汰或升压的措施。 2.合理进行无功补偿,提高电网的功率因素 无功补偿按补偿方式可分为集中补偿和分散补偿。 2.1集中补偿: 在变电站低压侧,安装无功补偿装置(电容器),安装配置容量按负荷高峰时的无功功率平衡计算,安装电容补偿装置的目的是根据负荷的功率因数的高低而合理及时投切电容器,从而保证电网的功率因数接近0.9,减少高压电网所输送的无功功率,使输电线路的电流减少,从而降低高压电网的网损。 2.2分散补偿:由于电力用户所使用的电器设备大多都是功率因数较低,例如工厂的电动机、电焊机的功率因数更低,为提高功率因数,要求大电力用户的变压器低压侧安装电力电容器,其补偿原理与变电站的无功补偿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用户就地补偿采用随机补偿,利用无功补偿自动投人装置及时、合理地投切无功补偿电容器,保证10 kV电网的功率因数符合要求(接近0.9 ),从而减少10 kV配电线路的电能损耗。例如:10 kV线路末端进行无功补偿,如补偿前0.7到补偿后功率因数达到0.9,经过补偿后,电能损失减少了39.5%,节能效果可见一斑。 3.抓紧电网建设,更换高耗能设备 导线的电阻和电抗与其截面积成反比.因此,截面积小的线路电阻和电抗大,在输送相同容量负荷情况下,其有功和无功损耗大。目前,配电网,特别是农网中,部分线路线径截面小,负荷重,导致线损率偏高。此外,配电网中还存在相当数量的高耗能配电变压器,其空载损耗P 、短路损耗P 、空载电流百分值I %、短路电压百分比U %等参数偏大.根据这些情况,应抓紧网架建设,强化电网结构,并按配电网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进行配电设施的技术改造,更换配电网中残旧线路、小截面线路以及高耗能变压器。 4.降低输送电流、合理配置变电器 4.1提高电网的电压运行水平,降低电网的输送电流。若变电站主变采用有载调压方式调压,调压比较方便,根据负荷情况,随时调节主变压器的分接开关保证电网电压处于规程规定的波动范围之内,最好略为偏高,避免负荷高峰期电网的电压水平过低而造成电能质量的下降,同时也可提高线路末端的电压,使线路电流下降,从而达到降损目的,例如:电压水平从额定值的95%升到105%时,线路所输送的电流降低9.5 %,电能损耗下降18.2 %。同样道理,对于用户配电变压器及10 kV公用配变,可根据季节的变化,在规程规定电压波动范围内可合理调节配变的分接开关,尽量提高配网的电压运行水平,同样达到降损的目的。另外,可根据负荷的大小,利用变压器并列经济运行曲线分析负荷情况,合理切换,实行并列运行或是一单台主变运行,减少变电站的主变变损。 4.2合理配置配电变压器,对各个配电台区要定期进行负荷测量,准确掌握各个台区的负荷情况及发展趋势,对于负荷分配不合理的台区可通过适当调整配电变压器的供电负荷,使各台区的负荷率尽量接近75%,此时配变处于经济运行状态。在低压配电网的规划时,也要考虑该区的负荷增长趋势,准确合理选用配电变压器的容量,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避免“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另外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选用低耗变压器,对于历史遗留运行中的高损耗变压器,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更换为低损耗变压器,减少配电网的变损,从而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 5.降低导线阻抗 随着城区开发面积不断扩张,低压配电网也越来越大,10 kV配电网也不断延伸,如何规划好各个供电台区的供电范围将至关重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负荷与日俱增,为了解决0.4 kV线路过长、负荷过重的问题,在安全规程允许的情况下,将10 kV电源尽量引到负荷中心,并且根据负荷情况,合理选择10 kV配变的分布点,尽量缩小0.4 kV的供电半径(一般为250 m左右为宜),避免迁回供电或长距离低压供电。

日本精益制造方法研究论文

精益生产简称“精益”,是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哲学。精益生产在国内外的发展如下:1.精益生产在国外的发展现状以丰田、本田、日产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在六、七十年代广泛实施精益生产管理,获得巨大成功,以低成本、高品质的产品享誉世界。精益生产方式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既有有形的成效,如库存降低、品质提高、开发与生产周期缩短、人员减少、市场反应速度加快等,又有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价值观的认同、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团队精神的树立等无形成果。日本丰田汽车实行了精益生产方式之后,在短短的三十几年里就将汽车产业落后于欧美的地位完全改观,2004年丰田所创造的利润全球第一,超过美国福特和通用的总和;到2007年其汽车销量全球第一,销售额为2528亿美元,净利润165.4亿美元,这相当于美国汽车三巨头加上德国大众和宝马的利润总和,市值2000多亿美元,比底特律三巨头总和的7倍还多,在世界的汽车舞台上独占鳌头。继精益生产在汽车行业取得成功后,日本国内的电子、计算机、飞机制造等离散制造业相继实施了精益生产方式,并取得了很大成功。后来,精益的思想逐步被钢铁、化工等流程制造业接受,这些行业纷纷结合自己行业特点,创造出自己的精益生产方式,以至于精益生产方式成为日本工业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日本在重复性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就是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改进技术,理顺物流,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目前精益的思想正被航空、以及零售服务业等非制造的产业吸收和创造性地运用,如:日本的7-Eleven便利商店,实时掌握顾客的购买需求,每天多次的快速补货,都成功地达到仅维持少量库存,同时又避免卖场货架缺货,增加产品销售的零售产业目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欧美及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内掀起了学习精益生产的浪潮。特别是美国制造业,不仅仅引入了精益生产体系,还基于自身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性地将精益生产的许多思想应用于ERP系统中,使其ERP系统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领先世界。后来又把敏捷制造、流程重组、建立学习型组织与前者更好结合应用于企业,使精益生产更有本国特色,更具针对性。当然,欧美国家对精益生产的应用同样经历了由制造业再到非制造业的过程。如美国GE继在制造业实施精益生产取得成功后,更大力推动将精益导入在非制造的业务,GE消费金融服务在导入精益理念和作业改善之后,使得交易作业时间从35天减少为1一7天,大幅改善了阻碍业务成长的瓶颈,并使年营业额增加200万美元。目前,比较典型的运用精益生产方式取得成功的欧美及韩国企业有波音、戴尔、通用汽车、大众、福特、三星、现代等。甚至福特、通用、三星集团等企业进入中国后,也都采用精益生产,取得了出色的成绩,甚至比他们本国的企业更好,只是他们的精益生产更具中国特色。精益生产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引入我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最早引进精益生产方式的企业。80年代初一汽派出40人的考察团到丰田参考、学习半年回国后,在一汽的各分厂实施精益生产。由于受当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地大物博传统思想的影响,精益生产未受到足够的重视。2.精益生产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到了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竞争的加剧,一汽、上海易初摩托车厂、宝钢对精益运营的成功实施,国内更多的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了精益运营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广大的应用前景,纷纷在抓紧研究应用。目前,汽车、电子、医疗器械、机械等行业是精益生产普及程度较高的几个行业,也是精益制造较领先的行业。这些行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需求变化大、物料种类多、品种多、管理成本高、物料管理复杂。所有这些特征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汽车行业,汽车业也一直走在精益自动化的前列,从整车装备开始,到汽车组装线,甚至汽车零配件供应商都较早贯彻了精益的思想。如一汽、奇瑞、三一重工、东风、上海大众汽车、青岛四方机车、康达油泵油嘴等。作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汽车发动机企业,以一汽丰发、上海通用、江西五十铃等合资的公司实施效果为先,比较全面地实施了精益生产体系;国内的江淮、奇瑞发动机厂等次之,其它的发动机企业也逐步结合自身实际,有步骤的引进、推广精益生产方式。电子行业如联想电子、华为、海尔电器等都导入了精益生产体系,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各自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精益生产方式,取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并未获得预想的成功,甚至带来了相当的负效应。究其原因,则非常复杂,有对精益生产理解不深,急攻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有推进过程中的基础管理提升,不能持之以恒的问题,有行业中生产特点问题,也有社会文化问题等不一而论。

《精益工作法---超级简单实用的个人绩效提升指南 》---丹尼尔·马科维茨 精益这个理念是由日本丰田公司率先提出的,丰田的精益生产方法就是一种为切实提高生产效率的基本工作方法,简单说就是“价值优先 ”、“优化流程 ”。精益理念的问世颠覆了人类对于工作生产的理念和模式,苹果,优衣库,耐克,英特尔等知名企业都是丰田的学生。 精益理念的核心有三个原则:杜绝一切浪费,压榨最高效率,创造最大价值。说白了,就是要把“高效率”三个字,摆在所有事情最前头。其榨干效率的要求,不仅仅针对生产线,而是从上到下,立体贯彻:从开始设计一款新车,在图纸里就体现简单高效;到了生产线,严格控制一切浪费;最后,周边供货商,也要一样来提高效率——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外围供货,全程无“死角”。 精益理念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生产,也适用于我们个人的工作领域。作者认为我们本质上其实和工厂是一样的,都是创造价值的。我们要把自己当做一间工厂来看待和管理的时候,才会避免浪费,提高效率。 1、学会扔东西学会断舍离,不乱买东西,扔掉没有用的东西,放弃对物质的依赖。三个月不用的东西就应该果断放弃。不要让过多的东西占领自己的物理空间和心智空间。 2、认清你的价值名片、职位不是你的价值,你的价值在于为公司提供合格的价值和产品。如何评价工作成果?一项工作活动,要说它有价值,必须:一、你的客户要愿意为你的这项活动付钱,二、必须对过去的产品或服务有实质性的提高,三、尽量一次性完成,不能返工。 3、把球传出去工厂是流水线,一定要让工作流动起来,最理想的工作状态就是,创造“流动性”,工作像河流一样开始流淌。如果如果工作经常在某个环节卡壳,变成静止的湖泊,那效率就下降了。 4、每次只干一件事 大脑的生理构造决定了人类的大脑天生不善于同事处理多件事,如果让它同时处理,它只会不停犯低级错误。 5、避免过多选择 过多的选择,会让人陷入不必要的纠结中,降低效率。

精益生产在国内外的发展如下:1.精益生产在国外的发展现状以丰田、本田、日产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在六、七十年代广泛实施精益生产管理,获得巨大成功,以低成本、高品质的产品享誉世界。精益生产方式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既有有形的成效,如库存降低、品质提高、开发与生产周期缩短、人员减少、市场反应速度加快等,又有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价值观的认同、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团队精神的树立等无形成果。日本丰田汽车实行了精益生产方式之后,在短短的三十几年里就将汽车产业落后于欧美的地位完全改观,2004年丰田所创造的利润全球第一,超过美国福特和通用的总和;到2007年其汽车销量全球第一,销售额为2528亿美元,净利润165.4亿美元,这相当于美国汽车三巨头加上德国大众和宝马的利润总和,市值2000多亿美元,比底特律三巨头总和的7倍还多,在世界的汽车舞台上独占鳌头。继精益生产在汽车行业取得成功后,日本国内的电子、计算机、飞机制造等离散制造业相继实施了精益生产方式,并取得了很大成功。后来,精益的思想逐步被钢铁、化工等流程制造业接受,这些行业纷纷结合自己行业特点,创造出自己的精益生产方式,以至于精益生产方式成为日本工业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日本在重复性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就是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改进技术,理顺物流,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目前精益的思想正被航空、以及零售服务业等非制造的产业吸收和创造性地运用,如:日本的7-Eleven便利商店,实时掌握顾客的购买需求,每天多次的快速补货,都成功地达到仅维持少量库存,同时又避免卖场货架缺货,增加产品销售的零售产业目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欧美及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内掀起了学习精益生产的浪潮。特别是美国制造业,不仅仅引入了精益生产体系,还基于自身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性地将精益生产的许多思想应用于ERP系统中,使其ERP系统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领先世界。后来又把敏捷制造、流程重组、建立学习型组织与前者更好结合应用于企业,使精益生产更有本国特色,更具针对性。当然,欧美国家对精益生产的应用同样经历了由制造业再到非制造业的过程。如美国GE继在制造业实施精益生产取得成功后,更大力推动将精益导入在非制造的业务,GE消费金融服务在导入精益理念和作业改善之后,使得交易作业时间从35天减少为1一7天,大幅改善了阻碍业务成长的瓶颈,并使年营业额增加200万美元。目前,比较典型的运用精益生产方式取得成功的欧美及韩国企业有波音、戴尔、通用汽车、大众、福特、三星、现代等。甚至福特、通用、三星集团等企业进入中国后,也都采用精益生产,取得了出色的成绩,甚至比他们本国的企业更好,只是他们的精益生产更具中国特色。精益生产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引入我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最早引进精益生产方式的企业。80年代初一汽派出40人的考察团到丰田参考、学习半年回国后,在一汽的各分厂实施精益生产。由于受当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地大物博传统思想的影响,精益生产未受到足够的重视。2.精益生产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到了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竞争的加剧,一汽、上海易初摩托车厂、宝钢对精益运营的成功实施,国内更多的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了精益运营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广大的应用前景,纷纷在抓紧研究应用。目前,汽车、电子、医疗器械、机械等行业是精益生产普及程度较高的几个行业,也是精益制造较领先的行业。这些行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需求变化大、物料种类多、品种多、管理成本高、物料管理复杂。所有这些特征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汽车行业,汽车业也一直走在精益自动化的前列,从整车装备开始,到汽车组装线,甚至汽车零配件供应商都较早贯彻了精益的思想。如一汽、奇瑞、三一重工、东风、上海大众汽车、青岛四方机车、康达油泵油嘴等。作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汽车发动机企业,以一汽丰发、上海通用、江西五十铃等合资的公司实施效果为先,比较全面地实施了精益生产体系;国内的江淮、奇瑞发动机厂等次之,其它的发动机企业也逐步结合自身实际,有步骤的引进、推广精益生产方式。电子行业如联想电子、华为、海尔电器等都导入了精益生产体系,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各自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精益生产方式,取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并未获得预想的成功,甚至带来了相当的负效应。究其原因,则非常复杂,有对精益生产理解不深,急攻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有推进过程中的基础管理提升,不能持之以恒的问题,有行业中生产特点问题,也有社会文化问题等不一而论。

仅供参考:精益生产的产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面对这样的先进生产方式,一定要把握好,精益生产已经受到了很多管理者的亲睐,有的已经开始在做了,取得的成果还是不错的,那么企业在做精益生产之前一定要对精益生产能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做好精益生产,也是为了企业的更好发展,那么如何正确理解精益生产?下面具体说一下。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工程界与企业界曾经掀起过"精益生产热",出版了不少的研究论文与书籍,但是自主的研究、开发与运用很少,大量是照抄照搬的"二手货",缺乏对丰田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对实施精益生产的研究与准备不足。由于这个"热潮"包含了个别研究人员浓厚的想当然成分与误导,与实施者急于求成结合的"实践"造成了今天的后果:我们不得不重新学习、了解和利用JIT哲理与精益生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实施"国际汽车计划(IMVP)"形成的《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曾经提及:"我们命名为'精益生产方式'的日本新技术(丰田生产方式)……",可是经过渲染后变成只有精益生产而不屑于丰田生产方式,误导了学习与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从其它国家学习与研究的结果转手学习、研究与运用精益生产。理论上,精益生产与丰田生产体系没有本质的区别,根本的是丰田生产体系。现在的共识是,丰田生产体系将替代大量生产方式与单件生产方式,已成为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的主导生产方式。例如,在MIT上述着作中作者明确指出:"我们确信精益生产方式必将在工业的各个领域取代大量生产方式与残存的单件生产方式,成为20世纪的全球标准生产体系".今天产业界已经提出"精益生产/丰田生产方式是21世纪的主导生产模式".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世界制造的发展趋势,积极地学习与运用丰田生产方式。近10年中国与许多其它国家一样,对丰田生产方式抱有某些偏见和误解。StuartCrainer在其着作《管理百年》中指出,过去40年(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西方汽车生产厂家总是落后(日本汽车厂家)一步,他们追赶的对象是日本的巨人--丰田公司。从理论角度看,精益生产没有任何创新性与革命性。事实上丰田生产体系/系统(或习惯称为精益生产)是建立在准时生产(JIT)、每个员工都对质量负责和价值流三个原则基础上。其本质是隐藏着戴明质量控制的灵魂与思想,即丰田公司采用的是戴明推行的质量管理基本原理。准时生产主张:基于盲目需求的汽车或其它产品的生产是没有用的,生产必须与市场需求密切联系;一切浪费(损耗)是不好的,必须执行按照订单或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的准时制。在丰田生产体系中每个员工都应该对质量负责,执行生产者自治,一旦发现任何质量缺陷都应该尽快纠正。这样,已经把新技术与技艺融入生产流程的分析、设计与再造和过程的连续改进,使企业的知识产权与技术优势蕴含在制造过程中。价值(Value)是一项财富、货物或服务(APICS,2002)。与价值概念相关的核心概念是:"价值不是企业能控制的东西,它存在于顾客的心里","人们会把真正的价值归结于什麽,是你不能命令或控制的"(英国《FT全球经济报导》)。因此,价值的附加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并非企业可以"命令"或控制的。2001年RichardB. Chase把价值定义为质量除以价格。基于价值的管理(VBM,Value-basedmanagement)是指满足顾客创造共享财富的概念。价值驱动的企业(Value-drivenenterprise)是一种在原材料转换成最终货物或服务中附加顾客规定效用的组织。价值链(Valuechain)指的是公司能够向顾客售出货物与服务附加价值而接受顾客支付的功能/职能(APICS,2000)。价值流(Valuestream)是创造、生产和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市场的流动/过程。对于货物,价值流是由原材料供应、制造与装配和配送网络研组成。服务的价值流是由供应商、支持技术与人、服务的生产者和配送渠道构成。通过简单的商务或服务业网络可控制价值流(APICS,2002)。因此,应该把企业看作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统一完整的产品与服务生产与供应过程,包括了所有相关的供应商和市场顾客群。由此可见,价值流与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密切相关,是企业商务运作的重大革新领域。譬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公司实现了零售业供应链成本的降低。其实质是建立于获取竞争优势价值流的运作管理。因此,中国企业学习与实施精益生产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丰田生产体系的相关理念和上述三条基本原理。同时,去除浮躁与急于求成的心态,认真地把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适用的新技术和新管理同企业的顾客与资源条件融合,并落实于整个制造流程(过程)中,以形成企业独有、难于被竞争对手学习、模仿与窃取的核心能力。一句话就是结合国情、企业实际学习、利用精益管理。注意事项企业在实施精益生产之前,一定要先学习精益生产,要对它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这样也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开展精益生产,没有一个好的理解和感受是很难将精益生产做好的,企业的发展需要这样先进的方式来支持,企业也要正确理解和实施。

精益生产论文选题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对开题报告的层次和水平起决定性作用,也是英语论文“文献综述”的基础。

撰写研究现状之前,需要查阅与论文选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以便了解国内外在该选题上的研究现状,比如:目前已经有了哪些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是如何实施的;它们的研究方向和深度;取得了什么成果;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等等。

对选题相关文献的认真查阅不但可以让我们避免进行无效重复的研究工作,而且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研究视角。通过较全面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就可以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或漏洞,甚至可以启迪新的研究思维和角度,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目的和切入点。

写论文研究现状注意事项

研究现状内容长度一般是在1000字左右。并要附上有权威性和时效性的参考文献目录。在写研究现状时,不能单纯列举,应避免繁琐和不得要领。

另外也应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谈。要先从大处着手,然后逐步归拢,最后集中到本选题的研究问题上。要对所搜集到的研究文献进行的归纳和整合,客观地阐述研究背景,然后对巳有研究的不足进行主观评论。

必须指出国内外文献就相关论题已经提出的观点、解决方法和阶段性成果,阐述这些研究的广度、深度和不足,从而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确定本选题研究的平台,并指出本选题的研究预期将有哪些突破。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广东拾九五”重点课题《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的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 2、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 3、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理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报告、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第三部分 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六)研究工作的步骤(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八)现有基础(九)经费估算(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主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 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矗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 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记得采纳啊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七、课题的经费估算。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现状怎么写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

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

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

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

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