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滨海地质调查方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滨海地质调查方法研究论文

[中图分类号] P634.8 [文献码] B [ 文章 编号] 1000-405X(2013)-7-229-2 中国地质调查局是我国目前唯一组织公益性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自1999年成立以来,在组织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对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面对地质工作大发展的新形势和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目标的要求,地质钻探技术如何发展,如何更好地起到对地质工作的支撑作用,笔者对这些问题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在此发表,希望能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问题。 1地质工作对钻探技术的需求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紧缺,资源问题成为制约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引起了国家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地质工作主要任务中,突出能源矿产勘查和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是两项首要任务。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经费,除了正在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基金之外,又启动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基金和地质勘查基金。此外,地方、甚至个人也在找矿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并进行积极的投资。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加强,地质钻探工作量成倍增长,一些省区的年钻探工作量达到了几十万米。钻探工作项目资金来源有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央财政补贴、省资源补偿费、地方财政补贴、市场项目等。钻探工作量加大,使得对钻探设备和技术的需求同时加大。 2地质钻探技术应用现状 与世界先进的钻探技术相比,目前我国地质勘探工作中采用的钻探技术总体水平比较落后。钻探施工主要采用立轴式岩心钻机,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设计。现代的全液压动力头钻机依靠进口,我国自己研制的产品已经开始出现,但还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而且现在只有个别钻深能力(1000m)的钻机,还未形成系列。钻探工艺方面,一些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还没有得到推广应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方法虽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但还未能大面积普及。液动锤钻进(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方法的优点虽然为人们所认识,但由于该方法在恶劣的泥浆条件下使用时,钻具可靠性和寿命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及这些年钻探现场管理水平的下降,使其在地质钻探中的应用较以前更少。一些具有较好前景的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如绳索取心液动锤钻进方法和不提钻换钻头方法虽然都已研制成功,但实际应用很少。空气反循环取样钻进方法尽管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但由于没有得到地质人员的认可,至今未能得到推广。除此之外,目前地质钻探施工中所用的钻孔护壁堵漏技术、测斜技术等,基本上也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水平。由于采用的钻探技术水平不高,地质勘探中钻探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太理想,表现在台月效率较低、复杂地层钻进问题多、深孔钻进能力差、钻进成本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钻探技术对地质工作的技术支撑效果受到影响。 3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目标 笔者认为,考虑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目标时应该分阶段,应该分成近期、中长期和远期。划分原则是:至2010年为近期,至2020年为中长期,至2050年为远期。 3.1远期(至2050年)目标 实现地质钻探技术的现代化应该是钻探技术发展的远期目标。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温家宝就贯彻决定所作的重要批示中,都明确地提出了要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关于地质工作现代化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笔者的理解是:地质工作现代化的标志应该是,在地质工作中普遍采用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地质勘查技术。钻探技术是地质勘查技术的种类之一,地质钻探技术的现代化也应该符合此项标准。然而,此项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因为只有国家的整体工业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后,我国的地质钻探技术才有可能从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应该是基本同步的。邓小平同志在介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时,明确提出到2050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99年10月22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向公众宣布:我们的目标是,到下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由此看来,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实现的时间应该是21世纪中叶。 3.2中长期(至2020)年目标 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至2020年)目标应该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地质钻探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自主研发的新型钻探设备和先进钻进工艺方法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钻探装备与施工技术总体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3.3近期(至2010年)目标 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的近期(至2010年)目标应该是:初步完成2000m深度以内的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探设备系列研制;改进完善一批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使之达到推广应用的水平;取得一批深孔钻探、复杂地层钻探和高精度定向钻探技术研究成果;研发成功现代的深水井和煤层气井钻探用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地质钻探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4地质钻探技术近期研发工作重点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期组织开展的地质钻探技术研发工作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近期目标的思路安排的,重点研究内容如下: (1)2000m深度以内的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探设备系列;(2)满足覆盖区化探和异常查证需求、适应复杂地层条件的轻便、高效、多功能取样钻机及其配套的钻进工艺方法和器具;(3)1000m全液压动力头水井和煤层气井钻机及其配套的钻进工艺方法和器具;(4)改进完善一批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包括冲击回转钻进方法、绳索取心冲击回转钻进方法、不提钻换钻头方法和深孔绳索取心方法;(5)解决复杂地层钻进技术难题,包括复杂地层钻孔护壁堵漏技术问题、复杂地层取心技术问题等;(6)高精度定向钻探技术,包括提高钻孔测量精度和定向钻进施工中靶精度的技术以及取心定向钻进技术;(7)万米科学超深孔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除了研究与开发工作以外,钻探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钻探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拟开展以下一些工作: ①新型岩心钻探机具应用培训;②地质调查浅层取样钻技术应用培训;③地质钻孔测量技术应用培训;④新型地质钻探泥浆体系应用培训;⑤节水钻进技术应用培训;⑥空气反循环取心钻进技术培训和应用示范;⑦车载式浅层取样钻机应用示范。 5几个值得强调的问题 5.1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通过技术创新可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使一些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这里举2个钻探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效的实例。第一个实例是科拉超深钻。前苏联的工业技术发达程度比不上西方国家,却钻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口深度超万米的钻井——12262m深的科拉超深井。钻万米超深井的难度非常大。这口井之所以能钻进成功,是因为前苏联人在施工这口井时进行了大量的钻探技术创新,其中3项对钻进施工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创新是:超前孔裸眼钻进方法;铝合金钻杆;带减速器的涡轮马达井底驱动。第二个实例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该项目是在坚硬的结晶岩中施工5000m连续取心钻孔。这种施工在我国没有先例,在世界上也属高难度钻井工程。该井在施工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涉及套管和钻进施工程序、取心钻进技术、扩孔钻进技术和井斜控制技术,最终获得了高效、优质的施工效果。由于采用螺杆马达-液动锤-金刚石取心钻进方法,使机械钻速提高50%以上,回次长度由3m提高到8~9m,大大节省了施工时间和成本。 5.2加强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 新方法、新技术从研发出来,到在钻探施工中得到普遍应用,通常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做大量的推广应用工作。推广应用工作包括宣传、现场演示、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等。这些环节工作效果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得到实际应用所需的时间,影响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为获得好的效果,该项工作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因为研发单位通常只是从本单位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考虑推广应用工作,而该项目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实施需要一种全局性和长远的考虑。这些年来,在钻探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所有环节中,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加强此方面工作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达.探矿工程(地质工程)未来20年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4,31(1).看了“地质钻探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 2.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 3.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 4. 地质毕业论文范文 5. 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

一、内容概述

环渤海湾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开展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起止时间2004~2007年,主要承担单位有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北省地质调查院、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天津市地质调查院、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与地理研究所等单位。

工作区范围涉及唐山、天津滨海新区、烟台等环渤海地区主要城市和大连港、曹妃甸港、天津港、烟台港等重要港口等。项目投入1∶5万专项环境地质调查2344km2,1∶5万专项水文地质调查3824.41km2,1∶5万TM遥感解译6500km2,INSAR地面沉降监测2270km2,第四纪钻探554m,工程地质钻探130m,取样钻580m,分层标钻探1226.22m等。

项目完成总报告1份,专题报告11份,图集1份,建立环渤海地区重点地段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数据库1个。承担单位技术人员围绕项目工作内容在专业杂志发表了约10余篇论文。

(1)环渤海地区重点城市供水安全与对策

对唐山、天津滨海新区、烟台三个城市的供水保证程度进行了调查论证。查明了三个重点城市的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动态、地下水资源现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论证了重点城市供水结构、需水规划及水资源保证程度,提出了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应急水源地建设、地下水库建设等技术对策和城市供水建议。论证提出了大型应急水源地3处,中小型应急水源地4处,应急开采量23.6万t/a;地下水库2处,可增加地下水开采量0.83亿~1.99亿t/a。

(2)环渤海地区重点港口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对策

对大连港、曹妃甸港、天津港、烟台港四个重点港口进行了1∶5万环境地质调查。查明了重点港口环境地质条件、供水保证程度、崩塌、滑坡、海岸侵蚀、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分布及威胁、风暴潮现状及危害等;开展了港口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供水保证程度论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风暴潮危险性评估。

(3)环渤海地区海岸带开发对策

对环渤海海岸带进行了多年的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监测研究,开展了海岸带地面变形GPS测量,完成了秦皇岛海平面监测站自动化建设;查明了沿海低地和潮间带浅表地层结构与沉积环境演化、海岸线年际及多年变化特征、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天津市潮间带及浅海区底栖生物组成及分布特征、浅海区地形、地层结构、海底沉积物粒度分布等,开展了海区活动断裂调查,进行了潮间带填海造陆适宜性评价,为填海造陆、海岸带开发和海岸带保护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对天津市滨海新区现代地质作用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滨海新区洼地已经形成,滨海新区盆地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开展了第四纪研究在地面沉降、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确定了天津滨海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与地基承载力的对应关系。

(4)环渤海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对策

通过对大连大魏家、秦皇岛枣园、山东莱州湾等三个典型地段的监测预警示范研究,建立了大魏家、秦皇岛枣园、山东莱州湾3个海水入侵自动化监测剖面,安装自记水位仪18台;通过三个典型地段的监测预警示范研究,查明了海水入侵的机理,首次建立了适合当地的海水入侵监测判别指标和方法,建立了海水入侵数值预测预报模型,并实现了海水入侵实时监测、实时传输、实时分析并与数值模型实时互动,提出了海水入侵监测、预警的模式,对海水入侵防治和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建立了秦皇岛海平面自动化监测和数据实时传输系统,并纳入了国家风暴潮预警系统。

(5)天津滨海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完成了塘沽地面沉降分层标建设,创造了华北地区松散沉积层全孔取心最深的纪录(1266m),在松散地层钻探取心技术和工艺取得重大突破,全孔岩心完整性好,砂层取心率达90.14%,黏性土取心率达92.58%,建立了目前为止亚洲控制深度最大的地面沉降分层标组(1218m),在明化镇组发现3个重要的含水砂层,初步开展了该孔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地面沉降机理等综合研究,为天津滨海新区地面沉降科学研究和地面沉降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项目成果包括重要城市水资源保证程度论证、重要港口环境地质调查、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监测等内容,能为环渤海经济区重点地段规划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地学信息,同时对海岸带第四纪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项目成果在积极为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主动服务,在支撑编制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海岸带地质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天津是地面沉降防治、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建设等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三、推广转化方式

媒体宣传、会议交流、项目合作、咨询服务等。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联系人:马震

通讯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八号路4号

邮政编码:300170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地质学论文调查方法

[中图分类号] P634.8 [文献码] B [ 文章 编号] 1000-405X(2013)-7-229-2 中国地质调查局是我国目前唯一组织公益性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自1999年成立以来,在组织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对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面对地质工作大发展的新形势和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目标的要求,地质钻探技术如何发展,如何更好地起到对地质工作的支撑作用,笔者对这些问题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在此发表,希望能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问题。 1地质工作对钻探技术的需求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紧缺,资源问题成为制约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引起了国家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地质工作主要任务中,突出能源矿产勘查和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是两项首要任务。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经费,除了正在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基金之外,又启动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基金和地质勘查基金。此外,地方、甚至个人也在找矿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并进行积极的投资。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加强,地质钻探工作量成倍增长,一些省区的年钻探工作量达到了几十万米。钻探工作项目资金来源有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央财政补贴、省资源补偿费、地方财政补贴、市场项目等。钻探工作量加大,使得对钻探设备和技术的需求同时加大。 2地质钻探技术应用现状 与世界先进的钻探技术相比,目前我国地质勘探工作中采用的钻探技术总体水平比较落后。钻探施工主要采用立轴式岩心钻机,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设计。现代的全液压动力头钻机依靠进口,我国自己研制的产品已经开始出现,但还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而且现在只有个别钻深能力(1000m)的钻机,还未形成系列。钻探工艺方面,一些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还没有得到推广应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方法虽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但还未能大面积普及。液动锤钻进(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方法的优点虽然为人们所认识,但由于该方法在恶劣的泥浆条件下使用时,钻具可靠性和寿命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及这些年钻探现场管理水平的下降,使其在地质钻探中的应用较以前更少。一些具有较好前景的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如绳索取心液动锤钻进方法和不提钻换钻头方法虽然都已研制成功,但实际应用很少。空气反循环取样钻进方法尽管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但由于没有得到地质人员的认可,至今未能得到推广。除此之外,目前地质钻探施工中所用的钻孔护壁堵漏技术、测斜技术等,基本上也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水平。由于采用的钻探技术水平不高,地质勘探中钻探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太理想,表现在台月效率较低、复杂地层钻进问题多、深孔钻进能力差、钻进成本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钻探技术对地质工作的技术支撑效果受到影响。 3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目标 笔者认为,考虑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目标时应该分阶段,应该分成近期、中长期和远期。划分原则是:至2010年为近期,至2020年为中长期,至2050年为远期。 3.1远期(至2050年)目标 实现地质钻探技术的现代化应该是钻探技术发展的远期目标。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温家宝就贯彻决定所作的重要批示中,都明确地提出了要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关于地质工作现代化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笔者的理解是:地质工作现代化的标志应该是,在地质工作中普遍采用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地质勘查技术。钻探技术是地质勘查技术的种类之一,地质钻探技术的现代化也应该符合此项标准。然而,此项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因为只有国家的整体工业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后,我国的地质钻探技术才有可能从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应该是基本同步的。邓小平同志在介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时,明确提出到2050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99年10月22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向公众宣布:我们的目标是,到下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由此看来,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实现的时间应该是21世纪中叶。 3.2中长期(至2020)年目标 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至2020年)目标应该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地质钻探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自主研发的新型钻探设备和先进钻进工艺方法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钻探装备与施工技术总体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3.3近期(至2010年)目标 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的近期(至2010年)目标应该是:初步完成2000m深度以内的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探设备系列研制;改进完善一批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使之达到推广应用的水平;取得一批深孔钻探、复杂地层钻探和高精度定向钻探技术研究成果;研发成功现代的深水井和煤层气井钻探用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地质钻探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4地质钻探技术近期研发工作重点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期组织开展的地质钻探技术研发工作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近期目标的思路安排的,重点研究内容如下: (1)2000m深度以内的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探设备系列;(2)满足覆盖区化探和异常查证需求、适应复杂地层条件的轻便、高效、多功能取样钻机及其配套的钻进工艺方法和器具;(3)1000m全液压动力头水井和煤层气井钻机及其配套的钻进工艺方法和器具;(4)改进完善一批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包括冲击回转钻进方法、绳索取心冲击回转钻进方法、不提钻换钻头方法和深孔绳索取心方法;(5)解决复杂地层钻进技术难题,包括复杂地层钻孔护壁堵漏技术问题、复杂地层取心技术问题等;(6)高精度定向钻探技术,包括提高钻孔测量精度和定向钻进施工中靶精度的技术以及取心定向钻进技术;(7)万米科学超深孔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除了研究与开发工作以外,钻探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钻探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拟开展以下一些工作: ①新型岩心钻探机具应用培训;②地质调查浅层取样钻技术应用培训;③地质钻孔测量技术应用培训;④新型地质钻探泥浆体系应用培训;⑤节水钻进技术应用培训;⑥空气反循环取心钻进技术培训和应用示范;⑦车载式浅层取样钻机应用示范。 5几个值得强调的问题 5.1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通过技术创新可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使一些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这里举2个钻探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效的实例。第一个实例是科拉超深钻。前苏联的工业技术发达程度比不上西方国家,却钻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口深度超万米的钻井——12262m深的科拉超深井。钻万米超深井的难度非常大。这口井之所以能钻进成功,是因为前苏联人在施工这口井时进行了大量的钻探技术创新,其中3项对钻进施工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创新是:超前孔裸眼钻进方法;铝合金钻杆;带减速器的涡轮马达井底驱动。第二个实例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该项目是在坚硬的结晶岩中施工5000m连续取心钻孔。这种施工在我国没有先例,在世界上也属高难度钻井工程。该井在施工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涉及套管和钻进施工程序、取心钻进技术、扩孔钻进技术和井斜控制技术,最终获得了高效、优质的施工效果。由于采用螺杆马达-液动锤-金刚石取心钻进方法,使机械钻速提高50%以上,回次长度由3m提高到8~9m,大大节省了施工时间和成本。 5.2加强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 新方法、新技术从研发出来,到在钻探施工中得到普遍应用,通常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做大量的推广应用工作。推广应用工作包括宣传、现场演示、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等。这些环节工作效果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得到实际应用所需的时间,影响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为获得好的效果,该项工作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因为研发单位通常只是从本单位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考虑推广应用工作,而该项目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实施需要一种全局性和长远的考虑。这些年来,在钻探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所有环节中,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加强此方面工作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达.探矿工程(地质工程)未来20年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4,31(1).看了“地质钻探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 2.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 3.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 4. 地质毕业论文范文 5. 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

主要侧重于中国早期造山运动研究。

从大量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一批区域地质矿产志撰成的基础上,对中国南方各省区区域构造、框架及其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中特别对中国造山运动有较系统的研究与论述。

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地质会志》3卷3-4期)本书已有专题论述,这里就不赘述。

1927年翁文灏发表《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之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会志》4卷1期),文中论述了中国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激烈,造山作用和造山活动强烈,并与欧洲同时代地壳运动相对比,发现中国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的特点,故命名为燕山运动,文中试图以燕山为标准区,代表侏罗纪末期、白垩纪初期产生了不整合、火山岩活动和成矿作用。1929年在发表《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会志》8卷1期)时,将燕山运动划分为A、B两幕,代表前髫髻山组、前王氏组的不整合。后为谢家荣所补充,并在1936年、1937年划为五期。

1929年丁文江在《地质会志》8卷2期上发表《中国造山运动》,他十分重视造山运动的研究,并倾向于施蒂勒造山运动同时性的观点,文中强调把燕山运动划分为三幕,其中把晚三叠世瑞替克期后的印支运动为燕山运动的第一幕,他在研究广西地质时,也曾提出过广西运动和越南运动的术语和概念。燕山运动虽为中国地质学家普遍应用,但各自都有不同划分原则。

1931年李四光发表《中国东南部古生代后期之造山运动》(《会志》11卷2期),文中对中国东南部造山运动做了精辟的论述,由于他多年从事造山运动的研究,系统的划分出若干运动系列,并对所划分的运动均给以科学概念和命名,诸如:怀远运动(O1-O2),柳江运动(D3-C1),淮南运动(C-C2),昆明运动(C2-C3),东吴运动(D1-D3),金子运动,淮阳运动(T2-T3),南象运动(T3-T1),宁镇运动(T3-K1)等。

1936年谢家荣在《地质会志》15卷1期发表《中国中生代末第三纪后期造山运动》及《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会志》16卷)把中国造山运动划为五幕,即:前门夹沟组,前九龙山组,前东岭台组,前仕它里组,前长辛店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为代表,张文佑1941年划分为三幕,三次地壳运动,1945年在黄汲清的《中国地质构造基本单位》中,划分为5期,等。

在笔者引述李四光教授所著《中国东南部古生代后期之造山运动》(《地质力学方法》第119页),文中列有中国东南部造山运动,与欧洲对比表,特抄录之以供参考。

中国北部中国西南部中国东南部欧洲中部(丁文江的云南运动)(H?史蒂勒)青龙灰岩三叠系苏皖运动法尔琴运动山西系龙潭系蔡希斯坦(Zechstein)上罗廷根(Oberotliegend)第三幕东昊运动萨尔运动栖霞灰岩中罗廷根(Mitelrotliegend)太原系臭灰岩下罗廷根(Unterotliegend)船山灰岩沃特维尔系(OtwelSeries)

中国造山运动与欧洲对比表

中国北部中国西南部中国东南部欧洲中部(间断)第二幕昆明运动阿斯突里运动本溪系黄龙灰岩萨尔布雷克系(SarbrückSeries)瓦尔敦堡系(WaldenburgSeries)(间断)淮南运动苏台德运动和州灰岩维宪第一幕高骊山系建康运动金陵灰岩七里台页岩㊣╭╰乌桐石英岩杜内艾特罗约江南运动布锐东运动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

燕山运动具有长期性,多幕性的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动,燕山期为我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和改造期。

老一辈的地质学家十分关注燕山运动,还是因为燕山运动不仅是我国地质结构的极为重要的地壳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以致对整个东部特提斯带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除上述几位以外,我国许多地质学家一直对整个中国造山运动(包括黄山运动)都做过系统的观测与研究。

1927年程裕祺在《地质会志》上发表《中国造山运动》,此文是程先生1938年在英国利物浦地质学会会报上发表的短文,文中阐述了中国之造山运动:

(1)前震旦纪运动之二幕;(2)古生代前期喀里多运动(广西运动);(3)古生代后期海西运动(天山运动);(4)中生代燕山运动之五幕;(5)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之二幕。

文中还指出毛理士(F.K.Morris)对中国造山运动的错误论点。

1932年朱森在《地质会志》上发表《安徽南部古生代后期造山运动之一幕》。

1936年章鸿钊在《地质论评》创刊号上发表《中国中生代晚期后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初期之检讨并震旦方向之新认识》及《中国中生代初期之地壳与震旦运动之异点》,前一篇论文是综述性的,主要对翁文灏之燕山运动和丁文江造山运动的一些评述,同时探讨了震旦方向与地壳运动方向之关系,火成岩及其震旦运动的关系,最后还论及震旦向及震旦运动的成因、性质等;后一篇论文主要论及到地壳运动中的造山运动,认为运动方向与震旦向之间是直角相交的关系。

1937年谢家荣在《地质论评》2卷5期上评述黄汲清等的《江西萍乡煤田中生代造山运动》,同年陈国达发表《广东境内燕山运动的构造的型相》(《论评》2卷1期),同年田奇隽发表《湖南造山运动》(《论评》2卷1期)。

1938年边兆祥在《地质论评》3卷6期上发表《安徽南部海西运动之末相》。

1942年叶连俊、关士聪在《地质会志》上发表《陇南龙山造山运动之性质》(22卷3-4)。

1942年郭文魁在《地质论评》上发表《滇北之造山运动》(7卷1-3)。

1944年刘国昌在《地质会志》上发表《湘西之造山运动及其地理》(24卷3-4)。

1945年米士(西南联大教授)在《地质会志》上发表《云南构造史》中,曾提出澄江运动和晋宁运动(《地质会志》25卷)。

1945年喻德渊在《地质会志》上发表《淮阳山脉主要造山运动——淮阳运动》(《会志》25卷),淮阳运动原为李四光于1939年提出创用,指三叠纪末期的褶皱运动,后为马鞍山、安庆的黄马青组与青龙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有人认为与金子运动相当。

1947年李四光发表《关于震旦运动及华夏式构造线三个名词》(《评论》12卷5期)。

1948年李树勋在《地质会志》(38卷3-4)上发表《祁连山区地层及造山运动之几个问题》。

1947年黄汲清在《地质论评》(12卷1-2期)上发表《关于震旦运动》。

以上属于中国造山运动研究及其论文列举,显示出中国地质构造研究发展历史中一段对中国造山运动理论的探讨与理论成就概括,个别论文虽与上文论述有些论题有重复举例之处,为集中反映中国造山运动系统理论研究之全面,仅此致歉!

正是由于中国早期地质基础雄厚,为新中国地质科学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以使新中国在较短的时间里,在资源保障上,从资源大国过渡到资源强国,在当代地质理论上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其中中国大地构造学现已是中国地质科学理论突破的亮点,这学科共同的特点是学说繁多,学派林立,学术气氛浓厚,可以说是繁花似锦、异彩纷呈,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喜人的形势。

除上述中国造山运动理论性探讨外,其他带有综述性的成果,也有着不同广度和深度的反映:诸如:1924年葛利普在《地质会志》上发表《地槽的迁移》(3卷3-4)。1936年高平在《地质论评》1卷4期发表《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之分布与地质构造之关系》,文中认为中国东南部在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繁多,其分布与东南部之地质构造格局密切相关,认为地壳活动常以地下岩浆之移动而起波动作用,基本论点正符合于曾流行的地壳波动论和地壳均衡理论,认为地壳运动完全与中生代末期之花岗岩侵入是同步同时,并作为其原动力,文中附一幅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之分布与地质构造之关系图,颇有参考价值。

1936年赵金科在《地质论评》1卷4期上发表《震旦纪地层之分布及其古地理意义》,文中首先肯定了德国魏格纳大陆漂移理论并运用葛利普的地极控制论研究震旦纪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及古地理,在《震旦纪大地槽及联合古陆中之位置》一文中论及亚洲东部的古亚洲大地槽,北美西部考得兰瑞大地槽,与南美安底斯大地槽相互衔接、围绕北半球大陆周围的环形状大地槽:其论点即认为当时大地槽均在陆之边缘,而环绕分布与理念不同,而当时之大陆为一体,南北美、欧亚非澳各洲均属相连,即大家所熟悉的联合古陆(Paugoca)。

1937年谢家荣继叶良辅等之《北京西山地质志》后,在《地质论评》2卷上发表《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文中认为北京西山地质构造自西北向东南有两个背斜层,其间有清水尖庙安岭之向斜层为最高峰,北岭的向斜层及房山周口店背斜层等,都是这个区域的重要构造,文中也论及到陈凯所发现的逆掩断层。

1941年李四光在《地质会志》上发表《广西台地构造之轮廓》(21卷1期)。

1944年刘国昌在《会志》上发表《贵州威宁水城之地质构造》,曾繁印在《会志》上发表《瓦山峨嵋山区之地质构造》(1940年)。

1944年张寿常在《地质会志》(24卷1-2)上发表《谈小型构造》及《岩石解理之生成及其在地质现象上之应用》(《会志》26卷,1946年)。

1944年张文佑发表《X及T式节理初记》(《会志》24卷3-4期),文中论及X型节理的生成,论述了大量模拟试验工作和数据,相继还发表《测量节理应注意的几点》(1948年)以及《劈理节理发育初步探讨》(《地质论评》15卷1-3期),反映出他在李四光老师指导下所取得地质力学方面的成果。

1945年黄汲清在《地质专报》第20号上发表名著《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On Major Teatonic Forms of China)。黄先生在多年前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槽—地台单位的内涵,按历史分析和建立起的独道的分析法,对中国大地构造特征进行了总结,提出几个前寒武纪地块,特别中朝地块等。

地块概念系1922年阿尔岗(E.Argand)所创用,诸如:印度地块(Serindia)和震旦地块等;在阐述褶皱中论及到加里东褶皱、华力西褶皱、印支褶皱,燕山褶皱和喜马拉雅褶皱及其分布特征,论述中着重强调新中生代的基底褶皱的影响和作用,认为这是形成中国东部独特的多旋回构造,并创造性把亚洲划分为: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三个主要构造型式,以活动论观点论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文中编绘有《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

该文后来以专著形式出版,是一部流传广远的中国地质构造名著,是国内外赋有盛名的论著,有英文版和俄文版,俄文版由著名大地构造学家沙茨基院士作“序”,做了高度评价。

1944年王超翔在《地质论评》上发表《云南东北地质构造及其与云南弧之关系》(9卷1-2)。

1948年徐铁良在《论评》上发表《“秦岭弧”构造之我见》(13卷1-2)。

1948年孙殿卿、徐煜坚在《地质论评》上发表《豫皖边境长山一带东西向构造带与南北向构造线之反接现象》(13卷1-2)。

1948年李春昱在《地质论评》上发表《褶皱现象和动力来源的关系问题》(14卷4-6)。

1949年梁文郁在《地质论评》上发表《祁连山西段之近代运动》(14卷4-6)。

1948年李四光发表《新华夏海之起源》(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的论文集,第53-62页,《地质论评》13卷5-6)。

1949年李四光发表《中国的造山历史和构造轮廓》(第7届太平洋科学会议录第2卷,26-44页,新西兰出版)。

总之,从以上所述,中国地质学家经过半个世纪以来对造山运动,特别是燕山运动倾注过大量精力的研究,取得新的认识。燕山运动(Yanshanian movement),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原义代表侏罗纪末期,白垩纪初期产生的不整合、火成岩活动和成矿作用。1929年翁文灏又将燕山运动划分为A.B两幕,分别代表前髫髻山组、前王氏组的不整合。丁文江(1929年)把燕山运动分为三幕,其中把晚三叠世瑞替克期后的印支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的第一幕。谢家荣(1936年、1937年)将燕山运动分为五期,分别以前门头沟组、前九龙山组、前东邻台组、前坨里组、前长辛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为代表。李四光(1939年)在燕山运动名下分为六个幕,它从中三叠世末,一直延续到白垩纪末。张文佑等(1941年)将燕山运动包括宁镇、兴安、闽浙三次地壳运动。黄汲清(1945年)认为谢家荣的燕山运动第一幕应属印支旋回,并将北京西山区的燕山运动分为前九龙山组与髫髻山组、前坨里组、前长辛店组三个幕。后来(1960年)黄汲清又将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分为五期,并认为燕山运动是中国东部、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主要造山运动,甚至波及到中国西部。李春昱(1948—1951年)把燕山运动只作为侏罗纪晚期,或侏罗纪末、白垩纪初的一个幕,后来(1964年)他又将其限定是侏罗纪—白垩纪间的地壳运动。赵宗溥(1959年、1963年)先后将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划分为三个和六个造山幕,并认为此运动延续到始新世。

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生于我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在不同的构造部位,燕山运动的强度表现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如就我国东部以至整个西滨太平洋带来说,燕山期的构造变动与岩浆活动有着愈向太平洋方向愈加强烈的演变规律。燕山期的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动具有长期性与多幕性相统一、渐进与激化相交替的特点,与此相应,燕山期的岩浆喷发与侵入活动具有多期次性的特点。燕山期为我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目前看来,燕山运动不仅为我国的重要地壳运动,而且这一时期地地壳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以及部分特提斯带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燕山运动应属洲际性的重要构造运动。

【说明】以上主要内容取录自《地质辞典》(一)392页,地质出版社,1983年。

根据最近,中国地质学院研究员董树文先生对“燕山运动”的定义进行了重新厘定,并发表《“燕山运动”新定义重塑东亚大陆构造演化史》专题,有关专家认为,这项研究重塑了东亚大陆构造演化历史,重新厘定了燕山运动的定义,是我国近年来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的新成果,深化了对东亚大陆力学过程的新认识。

“燕山运动”是翁文灏先生1927年在东京泛太平洋科学大会上最早命名的,作为陆内造山的典型记录,“燕山运动”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学家对世界地质科学理论贡献的经典。几十年来,燕山运动的概念在我国广泛应用,并在构造运动波及范围、精细过程与定年和动力学起因等方面不断发展和进步。但在学界也明显存在许多,甚至根本性的分歧。但董树文先生在文中表示:

“随着近年华北地块周边和中国东部构造地质研究的重要进展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以及东亚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计划的实施,我们能更加全面审视侏罗纪构造演化及其区域动力学机理,从多层面诠释燕山运动的内涵及其动力学本质。”

根据董树文的研究,在1.65亿年中—晚侏罗世前后,东亚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换,西伯利亚板块向南、太平洋板块向西、印度洋板块向北东同时向中朝板块汇聚,形成了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晚侏罗纪大陆内汇聚,导致岩石圈急剧增厚,随之引发早白垩世岩石圈垮塌和大规模岩浆火山作用,中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向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生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

据了解,燕山运动时期是我国最重要的成矿期,伴随着大规模构造运动导致岩浆侵入—火山爆发作用,约80%的大中型金属矿床在这一阶段形成。同时构造作用形成地质环境的巨变导致燕辽生物群的更替,“燕山期”也成为生物进化的激变期。因此“燕山运动”在我国甚至在东亚具有特殊的地质意义,是全球中生代构造演变的重大事件。

【致谢】有关上述引文,参考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网站。

论文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系统科学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写论文常用的研究方法介绍如下: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一般是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获得大量数据,进而对调查中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3)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经过精心设计,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从而发现变量间因果关系以验证预定假设的研究方法。核心在于对所要研究的对象在条件方面加以适当的控制,排除自然状态下无关因素的干扰。

(4)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是对事物或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数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常见的定量分析法包括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数学模型法等等。

(5)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揭示事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包括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

可以。写论文只用一种研究方法是可以的,比如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因为一种方法研究出来的东西够写一篇简单的论文了。

上海地质调查研究院张玮论文

何中发 夏晨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

摘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是一项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等关系密切的基础性调查工作。上海市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地球化学元素可分为均匀分布型、相对分异常型、分异型、强分异型、极强分异常型,同时主城区、新建城区、烟尘工业区、城郊蔬菜种植区表现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地球化学资料在住宅建设生态、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方面应用的展望。

关键词:上海市;环境地球化学;成果应用

环境地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天然和人为释放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与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关系的学科。是以化学元素在自然界循环为主线,强调自然环境现象的发生机制和演化规律。环境地球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及时地研究现代环境的化学变化过程及其趋势,在地球化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研究组成人类环境的各个系统的地球化学性质[1~5]。

目前很多大型城市地区都面临一定的环境地球化学问题。比如,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造成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的下降,城市大气中颗粒悬浮物的增加,城市土壤污染、侵蚀、酸化和硬化以及土壤生物和植被退化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直接危及到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安全[6~10]。为了摸清上海市环境地球化学的现状特征,2005年9月上海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正式启动。在上海市开展环境地球化学工作面临着如何在城市地区更好的采集样品的难题,同时如何使研究成果更好的服务于上海市的城市发展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简单的介绍了上海市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然后就如何服务于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提出一定的应用设想。

1 研究区概况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太湖平原东侧。其南靠杭州湾,东濒东海,北枕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捷。陆地面积6340km2,包括长江水面及沿海沿江滩涂在内,总面积7823km2。上海地区主体部分是三角洲平原,相对高差3~4m。但依地貌形态及其成因,又可划分位西部湖沼平原、北部沿江平原、东部滨海平原、长江口沙岛平原。在西南部湖沼平原区和杭州湾一带,有局部星散残丘保留,多数海拔50~70m。陆域地区最高为天马山,海拔高度97m。

2 样品采集与测试

2.1 样品采集

表层土壤样品:采样密度1个点/km2,中心城区可适当加密取样,采集深度为0~20cm,4km2分析一个组合样。深层土壤样品:采样密度1个点/4km2,规定采样深度为200cm以下,16km2分析一个组合样。

湖泊表层沉积物样品:采样密度1个点/4km2,在入海口或入湖口附近适当加密取样,采集深度为0~20cm。样品不进行组合。湖泊深层沉积物样品:采样密度1个点/16km2,规定采样深度为1.5m,对于沉积物小于1.5m的地方,以采集深层湖积物最底部样品为主。样品不进行组合。

地表水:非城区采样密度1个点/16km2,在黄浦江、苏州河等水系的上、中和下游分别布设1~2个采样点。浅层地下水:1个点/16km2。

2.2 样品分析测试

土壤和湖泊沉积物样品分析测试:分析测试项目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规定的有关土壤样品52元素(全量)及有机碳和pH值共计54项指标。

水体样品分析测试:除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规定的21项必测项目外,针对上海市实际情况又选测了10项别的指标,共计31项指标。

3 上海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3.1 表层土壤元素总体区域分布特征

土壤表层元素分布总体受区域地质母质环境、土壤表层发生层、自然生态环境、环境污染以及自身化学性质等复杂因素制约,表现出区域上显著的变异特征。上海地区受自身特殊的环境要素制约,显示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地球化学变异特征。对其按照区域变异特性分解,大体划分出以下5种类型。

3.1.1 均匀分布类型

变异系数(CV)≤25%,包括砷、硼、钡、铍、铈、钴、氟、镓、锗、镧、锂、锰、铌、镍、铷、钪、锶、钍、钛、铊、铀、钒、钇、锆、硅、铁、铝、钠、钾、镁等30种元素,区域内基本表现出均匀分布,含量变差不大。直方图统计,这些元素中多数元素含量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含量区间窄小,变差不大。这些元素的分布主要受自然地质背景影响,与城市化的进程关系不密切。

3.1.2 相对分异型

25%<CV值≤50%,包括溴、碘、氮、磷、钙、碳和有机质。这些组分,表现出在全区土壤表层较弱的分异特征,含量有不大的变化范围。含量统计直方图显示,本组元素多数呈对数正态分布,其中基本呈标准。这些元素在区域上的分布特征与土壤类型有非常好的吻合关系。其中溴和碘的高含量地区主要分布沿海地带,氮、磷、钙的高含量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西南部的湖沼相沉积地区,碳和有机质的高含量地区主要分布在农业开发强度大的松江、青浦和金山等地方。

3.1.3 分异型

50%<CV值≤75%,仅包括铋、铬、铜、硫四元素。统计显示,铬虽属该类,但分异程度并非很高。全区直方图上,铋、铜表现为二重母体分布的型式,表现为原始分布上有着两种不同的分布区,即原生背景场和城市人类活动扰动叠加场。其中铋、铬的高含量地区主要分布在吴淞工业区,铜的高含量地区主要分布在沿黄浦江的一些大型造船基地附近,而硫的高含量地区则主要分布在老居民区比较集中的地方,如黄浦、杨浦等地方。

3.1.4 强分异型

75%<CV值≤100%,仅包括硒、钨、锌等三元素。显示出这些元素更强的区域变异,含量具更大的变差。全区直方图上,硒、钨基本显示为对数正态分布,带有较强的左偏性质,锌则显示为二重母体分布。硒的高含量地区与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有比较好的吻合关系,钨的高含量地区主要分布在桃浦、吴淞等工业化开展早的地方,锌的高含量地区主要分布在吴淞、上钢三厂等地方。

3.1.5 极强分异型

CV值>100%,包括银、金、镉、氯、汞、钼、铅、锑、锡等九元素。直方图上,九元素基本表现为二重母体分布,其一母体反映为土体内上述元素的基本分布特征,另一母体为异常母体,反映为区内的人类活动扰动作用的叠加特征。这些元素分异分布类型与城市建设开发强度的高低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汞、镉和铅的高含量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等城市化相对高的地方。

3.2 上海市主要生态区土壤环境现状

总的看,上海地区土壤受人为扰动比较重,本文根据遥感影像解译全市共划分出11个类别的生态区,并依据地球化学数据全数据的分区进行了统计,获得了各生态区土壤现状情况的基础资料,其中将主要的生态区分述如下:

3.2.1 中心城区

这里指的是上海老城区,范围限在黄埔、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等区上世纪80年代前的居民密集区,面积260km2。总体上,老城区表层土壤显示出大量元素富集,按富集系数(K大于1.5)和变异系数选取有:铋、汞、镉、硒、锌、银、锡、铬、金、磷、硫、铅、碳、有机炭、铜、钼、钨、氟、锑、铈、氯及磷、氮等。以上组分在中心城区的富集特点,一是形成的异常组合元素最多;二是多数元素含量达到最高;三是主要富集元素均形成面状分布;四是形成因素复杂。

3.2.2 新建城区

指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改革开放来新发展的城区,面积312km2。

本次调查,新城区土壤地球化学分布的比较复杂,元素地域性变化较大。据统计,本类区富集元素包括银、金、铋、镉、氯、铜、汞、碘、钼、铅、硫、锑、硒、锡、钨、锌等15种元素,其中富集度最大的元素为镉、汞、金、汞、锡、碘等。镉的富集度高,K值达2.65;变异系数大,CV值达442.41%;区内有全区首高的高达20000μg/g;分析其原因,很可能是老厂区固体污染物所致。其次为钼,属于一种强烈的不均匀分布,变异系数CV值122.5%,最高值量9.64μg/g。总体看,本类生态区处在老城区外围,土壤污染态势相对于老城区具有递降态势。

3.2.3 烟尘工业区

本次调查,将宝钢、上钢一厂、上钢三厂的烟尘工业独立划出,借以调查工业烟尘对附近土壤的的质量的影响效应。总计划出面积160km2,除厂区外,也包括厂区附近烟尘集中沉降的大概范围,排放物不仅仅是降尘,还有工厂排放的固体排放物、污水等。由本次调查,烟尘工业区土壤受人为污染影响程度仅仅弱于上海中心城区,从污染强度和元素组合两方面评定,排在第二位。据资料统计结果,本类生态区受污染的元素有:银、金、铋、镉、铬、铜、汞、锰、钼、铅、锑、锡、钨、锌、铁、钛、镍、锗、钙、钡等,非金属元素砷、氯、氟、碘、磷、硫、硒、碳、有机质等,共计29项指标,比中心城区多出8项。具有特征性的是类如钙、钡、锶、氟等在其他环境下表现平稳,在此类生态区也出现了高量分布。

该生态区的第二个特征是:银、金、镉、汞、钼、铅、锡、钨、锌等元素均达区域背景的2倍以上,且呈总体较高。分析认为,这种特征是由于该类工业区固体排放物、污水系统污染是一方面,长期的工厂粉尘和烟尘飘落对周围的均一性污染可能是更重要的方面。

3.2.4 城郊老蔬菜地

主要为城近郊环城的老蔬菜地,面积312km2。《上海土壤》将这部分土壤定为菜园灰潮土,是长期种植蔬菜,土壤耕作活动强烈,施肥、灌水频繁,土壤肥力高的一种土壤。但也因不当施肥灌溉和农药喷洒,致使土壤污染严重。本次调查显示区内银、金、铋、镉、铬、铜、汞、氟、碘、锰、钼、磷、铅、硫、锑、锡、硒、锶、钨、锌、钙、碳和有机质含量偏高,其中银、金、汞、钼、铅、硫、锑、锡、硒、钨、锌都在区域背景值的2倍以上,镉接近于2倍。且除银显示为极强变异外,这些偏高量分布元素(组分)变异并不强烈,只达到相对分异~分异~强分异程度,说明老菜地遭受了较均匀的偏高扰动量,但总体又比中心城区、烟尘工业区偏低。迄今,按照土壤环境指标标准,以汞、镉、铅、铜的分级临界值计,本类区土壤几乎全部属二类土壤,少量三类土壤。

3.3 上海市城市土壤中一些重要无机、有机指标相关性研究

城市土壤中的各个指标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对上海市城市地区表层土壤中的一些重要无机、有机指标进行研究,这些指标为:pH值、有机碳含量、有机质含量、含水量、As、Cd、Cr、Cu、Hg、Mn、Nb、P、Pb、S、Sb、Se、Sn、Zn、HCH、DDT、PAHs等,研究结果如下:

(1)在HCH、DDT、PAHs等有机污染物中,HCH异构体之间、DDT衍生物之间、PAHs分量之间大都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2)As、Cd、Cr、Cu、Hg、Mn、Nb、P、Pb、S、Sb、Se、Sn、Zn中Hg、Nb与其他元素不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As、Cd、Pb与Cr、Cu、Mn、S、Sb、Se、Zn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3)有机碳、有机质、S与大多重金属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H值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相关关系不明显;pH值与有机质、有机碳具有负的相关关系;含水量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pH值等指标不具有相关关系。

(4)苯并[a]芘和PAHs与有机质、有机碳、P、Se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苯并[a]芘、PAHs、HCH、DDT等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间相关性不明显。

4 上海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应用展望

上海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所覆盖的区域面积广泛,涉及的环境介质相对比较全面,测试分析的指标比较系统,应用领域非常宽广。在这里只针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及土地规划方面的应用作一简单介绍。

4.1 住宅建设生态指标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近年来国外流行的绿色建筑应运而生,所谓绿色建筑是指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以不触动环境基本生态平衡为目的而建造的一种生态住宅建筑。它除对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绿化面积、生活垃圾处理、环境噪声等有较高要求外,对居住区的土壤环境也有较高的质量限制条件。结合上海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提出适合上海市的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可从土壤的放射性水平、土壤中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含量水平等3个方面来考虑,选出具体的指标,确定具体某个指标的分级标准,最后综合制定出人居环境土壤质量标准体系。

4.2 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就是按照土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环境承载力,进行土地规划,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使不同功能用地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比例关系协调,增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的总体目标:土地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土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和谐统一。充分利用和挖掘已经获得的全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信息,为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5 结束语

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作为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全局性的地质调查工作,可为研究生态环境、农业发展、居民健康、土地资源利用等问题提供比较有针对性的第一手素材[12]。如何充分发掘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中蕴涵的生态地质环境信息,使之更好的服务地方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是摆在相关地学科技人员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3]。另外全国各省市地区环境差异巨大,如何在服务于地方城市建设上体现当地的特色也是目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张辉,马东升.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无机化学的联系与区别.环境化学,2000,19(2):190~192

[2]涂光炽等.地球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26~358

[3]戎秋涛,翁焕新等.环境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1~30

[4]李天杰.土壤环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0~34

[5]杨忠芳,朱立等.现代环境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21

[6] Paterson E, Sanka M and Clark L. Urban soil sa spollutantsinks-a case study form Aberdeen, Scotland. Applied Geochemistry,1996, 11:129~131

[7] Lu Ying(卢瑛),Gong Zitong(龚子同)and Zhang Ganlin(张甘霖).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soils. Soil andEnvironmental Sciences(土壤与环境),2002, 11(2):206~209

[8] Zhang Jiasi(章家思)and Xu Qi(徐琪). The forming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oil and its protection. Soil(土壤),1997(4):189~193

[9] Tang Hongxiao(汤鸿霄). Environmental nano-pollutants and their micro-interfacial processes in the aquaticpaticals. Acta ScientiaeCircumstantiae(环境科学学报),2003,23(2):146~155

[10] Jiang Haiyan(蒋海燕) , Liu Min(刘敏), Huang Shenfa(黄沈发). Status quo and trend of urban soil contamination research.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4(5):73~77

[11] 成杭新,杨忠芳,奚小环等.长江流域沿江镉异常源追踪与定量评价的研究框架.地学前缘,2005,12(1):261~272

[12] 姜作勤.地质工作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思考.地质通报,2004,23(9):839~845

[13] 廖启林,翁志华等.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应用前景浅析——以江苏省国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有关成果为例.地质通报,2005,24(8):772~777

The Environmenta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and Application of Geological Achievements

He Zhongfa, Xia Chen

(Shangha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Shanghai 200072)

Abstract: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ical investigation is a basic survey subject which is nearly correlative wi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protection, municipal programming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ical characteristics show that geochemistricalelements are classified into equably distributing-type, oppositely abnormal distributing-type, abnormal distributing-type, doughty abnormaldistributing-type and greatly doughty abnormal distributing-type. Synchronously , the geochemistr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city zone, newcity zone, soot industrial area and suburban vegetable plantation display the different geochemistr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expatiate thatthe geochemistrical data vista in the appliance of howff building ecology and friendly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land use.

Key words: Shanghai City;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chievement application

一、内容概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上海开始系统地开展地面沉降调查及监测工作,采用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钻探、水准测量、基岩标分层标测量、地下水位动态监测等。

目前,上海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方法有:地下水动态监测,一、二等水准测量,基岩标、分层标测量,GPS测量,InSAR测量,自动化监测系统等。

1.地下水动态监测

全市有地下水监测井450口,分别监控潜水和6个不同深度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水质和水温)的变化规律(图1)。

图1 地下水位监测井及监测数据

2.一、二等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测量两点间高差,从而由已知点高程推算出未知点高程(图2)。

技术特点:精密水准测量的优点是水准点埋设费用低、水准网布设灵活,能够较迅速地获取较小区域(甚至是人口密集区)的沉降信息;其不足是勘察区域面积较大时,观测周期长,投入人力资源大,人力成本较高,实时性较差。

技术指标:一、二等水准测量按照《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154-95)执行。

3.基岩标、分层标测量

基岩标和分层标测量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地面沉降分析研究和制定相应措施的基础。

基岩标是埋设在地下完整基岩上的特殊观测点,可以作为地面沉降测量的高程控制点。基岩标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基准,可减少传递误差,提高测量精度。分层标是根据土层的性质,埋设在地下不同深度土层和含砂层中的特殊观测点,是世界上公认的测量松散土层变形量的措施,广泛应用于松散土层的精确变形测量(图3)。技术特点:基岩标的优点是精度最高,能提供所有地面沉降监测研究工作的基准点;其不足主要是建设费用高(一般需要上百万元,甚至几百万元),建设工序较多,质量要求较高,场地落实困难。为此,应根据地面沉降监测的实际需要,基岩标的规划与建设需要详细论证。

图2 水准测量外业现场

图3 上海南浦大桥分层标组

分层标主要用于监测从地面至地下垂向上不同深度、不同土层的压缩变形,变形量记录比较全面、完整,一般与基岩标配合使用,以基岩标、分层标组形式配对规划。其优点是可监测某一特定区域如沉降漏斗或某一点的垂向上不同深度的变形,获得立体空间上的变形量,若配以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系统,将可以获得实时、连续土层的变形量;其主要不足是建设费用高。

技术指标:基岩标作为地面沉降监测基准,精度级别是最高的。

分层标测量分为人工测量、自动化测量两种。根据《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人工测量的精度一般为0.3mm。

4.GPS测量

GPS测量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在远离变形区的适当位置,选择或建立一个基准站,在变形区内设置若干个监测点,在基准站和监测点上分别安置GPS接收机,进行连续观测,并将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图4)。

图4 GPS 基准站

技术特点:观测时间短,人工作业劳动强度低,观测作业简便,测站间无须通视,布点灵活,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和天气状况下进行全天候连续监测,定位精度高,较高的作业自动化水平等。

技术指标:按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中B级网要求,按平均15km边长推算,高差的误差为34mm,实际结果为大地高程变化量精度在5mm左右。

5.InSAR测量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将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原理和干涉测量技术相结合,利用雷达回波信号所携带的相位信息精确测量地表某一点的高程信息及其微小变化。其原理是通过两副天线同时观测(单轨道双天线模式)或两次重复观测(单天线重复轨道模式)来获得同一区域的重复观测数据,即单视复数影像对,这是InSAR进行高程提取或形变监测的数据源。

技术特点:InSAR技术具备可以同时获取点、线、面的沉降量,投入人力资源少等特点,已经显示出用于地面沉降研究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主要是目前InSAR技术不是很成熟,尚处研究阶段,距大范围的推广应用还有一段时间。

技术指标:上海地区InSAR监测试验结果表明,InSAR技术在垂向的精度可以达到±3.7mm,目前仍正在进行试验研究中。

6.自动化监测系统

在分层标、水位孔上安装自动化设备,实现分层标土体变形、水位变化自动观测、记录、传输、数据库录入等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分层标、水位测量自动化程度(图5,图6)。

图5 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设施原理图

图6 地面沉降监测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示意图

技术特点: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系统的优点是精度高、连续、实时、自动记录、自动传输、无人值守且可以任意设置数据采集时间、同时监测不同土层的沉降,有利于从变形量中分离出每个土层的变形量,计算不同土层对总沉降量的贡献,有利于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机理和机制。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系统主要不足为一次性建设费用较高,因此比较适合选定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域如沉降漏斗中心、漏斗边缘等。因其高昂的建设费用,目前主要还是用于点状对象的监测上。

技术指标:分层标自动化监测精度平均绝对误差应不大于1mm;地下水位监测精度应为± 0.01m。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一)应用范围

成果广泛应用于地面沉降监测。

(二)应用实例

1.一、二等水准测量

按照《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154-9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的要求,上海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全市范围内布设了一、二等高程控制网。基于基岩标,从一座基岩标至另外一座基岩标,组成大型高程控制网。

按照覆盖的区域和复测频率,高程控制网分为郊区高程控制网、中心城区(外环线以内区域)高程控制网。郊区高程控制网覆盖了包括崇明岛、横沙岛、长兴岛在内的整个上海区域,复测频率为每5年复测一次,用于全市高程控制数据的更新与发布,在图中绘制了一等水准路线图。二、三等覆盖整个郊区,目前缺少线路走向资料;中心城区(外环线以内区域)高程控制网分布在中心城区,复测频率为每1年复测一次,覆盖范围约1000km2,用于地面沉降分析和研究;两套高程控制网均以基岩标为结点,实现郊区高程控制网、中心城区高程控制网有机的统一和衔接。

2.基岩标、分层标

自开展地面沉降研究以来,高程控制网的基准点问题一直是关键性课题,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选择稳定的基岩建立基岩标。上海地质调查研究院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特别是经历了“九五”、“十五”、“十一五”等市政府重大课题大规模网点建设项目的实践检验,获得了丰富的施工和管理经验,形成了一套严密的作业流程,熟练地掌握了基岩标施工工艺,取得了基岩标实施工艺专利(专利号:ZL 012394556,证书号:第478596号)。上海地区目前已建设完成了比较完备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特别是“十一五”地面沉降防治工程开展以来,全市已累计建设了35座地面沉降监测站(16座实现了自动化监测),监测在基岩面以上不同深度土层的变形规律(图7至图9)。

图7 上海世博会会址地面沉降监测站

图8 地面沉降监测站自动化监测设施

3.GPS测量

2001年1月~2010年12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共组织GPS一级网监测13次。其中2001年1月~2002年7月时段长为3h或6h,自2002年11月起,时段长由12h逐渐改为24h,并进一步优化了观测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案,GPS监测地面沉降的精度、可靠性逐渐提高。

4.InSAR测量

图10显示了上海地区InSAR测量得到的2003年至2007年地面沉降速率图。

图9 地面沉降标组数据曲线

图10 上海幅工作区2003~2007年地面沉降D-InSAR监测速率图

三、推广转化方式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的研究、发展、成熟和完善,为专利申报、规程、规范编制出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带动长三角地区乃至华北平原、西北汾渭盆地等区域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通过多年来对基岩标标型设计、施工便利程度、成本、适宜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指标的研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基岩标施工工艺,并申请了专利(ZL J 2 39455.6,证书号:第478596号)。

编制的规程、规范有《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G/TJO8-2051-2008,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规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测量规范》(国土资源部),为进一步规范全国地面沉降监测和防治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技术依托单位:上海地质调查研究院

联系人:方正

通讯地址:上海市灵石路930号

邮政编码:200072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论文研究方法实地调查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u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超多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带给规律性的知识。我要调查网,让调查更简单方便!

需要。实地调研法主要是通过调研掌握基本情况,获得相关的资料与数据,从中总结出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研究对象不同,调研方法有所差异。如果是对某一个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建议选取当地自己较为熟悉的公司,直接获取企业的相关资料,如发展历程、组织结构、人员规模、业务范围、财务状况等。如果没有企业的相关数据,可以选择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对象,通过东方财经网、同花顺等网站可以获得企业的财务报告,作为调研的辅助。此外,如果研究的内容无法通过现有数据说明,如营销策略、客户满意度、企业文化建设、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等,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渠道展开实地调研。

论文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2、调查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通过访问、开调查会、发调查问卷、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

4、比较分析法

亦称对比分析法、指标对比法。是依据客观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通过同一数据的不同比较,借以对一定项目作出评价的方法。

5、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又称思想方法、认识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

6、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7、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一般用于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编制任务清单初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