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篇二 《浅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竞争日趋激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极其重要。 文章 结合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开展方法 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心理问题引起的出走、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工作在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心理辅导不仅仅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要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角度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就业、择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适时有效的辅导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使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继而会产生困扰和冲突,最终形成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所以从根本上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行为养成、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层面展开,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高职院校负担着培养高素质、专门性人才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优劣决定着高等院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成败。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迫切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使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代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在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的大环境下,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需要人帮助他们疏导和调节。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订有针对性且定期的心理辅导计划。 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利用观察法、谈话法或者跟其他学生或教师了解等方法,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家庭、品德、性格等方面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为心理辅导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对存在个别问题的学生要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个别辅导、追踪辅导,并制订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计划,找出共性问题,制订小组辅导计划,进行团体辅导。 (二)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要了解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不同,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强度及灵活性也有差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辅导员应做到因人而异,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三)增强自身人格魅力,提高对学生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一定意义上说,身教重于言行。因此,辅导员不仅要把道德讲清、讲深、讲透,以理服人,还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做到“欲正人,先正己”。 (四)正确把握工作类别,做到以学生为本。 首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真心实意地与学生交流和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才会对辅导员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讲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价值观、性格和 兴趣 爱好 等。尊重意味着理解、接纳和关怀,是温暖的代名词;尊重意味着平等,即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 三、结语 工作在第一线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认真做好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沟通疏导教育工作,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孙楠.浅谈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2009. [2]梁红卫.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理论学习,2003. [3]张译文.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
心理健康 教育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客观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克服对其重要性的片面认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 方法 。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现状;提高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阶段是青年所处的人生发展关键期,大学生作为我国 文化 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他们富于理性、敏感、激情,更富于创造性、挑战性。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定的心理反应。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向五只黑熊泼洒硫酸,致使黑熊严重烧伤。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生物技术系学生马加爵与同学玩牌时发生摩擦,因无法忍受同学的指责,将四名同学杀害后潜逃。2013年4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投毒案。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名同学因琐事发生口角,1人被刺伤,抢救无效死亡。另有还发生了多起在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跳楼的事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我们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但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但学习虽然努力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更多的学生是懒得“精益求精,但求蒙混过关。”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2、自卑心理。自卑是 人际交往 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
3、报复心理。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
4、异性交往困惑。异性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性交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性交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这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大学生的年龄本来就是一个情愫迸发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就没有 其它 什么了,使得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异性朋友观”。
5、悲观心理。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会产生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大学阶段面临着目标的选择,社会角色与个性意志,理想与现实,自我成熟感与自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加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应对得不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产生悲观心理,甚至成为能力发挥和身心健康的障碍。
可见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压力带来的悲观心理。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人民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全面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衰和成败。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生理发育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 经验 阅历将对今后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从家庭进入社会,随着各种角色的变换,使大学生在扩大自己社交范围的同时,也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整体价值观及对事物认识的新的 思维方式 。但是,这个时期也是危机潜伏期,大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时往往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而这些困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适应社会都十分不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
1、心理健康能够推动大学生透彻进程坚硬的心理。
品德是大学生透彻进程的基本恳求,也是今后走向社会,在劳作岗位上显示智力造诣、自动从事社会姿态和不断向更高层次进程的庞大条件。丰盛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并合进程,是以坚硬的心理品德作为准绳的,一个人心理坚硬状态径直牵涉和制约着透彻进程的实现。
2、心理健康能够使大学生克服信赖心理超额独立性。
大学生通行一心的奋斗和浓烈的竞争,告辞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去了一个全新的生存世界。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本人。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仿佛“天堂”如常,浪漫神奇,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封禁的纪律,生存的环境,使他们难于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着重心理坚硬,即刻克服信赖性,超额独立性,自动主动适应大学生存,欢庆添补而蓄意义的大学生存。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赢得事业获胜的坚实心理准绳。
眼前我国大学结业生的分推劳作已诞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遵行供需见面、双向拔取、择优挑刺等窍门,择业的竞争必定会使大学生心理上引起迷惑和不稳固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临新形势大学生要关怀持续心理坚硬,教诲自立、自强、自律的出色心理素质,磨炼本人的社会往来压力、使本人在变幻烦难的社会环境中,作出拔取方便本人角色的无误抉择,敢于面临灾难、挫折与挑战,追逐更加够了的人格,为事业获胜奠定坚实的心理准绳。
4、心理健康有利大学生教诲坚硬的特性心理。
大学生的特性心理特别,是指他们留意理上和行为上经常、安分地发扬出来的各种特别,通常发扬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假设指想法反映的特别,性格除了气质所涵蓄的特别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别。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别整个发扬为概念熟练、擅长独立思忖、干预意识较强、虎虎斗气的有神状态等等,这些受有益大学生的坚硬成长。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大 心理 健康知识 宣传与普及的力度。学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性、持续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首先宣传要有针对性。学校应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学教育。其次创新宣传 渠道 ,提高宣传效率。要发挥大学生的集体智慧,使用更快捷、更有吸引力、更有效的新型载体,除通过校刊校报,校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络、等载体外,还可使用微信、人人网、微博等新型载体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让大学生更积极参加教育。通过知识普及,增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了解、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并在知识的传授中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
(二)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各院系应为在校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由专门小组负责保管与整理。组织专业人员定期通过心理测量、谈话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不断健全心理档案。分阶段、分时期对学生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 总结 、分析并召集相关人员研究对策及时予以解决。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1、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专业知识。2、成立心理健康学生组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之间易沟通,易聚成团,既方便教育,又能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激励。3、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四) 拓宽心理救助渠道,提高心理救援效率。目前,很多高校给学生提供的心理帮助仅限于师对生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一种途径。有的学校甚至连心理咨询工作也没有条件开展。其实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与人面对面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说清自己的问题与困惑。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心理救助的渠道,通过电话、信件、网络、手机留言等途径,通过团体咨询、专题咨询等形式展开心理救助工作,以提高心理救援效率和效果。
(五) 采取 措施 有效消除诱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诱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对于突出、普遍的诱发因素,我们要科学性的制定相应解决方案,从源头上遏制问题发生。我们应致力于使学生明白一味地苦恼与困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付出现实的努力远比沉浸在痛苦中来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六)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组织观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听讲座、出板报等,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活动平台。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使学生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长观念的转变、教育水平的提升、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健全等都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当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是解除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难题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项新求、高桥:《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3]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M]。2009,(1).
[4]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7,(11).
[5]朱亮:大学生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的个案研究[J].文教资料,2010,27:223~22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下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院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高职院校专案化课程改革的特色,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了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设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而且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当前大学生却面临着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压力,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明显增多,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职业心理素质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与思路
1.专案的实施背景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有其特有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许多高职学生存在自我效能感低,对学校课程缺乏热情,厌学情绪滋长,缺乏自信心和价值感,情绪调节能力较低等情况,这些都急需心理辅导或治疗。此外,由于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在人才培养上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而对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开展、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2.专案的性质和思路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模组教学,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以“工程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为前提,以专案设计为重点,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评价体系中,遵循以任务评价为主,强调过程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团队合作、讨论分享、情景模拟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方法与过程
1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
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来体验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强调课程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和反馈机制。在体验—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和陪伴者,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陪伴学生一起探索心理的奥秘,面对自己的问题,完成心灵之旅。
2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更包括小组活动、个人分享、集体讨论、专业装置体验、心理剧编演、案例分析、电影赏析、心理测试、心理游戏、冥想练习、放松训练等多种方式。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建立课程QQ群、微信群、微课、教学资源库、云班课、微电影制作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课程互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孙英.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
[2]黄群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析[J].新课程中,2011
[3]陈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摘要】在人才强国战略意识逐步加深的今天,教学工作者不再将工作内容局限于保障日常的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教学的范围逐渐的扩充套件到了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大量的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用对于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以下本文就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重点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级管理;作用;应用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科学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是班级管理的初级阶段,班主任则需要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延伸,管理不是重心,班级管理的重心应该在学生身上,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与人相处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部分出现不合群、性情急躁、悲观等不良心态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出现摩擦、争执等现象无法避免,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协调,帮助学生明白争执并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协调或者沟通来进行问题的处理。教师自身也要做好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3.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的进行问题的分析,这对于发育中的小学生非常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下,学生可以明确地了解自身的问题与优势,教师也可以更加科学的进行班级的管理,通过细节的处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诚实的优良品德。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也会有意识的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回馈社会储备力量。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2.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健康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络,因此,在差异化的生活背景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观察逐步的强化学生的心理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受挫能力及控制力,这些对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任何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们需要面对的群体也各不相同。现阶段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庭的溺爱会让学生非常的自我、自私,这些性格极易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沟通、相处的技巧,更好地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4.帮助学生学会表达情感、宣泄情感。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稍显不足,但是基础性的感恩教育是学生必须学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包容、接受、领悟社会、家庭、学校给予自己的历练和爱护。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形式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教育和集体教育两组形式来进行。单独教育可以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科学的引导,如学生在出现较大心理问题的时候,单独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隐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集体教育则可极大的减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氛围。这两种方法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都运用的较为普遍,教师可以依据班级管理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2.具体的实施方法
1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及领悟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同时,按照学龄段的不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填充,以此来提高心理教育的预见性。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适时的帮助学生减压可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明确作为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有目的的进行个人能力的提升。
2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渗透的,德育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内容和措施落实奠定基础,二者是互补的,德育过程中,采用榜样示范,典型引路、批评和表扬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的各种有趣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个班要形成良好的班纪班风,需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班的小学班主任,至少担任著这个班的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那么就需要教师充分挖取学科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4建立心理健康驿站。心理驿站中受教育的学生是学生自己感到有心理困惑、心理压力时主动寻找教师,希望得到帮助。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台,不仅有助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合理布置工作,也帮助了由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的学生,使他们走出不良心理的阴影,在集体中快乐地成长。
5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人的主观意识都会通过行为表达出来,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需要时时留意,对于一些表现较为特立独行的学生必须予以关注和引导,让其步入正轨。在日常班级的管理中,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如“一周值日生”“小助手”等活动都非常可行,学生在体验过班级管理的角色之后会一改之前的不足,学会为他人着想,并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
四、总结
对于班主任而言,除了需要教好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通过科学的班级管理确保所在班级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班级管理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必须在遵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抓住核心,并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现有方法的科学运用。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非常有限,且在资讯化的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资讯非常的繁杂,因此,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郭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严与爱[J].中国校外教育,2013,04.
[2]沈清峰.管理有方法,真情最为佳———谈谈我眼中的小学班级管理[J].学周刊,2013,15.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篇二 《浅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竞争日趋激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极其重要。 文章 结合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开展方法 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心理问题引起的出走、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工作在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心理辅导不仅仅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要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角度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就业、择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适时有效的辅导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使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继而会产生困扰和冲突,最终形成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所以从根本上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行为养成、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层面展开,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高职院校负担着培养高素质、专门性人才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优劣决定着高等院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成败。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迫切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使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代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在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的大环境下,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需要人帮助他们疏导和调节。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订有针对性且定期的心理辅导计划。 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利用观察法、谈话法或者跟其他学生或教师了解等方法,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家庭、品德、性格等方面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为心理辅导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对存在个别问题的学生要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个别辅导、追踪辅导,并制订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计划,找出共性问题,制订小组辅导计划,进行团体辅导。 (二)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要了解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不同,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强度及灵活性也有差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辅导员应做到因人而异,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三)增强自身人格魅力,提高对学生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一定意义上说,身教重于言行。因此,辅导员不仅要把道德讲清、讲深、讲透,以理服人,还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做到“欲正人,先正己”。 (四)正确把握工作类别,做到以学生为本。 首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真心实意地与学生交流和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才会对辅导员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讲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价值观、性格和 兴趣 爱好 等。尊重意味着理解、接纳和关怀,是温暖的代名词;尊重意味着平等,即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 三、结语 工作在第一线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认真做好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沟通疏导教育工作,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孙楠.浅谈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2009. [2]梁红卫.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理论学习,2003. [3]张译文.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
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 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 方法 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试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 儿童 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言必谈中考、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学习成绩决定了一切。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 ”的表现。有的学校评“三好学生”基本上也成了“一好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当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各中小学虽然早就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更不要说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了。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切切实实抓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浅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摘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被关注度逐渐增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我国的一些政策的指引和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现状指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只有增加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认真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向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 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不仅应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更要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培养,使自身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不仅要充当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充当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心灵净化者,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如何指导中小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二、国家政策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早在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在1999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提出:“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 教学方法 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育部在1999年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后,又于2002年9月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和指导。国家的重视大力的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这短短的20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大陆发展历史时间较短,保持着快速、高效的发展态势,也同时存在着底子薄、水平低等诸多问题。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学生德育教育相关文件,使得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种相关研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归纳起来目前理论界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课题所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分析和研究。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郑硕果,2011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余国良,200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余国良、王永丽2002)等。
(2)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例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肖�婵,2005)、《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评述》(张冲、孟万金,2006)、《中美两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禹瑛,2005)等。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例如:《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潘珊红,2007)、《中小学多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陈国胜,200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误区与对策》(邱阳,2005)、《 传统文化 视野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隋立华,2012)。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现状及发展的研究。例如:《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现状及其对策》(严海辉,20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王莉杰,201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姚光勇,201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能力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李照,2010)。
(5),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例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之一》(朱小敏,2010),《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本研究》(穆卉,20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张英,2002)。
四、结语
我国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大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由于国家的重视和业内人士在各个领域不断的研究,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相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消极倾向,如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等。为此,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摸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与普及工作研究工作等方面的不足,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教育决策部门制定更加符合实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继续努力。
心理健康 教育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客观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克服对其重要性的片面认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 方法 。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现状;提高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阶段是青年所处的人生发展关键期,大学生作为我国 文化 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他们富于理性、敏感、激情,更富于创造性、挑战性。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定的心理反应。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向五只黑熊泼洒硫酸,致使黑熊严重烧伤。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生物技术系学生马加爵与同学玩牌时发生摩擦,因无法忍受同学的指责,将四名同学杀害后潜逃。2013年4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投毒案。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名同学因琐事发生口角,1人被刺伤,抢救无效死亡。另有还发生了多起在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跳楼的事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我们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但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但学习虽然努力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更多的学生是懒得“精益求精,但求蒙混过关。”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2、自卑心理。自卑是 人际交往 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
3、报复心理。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
4、异性交往困惑。异性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性交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性交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这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大学生的年龄本来就是一个情愫迸发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就没有 其它 什么了,使得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异性朋友观”。
5、悲观心理。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会产生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大学阶段面临着目标的选择,社会角色与个性意志,理想与现实,自我成熟感与自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加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应对得不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产生悲观心理,甚至成为能力发挥和身心健康的障碍。
可见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压力带来的悲观心理。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人民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全面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衰和成败。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生理发育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 经验 阅历将对今后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从家庭进入社会,随着各种角色的变换,使大学生在扩大自己社交范围的同时,也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整体价值观及对事物认识的新的 思维方式 。但是,这个时期也是危机潜伏期,大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时往往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而这些困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适应社会都十分不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
1、心理健康能够推动大学生透彻进程坚硬的心理。
品德是大学生透彻进程的基本恳求,也是今后走向社会,在劳作岗位上显示智力造诣、自动从事社会姿态和不断向更高层次进程的庞大条件。丰盛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并合进程,是以坚硬的心理品德作为准绳的,一个人心理坚硬状态径直牵涉和制约着透彻进程的实现。
2、心理健康能够使大学生克服信赖心理超额独立性。
大学生通行一心的奋斗和浓烈的竞争,告辞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去了一个全新的生存世界。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本人。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仿佛“天堂”如常,浪漫神奇,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封禁的纪律,生存的环境,使他们难于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着重心理坚硬,即刻克服信赖性,超额独立性,自动主动适应大学生存,欢庆添补而蓄意义的大学生存。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赢得事业获胜的坚实心理准绳。
眼前我国大学结业生的分推劳作已诞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遵行供需见面、双向拔取、择优挑刺等窍门,择业的竞争必定会使大学生心理上引起迷惑和不稳固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临新形势大学生要关怀持续心理坚硬,教诲自立、自强、自律的出色心理素质,磨炼本人的社会往来压力、使本人在变幻烦难的社会环境中,作出拔取方便本人角色的无误抉择,敢于面临灾难、挫折与挑战,追逐更加够了的人格,为事业获胜奠定坚实的心理准绳。
4、心理健康有利大学生教诲坚硬的特性心理。
大学生的特性心理特别,是指他们留意理上和行为上经常、安分地发扬出来的各种特别,通常发扬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假设指想法反映的特别,性格除了气质所涵蓄的特别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别。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别整个发扬为概念熟练、擅长独立思忖、干预意识较强、虎虎斗气的有神状态等等,这些受有益大学生的坚硬成长。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大 心理 健康知识 宣传与普及的力度。学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性、持续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首先宣传要有针对性。学校应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学教育。其次创新宣传 渠道 ,提高宣传效率。要发挥大学生的集体智慧,使用更快捷、更有吸引力、更有效的新型载体,除通过校刊校报,校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络、等载体外,还可使用微信、人人网、微博等新型载体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让大学生更积极参加教育。通过知识普及,增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了解、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并在知识的传授中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
(二)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各院系应为在校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由专门小组负责保管与整理。组织专业人员定期通过心理测量、谈话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不断健全心理档案。分阶段、分时期对学生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 总结 、分析并召集相关人员研究对策及时予以解决。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1、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专业知识。2、成立心理健康学生组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之间易沟通,易聚成团,既方便教育,又能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激励。3、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四) 拓宽心理救助渠道,提高心理救援效率。目前,很多高校给学生提供的心理帮助仅限于师对生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一种途径。有的学校甚至连心理咨询工作也没有条件开展。其实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与人面对面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说清自己的问题与困惑。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心理救助的渠道,通过电话、信件、网络、手机留言等途径,通过团体咨询、专题咨询等形式展开心理救助工作,以提高心理救援效率和效果。
(五) 采取 措施 有效消除诱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诱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对于突出、普遍的诱发因素,我们要科学性的制定相应解决方案,从源头上遏制问题发生。我们应致力于使学生明白一味地苦恼与困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付出现实的努力远比沉浸在痛苦中来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六)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组织观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听讲座、出板报等,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活动平台。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使学生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长观念的转变、教育水平的提升、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健全等都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当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是解除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难题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项新求、高桥:《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3]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M]。2009,(1).
[4]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7,(11).
[5]朱亮:大学生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的个案研究[J].文教资料,2010,27:223~22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下: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1、首先,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2、 其次,心理健康可以使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自主独立性,适应新环境,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学生生活。
3、最后,心理健康利于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的简介: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心理健康
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 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 方法 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试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 儿童 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言必谈中考、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学习成绩决定了一切。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 ”的表现。有的学校评“三好学生”基本上也成了“一好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当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各中小学虽然早就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更不要说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了。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切切实实抓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浅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摘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被关注度逐渐增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我国的一些政策的指引和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现状指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只有增加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认真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向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 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不仅应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更要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培养,使自身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不仅要充当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充当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心灵净化者,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如何指导中小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二、国家政策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早在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在1999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提出:“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 教学方法 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育部在1999年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后,又于2002年9月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和指导。国家的重视大力的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这短短的20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大陆发展历史时间较短,保持着快速、高效的发展态势,也同时存在着底子薄、水平低等诸多问题。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学生德育教育相关文件,使得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种相关研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归纳起来目前理论界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课题所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分析和研究。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郑硕果,2011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余国良,200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余国良、王永丽2002)等。
(2)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例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肖�婵,2005)、《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评述》(张冲、孟万金,2006)、《中美两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禹瑛,2005)等。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例如:《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潘珊红,2007)、《中小学多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陈国胜,200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误区与对策》(邱阳,2005)、《 传统文化 视野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隋立华,2012)。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现状及发展的研究。例如:《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现状及其对策》(严海辉,20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王莉杰,201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姚光勇,201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能力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李照,2010)。
(5),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例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之一》(朱小敏,2010),《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本研究》(穆卉,20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张英,2002)。
四、结语
我国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大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由于国家的重视和业内人士在各个领域不断的研究,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相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消极倾向,如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等。为此,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摸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与普及工作研究工作等方面的不足,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教育决策部门制定更加符合实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继续努力。
ma of more days and months and years t
浅谈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克服 吕桂萍 晓理:剖析嫉妒之害,指明进取之路 鉴于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可组织学生摘录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如“嫉妒是亡身的毒蛇”。“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等,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心里意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关爱: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 激励: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 在帮助落后者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即“感到强烈的喜悦、欣慰、幸福……还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意,甚至会有一种要马上做点事作为报偿的欲望”。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疏导: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越对手的过程。“合作”是指学生群体为了共同目的而相互协助以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以前对小学生强调竞争多了一点,而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实际上这正是导致学生产生嫉妒等不良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优化学生间的人际关心,在组织学生进行适量和适度的竞争同时,必须强调、强化与之互补的“合作”。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缩短与后进生的心理距离 万 焱 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自然要经常与后进生交往。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后进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通常后进生给我们的印象是麻木,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表面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后进生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从微观上看,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特点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后进生复杂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要想让后进生敞开心扉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有效的转化他们。 一、运用期望理论 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要对后进生充满信心和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进行交往时,才会减少无意中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几率,让师生的心靠得越来越近。教师的期望也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期望的作用。所以,教师不应该放弃后进生,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牢固树立后进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对他们满怀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接触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爱好、尊重和期待,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愉快的心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也只有这样,后进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教师接受到后进生良好的反馈后,他的“热情期待”再次受到强化,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产生良性循环。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这是后进生发生转变的重要环节。 二、利用身体言语沟通 人与人沟通的类型十分复杂,除了言语沟通,还有一种较重要的是身体言语沟通。身体言语语沟通是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心理学家经过严格的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我们知道,表面上后进生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因此在与后进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因为这也是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利用空间距离的缩短 空间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办公室里,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师生间的不平等性明显拉大。在与后进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他们边走边谈,也可以请他们坐下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室座位的编排上,可以让他们的座位尽量靠前。而不要总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排在前面。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课桌排成圆形或半圆形,学生自由选择座位,与教师围坐在一起,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是在平等的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也自然缩短了。 四、利用鼓励 来自学业的失败,使后进生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处处表现出自卑感。消除自卑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次在课上与学生谈到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时,一位女学生不好意思的说:“不知为什么,哪个老师表扬我,我就感觉特别爱上哪个老师的课,不知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同学们都深有感触的说:对!就是这个样子,我也是。看来表扬和鼓励确实能够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进生来说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与一位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聊天时,当我问到他最近学的怎么样时,他一改以往的沉默不语,自豪的说:“语文老师说我比以前有进步了。”后来经了解因为他在听写字词时,比以前有一点进步,语文老师及时鼓励了他。这小小的鼓励,对这位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教师的鼓励之所以对后进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后进生很少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更不用说是表扬和鼓励了。因此,对后进生来讲,老师的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教师在鼓励后进生的同时不但缩短了教师和后进生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五、利用班级环境 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教师来说最可以利用的也是最能利用好的便是班级。从物资环境来讲,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班级心理环境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能催人积极上进、团结,人际关系和谐。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班级中,后进生也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的乐趣,与老师的关系自然也非常和谐。初中一年级的一位男同学对我说:“老师,我感到很没意思,每天都是上学、放学、吃饭、睡觉,总是在机械的重复。”可想而知,在学校、在班级找不到一点快乐的学生,他就是再怎么努力,成绩也不会有很大提高。所以,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对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如此,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与老师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后进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逐渐往好的方面发展,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便得心应手了。 后进生的转化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后进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及易出现反复,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无论怎样,只要教师与后进生的心灵相通,心理相近,并努力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以顽强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赵丹阳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及矫正 韩晶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懒惰心理就像一道城门,打不开它,提高素质、能力又何从谈起?因此我就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 懒惰心理的表现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6、厌恶疗法。做一个小丑娃放在写字台上,每当发觉自己有懒惰的心理或行为时,就在小丑娃的脸上画一笔,或涂些颜料,久而久之.再看或丑娃丑陋的样子,就会提醒自己改掉懒惰的习惯。 总之,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战胜懒惰,战胜自我,才能不断地前进。参考资料: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为,其一,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
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 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 方法 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试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 儿童 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言必谈中考、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学习成绩决定了一切。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 ”的表现。有的学校评“三好学生”基本上也成了“一好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当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各中小学虽然早就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更不要说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了。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切切实实抓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浅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摘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被关注度逐渐增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我国的一些政策的指引和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现状指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只有增加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认真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向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 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不仅应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更要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培养,使自身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不仅要充当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充当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心灵净化者,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如何指导中小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二、国家政策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早在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在1999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提出:“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 教学方法 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育部在1999年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后,又于2002年9月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和指导。国家的重视大力的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这短短的20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大陆发展历史时间较短,保持着快速、高效的发展态势,也同时存在着底子薄、水平低等诸多问题。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学生德育教育相关文件,使得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种相关研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归纳起来目前理论界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课题所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分析和研究。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郑硕果,2011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余国良,200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余国良、王永丽2002)等。
(2)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例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肖�婵,2005)、《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评述》(张冲、孟万金,2006)、《中美两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禹瑛,2005)等。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例如:《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潘珊红,2007)、《中小学多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陈国胜,200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误区与对策》(邱阳,2005)、《 传统文化 视野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隋立华,2012)。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现状及发展的研究。例如:《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现状及其对策》(严海辉,20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王莉杰,201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姚光勇,201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能力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李照,2010)。
(5),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例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之一》(朱小敏,2010),《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本研究》(穆卉,20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张英,2002)。
四、结语
我国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大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由于国家的重视和业内人士在各个领域不断的研究,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相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消极倾向,如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等。为此,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摸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与普及工作研究工作等方面的不足,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教育决策部门制定更加符合实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继续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篇二 《浅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竞争日趋激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极其重要。 文章 结合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开展方法 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心理问题引起的出走、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工作在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心理辅导不仅仅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要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角度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就业、择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适时有效的辅导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使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继而会产生困扰和冲突,最终形成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所以从根本上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行为养成、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层面展开,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高职院校负担着培养高素质、专门性人才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优劣决定着高等院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成败。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迫切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使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代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在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的大环境下,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需要人帮助他们疏导和调节。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订有针对性且定期的心理辅导计划。 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利用观察法、谈话法或者跟其他学生或教师了解等方法,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家庭、品德、性格等方面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为心理辅导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对存在个别问题的学生要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个别辅导、追踪辅导,并制订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计划,找出共性问题,制订小组辅导计划,进行团体辅导。 (二)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要了解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不同,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强度及灵活性也有差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辅导员应做到因人而异,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三)增强自身人格魅力,提高对学生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一定意义上说,身教重于言行。因此,辅导员不仅要把道德讲清、讲深、讲透,以理服人,还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做到“欲正人,先正己”。 (四)正确把握工作类别,做到以学生为本。 首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真心实意地与学生交流和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才会对辅导员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讲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价值观、性格和 兴趣 爱好 等。尊重意味着理解、接纳和关怀,是温暖的代名词;尊重意味着平等,即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 三、结语 工作在第一线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认真做好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沟通疏导教育工作,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孙楠.浅谈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2009. [2]梁红卫.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理论学习,2003. [3]张译文.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个性发展,从而实现其人生规划。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心理健康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考论文1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
摘 要:在大学生知识群体中屡屡出现无视生命事件的发生,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该文主要分析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提出了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能力 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43-01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刘海洋事件、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既让人痛心,又发人深省。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教育活动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教育专家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首先要培植学生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并将其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其次才是创造美好人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能力以充满自信的理性力量和充满热情的道德良心去创造自己满意的人生。”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生命教育应当成为以人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研究者多数从“生命哲学”、“道德教育”、“价值哲学”等哲学角度和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阐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北京师范大学肖川[1]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应当包含三个层次:(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2)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3)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又包括重要的主题和领域。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刘慧[2]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个多元的集合概念,它包括多个维度与层次;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最重要的特点是社会性,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必须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以建构良好的人际和社会的关系,来获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教育不仅仅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创造学习者积极的学习与生活体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它的本质是通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倡导认识生命的本质、珍惜生命、敬重生命,感恩生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唤起对生命的热爱,提升生命的质量和生命尊严。
2 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两者的涵义不同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生命教育侧重于对生命本质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包涵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尊重、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以及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品德,预防因忽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异常问题。但是当异常心理问题出现时,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更胜一筹。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途径去解决心理异常问题。
加强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心理危机的发生。王丽敏[3]等人的《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一文指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
3 加强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大学生在承受各方面压力的同时在追求精神价值迷失了自我。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教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不能用简单的知识掌握为单一的目标评价机制,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个体有关生命体验与价值感的形成与培养,它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的判断标准;作为学校教育机构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积极创建让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景。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目前有关生命教育的专家积极倡导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正在进行课程教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编写以及师资队伍的培训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规范。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生命教育课程终将会走入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讲堂。
第二,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为载体创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主要体现在它针对性强,能够经过前期的测试、筛选,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或角色扮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体验生命的美好,增加生命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于心理疾病起到预防作用,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积极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将生命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与体验。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入生命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团结合作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幸福。
从目前来讲生命教育是对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仅仅服务于学生的生存竞争的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但仅仅只靠学校单方面的行动不足以树立生命教育的丰碑,还要靠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努力,才能使每个社会人受益于生命教育,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中国教师,2006(36).
[2] 刘慧.生命教育内涵解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9):93-95.
[3] 王丽敏,张亮,王小雪,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14):523.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球化到来的时代,网络以其迅猛的发展姿态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更好的趋利避害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网络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心理学的学术领域,也可以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既优化了学科结构,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政治水平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也包含心理品德的培养。对于思想道德理论体系而言,一般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四个方面,只有这四者之间协调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才能建设的更加健康。因此为了构建完整的思想道德体系必须要注重调整四者之间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的表现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方面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或者人与自然最根本的是人的和谐,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人和谐的重要因素,个人心理健康表现为情感丰富,处理事情处于乐观的态度等等,个人心理因素构建的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早日完成。
二.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须要结合各方各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在寻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的同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网络环境。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以下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寻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塑造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网络的参与可以增加教育的方面,使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可以拓宽研究领域,网络的参与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快乐时可以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但是在网络上他们可以侃侃而谈,他们在网络上变得热情开朗,这不能不说是网络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近年来学生是网络人数增长最为明显的人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网恋”愈演愈烈,这种现象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利于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避免学生为网络的匕刃所伤。
(三)努力塑造积极的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和谐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构建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与此同时,网络上也要构建积极向上的表现方法,在环境的塑造上争取做到学术、科学、文化、娱乐共同发展,使学生在健康、欢快的情境下提高思想道德,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四)有效沟通与交流是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都是采用“计算机答题”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死板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通过计算机答题来普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其见效是微乎其微的。代答、乱答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只有通过有效教师或者班干部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就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来讲,一般都设置有心理咨询室供学生咨询心理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觉得去咨询的一般心理都是有问题的,因而对于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无法寻求到合适的途径去解决。所以,相对于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所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使得心理咨询师与学生当面接触、并且面对面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当中所产生问题,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高职学校在我国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性人才。但是,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的时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投入不足,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心理发展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而网络近年来发展迅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助网络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更协调的融合,将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摘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创新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即在现有的客观环境下转变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从矫正学生的行为偏差到引导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转变,关注对象从少数问题学生到所有学生的转变,授课方式从满堂灌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从课堂主渠道唯一途径向第一课堂理论传授、实践教学团体辅导和依托协会开展心理活动三个课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转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发现学生自身的正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目前,辽宁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从16学时到32学时不等,以合班大课教学为主。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绝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一些体验式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开展,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没有得到挖掘和提升。
2.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即使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适合。学生有对号入座的可能,特别关注自己的消极行为,忽视自己的优势,夸大自己的症状,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忌讳。
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1.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将心理健康内容与积极心理学内容有机融合,分为4个模块、12个子项目。
(1)模块一: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实施积极人际关系的教育提供了范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项目2: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项目3:网络中的交往;项目4:异性交往。
(2)模块二:积极自我。
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自我的理论为提升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提供了依据和可实践的模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接纳自我;项目2:增强自信;项目3:感悟幸福;项目4:生命的意义。
(3)模块三:积极情绪。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于情绪能力的学习必不可少,可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理念教给学生,对培养其识别、转化、调整情绪能力十分重要,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积极情绪;项目2:乐观和希望。
(4)模块四:积极应对。
积极应对既是一种理论倡导,也是一种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工作能力的积累与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意志的力量;项目2:感恩磨难——逆风飞扬。
2.优化教学设计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领悟成长的幸福。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可分为12个子项目,其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暖身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即贴近的,不受学生人数、空间限制的体验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分享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心理情景剧等手段传授心理学知识,引领学生提升;再次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成长。
3.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撰写团体活动讲义,团体活动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团体辅导师。团体活动的内容根据教学主题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团体中成长,另一方面为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服务。
4.依托心理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社团是笔者学院人数最多的.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沙龙、心理剧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5.创新考核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成绩评定应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
参考文献:
[1]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2]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钟晓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摘要: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高校教育中是一支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其既是学校的学生在接受知识,又是未来的“准教师”要传递知识。所以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尤为重要,但在现实教育中不存在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存在独立的思政教育,这二者都是相互交叉和影响的。本文主要讨论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必要性,提出结合途径,希望为师范院校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结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充分说明教师这种职业的崇高与伟大,所以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超越常人,还需要在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上高于他人。而师范院校的重任就是培养符合这些要求的合格教师。在师范院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总是交叉进行的,有效结合又不太充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不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来结合二者。
1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是立德育人的根本要求。
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立德育人”不仅是师范院校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高校教师需要让学生也能将“立德育人”的思想与精神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而且在党的就指出“立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说明师范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终生的教育,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更加全面,学生心灵与道德的净化需要更加彻底。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获得在社会上立足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因其特殊的社会角色———教书育人,所以教育更是要“立德育人”。在师范院校中对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让学生一方面在心理成长道路上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另一方面也在道德素质的构建过程中更加自律。所以在师范院校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是“立德育人”的体现,同时也是其根本要求。
1.2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开展思政教育。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深入开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拥有健康、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能够成为一名思想政治过硬、道德素质优秀的社会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就是社会良好道德素质的“火种”,只有让这些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
2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2.1建立素质过硬、专业的教师团队。
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支既懂心理健康教育,又能掌握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复合型教师。首先就是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师范院校的辅导员应该作为首要人选,因为辅导员每天与学生相处,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掌握情况,另外辅导员本来也是思政教育最主要的力量。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联合学校心理健康辅导部门,结合师范学生特殊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让辅导员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以便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提高二者结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帮助师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优秀的道德情怀。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邀请校外优秀的心理咨询公司与师范院校的思政教育结合的模式,让高校的思政教师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进行把握,让思政教师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例如,在师范院校思政教育关于《正确处理交往、友谊与爱情》的教育中,既有做人与交友的原则与道德要求,又融合了当代青年的心理活动与发展。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心理咨询讲师就观察学生的语言与行为,对应写出学生的心理活动的报告。通过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联合观察,得出学生心理健康报告。
2.2教育内容与目标高度统一。
传统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重点肯定存在不同,但是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有时候却是思政与心理相互交叉的问题。所以在教育内容与目标上,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统一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在《思想道德修养》中,另外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评价以及心理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指导,最终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培养上更上一层楼,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
2.3采用适当地教育方法。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有极高的相似之处,所以积极有效运用适当地教育方法,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得更好。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却是针对个人的,更注重差异化。所以在结合过程中依然可以用大众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师范院校学生掌握二者的知识。结束语:了解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掌握了二者有效结合的途径,这就为师范院校开展结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苏英姿.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途径的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04:84-86.
[2]林杰钦.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关系[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59-62.
[3]汪红烨.简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21-22.
[4]梁会兰,戴如莲,杜锦文.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