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要求

发布时间: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要求

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作了探索。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一、小学心理健康的含义及重要性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心理学家认为:小学阶段是人生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健康与否将严重影响到成年期的行为表现,怎样使小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又怎样使其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下去,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要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就必须拥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培养形式。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学习焦虑问题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国家教委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小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以上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据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资料统计,1995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的60%,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

健康 教育 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论文篇1 试论自己性格的优缺点以及对你 人际交往 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和完善策略。 我认为我的性格总体来说是活泼开朗型,很容易和他人交往。我喜欢和别人共同学习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初次和陌生人见面,也能和对方聊得来,像大多数人一样,在通常的交际中,都能表现的比较轻松,但有时在周围人都不熟悉的情况下,也可能保持沉默。一般情况下,倾向于认为他人是真诚、值得信任的,但对有些人或事也会保持警惕,担当完全了解他人之后,会乐于接受或信任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我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智力水平还行,思维比较敏捷,头脑算灵活,学习理解能力也可以。 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则是人的实际操作能力中一种重要的基本的能力素质,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 人际关系己成为现代人事业中一种重要的发展资源。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并不是只有专职公关人员才需要具备公关社交的素质。一个人不论在社会中从事何种事业,都需要有处理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的能力,需要有和各种对象合作的能力。因为现代社会己经成为一个“关系”社会,几乎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各种人际的或社会的“关系”。要理顺各种关系,连接各种有利关系资源,并和各种关系合作、协调好,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和能力。有这样一则发人深思的报道:有几位教师向2000名雇主寄出一份问卷。调查被解雇的员工的资料,然后回答:“为什么要他离开?”无论工种是什么,地区在哪里,有三分之二的答复是“他们是因为与别人相处不好而被解雇的。” 正如一位阿拉伯哲人所说:“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是艘陆地上的船,永远也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的彼岸。” 21世纪来临之际,曾有世界百位著名中学教育工作者聚首北京,共同研讨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具备怎样素质的人。在诸多观点中有一点达成了共识,即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同时能够和多种人打交道都能成功的人。而据相关人力资源部门反映,目前实际用人单位通常首选的也是那种既有专业才智,又善于合作且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人才。而在专业才干和人际合作沟通能力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大多数单位通常会倾向选择后者。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需要,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任何一种创新都需要捕捉大量的信息,那种一个脑袋加一支笔的研究状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了。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彼此传播信息、沟通知识和 经验 、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兴趣、经验和体会,往往在交流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并传递给周围的人。因此,21世纪的人必须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在新的环境下适应新的角色,这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每个人都是在与人的交往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素质,也是由此而来的,所以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是人才发展的关键。 人际交往是一门很复杂,很重要学问和修养。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和人打交道。不会和人打交道的人,不仅事业受损失,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失调。许多中国的父母都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成败。这是一个已经过时的观念,孰不知:成绩优等生到了社会上也可能沦为终身怀才不遇的失败者。 大学里的人际环境也是极其丰富的。中学生大多数以家庭为根据地,交往对象是父母、亲戚、同学、一起成长起来的伙伴、老师,群体关系比较单一,接触的同学又都处于共同的区域,具有相似的区域 文化 ,同学之间关系处在较为单纯、坦诚的氛围中。进人大学后,同学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地域间的差别,素昧平生的同学带来了语言、性格、生活及饮食习惯的差异。同学间尤其是同宿舍的同学组成了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这样一个新的环境中,同学们朝夕相处,交往不仅仅是学习,而且是全方位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更新。在大学校园里,这种知识的补充和更新不仅仅限于老师的传授和答疑;而同学之间的交谈,因特网、电话、书信等各种交往 渠道 ,都是获得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美国人际学专家鲁道兹说过:人际关系是隐形的铺路石,是一切成功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中,还要克服交往障碍,了解良好人际交往的原则,以及成功交往的技能与艺术。成功的人际交往应遵循真诚的原则、尊重的原则、宽容的原则、互利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认真落实提高。异性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对异性心理反映的正常化,促进异性间的相互了解,获得异性的信赖和友谊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一是要通过对交往的认识,掌握交往技巧;二是要大胆实践,善于 总结 经验教训,不断探索;三是要努力培养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如真诚、大方、热情、自信、谦虚、善解人意等;四是了解人际吸引得一般规律,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论文篇2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 热点 。因此,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了解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积极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积极采取有效 措施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卫生 社会环境 青春发育期 一、引言: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中小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21世纪的主人,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如果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能接受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这对他们将来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充满希望的一步奠定扎实的基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此以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因为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造就于国家未来的建设。 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市2004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 报告 。报告抽取八个区县90所小学的3500多名五年级学生和90所中学的3500多名 八年级 学生作为测试样本,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评估。学生答卷中流露出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近两年德育工作受到大家的重视,很多学校都制定计划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但此次调查却反映出了八年级学生在道德两难情境的判断选择中有一些错误认识和想法。测试中一道试题要求学生对哈佛大学违背学校纪律但又敢于认错的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并以续写结尾的方式设想校长会对该学生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测试结果表明只有2%的学生能够从肯定学生的品质与处罚学生的违纪行为两个角度辩证地分析和处理问题。选择校长应该表扬该学生品质的学生,远远多于选择校长应该对该学生做出惩罚的学生。 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们更注重道德品质,而纪律意识相对薄弱;法律的权威、法不可违的意识有待加强。同时从学生续写的结尾中,反映出他们在法律意识或道德要求上还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甚至有点偏激。如把书烧了、请学生家长、打学生、学生受不了惩罚而自杀等,学生答卷中流露出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学生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明确的是非标准。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何使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之得到发展呢?如何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呢?如何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呢? 二、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初中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 毕业 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心灰意冷,失去自信心。 4、独立意识增强。 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初中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小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除了教材中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外,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开展好健康教育传播活动。各种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要根据时间安排组织好,如开学第一周是“防近宣传周”,我们就大力宣传“防近”的知识和重要性,要用多种形势、板报、宣传窗、广播、电视、讲座等。3月15日至4月15日的“卫生宣传月”活动、“5·20”营养日活动、“9·20”爱牙日活动、“12·1”艾滋病防治宣传日专题宣传等活动。(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3)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4)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 故事 、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 2、加强学校卫生工作。 “预防胜于治疗”,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这比矫正学生心理问题重要得多。(1)规范管理学校卫生: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责任到班、到人,制定年度及学期 工作计划 ,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2)做好卫生健教工作资料的整理:对相关文件资料要及时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做到建档项目齐全、内容准确无误。(3)学生年度健康体检工作要保证学生体检质量,要确保学生参检率达100%,体检结束后,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体检情况,写出分析报告及相关资料汇入学生健康档案。 3、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咨询,即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 黑板报 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5、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 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6、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社会各界应积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7、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 儿童 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小结: 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辛勤耕耘、播种、收获,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各种宣传与活动,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健康教育学》科学出版社.郑振佺、霍建勋主编,2008.6.1 [2].《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黄希庭主编,2007.7.13 [3].《生理心理学》(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卡尔森(Carlson,N.R.)(美)著,苏彦捷 等译,2007.5.1 [4].《健康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健、马军、王翔等主编,2006.7.1 [5].《心理健康教育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吴均林 主编,2007.7.1 [6].《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小学四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俞国良主编,2009.2.27 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论文篇3 本学期,我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我对大学生健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自古以来,健康就是人们讨论的永恒话题。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正如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有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健康更是我们学业有成、生活愉快的基础。 然而,什么是健康?健康人的标志有哪些?有关这些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有正确的认识,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一般认为,健康教育可分为学校健康教育和大众健康教育两个部分,其中学校健康教育是基础。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情绪稳定+运动适量+饮食合理)/(懒惰+嗜烟+嗜酒)。世界卫生组织为“什么是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症状 或是疾病表现的状态,还是指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目前大学生体质状况: 喝酒、熬夜、饮食不规律、天天泡图书馆……学校早期健康教育缺失是重要原因,还有不少大学生宁愿多吃两个鸡腿,也不会敦促自己去锻炼半个小时。熬夜打游戏、上网看电视,不吃早餐就上课,考试前整天上自习,考试后通宵泡KTV……这是当代不少大学生的常有的生活状态。 一个名为《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告研究》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国内外体育教育专家的关注。这份调查报告显示,65.68%的中国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7.57%的大学生不吃早餐,15.44%的大学生不懂得饮食要荤素搭配。大学生体质一年不如一年。 首先就我自己的情况来说,基本没有早课的时候我是不会早起去吃早餐的,饮食不规律是肯定的。平时除了体育课基本也没什么锻炼。上网看电视,有时甚至会熬夜。平时玩手机的时间也长,眼睛也不会注意保养。 1.放慢生活节奏; 2.“留心”感激与感恩; 3.量力而行; 4.开怀大笑; 5.学会说“不”的艺术。 1.运动能增加体适能。美国对体适能的解释为:对日常身体需要作出反应的能力,以及有充足的储备能量去对应突发危机。 2.运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疾病。锻炼能预防癌症,锻炼能预防心肌梗塞和心脏病。 3.通过走、跑、爬山、有氧舞蹈、 武术 、水中健身、 球类运动 、骑自行车、健身路径、有氧搏击、有氧踏板操等心血管运动能减肥塑形,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改善生活等。 4.柔韧性锻炼,能最大限度的活动关节能力。通过颈部伸展,肩部伸展,胸部伸展,躯干伸展,腿部伸展来减少活动损伤、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健美塑身、放松身心。 另外,重新认识了科学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中人的身体的各个器官得到最大限度的休息与调整,科学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一整天的高效率身体机能的运作。故常有言说:缺什么不能缺觉。 常见的睡眠障碍缘由的来自于:1. 压力和焦虑; 2.身体上的疼痛; 3.咖啡因; 4.烟酒; 5.药物等。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已经被大量科学实验所证实。3.尽量避免性行为,大学生生理还未完全发育完成,性行为会对健康不利;且大学生应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性行为会对学习造成负担。4. 远离毒品 守护健康。毒品摧毁的不但是人的肉体,也是人的意志,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毒品及其危害性,增强抵御毒品的能力,珍爱生命,终身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最后,在营养理念上也具有认识上的促进作用。 之前就有人主张“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这就是在膳食营养上提出来的一种对健康与健康实现途径的信任是与新体验。 首先我了解到科学饮食“八字方针": “调整”:先吃水果后吃饭 “维持”:高纤维摄入,保证食物多样性 “控制”:控制肉、油、烟 "增加”;增加蔬菜、水果、奶、谷物以及薯类食物 然后,从日常开始从小处着手开始“认真”吃,然健康从“口”中来。 上面这些就是我通过一学期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对我的生活方式产生的改变,和在健康理念的认识上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所拥有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可表现在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运动的促进作用、营养促进作用、抗压能力的促进作用、精神性的促进作用等多方面。 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健康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通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学习,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培养和完善,有利于全面提高21世纪人才质量,更好为社会发展服务。 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让我们一起努力。

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论文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论文 ,欢迎阅读。

摘要:小学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校园风气、氛围,教师,以及同师长与同学的互动在各方面对儿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教师及学生本身等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使之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发展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二、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最后,儿童心理具有差异性。每个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心理发展的特征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儿童在各个年龄段普遍表现出相似的成长特征,但究其身心发展水平,依然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个儿童都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发展条件,这意味着既存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助力,也存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契机。因此,要尊重儿童心理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既保证其心理发展的自由度,也要保证其成长环境的积极性。

三、校园生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由许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学校教育因素。儿童进入校园后,校园便成为其主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校园是儿童最初接受社会化影响的理想场所,在这一环境中,儿童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有计划、有步骤的成长教育。因此,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相对于其他环境因素而言,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等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准。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其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要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引入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与热情,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校园风气与氛围等影响儿童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学校是儿童心理形成的早期环境,儿童在校园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养成最初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校园风气与氛围是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激励全体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学校环境结构的特征会影响到儿童人格的发展,如学校规则、校园气氛、规模大小、教室大小、座位安排、墙壁颜色以及通风条件等,都会影响到儿童心理发展。

再次,教师这一角色对儿童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就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学生具有模仿教师的天性,仿效教师是学生学习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以师生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基础,因此,教师施教的前提便是了解并理解学生。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全面认知是教师与学生发展良好关系的基点。而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则是其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尊重儿童,能够通过语言与动作适当对儿童进行情感的表达,真正关爱并包容儿童,才能够获得儿童的充分信任,以积极的态度融入校园生活;同时,在儿童所处的班级、年级以至校园环境中,要形成民主且平等的氛围,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

最后,与师长及同学的互动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进入校园后,儿童离开了熟悉的家庭,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对象增加、生活范围扩大,所处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外部因素的推动下,其心理发展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开始适应新的生活,调节自己因陌生带来的不安,自觉维持与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在这一时期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儿童的心理状态开始相对稳定,情绪波动变少,部分性格发生改变,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心理变化。尽管儿童的人际关系较为单纯,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巨大。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校园生活中,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同他人的交往能够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积极发展,从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共处,培养合作心理,为今后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四、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形成由校长、教导处、辅导员、班主任及所有教师共同组织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既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问题咨询,做到对学生心理问题有所掌握、有所准备,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引入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队伍的理论支撑。既可以将原有的思想品德课与青春期教育等相关课程有机结合,也可以有效利用活动课及各项校园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第二,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视教学中的尊重、理解、关爱与平等。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决定着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关爱及所处环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触觉,易受其影响,产生心理上的反应与波动。公平和优秀的价值冲突反映的是“个人权益与公共福利之间长久以来的紧张状态”:学校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则共同福利要先于个体学生的发展考虑;相反,学校如要彰显才干,个体发展的目标则要优先于学生群体的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应注重加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仅要重视培养辅导员、班主任等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也要加强专科教师及其他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整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有所提升。通过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教育模式与方法上进行改进,以合理适当的途径加强师生联系与了解,充分理解、关心、爱护学生,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三,应重视个体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特征,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小学阶段涉及儿童早期、中期及后期直至青春期的开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具体特征,强化学校常规教育,对其进行积极且正面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预防,应着重于学生心理的训练与引导,避免走向学科化和医疗化。同时,对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应及时予以咨询指导,同家长一同对其进行矫正训练,增进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提高其认知水平和人际关系技巧。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具体需求,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性,强化其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以及集体意识。

第四,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品格教育包括通性与个性的辨识,明与恕两个标准的重申与确立,以及个人的修养,特别要注意到意志力与裁节能力的培植。全面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加强学生沟通渠道的多样性,鼓励学生随时与教师、家长、同学进行沟通,使学生有意愿、有机会进行倾诉,改善以往忽视日常教学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其由文件、口号真正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并保证其行之有效。学校应同家长合作,在保证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氛围有利的情况下,发挥家长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

适合学生心理状况和能力水平的适度紧张的教育和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高效率的教育和教学。健康的学校气氛的创设有赖于这样一种适度紧张的教育和教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篇一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鲁迅先生说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要为儿童提供有吸引力、美的、实用的玩具,以唤起儿童的好奇心,促进他们智力发展。为儿童提供适应的环境必须包括生活、学习、游戏等几方面的内容,以使儿童的心理能和谐、均衡、全面地得以发展。少年儿童喜欢游戏,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儿童时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应该在乐趣中度过。然而,被称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并非是无忧无虑的童话世界,最近,100多名才读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们在接受北京市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心理测试时,回答“生活的是不是开心、是否无忧无虑”的问题时,大多数的孩子说“不”。负责这项“社会、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影响”调查的研究人员说,北京七岁儿童的社会、家庭压力已经很大。由此可见,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失去了“乐趣”。作为一名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现仅就“本文就如何增强儿童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 乐趣

一、方法不当,顾此失彼

由于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和就业难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因而导致“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分数第一”、“成绩至上”的精神包袱,更像一座无形的大山无情地压在“小太阳”、“小天使”、“小皇帝”、“小宝贝”们的身上。有些家长逼迫孩子从小就准备将来去“挤”升大学的“独木桥”。尽管上级再三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然而,任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提别重视升学率现象。教师晋级、评职称、评优评模、选先进、整顿、考核的主要依据仍然是所教学生分数的高低。“学生高分,教师受奖。”促进教育者只盯着考试分数。种种不利教学改革的因素造成当前仍有些教师常单纯的把“学习”与“刻苦”联系起来,过分强调“刻苦”二字,轻易地将“下苦功”和“高分数”划等号。常借用古人“头悬梁、准刺骨”等“苦读发”教训学生,将写有“一分辛苦一分才”、“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条幅张贴在教室作为鞭策学生刻苦学习的座右铭。学习固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但是要“适度”,任何事物需要有“度”的限制,适度而止,苦过“度”,就要发生“质变”,顾此失彼。例如:1995年春季,某地区为了准备迎接各级“统考”,教师压力大,负担重。有些学校的师生起早贪黑,两头不见日头,每日在学校的时间竟然长达14小时(远远超过了上级有关部门规定的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教者用最原始的方法,教得麻木,高度疲劳。学生们在老师的“看护“下机械地死记硬背老师们炮制出来的复习题和答案。各种任课老师争抢着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被“灌”得昏头晕脑,教师却特别强调“背多分”。导致大多数学生“望学兴叹”,更谈不上对学习有什么“兴趣”或者“乐趣”了。“分数第一”、“成绩至上”的精神包袱压得孩子们没有欢乐、没有假日;逼得孩子们成为“啃书本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学生吃不好、睡不好、休息不好,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怎能提高呢?

学习也要劳逸结合,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实践证明:8-1>8(每天从8小时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习效果反倒比整天8小时钻在书堆里苦读好)。

二、改革教法,培养能力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认真备好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寓教于乐(乐趣),寓教于戏(游戏),寓美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运用“多向交往”教学法,设法促使学生一同思考,创设一种能够进行课堂讨论的学习环境。作业少而精,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要大力提倡“快乐型”教学法,进行“愉快教育”,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收教育,增长知识。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变“学会”为“会学”。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据调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知识80%是在离开学校后经过自学摸索而获得的。

三、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教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寓教于乐”,把学生看课外书,看电视,游戏的时间还给孩子们。各科知识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时代不需要不敢在班门弄斧、“封闭型”的“书呆子”,而是需要“多艺型”、“创造型”、“发展型”人才。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看有用的书和好的影视节目,要让学生看富有教育意义和专题节目及各种讲座。还要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举办夏令营。这样,便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视野开阔、积累丰富的学习资料,潜移默化地在愉悦中获得知识。

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我们不得不呼吁:关心下一代,把乐趣还给孩子们。童年更需要乐趣,学生渴望七色阳光。学校要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坚决克服,彻底改变“分数第一”的现象。家庭要改变传统的旧观念,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培养自己的子女,要明白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凡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都是人才。教师要做教学改革的促进派,把欢乐还给孩子们。切莫让孩子们事倍功半,“死啃”书本,要多让他们回到社会这个广阔的大课堂中吸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名孩子成为健康发展的人,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篇二

《浅谈农村小学 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 发展和素质 教育的逐步深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作为 农村小学,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滞后并且明显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有的教师以"独断专行"的教育行为来捍卫在学生心目中"权威"地位,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社会上的一些对教育认识的偏差,也使得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针对以上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开展这项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 科学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 老师 学生 心理健康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 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学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阴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这些都是笔者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诊断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村小学面积大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4、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

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 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听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地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批评"惩"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打两下"、"批评"、"惩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省事无事",却不知是贻害无穷?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 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 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 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现,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87%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伤量之重。

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法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治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当前的 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 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征引起的烦恼,异性交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强迫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七、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7、其它形式的教育。

当然,有些有效的途径是靠教师们在亲身的工作体验中摸索出来的。只要我们有心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把这项工作做好。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与对策》

【摘 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青少年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新时期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当代青少年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和学校的教育问题等。只有了解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帮其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家长的道德品质、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等对学生的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与子女缺乏交流甚至对子女经常训斥。有的父母感情破裂、离异,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心灵。更有些家庭家长本身作风不正走上犯罪的道路,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可见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的追求教学质量、升学率,轻视了德育工作;重视课堂教学,轻视课外教育;重视尖子生,轻视“后进生”……许多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监狱,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而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活动,教育学生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一些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对学生影响很大,游戏,网吧,色情暴力影视,花花绿绿的世界,也对部分学生造成不良刺激,中小学生由于缺乏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非正常的心理。

以上是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点原因,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加强对家长的指导

现代社会家长们都忙于奔波生计,几乎没有时间去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因此,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访、校报等形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孩子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使孩子从小懂得: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做人。在孩子心目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与追求,因为崇高的理想具有鼓舞人们前进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可使人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充满希望和信心。

(2)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通过孩子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辅导与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技巧等。

(3)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注意力、记忆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关复习与遗忘规律的掌握,以及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等。使孩子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认识学习的价值,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

2.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

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问题是缺乏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甚至一些教师管理方法不当,导致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都要以科学、严肃的态度对待心理健康教育。

3.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首先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其次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除了运用相关课堂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外,更重要地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曾天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 陈忞,《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3] 丁锦江、王净,《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咨询》

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健康论文

适合学生心理状况和能力水平的适度紧张的教育和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高效率的教育和教学。健康的学校气氛的创设有赖于这样一种适度紧张的教育和教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篇一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鲁迅先生说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要为儿童提供有吸引力、美的、实用的玩具,以唤起儿童的好奇心,促进他们智力发展。为儿童提供适应的环境必须包括生活、学习、游戏等几方面的内容,以使儿童的心理能和谐、均衡、全面地得以发展。少年儿童喜欢游戏,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儿童时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应该在乐趣中度过。然而,被称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并非是无忧无虑的童话世界,最近,100多名才读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们在接受北京市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心理测试时,回答“生活的是不是开心、是否无忧无虑”的问题时,大多数的孩子说“不”。负责这项“社会、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影响”调查的研究人员说,北京七岁儿童的社会、家庭压力已经很大。由此可见,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失去了“乐趣”。作为一名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现仅就“本文就如何增强儿童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 乐趣

一、方法不当,顾此失彼

由于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和就业难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因而导致“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分数第一”、“成绩至上”的精神包袱,更像一座无形的大山无情地压在“小太阳”、“小天使”、“小皇帝”、“小宝贝”们的身上。有些家长逼迫孩子从小就准备将来去“挤”升大学的“独木桥”。尽管上级再三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然而,任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提别重视升学率现象。教师晋级、评职称、评优评模、选先进、整顿、考核的主要依据仍然是所教学生分数的高低。“学生高分,教师受奖。”促进教育者只盯着考试分数。种种不利教学改革的因素造成当前仍有些教师常单纯的把“学习”与“刻苦”联系起来,过分强调“刻苦”二字,轻易地将“下苦功”和“高分数”划等号。常借用古人“头悬梁、准刺骨”等“苦读发”教训学生,将写有“一分辛苦一分才”、“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条幅张贴在教室作为鞭策学生刻苦学习的座右铭。学习固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但是要“适度”,任何事物需要有“度”的限制,适度而止,苦过“度”,就要发生“质变”,顾此失彼。例如:1995年春季,某地区为了准备迎接各级“统考”,教师压力大,负担重。有些学校的师生起早贪黑,两头不见日头,每日在学校的时间竟然长达14小时(远远超过了上级有关部门规定的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教者用最原始的方法,教得麻木,高度疲劳。学生们在老师的“看护“下机械地死记硬背老师们炮制出来的复习题和答案。各种任课老师争抢着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被“灌”得昏头晕脑,教师却特别强调“背多分”。导致大多数学生“望学兴叹”,更谈不上对学习有什么“兴趣”或者“乐趣”了。“分数第一”、“成绩至上”的精神包袱压得孩子们没有欢乐、没有假日;逼得孩子们成为“啃书本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学生吃不好、睡不好、休息不好,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怎能提高呢?

学习也要劳逸结合,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实践证明:8-1>8(每天从8小时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习效果反倒比整天8小时钻在书堆里苦读好)。

二、改革教法,培养能力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认真备好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寓教于乐(乐趣),寓教于戏(游戏),寓美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运用“多向交往”教学法,设法促使学生一同思考,创设一种能够进行课堂讨论的学习环境。作业少而精,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要大力提倡“快乐型”教学法,进行“愉快教育”,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收教育,增长知识。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变“学会”为“会学”。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据调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知识80%是在离开学校后经过自学摸索而获得的。

三、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教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寓教于乐”,把学生看课外书,看电视,游戏的时间还给孩子们。各科知识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时代不需要不敢在班门弄斧、“封闭型”的“书呆子”,而是需要“多艺型”、“创造型”、“发展型”人才。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看有用的书和好的影视节目,要让学生看富有教育意义和专题节目及各种讲座。还要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举办夏令营。这样,便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视野开阔、积累丰富的学习资料,潜移默化地在愉悦中获得知识。

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我们不得不呼吁:关心下一代,把乐趣还给孩子们。童年更需要乐趣,学生渴望七色阳光。学校要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坚决克服,彻底改变“分数第一”的现象。家庭要改变传统的旧观念,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培养自己的子女,要明白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凡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都是人才。教师要做教学改革的促进派,把欢乐还给孩子们。切莫让孩子们事倍功半,“死啃”书本,要多让他们回到社会这个广阔的大课堂中吸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名孩子成为健康发展的人,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篇二

《浅谈农村小学 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 发展和素质 教育的逐步深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作为 农村小学,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滞后并且明显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有的教师以"独断专行"的教育行为来捍卫在学生心目中"权威"地位,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社会上的一些对教育认识的偏差,也使得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针对以上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开展这项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 科学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 老师 学生 心理健康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 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学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阴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这些都是笔者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诊断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村小学面积大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4、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

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 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听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地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批评"惩"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打两下"、"批评"、"惩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省事无事",却不知是贻害无穷?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 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 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 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现,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87%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伤量之重。

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法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治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当前的 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 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征引起的烦恼,异性交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强迫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七、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7、其它形式的教育。

当然,有些有效的途径是靠教师们在亲身的工作体验中摸索出来的。只要我们有心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把这项工作做好。

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利用家校协同方式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1对象与 方法

1.1调查对象:选择我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先进(标兵)单位复评检查的中小学校,学校分别是高(职)中10所,初中9所,小学7所,共26所。其中1所高中,市区学校11所,农村学校15所。每所调查学校随机抽取师生6名作为访谈被试,被试来源与分配情况是小学4~6年级,每个年级师生各2名;初、高中每个年级师生各2名。师生各156名,男女比例为1∶1。1.2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编制了《侨乡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咨询、宣传与普及与教研等。其中机构建设包括功能室与相关制度建设;教学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 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团体辅导等;宣传与普及包括讲座、板报、校园广播栏目及社团活动等;咨询包括功能室开放、专(兼)职教师值班状况和咨询记录;教研包括学生心理测试与档案建立、课题研究和教育论文发表等。问卷经过相关专家评定、修改后,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信度,能真实反映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状况。访谈法,制定了师生对心理咨询辅导行为和态度的访谈提纲,随机抽取所检查学校部分师生,在指定地点进行访谈。1.3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正式调查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的工作人员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先进单位复评检查中进行,研究人员对被检查学校根据实际状况认真填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然后由研究人员在检查中核对和评定,保证所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最后统一收回调查问卷。抽样访谈是根据事先拟好访谈提纲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研究人员作好信息收集记录。调查研究分3组,时间2d,最后获得有效问卷26份,抽样师生共156名。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状况:所抽样的26所中小学中,100%都建立了组织领导,58%建立了功能场室机构,42%有专业和开展教学工作,50%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服务,81%开展宣传及普及工作,58%组织开展教研工作,31%总体工作开展较好。2.2侨乡中小学师生对心理咨询辅导的行为与态度:中小学生抽样中,84.6%认为进行心理咨询是有意义和必要的;26.9%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43.5%认为有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28.8%不敢去心理咨询;23.1%怕别人嘲笑;8.3%担心患有神经病。教师抽样中,90.4%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意义有必要;43.6%兼职心理咨询辅导;46.2%认为自己不会咨询辅导;75.0%认为忙,没有功夫;12.8%认为不是自己分内的事;5.1%认为自己都需要咨询辅导。2.3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差异比较:在抽样的26所学校中,城区82%建立了功能场室,9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91%定期开放功能室,100%有咨询记录,82%安排教师值班,82%建立了心理档案,91%开展了课题研究和相关论文撰写,有73%有专业教师。而乡村地区以上指标分别是40%、33%、20%、53%、33%、47%、53%和20%,两区域χ2值分别是4.547、13.095、13.595、8.474、9.758、6.205、5.488和7.867(P<0.05),城区学校功能室、社团活动、咨询工作、研究工作和专业教师5个方面显著高于乡村学校。其他指标,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学段学校在功能室建设、计划与总结、开展讲座、定期开放功能室、咨询记录、教师值班、心理测试与档案、课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和专业教师配备等方面的百分比,小学分别是28.5%、42.9%、28.6%、14.3%、42.9%、14.3%、14.3%、14.3%、42.9%和0,初中分别是55.6%、66.7%、44.4%、44.4%、44.4%、55.6%、44.4%、55.6%、66.7%和44.4%,高中分别是80.0%、90.0%、100.0%、80.0%、100.0%、80.0%、90.0%、90.0%、90.0%和70.0%。以上指标χ2值分别是4.487、5.338、10.575、7.283、8.607、7.171、9.988、9.697、6.872和11.250(P<0.05)。功能室建设、计划与总结、开展讲座、定期开放功能室、咨询记录、教师值班、心理测试与档案、课题研究、教育论文和专业教师等方面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抽样学生中认为心理咨询辅导有意义有必要、去心理咨询怕自己真的有神经病态度上城区87.9%和4.8%,乡村82.2%和12.1%,χ2值分别为0.935和2.149,城乡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敢去咨询、怕别人笑和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这3点行为和态度上,城区15.2%、10.7%和27.2%,乡村39.2%、32.2%和53.3%,χ2值分别是10.453、10.023、8.213(P<0.05),乡村显著高于城区。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的城区48.5%,乡村11.1%,χ2值为27.033,P<0.05,城区高于乡村。在不同学段上,认为心理咨询有意义有必要、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和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的行为态度上,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学;不敢去咨询,初中高于小学,小学高于高中;怕自己有神经病,小学、初中和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怕别人嘲笑的态度,初中高于高中,高中高于小学。

3讨论

3.1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和常规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上述调查结果显示,所抽样学校均建立起了以校长或德育副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近年在创建教育强市、文明城市工作的推动下,一半以上的学校建立起了比较标准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室,配备了专业教师。有一部分学校摸索出自己的特色和路子,建立起较规范、系统的教育模式。从2010年以来,开平市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A、B、C证的培训力度,到目前为止,持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A证8名,B证185名,C证5700名,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2所,地市级示范学校5所,县市级示范学校12所[2]。成立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示范课、教研论文评比、宣传与普及等工作得到了快速推进。侨乡中小学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抽样师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是有意义和必要的,相当一部分学生(26.9%)接受过心理咨询服务,不敢去咨询和对心理咨询服务有偏见或误解的认识比例较低。相当一部分教师(43.6%)兼职心理咨询辅导工作。观念、行为和态度积极的变化,主要原因是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各种矛盾交错反映在师生身上,使其成长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迷惘和困扰,师生主、客观上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增加,而且还与教育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人类精神疾病认识和精神生活质量关注提高有关。3.2城乡和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有差距: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在城乡间,小学、初中和高中间存在一定差距。上述结果显示,城区学校在功能室、社团活动、咨询工作、研究工作等常规工作和专业教师配备显著比乡村学校好。乡村部分学校建立了功能室,从规模和数量上都比不上城区,有些工作还不规范。城乡间这种差异,主要还是因为城乡间教育发展不均衡所致。上述结果还显示功能室建设、常规工作及师资配备高中比初中好,初中比小学好,这差距主要可能是与本地区教育不发达,教育关注的重心在初、高中有关。3.3城乡和各学段间学生对心理咨询辅导的行为、态度有差异:城乡间、各学段间学生在心理咨询辅导行为与态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上述结果显示,不敢去咨询、怕别人嘲笑和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这3点行为和态度上,乡村学生比城区比例高。城区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的学生比例高于乡村,归根结底是教育发展不平衡所致,专业教师主要集中在城区条件较好的学校,乡村学校较少,特别是偏远的学校更缺少。认为心理咨询有意义有必要、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和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的行为态度上,高中比例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学;不敢去咨询,初中比例高于小学,小学高于高中;怕别人嘲笑的比例初中高于高中,高中高于小学。原因首先是小学、初中专业教师少,宣传、普及不够,其次是不规范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可能还与学生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和对心理咨询偏见和误解有关。结论与建议:①主要结论: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和常规工作近年得到了较快发展。中小学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城乡和各学段间发展不均衡。专业教师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教育行政部门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领导和教师观念滞后,特别是仅有的专业心理教师没能专职教学,功能室没有正常开放。浪费了教学资源,同时打击了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严重抑制了本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②建议:建议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转变观念,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师生成长服务的一项基本教育内容;落实国家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要求;增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为骨干,以省、市示范学校为龙头,带动并促进本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品质,特色发展。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是至为重要的环节,以课堂为主 渠道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精心呵护,避开心理受到伤害,从多角度把握学生心理,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环境;学生心理;沟通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进步的阶梯。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了,但是嫉妒、依赖、压力等等,这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心理反映,往往是不易觉察的,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常常就出现:厌学贪玩,好斗生非;不讲诚信,说谎作假;好逸恶劳,浪费无度;不爱公物,是非不分;心胸狭窄,不够谦让等现象。究其根本,主要在于心理教育功能的确实。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灵健康成长

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疏导学生心理必须有一个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学校环境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令学生身心愉悦、陶冶学生的情操首先要有一个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一角放几盆花草,让学生赶到舒心怡神;教室的环境布置要注意色彩与内容的相互搭配;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学生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提高。老师要精心组织这样的学习合作小组,在课外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学习情况,采取差异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组成互助小组,每个人可以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包括学习、生活、兴趣、心理、情感等,让大家共同讨论,提出自己的解释。另外,建立优生和后进生“一帮一”的学习组织活动,老师鼓励督促,推动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

(二)拥有和谐乐观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培养孩子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品质兴趣的重要的场所。人是大自然中唯一懂得暗示的动物,孩子又最善于仿效,所以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暗示的意义具有强大的干扰力。不良和错误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有些父母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兴趣、 爱好 一概不知,对孩子的优良表现从来不闻不问,但对待孩子的错误,却非常在意,殴打起孩子毫不含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对学习兴趣不高,并经常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所以,学校要通过开办家长会、建立 家庭教育 研究会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让家长明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方面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全面、长效的过程,效力有时候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大多数家长都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普遍思想开拓,接受信息快捷,他们更善于学习现代教育的理念,只要学校引导,教师引导,家长一般都会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家长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呵护学生的心灵成长:要让家长树立一个教育信念:呵护孩子的心灵,培育孩子心灵的成长比读书考试更重要。老师要主动积极的联系家长,相互密切配合,做好训诫与勉励双管齐下的教育,不能学生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在家里又受到家长变本加厉的批评,伤害孩子的心灵,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老师批评后,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化解心理的忧虑,分析老师批评的原因,鼓励孩子改正错误缺点,乐观面对老师的批评,让他们觉得家庭是温暖的,父母的怀抱是温馨的。老师和家长要把握好批评与鼓励宽容的尺度,不能过分严厉,也不能过分宽容。健康阳光乐观的性格不可能在训斥与溺爱中形成,适度的批评和表扬比严厉的处罚或物质的奖励更能有效促成孩子优良品性的形成,表扬孩子与约束批评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批评与鼓励并行是奠定孩子愉悦人生的基础。

2.家长必须认真倾听孩子的诉求:家长要以平等和关爱的姿态和孩子对话,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要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诉求的机会,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疏导。特别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更应该和孩子多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说话,说错了也不要紧。家长不能以任何理由忽略孩子的存在,更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和孩子感情、思想的交流,尤其父亲必须要有耐心和爱心,和孩子一起游乐,一起学习,一起散步锻炼,关心他们的关注的问题,及时引导他们的情感和认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正确引导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人都是社会的个体,在引导孩子接近自然陶冶淳朴性情,关爱自然生态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服务意识与合作协作的意识,比如夏令营,比如社区公益活动,比如校与校之间的联谊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等,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培养孩子的健康完善的人格。

二、老师要注意自己的楷模形象?

小学生最善于模仿,善于崇拜,在他们心灵中教师的形象是伟大的,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慈爱、知识、公信、道德的代言人,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是社会的最高标准,是他们仿效学习的楷模。小学生会在某些行为发生的第一时间被“洗脑”。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要亲切、自然,可以批评,但不能辱骂;行为要热情大方,经常关爱帮助学生,不体罚学生,为学生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一)对待学生要真诚平等

一切伤害莫过于心灵伤害,尤其老师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巨大。一旦学生的心理上经常受到老师或同学的伤害,他们就容易走向极端,会变得冷漠孤僻偏执,处理关系容易冲动,偏离理性轨道,容易产生攻击性、报复性、破坏性等,以此发泄心理受到伤害的不满。为了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要以平等真诚的姿态对待学生的失误,尽量减少对学生心理的伤害。遇到问题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深思,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仔细观察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寻找与学生沟通的话题,在沟通中寻找学生发展的基石。

(二)让嫉妒心理远离学生

对学生来说,嫉妒心理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影响学习。同班同学之间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嫉妒引起的。例如:别人的分数高了,就说提前知道答案,或者老师提前辅导过等,这就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大家都想躲开他,不愿与他交往,逐渐被孤立。又如因嫉妒他人成绩而“打小 报告 ”,散布谣言,从而给自己造成不良的影响,导致人际关系氛围不好,于是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在班上打架斗殴,沦落为问题生等。因此,教师要及时适时地帮助他们。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机会,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定位。教育学生要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开创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转移学生的嫉妒心理。小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出现学习差距引起的,如果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差距产生原因,发掘弥补差距的动力,把嫉妒心理转化为积极努力的精神,每个阶段给自己确定一个奋斗目标,不断奋进,随着学习进步,嫉妒心理也会慢慢弱化,逐渐消失。

(三)多角度引导学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为人师者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能够从多方面去把握学生,从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对“管不了的学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解决。

1.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批评容易使人产生人格、自尊受到损害的自觉心理,为了获取人格的尊重,人们常常会采取对抗的方式反对处罚批评。小学阶段的学生发展成捣乱生,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老师过度处罚批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造成的。所以,老师对待“管不了的学生”应该首先要从尊重他们人格的角度入手,发现其优点和长处,创造适宜其展示自我优点的平台,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对他寄予的厚望,体会成功的幸福,促进其进步。

2.采取多元的教育方式。对于上课学习不投入,爱做小动作甚至打架爆粗的学生,教师一味采取批评的方式有时候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但如果面对学生不同的问题教育的方式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师生都会失去耐心和信心。老师不妨根据他的情况,找出深层原因,分析原因,从尊重关心的角度,从帮助寻找学习策略的角度入手,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不断的给予正面的激励,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促使他提高学习热情,树立自信,让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慢慢树立自己是个成功者的意识,这样慢慢会步入学习的正轨。

3.要学会保护学生隐私。创设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心理测试、治疗的环境和氛围,运用合理而巧妙的“保密方法”,要对测试的真实、可信度提供保障。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性,让学生毫无顾虑地说出自己的心声,及时做好__。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老师要正确认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当今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应努力对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创设更好的校园、班级、家庭等外在环境,合理运用教材内容、和谐师生关系,重视精神环境的建设。大数据时代的基层教育,对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时,应尽量做到家校结合、师生结合、家长和老师结合,巧妙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进行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心理健康干预,寻求最适合学生个体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尽可能减少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今后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许会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这有待教育专家和基层教师进一步学习研究。基层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梳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阳光的发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3. 浅谈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4. 浅谈如何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论文

6. 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小学心理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1 【关 键 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方法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也在日益横行,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这一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随之深入开展。因此,心里健康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可是他们受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影响,心里问题已经日渐增多,心里疾病的学生也已占了不小的比例。在我的身边就出现了几件令人震惊的事件。 四年级的胡某一次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老师问他原因时,他竟然说没有听清楚。老师严肃的对他说:“没有听清楚,你可以问老师,或者问同学呀,这并不是一个充分的理由。”可是他却非常的不服气,认为自己被老师冤枉了,所以被气的不行,并且与老师发生了冲突。老师只好请来家长一起进行教育。家长到校后问其原因,他不但不说,而且气愤的对他妈妈说:“我死了,你就不说我了。”胡某的妈妈也很生气的说:“胡某,如果你想死的话,就去死吧。”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母亲的一句气话却真的让儿子登上了四楼的窗台,老师在情急之下,迅速的拽回了胡某,这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还有一个12岁的孩子,张某。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自从父母离异后,他就跟随父亲一起生活,可是父亲忙于工作很少管他,这也让他慢慢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例如不好好学习,和别人打架。有时甚至一天打两三场架,而且下手特别的狠。其中就有一次,他和别人打了起来,老师问清原因之后知道是因为某位同学和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而他感觉是在欺负他,于是大打出手。当时也有很多同学说他特别爱骂人,也爱和别人打架。并且老师也从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背地里也在告诉他,如果有人欺负他就往死里打。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会发现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有的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胆小怕事;还有的沉默寡言,做事没有信心,心理欠缺,怀疑同学看不起他,别人在一起说笑,他怀疑在讥讽他,议论他。等等这样的事情不能不令我们为之担忧。因此,我们要从小抓起,从启蒙教育阶段抓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著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因此在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应做到面面俱到。 一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 *** ”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群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教师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进行深入开展。针对不同的年纪进行不同的教育方法。 低年级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各种游戏。有入学时的“自我介绍”游戏,内容虽然简单却能帮助孩子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还有“镜中的我”游戏,通过学生自己照镜子,学会自我观察、自我描绘,进行自我评价;“文明用语”游戏,通过学生的表演,使学生学会日常文明用语,无形中规范了孩子的日常行为;“称赞”游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称赞,使学生明白,应当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特长,知道称赞别人,懂得尊重别人,从而使他们的情感交流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种种游戏都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确立学习的榜样。 高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体现出方法的多样性,除了上述一些必要的游戏、活动外,增加了阅读材料、心理问答、谈心、交流等内容。比如,在学生答卷时发现焦虑的不良心理,为了让学生掌握调节、缓解焦虑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答卷情况,介绍一些好的方法,象“意识调节法”、“注意转移法”等等,也可以组织这方面较好的学生介绍经验。等等方法都可以在建立一定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弥补了低年级游戏活动的缺点。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也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学校教育也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学校各科老师应该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篇2 摘要: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要,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学生自我教育三条途径进行。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原则 途径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年上涨,而孩子又是每一个家庭的心肝宝贝,所以在物质生活方面,可以说孩子都不会受到委屈,但是心理健康却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我是小学的一名心理健康老师,在和孩子打交道的时候,发现他们有各方面的问题。有些孩子自私、冷酷,心里只有自己;有些孩子自卑没有自信;有的内向自闭;有的行为习惯相当差;有的受挫能力相当差;还有一些孩子孤僻、没有朋友,一大部分孩子总希望别人怎么做 ,从不想自己该怎么做。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面对这群孩子的种种问题,心里真的很担心,祖国未来的栋梁怎么能够在幼小的心里和成长的路上经历这些坎坷?他们成长不健康,不快乐!由此我自己也在反思,作为我,一位小学的健康教育老师,对于孩子们存在的这些问题,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更加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辅导,使每孩子都顺利渡过成长的快乐旅程!尤其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更加努力,更加关注,也因此对小学生健康教育问题作出如下分析: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1、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矫正问题。在平日的 工作当中,时刻就在关注著每个孩子,与同学们经常聊天,一起参加游戏活动,以便更加了解他们的内心和思想需求;每学期4-5次健康讲座对全校孩子们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在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言和行,还定期更换宣传栏,通过各方面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教育,利用班队课对 不同阶段的孩子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孩子们也把我当成了 知心朋友,遇到问题都乐意和我沟通、求助,当然我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使祖国花朵朵朵绽放! 2、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宽容。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老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时机的问题。就比如说我自己的孩子吧,每次考试过后很紧张,担心分数不理想,怕老师和我们批评,或者觉得很丢脸,开始我还没有引起重视,后来发现她的 心理负担越发加重,于是我就对她进行疏导,告诉她考试只是一个小小的检验,对于分数不理想的时候,也总是很宽容地对待,没有对其大吵大骂,是和她一起分析原因,总结错误,还时时鼓励她,说能力比分数重要,只要有进步就好,还和她一起去野外运动放松放松,久而久之,她也就没有这些顾虑了 ,恰恰考试的分数却很理想。我想宽容的对孩子肯定会促进心理健康。 3、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保密的原则。小学生心理较脆弱,对涉及孩子的隐私,心理辅导教师应有保密意识,以取得孩子信任、保护孩子心灵。这学期学校开运动会,孩子们大都热热闹闹去操场开运动会。结果一个孩子留在了教室,这也是我一个亲戚的孩子,因为这个原因,该班班主任把孩子送到了我这里。原来他留在教室是悄悄翻同学的书包,去偷东西。我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狠狠揍他一顿,狠狠骂他一顿。恰好这时办公室又来了许多孩子,大家看到这个耷拉着脑袋的同学,纷纷问他怎么啦。我赶紧说没什么,等其他同学都走了,我才对这个孩子进行教育。我给他列举了许多例子。最后和他约定,只要他不再犯,我就替他保密,孩子很感激我在同学面前替他保密,保证说不会有下一次。在后来的日子,这个孩子果然没犯相同的错误了。 4、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持续的原则。随着孩子的成长,其生活状况在发生改变,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遭遇的烦恼、失败、挫折、打击,如何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应伴随孩子成长的漫长历程。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重视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也要不断的学习心理知识,贴近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热心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路上的种种困惑,让每个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都是积极快乐的!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经历的途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学生自我教育三条途径进行: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 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物件,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需要专业化,老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老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 3、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物件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物件,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老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老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物件。个案教育一定要做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4、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的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自己设计心理调查表。测试的资料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资料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资料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分别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5、 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班尝试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试点班取得经验以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全校开设。老师根据各班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验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2、 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老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 3、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学校提倡多鼓励、表扬学生。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快乐的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4、 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学校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和郊游是集体活动,不能替代学生个体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弄一身泥,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三、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 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 2、 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物件,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 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已。 总之,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目标是奠定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当然,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创设平安社会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想只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小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重视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一定会培育出他们的健康心理。 篇3 摘要: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 健全人格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及原因。 在学校里,有许多小学生与常人大不一样,他们表面自尊但内心自卑;愿意进取但畏惧困难;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但消极的自我实现方式。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孤僻、冷漠、妒忌、不满、不思进取、破罐子摔碎等严重的逆反心理。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家长过分溺爱。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著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平时的高压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的心理负担愈加沉重,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少爱。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四是自身缺陷。有个别学生长相不好看或身体残疾,别人讽刺、挖苦,使他们心理受到伤害,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五是缺乏生存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认识不清,产生错位。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关心爱护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对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因此,要搞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必须对孩子充满爱心,对学生抱以保护、爱抚、友善、关心、热情的态度,用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心理不平衡、心理被扭曲受伤害的学生,通过心理的安慰、心理引导和心理咨询给以安抚和解脱。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说教或者心理卫生知识的讲解。那么,老师如何有效地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呢? 1、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 教师和家长在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帮教和矫正其心理失衡时,应首先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心理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捕捉教育时机,为他们选择和提供一些可读性强,又适合其年龄特征,内容健康的课外书籍,结合重大节日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平时组织学生观看健康的影像,组织参观烈士纪念馆,革命先烈纪念地,举行歌咏会、朗诵会等等,以此来分散和转移社会不良影响对他们心理的 *** 。教师和家长应该放下架子,同学生交朋友谈思想,摸清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才会见成效。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 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采用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同时,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其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精神。 三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渐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 2、关注差异,用爱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的教育物件,在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再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疏导。 结语: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现在,农村小学并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主要是班主任与家长及各科任老师共同配合,处处留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展开帮教,用爱温暖他们,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适合学生心理状况和能力水平的适度紧张的教育和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高效率的教育和教学。健康的学校气氛的创设有赖于这样一种适度紧张的教育和教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篇一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鲁迅先生说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要为儿童提供有吸引力、美的、实用的玩具,以唤起儿童的好奇心,促进他们智力发展。为儿童提供适应的环境必须包括生活、学习、游戏等几方面的内容,以使儿童的心理能和谐、均衡、全面地得以发展。少年儿童喜欢游戏,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儿童时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应该在乐趣中度过。然而,被称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并非是无忧无虑的童话世界,最近,100多名才读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们在接受北京市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心理测试时,回答“生活的是不是开心、是否无忧无虑”的问题时,大多数的孩子说“不”。负责这项“社会、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影响”调查的研究人员说,北京七岁儿童的社会、家庭压力已经很大。由此可见,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失去了“乐趣”。作为一名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现仅就“本文就如何增强儿童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 乐趣

一、方法不当,顾此失彼

由于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和就业难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因而导致“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分数第一”、“成绩至上”的精神包袱,更像一座无形的大山无情地压在“小太阳”、“小天使”、“小皇帝”、“小宝贝”们的身上。有些家长逼迫孩子从小就准备将来去“挤”升大学的“独木桥”。尽管上级再三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然而,任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提别重视升学率现象。教师晋级、评职称、评优评模、选先进、整顿、考核的主要依据仍然是所教学生分数的高低。“学生高分,教师受奖。”促进教育者只盯着考试分数。种种不利教学改革的因素造成当前仍有些教师常单纯的把“学习”与“刻苦”联系起来,过分强调“刻苦”二字,轻易地将“下苦功”和“高分数”划等号。常借用古人“头悬梁、准刺骨”等“苦读发”教训学生,将写有“一分辛苦一分才”、“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条幅张贴在教室作为鞭策学生刻苦学习的座右铭。学习固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但是要“适度”,任何事物需要有“度”的限制,适度而止,苦过“度”,就要发生“质变”,顾此失彼。例如:1995年春季,某地区为了准备迎接各级“统考”,教师压力大,负担重。有些学校的师生起早贪黑,两头不见日头,每日在学校的时间竟然长达14小时(远远超过了上级有关部门规定的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教者用最原始的方法,教得麻木,高度疲劳。学生们在老师的“看护“下机械地死记硬背老师们炮制出来的复习题和答案。各种任课老师争抢着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被“灌”得昏头晕脑,教师却特别强调“背多分”。导致大多数学生“望学兴叹”,更谈不上对学习有什么“兴趣”或者“乐趣”了。“分数第一”、“成绩至上”的精神包袱压得孩子们没有欢乐、没有假日;逼得孩子们成为“啃书本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学生吃不好、睡不好、休息不好,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怎能提高呢?

学习也要劳逸结合,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实践证明:8-1>8(每天从8小时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习效果反倒比整天8小时钻在书堆里苦读好)。

二、改革教法,培养能力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认真备好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寓教于乐(乐趣),寓教于戏(游戏),寓美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运用“多向交往”教学法,设法促使学生一同思考,创设一种能够进行课堂讨论的学习环境。作业少而精,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要大力提倡“快乐型”教学法,进行“愉快教育”,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收教育,增长知识。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变“学会”为“会学”。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据调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知识80%是在离开学校后经过自学摸索而获得的。

三、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教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寓教于乐”,把学生看课外书,看电视,游戏的时间还给孩子们。各科知识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时代不需要不敢在班门弄斧、“封闭型”的“书呆子”,而是需要“多艺型”、“创造型”、“发展型”人才。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看有用的书和好的影视节目,要让学生看富有教育意义和专题节目及各种讲座。还要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举办夏令营。这样,便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视野开阔、积累丰富的学习资料,潜移默化地在愉悦中获得知识。

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我们不得不呼吁:关心下一代,把乐趣还给孩子们。童年更需要乐趣,学生渴望七色阳光。学校要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坚决克服,彻底改变“分数第一”的现象。家庭要改变传统的旧观念,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培养自己的子女,要明白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凡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都是人才。教师要做教学改革的促进派,把欢乐还给孩子们。切莫让孩子们事倍功半,“死啃”书本,要多让他们回到社会这个广阔的大课堂中吸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名孩子成为健康发展的人,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篇二

《浅谈农村小学 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 发展和素质 教育的逐步深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作为 农村小学,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滞后并且明显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有的教师以"独断专行"的教育行为来捍卫在学生心目中"权威"地位,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社会上的一些对教育认识的偏差,也使得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针对以上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开展这项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 科学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 老师 学生 心理健康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 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学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阴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这些都是笔者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诊断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村小学面积大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4、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

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 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听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地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批评"惩"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打两下"、"批评"、"惩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省事无事",却不知是贻害无穷?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 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 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 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现,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87%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伤量之重。

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法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治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当前的 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 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征引起的烦恼,异性交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强迫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七、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7、其它形式的教育。

当然,有些有效的途径是靠教师们在亲身的工作体验中摸索出来的。只要我们有心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把这项工作做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下: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1、首先,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2、 其次,心理健康可以使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自主独立性,适应新环境,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学生生活。

3、最后,心理健康利于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的简介: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心理健康

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 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 方法 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试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 儿童 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言必谈中考、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学习成绩决定了一切。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 ”的表现。有的学校评“三好学生”基本上也成了“一好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当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各中小学虽然早就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更不要说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了。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切切实实抓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浅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摘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被关注度逐渐增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我国的一些政策的指引和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现状指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只有增加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认真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向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 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不仅应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更要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培养,使自身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不仅要充当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充当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心灵净化者,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如何指导中小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二、国家政策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早在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在1999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提出:“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 教学方法 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育部在1999年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后,又于2002年9月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和指导。国家的重视大力的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这短短的20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大陆发展历史时间较短,保持着快速、高效的发展态势,也同时存在着底子薄、水平低等诸多问题。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学生德育教育相关文件,使得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种相关研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归纳起来目前理论界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课题所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分析和研究。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郑硕果,2011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余国良,200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余国良、王永丽2002)等。

(2)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例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肖�婵,2005)、《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评述》(张冲、孟万金,2006)、《中美两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禹瑛,2005)等。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例如:《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潘珊红,2007)、《中小学多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陈国胜,200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误区与对策》(邱阳,2005)、《 传统文化 视野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隋立华,2012)。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现状及发展的研究。例如:《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现状及其对策》(严海辉,20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王莉杰,201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姚光勇,201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能力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李照,2010)。

(5),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例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之一》(朱小敏,2010),《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本研究》(穆卉,20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张英,2002)。

四、结语

我国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大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由于国家的重视和业内人士在各个领域不断的研究,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相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消极倾向,如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等。为此,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摸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与普及工作研究工作等方面的不足,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教育决策部门制定更加符合实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继续努力。

ma of more days and months and years t

浅谈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克服 吕桂萍 晓理:剖析嫉妒之害,指明进取之路 鉴于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可组织学生摘录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如“嫉妒是亡身的毒蛇”。“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等,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心里意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关爱: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 激励: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 在帮助落后者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即“感到强烈的喜悦、欣慰、幸福……还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意,甚至会有一种要马上做点事作为报偿的欲望”。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疏导: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越对手的过程。“合作”是指学生群体为了共同目的而相互协助以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以前对小学生强调竞争多了一点,而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实际上这正是导致学生产生嫉妒等不良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优化学生间的人际关心,在组织学生进行适量和适度的竞争同时,必须强调、强化与之互补的“合作”。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缩短与后进生的心理距离 万 焱 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自然要经常与后进生交往。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后进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通常后进生给我们的印象是麻木,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表面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后进生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从微观上看,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特点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后进生复杂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要想让后进生敞开心扉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有效的转化他们。 一、运用期望理论 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要对后进生充满信心和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进行交往时,才会减少无意中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几率,让师生的心靠得越来越近。教师的期望也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期望的作用。所以,教师不应该放弃后进生,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牢固树立后进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对他们满怀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接触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爱好、尊重和期待,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愉快的心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也只有这样,后进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教师接受到后进生良好的反馈后,他的“热情期待”再次受到强化,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产生良性循环。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这是后进生发生转变的重要环节。 二、利用身体言语沟通 人与人沟通的类型十分复杂,除了言语沟通,还有一种较重要的是身体言语沟通。身体言语语沟通是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心理学家经过严格的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我们知道,表面上后进生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因此在与后进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因为这也是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利用空间距离的缩短 空间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办公室里,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师生间的不平等性明显拉大。在与后进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他们边走边谈,也可以请他们坐下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室座位的编排上,可以让他们的座位尽量靠前。而不要总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排在前面。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课桌排成圆形或半圆形,学生自由选择座位,与教师围坐在一起,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是在平等的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也自然缩短了。 四、利用鼓励 来自学业的失败,使后进生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处处表现出自卑感。消除自卑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次在课上与学生谈到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时,一位女学生不好意思的说:“不知为什么,哪个老师表扬我,我就感觉特别爱上哪个老师的课,不知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同学们都深有感触的说:对!就是这个样子,我也是。看来表扬和鼓励确实能够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进生来说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与一位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聊天时,当我问到他最近学的怎么样时,他一改以往的沉默不语,自豪的说:“语文老师说我比以前有进步了。”后来经了解因为他在听写字词时,比以前有一点进步,语文老师及时鼓励了他。这小小的鼓励,对这位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教师的鼓励之所以对后进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后进生很少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更不用说是表扬和鼓励了。因此,对后进生来讲,老师的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教师在鼓励后进生的同时不但缩短了教师和后进生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五、利用班级环境 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教师来说最可以利用的也是最能利用好的便是班级。从物资环境来讲,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班级心理环境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能催人积极上进、团结,人际关系和谐。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班级中,后进生也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的乐趣,与老师的关系自然也非常和谐。初中一年级的一位男同学对我说:“老师,我感到很没意思,每天都是上学、放学、吃饭、睡觉,总是在机械的重复。”可想而知,在学校、在班级找不到一点快乐的学生,他就是再怎么努力,成绩也不会有很大提高。所以,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对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如此,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与老师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后进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逐渐往好的方面发展,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便得心应手了。 后进生的转化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后进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及易出现反复,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无论怎样,只要教师与后进生的心灵相通,心理相近,并努力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以顽强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赵丹阳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及矫正 韩晶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懒惰心理就像一道城门,打不开它,提高素质、能力又何从谈起?因此我就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 懒惰心理的表现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6、厌恶疗法。做一个小丑娃放在写字台上,每当发觉自己有懒惰的心理或行为时,就在小丑娃的脸上画一笔,或涂些颜料,久而久之.再看或丑娃丑陋的样子,就会提醒自己改掉懒惰的习惯。 总之,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战胜懒惰,战胜自我,才能不断地前进。参考资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