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过《令人心动的offer》吗?这个综艺其实是很好看的,在这个综艺中,实习生为了竞赛一个职位使出了自己的各种优势,而且关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完全是降维打击。
这个综艺应该也办了两季了,每一季的实习生们都很优异,不过我们还记得实习生梅桢吗?其时让小编形象比较深刻的应该便是梅桢了,没错,便是上面这个小姐姐。
其时她不管是学历上仍是实力都是很强的,而且她已经成婚了,老公也特别的好,这也成为了我们都很羡慕的工作。
但是在最近,这个梅桢也翻车了,由于这个梅桢要去华东政法教育,去华东政法教育,或许是许多人听了都很了不起的一件工作,由于华东本来便是一个很好的校园,里边的学霸和人才聚集。
但是也由于梅桢,许多人都觉得她不配,由于在最近她被扒出利用外籍身份回国读北大,也便是她原本已经是外籍的人员了,但是为了走捷径,利用了这个身份回国读书,而且现在她的毕业论文还没有查询到。
看来这个实习生梅桢仍是很有争议的啊,而且这个公示也引起了部分华东政法的学生不满,纷纷表示不愿意她来任教,觉得她拉低了华东政法大学的层次。
嗯,所以她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怎么会变成这样?连论文也被扒很水,尽管小编没有看见她的论文,但大部分的人都说她论文很不好,也不知道是不是通过内部途径看见的。
看她的总成绩是合格的,但便是不知道她教育的质量是怎么回事。
不过有的网友仍是说出了一些现实,说这个拟录,校园是会做出挑选的,还有的人觉得她是有实力的,否则的话也不会让华东来拟聘。
能上《令人心动的offer》这个综艺,自然是有本事的,小编横竖是希望她的学术可以让华东政法的学生服气。
小编看懂了一点点,意思便是她本来是国内的人,但是改了国籍,后来就借着国籍的身份回国读书,这样的话关于她来说或许比较便利。
也正是由于这样才引起了网友们的不满。
还有的人也在吐槽说她去华东政法教什么?教化装教发plog吗?
嗯...小编看了一下她的微博,如同的确是这样的,有plog,还有一些日常的小自拍,美妆等等。
这也难怪我们对她的形象不太好了,但这毕竟是人家的生活方式吧,横竖小编是不太懂这些学霸们心中的想法的。
现在梅桢的口碑已经有些不太好了,就看她自己会不会回应这件工作吧,小编横竖觉得这论文还有学术的问题是有待考证的,如果真要去教育生的话,仍是要对学生担任的。
本人已经做出了非常正确的回应,而且别人也说自己就是一名老师,希望大家可以相信和尊重。
最近有报道曾经参加过一场职场综艺节目的一个成员梅桢出现在了政法大学任安业教师的一个人员名单公司上面,但是这一个举动却引起了这个学校学生的一个强烈不满。梅桢在他的个人社交平台是以短视频博主来自居的,而且他还是一个拥有着百万粉丝大号,而且还是拥有好几个百万粉丝的账号,他发布的一些内容,基本上都是日常或者是美妆。
根据他的资料显示,那本科是就读于澳大利亚的邦德大学,硕博就是读的北大的经济法学。但是有网友却爆料,在知网上面根本就没有办法搜索得到他的硕博毕业论文,所以质疑他的学历是有问题的。
梅桢表示它自己会放弃这一个任教机会,因为他本来是满怀期待的去入职的,可是没有想到,却被网友这些不实的哦!信息给影响到了,并且连身边的人都受到了一个牵连,他这是没有办法能够接受的,所以最终决定放弃这份工作,希望能够还自己和家人的一个生活安宁。
有很多学校的网友认为她的学术成绩实在是难以服众,如果他来华东政法大学任教的话,那是会拉低了华政大学的一个层次,所以不愿意她来当老师。甚至还有网友认为,如果他来当老师的话,难道就是每天拍这些学生的日常,来赚取他的一个曝光度吗?
也许我觉得这样也是有一点点的过于苛刻了,因为不是说所有的短视频博主都是没有学历的,不是所有的短视频博主,她的身份都是造假的,所以我们对于这些人,其实不能够报以一个异样的心态去看待别人,其实别人也是有实力的呀,否则的话,他也不可能走到今天。他拥有这么多账号,证明他也的确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完全没有必要在意。这件事情没有必要上纲上线,也没有必要这么重视,让我们恭喜梅桢,找到新工作。
梅毒是由于一种叫梅毒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性疾病,要是感染上梅毒后,我们人的体内就会产生两类抗体,一类是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的抗体,而另一类就是真毒脂质抗体。但是由于梅毒的检查是很复杂的所以及时的饿了解梅毒的检查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前面提到的rpr试验,即为检测类脂质抗体的实验,而tpha则为直接检测梅毒螺旋体的实验。因rpr是检测类脂质抗体,而不是直接检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实验,因而无特异性,凡能导致产生类脂质抗体的疾病,均能使rpr阳性。除梅毒外,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钩端螺旋体病、麻风、疟疾、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海洛因成瘾等,都可导致rpr阳性。想要了解更多梅毒的信息:临床上治愈梅毒需要多长时间梅毒以外其他原因造成的rpr阳性有一个特点,滴度一般较低,小于1:8。rpr实验容易出现假阳性,医生常同时做特异性较强的tpha实验来证实梅毒诊断。值得一提的是,tpha等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实验,在一般人中也有1%的假阳性。国内曾报道某医院内科住院患者中,tpha阳性者竟有一半是假阳性。已知可造成tpha阳性的疾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糖尿病、结肠癌、淋巴肉瘤、丙型肝炎、肝硬化、aids、麻风、生殖器疱疹、海洛因成瘾等。上述就是对于梅毒的诊断进行了详细介绍,专家表示说,梅毒血清是目前检查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但也不是唯一的依据,专家表示说,除了依据化验的结果,更重要的依据是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史和既往病史,以及详细的体查。综合分析后慎重作出判断,才能避免梅毒化验结果假阳性造成的误诊。
很多第一次当妈妈的孕妇在产检时面对一堆产检报告和数据,都是云里雾里,因为有的数据根本就不了解,不知该如何去预防和控制。那么, 梅毒血清实验假阳性是怎么回事 ,什么样的情况下才是正常,下面一起来看看。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主要是由于不洁性交引起的。梅毒的表现极为复杂,几乎可侵犯各种器官组织,早期主要侵犯皮肤和黏膜,晚期主要侵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导致胎儿先天梅毒。
诊断梅毒,除病史和临床表现外,还需要通过病原体检查和梅毒血清检查来确诊。梅毒血清学检查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非梅毒螺旋体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试验。
(1)技术性假阳性:多由于操作时血清标本弄错,溶血或细菌污染,检验技术不熟练所致。
(2)生物学假阳性:即不是由于技术性错误,而是由于病人有其他疾病或生理状况发生变化,引起的其梅毒血清反应出现阳性,针对梅毒而言就是我们说的假阳性。这种假阳性反应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对于急性生物学阳性者,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假阳性多在6个月内转阴,抗体滴度低,很少超过1:8,当用FTA-ABS或TPHA试验检测时,血清反应试验呈阴性。慢性生物学假阳性可持续6个月以上或数年,甚至终身。
梅毒血清试验是用于梅毒疾病的诊断试验。妊娠梅毒不但能给孕妇健康带来影响,更能影响胎儿发育,导致流产、早产、死胎等严重后果。即使妊娠能维持到分娩,所生婴儿患先天性梅毒的几率也很高。有些胎儿虽然发育正常,但在通过产道时,仍有可能与生殖器病损接触而感染。
未经治疗的早期妊娠梅毒妇女,大部分胎儿会成为先天性梅毒儿。大部分潜伏期梅毒妇女的胎儿在幼儿期会成为先天性梅毒儿。
实施产前梅毒筛查可及时发现孕产妇人群中的梅毒感染者,对于选择和采取各种有效的干预性预防措施,阻断或降低梅毒母婴传播的发生,提高优生优育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前梅毒筛查和对妊娠梅毒进行规范的治疗及随访,可以防止90%以上的先天梅毒的出现,与此同时还进行性伴通知,使性伴得以治疗,最终可以减少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杜绝先天梅毒的发生。
精彩推荐:
四维彩超最佳时间
B超数据看胎儿性别
胎心监护
胎儿性别预测
生男生女早知道
可以搜索下 小酷论文 上面的入口是知网官方的
我同学在“学术不端网”上的知网查重入口检测的论文,结果和学校的知网是一样的。我也准备下手去检测了....
官方一直以来表示,重来没有针对个人推出查重服务,也没有发展代理商来进行这个业务。据我所知,网络上有少数靠谱的也是从学校那边流出来的使用次数,绝大多数都不清楚所谓的知网查重系统是否为真。所以,如果是学生毕业论文用,第一步是搞清楚学校把关系统是哪一个,比如知网维普啥的,然后自己查的时候就认准这个。有些学校会为学生提供一次查重机会,可以主动问问。个人意见,需要小心,别花了钱最后还没过。
在知网这样查重,百分百通过万恶知网检测能过,信不信由你!
《元桢墓志》是北魏中期典型碑刻。虽没有北魏晚期碑刻文字的酣畅淋漓,但因其古朴雄奇,字势奇均,用笔变化丰富。结体中间收紧,左右舒展,既严谨又洒脱,大部分字都有向右上倾斜之感。与传统的“横平竖直”大庭相径。章法上,字与字之间,行于行之前,两两呼应。尽显快意洒脱,又无杂乱之感。本文将从其艺术风格,时代背景,以及对自身的影响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关键词:《元桢墓志》;艺术风格;影响;探 《元桢墓志》作为北魏宗子墓志之中最早的,历代研究魏碑的学者大多对其展开过研究。主要是是以实用性为主,来进行对其用笔、结构、章法,来进行分析,还有少部分对刻工、历史背景进行探讨。本文立足于之前文献的基础上,对《元桢墓志》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一、《元桢墓志》概述 (一)、简介 《元桢墓志》1926年出土于河南洛阳邙山,是同期出土众多北魏墓志铭中的一块,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属于北魏中期的经典碑刻。17行,每行18字,共有306字。高71厘米,宽71厘米。现存与西安碑林。 (二)、艺术风格 《元桢墓志》是隶书向魏碑过渡的典型代表。这个时候的书刻大多都是“隶楷杂糅”或者是楷书中带有隶书的味道,这时期的碑刻大多结字比较像隶书,宽礴平正,字略扁。用笔撇捺开张,横平竖直。本文将着重从艺术风格和字形、结构、章法、用笔来进行讲述。 1.用笔 (1)、横画写法 《元桢墓志》里的横,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楷书的,一种是隶的。写的时候没有过多的提按,气势磅礴。比如说里边的“十”字, “大”字里边的长横。切笔入峰,中锋平铺。收笔时略微上调,现在来看于成熟的唐楷好像没有多大的差别。“华”字“年”字的几个横的方向都不相同。入笔的角度也大不相同。表现出了书法的变化丰富性。同时又保留了隶书长横的“一波三折”的表现形式。这样的表现方式在整个碑帖中都没有几个,但是已经初步有了“洛阳体”的样子。并且“横画紧接”已经在这里形成了,比如“春”、“声”这两个字的横画不论是长短,方向,入锋的角度都不同。各有各的姿态。 (2)、点的写法 魏碑之中的点大多用的都是三角形点。出现率高,并且处理的方式各种各样。比如里边的“极”、“庶”、“凝”、“流”用三角的点来表现出金石碑刻的特点。另外,在里边我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有一些字的笔画,它也用了点来代替。比如“庚”的捺画,“第”的 其中一 (3)、竖画写法 《元桢墓志》中的竖也是拥有百般姿态的。比如长短、粗细、藏锋、露锋、尖笔、圆笔、方笔,还有倚侧。最有意思的当属出锋当向。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些字的出锋是在左边的,比如“在”“洋”等。还有从右边出锋的比如“华”“惟”等。竖画的表现形式相对于横画来说变化没有那么多,但是还是挺丰富的,有上边粗下边细的,比如“十”、“年”、“军”也有上边细上边粗的,比如“仁”、“早”。还有两头细中间粗的,比如“降”魏碑就是这样,表面看着好像没什么变化,可是谁又能说清里边的丝丝缕缕 (4)、撇的写法 《元桢墓志》中的撇是我们掌握其特点的需要特别注意的。魏碑之中的撇与唐楷之中的撇又不相同,比较浑厚大气。可以从它的行笔过程、入笔方式、角度来进行探讨。在里边不难可以看出它在行笔过程中应用了多种行笔方式。比如“层”字就是下笔轻,行笔铺毫收笔轻。再看入笔,比如“朱”就是入笔轻,行笔重,收笔轻。有很多字的撇画于它们的长横是两相呼应的,比如“者”“孝”。 (5)、捺的写法 《元桢墓志》之中的捺画可谓千姿百态。有取法楷书的方捺,也有具有隶意的“一波三折”,还有二者结合的。比如“凝”、“水”“定”是楷书之中最常见的方捺。“之”、“是”就是取法隶书的“一波三折”。甚至我们可以发现在唐楷里边,有许多取法也是来自于魏碑。 (三)、结构 《元桢墓志》之中的结构虽然大部分都是左低右高。但是如果仔细研究的话,就可以发现它每个字的结体都是不一样的。里边最显著的特点有,撇捺来张,气势磅礴。大开大合。比如“大”、“朱”、“凝”等字。也有收得极紧的字与之呼应。比如“军”、“桢”等子。也有少部分是左高右低的,比如“仪”、“式”等字。但是最大的特点还是斜画紧接。 (四)、章法 魏碑之中的章法大多都是一格一字,《元桢墓志》也是。在原碑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还是比较规整的,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又可以看出字与字之间的承接连带关系。通过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穿插与呼应关系来营造变化多样的章法。 (五)、刻工对墓志的影响 说到刻工,那么就得要说一说时代背景了,当时能有这么大规模的墓志的就只有王公贵族。而我的课题《元桢墓志》的主人,南安王元桢,毋庸置疑他是个皇族,而且在当时迁都还起了特别大的作用。所以说,当时为他题写墓志铭的一定是当时很厉害的书家,在书法上有一定造诣的大家。从字的结构,用笔,章法结构的变化就能看出来。而北魏时期的刻工并不是那么厉害,而且古代的工匠,我们应该都了解大多都是世袭的,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也没有专门的学校。虽然不发达,但是能够给皇室服务的,也是当时的佼佼者了。虽然受到迁都的影响,但是刻的还是能够表现出书写者的快意潇洒。不可置否存在一些碑别字和简化。还有一些误刻,生硬。总体来说,还是能够轻而易举的看出来魏碑气象就很好了。 二、《元桢墓志》《元显俊墓志》《元景造像题记》综合对比 (一)、历史背景对比 碑刻是书法艺术与匠人的雕刻艺术相结合的。所以我能在了解碑刻作品的时候不光要知道当时的艺术书风,也要了解当时的工匠的体系是否完善。北魏孝文帝改“拓跋氏”为“元氏”,因此元氏墓志是北魏的皇室墓志。以元氏家族的特殊地位和身份,使得死者的墓志在选石、书丹、镌刻等方面都与众不同。大体而言,其选石考究,书写恭谨,镌刻精到。正因为墓主身份的比较尊贵,因而在书法风格上主要表现为平正、温润、和谐、典雅、秀逸、美观,有一种皇室风范。而《元景造像题记》。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 系营州刺史元景为孝文皇帝及自身并眷属攘灾祈福而建。万佛堂石窟的始建年代与云冈石窟属于同一时期, 是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与著名的《元桢墓志》同时,虽然当地离皇城较远,但是还是有高标准的皇家书体样式,应该是碑刻的主人元景的皇族身份有着必然联系。魏碑大多数是直接用刀刻成,刻字工匠个人风格和手法对于最终的碑文影响很大。这从出土魏墓志刻制水准可见一斑。但在洛阳一带,无论龙门造像题记还是皇族贵胄墓志,字体则相对成熟而具有相对统一的标准,称“洛阳体”。[1] (二)、探究石刻书风 1.同期书风对比 《元桢墓志》、《元显俊墓志》、《元景造像题记》是属于同一时期的三种碑刻。其中《元桢墓志》、《元显俊墓志》是“拓跋氏”后改为“元氏”是皇家墓志形制,而《元景造像题记》是刻于石窟上的。从章法,字行,结构上来看。三者都属于“洛阳体”是魏碑之中相对于成熟的一类。其中《元景造像题记》比之前二者要早一些,其中带的隶书笔意比较多一点,更加古朴大气,气势磅礴。 2.艺术风格对比 从艺术风格上来看,先从相同的来说,三者都是同时期的同一种书体,都属于北魏皇室碑刻,都是比较成熟的北魏魏碑气象。《元桢墓志》、《元显俊墓志》在用笔上,大多都是方圆结合。结构也是中间收紧,两边打开。都有大开大合的气势。 章法上也是整齐化一。字形即有优美之态,又有大气磅礴之势。而《元景造像题记》的书法具有魏碑的一大特点就是“斜画紧接”。其笔意之中颇有“方笔隶书”的感觉。结构紧凑,笔画开张。从其中大致可以窥出一些书法演变过程之中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碑刻的形制与文体 墓志文多刻在单独的砖或石质的方形材料上,放置在墓室棺前或两侧,也有的放在墓室内室门横梁石上。墓志文的内容一般包括墓主籍贯、姓名、身份、身世、年龄和卒期、葬期,以及标帜用语或赞语。这些大量的文字保存下来,为后世研究当时历史留下了宝贵的信息,成为珍贵的文物。《元桢墓志》是一块长宽约二尺的一块方形石碑。记录了南安王元桢的生平事迹,大概是因他因“不能洁己奉公,助宣皇度,方肆贪欲,殖货私庭,放纵奸囚……”等罪,削除封爵,以庶人归第,禁锢终身。所以才只有300余字的介绍。而说到墓志的形制,不得不提的就是《元显俊墓志》了。此志石灰石质,通高35厘米,长75厘米,宽56.5厘米。上面为志盖,用阴线刻满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龟甲纹样,龟甲中央阴刻正书“魏故处士元君墓志”八个字。下面镌刻着正书志文,计十九行,行二十一字,共三百五十七字。志盖和志文上下相合,正好为一个生动、完整的石龟,而且龟的首尾、四足毕具。把墓志制成象征长寿的龟形,祈求墓主在九泉之下得其永年。这一形制,在北魏墓志中为仅见,后世也极少出现。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形制呢?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元显俊生平,他生于499年却于513年,年仅15岁便早早去世。说他天资聪颖,丰神俊朗。大概是他的父母想替他祈求来世无病无灾。从做出这样独特的一个墓志形制。[2] (四)、时代背景探寻 北魏是由少数民族鲜卑拓跋氏建立,也是当时南北朝时期北朝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先是成立了代国,后改国号为“魏”。所以就有了我们后边所知的北魏。后来拓跋一族统一了北方。拓跋硅继位后,开始学习汉族文化,学汉人称帝,使用天子仪仗。重用汉人官员。使用汉人文字。并开设学堂广招学子学习四书五经。 可这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是个极其特殊的王朝,其民族融合却与任何朝代都相不同。他们不只自觉地、主动地、有意识地和汉人融合,而且把民族融合看成是一件政治大事。因此自称是黄帝之后,所建北魏是正统王朝,其民族融合便是一种政令性的融合,即强制性的融合;也就是融合也得融合,不融合也得融合,不允许任何人有选择的余地。因而其融合速度之快,融合范围之广,融合之彻底,对社会影响之深,可称是史无前例。他们的这一融合,不只医治了十六国之乱的创伤,改变了北魏国家和民族的性质,为隋唐的大 统一和盛世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南北文化的一个大融合。所以才有了后边这种多元的诗词歌赋。即有汉人的细腻精致,也有游牧民族的豪放不羁。鲜卑人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他们能够自上而下的接受的文化,特别是皇室也改为汉姓“元”。才促成了这一次文化,政治的大融合。 三、对现世书法的影响 (一)、对现世书法的影响 魏碑作为南北朝时期楷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元桢墓志》作为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魏碑虽然发现的比较早。在每个朝代都有传承。在唐朝也可以从褚遂良、颜真卿的书法中窥到一些。那为什么魏碑是到了清朝才开始兴盛呢?在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受晋朝书法影响。当时的人都热衷于学习王羲之,虽然也有人从魏碑中取法,但是这也只是个人爱好,并没有人系统的学习过,没有形成学习的风气。2、科举制度日益完善,而科举的字要求端庄,美观,标准,规范。说像现在的打印也不为过。而古代文人为官就只有科考这一条路。所以就限制了书家的发挥。直到清朝嘉庆年间兴起了金石考证,出土了大量的南北朝碑刻。而当时的人们又想打破这种形势。然后就掀起了学习魏碑的热潮。而魏碑的特点鲜明,又因为是碑刻,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挥。打破了之前那种“规模化”的书法学习形态。而魏碑的大气磅礴,自然恣意比较符合当时书法家的审美。 而书法发展到了今天,不少人以入了多少次展览为荣。书法成为了一些人追逐名利的工具,谁的书法作品获奖了,那么他就的风格就成为了争相学习的对象。评委的审美决定了书法的艺术性。成为了书法的引领。这样就给其他人一种潜意识的就以为这样才是好的,就限制了自由创作的发展。然后就有了大批的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而太过去注重书法的行式。魏碑书法的审美特征便成为了书法家取法的方向。但是一些书家为了标新立异,想方设法在字形、笔法、墨法、章法上做文章,随意发挥,进行字体变形、错位等有违常规的处理,不惜打破传统文人的典雅书风,使书法字体变得扭曲怪异,并以此来体现异乎寻常的古怪之美。[3]这还是之前的魏碑吗?我觉得不是了。我们是不能固守成规,但是也不能过于夸张。不能因为它可以自由发挥,就把魏碑的古朴大气,丢掉。 (二)、对自身的影响 从2015年接触书法到现在已经有四年多了,从入门都喜欢上这个艺术,虽然跟别人比起来没有学过多久。但《元桢墓志》作为我第一个临习的魏碑,到后来想把它作为我毕业创作的楷书书体。我觉得我还是有一些心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光追求大刀阔斧的金石气是不行的,这样的掌握不好就容易刻板,也不能过于追求精致秀美的书卷气,这样会丢了它的气势,在《元桢墓志》里我目前学到是就是,字的收放关系,在创作中不仅要注意有舒展的字,还得有收紧的字为之呼应形成块面, 还得注意墨的浓淡干湿枯。章法也学习了《元桢墓志》的一格一字。就目前还是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对整的把控。结语 《元桢墓志》作为南北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代表,也是“邙山体”代表,更是魏碑之中最古的,进现代学者大多研究其的艺术分格。或是与同时期的魏碑一起研究。要是再有一些,传承,形制之类的那就更加完整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仔细观察,魏碑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但是它的本质却没有变。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古朴,自然之美。不管如何,都不能丢掉这一点。
你好,清末中兴名臣“曾左彭胡”中的彭玉麟是我很感兴趣的楹联大家,断续看了一些他的事迹,有正史也有稗史,更有小说希望采纳,谢谢!
一清早,掀开窗帘看看,窗上已撒满了水珠;啊,好极了,又是个下雨天。雨连下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屋里挂满万国旗似的湿衣服,墙壁地板都冒著湿气,我也不抱怨。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②那时在浙江永嘉老家,我才六岁,睡在母亲暖和的手臂弯里。天亮了,听到瓦背上哗哗的雨声,我就放了心。因为下雨天长工们不下田,母亲不用老早起来做饭,可以在热被窝里多躺会儿。我舍不得再睡,也不让母亲睡,吵著要她讲故事。母亲闭著眼睛,给我讲雨天的故事:有个瞎子,雨天没有伞,一个过路人见他可怜,就打著伞送他回家。瞎子到了家,却说那把伞是他的。他说他的伞有两根伞骨是用麻线绑住,伞柄有一个窟洼。说得一点也不错。原来他一面走一面用手摸过了。伞主笑了笑,就把伞让给他了。③我说这瞎子好坏啊!母亲说,不是坏,是因为他太穷了。伞主想他实在应当有把伞,才把伞给他的。在熹微的晨光中,我望着母亲的脸,她的额角方方正正,眉毛细细长长,眼睛眯成一条线。我的启蒙老师说菩萨慈眉善目,母亲的长相一定就跟菩萨一样。④雨下得越来越大。母亲一起床,我也跟着起来,顾不得吃早饭,就套上叔叔的旧皮靴,顶着雨在院子里玩。我把阿荣伯给我雕的小木船漂在水沟里,中间坐着母亲给我缝的大红“布姑娘”。绣球花瓣绕著小木船打转,一起向前流。⑤天下雨,长工们不下田,都蹲在大谷仓后面推牌九。我把小花猫抱在怀里,自己再坐在阿荣伯怀里,等着阿荣伯把一粒粒又香又脆的炒胡豆剥了壳送到我嘴里。胡豆吃够了再吃芝麻糖,嘴巴干了吃柑子。大把的铜子儿一会儿推到东边,一会儿推到西边。谁赢谁输都一样有趣,我只要雨下得大就好。下雨天老师就来得晚,他有脚气病,穿钉鞋走田埂路不方便。老师喊我去习大字,阿荣伯就会去告诉他:“小春肚子痛,睡觉了。”老师不会撑著伞来找我。母亲只要我不缠她就好。⑥五月黄梅天,到处粘糊糊的,母亲走进走出地抱怨,父亲却端著宜兴茶壶,坐在廊下赏雨。院子里各种花木,经雨一淋,新绿的枝子顽皮地张开翅膀,托著娇艳的花朵,父亲用旱烟袋点着它们告诉我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红。大理花与剑兰抢着开,木犀花散布著淡淡的幽香。墙边那株高大的玉兰花开了满树,下雨天谢得快,我得赶紧爬上去采,采了满篮子送左右邻居。玉兰树叶上的水珠都是香的。⑦唱鼓儿词的总在下雨天从我家后门摸索进来,坐在厨房的条凳上,唱一段《秦雪梅吊孝》,《郑元和学丐》。母亲一边做饭,一边听。晚上就在大厅里唱,请左部右舍都来听。宽敞的大厅正中央燃起了亮晃晃的煤气灯,发出嘶嘶的声音。煤气灯一亮,我就有做喜事的感觉,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雨哗哗地越下越大,瞎子先生的鼓咚咚咚地也敲得越起劲。唱孟丽君,唱秦雪梅,母亲和五叔婆听了眼圈儿都哭得红红的,我就只顾吃炒米糕、花生糖。父亲却悄悄地溜进书房作他的“唐诗”去了。⑧八、九月台风季节,雨水最多。那时没有气象报告,预测天气好坏全靠有经验的长工和母亲抬头看天色。云脚长了毛,向西北飞奔,就知道台风要来了。走廊下堆积如山的谷子,几天不晒就要发霉,谷子的霉就是一粒粒绿色的麴(qū)。母亲叫我和小帮工把麴一粒粒拣出来,不然就会越来越多。这工作真好玩,所以我盼望天一直不要晴起来,麴会越来越多,我就可以不用读书了。⑨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永远沉浸在雨的欢乐中。然而谁能不长大呢?到杭州念中学了,下雨天,站在法国梧桐树下,叶子尖滴下的水珠,纷纷落在伞背上,我有一股凄凉寂寞之感。⑩有一次在雨中徘徊西子湖畔。我驻足凝望著碧蓝如玉的湖水和低斜低斜的梅花,却听得放鹤亭中响起了悠扬的笛声。弄笛人向我慢慢走来,低声对我说:“一生知己是梅花。”⑪我也笑指湖上说:“看梅花也在等待知己呢。”衣衫渐湿,我们才同撑一把伞归来。⑫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笛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却仍能依稀听见,在雨中……1、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散文、儿童故事为主。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2、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3、小说《橘子红了》曾被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改拍为电视剧,散文《春酒》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桂花雨》入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
应胡总代生先生的邀请,几个横中的老同学再一次来湖口石钟山走走。石钟山山体不大,名头却很大,鄱阳湖与长江交界处,站在山上的清浊亭上,可以纵览江湖,水文山色,清浊两界,格外分明,郭沫若有云:“水文黄赤界,峰影有无中”。更为有意思的是,当年苏东坡去汝州就任,顺便送儿子苏迈去饶州(即现在的德兴县)作县尉时经过此地,随意写了篇文章《石钟山记》,一下子把石钟山的名气炒了起来,也确立了石钟山在文化江湖中的地位。从此,再无人敢藐视“体不惊咤、貌不惊人”的小小石钟山了。 至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与石钟山的渊源就更多了,历史毕竟只认可胜利者书写的文本,石达开与李秀成就是再风云叱咤,遇到猪一样的团队,尤其是猪一样的队长时,也只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在此我也不想去翻阅那一段历史,我不喜欢那段历史。 尽管我不喜欢的那段历史,但那个历史人物却是我萦怀已久,永远致敬的人。他对梅花的情结,成为其终生不辍的梦萦。说到这儿,可能大家猜出我在说谁了,对,他就是彭玉麟,一个被曾国藩誉为“兵家梅花”的“雪帅”。 彭玉麟,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衡阳市衡阳县渣江),生于安徽省安庆府(今安庆市内)。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于我而言,这些都不重要,“生平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不光我是这样,我笔下的主人公也是。这诗句就是他的吟诵。 尽管彭玉麟一生戎马倥偬,闲暇之余对梅花是那样深情款款,情有独钟,一生吟梅诗作数百首,画梅近万章。据说是为了思念早年恋人梅姑的爱恋之情所为。后据学者罗尔纲考证,梅姑本是彭玉麟外祖母的养女竹宾,以辈分而言,可以说是彭玉麟的长辈(阿姨),较彭玉麟年长几岁,人称梅姑,彭玉麟称她“姑姑”,两人年纪相约,青梅竹马,情愫渐生,至私许终身。后来,两人始终未有结合,表面原因是八字不合,真正的理由却是辈分。后来,在彭母王%的主持下,梅姑嫁到姚家,四年后死于难产。彭玉麟闻讯后身心俱裂,哭吟“一生知己是梅花”。难怪彭玉麟号雪琴,吟香外史,一生梅雪相依,人与境俱,宿命之中就是要吟声不绝,笔走蜿蜒,为情所生,为情而终。他曾发誓要用余生画十万梅花以纪念两人之情。他每画成一幅,必盖一章曰:“伤心人别有怀抱”、“一生知己是梅花”。此种深情,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生之中能与此君所遇,实在是一种幸运。 “天涯何处最愁吾?梦绕孤山第一株。万里冻云天欲雪,相思频寄向西湖。”相传,石钟山上的梅花厅是彭玉麟为纪念情人梅姑所建,并在山的四周种植梅花60余株,号称"梅花坞",即石钟山著名旅游景点梅花坞。后在杭州的孤山与俞曲樾相交善,诗酒相唱和,奉为至交,后又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俞的儿子,成为亲家,俩人更是肝胆与共,对酒当歌。 在彭玉麟的心目中,梅姑在后来的数十年中,几乎就是他对世间万物一个美丽的化影,成为他决战千里,纵横上下的精神支柱。所以梅花在他笔下有多层意涵。他画的梅树,身姿虬健,铁骨铮铮,古拙苍劲。枝间的梅花,清艳吐蕊,生机盎然。“老干繁枝,鳞鳞万玉,其劲挺处似童钰”,为后人所称赏。特别是他的"墨梅图"更是冠绝,与郑板桥的墨竹齐名,被称为"清代书画二绝"。该画以水墨绘一老梅蜿蜒横斜,上不见结顶,下不见根底,主干铁骨挺拔,周身苍皮藓苔,枯眼斑斑。虬枝曲折盘环,枝蕊参差交错,给人以老树繁花、生机勃勃的感觉。画上题诗,让人更能体悟到"儿女心肠,英雄肝胆"的意境。如今古梅新绽,月朗风清,六十本梅花寄舫、卧雪吟香之馆珍藏的往昔风月,时时感染着每一个往来游客。我也不由得想起彭玉麟当年的《寄舫梅花杂咏》:“仙风吹种出蓬壶,生就钟山六十株。不许红尘侵玉骨,冰魂一缕倩春扶。”这是他的梅姑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面。“美人骨傲铁为心,对雪宜横膝上琴。最是一生奇绝处,高山流水寄情深。”这是梅姑成为他一生知音与至交的另一面。 晚年的“雪帅”退居故里“退省庵”,失偶后的他再不肯续弦,过着吟诗作画的独居生活,身边除了几个老兵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人。他的诗稿奏章都是他死后由亲家俞曲樾先生为其整理出版,他将平生所有积蓄全数捐给朝廷及当地百姓。曾国藩评其曰:千古两梅妻,公几为多情死;西湖三少保,此独以功名终。正如他自己所述:"臣素无声色之好,室家之乐,性犹不耽安逸,治军十余年,未尝营一瓦之覆,一亩之殖,以庇妻子。身受重伤,积劳多疾,未尝请一日之假回籍调治。终年风涛矢石之中,虽甚病未尝一日移居岸上","臣以寒士始,愿以寒士归"。世人都以功成名就为寄,此老不以寒士为贫,反以寒士为贵,行为世范,德为人师。 如今“雪帅”已去,英雄不再,如玉的美人纵是风情万种,也难见当年风姿,惟有满树梅花清作雪,疑是斜照玉人来。我辈平平若素,在朋友的介绍下,也不免多滞留些时刻,望着曾经的“太平遗垒”,如今的“昭烈祠”发呆。我想,人一生若此光明磊落,襟怀天下,又情怀依旧,一生不弃,世间罕有此种温情,愧对古人呀。 “英雄气概美人风,铁骨冰心有孰同?守素耐寒知已少,一生惟与雪交融。” 2021.12.23
说起梅,便油然想起一位先贤的高论:“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诚哉斯言!古往今来,梅以其清神逸韵与高风亮节,不知折服了多少仁人志士与淑女闺秀。梅,为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素称“肇于炎帝之经,著于《召南》之诗。”《诗经·曹风》尝道:“鸤鸠在桑,其子在梅。”《小雅》又云:“小有嘉卉,侯粟侯梅”。河南安阳殷墟于近代出土的铜鼎,内存炭化梅核。据此可知,炎黄子孙与梅为友可远溯至几近四千年前的商代。梅之种类,如江之鲫。早在宋范石湖《梅谱》中,其家族之大,嫡旁之众,就已令人咋舌。千百年来,历朝各代咏梅诗词更是车载斗量,举不胜举。其中最早的,大概要算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最富谐趣的,或许当推元僧明本《九字梅花咏》。此人与赵孟頫为友,大学士冯海粟鄙之。有次赵偕其拜访冯,冯出示所作《梅花百咏》,状颇自得。明本走笔和之,并另赠一诗:“昨夜西风吹折千林梢,渡口小艇滚入沙滩坳。野桥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半枯半活几个蔫蓓蕾,欲开未开数点含春色。纵使画工奇妙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出语新异,迥于常人,冯闻而悚然。最凄苦的,恐怕应让清初叶燮《梅花开到九分》:“并枝低拂碧纱窗,镂月烘霞日日加。祝汝一分留作伴,可怜处士已无家。”梅开九分,自然好看;再加一分,当更灿然。然惧其凋谢而失却良伴,无家之痛,酸辛欲绝。而最愤懑的,可能还属南宋刘克庄《病后访梅》。他早先因咏落梅有“东君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之句,竟被“病废十载”,故忿而咏道:“梦得因桃却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也被梅花累十年。”当然,若论神品绝唱,看来唯有宋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及明高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两联,方可当之无愧。梅以韵胜,以格高,更以古贵。屈指数来,沙市章华院内楚灵王时的遗物,“香凝白雪争千载,影瘐江南剩一枝”,是为楚梅;黄梅蔡山东晋名僧支遁手植的白梅,岁岁花开二度,是为晋梅;天台国清寺的隋梅,枯而复生,茂然成荫;余杭大明堂、昆明龙泉观各自的唐梅,花开时节,老枝新葩,香飘万里;而超山报慈寺的宋梅更奇,花出六瓣,独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