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原则 翻译不单纯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在片名翻译中体现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是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任务。 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发展历程,地理气候、历史政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和不同,文化价值的实现首先表现在充分理解、准确传递原片名所负载的文化资讯、情感,避免出现误译这一方面。 让我们来看看1995年的一部著名心理惊悚片“seven”。这部影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上帝,围绕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杀人。这七条死罪指七项世人常犯的过错,即:饕餮gluttony 、贪婪greed、懒惰sloth、淫欲lust、骄傲pride、嫉妒envy和暴怒wrath。Seven这个在宗教上非常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 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在这部电影里可谓无处不在,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宿命的罪与罚。但是,可以想象,如果汉译为简单的一个“七”字,中国观众绝不会产生同样的文化联想和认同,所以影片公映时译为《七宗罪》,点明故事主线和seven最为主要的宗教寓意。可谓文化价值体现的经典范例。 电影American Beauty的中文翻译大费周章也根源在于此。目前流行的译文 –“美国丽人”,和早先俗气一点的“美国美人”其实并不准确,简直可以说是望文生义。American beauty指的是美国产四季开花的红蔷薇。蔷薇花美丽、圣洁,表示崇高神圣的爱情,尤其是红色的蔷薇,更是初恋者赠送的佳品。据神话传说,有一位爱神要亲手采摘蔷薇花去送给自己的恋人,由于心情过于急切,动作有些慌乱,一不小心手指被花枝刺破,鲜血洒在了蔷薇花的花瓣上,把本来是雪白的花瓣染成了红色。爱神拿着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的蔷薇花去送给恋人,恋人见到后十分激动,以百倍的感激之情回报了爱神的忠贞。以后红色的蔷薇花就表示爱情的纯真和坚定,尤为恋人们所钟爱。电影以花喻人,以花表情,名花和美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熟知此中花语的台湾翻译将之改译为“美国心?玫瑰情”,以中国玫瑰代替美国蔷薇,揭示出了影片的精神内涵,倒是别有意境。不过这部片子目前也有了一个更直接而准确的文化翻译“美国蔷薇”。还有一个译本叫做“美丽有罪”,也许是译者根据剧情发出的慨叹吧! 此外,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形式类似的中英两个词汇,也有可能会指代截然不同的内容,这种貌合神离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误译。比如:First Wives Club曾被人译作“大老婆俱乐部”,殊不知英文中的first wives 指的是男士的第一任夫人,与中国文化中的大小老婆妃嫔小妾一概毫不相关。这部妙趣横生的喜剧片,其实讲述一群糟糠之妻怎样报复让自己下堂另娶新欢的陈世美老公。现译为“原配夫人俱乐部”“发妻俱乐部”就准确得多了。再如: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的“the Third Man”起初译为“第三者”,结果被中国观众误以为是婚姻 *** 。其实“the Third Man”指的是片中车祸事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现在该片改译为“第三个人”或根据剧情转译为“黑狱亡魂”,笔者曾无意中发现还有DVD将片名译为“第三类男人”!撅倒! 同样,由于文化认同的差异,词汇所附带的联想意义也就会失之毫厘,缪以千里。以动物词为例,大多象征丰富,寓意迭出。要想译笔传神就要正确理解它们独特的含义。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电影Dragon Heart 没有直译为“龙的心”。考虑到“dragon”在英语中的负面联想意义(使人联想到残忍、魔鬼),以及中国文化对龙的推崇(中华民族、帝王、成功的象征),该片加上一个“魔”字译为“魔龙传奇”。 另外,片名中的习语、典故负载大量文化资讯,常常不能从字面意义理解,马虎从事,率尔操刀,势必会错误百出,贻笑大方。比如,“Rambo:First Blood” 一直被译为 “第一滴血”。殊不知“first blood”是英语习语,意为“首战告捷”。台湾将“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译为 “飞越杜鹃窝”,其实“Cuckoo’s Nest”在英语里是 “精神病院”的意思!这部电影改编自肯?克西(Ken Kesey, 1935-2001)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描述了精神病院对病人人性和基本人权的残酷摧残,强烈抨击了枷锁式的社会制度,影片中最后印地安人撼动并举起沉重无比的石台而水花四溅的镜头,以及他勇敢的冲出了铁窗把守的牢笼,正是影片所要体现的真谛:看似不可撼动的制度的基石,只要反抗的意识凝聚到一定的时刻而爆发出令人振奋的力量,终将突破一切束缚,而达到新生。大陆译名“飞越疯人院”因而更为准确传神地体现了原片名和影片本身的真谛。 在影片文化价值的传译中,我们应该有以下的共识。一方面,应该看到片名翻译受制于译入语的文化。译入文化必然对源文化进行选择、规范、强化、排斥、贬低,同时附加自身文化色彩。如英文电影“Love with My Father” “the Wedding Night”的汉译为“天伦乐”“洞房花烛夜”,就明显夹杂了汉语文化色彩。另一方面,应当认识到翻译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因而对译文评判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在某一地区、某一时代被认为通顺可读的译作在另外一些地区、时代则不一定是好的译作。如港译“太空也入樽(Space Jim)”“走佬俏佳人(the Runaway Bride)”在香港颇受欢迎,但内陆观众就很费解。“入樽”在粤语里其实是“打篮球”的意思,而“走佬”则意为“逃跑”。 从历时角度讲,我国当前宽松、开朗的社会环境、双向交流的文化心态,随着人民对外部世界的进一步关注和社会文化条件的成熟,也无疑会促使更多更贴近原片风貌的优秀译作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早已取代“北非谍影”成为国内流行的译名。而“真人Show”(Trueman Show又译:戏剧人生,特鲁门节目等)一类的中英夹杂的片名也已日益为部分中国观众所接受。
你自己感觉进步了的地方,你自己改变了的地方都可以写
如果你想考好,我的建议是卷子上各个模组专门复习。作为一个10届高中毕业生,高三数学就再没掉过140的,我想我是有资格告诉你一些方法的。 你看看各个省市历年考卷,就会发现大题的每个方块题型分布是一样的。所以你要专门的去针对各个题型拿分。并且,除了最后一题的最后一小题,其他题基本上都是有相当固定的解法。我的建议是你拿几套高考题,可以只看答案。会找到一些规律。 时间过了这么久,略有忘记,大概记得,前两个大题,一般是很简单的函式概率数列之类的问题,属于送分。他不会考很难,不然挂的人太多也不行。第三大题,立体几何。不做他想,直接建立直角座标系。真的,因为这样最节省时间,别去想用什么面面平行啊线面平行啊那些定理,太慢! 然后貌似就是卷子背面了,三道题吧。函式的题,基本上就是求微分啊,积分之类。双曲的话,记得好像是联立成两个方程来着。好像有些题会考你什么最短距离呀之类的,这个时候别忘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构成原理,即椭圆是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保持不变构成的。双曲线好像是距离之差,抛物线。。。记不起来了,年纪大了。最后一题第一二步,一般都会算。最后一步,看你随机应变咯。 选择题,填空题,归根结底,还是要多做题。熟悉各种型别的题。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多做题。高考就是想考得刁钻,真心没必要。。。其实到了大学,考的就是理论知识,书看懂了就是8,90,百分卷。 我码了半天字,你自己看看给不给分吧。觉得老哥说得在理,多送些更好~
孩子的语言能力会随着固定的规律去发展:从简单发音——运用单词——掌握语法。 第一阶段、简单发音(一岁以前) 孩子在4个月以前只会发一些简单的喉音,到4个月左右,孩子开始发现他所接受的语言来自于大人的嘴,他会对这种发音器官所产生的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试图模仿。 到6个月的时候,孩子开始能发出单音节的声音了,如啪啪麻麻,听上去有点像爸爸妈妈。 到10个月的时候,语言的成长渐渐逼近一个临界点,孩子开始发觉语言是有一定含义的,并且开始尝试运用这些声音,在10个月之前,我把他称为”语言要素积累阶段”。 第二阶段、运用单词(二~六岁) 孩子开始有意识说话是在1岁左右,语言和事物是有关联的这一发现促使孩子迫切的想要掌握语言。这种感觉就 像是一个人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但是却听不懂当地的语言,为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迫切的想要掌握当地的语言。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迫切的需求才使孩子的语言发展有喷井式的进步。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这个阶段孩子从零星的一两个词到大致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用不了多长的时间,他们不管从词汇量或是使用句子的流畅程度都在飞速发展。这个阶段也就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期了。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对他们多多进行语言发展训练,尽最大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 第三阶段、掌握语法(六岁以上) 孩子六岁以后就会到学校进行系统的语言学习。因为之前的语言学习是无意识的,而上学之后就是有意识有规划的进行学习了。 宝妈育儿小贴士: 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压力: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东西,家长不要立刻给他,迫使他努力的想起这个东西的名字。 给予孩子正确的表述:孩子是有能力直接掌握单词的,所以家长不要和孩子讲叠字,如穿衣衣,吃饭饭等,这样反而会减慢学习语言的进度。
一、书法文化是以汉字为载体的; 二、篆书以后的汉字演进大多与书法有关系; 三、汉字和书法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家庭背景 教育背景 从业经历 主要作品 作品的文学和技术两个方面 其他评论
你去他们网站上看一下不就知道了,还在这问。老土
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它对社会经济政治也包括文化自身发展的影响力.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说,文化既是精神之父,同时又是“体制之母”(借用喀麦隆学者埃通加?曼格尔?丹尼尔“文化为体制之母”的说法);从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说,文化既是经济发展之根,又是经济发展之果.文化的影响力有正逆之分,这是作为精神力和制度力基础的文化的本质属性所产生的.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落后文化则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如今都已得到确认. 把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源归结为与政治和意识形态距离相对较远的文化心态,是当代学术界对文化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中所产生的作用的最新解读.我们从如下一些观点可见一斑:美国学者劳伦斯?哈里森在探讨东西方不同制度国家的发展成败问题时深刻指出,殖民主义和依附论、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地理和气候因素都不足以解释“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争取繁荣和政治多元化的进步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人们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化上的价值观和态度在促进或阻碍进步方面的作用上来. 哈里森在其所著的《泛美梦》一书中,以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国在20世纪的发展状况为视野,进一步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入手,按照价值观、态度或心态的文化核心内涵,将文化区分为“进步文化”和“停滞文化”,详细列举和分析了进步文化与停滞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作用的10点差异,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对社会尤其是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从理论上论证了进步文化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积极意义和重要地位. 与哈里森不谋而合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阿根廷的学者马里亚诺?格龙多纳.1999年,这位南美洲的媒体名人在他的《经济发展的文化条件》一书中指山,人的价值观分为两类,一是内在的文化价值观,它的特点是永不满足和无穷尽的,一是工具主义性的经济价值观,它的特点是暂时的、容易满足的.作为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内在价值观”,属于文化领域的价值观,它的功能是“充当短期愿望和长期愿望之间的桥梁,次定性地增强长远目标的力量”.这种文化价值观“应既是非经济的,同时又是亲经济的”,这样它才“不会随经济成就而消失”,才“会不停息地推进积累的过程”.格龙多纳通过对南北美洲各国发展状况的研究,特别是对有利于进步和阻碍进步这两种文化的精辟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发展是一个文化过程”,“文化的力量大于经济或政治”. 非洲研究、开发和管理协会会长埃通加?曼格尔?丹尼尔在痛陈非洲触目惊心的苦境及其影响发展的落后文化观念、对比欧洲与非洲的发展路径与结果的巨大差异后说:“欧洲只是地球的一角,人口占世界人类的很小一部分,却能够站稳脚跟,控制世界,利用世界为自己服务,这只是因为它建立起了一种严格办事、努力进取和求生的文化.” 即使是提出“文明冲突论”的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谈到社会发展领域中“文化的作用”时,也认为文化是“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亨廷顿特别推崇另一位学者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观点:“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地位与作用的这些观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亦即文化生产力或文化经济力,是指文化作为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所蕴含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创造力,简言之是指文化在产品创意和产品生产流通领域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具体而言,它包括文化的创意(创造)力和文化的生产力两个层面或两大领域,这也是当今文化产业的主要内涵与实质,还是当代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最具影响力的方面. 文化创意力的本质是文化在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领域的创造力.创意在艺术产品、网路游戏、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和娱乐领域拥有强大的优势,是这些文化产业的财富源泉.在欧美发达国家创意产业早已成为涉及众多领域的产品更新换代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产业,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创意产业被视为文化产业的代名词.所以阿根廷学者说,“在发达世界,首要的财富在于有成功希望的创新过程.”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的市场规模化所产生的价值创造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区别于一般物质产品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化用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已经和正在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性大生产.文化市场早已独树一帜,文化产业从第三产业中脱颖而出,资本眼盯着文化产业的利润,都想及早进入分一杯羹.这方面,发达国家凭借已经拥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先行一步,成为把握先机的幸运者;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觉醒,并积极调整战略、整合资源,努力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产业.
从它的“形、体、神、用”去评价,形是指它的结构,体是指它的体系,神是指它的精神或者说内容,用是指作用
曹禺(1910-1996)中国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 曹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但常偷看《红楼梦》、《水浒》、《西厢记》等书。 曹禺青少年是在天津度过的。天津是个商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的北方重镇。曹禺在这里目睹了帝国主义分子的暴行,也看到了许多“高级流氓、高级恶棍”及“苦力”的劳动,听见了深夜小巷传来的卖儿卖女之声。这对曹禺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创作的思想倾向,起了巨大的作用,也为他的一些作品提供了素材和人物原型。 1922年秋,曹禺进入南开中学。这是一个有民主精神的学校。学校的南开新剧团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学校演剧团体。1925年曹禺加入南开新剧团,并成为重要骨干,一方面演出古典名著,如莫里哀的《吝啬鬼》(一译《悭吝人》)、H.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另一方面编演时事新剧,进行民主宣传鼓动工作。在此前后,他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他曾说,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使他“激动”,超过了他喜欢的易卜生。因为这些作品“启发他必须关心中国的社会问题”。 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书库里,贪婪地研读着世界名著,特别是希腊悲剧及W.莎士比亚、E.奥尼尔、А.П.契诃夫等人的戏剧作品。同时他也时常和朋友去广和楼欣赏京戏名家的表演,到天桥去听曲艺。曹禺还涉猎了东西方的一些哲学著作。他“读老子、读佛、读圣经” ,赞美柏拉图的“神奇的‘理想国’”。“同情叔本华对生活深沉的忧郁”,也热爱过“尼采丰盛的生命力与超人的思想”,而“所罗门的智慧”、“耶稣对人类所寄予的真诚热爱”,都曾使他“仰叹”、“折服”。但是,他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被这些先哲们的精神所感动,却没有成为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俘虏。他感到“这个社会非改变不可”,于是想“搜寻出一条大道”来解决他所感到的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但是读了这些哲学著作之后,答案仍“苦思不得”。而他那种执着地、热诚地求索精神,却熔铸在他早期的创作里,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染力。 1988年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曹禺被选为文联执行主席。
作者简介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创作背景《雷雨》创作于1933年,两年前,刚刚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热潮。曹禺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雷雨》中的鲁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结识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轻工人的影子。当时,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许多揭露社会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优秀话剧,已传入中国。易卜生的思想,对曹禺影响很大。他在清华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用英文写的《论易卜生》,此外,莎士比亚、古希腊的话剧也对曹禺有深刻的影响。《雷雨》主要人物:周朴园:55岁,某矿业公司的董事长,年轻时曾有一位女仆情人鲁侍萍,在家庭压力下抛弃她另娶。周蘩漪:35岁,周朴园之妻。鲁侍萍:47岁,女仆,原姓梅,周朴园的旧情人。三十多年前和周朴园私生了周萍,生下鲁大海三天后,被周家赶出门,跳河获救,嫁给周家的仆人鲁贵,生下女儿鲁四凤。周萍:28岁,周朴园和鲁侍萍的长子,周家少爷,与继母周蘩漪、同母异父的妹妹鲁四凤私通。鲁大海:27岁,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次子,随母亲生活,矿业公司的工人,工运领袖。周冲:17岁,周朴园和蘩漪的独子,学生,暗恋四凤。鲁四凤:18岁,鲁贵和鲁侍萍的独女,也是周萍的同母异父妹妹,在周家当女仆,在不知情下与周萍相恋并怀孕。
(简介):四凤是周家, , 周乃同父, 同样爱上四凤. 本与 (即周的母亲) 有染, 自与四凤偷偷相恋, 便不再理会, 伤心欲绝. 繁漪知喜欢四凤, 邀请四凤的母亲鲁妈到访, 希望鲁妈立即带四凤离开. 鲁妈离开之际, 却遇上周老爷, 繁漪才知道三十年前, 鲁妈在周家打工, 与老爷怀了和大海, 但终被抛弃, 鲁妈带着大海改嫁鲁贵, 生了四凤. 因而鲁妈对老爷恨之入骨. 鲁妈计划带四凤远离周家, 四凤却因已怀孕, 要求周萍带她走, 鲁妈几欲晕倒, , 只有催促两人快走, 繁漪阻止周萍离去不成, 抖出各人的关系, 周萍和四凤知, 周萍吞枪自杀, 四凤触电自杀, 为救四凤同样触电身亡.
编辑本段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先秦时期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唐中后期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宋金时期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元朝时期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明清时期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华戏曲应运而生。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为戏曲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蓬勃发展的文化艺术又为戏曲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物质基础,从而大大地推进了它的形成历程。 戏曲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西方一些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实施“文化霸权”、“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继续进行其“文化殖民化”和“西方化”,向我们推销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人生价值观。高校大学生由于求知欲旺、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给我们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使一些高校学生“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进而怀疑和否定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预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因为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袭而变质,从而失去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的危险。3.戏曲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了。网络文化一方面以其雅俗共赏、信息量大、知识性与趣味性强、观念开放等特点,极大地吸引着高校学生,给高校教育拓展了新的空间,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它的过于开放性以及过多的现代娱乐项目,也给戏曲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竞争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 空间表演:全球化时代舞台图形转换和空间剧场化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1977年-2014年) 《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 维吾尔戏剧研究 民营剧社的品牌化运营研究——以民营剧社“开心麻花”为例 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 产业融合背景下话剧IP影视化开发研究 《桃花扇》接受史研究 肢体语言在话剧表演中的运用——以校园戏剧实践为例 样板戏的发生与改编研究 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 开心麻花喜剧创作中台词的二度创作应用研究 市场化经营下我国剧场的设计思路更新研究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 二十世纪末叶戏曲现代戏研究 舞蹈元素在话剧表演中的应用——以《洒满月光的荒原》为例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研究 政治化与世俗化的合流与悖反—上海剧艺社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高校话剧社团调查研究 林兆华戏剧舞台叙事观念与方法研究 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 舞台艺术中武术表演形式研究 中国话剧(2000-2015)舞台多媒体运用研究 论现代话剧艺术民族化的生命力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 近代中国歌剧文学创作特性历史审视 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演变 天津民营小剧场话剧运营研究——以美域话剧团为例 中国现代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和建构 延安戏剧运动研究(1937-1947) 兰州市小剧场——大河剧场调查报告 从苏区到延安:李伯钊与根据地戏剧发展研究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与诗化精神 论林兆华话剧对戏曲假定性的借鉴和发展 王延松关于曹禺经典剧作的诗意解读与美学建构 《分手大师》从话剧到电影的叙事转换 西方话剧对海派京剧的影响 市场细分背景下小型舞台演艺产业化运营研究——以我国二线城市小型歌舞剧、话剧等表演艺术为典型 声有情,词有味—台词二度创作探析 长沙小剧场话剧传播研究 “破”与“立”视域中的五四话剧新论 异态时空中的展演与观看—伪满洲国女作家杨絮的生存与写作 “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 以舞剧《原野》为例谈话剧元素在舞剧中的运用 中国当代小剧场校园话剧艺术研究 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 “开心麻花”话剧改编电影的策略研究 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 异化和归化策略在音乐文献翻译中的初步实践——以《文革文化史》的翻译为例 中国剧院管理经营研究——以上海为例 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田沁鑫话剧艺术探析 1872-1919年近代报刊剧评研究 话剧表演与声乐的融合 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 二十世纪前期(1904-1949)戏曲期刊与戏曲理论批评 新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生态研究(1949-1966) 中国戏曲剧本语言研究 新中国舞台美术研究 伪满洲国戏剧研究 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历程——中国戏剧与电影的关系研究 赖声川即兴创作研究 试论中国话剧对民族传统戏剧的学习借鉴——兼及戏剧教育汲取戏曲养分的问题 论朱琳的话剧表演艺术 基于戏改背景的样板戏版本考察与美学分析——以《智取威虎山》为例 当代国内电影改编话剧作品的艺术方法及美学特征研究——以“表演工作坊”和“开心麻花”为例 韩国学生中文话剧表演教学设计与指导实践 英语表演式教学研究——以江西某高中英语教学为例 基于话剧表演式教学法的韩国小学汉语口语课教学设计——以《务安五味》的教学为例 演员话剧表演创作中的节奏研究 高中语文戏剧类文本教学研究 传统戏曲的经典化与再生产——以《赵氏孤儿》为中心 新时期以来中国话剧观众期待视野问题研究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 复合性观演空间设计研究 从先锋到大众——论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发展 论我国经典话剧中的性格化表演——以《雷雨》人物周萍的角色塑造为例 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的应用研究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 “十七年”戏剧与电影的互动研究——以戏剧对电影的影响为中心 表演艺术的肢体语言再探索 当代台湾戏剧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研究 近年来中国IP话剧电影改编的研究 《樊粹庭文集》整理与研究 非营利艺术表演团体社会导向研究 论“赖声川模式”对内地话剧产业的启示意义 浅谈话剧与戏曲在角色塑造上的差异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 建国后老舍的多重身份“表演”与话剧实践 斯坦尼体系与中国话剧演剧 话剧舞台表演节奏之总体观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 中等艺术学校戏剧(话剧)表演专业发展研究——以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为例 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在话剧舞台表演声音呈现中的若干应用——以话剧《白露为霜》为例 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研究 现代性理论视角下的新时期话剧发展与艺术特点研究
如果楼主觉得多,可以自己删。戏剧起源关于戏剧起源,有九种说法。在此,我们只详细讨论各种关于戏剧起源的歌舞说的观点。歌舞说,此说又可析为三种:(1)宫廷乐舞说,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云:“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刘始培在《原戏》中根据古代乐舞多有妆扮人物之事实,认为“戏曲者,导源于古代乐舞者也……则固与后世戏曲相近者也。”常任侠在《在国原始的音乐舞蹈与戏剧》中,较为系统的考察了原始音乐舞蹈的戏剧因素后认为“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音乐舞蹈,便是后来做成完美戏剧的前躯”。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将中国戏剧的最早源头溯至“周秦的乐舞”。(2)上古歌舞说,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开篇首句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我们知道一切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的歌舞也不例外。《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所谓百兽率舞,并不是像后来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样,说是在圣人当世连百兽都来朝拜舞蹈了,这种舞是用石相击或用手击石来打出节秦的,那时连鼓也没有,可见是很原始的。到后来才有了鼓,所谓“鼓之舞之,”这就进一步了。这种舞可能是出去打猎以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庆祝仪式,《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这是战国时代关于古代乐舞的一种传说。可以透过这段歌舞的描写看出一幅原始猎人在山林中打猎的景象:“一面呼啸,一面打着、各种陶器、石器发响去恐吓野兽,于是野兽们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终于落网了,这位原始时代的艺术家“质”(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全体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实际来创造了狩猎舞,这时所谓的“百兽”实际是人披兽皮而“舞”的场景,不过是对于狩猎生活的愉快和兴奋的回忆罢了。当然,这时的场景都是已经艺术化了,音乐、舞蹈都是已经节奏化了的,这种舞蹈带着浓厚的仪式性,它是响氏族的保护神或始祖祈祷,以求这次出去打猎获得丰收,或者是打猎回来为了酬谢神祗而举行的。但不管它是什么仪式,也不管它披着多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其实际意义,乃是一种对于劳动的演习、锻炼,这不光是锻炼了猎人们的熟练程度,而且也培养了年轻的猎人,《书经.舜典》中有命夔“典乐教胄子”的记载。“胄子”的注解是贵族子弟,但原始社会没有贵族,恐怕就是年轻武士了,用乐舞去教年轻武士,不是锻炼他们又是什么呢?因为它的内容就是原始人狩猎动作的模仿。既然是模仿劳动的动作,这也就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表演了。原始的舞蹈总是和歌相伴的,他们决不是闷声不响地跳,而是一面跳一面欢呼歌唱。《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阕。”略可想见当时的情形。 在原始社会,歌舞不止狩猎舞一种,还有战争舞,它的性质和狩猎舞是差不多的,到了进入农耕时代,又产生了一系列有关农事的祭典,如“蜡”如“雩”。蜡是在年终时,为了酬谢与农事有关的八位神灵而举行的。在这一天,公社的成员是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唱歌跳舞的。这种风气一直遗留到春秋时代。《孔子家语.观乡》说:“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可以看出这完全是劳动农民一年辛苦后的欢乐。相传“蜡”是伊耆氏所首创,一说伊耆氏就是神农氏足见这是与农业发达时期密切相连的风俗。“雩”是天旱求雨的祭祀。《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周记》的记载虽然是奴隶社会的事,但显然是原始时代的遗留下来的风俗,除此之外,在原始公社的许多节日也举行舞蹈。例如男女相爱,也有一个节日,大家会合在一起来唱歌跳舞。这个节日在汉民族就是祭祀氏族女始祖的日子,所跳的舞据说就叫做“万舞”现在西南少数民族的所谓“跳月”“摇马郎”“歌墟”等可能就是这种节日遗留下来的形态。原始歌舞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全民性。到了奴隶社会,有了阶级,在艺术上的情况也就起了变化,这时祭祀仪式已经不复是全民性的节日歌舞,它成了只是奴隶主贵族所专有的了,第一个把天下传给自己儿子的禹,当他治水成功,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之后,立刻“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见《吕氏春秋.古乐》这里的乐舞已经开始失去全民的意义,而成为夸耀个人功绩的手段了,禹的儿子启也学习他这一手,用歌舞来夸耀,并装点自己的威严。据传说他三次上天,从天上偷来了《九招》(即《九韶》)歌舞,在“大穆之野”举行表演。从此以后,奴隶主贵族们便把本是属于全民的歌舞拿来歌颂自己的功德,《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说:“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而《大武》之舞却又是歌颂周武王和周公灭商及平定奴隶叛乱的武功的,这是所谓“武舞”它是手执盾牌和武器而舞蹈的,还有歌颂周朝统治者治国如何有秩序、如何天下太平的《韶舞》,这就是称为“文舞”。现从《史记.乐书》中引一段关于《大武》之舞的记载如下: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子曰:“……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狭。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 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志也。”从这段对于《大武》之舞的解释来看,他包涵着一段故事的内容,舞虽不足以表现它的内容,但演故事的倾向却也存在了。(3)西域歌舞说,陈村、霍旭初《论西域歌舞戏》中指出:汉唐间,随东西方交通之开拓、经济文化交流之频繁,西域文化艺术的一支——歌舞戏,逐步传入中原,成为我国戏剧的重要源流之一。无论汉代的百戏,唐代的乐舞,西域成分都占相当比重,尤其在唐代,戏剧的因素渗入乐舞之中,西域歌舞戏与中原传统戏剧的融合,不仅出现了唐代兴盛的歌舞戏品种,并对后世的戏剧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任半塘先生指出:唐代歌舞戏“纵面承接汉晋南北朝之渊源,横面彩纳西域歌舞戏之情调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许地山先生就阐述了六朝时候西域诸如龟兹,康国等及伊斯兰或印度乐舞的东来,有“杂戏”也进入中土的见解。关于唐代歌舞戏,《旧唐书.音乐志》载: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垒子等戏。任半塘先生认为凡唐人“俳优歌舞杂奏”皆为歌舞戏。他在《唐戏弄》第二章《歌舞戏总》中还指出:“一旦内容有故,或技艺涉说白,虽记载简略,表现模糊。亦非认为歌舞戏不可。”属西域歌舞戏者,《旧唐书》中仅举“拨、头”一戏,曰“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也。”任半塘考歌舞戏,涉受西域影响的戏剧很多,明确指出为西域歌舞戏“剧录”者有“西凉伎”、“苏莫遮”、“舍利弗”等,属“戏体”者有“钵头”、“弄婆罗门”等。“苏莫遮”是西域歌舞戏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目,对苏莫遮的记载,以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四十一为详细: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以泥水沾沥行人,或持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苏莫遮,又称泼寒胡戏,从文献上看,苏莫遮在中原,大都是供统治者娱乐的,自北‘周宣帝大象元年到唐玄宗开元元看130多年,常列为宫廷内玩赏的节目,这自然要经过无数次的改造,并随政治风云而变易。在这里叙述了歌舞说的观点,希望关于戏剧起源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
开题报告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1、2、3、�6�1�6�1�6�1 �6�1�6�1�6�1二、1、2、3、�6�1�6�1�6�1 �6�1�6�1�6�1三、1、2、3、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你好同学,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你会遇到滞碍。这有很多原因,而且不一定能顺利解决。但是过于追求完美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写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你发现所写的不是你开始想写的,写下粗稿,以后再修补。写粗稿可以理出自己的思想、渐渐进入状态。如果写不出全部内容,就写纲要,在容易写具体的内容时再补充。如果写不出来,就把想到的东西全部写出来,即使你觉得是垃圾。当你写出足够的内容,再编辑它们,转化成有意义的东西。 关于论曹禺《雷雨》的艺术特征方面论文不知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大纲框架确定了没,老师审核同意了没,老师有什么和你说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论文学校具体要求有哪些,你要还有什么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一,选题要新颖。这次我的论文的成功,和高分,得到导师的赞许,都是因为我论文的选题新颖所给我带来的好处。最好涉及护理新领域,以及新进展,这样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大量文献做基础仔细查阅和你论文题目和研究范围相关的文献,大量的文献查阅会你的论文写作铺垫,借鉴别人的思路,和好的语言。而且在写作过程不会觉得语言平乏,当然也要自己一定的语言功底做基矗三,一气呵成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每天写一些,每天改一些,这样会打断自己的思路,影响文章的连贯。四,尽量采用多的专业术语可能口语化的表达会给人带来亲切感,但论文是比较专业的形式,是有可能做为文献来查阅和检索的,所以论文语言的专业化,术语化会提升自己论文的水平。五,用正规格式书写参考正规的论文文献,论文格式。不要因为格式问题,而影响到你论文的质量。六,最好在计算机上完成写作过程如果有条件最好利用电脑来完成写作过程,好处以下几点:1,节省时间,无论打字的速度慢到什么程度,肯定要比手写的快。2,方便,大量的文献放在手边,一个一个查阅是很不方便的,文献都是用数据库编辑,所以都是在电脑上完成。提前先在电脑上摘要出重点,写出提纲,随时翻阅,方便写作。3,修改编辑,在电脑随时对文章进行修改编辑都是非常的方便。4,随时存档,写一段,存一段,防止突然停电,或者电脑当机。本人就是吃了这个大亏,一个晚上的劳动,差点就全没了,幸亏男友是电脑高手,帮我找回。否则就恨着电脑,哭死算了。七,成稿打印好交给导师无论你的字写的多么优美,还是按照惯例来,打印出的文字显的正规,而且交流不存在任何的问题,不会让导师因为看不懂你的龙飞凤舞,而低估你的论文。而且干净整洁,女孩子不仅注意自己的形象问题,书面的东西也反映你的修养和气质。八,听取导师意见,仔细修改导师会给你一些关于你论文建设性的意见,仔细参考,认真修改。毕竟导师是发表过多篇论文,有颇多的经验。
1/48【题 名】繁漪命运简析【作 者】刘林娟 胡培雨【刊 名】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8).-14-142/48【题 名】繁漪:《雷雨》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作 者】张宝红[1] 李建平[2]【刊 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5).-80-813/48【题 名】繁漪和七巧——两个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比较阅读【作 者】黄立华【刊 名】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04-1084/48【题 名】周繁漪和古希腊美狄亚的性格悲剧【作 者】任秀荣【刊 名】运城学院学报.2007,25(1).-43-455/48【题 名】繁漪之“繁”怎么读?【作 者】陈鉴霖【刊 名】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3).-35-356/48【题 名】漫谈《雷雨》中的繁漪【作 者】明宗云【刊 名】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3).-36-367/48【题 名】《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作 者】陈志鹏【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127-1288/48【题 名】囹圄中的“疯女人”——《雷雨》中繁漪形象再解读【作 者】王璐【刊 名】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6(11).-95-979/48【题 名】中国现代小说中知识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探析——以子君、繁漪、陈白露为例【作 者】吴明【刊 名】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85-8710/48【题 名】论繁漪形象的悲剧审美意义【作 者】王凤仙【刊 名】四川戏剧.2006(6).-28-3011/48【题 名】安娜与繁漪悲剧成因管见【作 者】辛玲 李慧男【刊 名】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7-12812/48【题 名】论繁漪的思想性格及其悲剧命运【作 者】刘湘娟【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教育社科综合版.2005,8(5).-105-10813/48【题 名】我眼中的蘩漪——析繁漪的悲剧形象【作 者】陶江【刊 名】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20(2).-68-7014/48【题 名】本能与意志的徒然挣扎——谈《雷雨》中繁漪的悲剧命运【作 者】王丽娟[1,2]【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118-11915/48【题 名】高曼华:拥有幸福人生的魅力“繁漪”【作 者】陈怡倩【刊 名】歌剧.2006(5).-19-2116/48【题 名】《四世同堂》何来“繁漪”【作 者】立青【刊 名】咬文嚼字.2006(2).-11-1217/48【题 名】试论繁漪性格中的恶魔性因素【作 者】沈捷【刊 名】四川戏剧.2006(1).-35-3718/48【题 名】略谈部分现代文学作品中女名缺失现象【作 者】戚俊丽【刊 名】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12).-40-4019/48【题 名】繁漪悲剧命运简析【作 者】蔡雪岚【刊 名】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5(5).-87-87,9420/48【题 名】略谈现代文学作品中女名的缺失现象【作 者】戚俊丽【刊 名】语文知识.2005(10).-8-821/48【题 名】“娜拉现象”与《雷雨》【作 者】张兰生【刊 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0(4).-33-3622/48【题 名】被逼疯的知识女性——对《雷雨》的繁漪进行女性主义个案分析【作 者】庄园【刊 名】中文自学指导.2005(4).-76-7823/48【题 名】谈高中课本中的几个女性形象【作 者】夏蕾【刊 名】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25(1).-78-8024/48【题 名】屈从•抗争•悲剧——看《雷雨》中的繁漪【作 者】寇红【刊 名】戏剧丛刊.2004(5).-64-6425/48【题 名】论繁漪、陈白露、愫方的觉醒和反抗【作 者】李婷【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63-6626/48【题 名】三个女性的悲剧【作 者】彭琳娜【刊 名】读写月报:高中版.2004(3).-38-3927/48【题 名】自我意识觉醒中的爱与恨——美狄亚与繁漪形象比较【作 者】黄水霞【刊 名】固原师专学报.2004,25(4).-32-3528/48【题 名】浅析安娜和繁漪的爱情悲剧【作 者】马丽霞【刊 名】青海师专学报.2004,24(4).-41-4229/48【题 名】寻找缺失的精神世界——以曹禺戏剧中几个女性的悲剧命运为例【作 者】程华【刊 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8(2).-81-83,10730/48【题 名】从电视剧中繁漪的结局谈真善美的错位【作 者】惠转宁【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2).-126-12831/48【题 名】在困境中追求 在黑暗中毁灭——繁漪与陈白露形象之比较【作 者】朱凤华【刊 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67-7532/48【题 名】爱恨情仇玉石俱焚——繁漪形象之再解【作 者】王艳荣【刊 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77-7933/48【题 名】从繁漪看《雷雨》的悲剧审美意蕴【作 者】张秀玲【刊 名】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3).-67-7034/48【题 名】牢笼中的困兽——试比较《悲悼》中的莱维妮娅和《雷雨》中的繁漪【作 者】郑萍【刊 名】四川戏剧.2002(1).-16-1835/48【题 名】美狄亚原型的现代演绎【作 者】黄岚【刊 名】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2).-104-10736/48【题 名】掩盖家丑 弃卒保车--周朴园逼繁漪看病吃药的心理动因分析【作 者】李玉成【刊 名】邯郸师专学报.2002,12(2).-28-30,3337/48【题 名】现代女性自主意识的演变及其审美特征【作 者】孙丽丽【刊 名】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2).-17-2038/48【题 名】叛逆女性的性格悲剧-《雷雨》中繁漪形象的深度阐释【作 者】杨立民【刊 名】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21(3).-40-4439/48【题 名】世界文苑中的一对奇葩——安娜与繁漪比较谈【作 者】文广会【刊 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2).-68-7140/48【题 名】人间天上泪难收——我对饰演歌剧《雷雨》主角繁漪的体验【作 者】张莉【刊 名】音乐探索.2001(4).-63-6541/48【题 名】歌剧《雷雨》简介【作 者】无【刊 名】歌剧艺术研究.2001(2).-2-242/48【题 名】曹禺【作 者】姚玉亮【刊 名】中文自修:中学.2001(5).-11-1143/48【题 名】“雷雨式人物”面面观-繁漪悲剧性格新探【作 者】蒋清凤【刊 名】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9(3).-69-7244/48【题 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安娜与敏漪之比较【作 者】范丽娟【刊 名】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1,17(5).-79-8045/48【题 名】繁漪与安娜•卡列尼娜——两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之比较【作 者】白宝珠【刊 名】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30-3346/48【题 名】牢笼中的困兽--试比较《悲悼》中的莱维妮娅和《雷雨》中的繁漪【作 者】郑萍【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22(4).-33-3647/48【题 名】人有病,天知否?——从《雷雨》中的繁漪是否有病谈起【作 者】张晓玲 何思玉【刊 名】四川戏剧.2001(5).-19-2148/48【题 名】关于曹禺《雷雨》的断章【作 者】张晓东【刊 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9-31
因为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缘故,重读了曹禺先生的剧本《雷雨》。这是一段不轻松的阅读过程。剧本并不长,人物也不多。慢慢的展开剧本,沉进去,慢慢的读。80年前,旧上海,那一个郁热的夏天,一幢老宅子,两代人在冥冥间遭遇了命运的雷雨。一瞬间的痛快淋漓,释放尘封二十年的恩怨,开启半生不绝忏悔。 掩卷沉思,有很多感慨,似有所悟,却又说不出更多的新东西来。 喜欢《雷雨》的人,多半喜欢谈论那几个老一辈的主要人物:雷雨的化身——周繁漪,罪恶的始作俑者——周朴园,矛盾中的母亲——鲁侍萍。她们占据了大部分的舞台,吸引了人们大部分的注意。尤其是周繁漪,这个让人欲爱不能,欲恨不忍的女人,是很多学生喜欢讨论的中心人物。 我一遍一遍的读,一遍一遍的感慨。在那些主要人物的光彩背后,我开始越来越多的注意到两个年轻人:四凤、周冲。我越来越多的去感慨这两个年轻人的命运,感慨他们那一场如梦的青春。 看完剧本,我常常会想到一句话:性格即命运。在这场悲剧中,懦弱使周萍选择了自杀,隐忍使鲁侍萍成了一个沉默的精神病人,爆发使周繁漪成了一个狂躁的精神病人,顽强(不得不承认这是周朴园的特点)使周朴园成为这场劫难之后唯一的精神正常者。两个年轻人,两个对未来充满梦想的年轻人(虽然他们梦想的方向截然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拥有梦想的年轻人)——四凤和周冲,双双倒在那个雷雨之夜。是偶然?是必然? 在围绕着周公馆的所有纷扰之中,似乎只有那个年轻的周冲是在世俗之外的,他天真,明朗,阳光,不谙世事,没有周朴园的心机,没有周萍的犹疑,没有周繁漪的决绝,有时候,看着剧本我真的会奇怪,周公馆那么一所阴森的大宅子怎么会走出周冲这样的阳光少年来?!舞台提示语中是这样形容他的:“他身体很小,却有着很大的心,也有着一切孩子似的空想。他年青,才十七岁,他已经幻想过许多许多不可能的事实,他是在美的梦里活着的。”真的,这是一个生活在梦想中的孩子。梦境是美好的.,可一旦梦醒了,就是该走的时候了。 周冲正是在迷迷糊糊的梦境之中被歇斯底里的母亲唤醒的。那一瞬间,周冲突然发现,母亲不再是母亲,父亲不再是父亲,兄长不再是兄长,情人不再是情人。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周冲冲进了雷雨之中。也许死亡是他最安详的、最永恒梦境。 曾经有人把周冲称之为《雷雨》中的“仲夏夜之梦”。甜蜜、温馨而短暂,最终被夏夜的雷雨席卷得无影无踪。 读《雷雨》最让我感动的不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二十年后的相认,也不是一切真相大白时的爆发,而是周冲对四凤的那段表白: “有时我就忘了现在,(梦幻地)忘了家,忘了你,忘了母亲,并且忘了我自己。我想,我像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在无边的海上……哦,有一条轻得想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紧,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的时候,白色的帆张得满满地,像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那时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白云,我们坐在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 “对了,我同你,我们可以飞,飞到一个真真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没有不平等,没有……(头微仰,好像眼前就是那么一个所在,忽然)你说好么?” 那样一颗纯净的心灵,无遮掩的奉献在四凤面前,却无法吸引四凤那被世俗迷惑的双眼。四凤感觉不到,我却依稀听到那颗水晶心破裂的声音。 但是,我没法责怪四凤。我没法站在道德先生的角度去指责这个十七八岁的少女。我总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她世俗或者势利。 鲁四凤,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健康,诚恳,爱笑。她知道自己笑起来是很好看的。母亲不在身边,跟着一个酒鬼、赌棍、势利眼的父亲鲁贵在周公馆做女佣。不可否认,鲁贵带她进周公馆,打的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如意算盘。事情也真的就这么发生了。尽管四凤以为一切都是悄无声息的,可到底有哪件事逃过了鲁贵那双精明的醉眼呢?四凤不懂什么女性解放、人权主义、劳工剥削等等大道理,她只想踏踏实实的获得自己的幸福。我们的道学先生们啊,站在这个孩子长的角度为她设计一个将来吧,有比得到少爷的爱而一劳永逸的解脱自己的更好的办法吗?尤其是这个少爷看起来又那么真诚,那么依恋她的时候,她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她错了吗?她就错到了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吗? 鲁贵需要女儿去攀龙附凤。 周萍需要一颗真诚的心给他摆脱不伦之恋的力量。 四凤需要从灰姑娘的故事中得到自己人生最大的肯定。 于是,带着少女粉色的梦想,四凤执着的走上了母亲的老路。 悲剧,就此不可挽回。 错过了周冲那水晶般纯净的心灵是四凤的遗憾,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们都看到了周萍凝视四凤的双眸中有太多爱情以外的东西,只有她看不到。 实际一点吧。鲁迅当年很尖刻也很残忍的为我们指出,娜拉走后怎样,不外乎回来或是堕落。从梦想的天堂坠落到现实的地面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让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吧。如果四凤幸运的躲开了那场雷雨,在不知道兄妹相恋真相的前提下和周萍成功出走,她真的会得到幸福吗?历史总会出现惊人的巧合。这场四凤投入全身心的爱情不过是周萍摆脱后母畸恋的一根救命稻草。除去身份的差距,这是一场感情投入完全不对等的爱情。当摆脱周繁漪的威胁,当生存的经济危机摆在眼前,我们无法不为四凤的明天叹气。 鲁侍萍用二十年的苦难,半生的沉默等待来为自己年轻的梦想买单。 鲁四凤用生命为青春的梦想画上句号。 雷雨之夜,周公馆明亮的灯光下,一切都扭曲了。被真相惊得无路可走的四凤冲向沉沉黑夜。死亡张开双翼收容了这个年轻人,也一同带走了年轻的梦想家——周冲。 走吧,现实已经没有他们的存身之处。 留下那一场如梦的青春。
Gocheck论文查重论文提纲三步骤:1.拟订提纲的必要性盖楼首先要设计工程蓝图,然后按图施工。同理,撰写论文首先要拟订写作提纲,然后按纲行文。简单地说,写作提纲就是整篇文章的总体思路、逻辑图表和结构框架。在动笔撰写论文之前,必须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来理清这个思路、绘制这个图表、构建这个框架,以确保整篇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完整、首尾贯一。有人认为,拟订提纲费时费力,不如直接写文。实践证明,撰写一篇比较长的论文,如果没有提纲可遵循,单凭摸着石头过河,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 2.写作提纲的特点与作用写作提纲不必设计得过于正规和详细。一个非正规的、粗放式的提纲就可以帮助你:①了解你究竟想写什么;②明确如何把材料整合组织起来;③了解哪些地方需要补充新的论据支持;④草拟一份具有创造性的论文初稿。3.拟订提纲的步骤与方法第一步,明确文章的大小题目。在研究文献和确立三论阶段,已经确立了文章的总论点,以及若于不同层次的分论点。从文章的形式上看,这些分论点便是不同层次的大小标题。一般来说,一篇文章至少应设立3个层次的大小标题。文章的总题目加上这些大小标题,便是文章的基本框架,也是写作提纲的主要内容。|第二步,为大小标题排序。根据总论点的论证需要,以及大小标题之间存在的相互逻辑关系,将这些标题排序,并标注序码。第三步,材料对号入座。将选定的、将要写进文章中的材料也根据论证的需要分组,并编注序号。然后,分别以序号的形式对号入座,安插在各个大小标题之下。这样,写作提纲便基本完成。提纲完成之后,还必须进行仔细推敲、反复调整、及时修改。毋庸置疑,调整与修改提纲比全文写完之后再推倒重来,进行大返工要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提纲的修改可以在动笔撰写初稿之前,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以便确立文章的基本框架结构。在撰写初稿的过程中,有时也有必要回过头来再对提纲进行局部的、细节的调整与修订。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毕业论文提纲是学生在正式开始写作论文之前提交给论文指导教师的一份关于论题观点的来源,论文基本观点,论文基本结构的报告.具体要求如下:1.提纲包括这样几个部分:论题观点来源,论文基本观点,论文结构。2.在论题观点来源这一部分,学生需要说清楚自己论文的观点是如何得到的.论题观点来源一般有以下两种:阅读某些著作(包括教科书),文章的时候有感而得;与老师讨论的时候得到的灵感.前者要写清楚著作的名称,作者,出版时间,以及著作的哪些方面给了自己什么样的感受.后者写清楚老师的指导给了自己什么样的启示。3.在论文的基本观点部分,要求学生写清楚整个论文的基本观点都有哪些,这些观点必须逻辑清楚,合理。4.在论文结构部分,学生结合自己的基本观点写清楚整个论文的结构.这是学生向指导教师说明自己如何论证观点的一个部分.例如学生要写清楚正篇文章包含那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什么,其中包括几个小部分,每个小部分写什么等,以此类推。5.提纲没有字数的要求,但是学生必须保证有2,3,4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文字方面要求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说清楚自己的观点。论文提纲是学生写作论文的开端,提纲是否成功通过指导教师的审查决定了学生能否进入论文的实际写作阶段,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并且按时提交。
艺术类毕业论文提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毕业 论文是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现当代文学论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题目。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 2. 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 3. 论张贤亮小说的女性情结 4. 余秋雨 散文 的 文化 “寻根”情结 5. 千古文人侠客梦——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 6. 论池莉市民小说中的“日常生活理想” 7. 阿城《棋王》的叙述学分析 8. 论阿城小说中的中国 传统文化 精神 9. 莫言小说运用色彩词的特点 10. “酷刑”与审美——论莫言《檀香刑》的美学风格 11. 论残雪小说的窥视心理描写 12. 两种病态人格的心理透视──论张爱玲与残雪笔下的母亲形象 13. 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分析 14.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 15. 《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研究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分析 2. 《阿Q正传》中的丑陋人性 3. 《伤逝》和《寒夜》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4. 鲁迅《狂人 日记 》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比较论 5. 《狂人日记》的解构主义特征 6. 《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 7. 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穿越——鲁迅《狂人日记》的叙述学解读 8. 社会学场域中的悲剧之痛——鲁迅《祝福》之还原性解读 9. 论鲁迅小说的叙事伦理 10.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 11. 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疯癫意象透视 12. 鲁迅小说中人物“死亡”现象初探 13.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分析 14. 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 15. 郁达夫作品中的忏悔意识 16. 沉沦与救赎——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情欲描写 17. 颓废——郁达夫悲剧小说的美学形态 18. 冰心与庐隐之比较 19.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 20. 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基督教意识 2. 《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探微 3.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 4. 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 5. 曹禺前期戏剧中的人性剖析 6. 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如繁漪、陈 白露 、花金子、愫方等) 7. 蘩漪悲剧成因的心理探析 8. 试论曹禺剧作的“出走者”人物系列 9. 论《骆驼祥子》中的戏仿叙事 10. 高觉新和汪文宣比较论 11.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村少女形象 12. 色彩、意象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 13. 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比较论 14. 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 15. 从《受戒》看汪曾祺的佛教文化意识 猜你喜欢: 1.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参考目录 2.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3.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参考 4. 有关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5. 浅谈现代文学本科生论文 6. 关于当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说到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一个标志性人物,那就是曹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曹禺以他所创作的一系列优秀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家》、《北京人》等,确立了中国话剧这门现代舞台艺术的历史地位。曹禺戏剧成就的取得,固然要归功于他的殊异的天分,但也不可忽视他对外国戏剧的广采博收、兼容并蓄,他与易卜生戏剧确实缘分非浅。而最初引导他走进易卜生戏剧世界的人,是他在南开中学读书时的老师张彭春。1925年,当时的名字还叫万家宝的曹禺,加入了张彭春组织的学生演剧团体———南开新剧团。1927年7月,也就是在曹禺18岁的时候,张彭春指导南开新剧团的学生,演出易卜生的戏剧《国民公敌》,曹禺在其中演了一个不太重要的角色,这是他首次接触易卜生戏剧。《国民公敌》的演出,还引发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当时驻守天津的军阀禇玉璞,听说南开新剧团演出了《国民公敌》,就十分生气。这个愚蠢的家伙,以为南开一个姓易叫卜生的青年,写剧本攻击他,骂他是国民公敌,于是便派兵到学校抓人,易卜生自然是抓不到的,抓不到人就勒令停演。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直到过了一年,南开新剧团把剧名改成《刚愎的医生》,这出戏才得以重演。这件事情让曹禺印象深刻,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现实的黑暗,他说,“仿佛人要自由地呼吸一次,都需用尽一生的气力。”[4]曹禺对戏剧的痴迷,让老师张彭春看在眼里,因此对这个得意弟子格外留意,尽心栽培。1928年,在南开中学24周年校庆之际,南开新剧团演出《傀儡家庭》,主角娜拉就由男扮女装的曹禺来扮演。由于曹禺个头不高,身材匀称,面目清秀,特别是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装扮起娜拉来,便颇有几分女性的妩媚动人和刚柔相济的神韵,再加上老师张彭春的悉心指导,这一个娜拉便活生生地展现在舞台上,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29年12月,张彭春要去美国,一是为南开学校募捐,再者是为梅兰芳访美演出牵线。临行前,他将一部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送给曹禺,这使曹禺非常感激,他借助英文词典,通读了全书。易卜生的戏剧,曹禺不仅读过,而且演过,这样的经历,对他掌握现代戏剧的编剧技巧很有帮助。后来,因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曹禺由南开大学政治系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1年春,清华大学的学生演出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曹禺在剧中仍然扮演娜拉。据李健吾说,这可能是中国现代舞台上最后一次的男扮女装了。一次又一次地扮演娜拉,以一个男性的身份化身为女子,体会一个女人在生活境遇中的尴尬、无奈、挣扎、委屈,是不是让曹禺更深刻地理解了女子的处境和心理呢?这是大有可能的,因为在他后来塑造的女性群像中,无论是乱伦的太太,偷情的少妇,还是堕落的交际花,甚至下等妓院的女子,他都赋予了她们极大的同情,从来不肯站在男性的立场藐视她们,而是刻意展现她们灵魂中金子般闪光的东西。1933年,曹禺从清华大学毕业,他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易卜生》,写作这篇英文论文时,曹禺主要参考了萧伯纳的《论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也就是在这一年,曹禺一边构思他关于易卜生的论文,一边开始创作他的成名作《雷雨》。点燃曹禺创作灵感的最初契机,是剧中一个奇异的女子和围绕她的情感危机,这个女子就是繁漪。这一条线索铺展开来,勾连起一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种种恩怨,勾画出一个魔咒般的命运怪圈。1934年,《雷雨》在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后,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35年,李健吾在他的评论文章《雷雨》中指出:“在《雷雨》里面,作者运用(无论是他有意或者无意)两个东西,一个是旧的,一个是新的:新的是环境和遗传,一个19世纪中叶以来的新东西;旧的是命运,一个古已有之的旧东西。”[5]显然环境和遗传的问题,在易卜生的戏剧中都有所涉及。有人指出,在情节结构上,《雷雨》表现的乱伦悲剧与易卜生的剧作《群鬼》相似。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笔名曹禺。湖北潜江人,1910年9月24日出生在天津。 曹禺出身于万家这一个旧式的封建官僚家庭,经常接触到的自然都是社会的上层人物。曹禺幼年时代经常出入这些官僚、买办家庭,有机会接触、了解象《雷雨》、《日出》、《北京人》中所描写的那些人物和那种生活。在腐朽的旧社会和“沉静得象座坟墓”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曹禺,厌恶家庭,憎恨社会,心中滚动着渴望社会变革的阵阵“雷雨”。是对剥削者、压迫者及其附庸们的恨和对被压迫者、被践踏者的同情与爱;是对旧中国的否定和对新中国的向往,促使他开始了《雷雨》、《日出》等剧本的创作。 从抗日战争爆发,到新中国诞生前夕,随着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风云变幻,曹禺的思想和创作,也经历了起伏曲折的变化。《蜕变》,《北京人》就是在那时候写的。但创作《家》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曹禺被迫痛苦地放弃了话剧创作。这是因为他无法回答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复杂的问题,陷入极度的痛苦与矛盾之中,而这种痛苦与矛盾,又困抗战胜利以后的复杂形势变得更加尖锐,终于迫使他搁笔。直至解放后才重拾创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