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包法利夫人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

包法利夫人主题论文

论文的题目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是提纲挈领的综述概要。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国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一) 1.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 论《浮士德》思想体系的矛盾 3. 论卢梭《忏悔录》的自审意识与超俗意识 4.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5. 欧洲社会的讽刺画卷——《唐璜》浅析 6. 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7.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8.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9. 论司汤达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 10. 司汤达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11. 成功与幻灭——拉斯蒂涅(《高老头》)与吕西安(《红与白》)之比较 12.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 文化 意蕴 13. 论《包法利夫人》 14. 19世纪英国女小说家研究 15.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 16. 夏洛蒂·勃朗笔下的女性形象系统 17. 《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 18. 试析《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情感模式 19.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0.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21. 《茶花女》的悲剧艺术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二) 1. 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 从蒙太里尼形象看《牛虻》的反宗教主题 3. 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4.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艺术风格之比较 5. 论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 6. 论《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7. 略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8. 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形象 9. 易卜生有肖伯纳的“社会问题剧”的异同论 10.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 11. 俄罗斯文学中的妇女形象 12. 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13.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14. 屠格涅夫的抒情手法 15. 屠格涅夫与郁达夫比较研究 16.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17. 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派文学 19. “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三) 1. 古希腊神话 传说 中的文化精神 2. 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主要史诗主要形象论析 3. 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 4. 论《美狄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 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6. 《埃涅阿斯纪》主题的原型意义 7. 试论__伦理在西方文学中的演变 8. 但丁与__文化 9. 哥特式小说的原理与发展 10. 中国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的比较 11. 《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 12.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3. 试论《威尼斯商人》的冲突艺术 14. 《奥瑟罗》悲剧冲突艺术 15.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16. 论《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17.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抒情艺术之比较 18.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风格 19. 莎士比亚悲剧风格的特殊性及其历史意义 20. 论《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

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正因为论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论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论文的范畴。论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记叙事件的文体。

毕业论文包法利夫人

时代造就还是欲望引发? ——论包法利夫人悲剧之产生原因which cause the Tragedy ,times or desire? ——Evaluation aima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主要功能是对我国文化精神及全民语言的传承。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一:现代汉语

1、论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普及

2、论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

3、论五四运动中的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

4、论书面语发展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现代化

5、论废除文言文与学习文言文的关系

6、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

7、论广告语言技巧的变化趋势

8、论当前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

9、关于校园普通话应用情况的调查

10、关于双语生活的调查

11、论一部文艺作品的比喻(比拟)语言艺术

12、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词的比较调查

13、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

14、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15、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16、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

17、“正词法”和汉语的书写改革

18、论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

19、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20、普通话语音研究

21、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22、网络汉语研究

23、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2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25、现代生活中的新型句式研究

26、新词新语研究

27、外来词规范研究

28、字母词研究

29、成语研究

30、同义词反义词运用研究

31、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32、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33、汉字和汉文化

34、现代汉字学的研究

35、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研究

36、部件研究

37、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38、如何整理异体字

39、如何整理异形词

40、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二:写作类(写作学方向)

1、从穿越小说的虚构时空看当代创作的历史认知及写作惯性

2、《红楼梦》对穿越小说的影响(以《春光里》或某作品为为例)

3、试析穿越小说中的新奴婢形象(以《春光里》或某作品为例)

4、节俗场境对穿越小说叙事的意义

5、茶馆酒楼在武侠小说中的作用

6、试析当代小说中的茶馆场境

7、试析当代言情小说中的野蛮女友形象

8、论广告文案写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9、论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审美追求

10、论模糊语言在写作中的作用

11、包法利夫人中的结构特色

12、巴金作品中的朴实语言风格特征

13、文学叙述与应用性叙述的关系和差异

14、论中国传统文论之“义法”与西方文学理论中“结构”的异同

15、浅谈语言表达的诸多形式

16、论沈从文《边城》里的人物美

17、论当代诗歌的语言流变

18、浅论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白话”语言特色

19、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繁复美

20、试论现代主义的艺术表达方式

21、《庄子·逍遥游》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2、《大明宫词》剧本创作语言特色探析

23、余华《兄弟》的结构艺术

24、读王海鸰《新结婚时代》有感

25、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艺术

26、散文的“形散神不散”论

27、手机短信文学的价值

28、流行歌词对古典诗歌意境的现代解读

29、钱钟书写作艺术初探

30、陶渊明笔下的和谐世界

31、电脑写作时代网络语言之我见

32、写作过程与写作能力

33、《史记》写作特色管窥

34、《白鹿原》创作心理略论

35、池莉创作个性透析

36、《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与创作主旨

37、《倾城之恋》创作意识论

38、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论

39、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

40、论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

41、“戏拟”表现手法在杂文写作中的运用

42、新闻写作中的主体意识强烈渗入的模式分析

43、第一人称与全知视角的交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方式分析

44、写作中典故使用与情境出现的关系

45、戏剧中“冲突”出现的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我想写包法利夫人,但是卜知道怎么写题目啊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议论文写作经典论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举例子一: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写作文的用法:这个小故事适用于发奋图强的故事,古代人的学习条件很差,但是古人并没有放弃学习,反而更加剧了他们学习的热情。相比之下,现代学习环境好了,但是并没有利用好良好的学习环境,反而玩物丧志。

举例子二:科学家霍金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

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写作文的用法:霍金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让他意志坚定,下定决心学习,不怕困难。这样可以激励那些残疾人,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是精神上没有缺憾,一样可以成才,成为对人类有用的人。

举例子三:朱自清不领美国面粉

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先生患了严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顾不得疗养,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

恶化,入院治疗无效,不幸于12日逝世,终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写作文的用法:朱自清老先生不买美国面粉,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气节和骨气。在困境的时候仍然不能低头,我们要保持我们自己的民族气节和自己的节操。

举例子四:朱自清不领美国面粉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

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写作文的用法:华罗庚作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给我们作出了表率,热爱自己的国家。作为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养育我们的土地。

举例子五:贝多芬的成长故事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

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

(1)引言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历史和现实证明:要成就某种事业,就要痴米于某种事业,要专心执著于既定目标奋斗不息。如果心猿意马,朝三暮四,肯定将一事无成。

(2)事实论据

书痴刘恕

刘恕,北宋史学家。著有《五代十国纪年》、《通鉴外记》、《疑年谱》、《年略谱》。协助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刘恕从小就读书专心。8岁那年,他家里来了几位读书人,闲谈中,有一个说:“孔子是独子。”他忍不住插了一句:“《论语》里不是说孔子把他哥的女儿嫁给南容吗?”那几个读书人既吃惊又惭愧,小小年纪读书就如此深入,可见他不但聪明而且专心认真,深感自己年岁虚长。

当时在亳州做官的宋次道是一位学者,家中藏书很多。刘恕远道去借阅。宋次道以佳肴美酒款待。刘恕紧持要宋撤走酒肴,说:“我是为读书才到府上的,享受酒肴,岂不误了我的正事!”于是一头扎进书库,他被琳琅满目的图书迷住了。夜以继日,如醉如痴地读书。这样坚持十多天以后,把他急需的书全部读完后才走出书库,临别时,他双目通红。

阿基米德专心治学

古希腊著名学者阿基米德,他痴迷于物理学和数学研究。有一天,他到公共浴室洗澡,当他坐进澡盆发现池水溢出盆外的时候。他突然光着身子冲出浴室,边跑边嚷:“找到了!找到了!”他是从浴盆中受到启发发现了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找到了银匠在金王冠里掺银的秘密,所以他兴奋不已。

当罗马进犯伤痛拉古时,阿基米德曾运用杠杆和滑轮的装置,重创罗舰队的进攻,使伤痛拉古城陷落因此推迟两年。后来罗马军队终于趁守军疏忽,逾城进入叙拉古。当罗马士兵出现在阿基米粉德面前时,他正专心致志地坐在沙土前面画圈圈,研究几何题。他见到手持利剑的罗马士兵,对他们说:“请慢点动手,让我做完这道题。”

巴尔扎克、福楼拜的幻觉

巴尔孔克和福楼拜都是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他们一拿起笔写作,就像着了魔似的。常常对他们在书中塑造的人们达到产生幻觉的地步。

有一次,一个朋友去拜访巴尔扎克。这位朋友敲门时,听见巴尔扎克正在与人激烈争吵:“你这恶棍,这一定要给你点厉害!”他的朋友急心推门进去一看,原来巴尔扎克正在与他作品中的人物在吵架。还有一次,巴尔扎克突然走到在他家作客的朋友面前,激动地痛斥说:“你,你,使这个不幸的少女自杀了!”那位朋友惊惶失措,莫名其妙地张大嘴巴望着他。原来巴尔扎克所说的少女,是他正在创作中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人物欧也妮。

福楼拜也有同样的情况。一次福楼拜的朋友去看望他。只见福楼拜坐在地板上痛哭,泪如雨下,真是悲痛欲绝。朋友用手使劲地摇摇他的肩膀,问他为何这样伤心?

福楼拜悲痛地回答说:“包法利夫人死了!”“哪个包法利夫人?”朋友不解地问。福楼拜痛苦地指着桌上一大卷稿纸说:“那就是我的包法利夫人呀!”他的朋友明白了原来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死了。就对他说:“何必伤心呢?你不愿她死,把她写活嘛!”福楼拜哀伤地说:“写到这里,她非死不可,她没法再活了!”

巴尔扎克和福楼拜的作品,所以能誉满全球,就是由于对创作完善的执着追求和刻意塑造人物形象的痴迷。

(3)理论论据

在事业上,达到敏捷的方法在乎专心治事而不在一次包揽许多事务。

[英]培根《论敏捷》

逐鹿者不顾兔。

《淮南子》

心不存,虽读万卷书,亦何所用。

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学必专静,而后能有成。

明海瑞《海瑞集》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托尔斯泰传》

《左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历史上确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关键在于犯错之后能够严肃地对待错误,改正错误。

楚文王曾经沉迷于打猎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要对楚文王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坚持下,楚文王被迫接受。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以示行了鞭刑。文王不解说:“我既然同意接受鞭刑,那就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太保申却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们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们皮肉尝到疼痛。如果说让君子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尝到疼痛又有何用处?”楚文王听后深深自责,从此不再去打猎,也不再沉迷女色,奋发图强,不久就兼并了39个国家,扩大了楚国疆土。

文王因改过而成就了他的英名,也造就了楚国的盛况,然而有着西楚霸王之称的'项羽却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刚愎自用,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一次错误就是一次教训,改过自新,才能不断成熟起来。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写过著名的《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真实的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因此在《属性录》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痛责自己的过错。他曾写道,自己少年当仆人,偷过主人家一条用旧的丝带,主人发现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此嫁祸于诚实的女仆玛丽,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

那时的卢梭是可恶的,自己偷东西还嫁祸于人,但后来他仍受人敬重,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并能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掩饰自己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索福克勒斯也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错,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执,这种人并不失为聪明之人。”承认错误并不是自卑,也不是自弃,而是一种诚实的态度,一种锐意的智慧。

《左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楚庄王初登基时,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

西楚霸王项羽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索福克勒斯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错,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执,这种人并不失为聪明之人。”

陶渊明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放弃了荣华富贵,追求清静高洁,而成为流芳百世的“隐士”。

【 理论论据 】

铁肩担道义。(李大钊)

敬业乐群(《礼记?学记》)

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朱熹)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马克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诸葛亮)

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孔子)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

全心全意位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就在于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它是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江某人)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涵义。

自己无论怎样进步,不能使周围的人们随着进步,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极其有限的,绝不以‘孤独’、‘进步’为满足,必须负担责任,使大家都进步,至少使周围的人都进步。(邹韬奋)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这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托尔斯泰)

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这就是考验,是对文明的至诚。它表现在对整体,对个人的关怀。这就是爱,就是主动。(穆尼尔.纳素)

一个成功的人必然具备某些条件。其中之意是责任感。

固然,聪明、才智、学识、机缘等等,都是促成一个人成功的必要因素;但假如缺乏了责任感,他仍是不会成功的。

一个人的责任感不一定要由大事去衡量。由平常小事也可表现出他的忠诚与负责。我们看一个人是否每天下班以前,把他的办公桌整理清爽;师傅肯把掉在地上的字纸随手捡起来;是否守时;当他有错误的时候,师傅勇于承认,立刻弥补;还是希图狡赖,委过别人,这不仅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也可预卜一个人的成败。

对于工作,一时的热忱容易,持久的热忱困难。短暂的成功容易,持续的成功困难。必须时时求新,日日求进,避免自足自满。能够把工作视为与自己荣辱相关,祸福与共,才是真正了解成功之乐的人。

当你一天工作完了之后,你是否习惯去检讨一下它的成败得失呢?如果你有这项习惯,你就是一个负责的人了。因为惟有在检讨之后,你才可以发现错误或疏漏,才可及时去改正,或做下次工作的参考。事后的检讨是进步的,它并不是要你去做无益的追悔,而是要你从中获得可贵的经验。

【 事实论据 】

1、陈金水献身祖国气象事业:陈金水从气象学院毕业后,离开山清水秀的浙江只身来到青藏高原。他在世界屋脊建立起世界上最高的气象站。在卧室里悬挂着“祖国的气象事业高于一切”的横幅,以表明自己的心迹。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青藏高原一干就是30年。青藏高原生活环境极为艰苦,终年积雪,万里无人。由于低压高寒,他吃不上煮熟的饭,吃不到新鲜蔬菜。由于缺氧,落下了心血管疾病。他为青藏高原的气象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敢于承担责任的足球主教练:德国国家足球队的总教练沃勒尔和法国总教练桑蒂尼选择了主动辞职,意大利队总教练特拉帕托尼和西班牙队塞斯也没有继续干下去的意思,他们明白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最好。因此用辞职的方式来表明自己愿意承担责任。实际上,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让人尊敬。

3、回溯历史,烛之武、触龙用智慧和巧言来担当国家的危难,司马迁用忍辱负重、用史记来担当历史赋予他的良史之职,谭嗣同用流血为中国之变法担当,鲁迅用如椽大笔担当起刺破黑暗的重任。今天,面对国外叫嚣的反华势力,中国人怎样挥舞爱国的大旗,怎样担当起匹夫的责任。面对网络色情泛滥、游戏成灾的现状,青年人应该有怎样的担当。面对父母,面对生活的重负,啃老族是否还在襁褓中嘤嘤啼哭,不识担当为何物。担当是一种行动,面对可以赚得盆满钵的网络游戏,马云用拒绝来“担当”;面对河南农村的艾滋病人和孤童,杜聪用无疆的大爱、陈为军用冷峻的镜头来“担当”;面对韩国首尔崇礼门失火,官员用引咎辞职来“担当”;面对被无辜屠杀的中国人,被屡次掩盖、遗忘的历史,王选用正视来“担当”,张纯如用真相和年轻的生命来“担当”……太多太多的人用不同的行动高唱着同一首“担当”之歌。

4、勇于承担责任的卡特总统:在营救驻伊朗的美国大使馆人质的作战计划失败后,当时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即在电视里郑重声明:“一切责任在我。”仅仅因为上面那句话,卡特总统的支持率骤然上升了10%以上。做下属的最担心的就是做错事,特别是花了很多精力又出了错,而在这个时候,老板来了句“一切责任在我”,那对这个下属又会是何种心境?卡特总统的例子说明:下属对一个领导的评价,往往决定于他是否有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不仅使下属有安全感,而且也会使下属进行反思,反思过后会发现自己的缺陷,从而在大家面前主动道歉,并承担责任。

5、20世纪初的一位美国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历史写下灿烂光辉的一笔。他叫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他破了产,储户失支了存款。当他拖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

6、鲁迅改稿:鲁迅先生提倡写“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自己身体力行着这一主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天中所写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一文的修改上,清楚地表现了这一点。当时,他“已经没有力气了”,但他仍坚持修改,在这篇最终未能完成的仅有2600多字的短短文稿中,修改的痕迹竟达53处之多。

指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尊心与自信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尊心的人,决不会有自信心。自尊是做人的灵魂,是自信、自强的支撑点。只有尊重别人,自尊的法码才能加重。

道理论据: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

3、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事实论据: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人折腰”,辞官不做。

谢甫琴科是俄国著名诗人。有次沙皇召见他,其他人都弯腰鞠躬,唯有他凛然站立不动。沙皇大怒,责问他。他毫不畏惧地回答:“不是我要见你,而是你要见我,如果我也像周围这些人一样,在你面前深深弯腰,那么你怎能看清我呢?”

自尊要有一个尺度,面对自己的错误,当别人指出或批评时,不要为了“自尊”、“面子”而坚持错误。

包法利夫人论文研究

《包法利夫人》是“客观性艺术”的典范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 希望对搂主有帮助8: 《包法利夫人》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其它名著包括司汤 9: 达的《红与黑》和巴尔扎克的《幻灭》。这三部法国小说都是批判现实 10: 主义的杰作。司汤达的现实主义表现在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分析 11: 上;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表现在他对当时法国社会的细致描绘上。但他 12: 们的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司汤达写的是体现时代精神的英 13: 雄,超群出众的人物,用的是判断性的概括或推论式的心理分析方法; 14: 巴尔扎克写景物是现实主义的,写人物就掺杂了浪漫主义的因素,写事 15: 件却几乎全是浪漫主义的手法,用的是夸张的修饰语和最高级形容词。 16: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和他们不同:他写的是平庸的人物和平淡 17: 无奇的生活,但他用的艺术手法却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他通过 18: 个性化的语言来描写人物,用浪漫主义的语言来展示浪漫主义的个性, 19: 使浪漫主义也成为现实主义的一部分了。 20: 《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取自现实。夏尔.包法利的原型是欧解·德拉 21: 玛,一八一二年生,一八三四年前,在福楼拜父亲主持的卢昂医院实习, 22: 同年九月十八日取得行医执照,但不得动大手术;一八三六年和三十岁 23: 的寡妇(小说中改为四十五岁)结婚,寡妇死后,又于一八三九年八月 24: 七日和十七岁的农家女德尔芬·库蒂丽叶 (包法利夫人艾玛的原型)结 25: 婚。德尔芬长得很美(卢昂博物馆有她的画像),曾在卢昂一家修道院 26: 学习,但她生性风流,喜欢交男朋友。据她婚后的女佣人奥古斯汀·梅 27: 娜吉 (小说中的费莉西)说:她们两人同岁,无话不谈,常常同读小说, 28: 羡慕贵族夫人生活,模仿她们,每星期五在家中开招待会,邀请公证人 29: 事务所的年轻朋友参加,但却没有人来赴约。德尔芬自恃很高,说起话 30: 来声音清脆如玉,对平凡的婚后生活不满,又不信教,搞了两次婚外恋, 31: 邻居看见过她在花园中吻抱情人。一八四八年三月六日,她搞得倾家荡 32: 产,服毒自尽。 33: 这种婚外恋的风流艳事,法国文学史上不乏先例,如卢梭的 《新爱 34: 洛绮丝》和普莱沃的《曼侬·勒斯戈》。福楼拜怎么超越前人呢?前人 35: 写的都是浪漫主义的才子佳人,福楼拜写的却是现实主义的庸人和浪漫 36: 主义的怨妇。庸人满足于现状,怨妇却向往未来。包法利的外形笨拙, 37: 智力低下,性格软弱,毫无理想;结婚前唯母命是听:母亲为他选择职 38: 业,选择行医地点,选择婚姻配偶;和寡妇结婚后又唯妻命是听:“他 39: 在人面前应该这样说,不能那样说,要顺着她的意思穿衣服,按照她的 40: 吩咐催促病人还账”;他并不爱寡妇,但在寡妇死后,他也不感到如释 41: 重负;他向艾玛求婚,却又不敢开口,还是岳父作主,才成好事;他对 42: 艾玛更加唯命是听,艾玛要和他保持距离,他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不感 43: 到难堪,也不觉得痛苦。而艾玛却是一个充满了浪漫主义思想的少女, 44: 虽然生在农村,却不甘居人下,梦想着要过贵族夫人的爱情生活,结果 45: 嫁了一个才貌平庸的丈夫,现实距离理想太远,所以婚外恋就合乎情理 46: 了。 47: 这种婚配不当的喜剧,法国文学史上不乏先例,如博马舍的 《塞维 48: 勒的理发师》。但福楼拜却没有把夏尔·包法利写成一个喜剧人物,而 49: 是渗进了悲剧的因素。夏尔虽然平庸,可是温顺、善良、正直、忠厚、 50: 51: 52: 53: 大方,比起艾玛的两个婚外恋人来,一个损人利己,一个胆小怕事,都 54: 是见死不救,冷酷无情;而夏尔却爱屋及乌,甚至在艾玛死后,宁可负 55: 债累累,也不肯变卖她房里的东西,反而要盛葬亡妻;相比之下,不是 56: 有天渊之别吗!夏尔发现了艾玛的婚外恋后,非但不怪艾玛,反恨自己 57: 不是她的婚外恋人,直到死前,手里还拿着艾玛的一绺头发。这不成了 58: 一个浪漫主义的情痴吗!夏尔的悲剧在于:艾玛不是一个值得痴情的妻 59: 子。据说福楼拜写艾玛死时的夏尔,把自己在妹妹卡罗琳去世时的痛苦 60: 和悲哀都倾注进去了。无怪乎圣·佩韦说:夏尔是个“可怜的好人”, 61: 经过艺术加工,可以塑造出“一个高尚、动人的形象”。 62: 福楼拜后来写了一部小说 《情感教育》。其实,《包法利夫人》也 63: 可以说是《浪漫主义教育》。在艾玛的浪漫主义思想影响之下,只生活 64: 在现实中的夏尔也变得浪漫化了;而艾玛自己的思想却越来越向庸俗化 65: 的方向发展。在修道院学习的时候,她受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梦想 66: 着海阔天空的爱情生活;但和平庸的夏尔结婚后,开始感到梦想破灭。 67: 在沃比萨舞会上见到子爵,觉得现实生活中真有自己梦想的人物,但是 68: 可望而不可及,于是生了一场大病。迁到荣镇之后,她认识了年轻漂亮、 69: 也有浪漫主义思想的实习生莱昂,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她破灭了 70: 的梦想又死灰复燃;但是莱昂比她年轻,胆小怕事,错把她当成可望而 71: 不可及、冷若冰霜的贤妻良母,放过了机会,到巴黎去了,于是她梦想 72: 的天地也缩小到了巴黎。在她灰心、失望之际,情场老手罗多夫乘虚而 73: 入,投其所好,说些浪漫主义的花言巧语,艾玛错把他当成自己梦寐以 74: 求的情人,开始半推半就,继而难分难解,最后要求私奔,反倒被他抛 75: 弃,而为了私奔,她已经开始借债了。梦想再一度破灭,她又大病了一 76: 场。病后为了消愁解闷,夏尔陪她去了卢昂剧院,恰巧碰到从巴黎实习 77: 回来的莱昂,他经过巴黎酒店女郎的熏染,已不是当年含情脉脉、羞羞 78: 答答的少男了。两人旧情复萌,每周在卢昂旅馆幽会一次 (就是福楼拜 79: 和露意丝·柯勒寻欢的地方)。艾玛梦想的天地又缩小到一个旅馆房间 80: 了。日久天长,情妇的生活也变得像夫妻生活一样平淡无奇,但她已经 81: 债台高筑,再不偿还,就要扣押财产。她求莱昂帮忙,甚至暗示要他盗 82: 用公款,这就沦落到了犯罪的边缘。她还向公证人借钱,但却不肯为了 83: 金钱出卖爱情,这说明她心里还残存了一点浪漫主义精神。她也不肯向 84: 她丈夫低头,因为她不爱他,所以不愿在他面前失去尊严。在走投无路 85: 的情况下,她决心服毒自杀。就这样,她由一个农家少女,成了乡镇医 86: 生的妻子,子爵的舞伴,莱昂眼中的情人,罗多夫的情妇,最后堕落成 87: 为一个罪人。她的一生展示了一个浪漫主义梦想的破灭。 88: 《包法利夫人》不单是批判了庸俗的浪漫主义,而且也揭露了庸俗 89: 的资产阶级人物,如药剂师奥默。比起他来,夏尔的形象反而显得高大 90: 了。夏尔虽然平庸,但是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忠厚,从不口是心非,既 91: 不损人利己,也不嫁祸于人。奥默却是自私自利的典型:他吹嘘自己一 92: 知半解的科学知识,打击神甫,抬高自己;他吹嘘自己乐善好施,救济 93: 穷人,实际上却剥削药房的小伙计;他送消炎膏给乞丐,也是为了钓名 94: 沽誉,一旦膏药无效,有损他的名声,他就要置乞丐于死地;他劝跛脚 95: 的旅店伙计动手术,如果成功,他也可以沾光,结果失败,他就让医生 96: 一个人挨骂。这样一个小人,最后却得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十字荣誉勋章, 97: 98: 99: 100: 这真是对资产阶级的绝妙讽刺。 101: 对于宗教,福楼拜也揭穿了教会的形式主义,这体现在布尼贤神甫 102: 身上。神甫的职责是了解教民的精神生活,拯救他们的灵魂;布尼贤却 103: 只会念经,背诵教义,不会联系实际。艾玛在婚外恋之前,精神万分痛 104: 苦,来找神甫忏悔。神甫既不了解她,也不会安慰她,反叫她去找医生。 105: 相形之下,不信教的艾玛却显得有一颗虔诚的心了。这又是对教会的无 106: 言指责。无论是指责批评,或是揭露讽刺,福楼拜都不直接发表个人的 107: 主观意见,而只作客观的描述,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问题。因此,《包 108: 法利夫人》成了“客观性艺术”的典范。 109: 福楼拜的“客观性艺术”还表现在他对人物景色的描绘上。例如最 110: 后一章写夏尔之死: 111: 112: 第二天,夏尔走到花棚下,坐在长凳上。阳光从格子里照进来; 113: 葡萄叶在沙地上画下了阴影,茉莉花散发出芳香,天空是蔚蓝的, 114: 斑蝥围着百合花嗡嗡叫,夏尔仿佛返老还童,忧伤的心里泛滥着朦 115: 胧的春情,简直压得他喘不出气来。 116: 七点钟,一下午没见到他的小贝尔特来找他吃晚餐。 117: 他仰着头,靠着墙,眼睛闭着,嘴巴张开,手里拿着一股长长的 118: 黑头发。 119: “爸,来呀!”她说。 120: 以为他是在逗她玩,她轻轻地推了他一下,他却倒到地上。原来 121: 他已经死了。 122: 123: 第一段客观地描写夏尔的所作所为(走进花棚,坐下),所见(阳 124: 光,阴影,葡萄叶,百合花等),所闻 (鼻闻茉莉花的芳香;耳闻斑蝥 125: 的嗡嗡声),所感 (返老还童,春意朦胧,喘不出气),而不是作者所 126: 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感所知。 127: 第二段写他女儿的所作所为;第三段写她的所见;第四段写她所说; 128: 第五段写她所感、所为、所见、所知。全是客观的、现实主义的白描。 129: 但福楼拜在描写浪漫主义的人物个性时,他的语言也会带上浪漫主 130: 义的色彩。如第一部第六章回忆艾玛在修道院的生活: 131: 132: 她头几回多么爱听这些反映天长地久、此恨绵棉的浪漫主义的悲 133: 叹哀呜呵!……过惯了平静的日子,她反倒喜欢多事之秋。她爱大 134: 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汹涌波涛;她爱草地,只是因为青草点缀了断 135: 壁残垣。她要求事物投她所好;凡是不能立刻满足她心灵需要的, 136: 她都认为没有用处;她多愁善感,而不倾心艺术,她寻求的是主观 137: 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 138: 139: 重情轻景的心理,就不是艾玛的回忆,而是作者判断性的概括了。 140: 福楼拜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的确,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141: 分析,都熔铸在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中。但是艾玛不倾心艺术,所以成了 142: 庸俗的浪漫主义的牺牲品;而福楼拜却凭借现实主义的艺术,超越了浪 143: 漫主义的自我,写出了《包法利夫人》。关于现实主义的艺术,他曾对 144: 145: 146: 147: 莫泊桑说过:“某一现象,只能用一种方式来表达,只能用一个名词来 148: 概括:只能用一个形容词表明其特性,只能用一个动词使它生动起来, 149: 作家的责任就是以超人的努力寻求这唯一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简 150: 而言之,他认为艺术要为内容寻求最完美的形式。 151: 152: 四十年代后期,译者在巴黎大学攻读文学,《包法利夫人》是研究 153: 法国语言、文学的必修课。一九四六年开课的是亚赞斯基教授,他出版 154: 了一本《法国文学史》,有很多新见解,讲课时注重分析书中人物的性 155: 格特点,使译者得益匪浅。一九四七年开课的是布鲁诺教授,他是法国 156: 著名的语言学者,讲课时对福楼拜的语言艺术作了精辟的分析,解决了 157: 译者不少疑难。一九四八年开课的是莫罗教授,他是巴黎大学最受学生 158: 欢迎的文学教授,也是译者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他讲课时深入浅出, 159: 注重分析《包法利夫人》的篇章结构,指出福楼拜善用对比的手法,例 160: 如第一部写了艾玛的结婚行列,第三部又写她的出殡行列;第一部实写 161: 了舞会上的子爵,第三部又虚写教堂前的子爵;这样前后呼应,使人今 162: 昔对比,感慨系之,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九九一年我在普鲁斯特 163: 国际会议上见到巴黎大学米利教授,才知道莫罗教授已经去世,谨在本 164: 书中表示译者对四十年前指导教师的怀念。

论文的题目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是提纲挈领的综述概要。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国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一) 1.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 论《浮士德》思想体系的矛盾 3. 论卢梭《忏悔录》的自审意识与超俗意识 4.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5. 欧洲社会的讽刺画卷——《唐璜》浅析 6. 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7.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8.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9. 论司汤达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 10. 司汤达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11. 成功与幻灭——拉斯蒂涅(《高老头》)与吕西安(《红与白》)之比较 12.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 文化 意蕴 13. 论《包法利夫人》 14. 19世纪英国女小说家研究 15.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 16. 夏洛蒂·勃朗笔下的女性形象系统 17. 《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 18. 试析《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情感模式 19.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0.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21. 《茶花女》的悲剧艺术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二) 1. 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 从蒙太里尼形象看《牛虻》的反宗教主题 3. 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4.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艺术风格之比较 5. 论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 6. 论《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7. 略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8. 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形象 9. 易卜生有肖伯纳的“社会问题剧”的异同论 10.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 11. 俄罗斯文学中的妇女形象 12. 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13.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14. 屠格涅夫的抒情手法 15. 屠格涅夫与郁达夫比较研究 16.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17. 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派文学 19. “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三) 1. 古希腊神话 传说 中的文化精神 2. 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主要史诗主要形象论析 3. 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 4. 论《美狄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 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6. 《埃涅阿斯纪》主题的原型意义 7. 试论__伦理在西方文学中的演变 8. 但丁与__文化 9. 哥特式小说的原理与发展 10. 中国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的比较 11. 《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 12.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3. 试论《威尼斯商人》的冲突艺术 14. 《奥瑟罗》悲剧冲突艺术 15.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16. 论《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17.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抒情艺术之比较 18.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风格 19. 莎士比亚悲剧风格的特殊性及其历史意义 20. 论《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

包法利夫人论文外文文献

近来,对翻译作品的批评文章多起来了,这是一件好事,但总的感觉是,就事论事的多,以偏概全的多,从总体上把握不够。譬如,人们常说李健吾先生的《包法利夫人》译本好,说他译得如何忠实、传神,可在私下又听见几个同行持相反意见,说译错之处不少,有的句子译得也不怎样。我觉得双方都说得不够全面。李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译家,也不是凭《包法利夫人》一本书成其名的,更不能因书中有些瑕疵,而对他说三道四,甚至否定他的文名。李健吾之所以成为李健吾,不仅因为他本人有深厚的学养、扎实的中文基础、高超的外文水平,也不仅因为他是优秀的散文家、戏剧家,能熟练地掌握母语,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在他的时代背景下,对文学翻译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自林琴南的“口述翻译”问世之后,译事日隆,但也很杂乱,就法文翻译而言,早期不少译作,若以现在的标准来看,确实存在粗制滥造的现象。解放后,从事翻译的条件和环境好多了,一代译家也应运而生,傅雷、杨绛、李健吾等先生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我认为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以他们得天独厚的中外文素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比较适当地掌握了翻译度,使译文的面貌焕然一新,达到既忠实原文,又流畅可读的程度,从而规范了译风,使后面的一代又一代的译者受益匪浅。 纵观新时期的文学翻译,总体质量无疑是提高了,但像傅雷、杨绛、李健吾那样公认的杰出翻译家却没有出现;我同意一位资深译家的说法:“强手如林,大师缺位。”也许再过若干年,随着一大批聪明奋进的年轻人得到更加切实有效的中外文训练和熏陶,新一代的翻译大师无疑又会出现。 评价一部译作应从总体上去把握,而不应挑剔几处细节上的微疵。对此,我又想到另一位法文译家对我说过的话。他在复译傅雷的一部译作后对我说:“我对照后发现傅雷也有一些错译。”我问:“你准备著文指出吗?”他说:“不能这样缺德。我借鉴了他不少;再说,如请傅先生来看我的译文,错译之处要翻倍呢。”我想,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人从事外国文学编辑工作近20年,拜读过很多译作了;如果说我有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对翻译作品一定要有相对的“宽容度”,要从总体上去把握: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是否达到可以译书出版的水平了(个别疑难杂症没译出,或是漏译错译之处不说明什么),他的中文水平是否达到译书出版的水平了;此外,对质量的品位也得靠经验的积累。常有人问我哪个译家好?我总是说:老一辈的译作毕竟成熟耐看些。新一代译家在对原文的理解是基本过关了,中文也流畅,甚至也很优美,但给人总有千人一面的感觉,没有形成个人的风格,也许语言发展到今天,就是这个样子吧。也许有人会说,译者的风格应随作者的风格而变,我觉得那是不可能的,文如其人嘛,哪能避得开?傅雷译过那么多的作品,他的文字一看便知。译者充其量不要把悲剧语言变成喜剧语言罢了。 通常翻译时,英语原文是肯定句或否定句,译为汉语时也采取相应的形式即可。但有时,如果一味的按照原文的肯定形式或否定形式来翻译,会出现表达不通顺,或不符合汉语习惯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将原文的反面表达(否定形式)转换为正面表达(肯定形式),或将原文的正面表达(肯定形式)转换为反面表达(否定形式)。这样才能既不改变原文意思,又使语句通顺流畅。� 1.正反译� 所谓正反译是指原文通过正面(肯定形式)表达的词或句子,译文以反面(否定形式)来表 达。 1)动词及短语,例如:� As a result, many people avoided the very attempts that are the source of true happiness.� 译文:结果,很多人没有尝试,而这些尝试正是幸福的源泉。� He felt ill at ease.� 译文:他感到不自在。� 2)有些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可表示否定意义,例如: At present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although more as a self-evident statement than on the base of a closely-reasoned scientific proof.� 译文:目前,这个观点已被普遍接受,虽然它是不言而喻的,并不是根据科学严密推理而证明的。� 3)形容词及其短语,例如: The light in the classroom is poor.� 译文:教室里的光线不足。� 4)介词及其短语,例如: His answer is beside the mark.� 译文:他的回答文不对题。� 5)连接词,例如: The soldiers would fight to death before they surrendered.� 译文:战士们宁愿战死也决不投降。� 6)名词,例如: Behave yourself during my absence.� 译文:我不在时要规矩点。� 7)习惯用法,例如: He is anything but a writer.� 译文:他决不是一个作家。� The islanders found themselves far from ready to fight the war.� 译文:岛民发现自己远远没有做好作战准备。� The decision has to come.� 译文:决定尚未作出。�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译文: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了解自己的孩子。� 2.反正译� 所谓反正译是指原文通过反面(否定形式)表达的词或句子,译文以正面(肯定形式)来表达。� 1)动词及短语,例如: The doubt was still unsolved after his repeated explanations.� 译文:虽经他一再解释,疑团仍然存在。� The examination left no doubt that the patient had died of cancer.� 译文:调查结果清楚的说明病人死于癌症。� 2)副词,例如: It is the only possession that I have not given up.� 译文:这是我所保留的唯一财产。� 3)形容词及其短语,例如: He was an indecisive sort of person and always capricious(反复无常的).� 译文:他这个人优柔寡断,而且总是反复无常。� 4)介词及其短语,例如: The whole gun was no longer than eight inches. � 译文:整枝枪的长度只有8英寸。� The problem is not beyond our reach.� 译文:这个问题我们能解决。� 5)名词,例如: He showed a strong dislike for father’s business.� 译文:他对他父亲的生意表现出强烈的厌恶。� 6)句子,例如: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incidents wasn’t lost on us.� 译文:这些事件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7)习惯用法,例如: no … less than, no … more than,“和 … … 一样”� 例如:� Violent video games appeared no more likely to cause loss of temper than other forms of play. 译文:含有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和其他形式的游戏一样,似乎都不大可能使人受挫发火。� 四、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考试中,除了很好的应用翻译技巧以外,还要注意避免一些错误,防止不必要的丢分。考试中考生在翻译方面常见的失误通常表现在指代关系的误译、时态的误译和语态的误译这三个方面。� 1.指代关系的误译� 在原文中有时会出现代词或有指代意义的动词,很多考生直接将这些指代词按照该词的意思翻译。� 因此,翻译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或通过语法分析,正确理解指代部分的含义,如果需要译出其含义时,要正确表达。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高,而汉语则没有频繁使用代词的习惯。另外有时使用代词会使句子意义不明。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适当的译出指代部分的含义。� 例如:� Money spent on advertising is as well as any money spent that I know of. It serves directly to assist a rapid distribution of goods at reasonable prices, thereby establishing a firm home market. By drawing attention to new ideas it helps enormously to raise standards of living. By helping to increase demand it ensures an increased need for labour and is therefore an effective way to fight unemployment. It lowers the costs of many services: without advertisements your daily newspaper would cost four times as much, the price of your television licence would need to be doubled, and travel by bus or tube would cost 20 per cent more.� 译文:很多考生的译文“它直接起到了推动产品能从合理的价格得以销售的作用,从而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国内市场。” 这句译文基本上是准确的,但是句子的主语译为“它”,出现了指代不明确和不符合汉语习惯的错误。� 在原文中,it显然既可能指money,也可能指advertising。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明确指代对象,以免语意不清。而且在汉语中通常很少有“它 … … ,它 … … ,它 … … ”的句式。� 从句子平行结构来看,前一句的money和it都处于主语位置,it有可能指money。但是根据上下文分析,尤其是按照原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没有广告,报纸会比现在贵一倍,… … ),it应指advertising。所以,原文中it应译为“广告”比较恰当。� 2.时态的误译� 英语中有16种时态,每一种时态表示一定的时间概念。由于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因此需要适当添加表示时间的副词,如:“以前”、“已经”、“现在”、“正在”等等。在增加这些副词时,要注意首先正确理解句中时态的含义。� 例如:� The“shareholder”as such had no knowledge of the lives, thoughts or needs of the workmen employed by the company in which he held shares, and his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 of capital and labour was not good. The paid manager acting for the company was in more direct relation with the men and their demands, but even he seldom had that familiar personal knowledge of the workmen the employer had often had. Indeed just the size of operations and the numbers of workmen involved made such personal relations impossible.� 这句话很多考生的译文是:“雇来为公司工作的经理和这些股东关系比较直接,他们直接对股东的要求负责。但是就是这些经理对工人们也很少有个人的了解和接触,而雇主对工人比较熟悉和了解。”� 该译文前半部分翻译还是比较准确,但后半部分中突然冒出“雇主”让人很难理解是从何而来,同句中其他成分是什么关系。� 在原文后一个并列分句中主句是一般过去时,而修饰that familiar personal knowledge的定语从句是过去完成时。由此可见,主句与从句的两种情况不是同时出现的。该错误译文中,用同一时间概念来翻译这样两件事,自然会造成误解和混乱。正确的译文中应恰当的反映出两个时间概念:“ … … 。但是就是这些经理对工人们也很少有个人的了解和接触,而在过去雇主对工人往往比较熟悉和了解。”� 3.语态的误译� 英语中经常出现被动语态,而汉语则多用主动语态。另外,英语中有些动词兼有主动和被动的含义。因此,在翻译时还需要注意原文的语态。� 例如:� If a child failed to hand in his homework in time, he might be severely scolded, even refused any reasonable help.� 原文并不复杂,很多考生这样翻译:“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及时交家庭作业,这孩子就有可能会被严厉批评,甚至于拒绝合理的帮助。”� 在这个译文中,考生忽略了原文中谓语refuse所表达的语态。原文中refused与scolded并列,同样表达被动语态,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得不到”。因此,正确的译文应为:“ … … ,甚至于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

作家往往不关心文学理论,就像翻译家很少关心翻译的理论。有趣的是,理论家或者是批评家,大都不从事文学创作,而谈论翻译理论者,通常也不见太多的译作。这原因,说不清道不明。实际操作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几乎是任何学科的普遍现象。至于文学翻译,情况还要特殊,文学翻译家可能更少关注理论,但文学翻译涉及的理论却更多,除了翻译本身的理论,其实更要注意的倒是文学理论。 翻译由于对象、手段、要求的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分类。文学翻译大概是其中最无走性、最变幻莫测、最难把握、最需要创造性的一种翻译。因为它面对的是变异无穷的文学文本。所以涉及的不仅是翻译的理论,更多的却是文学的理论,或者说批评的理论。对于一个从事文学翻译的人来说,文学理论和批评理论的素养体现为一种理解力,但它关联着一个庞大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理论的体系。在这里,翻译理论重要性可能是相对的,而文学理论——反倒是绝对的。所谓相对,是说没有相当的语言水准,侈谈理论毫无用处。而语言进入了高的境界,翻译表现为实践、表现为能力。所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能力相比,只有相对的重要性。缺少雄厚的语言实力作为后盾,没有两种语言的深切把握,理论就无所依托。然而,文学理论之于文学翻译,其中关系却稍稍有点不同。文学理论直接体现为译者对于文学丈本的理解,这几乎是一种先决条件,它和翻译实践的关系表面看来并不直接,实际上却要决定翻译实践的成败。翻译理论没有经过实践经验检验时,是很准被真正掌握的,它以实践为依托,但文学翻译却要以对文学的理解,或者说文学的理论的掌握为前提。一个文学文本的译者,对文学理论不甚了了,要做好丈本的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翻译操作中,翻译技巧上能够成立,从文学角度却并不可取的情况也并不少。对于文学翻译,有必要强调:要懂得文学本身,要侧重文学理解,要关注文学理论。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事情一涉及到翻译,通常就会去寻找一种似乎能包容一切的翻译原则。译界的先辈们,也曾致力于寻求某种原则。严复“信、达、雅”三个字,被后人已经咀嚼了整整一个世纪,仍然“意犹未尽”。鲁迅先生提出‘‘硬译''的主张,在相当的程度上,是一个过于强化的“信”字。但很少人着力去探索达到“信、达、雅”有什么先决条件。现在冷静地来思考,恐怕当时过分热衷于确立原则,一定程度上把翻译对象也忽略了。因为文学作品的翻译,终究不同于科学著作的翻译,虽说科技翻译也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前提,但诸如哲学、法律、经济、自然科学文本的翻译与文学文本的翻译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以机器翻译在某些领域显示了一走进展的时候,文学翻译大概暂时还不大可能由电脑来代劳,至少在我们看得见的未来,很难成为事实。 我们不妨把文学翻译的研究,分成两个层次,第一是语言的层次,然后是文学的层次。这是很机械的划分,在实际的丈本里,并没有这种截然分隔的层次。但“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往往要做一些形而上学的考察,不是为了割断事物的联系,也不是为了提倡静止、孤立的研究,而是为了下一步能更全面地来认识问题。其实在语言层次上可以提出的一些原则,例如:“信、达、雅”,例如“等值翻译”,以至于一些具体句型或结构的处理等,进入文学理解的层次时,事情往往就不那么直截了当了。 为了说明文学翻译与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联系,我们不妨探讨几个问题: 一、翻译是什么?从文学角度来说,文学翻译究竟是什么?经过20世纪文学理论的探讨,有一种认识大概是可以被认同的,即文学作品当它从作者笔下产生,甚至作为一种出版物出现的那一刻,还不能说是一部完整的、充分体现了自身价值的作品。文学作品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必须通过阅读。不然,它就是躺在书架上的一迭印上文字的纸张而已。当第一个读者,开始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就开始了它的真正的存在。所以作品的价值就与阅读有了生息攸关的联系。一部作品的价值必须在阅读的效应里去寻找。这个现在看来十分简单的道理,却直到本世纪60年代才被大家认同,于是有了所谓的Reception Theory,or Reception Aesthetics (接受理论,或接受美学),或者英美所谓的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读者反应论),单纯从文本本身去寻找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这是过去“阐释学”(Hermeneutics)所做的事,即以文本为主体的一种文学思想,以为作者在制作文本的时候,必定把自己的。 “文旨”都体现其中,所以一个读者,或者批评者的任务,仅仅在于将文本里的“原意”阐释出来。过去历史上所有为“经''作注的学者,从“圣经”开始到后来种种的典籍,都是用这种阐释学的方法来进行的。这种方法,对于我们也不算很陌生,不仅古已有之,于今还一度为烈。它的本质是文本的本体论思想。以为阐释出来的意思,就是文本本身的意思。实际上,以为是。“我注六经”,结果却只能“六经为我作注”。同样的一部《圣经》,就注出了各式各样的教派来了,就像多少人都自称是正宗、是“马列主义”,结果说的却都是他们自己的意思,并不那么正宗。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文本的意思究竟在哪里?在文本里,还是在阐释里了原来,有阐释的地方,就有阐释者,也就是读者。文本的意思多半也存在于读者的阐释里。于是人们的目光开始从文本这个主体转向了读者,或者说阐释者这个主体。但是问题又来了,这阐释主体所说的一切,算不算是文本的本旨呢?有人说是凡文本无定旨,关键全在阐释。这岂不成了“见仁见智”的相对论了? 鲁迅就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大意是一部《红楼梦》,多情男女看到缠绵、禅学家看到“空”、易学看到“阴阳”,道学看到“淫”……。说明阐释是可以各种各样的。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文本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因为文本文旨的体现既然只有一条途径——通过阅读,而阅读阐释的过程又因人而异,并无定式,关于文学意义的研究岂不进入了死胡同了在文学研究上,人们的习惯总是想“从一而终”,而文学发展的事实却并不符合这种预想,接受论者的大量的研究成果至少说明了一个十分简明的道理:文学的意义是多面显示的结果,任何单一的途径,都不能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多元视角”才是文学认识论的本质,“从一而终,是理论的误区,更不要说“走于一尊”的思想了。把几千年来认为文本决定于作者的思想,改变为文本的意义还需借重于读者的阅读,这是观念上的革命。 现在再说翻译。从本质上,翻译只能是一种阅读。是有着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特定时代历史背景、某种政治思想倾向的读者的“解读”这是比一般阅读要认真得多的“解读”。当一个译本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时,这是原作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是又一种文学现象,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内涵的文本。它已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Translation或Transference,传递或者转移,而是渗透了译作者对于这个文本中一切文化、艺术、历史等种种人文内容的理解、接受和阐释。可以说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研究。它不单单是一种技艺。对于文学翻译来讲,这一点十分重要,不然,很可能有这样一种译本,从字面上看,它已经逐字逐句译了过来,但仍然是一本模模糊糊的,甚至叫人看不懂的书。当一个小说译本怎么读世进不了读者脑子里去的时候,那就多半表明了译者自己的不理解,人们碰到难读的文本、说是像看翻译作品一样,当然,语言欧化,表达不顺是一个因素,但更主要的却是译者没有进入情景,没有把握思想,没有真正的理解。因为有些译者的语言水平尽管不容怀疑,但译出来的文字总像是隔了一层,进不了阅读者脑子。这是缺乏文学的表现。所以我们不妨说,文学翻译是一种阅读,是接受,是某种文学视目的再现,是通过译者主体的比较阐释。或者说得形象一点,翻译的文本是固化了的阅读,是透者接受的凝固形式。这样就涉及了原作与译文的关系。 二、原作与译文的关系。一船都认为文学翻译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这只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严复说了个“信”字。中国思维方式的模糊性,几乎体现在所有的文艺理论体系里。一个“信”字,又是各家各说,信者“似”也,“似”有神似、形似,译有直译、意译,也是中国方老的美学范畴,所以还是说不清。外国人喜欢用术语,提出了“等值翻译”,讨论了半天,还是不得要领。如何“等值”法?由于译者主体价值标准的不-致,“相等”还是“不等”,谁来作结?在文学翻译中,有些现象是很难解释的。美国作家爱德加·爱伦·波写诗也写小说,他的诗是象征和唯美的,小说是怪诞和推理的,但当时在美国的文坛上却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同时代的超验主义诗人们(Transdendtalits)对他还颇多微词,连惠特曼这个诗歌革新派对他也评价不高。但当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和马拉美把波的作品翻译成法丈以后,竟有人说:“波这个名字下有两位作家,一位是美国人,是相当平庸的作家;一位是天才的法国人,爱德加·波因波特莱尔和马拉美的翻译而获得新生”。①可见文学文本一旦变成译作,它的文学性就成了压倒性的品质,在语言层次上的许多问题反过来要取决于文学层次上的效应。英国作家菲茨杰拉尔德〔Edward Fitzgerald l809-1883)在1859年用意译的方式出版了波斯诗人莪默·伽亚模(一译欧玛尔·海亚姆,Omar Khavvam l048-1122)的诗,取名《莪默·伽亚谟的鲁班集》,莪默·伽亚漠的名声因而大著,在19世纪的英国诗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实际上,这是一本体现菲茨杰技尔德自己忧郁诗风的“译作”。但到了1928年我国郭沫若又从英丈转译成中文,取名《鲁拜集》(实际上也就是‘‘四行诗”集的意思,因为在呵拉十功语里鲁拜是四行诗的意思,一种第一、二、四行叶韵的诗体,和中国的绝句有一点相似),而郭诗的译法,就像他译《浮土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再创作,也是一种借着别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之意。所以译界有一种说法,说是译诗最好不要由诗人译,因为他太容易‘‘反认他乡是故乡\译诗最好是由不会写诗的人来译,或许还更忠实一点。其实这里反映的正是翻译和文学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什么样的人来译最好的问题。当然,诗是不是能译,是一个需要另外讨论的题目。我们再看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里引用过诗人白莽的译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后来因为鲁迅先生的引用,流传甚广,其实译诗和裴多菲的原诗②是有一定出入的。至少我们从语言上看,原诗层层的递进,是一种修辞上的铺垫,很加强了憧憬自由的力度,爱情高于生命,而自由更高于爱情,层次十分清晰。但鲁引译诗却简单明了,着重强调自由之可贵,而且译成中国人习惯的五言诗,很好上口,结果得到相当广泛的流传。这里至少说明了一点,文学翻译文本一旦生成,它就溶进了译者的丈学、文化、语言、经验的因素。就是原作与译作交互作用的结果。 那么是不是原作在翻译的过程里变得无所作为了呢?当然不是。如果翻译是一种阐释。那么这种阐释也应该在作者意义所能允许的范围以内。美国阐释学家赫希(E,D,Hirsch)曾经写过一部很有名的著作《解释中的有效性》(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他说一部文学作品对于不同时代、不同的读者群,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东西。但作品在这里显示的只是某种Significance(会意),而不是Meaning(本意)。如果总起来看,不同的时代扣不同的读者会对作品作出某种“解读”,这并不等于是本义。因此在他看来,可以说是‘‘作者创造本义,读者有所会意”③这样的主张,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就有了另外一层作用,因为翻译的文本也是一种生成了的文学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凝固的理解,它作为一种存在,与原作就处在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下,而作为译本的读者所见到的则只是这种生成的“解读”式的“会意”丈本。也就是说看到的是译者的“文学性”的参与。 这就涉及了所谓“信”的问题,或者“等值翻译”的问题。真正的“等值翻译”其实是不可能的。不论认语言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我们讨论等值的概念,无非是作为一种目标,一种向往。“信”与“不信”,文学的成分要大大高出于语言的成分,作品的文旨、审美的品格、文学的风格、作者的个性、时代的气息都是译文要‘‘信”的主要方面,至于语言的忠实,都是以前面这些问题为前提的。离开了这些问题,单是语言的忠实,并不能构成一个好的译本。 去年关于文学翻译的一些讨论涉及了这类问题。《红与黑》出来了好几种译本,评价不一,有一种很有特色的译本,即从中国读者角度也许读来是很有文学性的一个译本,但也颇有论者不以为然,其实这种争论是不会有结论的,因为里面牵涉的是文学翻译与文学理论的问题。我们考校一字一句,并不能解决争论实质。我们不妨举两段例子来看看,甚至可以不管原文,就从翻译文本上考察一下自己的感觉:, 1.维立叶尔小城可算是法朗士-孔德省里最美丽的城市当中的一个了。它的白色的房屋,有着用红瓦盖成的尖尖的屋顶,疏疏密密,排列在一个山坡的斜面上,曲折婉蜒的地方,却被一丛丛的茁壮的栗树衬托出来,杜伯河在旧堡寨的下面,约有数百步的地方奔流着,这旧堡寨是从前西班牙人建筑的,到今天只剩下断瓦颓垣了。……④ 2.弗朗什-孔泰地区,有不少城镇,风光秀美,维璃叶这座小城可算得是其中之一。白色的小楼,耸着尖尖的红瓦屋顶,疏疏密密,星散在一片坡地上;繁茂粗壮的栗树,恰好具体而微,点出针坡的曲折蜕蜒,杜河在旧城墙下,数百步外,源源流过。这堵城墙,原先是西班牙人所造,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了。……⑤ 再看一个更触目的例子,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l759-1796)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Red Rose),不同译者的处理,让人几乎认不出这是出诸同一篇作品,试举第一诗节④为例: 1.我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 在六月里开得新鲜 我爱人像一首美妙的乐曲, 奏出了动人的和弦。 (第1节飞白译文) 2.颖颖赤墙靡,首夏初发苞,侧侧青商曲,眇音何远姚?(苏曼殊译文) 我们举两个例子,不是为了评论译文的优劣,只是为了显示一下译者作为阐释者,作为文学的读者,对于同样的一个文本可以从文学上做出如何不同的处理。至少我们可以感觉到,原作有些情况下是译者本人思想的触发点,可能是他要塑造的形象的来源。译者风格和个性的想象力的汇入,常常赋于原作新的活力。 我们通常都把译作看作是原作的被动的转移,其实不管译者愿意不愿意,译文一旦产生,就不可避免地要融进译者对文学的‘‘理解”。我们姑且把这种‘‘理解”叫作“文学鉴赏力”。 三、关于“文学鉴赏力”。文学作品的译者除了把握语言的能力,都应具有“文学鉴赏力”。“文学鉴赏力”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却有着十分庞杂的内容。“鉴赏力”是文学历史的知识、文学事实的把握、文学理论的了解和文学批评的运用等等。我们不能要求一个译者同时又是文学史家、作家、理论家和批评家,对于一个理想的译者来说,如果前面三项是知识蔓础,那未最后的一项就是池的实践能力。一个不懂文学理论与批评、不会运用批评视角的译者,不可能是一个称职的译者。文学义本的读者都是一定意义上的“批评家”,因为他都要从某一个视角,或用某一个观念来“解读”文本。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到20世纪,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并存、互补互文的时代。文学理论至少已经发现了与文学密切相关的四大环节:现实(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这表明对文学作品的整体理解已经形成。 文学发展的事实表明,读者最早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作品本体,不问其他,这是文学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时期。随着作品的阅读,或者如最初的读者倾听行吟诗人的诵唱,开始关心作品里的所描写的事件的时候,丈学理解的另一个环节就出现了,那就是世界,或者说作品里反映的现实客体,而当读者进而深究一部描绘现实世界的作品的作者的时候,创作主体就成了注意中心,这时候的文学文本就往往被放在和作者的关系里来思考。但人类的文学观念走完这三个阶段,足足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也就是从右代希腊到20世纪,其间虽然也有人多少觉察到了文学作品自我实现牵涉到阅读的过程,但是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学观念却是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当‘‘揍受学”把读者主体环节作为了一种理论提出来后,才成为确定无疑的理论。这时文学观念的发展算是有了一个完整的表述。而读者主体环节正是通过‘‘文学鉴赏力”来‘‘释放”文学作品的内涵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每部作品,每个文本有它固有的艺术的倾向性,读者主体必须有识别的能力。当读者的认识与文本固有的倾向无法融合的时候,阅读行为就建立不起来。作为读者的翻译家,这时需要的就是某种精当的文学理解力、鉴赏力。文学作品多种多样,批评视角也各各不同,根本在于根据不同的作品,选用合适的批评视角。否则就会出现文学意义上的“误译”与“误读”。现在比较文学家们,把“误读”作为一种研究文化和文学差异的对象。这可能对于比较文学是有意义的,但对于翻译并不可取。翻译是要尽量的不发生误读,虽然实践上这是不大可能做到的。也许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任何一次翻译都是一次多多少少的“误读”。 法国大仲马在中国拥有不少读者,中国读者最早揍触大仲马是通过伍光建先生的译本《侠隐记》,即《三剑客》或新译名《三个火枪手》。但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侠隐记》大概可以称作《三剑客本事》,一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小说受美学的影响,有侧重情节,忽视细节的倾向,同时也因为受中国的读者的阅读导向,他们希望阅读的时候,就像看一部中国传统的通俗小说,因此这样的译法,在当时是很流行的。这是中国早期翻译界的一种朕候。但也说明了译界文学鉴赏力的差异。因为译者只从中国传统小说的立场来看待欧姜小说。结果是把欧美小说中也许是值得借鉴的地方都略去了。中国的插图讲绣像,重线条,小说讲故事,重情节,对于欧美的风景描绘、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并不能一下子接受,这种情况反映在早期的翻译上。但到了后来,对于作品的理解却涉及了种种文学思潮和批评主张,翻译界的情况就随着复杂起来。当欧美的小说从心理刻划、心理描写、内心独白、意识描写、进入精神分析的时候,一个译者对于心理分析理论不甚了了,这翻译也就无从做起。现代主义把小说写成一个大寓言,淡化了所有…情节”、“人物”、“结构”的因素,借重于表现的手段,来显示人的某种生存状态。我们的译作却把思想停留在“反映现实”的层面上,这样译出的书、肯定也是某种模度上的“误译”。 20世纪是文学批评成为一个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学科的时代,而它的主要特征正是文学理解从“参照研究”(referential Study)走向“本体研究”(Ontological Study)。所有的文学批评把它的立足点都放在语言上,文学这个“语言的艺术”使文本有了‘‘自在”的品格,即毋须依靠其他事物来实现它自身的意义。文学的文本成为一个自在的研究对象。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使他简近乎吝的语言有了种种含蓄的潜文本,上下语境里含义的开拓,潜在对话的互文性,都使译者一不留神就可以译出不知所云的译本来。这时译者的“文学鉴赏力”就绝不是一句空话了。 20世纪欧美文学里还有一些着意制作丈本的作家,如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n 1899-1977),在我们国家他已经被宣传成一个几乎是畅销书的作家,因为一本《洛莉塔》就重复出了好几个译本,搞得这个作者好像是专写黄色书的。但译本里对于作家苦心弧诣的“文本本体艺术论”的趋向,却视而不见。这也许就是因为译者于批评理论的忽视。 20世纪文学流派和批评理论层出不穷。每一种文学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表达方式。理论的发生都在文学事实的后面。为什么20世纪文论会有如此多的派别?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因为文学本身有了那么多的流派。理论要对已经产生的现象作出解释,本来的参照研究不够用了,批评就走向本体。批评尚且如此,翻译对作品来说是更为直接的行为,当然对于文学要有确切的解释。一个不懂精神分析学的译老是无论如何也译不好意识流掀的作品的。因为这种文本既不是侧重形式审美的本体论,也不完全是要从外部去寻找参照系数的外在批评,而一个译者对于心理、意识和精神的了解,这时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当然这一类作品,实际上也很难译好,也有一定的“不可译性”在内。但是为了做得尽量的好一些,译者的理论修养就提到了前面。对于其他流派,诸如表现主义、新小说派、荒诞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主张,每部作品也自有它的艺术倾向,译者要在这形形色色的风格流派里识别作家和作品的艺术定位,才能作出更切近的翻译,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这也是译者为什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批评理论基础的理由。 文学翻译是一门创造性的学问。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翻译技巧只是其中一个题目,任何“技巧”都是有依托的,“技巧”不可能单独存在。翻译技巧的使用直接关系着语言掌握的水平,对两种语言没有深入的掌握,任何技巧都只能是空话。但是在翻译实践中,单纯的语言能力并不等同于翻译能力,因为对于文学翻译还有文学的、艺术的、文化的、历史的、等等知识方面的准备。而直接对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起作用的,正是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文学理解力和鉴赏力。缺少了这一点,就不存在文学翻译。艺术素来有"家”与“匠”之分,翻译亦然,“家”乎?“匠”乎?不在手艺,全在会心。有志于此道者,其勉乎哉!

我看晕了,不过也学习了……谢谢各位大虾,辛苦啰!!!

信的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忠实、准确。� 翻译所要表达的是被翻译文章的观点和内容,因而难免会遇到译者不同意或不熟悉的内容和 观点。但是译者没有选择的权利,必须按照原文的内容和观点来译,使译文忠于原文。任何 句子的翻译都必须准确、完整的传达原文作者的思想内容。译者不得对原文的意思做任何增 删或改动。例如:� It is not easy to become a member of that club——they want people who have plenty of money to spend,not just every Tom, Dick and Harry.� 误译:要加入个俱乐部并不容易——他们要的是有钱花的人,不只是汤姆、迪克和哈利等。 not just跟前面的people who have plenty of money to spend相对,在这里指代一般人,平民百姓。译者没有把握到原文的思想内容,产生误译。� 正确译文:要加入那个俱乐部并不容易——他们要的是有钱花的富人,不是随便哪个平民百姓。� .“达”的原则� 所谓“达”,就是要顺达、通顺。翻译时必须做到译文通顺流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英语和汉语的语言思维差别很大。这样,译者翻译时必须在传达思想的同时,做好语言习惯的转化,以便得到的译文能够成为规范的汉语,为汉语阅读者读懂。例如:� It is mark of Rembrandt's entrepreneurial achievement that he managed to get so many artists to adopt his idiosyncratic style and pass themselves off as him.� 误译:那是伦布朗企业家般的成就的标志,他成功的使那么多艺术家采用他那独特的方式以及把他们自己假扮成伦布朗。该句原文中it是形式主语,翻译时为尊重汉语习惯,可以省略不译,that后引导的是真正的主语。� 正确翻译:伦布朗能够使这么多艺术家采用他那独特的方式以及把自己假冒成伦布朗,这标志了他企业家般的成就。 � 翻译的几种基本方法� 翻译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不是三言两语几次讲座所能说明白的。本文也无法涵盖翻译的诸 多方面,只打算就汉译英中的长句的译法、词汇转换、正反译与反正译几种基本方法进行介绍,最后简要提一下翻译中易犯的错误。 � 一、长句的翻译� 英语中长句比较常见,而汉语中句子一般都比较短。因此,在翻译时,为了使译文符合汉语习惯经常需要把英语句子分成几个短句来处理。在将长句切分之前,需要通过语法分析,弄清句子各部分之间的语法关系、逻辑关系、结构层次,尤其是要分辨出长句中的主句及主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然后,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将长句译为几个短句。在长句的翻译中,通常会用到的方法有对原文逻辑顺序处理的方法:顺译法、倒译法和分译法,以及对原文从句的处理方法。� 1.对原文逻辑顺序处理的方法� 1)顺译法� 所谓顺译法,是指按照原文顺序,从前往后译。� 汉语叙述中基本上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的。在英语中表示连贯动作的并列句也是如此。另外,有些英语长句的逻辑结构和汉语的表达也比较一致。这些情况下,就可以采用顺译法, 按原句顺序翻译。� 例如:� 1. Trying doors as he went, swinging his club with many clever movements, turning now and then to cast his watchful eyes down the peaceful street, the officer, with his strongly-built form and slight air of superiority, made a fine picture of a guardian of the peace.� 译文:这位警官边走边审视周围的房门,灵巧的挥动着警棍,警惕的目光不时投向寂静的街 头。他身材魁梧,姿态略显神气,展现出一幅和平卫士的优美画面。� 原文的主句是the officer, with his strongly-built form and slight air of superiority, made a fine picture of a guardian of the peace。原文一开始先是用时间状语从句描述一连串的伴随动作,随后主句描述动作发出者的样子,描绘顺序符合汉语习惯。因此,按原文顺序翻译。� 2)倒译法� 所谓倒译法,是指在英语长句中的表达顺序与汉语习惯不一致,或者相反时,需要从后往前 翻译的方法。� 英语中,句子的顺序通常是先主句后从句,而汉语句子则是恰恰相反,先从句后主句。� 英语中时间状语一般放在句子后部,而在汉语中通常时间状语应放在句首。� 例如:� We are self-destructive when we envy a student who gets better grades.� 译文:当我们嫉妒一个成绩更好的学生时,我们正在自我诋毁。� 英语中,逻辑顺序通常是:结果在先,原因在后;推论在先,条件在后;事实在先,让步在 后。汉语则相反:先因后果,先条件后推论,先让步后转折。因此,翻译时应注意按照汉语 习惯调整语序。� 例如:� In August1974,the Institute was instructed to carry on its research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result of which did have a usefulness for market forecast.� 译文:1974年8月研究所接到指示说,如果研究成果能应用于市场预测,则研究工作可继续进行。� 原文中有on the condition that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因此将该部分提前。条件状语从句中which指代the research。� 3)分译法� 有时,英语长句中主句与从句或主句与修饰语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如果按原文翻译,会使译文结构松散,意义不明确,这时,可以按照汉语习惯,将长句拆分为若干个短句,甚至分开来叙述,这就是所谓的分译法。� 可以拆分的句子通常带有从句、较多短语或较多并列成分。有时,意义比较复杂的形容词或 副词也可能被译为短句,甚至于分拆成独立的句子。这些从句、短语或并列结构等成分分拆 出来后,单独译成句子,对句子主干部分进行补充说明。� 有些句子仅仅剥离其修饰成分还不够,还需要将句子结构打乱,重新组合。有时需要在译文 句子当中添加表示逻辑关系的词。� 例如:� The president, in giving to his most powerful and most distinguished rival the greatest place which a president has in his power to bestow, gave an excellent proof of the nobleness of his own spirit.� 译文:那位总统把自己的权力所能授予的职位,给予了他的最有势力、而又最为卓越的敌手。 这便是他的崇高精神的最好证据。� 原句中状语部分很长,因此按原句结构翻译会使译文很费解。按照句子逻辑意义,将句子从gave处分开,作为两个句子处理,中间加上适当的词联系两句。� 2.从句的译法� 英语中主从复合句十分常见,但汉语中却没有这样频繁使用从句句式的习惯。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将各种从句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汉语习惯。� 1)名词性从句� 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等等。通常名词性从句可被译成名词词组,有时原文语序不需变化。� 主语从句� What he said was recorded in this book.� 译文:他的话被记录在这本书里。� 主语从句译为名词词组,原句语序不变。� From some time past it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that babies --- and other creatures --- learn to do things because certain acts lead to rewards.� 译文:婴儿和其他动物由于某些做法有回报才学着做事情,这种观点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一直 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主语从句提前,符合汉语习惯。� 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译为汉语时,通常不需要改变语序。�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man is not solving these problems of pollution quickly enough and that his selfish pursuit of possessions take him past the point of no return before he fully appreciates the damage.� 译文:许多人认为,人类没有尽快的解决这些污染问题而只顾谋求私利,以至于错过了悔改的机会,以后才充分认识到这种损害。� 原文中有两个由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从句由and连接,翻译时根据其逻辑关系,添加“而”。 表语从句� 表语从句翻译时通常也不用改变原文语序。� What he cares is how much profit he can get from the project.� 译文:他关心的是他从该项目中能获得多少利润。� 句中表语从句仍按原文顺序,主语从句译为名词词组。 同位语从句� 同位语从句的翻译主要按照该从句与主句的逻辑关系来确定,在汉语中译为宾语、定语或补语等,通常不改变原句顺序。� The belief that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has kept him go on experimenting. 译文: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信念使他继续进行实验。� 同位语从句说明主语内容,译做定语从句。� They jumpe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ll our flights out of China had been made from Beijing.� 译文:他们匆忙作出了结论:我们从中国飞出的飞机都是从北京起飞。� 同位语从句前用冒号,原句顺序不变。� There were indications that the enemy had retreated.� 译文:有种种迹象表明敌军已经撤退。� 根据逻辑关系同位语从句译为宾语从句,原句顺序不变。 � 2)定语从句� 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包括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两种,通常在句中起修饰限定作用。但有时定语从句和主句之间还会存在状语的关系。定语从句可被译为做定语的形容词词 组、独立分句或融合为主语的一部分。� 例如:The action it takes at any moment can’t be predicted,and people find that disturbing.� 译文:它在任何一个时刻采取的行动都无法预见,这使人们觉得有些乱。� 采用前置法,使限制性定语从句成为汉语中做定语的词组。� One explanation for the pig-eating taboo is that pork that is not cooked sufficiently may spread a disease called trichinosis. � 译文:对禁食猪肉的一种解释是:如果未被煮透的话,猪肉可能会传播一种叫旋毛虫病的疾病。� 根据逻辑关系,可将限定性定语从句译为汉语的条件分句。� School programs will be much more responsive to what the child is capable of thinking, which will minimize over-challenge and under-challenge. � 译文:学校的课程将会更加适合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减少课程过难或过于容易的现象。� 根据原文中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与主句的逻辑关系,译为汉语中的结果分句。 � 3)状语从句� 英语中状语从句可表示时间、原因、条件、让步、地点和目的等等。翻译时通常将从句译为介词词组、副词词组或各种分句。� 例如:� It is clear that, while self-awareness is a healthy quality, overdoing it is detrimental, or harmful.� 译文:很明显,尽管自我意识是一种健康的品质,过分的自我意识却是有害的。 将让步状语从句仍译为让步状语从句,原句顺序不变。� 二、词汇转换� 词语做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英汉词语在表达方式上差异较大,翻译时往往需要在词的数量上进行增减,或者对词性进行转换。� 1.增词法� 增词法是指在翻译时根据意义上、修辞上或句法上的需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以便更加忠实、通顺的表达原文思想内容,使得译文在语法和语言形式上符合译文语言习惯。� 1)增加动词� We are concerned to develop the abilities of all our pupils to the full, not just their academic ability.我们所关心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不仅仅是发展智力。� 2)增加助词� At last my dream come true.� 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3)增加表时态的词� It’s time to determine whether candidates have such aptitudes and characteristics.� 现在是确定候选人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和特征问题的时候了。� 4)增加解释词语� This plan with all its disadvantages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best.� 尽管有种种不周全之处,这个计划仍被认为是最佳计划之一。� 5)增加表语态的词� Most of those who did not move offered only passive resistance, but some fighting broke out.� 那些没有动的人们大部分都只是消极抵抗,但还是发生了一些冲突。� 6)增加概括词或名词� While both groups did better than chance would predict, nearly half the participants in each group made the wrong choice two or more times.� 虽然两组做的猜测都比随机猜测的准确度高,但每组中都有近一半的参加者做出了两次或更多的错误选择。 � 2.减词法� 英译汉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不仅有时需要增补词语,有时还需要省略一些词语。英语中的冠词、代词、连词、介词以及名词的复数变化,在不影响原句意义表达时经常可以省略不译,这样可以使译文更加简单明了。� 1)名词复数形式的忽略� 在汉语中,名词没有复数形式。英译汉时,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不强调事物(尤其是无生命的事物)数量很多,通常忽略不译复数形式。需要体现时,可以添加“这些”等表达方式。 例如:� Summer is the best season for trees.� 译文:夏天对树木来说是最佳季节。� 2)系动词的省略� 英语中必须由动词担当谓语,而在汉语中形容词、介词等都可以当谓语。这样,一些说明主语状态、情况的系动词通常可以省略不译。例如:� As already discussed, the disease, if present at all, is usually a rather steady and continuous process.� 译文:如上所述,一旦此病发作,其病程通常顽固而持久。 � 3)动词的省略� 有些动词的意思在汉语中不用说出,句子的表达更符合汉语习惯。例如:� Stainless steel possess good hardness and high strength.� 译文:不锈钢硬度大,强度高。� 3.词性转换法� 英语和汉语的词类大部分重合。但是在英语中可以充当某个句子成分的词类相对较少,例如:英语中充当主语的只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动名词或不定式,充当谓语的只有动词;而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以及表语。因此,在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不一定拘泥于原句所用的词性,根据译文的需要可以进行一些词性的适当转换。 1)名词转换为动词� 汉语句子中,动词使用较多,而英语句子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英语中由动词派生出的抽象名词往往译成汉语时转译为动词。例如:� There is a popular belief among parents that schools are no longer interested in spelling.� 译文: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学校不再对教单词拼写感兴趣。� 2)形容词转换为动词� 例如:� He was popular among young people.� 译文:他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 3)动词转换为名词� 例如:� We were most impressed by the fact that even those patients who were not told of the illness were quite aware of its potential outcome.� 译文:给我们留下极深印象的是:即便那些没有被告知其病情的病人对其疾病的潜在后果也 非常清楚。� 4)副词转换为动词� 例如:� The light was on, the TV was playing, but nobody was in.� 译文:灯开着,电视放着节目,但没人在家。� 三、正反译与反正译� 通常翻译时,英语原文是肯定句或否定句,译为汉语时也采取相应的形式即可。但有时,如果一味的按照原文的肯定形式或否定形式来翻译,会出现表达不通顺,或不符合汉语习惯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将原文的反面表达(否定形式)转换为正面表达(肯定形式),或将原文的正面表达(肯定形式)转换为反面表达(否定形式)。这样才能既不改变原文意思,又使语句通顺流畅。� 1.正反译� 所谓正反译是指原文通过正面(肯定形式)表达的词或句子,译文以反面(否定形式)来表 达。 1)动词及短语,例如:� As a result, many people avoided the very attempts that are the source of true happiness.� 译文:结果,很多人没有尝试,而这些尝试正是幸福的源泉。� He felt ill at ease.� 译文:他感到不自在。� 2)有些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可表示否定意义,例如: At present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although more as a self-evident statement than on the base of a closely-reasoned scientific proof.� 译文:目前,这个观点已被普遍接受,虽然它是不言而喻的,并不是根据科学严密推理而证明的。� 3)形容词及其短语,例如: The light in the classroom is poor.� 译文:教室里的光线不足。� 4)介词及其短语,例如: His answer is beside the mark.� 译文:他的回答文不对题。� 5)连接词,例如: The soldiers would fight to death before they surrendered.� 译文:战士们宁愿战死也决不投降。� 6)名词,例如: Behave yourself during my absence.� 译文:我不在时要规矩点。� 7)习惯用法,例如: He is anything but a writer.� 译文:他决不是一个作家。� The islanders found themselves far from ready to fight the war.� 译文:岛民发现自己远远没有做好作战准备。� The decision has to come.� 译文:决定尚未作出。�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译文: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了解自己的孩子。� 2.反正译� 所谓反正译是指原文通过反面(否定形式)表达的词或句子,译文以正面(肯定形式)来表达。� 1)动词及短语,例如: The doubt was still unsolved after his repeated explanations.� 译文:虽经他一再解释,疑团仍然存在。� The examination left no doubt that the patient had died of cancer.� 译文:调查结果清楚的说明病人死于癌症。� 2)副词,例如: It is the only possession that I have not given up.� 译文:这是我所保留的唯一财产。� 3)形容词及其短语,例如: He was an indecisive sort of person and always capricious(反复无常的).� 译文:他这个人优柔寡断,而且总是反复无常。� 4)介词及其短语,例如: The whole gun was no longer than eight inches. � 译文:整枝枪的长度只有8英寸。� The problem is not beyond our reach.� 译文:这个问题我们能解决。� 5)名词,例如: He showed a strong dislike for father’s business.� 译文:他对他父亲的生意表现出强烈的厌恶。� 6)句子,例如: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incidents wasn’t lost on us.� 译文:这些事件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7)习惯用法,例如: no … less than, no … more than,“和 … … 一样”� 例如:� Violent video games appeared no more likely to cause loss of temper than other forms of play. 译文:含有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和其他形式的游戏一样,似乎都不大可能使人受挫发火。� 四、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考试中,除了很好的应用翻译技巧以外,还要注意避免一些错误,防止不必要的丢分。考试中考生在翻译方面常见的失误通常表现在指代关系的误译、时态的误译和语态的误译这三个方面。� 1.指代关系的误译� 在原文中有时会出现代词或有指代意义的动词,很多考生直接将这些指代词按照该词的意思翻译。� 因此,翻译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或通过语法分析,正确理解指代部分的含义,如果需要译出其含义时,要正确表达。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高,而汉语则没有频繁使用代词的习惯。另外有时使用代词会使句子意义不明。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适当的译出指代部分的含义。� 例如:� Money spent on advertising is as well as any money spent that I know of. It serves directly to assist a rapid distribution of goods at reasonable prices, thereby establishing a firm home market. By drawing attention to new ideas it helps enormously to raise standards of living. By helping to increase demand it ensures an increased need for labour and is therefore an effective way to fight unemployment. It lowers the costs of many services: without advertisements your daily newspaper would cost four times as much, the price of your television licence would need to be doubled, and travel by bus or tube would cost 20 per cent more.� 译文:很多考生的译文“它直接起到了推动产品能从合理的价格得以销售的作用,从而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国内市场。” 这句译文基本上是准确的,但是句子的主语译为“它”,出现了指代不明确和不符合汉语习惯的错误。� 在原文中,it显然既可能指money,也可能指advertising。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明确指代对象,以免语意不清。而且在汉语中通常很少有“它 … … ,它 … … ,它 … … ”的句式。� 从句子平行结构来看,前一句的money和it都处于主语位置,it有可能指money。但是根据上下文分析,尤其是按照原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没有广告,报纸会比现在贵一倍,… … ),it应指advertising。所以,原文中it应译为“广告”比较恰当。� 2.时态的误译� 英语中有16种时态,每一种时态表示一定的时间概念。由于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因此需要适当添加表示时间的副词,如:“以前”、“已经”、“现在”、“正在”等等。在增加这些副词时,要注意首先正确理解句中时态的含义。� 例如:� The“shareholder”as such had no knowledge of the lives, thoughts or needs of the workmen employed by the company in which he held shares, and his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 of capital and labour was not good. The paid manager acting for the company was in more direct relation with the men and their demands, but even he seldom had that familiar personal knowledge of the workmen the employer had often had. Indeed just the size of operations and the numbers of workmen involved made such personal relations impossible.� 这句话很多考生的译文是:“雇来为公司工作的经理和这些股东关系比较直接,他们直接对股东的要求负责。但是就是这些经理对工人们也很少有个人的了解和接触,而雇主对工人比较熟悉和了解。”� 该译文前半部分翻译还是比较准确,但后半部分中突然冒出“雇主”让人很难理解是从何而来,同句中其他成分是什么关系。� 在原文后一个并列分句中主句是一般过去时,而修饰that familiar personal knowledge的定语从句是过去完成时。由此可见,主句与从句的两种情况不是同时出现的。该错误译文中,用同一时间概念来翻译这样两件事,自然会造成误解和混乱。正确的译文中应恰当的反映出两个时间概念:“ … … 。但是就是这些经理对工人们也很少有个人的了解和接触,而在过去雇主对工人往往比较熟悉和了解。”� 3.语态的误译� 英语中经常出现被动语态,而汉语则多用主动语态。另外,英语中有些动词兼有主动和被动的含义。因此,在翻译时还需要注意原文的语态。� 例如:� If a child failed to hand in his homework in time, he might be severely scolded, even refused any reasonable help.� 原文并不复杂,很多考生这样翻译:“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及时交家庭作业,这孩子就有可能会被严厉批评,甚至于拒绝合理的帮助。”� 在这个译文中,考生忽略了原文中谓语refuse所表达的语态。原文中refused与scolded并列,同样表达被动语态,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得不到”。因此,正确的译文应为:“ … … ,甚至于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

包法利夫人论文参考文献名著类

《包法利夫人》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是法国著名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代表作。用几句话概括一下《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的故事内容: 主人公夏尔·包法利的妻子艾玛,由一个浪漫少女慢慢变成了婚内接二连三出轨的浪荡少妇的心理路程,最后她服毒自尽。在妻子死后,夏尔才发现了妻子出轨的事实,夏尔的郁郁而亡给整个故事画上了句号。 故事一开始,作者站在同学的角度描述了夏尔这个人物。 没有穿学生装,年龄比同学稍大的插班生。穿着土气的乡巴佬,言语木纳,行为死板,总是受到同班同学的欺负和老师的嘲弄。 父亲的好吃懒做,母亲的纵容和整日的埋怨无疑是造成夏尔性格缺陷的主要原因。 夏尔母亲把自己人生中的缺憾和未曾满足的操控欲实施在了自己儿子身上,夏尔的从医事业,首次婚姻都是由他母亲一手操控的。 夏尔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个四十五岁有钱的寡妇,那寡妇骨瘦如柴面貌丑陋。 她管起夏尔来毫不逊色于夏尔的母亲,夏尔吃什么穿什么,每日的行动,跟什么人接触,她都管的死死的。 母亲之所以安排了这么一桩婚姻给夏尔,是自以为这个寡妇有钱,以至于到了后来发现寡妇的所有财产其实早被人卷跑了,夏尔的父母便去夏尔家大闹了一场,这场闹剧导致了夏尔首任妻子的生病去世。 夏尔对寡妇的死并没有多伤心 ,早在寡妇生前,夏尔曾为一个农庄主医好了断腿,在频繁的接触下他对农庄主的女儿艾玛产生了稍许好感。 夏尔性子懦弱,就连表白求婚都是在老丈人半鼓励半默许的情况下进行的。 农家女艾玛从小接受了贵族化的教育,刺绣,音乐,绘画女工无所不通,可以说是当地乡镇中的才女。 加之艾玛经常读一些浪漫爱情小说,经常听一些爱的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前人事迹,所以艾玛向往传奇式的爱情。 关于婚礼艾玛这样想: “她幻想在半夜举行火炬婚礼。”婚后回夫家艾玛这样做: “她考虑如何重新布置房屋。她把烛台上的罩子拿掉,糊上了新墙纸,楼梯也油漆一新,还在花园里的日晷周围,放上了几条长凳;她甚至盘算怎样动手修一个喷水池,还可以养鱼。”她读爱情小说,便梦到书里的情景。小小的竹房子,黑黑的多曼戈,“忠心”小狗,尤其是一个好心的、情意脉脉的小哥哥,为了给你摘红果子,可以爬上比钟楼还高的大树,为了给你找到鸟窝,可以光着脚在沙滩上跑。她去十三岁修道院接受教育,挂在修女胸前的念珠、圣坛发出的芳香、圣水吐出的芬芳、蜡烛射出的光辉,这些令人消沉的神秘力量使她沉醉在其中。 神甫布道时往往把信教比作结婚,提到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这使她在灵魂深处感到意外的甜蜜。 她爱听那些反应天长地久、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剧浪漫爱情故事。 这些描写足以说明艾玛是一个多愁善感、具有浪漫情怀的怀春少女。 在蜜月期,艾玛简直不敢相信爱情竟会如此甜蜜。 可是在她奔放的热情中,却有讲究实际的精神,她爱教堂是为了教堂的鲜花,爱音乐是为了浪漫的歌词,爱文学是为了文学热情的刺激。她的浪漫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 艾玛婚后过日子有些“小资情调”,夏尔的收入并不高,夏尔的母亲为此还和艾玛起了冲突,说她不会勤俭持家。 随着婚后日子的平淡,艾玛的心也越来越空虚。 “我的上帝!我为什么要结婚呀?”她心里寻思,如果机会凑巧,她本来有办法遇到另外的男人,那个丈夫当然与众不同,他可能非常漂亮,聪明,高人一等,引人注目,就像她在修道院的老同学嫁的那些丈夫一样。她们现在干什么啦?住在城里,有热闹的街道、喧哗的剧场、灯火辉煌的舞会,她们过着喜笑颜开、心花怒放的生活。艾玛向往上流社会贵妇的生活,机缘巧合,她跟夏尔去参加了一场舞会。 艾玛真切的体会了所谓上流社会的一些生活交际,从此对自己的生活更加不满了。她把舞会中邀请自己跳舞的子爵幻想成了梦中完美的情人。 舞会后她订了一些杂志,贪婪的读着有关大城市的信息。赛场、剧院、明星、公园和流行时装等。 她被欲望冲昏了头脑,以为感官的享受就是精神上的愉悦。她为自己置办一些贵妇会佩戴的首饰衣饰,越来越厌倦自己的丈夫夏尔,觉得夏尔不求上进没有志气。 以至于后来连自己也不打扮了,家也不收拾了,觉得夏尔不解风情,做这些给谁看。 艾玛从思想上开始变得暴躁堕落抑郁,夏尔为了艾玛放弃了行医四年好不同意站稳脚跟的地方托特,他们搬去了荣镇。 在荣镇艾玛认识了她婚后的第一个情人,莱昂·杜普伊,莱昂是学法律的,他在公证人吉约曼那里当实习生。 莱昂看起来多才多艺,会画水彩画,会读高音乐谱,晚餐后不打牌,就专心读文学作品。艾玛和莱昂两人有共同的兴趣,谈话非常投机,他们谈到巴黎的演出,音乐,小说的名字,新式的舞蹈。 莱昂一向胆小,非常保守,一半由于腼腆,一半由于害怕出丑。即使他喜欢艾玛,也不敢有什么行动,何况那时艾玛正值孕期。艾玛生下一个女儿,她得空仍喜欢跟莱昂待在一起聊天,镇上开始传出他们之间的闲话,夏尔却毫不知觉。 家庭生活的平凡使艾玛向往奢侈豪华,夫妇生活的恩爱却使她幻想婚外的恋情。她恨不得夏尔打她一顿,她才好理直气壮地憎恨他,报复他。她起过同莱昂私奔的念头,随便到哪里去,也不管多么远,只要能尝尝新的生活。艾玛爱上了莱昂,她苦苦抑制自己的感情。莱昂想得到艾玛,却因为胆小不敢出手。 艾玛的这段精神出轨随着莱昂的离开小镇无疾而终。 莱昂离去后艾玛很后悔,责怪自己没紧紧抓住幸福,而她的欲望却因为后悔反而变得越来越强烈了。所以当艾玛遇到情场老手罗多夫·布朗瑞时,精神和身体没多久就沦陷了。 罗多夫·布朗瑞三十四岁,脾气粗暴,眼光敏锐,和女人往来很多,对风流事了如指掌。他看中了这个女人,就打她的主意,也考虑她的丈夫。一面想着怎么把艾玛搞到手,一面考虑事成之后怎么摆脱掉她。 两人开始频频约会,第一次是在水塘的草地上。艾玛尝到了婚外情的刺激,开始主动去罗多夫住的地方寻找快活,或者在花园的长凳上。 而且她越来越感情用事。起先,她一定要交换小照,并且剪下几绺头发相送。而现在,她又要一个戒指,一个真正的结婚戒指,表示永久的结合。艾玛还赊账买银头镀金马鞭等礼物送给罗多夫,并要求罗多夫带她私奔。 当罗多夫彻底征服了艾玛的身心后,对艾玛失去新鲜感心,他开始为自己找退路。 两人本来商量好了私奔的时辰,而罗多夫自己却偷偷提前走了,只留给艾玛一封信。 为了继续让艾玛相信自己,罗多夫在信中说自己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艾玛好,他还把水滴到信上几滴装作眼泪。 可见罗多夫是一个多么的虚伪无耻之徒。 艾玛经历这一变故,精神崩溃食不下咽,想通过宗教寻求精神慰籍,却因为神职人员的形式主义,艾玛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 夏尔带艾玛去城里散心,他们到剧场看戏,戏如人生,艾玛忽然心生感慨: 她现在才知道感情是多么微不足道,是艺术把感情无限夸张了。艾玛不想再受愚弄,她把她痛苦生活的翻版戏只看作是一种造型的幻想。本来以为艾玛已彻底从自己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中解脱出来了,可是当在剧场偶遇第一个情人莱昂时,艾玛又深陷其中。 莱昂在城中一家律师事务所做工,他一见到艾玛就想,一定要下决心把她搞到手。再说,常与轻浮子弟为伍,畏惧心理早已消尽磨光。 他们首次幽会是在宾馆,后来艾玛借口去城里学钢琴,两人开始了长时间的偷情模式。 经历了两个年轻力壮的风流男人,艾玛对于自己的丈夫夏尔越来越厌恶。她觉得他是个小人物,没本事,不中用。总而言之,在各方面都是个可怜虫。怎么摆脱他呢?跟他在一起的夜晚可真长啊!艾玛的欲求不满和放荡渐渐令莱昂心生反感,当偷情的日子长了,激情已过,莱昂非常害怕艾玛的纠缠。 一直以来,艾玛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和情欲从商人那赊欠了很多账还借了高利贷。如今利滚利已经到了还债的期限,艾玛到处找人借钱,甚至典当了自己的衣服帽子。 她找莱昂借钱,莱昂没有,她建议莱昂亏空公款为她还债。莱昂觉得这个女人疯了,两人的不正常关系也就此结束。 艾玛以前使手段,把丈夫夏尔的财产弄到了自己名下。如今他们的全部动产都遭到登记扣押准备拍卖。 她去求助公证人(类似于现在镇长局长等官员),公证人却趁机占她便宜。她跟税务员谈话,税务员远离她,怕受到勾引。她走投无路去求旧情人罗多夫,罗多夫对送上门的女人不打算拒绝。 当听说她是为钱而来的,罗多夫马上换了另一张脸孔。 艾玛曾经非常疯狂的爱着罗多夫,现在彻底看清了他,她失望崩溃神经错乱。 艾玛强行闯进药剂师那里偷了砒霜,吞了下去。 直到艾玛死了,夏尔仍然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他不相信艾玛会服毒。 其实夏尔很大程度为妻子出轨提供了方便。他的神经粗条,不嫉妒。 艾玛在他眼皮底下与莱昂眉目传情,街坊都传出了闲话,他却不自知。 艾玛与罗多夫偷情,他还给艾玛买了一匹马,使得艾玛和罗多夫并列骑行游玩。 艾玛准备私奔,连行李都准备好了,事后罗多夫失信,艾玛失恋。夏尔看着艾玛为私奔准备的东西竟然毫无察觉,还不休不眠细心照顾“生病”的艾玛。 艾玛再次和莱昂相遇,也是夏尔先遇到的莱昂,并兴冲冲的告诉了艾玛。 艾玛为了方便去城里跟莱昂私会,夏尔不顾昂贵的费用给她报了钢琴课。 本该是上课期间,夏尔却遇到了艾玛的钢琴老师,艾玛的三言两语就消除了夏尔的怀疑。 夏尔觉得能娶到艾玛是非常幸运且幸福的,他为了艾玛和母亲吵架,为了艾玛不顾虑自己是否负担的起,买艾玛喜欢的东西。 为艾玛办葬礼,不顾当时自己的财政情况坚持厚葬。 “我要她下葬时穿结婚的礼服,白缎鞋,戴花冠。头发披在两肩。要三副棺木:橡木的,桃花心木的,铅的。不要对我讲了,我会挺得住的。她身上要盖一条绿色丝绒毯子。请照办吧。”他对艾玛百依百顺,却始终注意不到艾玛真正想的是什么,需要什么。 艾玛死后,尽管夏尔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但要还清旧债,总是相差太远。勒合的借票不肯再延期。扣押财产迫在眼前。于是他不得不向母亲求援;母亲答应拿她的财产作抵押,但在信上尖嘴薄舌地数落了艾玛一通;作为抵押财产的回报,她只要一条费莉西劫后残存的披巾。夏尔居然不肯给她。母子又闹翻了。 后来直到夏尔收拾东西时发现了艾玛和情人私通的情书,他才了解了妻子的死因,没几天,夏尔也郁郁而终,丢下可怜的小女儿。 艾玛有夏尔这样的丈夫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可悲。 作者福楼拜用浪漫主义的语言写出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 小说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笔法细腻浪漫,让读者沉沦在唯美的想象中,仿佛自己本人已经进入到了故事里。 《包法利夫人》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事件,里面的主人公在现实均有原型,还是作者认识的人。 作者一反常人所写的才人佳子浪漫爱情故事,他写的是庸人和佳人不般配的爱情故事,他们婚配不当引起的悲剧。 在整个小说中,作者福楼拜用了大量笔墨描述探讨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一个青春少女是如何中了“浪漫主义”的毒,追求自己想象中的传奇式爱情。 《包法利夫人》可以说是作者批判了浪漫主义教育,批判了大量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悲剧小说对现实中一些人的影响。 就如同我们现在,有些象牙塔里的少女爱读那些霸道总裁之类的小说,有些爱读穿越重生类的小说,有些爱读开了金手指随心所欲的虚幻小说,她们为此甚至着了迷。这难保不会影响到以后的择偶观和婚姻观。 玖玖一直认为不管是传统文学还是新生代的网络文学,它们的存在不单单只是为了消遣,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 它们应该多多少少承担着教育和引导正确人生观的责任。 就像前几年穿越文盛行之时,有人甚至用跳楼来完成自己对穿越的幻想。 如果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艾玛从小没有读大量的悲剧浪漫爱情小说,耳中没有听过大量才子佳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她就不会为了追求自己想象中的浪漫爱情成为可悲可怜的荡妇。 哪怕在她的一生中有那么几本正统的文学,大概也足够影响到她,使她看的清幻想和现实的差距。 毕竟海可枯,石可烂,君心永不变、天长地久、比翼双飞、至死不渝的爱情大部分只是存在于小说里。 别让小说中所谓的浪漫影响了你的人生观!

作者简介· · · · · ·福楼拜(1821―1880)是十九世纪继巴尔扎克、司汤达之后跃入法国文坛的第三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不仅在当时的法国引起爆炸性的反响,且至今仍作为经典名著享誉世界。福楼拜毕生从事写作,而成品数量并不很多包括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布瓦尔和佩库歇》在内,总共只有五部长篇和三个短篇。但这为数不多的作品已足以使他超越许多同代作家而步入大师的行列。福楼拜对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最大突破,是从作品中完全排除主观抒情成分,创立了所谓“纯客观”的艺术。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功力深厚的艺术家,完全可以通过他所选择的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及事件的组合,来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而不一定要直抒情怀。这种把作者和作品拉开一定距离的写作方法,以其客观、冷漠的风格,对后来的法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福楼拜在二十世纪名声大振,被当代文学评论家奉为现代派艺术的先驱。内容介绍:查理·包法利是个军医的儿子。他天资不高,但很勤勉、老实,为人懦弱无能。父亲对教育不重视。他在十二岁是由母亲为他争得了上学的权利,后来当了医生。这时他的父母又为他找了个每年有一千二百法郎收入的寡妇——杜比克夫人做妻子,她已四十五岁了,又老又丑,“柴一样干,象春季发芽一样一脸疙瘩”。但她因为有钱,并不缺少应选的夫婿。她和查理结婚后,便成了管束他的主人:查理必须顺从她的心思穿衣服,照她的吩咐逼迫欠款的病人;她拆阅他的信件,隔着板壁偷听他给妇女看病。一天,查理医生接到一封紧急的信件,要他到拜尔斗给一个富裕农民卢欧先生治病,他的一条腿摔断了。卢欧是个五十岁左右的矮胖子,他的太太二年前已去世了。家里由她的独生女爱玛料理。这是个具有浪漫气质的女孩子,面颊是玫瑰色的,头发黑油油的,在脑后挽成一个大髻,眼睛很美丽,由于睫毛的缘故,棕颜色仿佛是黑颜色,她“朝你望来,毫无顾虑,有一种天真无邪胆大的神情”。她给查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查理给卢欧诊治过后,答应他三天后再去拜访,但到第二天他就去了。此后,他一星期去两次。先后花了四十六天的时间,治好了卢欧的腿。查理妻子同丈夫常上拜尔斗去。免不了要打听病人的底细。当她知道卢欧小姐曾受过教育,懂得跳舞、地理、素描、刺绣和弹琴时,醋劲大发。她要丈夫把手放在弥撒书上,向她发誓,今后再也不去拜尔斗了。查理唯命是听,照样做了。但不久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他妻子的财产保管人带着她的现金逃跑了。查理的父母发现媳妇一年并没有一千二百法郎的收入(她在订婚的时候撒了谎),于是跑来和她吵闹。她在一气之下,吐血死了。卢欧老爹给查理送诊费来,当他知道查理的不幸后,便尽力安慰他,说自己也曾经历过丧偶的痛苦。他邀请查理到拜尔斗去散散心。查理去了,并且爱上了爱玛。他向卢欧老爹提亲。卢欧感到查理不是理想的女婿,不过人家说他品行端正,省吃俭用,自然也不会太计较陪嫁,便答应了。开春后,查理和爱玛按当地的风俗举行了婚礼。爱玛十三岁进了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念书。她在那里受着贵族式的教育。她爱教堂的花卉、宗教的音乐,并在浪漫主义小说的熏陶下成长。彼耶的小说《保耳与维尔吉妮》是她最喜爱的图书之一。她梦想过小竹房子的生活,尤其是有位好心的小哥哥,情意缠绵,爬上比钟楼还要高的大树去摘红果子,或者赤着脚在沙滩上跑,给你抱来一个鸟巢;她又“衷心尊敬那些出名或者不幸的妇女”,沉浸在罗漫蒂克的缅想中。一位在大革命前出身于贵族世家的老姑娘,每月到修道院做一星期女工,她向女生们讲浪漫故事,而且衣袋里总有一本传奇小说。后来,爱玛的母亲死了,父亲把她接回家去。爱玛结婚了,她终于得到了那种不可思议的爱情。在这以前,爱情仿佛是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而不可即,在诗的灿烂的天堂里翱翔。婚后,她却发觉查理是个平凡而又庸俗的人。他“谈吐象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著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查理不会游泳、不会比剑,不会放枪。有一次爱玛用传奇小说中一个骑马的术语问他,他竟瞠目不知所对。她悔恨自己为什么要结婚!有时,她为了弥补感情上的空虚,她向查理吟诵她记得起来的情诗,一面吟,一面叹息。可是吟过之后,她发现自己如同吟唱前一样平静,而查理也没有因此而感动,正如火刀敲石子,她这样敲过之后,不见冒出一颗火星来。不久,查理医好了一位声名显赫的侯爵的口疮。侯爵为答谢查理,他邀请查理夫妇到他的田庄渥毕萨尔去作客。查理夫妇坐着马车去了。那是个有着意大利风格的庄园,房子很大,还有美丽的花园。爱玛对侯爵家豪华的气派,高雅的客人,珠光宝气的舞会场面,一一感到入迷。一位风流潇洒的子爵来邀她跳舞,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回家的路上,她拾得了子爵的一个雪茄匣,又勾起了她对舞伴的怀念。回到家,她向女仆人发脾气。她把雪茄匣藏起来,每当查理不在家时,她把它取出来,开了又开,看了又看,甚至还闻了衬里的味道:一种杂有美女樱和烟草的味道。她“希望死,又希望住到巴黎”。渥毕萨尔之行,在爱玛的生活上,凿了一个洞眼,如同山上那些大裂缝,一阵狂风暴雨,一夜工夫,就成了这般模样。她无可奈何,只得想开些。不过她参加舞会的漂亮衣著、缎鞋,她都虔诚地放入五斗柜。“她的心也象它们一样,和财富有过接触之后,添了一些磨蹭不掉的东西”。爱玛辞退了女佣人,不愿意在道特住下去了。她对丈夫老是看不顺眼。她变得懒散,“乖戾和任性”。查理怕引起爱玛生病。他们从道特搬到永镇居住。这是个通大路的村镇,有一个古老的教堂和一条子弹射程那样长的街。街上有金狮客店和引人注目的郝麦先生的药房。郝麦是个药剂师,戴一顶金坠小绒帽,穿一双绿皮拖鞋,他那洋洋自得的脸上有几颗细麻子,神气就象挂在他头上的柳条笼里的金翅雀那样。他经常爱自我吹嘘,标榜自己是个无神论者,他没有医生执照,但私自给农民看病。爱玛到永镇那天,由郝麦和一个在律师那里做练习生的赖昂陪着吃晚饭。赖昂·都普意是个有着金黄头发的青年,金狮饭店包饭吃的房客。爱玛和他初次见面便很谈得来。他们有相同的志趣,而且都爱好旅行和音乐。此后,他们便经常在一道谈天,议论浪漫主义的小说和时行的戏剧,并且“不断地交换书籍和歌曲”。包法利先生难得妒忌,并不引以为怪。爱玛生了一个女孩,起名为白尔特。交给木匠的女人喂养。赖昂有时陪她一道去看女儿。他们日益接近起来,爱玛生日时,赖昂送了一份厚礼,爱玛也送给他一张毯子。时装商人勒乐,是个狡黠的做生意的能手,虚胖的脸上不留胡须,仿佛抹了一道稀薄的甘草汁;一双贼亮的小黑眼睛,衬上白头发,越发显得灵活。他逢人胁肩谄笑,腰一直哈着,姿势又象鞠躬,又象邀请。他看出爱玛是个爱装饰的“风雅的妇女”,便自动上门兜揽生意,并赊帐给她,满足她各种虚荣的爱好。爱玛爱上了赖昂。她为了摆脱这一心思,转而关心家务,把小白尔特也接回家来,并按时上教堂。她瘦了,面色苍白,象大理石一样冰凉。有一次,她甚至想把心中的秘密在忏悔时向教士吐露,但她看到教士布尔尼贤俗不可耐,才没有这样做。她由于心情烦躁,把女儿推跌了,碰破了她的脸。赖昂也陷入爱情的罗网。他为了摆脱这一苦闷,便上巴黎念完法科的课程。临别时,他和爱玛依依惜别。他们都感到无限的惆怅。爱玛因烦恼生起病来。对赖昂的回忆成了她愁闷的中心。即使旅客在俄国大草原雪地上燃起的火堆,也比不上赖昂在她回忆中那么明亮。一次,徐赦特的地主罗道耳弗·布朗皆来找包法利医生替其马夫放血。这是个风月场中的老手。约莫三十四岁光景,性情粗野,思悟明敏。他有两处庄田,新近又买下一个庄园,每年有一万五千法郎以上的收入。他见爱玛生得标致,初见面便打下勾引她的坏主意。罗道耳弗利用在永镇举办州农业展览会的机会接近爱玛,为她当向导,向她倾吐衷曲,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没有朋友、没人关心,郁闷到极点的可怜虫。他说只要能得到一个真心相待他的人,他将克服一切困难,去达到目的。他们一同谈到内地的庸俗,生活的窒闷,理想的毁灭……展览会揭幕典礼开始了,州行政委员廖万坐着四轮大马车姗姗来迟。这是个秃额头,厚眼皮,脸色灰白的人。他向群众发布演说,对“美丽祖国的现状”进行了一番歌功颂德。他说目前法国“处处商业繁盛,艺术发达,处处兴修新的道路,集体国家添了许多新的动脉,构成新的联系;我们伟大的工业中心又活跃起来;宗教加强巩固,法光普照,我们的码头堆满货物……”他的演说声和附近放牧的牛羊咩咩的叫声连成一片,群众还向他吐舌头。会后,举行了发奖仪式。政府把一枚值二十五法郎的银质奖章颁发给一个“在一家田庄服务了五十四年”的老妇。那老妇一脸皱纹,干瘦疲惫不堪。当她领到奖章后说:“我拿这送给我们的教堂堂长,给我作弥撒。”最后,又举行了放焰火。爱玛和罗道耳弗都不关心展览会一幕幕滑稽剧的进行。他们只是借此机会说话儿,谈天,直到出诊的查理回来为止。展览会后,爱玛已忘不了罗道耳弗了。而罗道耳弗却有意过了六星期才去看她。他以关心爱玛的健康为由,把自己的马借给她骑。他们一同到野外散心。爱玛经不起罗道耳弗的诱惑,做了他的情妇。他们瞒着包法利医生常在一起幽会。这时,爱玛感情发展到狂热的程度,她要求罗道耳弗把她带走,和他一同出奔。她和查理的母亲也吵翻了。然而,罗道耳弗完全是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他抱着玩弄女性、逢场作戏的丑恶思想,欺爱玛的感情。他答应和她一同出逃,可是出逃那天,他托人送给爱玛一封信。信中说,逃走对他们两人都不合适,爱玛终有一天会后悔的。他不愿成为她后悔的原因;再说人世冷酷,逃到那儿都不免受到侮辱。因此,他要和她的爱情永别了。爱玛气得发昏,她的心跳得象大杠子撞城门一样。傍晚,她看到罗道耳弗坐着马车急驶过永镇,去卢昂找他的情妇--一个女戏子去了。爱玛当即晕倒。此后,她生了一场大病。病好后,她想痛改前非,重新生活。可是,这时又发生了另一场事。药剂师郝麦邀请包法利夫妇到卢昂去看戏。在剧场里,爱玛遇见了过去曾为之动情的练习生赖昂。现在,他在卢昂的一家事务所实习。于是,他们埋藏在心底多年的爱情种子又萌芽了。他们未看完戏,便跑到码头谈天。这时,赖昂已不是初出茅庐的后生,而是一个有着充分社会经验的人了。他一见面便想占有爱玛,并向她诉说离别后的痛苦。当爱玛谈到自己害了一场大病,差点死掉时,赖昂装出十分悲伤的样子。他说,他也“羡慕坟墓的宁静”,时常想到死,甚至有一天,他还立了个遗嘱,吩咐别人在他死后,要用爱玛送给他的那条漂亮的毯子裹着埋他。他极力怂恿爱玛再留一天,去看完这场戏。包法利医生因医疗事务先赶回永镇去了。爱玛留下来。于是她和赖昂便一同去参观卢昂大教堂,坐着马车在市内兜风。这样,爱玛和赖昂姘搭上了。爱玛回到永镇后,借口到卢昂去学钢琴,实际上,她是去和赖昂幽会。爱玛再一次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倾注在赖昂身上,沉溺在恣情的享乐之中。为了不花销,她背着丈夫向商人勒乐借债。然而,赖昂和罗道耳弗一样欺爱玛的感情。他渐渐地对爱玛感到厌腻了。尤其是当他收到母亲的来信和都包卡吉律师的解劝时,决定和爱玛断绝来往。因为这种暧昧的关系,将要影响他的前程。不久,他就要升为第一练习生了。于是,他开始回避她。正在这时,爱玛接到法院的一张传票。商人勒乐要逼她还债,法院限定爱玛在二十四小时内,把全部八千法郎的借款还清,否则以家产抵押。爱玛无奈去向勒乐求情,要他再宽限几天,但他翻脸不认人,不肯变通。爱玛去向赖昂求援,赖昂她借不到钱,躲开了。她去向律师居由曼借钱,可是这老鬼却乘她眉急之际想占有她。她气愤地走了。最后,她想到徐赦特去找罗道耳弗帮助。罗道耳弗竟公然说他没有钱。爱玛受尽凌辱,心情万分沉重。当她从罗道耳弗家出来时,感到墙在摇晃,天花板往下压她。她走进一条悠长的林荫道上,绊在随风散开的枯叶堆上……回到家,爱玛吞吃了砒霜。她想这样一来“一切欺诈,卑鄙和折磨她的无数欲望,都和她不相干了”。包法利医生跪在她的床边,她把手放在他的头发里面,这种甜蜜的感觉,越发使医生感到难过。爱玛也感到对不起自己的丈夫。她对他说:“你是好人。”最后,她看了孩子一眼,痛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为了偿清债务,包法利医生把全部家产都当光卖尽了。他在翻抽屉时,发现了妻子和赖昂的来往情书以及罗道耳弗的画像。他伤心极了,好长时间都闭门不出。一次,他在市场上遇见了罗道耳弗,但他原谅了自己的情敌,认为“错的是命”。他在承受了种种打击之后,也死了。爱玛遗下的女儿寄养在姨母家里,后来进了纱厂。包法利医生死后,先后有三个医生到永镇开业,但都经不起郝麦拼命的排挤,没有一个站得住脚。于是这位非法开业的药剂师大走红运,并获得了政府颁发给他的十字勋章

福楼拜(1821―1880)是十九世纪继巴尔扎克、司汤达之后跃入法国文坛的第三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福楼拜对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最大突破,是从作品中完全排除主观抒情成分,创立了所谓“纯客观”的艺术。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功力深厚的艺术家,完全可以通过他所选择的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及事件的组合。 他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不仅在当时的法国引起爆炸性的反响,且至今仍作为经典名著享誉世界。福楼拜极其客观地描绘了主人公爱玛逐渐堕落的过程: 首先,少女时代爱玛在修道院所接受的教育对她的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其次,小资产阶级爬入上流社会的梦想是爱玛堕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福楼拜所提倡的客观化写作为现实主义叙述中零焦距的使用提供了范例,其作品在情节构造上出现一种日常化的趋势,这一创作手法也给现实主义作家很大启发,并最终导致了淡化情节,这种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出现,文章以客观化写作情节的日常化为切入点。 这就是关于福楼拜纯客观写作— —《包法利夫人》为例的事情了,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一起讨论哦! 如果大家觉得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也欢迎评论区提问~ 你的转发,我的10w+ 我是中文书生,一个让阅读变得更轻松的江南游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