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对策研究论文

从今日起,我市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对《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意见建议。

按照国家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我市组织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立足天津的资源环境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空间。目前,《规划》已形成阶段性成果。为让公众充分了解《规划》内容,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凝聚社会共识,自2021年9月27日至2021年10月26日,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公示采用网站、媒体和现场等方式同步进行。社会各界可通过邮寄、发送电子邮件或公众 号留言等方式提出意见建议。(记者 陈璠)

—————————————————————————————

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图)公开征求意见稿

区位示意图 (图1) 图片/市规划资源局提供

建设中的海河柳林地区规划效果图 摄影/张磊

按照国家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组织开展了《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立足天津的资源环境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空间。目前,《规划》已形成阶段成果。为让公众充分了解《规划》内容,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凝聚社会共识,现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时间为2021年9月27日至2021年10月26日,共30天。公示采用网站、媒体和现场等方式。

网站及媒体公示:天津市人民政府政务网站()、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政务网站()、“天津规划自然资源”公众 号、天津日报等。

现场公示: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地 址:天津市河北区博爱道30号,电 话:24455937)

邮寄地 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体规划处(请在信封或邮寄名称上标注“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意见建议”字样)。

电子邮箱:(请在邮件标题标注“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意见建议”字样)。

联系人: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宋晓然 牛帅

热忱期待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谋划津沽大地发展新篇章!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1年9月27日

…………………………………………………………………………………………

前言

天津东邻渤海、北枕燕山,自古就是京畿重地、河海要冲,以“天子渡口”得名建城,海河蜿蜒穿城而过,盘山磅礴伫立京东,作为中国北方工业的发祥地,深厚坚实的产业基础与祥和宜居的城市生活相得益彰,造就了天津豪情勇毅、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天津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引擎,“一带一路”建设的海陆交汇枢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高质量编制了《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空间用途管制和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我市未来城市空间布局发展总的规定。《规划》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安全、生态、功能、产业、交通等方面协同;落实“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世界一流的绿色智慧港口,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动天津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为体现《规划》的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加强协调性、注重操作性,我市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组织高水平科研院所,开展了自然资源管控与治理、城乡融合、城市灾害和风险评估等10多项专题研究;同步开展了市、区、乡镇、村庄规划和近50项与空间有关的专项规划编制;建立了全市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搭建了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积极探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全面提升我市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规划定位和目标愿景

(一)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范围为天津市域范围,海陆总面积约13671平方公里。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战略定位与目标愿景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主动承担国家使命与时代担当,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对天津提出的要求,提出天津未来的战略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共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响应市民对天津未来发展愿景和需求,提出天津城市发展的目标愿景为“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生态引领、创新竞进、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对接天津市“十四五”规划,提出阶段目标为:至2025年,生态引领、创新竞进、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35年,生态引领、创新竞进、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初步建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生态引领、创新竞进、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建成,成为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典范城市。

(三)城市规模

根据国务院下达的42.2亿立方米水资源红线要求,考虑未来海水淡化利用的优势条件,结合区域城镇化发展态势,充分发挥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引擎地位,提出2035年天津市规划人口控制在2000万左右。

二、落实国家战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一)落实区域协同战略,共建京津冀世 界级城市群

把握天津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引擎地位,强化区域服务与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城市发展战略格局。一是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首都地区安全格局。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区域应急联防联控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二是构建“1 N”天津都市圈。联动唐山、廊坊、沧州等城市,打造五个跨界示范区,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发挥天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深化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进一步深化“一基地三区”内涵,保障承载空间落位,引导高新企业向京津滨廊道集聚,打造区域创新走廊;四是推动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打通“天”字形客运通道,与北京共建国 家级铁路枢纽。构建区域货运环线,建设区域铁路货运组织中心。推进京津冀世 界级城市群建设和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图1)

(二)落实“双循环”战略,打造世界一流港口

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充分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的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一是打造京津、津冀开放“大通道”。联通京津冀及“三北”地区,辐射东北亚、连通欧日韩,提升国际航运核心区功能,拓展航运服务辐射范围,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二是优化港区布局,实施“北集南散,北优南拓”的总体空间布局策略。进一步集聚国际船舶代理、海洋科研科技等功能,推动自贸区升级。三是坚持港城共荣,科学划定港城边界,化解港城矛盾。

(三)落实“双碳”目标战略,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立足我市“一基地三区”城市战略定位,以国家下达的碳排放强度和总量指标为指导,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契机,多策并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二是落实刚性管控要求,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等规划约束性指标。三是加强规划引导,明确对再生能源利用、工业园区转型、绿色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要求。

(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夯实粮食生产能力。统筹空间布局,统筹生产要素,统筹城市乡村发展,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提升人居环境,建设全域美丽乡村。优化乡村布局,推动村庄未来差异化发展,注重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改善村庄公共空间环境,保护乡村文化与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三是探索乡村振兴的土地政策,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结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支持乡村产业项目。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图2)

国土空间控制线规划图 (图3)

生态空间布局规划图 (图4)

农业空间布局规划图 (图5)

城镇体系规划图 (图6)

鸟瞰中心城区

三、坚持生态优先,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塑造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充分对接京津冀生态体系,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图2)

“三区”即北部盘山—于桥水库—环秀湖生态建设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北三河生态湿地保护区和南部团泊洼—北大港生态湿地保护区;“两带”即西部生态防护带和东部国际蓝色海湾带;“中屏障”则指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一市”即中心城市,是城市功能集聚的主体地区;“双城”指津城和滨城;“多节点”即武清城区、宝坻城区、静海城区、宁河城区、蓟州城区。

通过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的塑造,进一步落实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优化要求,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城市紧凑度,防止城市蔓延连绵发展。

(二)统筹三线划定管控

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底线约束,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绘制天津市域国土空间发展“一张蓝图”。(图3)

在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基础上,结合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现状、城市发展、生态建设等因素,进一步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质保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衔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在对现行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开展评估优化的基础上,应保尽保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科学测算用地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各区未来发展重点,上下联动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提升城镇建设用地土地绩效,集约节约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

(三)优化提升四类国土空间

在框定底线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形成绿色屏障、淀泊风光的生态空间;乡村振兴、绿色现代的农业空间;双城引领、产城融合的城镇空间;以及港湾辉映、三湾引领的海洋空间。(图4、图5、图6)

一是以保障生态安全为前提,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对接京津冀生态体系,加强南北生态空间的联通性,构建绿色屏障、淀泊风光的生态空间,形成“三区两带中屏障、七廊五湖四湿地”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二是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约束,严格保护农业空间,优先划定优质集中连片耕地,因地制宜布局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优做强现代都市型高效农业,构建乡村振兴、绿色现代的农业空间,形成“一带、三区”的现代农业总体格局。三是着力提升城市空间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构建双城引领、产城融合的城镇空间,形成规模合理、功能完善的“2—5—5—N”城镇体系。四是优化陆海功能分区,按照陆海统筹、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的思路,形成北部生态旅游、中部港口航运、南部综合利用的海域空间格局。划定天津市海洋“两空间一红线”,即海洋生态空间、海洋开发利用空间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松紧适度的海域空间管控。

二级主体功能分区图 (图7)

津城、滨城空间结构规划图 (图8)

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管控分区图 (图9)

滨海新区泰丰公园

(四)构建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分区体系

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突出天津特色,按照层层深化、逐级打开的思想,构建三级主体功能区体系。一级主体功能区衔接重大平台,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发展区和海洋发展区四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将农产品主产区划分为农田保护区和乡村发展区,以耕地保护、农产品生产和乡村振兴为主体功能;将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控制区,以生态涵养、保护和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将城市化发展区划分为城镇发展区和其他建设区,以服务城镇人口、开展城镇建设和促进产业发展为主体功能;将海洋发展区划分为渔业用海区、交通运输用海区、工矿通信用海区、游憩用海区、特殊用海区和海洋预留区,以保育海洋生态环境和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为主体功能。(图7)

四、强化内涵提升,推动“双城”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

构建“双城、双轴、中屏障”的城市空间结构。“双城”指现代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双轴”指魅力海河轴和蓝色海湾轴,“中屏障”即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图8)

津城、滨城共同构成面向国内扇面、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以及面向国际扇面、服务国际循环的战略链接,共同承担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目标功能。津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海河文化为特色、兼容并蓄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完善的基础服务配套、大量科研教育机构集聚以及较为完善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未来津城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成为以综合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配套完善的紧凑活力城区和宜居宜业的城区。滨城的优势在于以海洋文化和改革开放创新为特色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科研教育机构聚集,在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产业以及重化工业等方面有着雄厚的发展潜力。未来滨城要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配套能力,强化创新功能培育,集聚创新资源;突出滨城港口优势,科学划定港城边界,重点保障港口航运的用海需求,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成为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城和区域创新引擎。

(二)加强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在津城、滨城中间地带规划736平方公里的生态屏障区,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的生态格局,构筑南北联通的津沽绿色森林屏障,融入京津冀环首都生态屏障带,优化区域生态格局,避免城市连绵发展,倒逼城市结构优化,形成“双城紧凑、中部生态”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持续推进津城与滨城之间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建设,打造京津冀东南部生态屏障、环首都生态护城河,进一步促进“双城”格局形成,呈现“水丰、绿茂、成林、成片”景观的生态资源富集“绿谷”,引领转型发展的“绿峰”。(图9)

五、促进制造业立市,推进产业创新升级

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为导向,着力构建“1 3 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加快新动能引育,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加速京津协同互动,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与研发机构向京津滨廊道集聚,打造“京津滨创新走廊”,形成京津“智造新干线”。

引导制造业布局优化,向园区集中。引导传统制造业和一般制造业从园区外零散地区、生态地区有序退出,向园区集中,为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腾挪与释放发展空间。推动园区平台整合整治。同时,以工业用地为主划定工业区块控制线,作为工业用地最为集中区域,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和高质量发展。鼓励混合用地供给,划定双创区块控制线,控制和保护以研发、科技服务业为主导功能的区域,促进双创要素集聚,保障创新创意经济发展。

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引导示意图 (图10)

历史文化保护格局图 (图11)

铁路系统规划图 (图12)

津城海河夜景

六、以人民为中心,优化配置要素资源

本次《规划》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人民福祉、建设美丽国土作为重要规划任务。

(一)建立包容友好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分层级、全类型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全面分析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现存的问题,找出短板和不足,构建覆盖城乡的“市级—区级—街道(乡镇)级—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明确配置标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二是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结合各区域人口规模特征和现状,合理集中布局五类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公共服务中心的四个层级,明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求,完善服务覆盖网络。三是建设公共服务城乡共享的城镇圈。以城乡共享的“城镇服务圈”作为外围地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强化交通网络支撑,城镇服务圈内通勤出行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有效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集就业、生活、服务为一体。四是营造服务与人群结构相匹配的生活圈。以社区生活圈作为基本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在满足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建立15分钟步行可达的全覆盖“社区生活圈”,配置日常基本保障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提升群众生活的“舒适度”。(图10)

(二)塑造中西交融、河海津沽的人文魅力体系

全面梳理了历史文化资源,构建了“一城、双区、四带、多点”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格局。进一步推动历史城区保护与复兴,强化整体保护。挖掘蓟州、滨海两片历史文化资源区,拓展保护对象。加强大运河、长城、海河以及海洋四条文化带保护和利用,构筑京津文化高地。突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不可移动文物、历史风貌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同时运用城市设计塑造我市“大气、文雅、精致、有品位”的城市建设风貌。(图11)

(三)建设双港提升、网络开放的综合交通体系

突出天津背倚京津冀世 界级城市群、面向东北亚的区域门户作用,以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海陆交汇枢纽的交通区位优势,从对外开放、服务人民、高效集约发展、保护环境等角度,提出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目标。重点发挥天津港服务区域功能,提升海港国际航运核心区功能,构建“京津冀开放大通道”。全面提升空港辐射能力,塑造服务京津冀、链接洲际的综合性航空枢纽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形成对外构建畅联京冀、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广域综合交通体系。(图12)

重点构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的全出行链轨道交通服务体系,强化轨道交通对津滨双城联动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津城”“滨城”间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实行大站快车服务双城主要功能地区的交通出行,力争实现津滨双城核心区之间20分钟直达。实现交通与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充分协同、高度融合,支撑京津冀世 界级城市群建设。

七、保障公共安全,提升城市综合韧性

以构建京津冀地区大安全格局、保障首都安全为指导思想,以构建安全韧性城市为目标,通过灾害风险评估,科学辨识影响城市安全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风险因素,针对天津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危化品风险、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卫生防疫风险等问题提出规划措施,提升灾害和疫情等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

落实划定重要蓄滞洪区范围线、重大风险源集中安全控制线和城市防洪保障线、沿海防潮保障线等城市安全保障线,加强城市对于安全风险的抵抗能力。强化防疫减灾体系建设,划定城区避难及隔离场所。建立“两心多点”防疫医疗体系,加强防疫场所规划建设。加强应急交通、供水、供电、医疗、物资储备等应急保障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划定城市安全控制线,加强城市对于安全风险的抵抗能力。

八、加强实施监督,构建空间治理体系

一是构建规划体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关要求,构建符合天津实际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了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重点。二是做好规划传导。明确各级规划传导内容,分解规划传导指标,加强底线管控,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三是探索配套政策体系。在农林复合的空间利用模式、耕地修复整备区制度、城市存量更新用地奖惩机制、城市空间战略留白机制、乡村振兴发展用地保障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促进国土空间优化,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四是完善实施监督体系。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为规范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技术支撑。

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研究论文

2012年,规划院承担的“国土空间综合分区智能化与规划实施综合评估关键技术”、“国家耕地资源动态监管系统核心技术引进与合作研究”等国家“十二五”科技项目顺利启动,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供需双向调节的差别化土地政策研究”、“国土资源高分应用示范系统先期攻关”、“陆海观测业务卫星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研究”、“城市化地区产业用地集约化利用和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及6个标准修订等科技项目按照进度顺利实施,基本完成了相关研究工作,形成了丰富的成果,规划院科技研究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突破。

●国土空间综合分区智能化与规划实施综合评估关键技术

该项目属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土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2012年立项,下半年开始实施。该项目旨在面向省级国土规划中国土空间综合分区需求,突破国土空间分区中多主题集成、基于知识的国土空间分区智能化、空间导向的国土规划实施综合评估指标识别等关键技术,研制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国土规划实施综合评估技术指南,研制省级国土规划编制技术规程,研发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和国土规划实施评估信息系统。

项目针对多主题国土空间分区集成技术、国土空间综合分区的智能化技术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综合评估指标识别技术开展研究,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构建了省级国土空间功能识别指标体系,完成了实施方案编制和专家论证等,并已形成《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区划研究报告(初稿)》。

●国家耕地资源动态监管系统核心技术引进与合作研究

该项目是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2012年立项。旨在通过引进加拿大MDA公司卫星数据预处理核心技术、基于对象和知识的遥感分类技术、雷达新增建设用地检测技术和先进解决方案,突破耕地资源动态快速监管关键技术,根据国产卫星数据特性进行适应性改进和系统集成,解决当前国产卫星数据几何快速配准精度、自动化水平不高,以及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效率低和基于雷达数据的新增建设用地自动检测困难等难题,形成优化的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

目前,项目已完成加拿大MDA公司和美国Trimble公司项目合作考察,组织完成了合作研究需求对接,细化了合作框架,基本确立了合作模式,明晰了合作方向,建立了合作研究工作组,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实现遥感监测数据处理自动化、信息解译智能化和提升SAR新增建设用地检测精度,为国产资源卫星规模化处理和数据产品的产业化应用技术奠定基础,且形成的预期成果能较快被掌握,产品化后能够迅速推广应用于全国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效推动土地管理行业的科技进步。

●供需双向调节的差别化土地政策研究

该项目是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旨在进一步优化和创新不同区域、产业、地类的差别化土地政策建议,为制定土地差别化调控政策、实施差别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项目选择国家新近确定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浙江省义乌市和正在推动边疆省份国家战略的云南省开展区域差别化用地政策研究;选择生产性服务业开展产业差别化用地政策研究;选择浙江省金华市、云南省非耕农用地(低丘缓坡)开展地类差别化政策研究,分别提出不同区域、产业和地类的差别化土地政策建议。深入毕节市、杭州市等具有改革创新意愿、差别化政策实践基础和典型试点地区进行调研,开展跟踪研究,探索差别化管理实现途径。

项目的实施,为差别化管理政策的实践可操作性提供了经验,为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差别化调控试点提供了支撑,为制定土地差别化调控政策,实施差别化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国土资源高分应用示范系统先期攻关

该项目是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研究项目,旨在满足土地资源遥感调查监测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完成土地资源高分应用示范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专题产品研发、示范应用原型系统基本框架研发及基本软硬件配置,为构建土地资源高分应用示范系统奠定基础。

项目针对GF-1星、G-F2星,结合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业务应用模式,完成了国土资源高分应用专题产品体系与综合指标体系以及示范原型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建立了一套包括遥感影像图制作、动态监测、变更调查、质量评价子系统组成的应用示范原型系统,初步打通高分土地产品生产流程,初步解决了GF-1星、GF-2星数据应用部分关键技术,形成了高效稳定的关键技术和算法模块,取得了较好的精度效果。

项目应用02C卫星、资源三号、QB/WV-1/WV-2等国内外同类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甘肃省敦煌市、黑龙江省双城市进行了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等应用示范,满足了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图生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等产品精度要求,可用于示范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业务工作,社会经济效益良好。

●陆海观测业务卫星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研究

该项目是“十二五”国务院专项规划编制计划项目,旨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报国务院审批的专项规划整体预案的通知》(发改规划〔2010〕2084号)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为未来10~20年国土资源卫星工程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依据。

项目紧密围绕国土资源现代化调查监管体系建设和发展,制定了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开展了相关行业规划编制调研、主体业务需求凝练、业务卫星体系设计、地面基础设施能力分析、卫星业务能力建设与部署等重大专题研究,从现状与形势、需求与必要性、总体思路与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建议、效益分析与发展展望等6个方面,编制了《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报批稿)及需求分析、卫星体系等附件。

项目的实施,明确了未来10~20年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为推动陆海观测业务卫星、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有序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工作基础。

●城市化地区产业用地集约化利用和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旨在以城市化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用地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分析为基础,分析区域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规划与调控手段,建设产业用地优化配置与调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项目通过开展产业用地综合数据采集整合与建库关键技术研究、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产业用地规划及相关规划协同耦合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了产业用地优化配置与调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进行产业用地集约化利用、优化配置和调控技术示范,形成了《产业用地数据采集、整合与数据库建设规范》、《产业用地综合数据库标准》、《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标准》、《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预警技术规程》和《产业用地规划编制技术规范》5项标准,开发了产业用地优化配置与调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预警系统、产业用地数据采集和综合分析系统、产业用地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4个软件,并取得软件著作权,建成合肥市市辖区、广州市南沙区和天河区3个示范区,培养了博士生9名、硕士生28名,发表科技论文29篇,并拟出版专著4部。

该项目已完成相关研究,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的中期检查,完成了子课题的验收,该项目成果丰富,将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展土地调控、调整产业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决策建议。

●典型区域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及持续利用应用示范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2年立项实施。该项目以满足土地管理从数量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理转变需求为宗旨,通过对典型实验区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变化的规律、机制与效应等研究,在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区、中部粮食主产区、西部生态环境敏感地区、西南统筹城乡实验区建立6个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与持续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构建服务于国家—区域—基地三级层次的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与管护服务平台,促进土地资源领域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基层土地科技队伍,为实现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目前,项目已按计划建设了6个野外科研基地,建立了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并初步建成了土地资源综合监测数据库。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与《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的修订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旨在结合现行土地市场发育状况及土地管理技术水平与需求,完成国家标准《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和《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的修订,提高规范和指导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的有效性,为土地市场管理、国有土地资产评估及其他相关工作和土地政策参与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项目深入分析两个规程在指导土地等别设定、基准地价更新、宗地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分等定级技术工作提出的新需求,修订了《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针对土地市场发育对土地价格评估工作提出的新需求,修订了《城镇土地估价规程》。修订工作经过多轮讨论、修改,共处理意见800余条,修订后的两个规程,已报送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征求相关部门和行业建议。

两项国标的修订在指导今后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工作、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宗地评估工作中将发挥积极作用,在涉及房地产业务的企业融资重组审核等工作中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修订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坚持协调配套、突出重点、技术进步和国际接轨的原则,以国土资源需求为导向,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标准,修订《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项目开展了相关专题研究,选择安徽省合肥市、江苏省徐州市、湖北省恩施市、山东省寿光市就相关技术内容进行了试点实验,总结了在河北、河南、辽宁等10多个省份开展的调查试点经验和问题,不断修改完善,并邀数十位专家学者对修订的规程开展多次集中研讨和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地籍调查规程》(TD/T1001—2012),已于2012年9月正式颁布实施。

通过该项目实施,将原本适用于城镇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修订完善,形成了适用于城乡的《地籍调查规程》,最大程度地契合了实际工作的需要,为规范和促进地籍管理工作乃至土地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土地的社会公有制,进一步科学推进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和转变地籍调查政府职能提供了重要支撑。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的修订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旨在以国土资源需求为导向,以国土资源标准体系建设为基础,借鉴和引进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研制修订《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

项目主要开展了调查评价工作总则、方法与指标研究,分析外业调绘与评价、内业成果编制、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等编制,形成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分析报告、调查评价成果汇总和检查验收规定、滩涂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补充规定等。目前,已形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修订送审稿,报送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项目倡导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导的理念,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修订了技术规程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增加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评价,提高了规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关于墨水在灌墨水时,我突发奇想,墨水到底在热水中分解得快,还是在冷水中分解得快。我想:一定是在冷水中分解得快。因为冷水对它的刺激大嘛!不对,应该是热水。因为热水温度高嘛!我犹豫不决,不知哪个是正确的,于是决定亲手实践一下。我准备好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只有墨水的钢笔,在玻璃杯里分别灌满热水和冷水。实验开始了,我双手拿起钢笔,“哒”的一下同时滴进两滴墨水。只见热水杯里的墨水迅速散开,水开始黑,渐渐地,杯里一片黑色。再看冷水杯里,墨水似乎被封住了,还是聚集在一起,只能是一点点地散开,然后这滴墨水的周围开始变淡。为了确定正确不正确,我再一次做了实验。这次热水里的墨水就像一个病毒,把水染黑了。可冷水里的墨水还是不紧不慢地散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翻阅了各类书,查了资料,结果发现是分子搞得鬼。在热水中,分子运动的速度快,而在冷水中,分子运动的速度就会很慢。所以,把墨水滴进热水中就分散得快,在冷水中,墨水当然就分散得慢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小秘密,正等着我们去发现

科技创新促进国家的强大和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通过技术创新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的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的美国,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兴盛发展的重要原因,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飞速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50%~70%,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类生活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要知道当今时代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权,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增强我们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此党中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面对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遵循科技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把科学技术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真抓实干,奋起直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研究论文

《荀子•王制》中有云,“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应取之以时、取之有度。

当前,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质增效成为发展主线。国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建立以空间治理、空间结构优化为核心的国土空间规划,以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为主体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成为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挖掘国土空间数据潜力,按照“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新机制,建立覆盖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以及覆盖全过程的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形成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从而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规划、有效监管。

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化框架

• 全域 ,即地域范围覆盖陆地、水域、领空等,涵盖城镇空间、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形成全域统一的管控框架。

• 全要素 ,即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核心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同时融合人、车、路、地、房等社会要素,形成全要素融合的管控基础。

• 全过程 ,即围绕规划编制、实施、监测评估的全过程,形成统一国土空间规划、统一用途管制和开发利用、统一监测评估的全过程管控体系。

覆盖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是国土空间工作统一的底图、底线和底板,是国土空间相关的规划、审批、监管与分析决策工作的基础性服务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将着重解决自然资源一张图整合与共享服务的问题。

• 自然资源一张图整合 。基于统一的时空基准,以国土资源、测绘地理等数据为基础,汇聚集成政府和社会各类国土空间相关数据,按照现状数据、规划数据、管理数据、社会经济等类别进行梳理、处理与融合建库,形成覆盖全域、全要素的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相互协同的的自然资源一张图。

• 自然资源一张图共享服务 。结合统一空间规划、统一用途管制和开发利用、统一监测监管等工作的需求,基于统一平台,提供在线应用、个性化定制、共享服务、工作平台等服务模式,形成“数据更全面、应用更广泛、共享更顺畅”的自然资源行业基础信息平台。

覆盖全过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与监测评估预警

国土空间规划是新时期的空间总体规划,是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利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总体安排,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的重要依据,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国土空间使用的管理要求。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将在数据调查与收集、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评估等阶段全面实现数字化。

• 数据调查与收集阶段 。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等成果,提供数据抽取、治理、建库等工具,汇聚融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成果、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各类规划成果等,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 规划编制阶段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提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交通分析、城市空间格局分析等专题分析以及主要控制线检测等,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 规划实施阶段 。结合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生态修复等工作需求,提供项目选址分析、合规性检查、规划剩余空间分析等服务,为规划实施工作提供辅助工具。

• 规划评估阶段 。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与及时预警、专项评估等,以信息化手段支撑并落实国土空间监测评估预警工作。监测评估结果,又可为规划调整、后期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优化服务。

数字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实践

超图围绕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建立了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

1. 汇聚全域全要素资源,构建自然资源一张图 按照现状数据、规划数据、管理数据、社会经济等类别,将覆盖城乡、地上地下的基础测绘成果、国土调查成果、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矿产资源调查成果、各类规划成果以及社会经济大数据等与国土空间相关的数据进行汇聚与整合,形成覆盖全域、全要素的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相互协同的自然资源一张图。

2. 依托大平台、一体化应用架构,服务自然资源全业务 采用微服务架构,按照大平台、一体化、轻应用的思路,在纵向上将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作为自然资源行业统一的数据和服务出入口,为自然资源行业用户提供在线工作平台以及数据服务、分析服务、应用专题服务等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服务国土空间相关规划、审批、监管、决策的全过程应用;在横向上,连通区域公共信息平台,服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等全过程应用。

3. 围绕规划全过程,构建规划数字化应用生态 基于平台的各类大数据以及规划应用相关的API,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辅助规划编制工具,项目选址、合规性分析辅助用途管制工具,以及动态监测评估体系,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评估、预警等提供数字化的新方法、新模式。

4. 创新空间大数据技术,实现海量数据快速分析与可视化应用 将通用大数据技术融入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流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等方面,基于分布式空间数据引擎,提供密度分析、聚合分析等空间大数据算子,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经典空间分析算子,支持10亿级数据快速发布与实时渲染,提供二/三维、动/静态兼具的可视化效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监测评估等提供更快更强的应用支撑。

6. 完全自主可控平台体系,持续运行安全可靠 基于超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云GIS基础平台,融合跨平台GIS、云原生GIS、新一代三维GIS和大数据GIS四大技术体系,构建全面兼容自主软、硬件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全方位保障平台成果的安全性、高效性。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总体规划,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利用在空间和时间上做出的总体安排,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是各类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基础和依据,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空间使用的管理要求。国土空间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和“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类,简称为“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从国土规划的发展演变过程看,“规划”取代“计划”成为政府管理的有效工具,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空间性规划概念不清、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等问题也确有存在。其中省级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省级空间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和格局,需要分解到市县的三类空间比例、开发强度等控制指标里;2)划分“三区三线”空间和管控重点;3)明确基础设施、城镇体系、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空间开发利用布局和重点任务;4)各类空间差异化管控措施,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条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第四条 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前款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第五条 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

关于城市空间规划的研究论文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论城市规划

摘要:在当今世界,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并在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合作协作的催化作用下,各种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可以看出,做好城市的规划对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生态环境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the city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region. The city is like a giant magnet, attracting a variety of factors in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各国城市规划的共同和基本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保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要实行规划区范围内全覆盖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重点突出中心城区职能、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合理确定和强化各组团产业依托,切实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村屯用地结构性调整。规划期内,逐步实现退宅还耕、退宅还林,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城镇集中;逐步缩小城镇与中心城区的差距,促进小城镇由数量型向质量性转变;逐步发展壮大组团,与中心城区形成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市空间。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共生的城市发展格局。突出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合理的级配体系;发挥公共投资导向性作用,促进规划区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省会服务职能,加强现有城市中心的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促进以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南部新中心的形成;结合市级文化、会展、体育等专项服务中心的设置,带动分区级中心形成与发展;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

三、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城市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盲目争建中心商务区;盲目追求高层建筑;盲目建设大量城市雕塑等,以上盲目的做法其实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明确城区发展方向,促进分区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区、开发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在开展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城区、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使用清洁能源的比重,发展集中供热,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治理,综合整治大气污染。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保护好已有植被和各组团之间生态防护绿化带,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城市景观规划的具体做法

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所以,城市景观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和计划。要有选择,有目地,有侧重点的进行建设。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确定景观的活跃元素

在分析了景观的基础上,寻找此景观的特色,最具历史意义的景观风貌,作为此景观的主角。这也是创造文明城市的根本所在。

2、划分特色景观区

要根据城市景观的特色和地理位置的功能进行建设,并渐渐的强化它的特色,从而继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3、组织轴线景观

这要通过城市的主要干道来决定。

4、控制景观视廓

景观视廓就是为了使各个景观处于通透的状态,在各个方向都能欣赏到,而建立起来的景观走廊。

5、勾勒城市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是指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物等形成的轮廓线。天际线轮廓应和景观视廓相配合,相协调。

五、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人工景观要素和自然景观要素。其中人工景观要素包括广场、建筑物、集贸市场、园林绿化、艺术小品、文化遗址。那么,自然景观有,大小山丘,石头、湖泊、海洋、古木名树。这些景观为文明城市做了重要的贡献,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六、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七、结语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规划成了社会的追求。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形体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形体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社区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

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一体论 论文 摘要: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 “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又由于城市设计自身兼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重属性,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方法,因此,城市设计“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说法,在学科体系中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并列等同; 同时,大量以“X X X城市设计”命名的工程项目及设计成果不断涌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人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人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应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 从历史发展看,工业革命以前及其早期的很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城市设计活动,可见,对于那一时期而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是同一行为的不同表述而已;即使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也与城市规划难分你我。现代城市设计论的倡导者沙里宁最初建议:“。,。…为了分析中避免引起误解,谈到城市的三维空间概念时,就避免使用‘规划’改用‘设计’这个名词……一,在不涉及到所讨论的问题时,同意接受‘规划’这个通称。” 由此可知,城市设计最初是承担了城市规划中某一领域(三维空间)或某一部分的工作,并为了把该部分工作加以强调而作的用词上的规定,目的是为了提起人们对该部分工作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分工,引起了城市空间设计的削弱,导致城市空间整体环境质量逐渐下降。人们为克服这一弊端,提出了城市设计的概念,使城市设计工作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出版的《城市设计—城镇建筑》一书中也提到,今日我们不得不使用城市设计(UrbanDesign)这个词汇, (与传统的城市设计Civ-ic Design相区别—笔者注),但“城市设计概念的建立,并非要去创造一个新的分离的领域,而是要防止这一基本的环境问题被忽视或丢弃。”可见,城市设计概念的提出,不是为了创建一个全新的学科,而是为了唤祝人们对环谙问颗的羊汁,为了恢复城市规划本身具有却被长期忽视的塑造、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职能,从而使城市规划更好、更全面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也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 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 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 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问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又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另外,从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实践来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也一直是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可概括为: 本世纪初学欧美,50年代学前苏联,80年代以来学欧美与建构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并存(60^-70年代断层,无规划)。无论哪个时期,在规划程序上始终以总体规划设计(含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进行阶段划分,如果“设计”观念不在全过程体现就无法达到整体效果上的完美。而且,在我国以往的规划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注重物质形态规划、对可行性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对成果的评价也往往是认为图纸画得越漂亮,设计水平就越高;我国现行的规划教育体制仍未能突破形态规划的传统,使得学生对“形体”、“造型”的设计产生偏爱,而缺乏对理论研究的关注和热情。 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无论从实践发展,还是从对规划的认识、规划的过程以及教育体制上,在对形体方面的关注不是提得不够,而是提得过多了,这与西方国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呼吁:“超越形态规划”、“少些表现、多些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的独立性,很可能是为形体规划论打起了一把保护伞,使我们又回到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的老路上去,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安排布局与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密不可分的指导城市建设的两个方面,若人为地将其分开,必然产生众多的、难以解决的矛盾。 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其空间景观环境塑造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城市规划应将城市设计作为自己学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城市设计纳人统一的城市规划过程,不仅因为它们所处理的内容和对象相接近或者衔接得非常紧密而无法明确划分开来,而且还完善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整体的把握,同时也符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 即使在西方,60 年代以后城市设计的发展也并不是废弃了城市规划,而恰恰是城市规划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向两个方向转移:一个是以Zoning为代表的法规文本体系的制定和执行,另一个就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城市空间环境塑造提高人们生活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城市设计。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才有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紧密结合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辅相承,共同为城市建设服务。只有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兼顾各方面的效益,使城市建设大系统达到最优化。

国土空间规划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1、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3、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选题意义和目的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专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

论文种类

1、专题型

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

2、论辩型

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

3、综述型

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

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如下:

模板范文一:

1、选题目的及意义。

演员创作角色时心理活动的正确把握,能让演员更好的掌握角色,帮助演员更深刻的进入所演角色的内心,从而更生活,更直观,更真实的创造角色,从整体上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及现实意义。在创作角色时充分把握角色的心理并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这样就能够自然而然地、直觉地、有机地抓住角色的情感,激起正确的体验。

演员创作角色时的心理活动是通过演员的神情、肢体、语言等外部行动体现出来的,之所以探讨演员在创作角色时心理活动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创作角色时心理活动是表演“艺术中的灵魂”,另外一方面,演员在创作角色时心理活动的重要性这一课题,能够使表演者在实践领域里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选题背景。

3、选题的研究现状。

4、结语。

5、可行性分析。

6、重点与难点分析。

7、时间进度安排。

模板范文二:

1、课题背景及现状。

项目位于南阳市宛城区人民路中段,占地11.4公顷,建成已50多年,是该市城区唯―一座大型综合公园。鉴于现状设施老化、景观落伍等问题,同时适应全国农运会.宜居城市对景观环境的需要,要求对其进行重新规划设计,通过设计使之成为集休闲、娱乐、观光、游玩、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城市公园。

2、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前四年半所学的各类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设计技能,专业调查与实践方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理论分析应用能力,组织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以及文字、图纸、口头表达能力,充实并完善毕业生的整体知识结构和社会工作体验。

通过本方案的各个环节的训练,掌握城市综合公园规划设计的相关原理、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而了解景观规划的有关知识和设计手法以及景观设计相关问题的研究,培养解决环境复杂地块问题的能力。

3、任务及途径。

学生根据提供的课题任务书,结合导师的时间安排按步骤进行设计,平时注意和导师及时沟通和交流,课下也可以根据课题的需要独立进行调研和资料的收集,前期注意详细分析基地情况,收集相关资料,综合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方案构思,并根据构思进行方案的设计,最后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案图纸和一份相关的设计说明书。

4、时间安排。

寒假期间完成实习及调研工作,还需完成实习报告、文献综述、文献翻译等设计准备工作。

第1~2周: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调研资料整理(文字、图纸),完成开题报告。

第3~4周:功能分区、空间结构等的多向求解,完成方案一草。

模板范文三:

有关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目前在发达国家极其受到重视,尤其在医疗、公共安全、教育、基础设施等公共事务领域,发达国家普遍调整政府在提供这些公共物品中的传统定位,积极寻求政府和私人机构、非政府组织、社群、公民合作,以各种创新型制度安排,共同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新的“治理”模式。

本项研究首次将治理理论引进到图书馆界,旨在系统探究包括政府在内的多种利益主体在建设、维持和发展图书馆,提供和生产图书馆服务这种公共物品中的职麦及其实现。本项研究系统引进治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和总的研究框架,以图书馆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突出比较研究方法。

1、比较不同的图书馆治理模式在资源配置机制和效率上的差异。

2、比较不同的图书馆类型、规模,所处国别以及历史发展阶段等具体情境下图书馆治理模式的取向及其之间的内在相关性。

3、比较不同的图书馆治理模式所赖以形成和维持的法律、制度、组织和技术因素及其组合。最终,在理论上解释存在不同的图书馆治理模式及(至少在实证上)资源配置效率差异的原因;在实践上弄清各种利益主体(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应该以何种制度安排支持和发展图书馆,以及这样一种宏观层面的制度安排如何体现为微观层面图书馆监管体制的设计。

本项研究系应用性基础研究,研究价值体现在:

相关成果可提交给国家决策机构、图书馆主管部门和图书馆,作为制定和实施有关图书馆事业和机构改革发展的立法、政策和策略时参考。

拓宽治理理论的应用范围,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图书馆治理理论体系,促进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展和研究方法的丰富。

如果你感觉开题报告的格式太复杂,不想浪费太多的时间在格式上面,但是还必须要符合学校要求的标准格式,建议试一下求道无忧论文系统,3分钟搞定开题报告格式,输出标准的开题报告格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开题报告内容上。

论文开题报告模板!直接套用!

每一个内容都有参考句式,把自己的研究内容往上套即可。

1. 论题的背景及意义

例:...研究有利于全面...的特点,可以丰富现...的研究。

这一...研究可以弥补......研究的不足,深化与之密切相关......的研究......研究。

......角度进行研究,运用相关的......理论分析...问题,突破传统的......的角度去研......的模式,使......的研究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获得解决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例:......在国际的研究现状;......国内的研究现状。

文献评述(把上面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总结一下即可)

3. 研顷凳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A研究目标与内容

例:

本文拟......分析......分析两部分。首先对......情况重新审视,深入分析......,然后与其相关的......进行异同比较,最后归纳......的类型,并得......启示。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情况

B拟解决的问题

例:

根据对......的现有研究成果,在全面考察的......情况下,结合......综合考虑......因素,以确定......

相应的......模型后,通过实验结论证实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4. 研究方法

例:

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电子资源数据库等途径查阅大量文献,理解......等相关知识,理清......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现状,学习......有关理论,获取......等相关数据信息,为设计......提供思路和参照。

实验研究法:通过设计......选取......,进行数拍冲据分析,考察.......。

统计分析法:运用......数据分析软件,采用人工操作和计算机统计向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经过人工和计算机校对筛选出所有合乎要求的信息,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

5. 创新之处和预期成果

例:

通过与现......技术的结合,使用......软件设计模型,......运用到......方面提供新的视角。

6. 进度计划(根据自己院校修改相应戚裂时间即可)

例:

2020年10月中旬-2020年11月底确定论文选题,完成开题报告及答辩。

2020年12月初-2021年1月底撰写论文大纲完成论文前X章

2021年2月初-2021年2月底撰写论文后X章,完成初稿。

2021年3月初-20213月底交导师审批修改,完成二稿。

2021年4月初-2021年4月底进一步修改格式,完成三稿。

2021年5月初-2021年5月中旬查重定稿,装订成册及论文答辩准备。

7. 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例:

已积累了一定的相关文献,初步研读了其中的大部分文献,并将其分类以方便日后查阅参考,基本袭乎歼完成了本研究的准备工作。

8. 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已具备的研究条件

例:

已经查阅到相关的论文和著作,并且研读了其的大部分文献,理清了论文的基本思路。

尚缺少的研究条件

例:

由......的使用权限有限,使得搜集到......不多,关......的搜集比较困难。

对......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还不够,自己......理论素养还不够深厚。

拟解决的途径

例:

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检索功能,向其他高校图书馆求助,同时向老师和前辈寻求帮助。

完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