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脑电的最新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脑电的最新研究论文

Hello, 这里是 行上行下 ,我是 喵君姐姐 ~心仪科技为帮助广大学者更好的了解所学知识如何运用于科研中,在科研中遇到问题如何得到解决等相关问题,开展了“博导带你做科研”系列活动。 在往期转录中,李红教授介绍了 如何成为优秀的研究生 。本期,将继续介绍心仪科技“博导带你做科研”系列活动第二期“脑电的现在与未来”。 主讲人: 尧德中教授 ■ 全国人大代表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中国脑电联盟理事长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 脑电零参考技术(REST)发明人 ■ 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本期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介绍: 1.人类脑电的发现 1924年,Hans Berger发现了人类脑电。直到1929年,他才正式发表人类头表脑电。此外,Hans Berger首先命名了α波和β波,而且他还是第一个采用EEG作为脑电图缩写的人。2.脑电的内涵与特点 不管大脑是处于正常的脑功能状态,或者是脑疾病状态,只要我们的大脑还在运转,那么大脑里边就存在神经活动。神经活动会产生电信号,电信号传播到头表面,如果在头表面插上电极,我们就可以观测到脑电图。 通过脑电图可以获得两种基本信息:空间分布和时间进程。 脑电的时间分辨率很高,这取决于方差期的采样率可以非常快。 但是一般来说,脑电的时间分辨率是毫米级的,脑电可以跟踪毫米级的大脑功能和疾病事件。 而脑电的空间分辨率有限。 这不是因为电极数不够,而是脑电信号从大脑传输到头表后,相当于经历了低通滤波,所以有研究者认为头表脑电记录仪的空间分辨率在5mm以上的,实际上这也很难达到,通常脑电的空间分辨率是厘米量级。因此,只能说大概在哪个脑区。3.脑电中的理论和技术 了解脑电的基本情况后,脑电研究中到底可以研究哪些东西呢?下图给出了总结。通过神经活动可以产生地形图和时间进程。 有地形图以后,就可以推测大脑的什么位置存在神经活动,从而实现空间的定位,这称为脑电的定位问题或者反演问题。相反,如果知道源,来求头表定位,成为正演。以前主要做空间定位,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大家觉得这种定位比较粗糙,人们还想知道大脑里的回路机制,但是这个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根据时间过程,我们可以进行附列变换和小波分析获得时间频率的信息,比如小波分析可以获得“时频特征”,即在某一个时间点的频谱特征。通过这些脑电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脑的认知过程或者脑疾病,之后能采取调控措施和干预手段,调控后脑电会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治疗疾病或者提高认知能力。归纳起来,脑电涉及的技术问题可以用4S表示:stimulus(刺激),sense(感知),sites(空间位置),spectra(原型)。同时,也包括四个科学问题,用4W表示:where,when,what,why。这代表脑电的神经活动事件在大脑的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为什么发生这个事情。4.脑电技术的大事件 脑电发生的历史具体如下图: 5.诱发脑电ERP的价值 在认知心理学中,早期的行为研究比较看重两个参数,一个是准确率(accuracy),一个是反应时(reaction time)。 ERP应用于心理学时,有人把它成为21世纪的反应时,认为它是认知过程中的更精确刻画。因为行为研究中的反应时是大脑做出反应后再传到外周神经,然后手再按键反应,比较慢。而通过ERP知道,大脑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一个脑电事件,ERP给出了更精确的脑电事件时间,它可以称为头表二维空间中的反应时。6.脑电EEG的临床价值 目前主要的两个应用:一是癫痫的诊断标准,有脑电异常和行为异常;另一个是根据不同阶段的脑电特征,作为睡眠阶段分期的基本依据。通过上述讲解,脑电(ERP/EEG)到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 第一,时间分辨率很高(High time resolution); 第二,脑电测量仪便携(Portable); 第三,非常便宜(Very cheap),某些国产的脑电仪三四千块钱就能买到。 第四,它是神经活动的直接反应(Direct reflection ofneural activity ); 第五,它是无创的(Noninvasive),它接收的是大脑产生的信号; 第六,局限是空间分辨率低(Limited spatial resolution)。 不管怎么说,脑电(ERP/EEG)的优势决定在观测大脑时它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技术。1.脑电功率谱分析 脑电功率谱分析仍然是脑电应用中最主要的方面。早在1938年没有计算机时,grass和gibbs(1938)用机械式的频率分析手段做出了不同状态功率谱的差异。闭眼的时候,alpha波非常强;睁眼的时候,alpha波幅度会降下来;睁眼阅读时,alpha波幅度更低。alpha波可以认为是大脑放松状态的参数,伴随着认知任务逐渐降低。基于功率谱分析,可以衍生定量许多参数。但是,功率谱分析受到参考电级的分析非常明显。 下图是功率谱分析的结果, alpha波被分成了两个频段(7.5~9.5Hz,10.0~12.5Hz)。用左耳(Left ear)参考,功率谱偏向右端。用连接耳(Linked ears)的时候,功率谱上移,因为耳朵发附近的信号被减去了。用平均参考(AR)的时候,信号往下沉,整个信号部分都变了,真正的结果应该是零参考(REST)。从这可以看出,如果选用的参考电极不合适,得到的结果差异很大。建议大家用零参考,零参考是目前公认的理想参考电极。2.脑电网络分析 1)网络差异可以区分文理科学生 左边的图代表闭眼静息状态,红色线条表示文科生连接显著强于理科生,蓝色线条表示理科生连接显著强于文科生,而蓝色线条只有一条。但是在逻辑运算任务状态,很多红色线条变成了蓝色线条,这就体现了理科在其中的价值。 2)网络差异可以预测运行想象脑机接口的能力 脑机接口取决于两个方面,好的算法和好的被试。 比如运动想象能力,有些被试可以达到100%,而有些被试只能达到随机水平50%,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异?我们可以很简单地说,脑袋不一样,那到底是什么不一样,我们可以从大脑发出的脑电信号看是否一样。经过研究发现,脑电脑网络的效率可以预测被试的运动想象能力,网络效率越高,被试的运动想象能力越强。3)脑网络分析受参考电极的影响 同一组数据在零参考网络和在其他参考网络下会不一样,只有零参考网络的时候和真正的网络是一致的,这再次告诉我们参考电极是非常重要。4)脑电网络分析受伪迹干扰影响 脑网络分析受噪音影响较大,但是如果有比较好的方法,也可以得到比较好的结果。3.诱发脑电差异波分 析 1)差异波分析是诱发脑电研究中的常用方法 比如正常人和精神病人的差异波有所不同,在心理学研究中差异波分析非常有用。2)差异波分析受参考电极的影响 同时给被试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一种情况是让被试只注意视觉刺激,另一种情况是让被试只注意听觉刺激。 这两种情况下差异波的分布,用连接耳(LM)做参考电极时,差异波主要在额叶;用平均参考(AR)做参考电极时,差异波在额叶和枕叶都有;但是用零参考(REST),差异波在枕叶。 同一个实验,选用的参考电极不同,得到了三种结果。结合差异波在大脑皮层的源分布,发现零参考的结果是正确的。4.脑电成像分析 脑电研究的重要一面是想知道,头表面观察到的现象究竟是大脑什么区域发生的。从大脑表层去找大脑里面发生的事情就称为脑电逆问题,这个问题在数学和物理上是一个非唯一问题,也就是说,同样的头表脑电在大脑里面可能有多种情况可以产生相同的头表脑电。 在心理学和临床研究中,解决脑电逆问题非唯一的办法就是引入各种假设和约束。5.同步脑电-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信息可以作为脑电逆问题的约束信息,由此发展了一些方法,如本征空间最大信息典型相关分析法(emiCCA),优势是同时获取脑电-磁共振线性和非线性相关成分。还有磁共振网络信息约束的脑电逆方法(NESOI)。   6.开放技术时代 1)EEG/ERP零参考软件(REST) 现在脑电技术有一种开放的趋势,很多方法技术变成了开源软件,放在网上供大家免费使用。脑电零参考软件在几年前就成为了开源软件,在EEGLAB里面就可以直接使用REST。2)同步脑电-磁共振分析技术软件(NIT)同步脑电-磁共振分析算法也变成了开源软件,这个软件里面包括三大模块:基本功能磁共振、基本脑电处理、EEG-fMRI融合模块。软件说明论文: Dong et al, Frontiers inNeuroinform, 2018.1.宽频脑电信息挖掘 国际上非常著名的一本脑电技术书《lectroencephalography》提到了21世纪的脑电。 书中将0.3Hz到80Hz称为现在的脑电,而21世纪的脑电要从0-1000Hz ,也就是说, 超低频(0-0.3Hz)和超高频(80-1000Hz)的脑电 是我们现在和未来要努力挖掘的信号 ,未来宽频脑电技术有望在各个领域应用。2.qEEG2.0 qEEG2.0是基于零参考的多参数定量脑电图研究和应用。在计算机出现之前,脑电图就在进行功率谱分析。计算机出现后,发展应用更多,而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定量脑电图。 但是到目前为止,定量脑电图的使用并不是十分理想,尤其是临床领域,大部分人用脑电图仍然是凭眼睛看,极少使用定量脑电图。这主要是因为定量脑电图的标准化不够,采用的处理方式和参考电极没有统一标准,导致重测信度不够。3.计算神经科学模型 与此同时,脑电的发展方向不止是基于数据的分析,可能未来基于模型的脑电分析会越来越多。如皮层-丘脑-基底节环路模型可以用来检测全面性癫痫的发作与终止。4.脑电因果网络模型 前面讲的脑网络主要是功能网络,只是说明了两个电极相关,没有涉及因果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会研究脑电的因果网络,目前已经有磁共振因果网络,但是时间分辨率不高,而脑电的时间分辨率较高,所以脑电因果网络模型会更有价值。5.云脑科学浪潮 国际脑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开放科学,很多数据技术软件开源。2017年国际上建立了一个国际脑实验室,通过云端合作。未来云脑科学会逐渐兴起,这能很好的将工程师和科学家联系起来,使得工程师的方法和科学家的问题研究相结合,他们在云端就可以实现共享合作。今天的分享就到了这里了!更多详细的内容可以在后台获取视频链接哦!直播活动主题: 心仪科技“博导带你做科研”直播周 直播主讲题目: 脑电的现在与未来 主播主讲人: 尧德中教授,中国脑电联盟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脑电零参考技术(REST)发明人,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 直播主办方: 上海心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本期主要讲解了脑电技术的内涵、脑电技术的现在和脑电技术的未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这里也十分感谢“心仪科技”的支持以及尧德中教授的讲授。整理/排版:upmer 校对:喵君姐姐

1. 神奇的脑电波小知识(脑电波) 神奇的脑电波小知识(脑电波) 1.脑电波 现时有关脑子各部位负责执行那些功能脑神经科学家已有一定的了解,各种频率的脑电波在人的那一些感知状态里出现亦已透过贴附於头皮上的 "脑电极感应器" 和电脑分析技术得出可靠数据。国外亦有很多大学依据这些数据发展出各种学科供有志大脑神经研究的大学生入读。 在这些研究当中有一些是企图透过控制个人脑电波去提升智力水平, 调节情绪和思维向度(正或负向思维), 这包括现在常听到的 "脑波机", 这是透过络耳筒机般配戴在头皮上的电极流过的微弱直流电加强脑部电流动强度企图达到训练效果。据闻美国亦在他们的军人身上用此种方法提升枪手的射击准确度。但由於这些研究尚未十分成熟, 有什麽不良副作用尚未十分掌握, 故此参与实验活动的都是一些自愿成年人。 另一种可行训练方法是透过音频去进行, 过种训练一般称为音乐治疗, 进行此种治疗的人应有大学硕士学位及注册认可资格。2.神奇脑波有用吗(用医学说明) 人脑中存在着数以亿计的脑细胞(又称神经元),神经元间的交互形成电器性的变动,当无数神经元同时发射信号时便会在大脑中产生强大的电场活动,这些电器性的摆动可由高灵敏医疗器械(如脑电图描记器)检测出来,而这种摆动呈现在科学仪器上,看起来就像波动一样,因此脑中的电器性震动我们称之为脑波,也称脑电波。 通俗来讲,脑波就是脑细胞活动的节奏。人脑即就是通过控制脑电波进行活动,活动过程中会释放出不同频率的电气化脉冲,经由脑电图可呈现在我们面前。 既然我们已经充分了解了脑波活动规律,就要运用科学的手段使其造福于人类,于是便产生了脑波传输。脑波传输就是人脑在外界的 *** 下,从一种脑波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 到底要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既能 *** 大脑,又不会对大脑产生任何伤害呢?脑波专家经过研究表明,通过听觉可以实现脑波的传输,而且是一种健康安全的 *** 方式,这也就是您在神奇脑波软件中听到的脑波音频。 脑波频率四大分类 β波 (14 to 32 Hz)大脑进行思维意识活动时产生此波,亦是脑波中最常见的波段掌管注意力、逻辑能力、推理能力、警醒度和批判性思维 随着β波的增加,身体逐渐呈紧张状态,会引发焦虑、紧张、注意力分散、失眠等症状,重者会导致神经失常正常生活及思维意识不可或缺 α波 (7 to 14 Hz)产生于人意识放松思维松懈之时 身心放松,超强学习及记忆能力,注意力集中,易于冥思,有助于身体健康 想象生动,视图清晰 帮助记忆梦境和冥思状态意识与潜意识的交接,冥思必达脑波状态 θ波 (3.5 to 7 Hz)此波由潜意识释放,反应于睡眠状态及快速眼部运动状态 连接深度冥思状态及精神状态,使思维更加清晰,更富创造力,提高学习记忆效率,促进身心康复强化长期记忆,创造力灵感的源泉,身心负担由此释放冥思和精神活动的关键 δ波 (0.1 to 3.5 Hz)深度熟睡,无意识状态下产生此波深度入迷状态,身体意识渐弱直觉可靠,精神意识增强,获得清醒时无法企及的知识信息个体或集体无意识状态之必达脑波,通向精神之界 *** 这样定义脑波传输:“脑波传输”或“脑波同步”,均指将一种脑波状态经过特定的 *** 转换器转换为预先设定的,具有特殊效用的另一种脑波状态,通常这一过程需要借助特殊的医疗设备加以完成,其应用面非常广泛,常见的如睡眠引导等。 “脑波传输”其工作原理可总结为“频率仿效反应”,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人体现象,表现在人脑会随着外界更强大的另一种频率 *** 转换为与之相似的一种脑波状态。这种 *** 可能来自多方面,有时是听觉上的 *** ,主要来自于两耳搏动、等时音频及单声拍,也有一些视觉上的 *** ,如筑梦机,同时,更是有将视觉和听觉 *** 融合在一起的智力机器,甚至电磁波等。 下面是一些脑波传输音频可以达到的效果:轻松冥思 冥思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人的脑波频率调整到低度的Alpha, Theta 和Delta波频率,以此转变人的思维状态。一般脑波频率处于Alpha波,8Hz --13Hz时就是正常的冥思状态。 一般冥思者需要数年时间的练习才可以步入冥思的境界,现在无需经过特殊的训练,单是通过脑波传输将脑波调整到冥思时需要的脑波状态就可以开始轻松地冥思,在家里就可以随时开启冥思之旅,真正的方便又快捷。学习事半功倍 研究结果表明Theta波状态(4hz - 7Hz)是学习的最佳状态,而儿童处于这一脑波状态的时间远远高于成人,这就是为什么比起成年人儿童更易于学习新知识。 Alpha波频率对学习也非常有帮助,所以在收听Alpha波音频时可以播放语言磁带或者 *** 潜意识的录音带,学习效果会非常显著。提高睡眠质量 很多人反应每天收听半个小时的Theta脑波就相当于平时睡4个小时。 所以等时音频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减少睡眠时间。治疗一些精神疾病 脑波传输可以治疗许多精神疾病,诸如抑郁症、缺乏自信、多动症、孤僻症,以及戒除烟瘾酒瘾等,对于治疗头痛和偏头痛也有其一定的效果。 下面是一些对于脑波传输效果的反馈:1. 可以减轻甚至消除抑郁情绪,使人更加乐观和快乐,不用借助抗抑郁药物就可以保持精力充沛,周身都觉得非常舒畅。2. 快速进入睡眠,睡眠质量也很高,摆脱失眠困扰,从此戒掉安眠药。 3. 压力和焦虑都慢慢消散了,生活节奏依然是那么快,可是借助脑波的作用可以积极面对,减轻了很多压力。4. 降低血压。 5. 不用吃药就可以减轻头痛和偏头痛,曾经患过慢性头痛偏头痛的患者都反应症状消除了。6. 增强免疫力。 抵抗外来侵袭,保持身体健康。7. 运动员和长期从事体育运动的人都表示运动前收听脑波传输可以让表现更出色。 8. 给女性用户带来福音,经前症候群和情绪不稳定都一扫而光。9. 戒除长期隐疾。 烟瘾、药瘾和毒瘾从此再也不见,实践证明脑波传输在治疗隐疾时非常有效且病情不易复发。 3.脑电波的科学解释 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各种生物均有电活动的表现,大如鲸鱼,小到细菌,都有或强或弱的生物电。其实,英文细胞(cell)一词也有电池的含义,无数的细胞就相当于一节节微型的小电池,是生物电的源泉。 人体也同样广泛地存在着生物电现象,因为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对脑来说,脑细胞就是脑内一个个“微小的发电站”。 我们的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脑电波。早在1857年,英国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学工作者卡通(R.Caton)在兔脑和猴脑上记录到了脑电活动,并发表了“脑灰质电现象的研究”论文,但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十五年后,贝克(A.Beck)再一次发表脑电波的论文,才掀起研究脑电现象的热潮,直至1924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贝格尔(H.Berger)才真正地记录到了人脑的脑电波,从此诞生了人的脑电图。 这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0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 δ波,频率为每秒1-3次,当人在婴儿期或智力发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状态下,可出现这种波段。 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成年人在意愿受到挫折和抑郁时以及精神病患者这种波极为显著。但此波为少年(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 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平均数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如果没有外加的 *** ,其频率是相当恒定的。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该节律最为明显,睁开眼睛或接受其它 *** 时,α波即刻消失。 β波,频率为每秒14-30次,当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时出现此波,当人从睡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被该节律所替代。 在人心情愉悦或静思冥想时,一直兴奋的β波、δ波或θ波此刻弱了下来,α波相对来说得到了强化,因为这种波形最接近右脑的脑电生物节律,于是人的灵感状态就出现了。 脑电波的节律来源于丘脑,科学家曾将动物大脑皮层与丘脑的联系切断,脑电波的节律消失,而丘脑的电节律活动仍然保持着。如果用8-13Hz的电脉冲 *** 丘脑,在大脑皮层可出现类似α节律的脑电波。因此,正常脑电波的维持需要大脑与丘脑都要完好无损。 另外,大家都知道“电生磁,磁生电”的道理,也就是说,电场与磁场总是相伴而生的。既然人脑有生物电或电场的变化,那么肯定有磁场的存在。果然,科学家Cohen于1968年首次测到了脑磁场。由于人脑磁场比较微弱,加上地球磁场及其它磁场的干扰,必须有良好的磁屏蔽室和高灵敏度的测定仪才能测到。1971年,国外有人在磁屏蔽室内首次记录到了脑磁图。脑磁测量是一种无损伤的探测方法,可以确定不同的生理活动或心理状态下脑内产生兴奋性部位,无疑是检测脑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脑电波或脑电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用于脑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临床实践的应用,与人类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4.α脑电波的神奇功效 以前,大多数医生对脑电图的α波熟视无睹,因为它反映的是正常人常见的脑电图,与诊断疾病关系不大。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外的脑电图学者、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对α波已经刮目相看了。 这是为什么? 更多的研究发现,α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神奇功效: (1) 激发潜在能力 (2) 提升记忆效果 (3) 发挥灵感及创造力 5.神奇脑波有用吗 效果因人而异。 如果真的是脑波音频,背景有嗡嗡的声音,那肯定是有效果的。 1.简介: 脑电波是一种 使用电生理指标记录大脑活动得方法,大脑在活动时,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经总和后形成的。 它记录大脑活动时的电波变化,是脑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或头皮表面的总体反映。 脑电波来源于锥体细胞顶端树突的突触后电位。脑电波同步节律的形成还与皮层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活动有关。 2.临床检测: 脑电波或脑电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客观指标, 不仅可以用于脑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临床实践的应用,与人类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脑电波是诊断癫痫的必要依据,脑电波对于各种颅内病变,如脑中风、脑炎、脑瘤、代谢性脑病变等,亦有很大的诊断帮助。脑波图仍是目前研究睡眠最客观的依据,藉由监测睡眠中脑波变化,人们可以区分睡眠中的不同时期。 6.脑波的脑波分类 大多数人平静,身体逐渐呈紧张状态。 每个希腊字母代表一个波带。依据现代脑电生理神经心理学的研究.hiphotos。 现代科学积极倡导α波是为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γ波频率在31Hz以上;浅睡眠状态、全神贯注。β波还可分成低β波(β1)和高β波(β2)。 大脑能量除了维持本身系统的运作外。潜意识易受暗示。 薄荷脑等香料能增强a-脑波.hiphotos,脑波活动的某一模式与特定的情绪状态相关联/zhidao/wh%3D600%2C800/sign=/。α波 8-14赫兹(1秒内振动的次数) α为优势脑波时:紧张状态,学习。 β波频率大约在14-30Hz之间.baidu,人清醒时大部份的脑波状态四种基本脑波β波 14赫兹以上 在β波为优势脑波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它提供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人的精神状态,这里采用的是频率分类法中的Schwab分类(1951年);积极的情感状态,运作就会更加快速,因而消减了体内免疫系统能力,非常容易堆积压力(这是现代人的通病),适量的β波,富于直觉,潜意识状态,精神清晰 乐观:放松状态。 人的精神状态、顺畅,相对地脑部所获得的能量较高、α、δ;加速学习:d;警觉;压力和焦虑降低,对积极的注意力提升/zhidao/pic/item/,对外部环境敏感,准备随时因应外在环境作反应。最低的脑波活动、灵感及直觉敏锐。 θ波频率在4-8Hz之间:d,道理就在於此。 大多数人清醒时,快速疲倦.baidu."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 人的精神状态,θ波和δ波称为慢波.hiphotos,尚须指挥对外防御系统作准备,但身体却是放松的;创造力。 7.阿尔法脑电波的简介 阿尔法脑波是四种基本脑波之一。这四种脑波是:德尔塔脑波(DELTA),塞他脑波(THETA),阿尔法脑波(ALPHA)和倍他脑波(BETA)。这四种脑波构成脑电图(EEG)。脑电图是脑内电波的显示,但脑内电波的电压很小,只有百万分之几伏特。阿尔法脑波的振荡平均为10次/秒。在脑波中阿尔法脑波是第一个被发现的。1908年奥地利医学家汉斯·伯格博士第一个提出发现,并称之为阿尔法波(ALPHA),因为在希腊字母的排序中ALPHA排在第一个,与英文字母A相同。 近百年来,无数的科学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研究阿尔法脑波,因此关于阿尔法脑波的基础研究的知识和结论积累丰富。 德尔塔脑波(DELTA)只在深睡时出现,塞他脑波(THETA)在浅睡时出现,阿尔法脑波在初睡或初醒时出现(即半睡半醒时),此时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并有自觉的警觉意识。倍他脑波(BETA)在清醒时出现,伴有需努力能够达到的注意力集中。德尔塔脑波振荡频率0—4赫兹/秒,塞他脑波4—7赫兹/秒,阿尔法脑波8—13赫兹/秒,倍他脑波13—40赫兹/秒。当然还有其他的脑电波的存在,但那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意外的 *** 等。以上提到的四种脑电波构成了脑电图的一般排列。

关于治疗脑梗塞的最新研究论文

我不知道真假,但很多科学家研究也算是有点念想吧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强大分化潜能的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其中成体干细胞来自于各种组织,如神经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研究表明干细胞能够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具有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潜力。

干细胞可通过静脉移植、动脉移植以及脑实质移植输入到患者体内。近年来,研究人员使用缺血性脑卒中的体内模型进行干细胞治疗,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干细胞在治疗过程中所起作用包括增强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促进血管形成和神经再生以及调节炎症反应和诱导少突胶质细胞形成。

提高生活质量:2006年,中国学者发布了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50例临床研究结果,对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六个月采用美国功能独立性评测评分,评价了患者活动能力、行动能力、理解交流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6个方面的能力,结果表明,患者经过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植入神经干细胞治疗后其功能独立性良好,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改善身体机能:2009年,研究者应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3例脑出血后遗症患者,治疗后进行了2-5个月的随访,其中3例患者肌力增加、语言功能改善,2例患者智力、计算能力得到改善,1例患者的吞咽能力有所提高。

2013年发表于《中国医学工程》杂志的论文提到,35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接受了3次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3个月后的运动功能评定显示患者的感觉、平衡功能,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而对照组(未接受干细胞移植)3个月后的各项评定均无明显改善。

文献显示,从2006到2013年间,中国学者共发布了数百例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总体研究结果显示干细胞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有积极的治疗作用。除此之外,国外也同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结果向好。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全新的干细胞技术为脑梗塞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国内北联世纪干细胞也开展干细胞移植改善脑梗死预后及其后遗症的临床治疗。

通过专用的细胞分离液、提取、纯化后得到临床治疗所需要的细胞;通过靶向注射或接入等方法将细胞输入患者体内,利用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的功能来修复体内受损细胞,达到机体功能重建的目的。

经采用这一技术完成干细胞移植后,病人的高肌张力状态缓解,肌力增强,步态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疗程的继续,病人语言能力也有恢复和改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脑卒中颈动脉彩超的最新论文研究

近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广东省第十一届络病学术年会”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军教授介绍了由中国工程院张运院士领衔的1212例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可安全有效地减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从而减小心绞痛、心梗、脑梗塞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颈动脉是反映人体血管 健康 的“窗口”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患病人数约为2.9亿,给 社会 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实际上,心脑血管病完全可以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来预防治疗,而有效防治的关键就是干预动脉硬化斑块。 据陶军教授介绍,血管是人体的一个大系统,最近医学界提出了“泛血管”的概念,一个区域的病变往往反映出整个血管系统的不 健康 。颈动脉是反映人体血管 健康 的“窗口”,位置表浅且固定,检测正确性高。现在体检查颈动脉超声价值非常大,如果颈动脉出现硬化斑块、管腔变窄等病变,就意味着其他位置的血管也已经发生了同样的病变,特别是心脑血管病变,早期干预动脉硬化、抑制斑块形成、缩小斑块对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中药制剂可有效干预斑块 由中国工程院张运院士牵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组长单位,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中 科技 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国内35家综合性三甲医院,开展了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循证医学研究,这是我国开展的第一个中药制剂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大样本、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进行注册,在全国18个省内筛选出12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观测用药2年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等指标的变化,这让该研究成为国际上样本量最大的中成药干预颈动脉斑块循证医学研究。 循证研究得出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结果,证实在亚临床动脉硬化患者中,应用通心络能够安全有效地减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接受通心络治疗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显著减少,特别是减少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率。这意味着通心络胶囊不仅能稳定斑块,抑制斑块形成,而且能逆转斑块对血管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心绞痛、心梗、脑梗塞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循证研究论文获国际权威期刊认可 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循证研究论文今年3月14日在国际权威 科技 期刊《自然》子刊《科学报告》上发表。《自然》是国际公认的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期刊,其发表的文章都是由世界范围内知名专家层层审读把关的高水平论文,尤其发表关于复方中药研究的论文非常少见。 正是由于拥有降脂抗凝、稳定斑块、保护微血管等的确切疗效,通心络获得了国内外临床专家和患者的高度认可。其相关研究先后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 科技 进步二等奖,通心络成为国家基本药物,先后被列入《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8》《慢性脑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等多项指南共识,并被《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列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常用中药制剂。

最早大脑研究论文

前言:我想很多人在看前面的4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被我搞晕了。那么多人名,那么多发现,都记糊涂了,而且题文不符,一点也不有趣。嗯,我同意,我道歉,我改正…… 在本章开始之前,我先想带大家回顾一下我之前的四篇文章里出现的人物们。 我们一直都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哲学。所以心理学的发展一定是建立在哲学与科学两种基础之上的。但回顾一下我们过去的四篇文章,你会发现科学的部分写的非常少。在古希腊还有希波拉底和阿尔克麦翁撑着,然后就沉默了2000多年,到了18世纪,霍布斯才提出了关于“原子的”思想运动的假设,而这一假设,则是建立在天文学和物理学研究基础上的。到了笛卡尔关于松果体和脑脊液的假说也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 而现代心理学之所以被称作“现代”,也就是它使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心理活动。因此,在心理学“现代化”的过程当中,科学的发展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的。以前谈哲学多些,也是因为科学,特别是与心理学相关的生物学的发展是比较有限的,所以没有特别多要谈的。进入19世纪以后,神经科学、脑科学、感觉生理学、心理物理学和进化论等学科的出现与发展,推动了心理学的现代化进程。所以心理学史的第四部分就来谈谈这些科学。 从阿尔克迈翁时代,我们就已经知道了,心理活动发生在脑部,那我们今天就先来谈谈脑科学的进展。 说到脑科学,我们不得不从一个伪科学开始谈起——颅相学。 魏延反骨的故事我们都听过了,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有本《麻衣看相书》(别问我为什么会有,也别问我为什么要看),也有关于头型的描述。可见所谓颅相学,在中国早在公元二、三世纪就有了,当然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相信这个。但在欧洲,这个学说是在19世纪才出现的。 颅相学始于弗兰茨.高尔(1758-1828),他是一名德国的内科医生,以精湛的解剖技术和奢靡的生活方式著称。在他小时候,他就注意到,拥有良好记忆力的人,通常有一双大而突出的眼睛(我个人猜测这是是戴眼镜的人的通病,而为什么会戴眼镜,肯定是爱学习,看书多啊,那拥有良好记忆也就不足为奇。眼镜是17世纪之后就慢慢普及了的,如果你想知道的话),所以后来他就开始思考,人的其他特性是不是也会跟头部的特征有关呢?作为一个解剖学家,他充满热情的,系统的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弃婴堂、精神病院、监狱和停尸房都是他常去的地方。以至于当时去世的人都要在遗嘱里写上一条,特别要求“保护他们的头颅不受高尔博士的研究”。 不断测量之后,高尔形成了一套自己关于颅相学的假说,他将人的27种特性与27个头部位置联系起来,认为如果该特质发育的好,该部分就应该略微凸起,如果发育的不好,该部分就会微微凹陷。 高尔的《人的构造》被他的合作者施普兹海姆广泛宣传,在高尔1828年死后(顺便说一下,高尔认为,头盖骨厚的人,因为脑容量小,所以比较愚笨,嗯。他自己的头盖骨差不多有常人的两倍厚。)施普兹海姆与他的新搭档库姆继续推广,在施普兹海姆去世之后,库姆还坚持不懈的在欧洲和美国建立了45个颅相学的研究协会。据说当时《人的构造》一书成了家庭必备书,售出10万多本。 在当时的美国,颅相学也被福勒兄弟和他们的姐夫威尔斯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他们打着“认识自己”的旗号,出版了一本名为《颅相学自我指导》的畅销书。一些美国企业将颅相学检查作为一个雇用条件;竞选公职的政治家要经过颅相学的分析;打算结婚的年轻人去咨询颅相学家,应该跟谁结婚及婚后会遇到什么情况。等等等等。 在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正面人物通常拥有巨大的头颅,高额头和分的很开的眼睛,而坏人则有尖尖的脑袋,突出的眉毛和小眼睛。在《蓝宝石案》中,福尔摩斯也曾通过一个大号的帽子推论出它的主人有极高的智商。 既然颅相学曾这么受欢迎,那为什么后来还是失去了人们青睐呢?归根到底,颅相学不过是一种经验的组合,根本无法验证也无法证伪。当人们把注意力从验证颅相学的正确性,转移到验证颅相学的矛盾之处的时候,自然就会发现该学说的不合理之处。 最终,法国外科医生 马里-让.弗卢龙 (1794-1867)这个19世纪最重要的脑机能研究者,在1843年发表了《评颅相学》一书,终结了颅相学的狂热。在该书中,弗卢龙通过许多对动物脑的精确实验,发现了许多脑功能区,且与颅相学说有很大差异。 弗卢龙通过对动物脑精确的手术,证明了大脑各个部分的主要功能。 1)大脑的两个半球(四对脑叶)支配所有的自发动作。切除了脑叶的动物,只会表现出反射动作,而失去主动行为。你不将食物放进嘴里就不会主动寻找食物,你不将鸟儿抛向空中,他就不会主动飞翔。基于这些实验,弗卢龙认为脑叶是知觉、记忆、意志力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2)小脑的切除带来的是运动神经的损伤,鸟儿飞行能力下降,小狗无法协调四肢行走。 3)脑叶与小脑切除后,动物仍能存活,但延髓——生命中枢——受到破坏时,动物将立刻死亡。因此,延髓是控制呼吸、心脏等自主活动的核心区域。 虽然发现了不同脑区的功能,弗卢龙也强调,脑是一个相互连接的完整器官,不同脑区需要共同作用才能运转。弗卢龙还发现,如果脑受损的区域不大,受到的影响也会较小,而且有时候,还会逐渐恢复一些已经丧失的功能,这可能是脑的某些区域接管了受损区域的功能。这与人类中风患者遇到的情况类似。中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的丧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患者会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部分功能。 但动物脑的实验结果可以直接运用在人身上吗?一些特殊意外事件肯定了这个答案,比如菲尼亚斯. 盖奇额叶受伤的故事等(顺便插播一句,我在写完心理学史之后,第二个系列准备写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其中会涵盖这个故事,不过估计还要等很久,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百度吧)。 1861年,同样也是一位法国外科医生和神经学家皮埃尔-保罗.布洛卡通过对失语病人的解剖发现,人的语言中枢位于左额叶,而且布洛卡认为语言是人类的最高成就,那么左半脑应该是比右半脑更加发达,也就是优势半脑。左右半脑分工不同的观点,至今还在被沿用。应该说,对脑功能的研究,在19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同样在19世纪还发明了一种脑研究的方法——脑的直接刺激。最精准有效的方法是电刺激。通过电刺激获得最显著成果的两个人是古斯塔夫.费里奇(1839-1927)和爱德华.希齐格(1838-1907)。费里奇是一个富裕的人,他主要是对这项研究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希齐格是一名解剖学家,战时曾担任过军医。两人合作了许多实验,成功定位了5种不同的肌肉群的脑区,并在1870年共同发表了一篇《关于脑的电刺激》的论文。 其他各国实验室也很快复制了这个实验(这是科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可验证,所以你知道之前有学者因无法重复自己的实验结果,而被迫撤销论文的原因了吧)。其中英国学者戴维.费里尔(1843-1928)运用刺激法和切除法做了一系列经典实验,成功定位了十五种运动技能(详见《脑的机能》一书)。并由于他定位的精准性,他直接将猴脑的定位图直接转换到人脑中,成功的定位了一次脑瘤切除手术。 后来,费里尔还发现,身体的不同部分在脑中的运动反射区,与这部分的功能有关,而不是与面积有关。举例来说,人手虽然面积并不大,但在脑中反射区却非常大,详见下图。(前方高能,小心!) 关于感觉机能,费里尔发现把视觉定位与枕叶皮层,把听觉定位与颞叶,躯体感觉定位于后中枢神经区域。 虽然19世纪,关于脑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人脑的实验,引起了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强烈的社会议论。这迫使外科医生们无法再通过人体实验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这里插一句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引申的思考。其实我觉得仔细想想这事还挺有意思的。因为其实所谓科学精神倡导的是一种“唯事实论”。但由于人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所以会认为“我”与“其他人”不同,“人类”与“动物”不同,“生物”与“非生物”不同,而实际上,这种不同是意识层面,而非事实层面的。所以我觉得,科学对于人类来说,可能快要走到头了,因为人类不可能放下“我”的意识存在。 好啦,关于十九世纪脑的研究,我就先先说到这,下周会跟大家分享在十九世纪神经学、感觉生理学、心理物理学和进化论方面的进展。(我不确定一章能写完,这一部分可能会有上中下,捂脸捂脸)

为了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不缺乏智商,受过良好教育,并且足够努力的人,他们的成就比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差得多?经过反复统计,科学界普遍有两种看法:一种解释是,智商或解决问题中显示出的智慧和真正的智慧并非完全线性相关。另一个解释是,天才的大脑与我们普通人的大脑明显不同,也就是说,它们是天生的。

您和我不仅关心这个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家也都想知道答案。找到这个答案的直接方法是找到一个超级天才的大脑来研究它。 1955年。一位医生得到了机会。他的名字叫托马斯·哈维。那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去世。他的尸体被停在普林斯顿大学医学院,哈维恰好是负责爱因斯坦的医院医生之一。哈维采取了非常惊人的举动。他利用自己的作品偷走了这个天才的大脑。经过消毒处理后,他做了240切片,并将其保存下来以研究天才的大脑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当然,这件事不能从联邦调查局隐瞒。他们一直在追捕他们,但联邦调查局只是想秘密保护哈维和爱因斯坦的大脑。爱因斯坦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当然很生气,但是在哈维的解释之后,他仍然原谅了哈维,但提出了一项要求,即研究结果必须在世界一流的杂志上发表。从那一刻起,世界一直在等待哈维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哈维一生都在研究,而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令我们更失望的是,提出相对论的天才仅重1,230克,远低于普通人的1,400克。尽管他的大脑有更多的苏尔奇,但这还不是判断天才的直接证据。

直到1980年,哈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担心自己一生中无法完成爱因斯坦大脑研究的艰巨任务,因此他决定让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参与这项研究。每个人都拿起高火柴火,许多人参加了。人们不仅容易产生结果,而且他们也有不同的意见。 1999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爱因斯坦大脑中的神经胶质细胞多于数学。有许多具有物理功能的神经元细胞。然而,医学上的共识是神经元细胞在人类思维中起主要作用,而角质形成细胞仅起辅助作用。因此,这一发现被医学界所鄙视。后来,加拿大科学家发现,埃斯坦的脑洞很大,也就是说,他的颅骨和大脑上部空间更大。尽管在开玩笑时,我们总是说脑孔是敞开的,但每个人都知道,脑孔实际上不一定与智力有关。

爱因斯坦一直被视为科学天才。在他死后,一些研究人员希望通过研究他的大脑来解开他的成功之谜。然而,爱因斯坦大脑研究的一些结果已经被披露,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一个结论是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有很大的不同,这使他成为一个科学天才。另一个结论是爱因斯坦的大脑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不是因为他的大脑有别于普通人,而是有很多原因,比如勤奋和后天努力。 为了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我们必须获得爱因斯坦大脑的样本。根据爱因斯坦的遗嘱,研究员不可能获得爱因斯坦的大脑,因为遗言要求尸体火化,把骨灰散落在秘密的地方。然而,后人并没有按照爱因斯坦的遗言来处理他的身体。 1955年4月18日凌晨1点15分,爱因斯坦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医院去世,享年76岁。当时,托马斯·哈维是普林斯顿大学病理学主任。他和爱因斯坦只有一次相识,但他成了爱因斯坦的验尸医生。哈维对爱因斯坦的身体和器官逐一进行了检查、称重和描述后,宣布爱因斯坦死于腹腔大动脉破裂。 为了研究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哈维说服了爱因斯坦的遗嘱执行人奥托·内森和爱因斯坦的长子汉斯把爱因斯坦的大脑拿出来做未来的研究。当时,内森和汉斯一致认为,哈维切除爱因斯坦大脑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未来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结果必须发表出来。 哈维根据解剖标准切开爱因斯坦的大脑,然后测量了它。除了给大脑拍照外,哈维还请了一位画家画素描。哈维随后将爱因斯坦的部分大脑切片成240片,每一片都有其在大脑中位置的详细记录和标签。 爱因斯坦的大脑被储存在10个罐子里进行组织学切片和两个大玻璃瓶,所有这些都是用甲醛保存的。因为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私藏起来,哈维丢掉了工作,但由于哈维的监护和对一些科学家的捐赠,爱因斯坦的大脑得到了研究和保存。 爱因斯坦的大脑有两个部分。哈维把大脑切片的一部分交给了他信任的一些研究人员,另一部分被保存下来。例如,哈维在制作切片时借用了费城病理学家威廉·埃里克的实验室。为了表示感谢,哈维向对方赠送了46张脑片。埃里克在1967年去世时,他的妻子把它们送给了当地另一位医生艾伦·斯坦伯格。斯坦伯格随后将这些切片转交给费城儿童医院的高级神经病学家露西·亚当斯。亚当斯在2013年初向费城的医学博物馆MUT博物馆捐赠了46片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博物馆于2013年4月开始展出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其中一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 研究人员得到了多少片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字。据说,他后来制作了多达2000片爱因斯坦大脑其他部分的切片,并分发给世界各地至少18名研究人员。因此,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 目前,爱因斯坦脑研究的成果已经发表很多。 在已发表的研究结果中,大多数都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不同,这些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根据哈维的解剖记录,爱因斯坦的大脑重1230克,低于成年男性的平均值(1400克),并不突出。因此,从脑容量的角度来看,爱因斯坦确实与普通人不同,但这种差别并不是人们所期望的特别突出,应该比普通人更大。 从那时起,第一份正式的学术报告发表于1985年,它解释了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丽安·戴蒙德(Marian diamond)和其他人分别研究了爱因斯坦大脑皮层的四个部分,分别代表左、右前额叶和下顶叶,并将它们与其他11个人的大脑皮层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爱因斯坦左顶叶的神经元(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比例低于正常人。胶质细胞是神经元的支持细胞、营养细胞和保护细胞。先前的研究表明,从老鼠到人类,哺乳动物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比例逐渐降低。这表明神经元的功能越复杂,就越需要胶质细胞的支持。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很小,这也意味着神经胶质细胞增多,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大脑左顶叶的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比例比普通人要小,这说明爱因斯坦大脑这一部分的胶质细胞数量比普通人多,所以他比普通人更聪明。 此外,神经解剖学还表明,顶叶下皮质是听觉、视觉和触觉信息的聚集地。下顶叶损伤后,患者无法进行复杂的思维,阅读、书写和计算能力也会受损。爱因斯坦大脑左顶叶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比例与正常人不同,这也反映出爱因斯坦顶叶下叶皮质的功能可能比普通人好。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顿分校神经学助理教授安德森1996年6月在《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题为《爱因斯坦大脑皮层厚度和前额叶皮质密度的变化》的文章。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大脑皮层,他们发现大脑皮层的数量比对照组要薄。这表明爱因斯坦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密度很高。 安德森推断爱因斯坦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具有更好的信息传输效率,这可以解释爱因斯坦为什么有非凡的才能。 早在1999年6月,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桑德拉·维特森等人在《柳叶刀》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将爱因斯坦的大脑与99名去世的老年男女的大脑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爱因斯坦左右半球的顶叶下区域比普通人厚1厘米,也就是说,比普通人多15%。因为爱因斯坦大脑的左顶叶比普通人大,其大小和形状与右顶叶相似,所以爱因斯坦大脑顶叶比普通人对称。顶叶负责视觉空间认知、数学能力和运动想象,这可能是爱因斯坦非凡的逻辑思维和空间认知能力的主要原因。这也说明爱因斯坦的左脑不同于普通人,而不是他的右脑。 此外,维特森等人。还发现爱因斯坦大脑的另一个特点是表层的许多部分没有凹槽(子宫间沟),这就像大脑中的路障,使得神经细胞很难相互交流。如果大脑中没有这样的障碍,神经元可以自由连接,使大脑的思维更加活跃。 根据福克等人在《大脑》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爱因斯坦的大脑确实不同于普通人。他们分析了14张之前未发表的爱因斯坦整个大脑的照片,并将它们与其他85人的大脑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虽然爱因斯坦的大脑只有1230克重,但他大脑的几个区域却有额外的沟和褶皱,这在其他人的大脑中很少见到。例如,爱因斯坦的大脑左侧有额外的凹槽和褶皱,这使得他的脸和舌头比平时更大。此外,爱因斯坦的前额叶皮质也有很大的延伸,这一区域是大脑的指挥和控制中心。在这里进行决策和自我控制等更高层次的思考。因此,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爱因斯坦有更多的思考和新颖的想法。 胼胝体是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神经纤维。来自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的研究人员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人类学系的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对爱因斯坦和两个对照组(一组15名中老年男性,另一组52名)的胼胝体进行了研究 健康 的年轻人)在爱因斯坦同时代的人(1905年)去世后,这组人的大脑都被保存了下来,这一年也是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年代。 研究人员比较了爱因斯坦和对照组大脑不同位置胼胝体的厚度。结果显示,爱因斯坦大脑的胼胝体比正常人厚。研究人员认为,由于胼胝体神经纤维较多,它们连接大脑的重要区域,比如负责复杂思维和决策的前额叶皮层,结合其他研究证据,比如一些物理学家的大脑比普通人的大脑大,而皱纹更为复杂,这表明爱因斯坦大脑的这些特征是他非凡才华基础的基础。 尽管上述研究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不同,但一些研究认为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没有区别。 纽约佩斯大学的心理学家特伦斯·海因斯在《大脑与认知》杂志上发表文章说,爱因斯坦的大脑在细胞和结构上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海因斯主要质疑此前一些关于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结果,以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 首先,海因茨认为之前的研究并不严谨。例如,海因茨说,1985年在人类大脑中发现的钻石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普通人。因为戴蒙德分析了4个大脑区域的7个变量,相当于28组分析,只有一组p值小于0.05,这并不能解释问题。因为p值是检验结果可信度的下降指标,如果p值大于0.05,则无统计学意义,即结论不可靠;否则,p值小于0.05,结论更可靠;p值小于0.01,则非常可靠。然而,对爱因斯坦大脑中神经细胞的分类显示,28组中只有一组p值小于0.05,说明爱因斯坦大脑中胶质细胞的含量并不比普通人多。 其次,海因斯认为,以往的研究和分析在逻辑上也存在问题。爱因斯坦的大脑不同于普通人的所有结论都是通过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得出的,这本身并不十分科学,因为几片大脑切片无法替代大脑的所有组织和细胞,也无法揭示这些细胞是如何思考和操作多种功能的大脑作为一个整体对整个大脑的一小片或几片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大脑的特殊认知能力,无异于痴人说梦。 第三,人们过去常常根据爱因斯坦的自我评价来分析他的大脑。例如,爱因斯坦曾写道,他认为自己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大脑,精力充沛。但海因茨认为,这些评论在真正的神经科学中毫无价值,不可能准确地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根据他说的几句话得出可靠的结论。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齐默尔曼同意海因斯的观点。齐默尔曼曾经是哈维的老师。因此,哈维也给了齐默尔曼一些爱因斯坦大脑的部分。在爱因斯坦还活着之前,齐默尔曼首先和爱因斯坦约好了将来研究他的大脑。当时,爱因斯坦同意了,但有一个条件:研究结果不应发表。齐默尔曼还仔细观察了爱因斯坦的大脑,认为他的大脑非常正常。爱因斯坦的大脑和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大脑比同龄的人更 健康 ,退化的迹象更少。 至于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研究大脑得出爱因斯坦比普通人更聪明的结论,齐默尔曼的观点与海因斯一致。他举例说,有人赢得了长跑冠军,但他死后,解剖他的腿,你就以为能发现成为长跑冠军的秘诀吗? 美国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医学院的神经学家雷波尔提出了一个更好的观点:人们对爱因斯坦大脑的迷恋揭示了人们对大脑的假设和对天才的崇拜。 更重要的是,即使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不同,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加内巴德认为,他无法回答另一个问题:是非凡的大脑让爱因斯坦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还是他对高级物理的学习改变了他的大脑?

肯定就是没有结论呢,就是一个正常人的大脑一样的,只不过他的大脑利用率更高

重症脑血管病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脑血管病(cerebralvascular diseases),泛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狭窄、闭塞、脑动脉炎、脑动脉损伤、脑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等,其共同特点是引起脑组织的缺血或出血性意外,导致患者的残废或死亡,发病率占神经系统总住院病例的1/4~1/2。

要进省级教学医院三甲级别的,进心血管内科或介入科,做脑血管造影和溶栓药物治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