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美国经济评论期刊下载

发布时间:

美国经济评论期刊下载

一、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作者来稿请寄给杂志社编辑部,切勿寄给个人,以免丢失。为便于匿名审稿,来稿格式要求:在第1页只须写出论文的中、英文标题、作者姓名、单位、通信地址、邮编电话及电子信箱地址;第2页及以后的内容是文章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和参考文献。二、来稿应学术严谨,有理有据,能反映该学科学术前沿的学术水平,并能对该学科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三、严格遵守著作权法,若发表的论文引起著作权纠纷,一律由作者负责,本刊不负任何连带责任。四、凡本刊发表的文章,一律文责自负,不代表编辑部意见。五、来稿请用版芯40×45、5号字单面打印(将清样与磁盘一起寄来,如果不寄磁盘,可用电子邮件发送。六、本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2)《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中的引文标注规定。来稿注释一律用尾注,请勿用脚注或夹注。注释采用实注,不要采用国外的虚注,即括号中人名加年代的注释法。注释、引文和参考文献,请注明详细来源,(1)著作:包括作者姓名、书名(如果是外文须标明外文版或中文版)、页码、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2)论文:包括作者姓名、文章名、所载报刊名称、出版年号和期号。(3)英文注释、引文和参考文献以《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为标准。请严格按本刊统一格式标注,格式可参考本刊2005年各期。七、来稿若是复写稿、复印稿、打印稿、铅印稿,需注明是否专投本刊。未注明专投字样的前述稿件本刊不拟采用。八、来稿切勿一稿多投,如发现一稿多投,本刊将予以追究,公布一稿多投者名单,不再发表其论文,并要求这些作者消除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交纳其论文的编辑费、打印费、校对费等费用。九、来稿以8000字左右为宜,一般不宜超过10000字。限于财力和人力,来稿一律不退。十、一般情况下,编辑部会对来稿作修改或删节,如果不同意修改、删节,请来稿时注明。十一、本刊系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研究数据库核心期刊,并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按其要求请投稿者来稿时必须提供:(1)100~200字的论文摘要(浓缩基本观点);(2)3~5个关键词;(3)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包括详细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城市名、邮政编码以及电子信箱。十二、如果作者查询稿件采用情况在查询网不通的情况下可来电话或来信询问;如果作者欲将其稿件改投其他刊物,请来信或来电询问本刊处理意见后再作处理。十三、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这一长串代码的话,一般人如果不仔细看的话,都很看不清楚。

到期刊的主页或者利用Jstor数据库

你是代表电脑里面的一个英文字母他这个维系散文雨伞

中国经济评论期刊官网

正规,不收取版面费。中国经济评论期刊网版正规,不收取版面费。《中国经济评论》杂志是由经济日报社主办的省级期刊,是一本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月刊。它的出版地区是北京。

中国经济评论杂志,月刊,本刊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刊载内容涉及的栏目:、焦点透视、商业观察、中经阅读、区域治理等。经新闻总署批准的正规刊物。中国经济评论杂志的办刊宗旨为“反映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成就,关注宏观经济趋势,解读新商业模式,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核心理念为“做专业、深度与独特价值的守望者”。主管单位:经济日报社周期:月刊主办单位:经济日报社创刊:2020年出版地区:北京国际刊号:2096-8345语言:中文国内刊号:10-1691/F投稿邮箱:,投稿备注联系方式并注明《中国经济评论》。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期刊荣誉: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主要栏目:开卷 本期聚焦 高端访谈 焦点透视 中经智库 商业观察 中经阅读 历史钩沉发表指南:<一>结论之后,应有致谢部分,对国家科学基金、资助者或支持者、提供指导和帮助者、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表示感谢

中国经济评论投稿影响查重,确保没有抄袭。投稿系统会显示文章的查重结果。如果查重率高的话,我们会仔细查看。一般对查重率超过20%的会直接退稿。还有一些作者将拒稿稍微修改,比如改变题目,重新再投。对于这种情况,系统会自动显示出来,我们会拒稿并警告作者。

能。中国经济评论收录的论文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维普期刊网收录、本刊MARC数据、本刊DC数据、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在维普能查。《中国经济评论》是由USA-ChinaEntrepreneurAssociates,Inc,USA主办的期刊,经济类学术期刊,反映国际经济理论领域与经济改革进程中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期刊内容涉及到宏微观经济分析、经济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以及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管理科学、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研究论文。

美国经济评论百年经典论文

有关金融发展理论的文献综述总裁: 周建成 博士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标志: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经济学教授罗纳德·I·麦金(Ronald I McKinnon)和爱德华·s·肖(Edward S.Shaw)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73年,他们两人各出版了各自的著作。麦金农的著作是《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由布鲁金斯学会出版;而肖的著作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由牛律大学出版社出版。他们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断,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在他们看来,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不能处于抑制状态.为此他们主张"深化"金融或在有关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由以前的零散观点到那刻已成了系统性的理论分支。本文将按时间顺序把金融发展理论分成四个发展阶段,最后并对其进行比较和简要评价。本文目的在介绍金融发展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让读者对其有初步的了解。第一:1973年以前思想可以归结为金融发展理论的源泉。金融发展理论是由麦金农和肖两人于1973年创立的,麦金农和肖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各自的著作中都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走金融自由化道路的激进主张。从这种意义上讲,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和杰里米·边沁等人在各自的著作中所表述的自由主义思想可谓是麦金农-肖理论的渊源。金融发展理论的另一渊源是有关金融之于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思想或观点,因为金融发展理论的实质是突出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方面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至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熊彼特在其成名之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出版)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进一步指出,金融和发展具有如下的关系;"在这种意义上的信贷提供,犹如一道命令要求经济体系去适应企业家的目的.也犹如一道命令要求提供商品去满足企业家的需要;这意味着把生产力托付给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完全均衡状态的简单循环流转中出现经济的发展。"(pl07,中译本第119页)在20世纪50、60年代 约翰·格利、爱德华·肖、亚历山大·格申克龙、休·帕特里克、朗多·卡梅伦、约翰·希克斯和雷蒙德·戈德史密斯等人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为麦金农-肖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下面本文着重对格利与肖、帕特里克和戈德史密斯的观点作一简介。1:格利与肖的观点。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经济学教授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在50年代所做的开创性研究集中体现在两篇论文上,即发表于1955年9月号《美国经济评论》上的题为"经济发展的金融方面"一文和发表于1956年5月号《金融杂志》上的题为"金融中介体和储蓄-投资过程"一文。在这两篇论文中,他们阐述了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各种金融中介体在储蓄-投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960年由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的《金融理论中的贷巾》是格利和肖以前观点的汇总和发展。该书中,他们认为,货币不是货币金融理论的唯一分析对象,货币金融理论应该容纳多样化的金融资产.而货币只是无数金融资产中的一种。他们还认为,除货币体系(包括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外,各种非货币金融中介体也在储蓄-投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根据收入-产出帐户上经济单位(或部门)的收支状况,把整个经济划分为盈余单位(或部门)、平衡单位(或部门)和赤字单位(或部门)。在整个储蓄-投资过程中,盈余单位是储蓄者,赤字单位是投资考,经济单位(或部门)在储蓄-投资过程中的这种"专业分工",乃是债务、金融资产和金融中介体赖以存在的基础。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储蓄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性投资水平。格利和肖的另一突出贡献是区分了"内在货币"和"外在货币"。在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时或在进行转移支付时发行的货币被称为"外在货币", 在政府购买私人证券时发行的货币被称为"内在货币"这种区分对于麦金龙和肖金融发展理论的介绍是必要的2:帕特里克的观点。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他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文(该文发表于1966年1月《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中指出,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需求追随"方法,它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反应,金融体系不断发展。也就是说,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了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另一种是"供给领先"方法,它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鉴于理论界对后一种方法的相对忽视,帕特里克认为应该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并且指出,在实践中,需求追随现象和供给领先现象往往交织在一起,但不可否认,在需求追随型金融和供给领先型金融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即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领先型金融居于主导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追随型金融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不仅如此,最优顺序问题也可能在部门内和部门间存在。接下来,帕特里克着重考察了金融发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的出发点或参照物是金融资产与负债存量和实际资本存量的关系,因为他事先假定在资本存量和实际产出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帕特里克指出,金融体系对资本存量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高了既定数量的有形财富或资本的配置效率,因为金融中介促使其所有权和构成发生变化;第二:提高了新资本的配置效率;第三:加快了资本积累的速度。3:戈德史密斯观点。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出版了他那历时六年完成、资料详实的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戈德史密斯,中文版,1994),提出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概念,讨论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金融结构模式,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开创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基础。戈德史密斯认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包括各种现存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经营方式、金融中介机构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等。他依据主要数字指标,高度概括性地将世界各国的金融结构分成三种类型,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金融结构进行了历史纵向和国际横向的比较,得出了各种金融结构类型的不同特征。在建立金融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戈德史密斯对金融发展进行了开创性的深入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发展研究必须以金融结构在短期或长期内变化的信息为基础,找出金融发展的道路。更为有意义的是戈德史密斯秉承西方经济实证分析的传统,创造性地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标,最为重要的是金融相关比率建立了决定一目金融相关比率的重要因素:货币化比率、非金融相关比率、资本形成比率、资本产出比率、外部融资比率、金融发行比率、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比率和新发行乘数,及其实用计算方法,讨论了金融相关比率在近百年来变化的趋势及原因。第二:金融发展理论正式形成阶段。即1973年,麦金农和肖两人各自著作的相继向世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这个划分包括到 80年代末 巴桑持·卡普尔、维森特、加尔比斯、马克斯韦尔·J弗赖伊、杨帕尔·李、唐纳德·马西森和尤恩·热·丘)等人基于麦金农和肖的分析框架,相继提出的一些逻辑严密、论证规范的金融抑制模型。也就是说对麦金农-肖理论进行了扩展。但我们这里主要介绍麦金农和肖两人的观点。受二战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影响,麦金农(1973)和萧(1973)放弃了以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金融体系为对象的研究方法,转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麦金农和萧发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政府一般对利率实行严格的管制。在利率管制下,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使实际利率往往为负。负实际利率一方面损害了储蓄者的利益,削弱了金融体系集聚金融资源的能力,使金融体系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另一方面向借款人提供了补贴,刺激后者对金融资源的需求,造成金融资源供小于求的局面,此时需要实行信贷配给。而国家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分配金融资源,这损害了金融体系在配置资源中的功能。实际上,在大多数金融受到抑制的经济中,存、贷款利率都有上限。而且,在发展中世界,很少存在竞争的银行体系。尽管私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补偿性余额来逃避贷款利率上限,但是一些国有银行和大多数公共部门借款看来还是遵守的。在银行确实遵守贷款利率上限的情况下,可贷资金的非价格配给现象必然发生。信贷不是根据投资项目的预期生产率.而是根据交易成本和所感知的违约风险来配置的。担保品的质量、政治压力、"名誉"、贷款规模以及贷款经手人暗中收受的好处等也可以影响信贷的配置。即使信贷的配置是随机的,投资的平均效率也会随贷款利率上限的下调而降低,因为收益率较低的投资项目现在也可获利。原先不申请银行贷款的企业家现在也进入市场。这样.当利率定得太低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逆向选择就会发生。麦金农强调了在金融受到抑制的经济中投资收益率的发散性:"面对收益率的巨大差异,把发展看作只是单一生产率的同质资本的积累是严重错误的……让我们把'经济发展'定义为处在国内企业家控制下的现有投资和新投资的社会收益率的巨大差异的缩小"。利率上限在四个方面使经济发生扭曲。第一,低利率使入们偏向于更多的现在消费和更少的未来消费,从而使储蓄低于社会最优水平。第二,潜在的贷款人从事收益率低的直接投资,而不是将钱存入银行再由银行贷出。第三,那些能以低的贷款利率得到资金的银行借款人会选择资本密集型的项目。第四,具有低收益项目的企业家在潜在借款人之列,这些企业家不愿意以较高的市场出清利率借款,因为这样做会使他们得不偿失。在银行的筛选过程带有一定随机性的情况下,对一些得到资金的投资项目来说,其收益率将低于市场出清利率所设置的下限,这使得整个社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偏低。针对那些金融受到抑制的经济, 麦金农和萧地的政策建议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取消上述金融抑制政策,通过放松利率管制、控制通货膨胀使利率反映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水平,使实际利率为正,恢复金融体系集聚金融资源的能力,达到金融深化的目的。在论及金融发展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时,麦金农放弃了传统货币金融理论中货币与实质资本是相互竞争的替代品的假设。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落后的金融制度使投资不是依赖于外部融资,而是依靠内源融资。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潜在的投资者无法以非货币金融资产作为储蓄保值的对象,如果实际存款利率为正,潜在的投资者就会以货币作为保值手段,此时的货币成为投资的先决条件或渠道。如果货币的实际收益率---真实利率增加,内源融资的资本形成机会也会扩大,这就是所谓的"渠道效应"。另一方面,内源融资资本形成机会的扩大使生产者所持有的实质现金余额增大,提高了投资者的信誉,投资者获得外部融资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因此,渠道效应提高了储蓄水平,促进了资本形成,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而萧(1973)则提出了"债务媒介论",认为货币是金融体系的一种债务,而非真实的社会财富,货币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各种媒介作用,通过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促进储蓄和投资。麦金龙和肖的理论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亦如下:1:新颖地方. 麦金农-肖理论是一般均衡理论在金融理论中的运用,是经济自由主义在金融理论中的代表。在麦金农-肖理论形成之前,主导性看法是金融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不同,金融部门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干预。麦金农-肖理论对此提出了质疑,主张应当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对金融的干预。这是麦金农-肖理论的一大特色。理论上,麦金农和肖批判和抛弃了新古典理论和凯思斯主义理论。即那种认为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和结构转换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助于发展的观点。他们主张推行金融自由化(其后果是利率提高),在利率较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虽较大、投资数量较多以及投资质量较高,所以,金融自由化政策既能避免通货膨胀,又不致引起经济衰退。这既不同于凯思斯主义者的观点(凯思斯主义者主张采取低利率政策来刺激投资),也不同于货币主义者的观点(货币主义者主张把控制货币发行作为稳定经济的有效手段)。麦金农-肖理论的这一独特之处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另外,麦金农对金融、财政和外贸三者关系的深入考察和精辟分析,有助于人们了解经济扭曲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也使麦金农-肖理论从一种观点上升为较完整的体系。因此,麦金农-肖理论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不容低估。2.麦金农-肖理论的不足之处。他们的金融深化理论只注意到货币在集聚金融资源中的作用,忽视了金融体系通过信息生产有效配置资源,以及管理风险、实施公司控制等其他功能,所以在麦金农和萧的理论框架中,金融部门并不创造财富,经济依然被割裂为实质部门和金融部门。更重要的是,在经典的索罗增长模型中,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力,资本形成主要影响经济增长的水平,但是对长期经济增长率没有影响。而在金融深化理论中金融发展只能影响资本形成,并不影响全要素生产力,这大大削弱了金融发展理论的价值。尽管在麦金农和萧之后许多经济与金融学家致力于发展和完善金融发展理论,然而其研究仅限于对麦金农和萧的理论进行计量检验,依然没有回答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力有何影响,因此,金融发展理论未能得到实质性发展,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日渐式微。Robert·Locus(1988)断言,在经济增长中,经济学家们过分强调了(badlyover stress)金融的作用。而发展经济学家则以忽略金融体系的方式表达了对金融发展作用的质疑(AnandChandavarkar,1992)。第三:金融发展理论在90年代的最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在汲取内生增长理论的重要成果的基础上,将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体(或金融市场)并人模型中,模型的复杂程度随之提高。我们把这新近发展起来的金融发展理论称为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把为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称为90年代众融发展理论家。四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与麦金农-肖学派的重要区别在于,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直接对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建模,而麦金农-肖学派或者把金融小介体和金融市场视作给定的.或者只对它们进行比较简单和明确的处理。根据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金融发展理论形成于1973年,其后(20世纪70和80年代)经历了最初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生增长理论(又称新增长理论)为金融发展理论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为金融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金融发展理沦家不再满足于对麦金农-肖理论的修修补补,他们明显地意识到金融抑制模型的诸多缺陷(如效用函数的缺失、对总量生产函数形式的限定和假设条件的过于严格等)以及根据这些模型提出的政策主张的过于激进(如对发展中经济或转型经济来说,金融自由化可能是不现实的)。鉴于此,他们在汲取内生增长理论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金融发展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有别于上一次发展.这次发展突破了麦金农-肖框架,把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体(或金融市场)并入金融发展模型中,尽管这样做使模型更加复杂,用的数学工具也更多。这些模型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直接对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建模,目的在于解释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是如何内生形成的以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何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不同于麦金农-肖学派的政策建议。内生增长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保罗·罗默(1986)和罗伯持·卢卡斯(1988)两篇经典论文的相继发表标志着内生增长理论的形成。内生增长理论家的基本观点是:经济增长是经济体系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换言之.内生的技术变化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依据假设条件的不同,可以把内生增长模型划分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居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在详细介绍这两个模型了。90年代的金融理论更加注重、融合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种实证关系大致可以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研究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研究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把银行和股票市场结合起来,研究两者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第四,深入到行业层次,研究金融发展和行业成长的关系;第五,再深入到厂商(企业)层次,研究金融发展(特别是股票市场发展)和企业资本结构的关系。他们的结论具有重要的含义。在许多具有新兴股票市场的发展中国家,银行担心股票市场的发展会对它们不利--使它们的营业额下降,而他们的结果表明并不是这样,对发展中的股票市场而言,其运行状况的初始改善使企业的杠杆比率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股票市场的发展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风险分担和信息汇总机会),从而使银行的营业额上升。他们的结果也表明,在具有发展中的金融体系的国家中,股票市场和银行具有不同的却又是互补的作用。据此他们认为,那些旨在发展股票市场的政策未必不利于现行的银行体系。1.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的独特之处和有用之处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是在70、8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和内牛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既是两种理论的融合又不是两种理论的简单融合,既有理论上的创新又有政策上的新主张。它试图利用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是如何内生形成的以及内生出来的金融体系是如何与经济增长发生相互作用的。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在理论模型中引入了诸如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质量等级和外部性之类的与完全竞争不相容的因袁。由于模型假设比较贴近现实,提出的政策主张比较符合各国的实际。尽管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对象不限于发展中国家,为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也基本上限于发达国家的学者,但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发展实践似乎更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2.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不足之处和发展前景综观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文献,不难发现,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似乎过于强调金融体系的有利一面,如他们的观点基本上集中在金融体系发展(或金融发展)的重要性上;而对金融体系的不利一面,特别是金融发展不当所导致的危害认识不够,如他们对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的研究有所欠缺,既没有研究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的根源,也没有研究金融发展转化为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的机理。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对其他国家的波及效应或许会把如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的兴趣点转向于此。另外.由于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理论本身尚处在不断完善之中,所以它的发展前景相当广阔,同时也意味着它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第四:结语通过学习介绍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金融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不可否认,金融发展理论的价值在我国是有一定限度的。我国国情比较特殊,如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正在转变等,这决定了我们不能盲目地搬用金融发展理论,我们既要看到各国金融发展实践的普遍性,也要看到各国金融发展实践的特殊性。需要指出的是,金融发展理论从创立之初到现在,一直侧重从宏观层次上研究金融发展,即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特别体现在90年代的研究上),有关金融发展的微观层次研究则略显欠缺。这或许是因为金融发展理论形成时间不长,理论体系本身尚在不断完善之中。显然,这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时间关系本文涉及的一些理论特别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间关系并没有在本文详细介绍,本文也肯定存在不成熟的观点还请老师详加指点。参考文献:1. 谈儒勇著 ,《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12. 刘仁伍著 ,《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3. 金学群著,"金融发展理论一个文献综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 朱勇、吴易风,"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9午第1期。5. 刘逖,"西方金融深化理论及其主要理论派别",《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六期。

资本主义制度出了问题 对于30年代大危机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迄今一般说来,人们并无异见。但是,是哪些因素导致大危机的爆发,特别是它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有无联系,这场浩劫能否避免,这些看法见仁见智,特别是80年后的今天,新的疑虑和旧的疑团,又都一并提了出来。这是一次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其原因:“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这个基本矛盾的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需要指出, 所以造成30年代大危机尤为严重的加剧原因, 与各国政府的国内政策中的失误和国际协调不力有关。长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迅速发展中忽视了经济结构失调的问题, 政府没有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在某种意义上, 这次大危机的恶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潜在经济问题和自由放任政策恶性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各国政府的政策负有主要的责任。这次生产过剩危机美国所受的影响所以最为严重,是由于:A,长达60多年的经济迅速发展和相对稳定时期刺激生产发展因素的逐步消失; B,固定资本大规模极盛时期也已结束; C,长期以来盲目投资造成的比例失调带来了严重恶果; D,严重的信贷危机使20年代盛行的分期付款的办法失灵; E,农业的长期性慢性危机加深了工业危机; F,企业开工不足, 失业大军的长期存在,使国内市场更加缩小;G,信用危机加深了工农业危机; H,高关税政策使世界市场愈来愈小。I,特别是胡佛政府在危机蔓延下,仍然坚持不合时宜的自由放任政策, 加剧了危机的恶化。但是这一时期同时存在如前面提到的潜在危机,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对潜在危机置若罔闻造成了恶果。30年代大危机使当时很多人不知所措,惶惶不可终日。恐惧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想不到”是极大多数人的反映。美国记者威廉·曼彻斯特说:“人民虽然身受其害,却都不懂得什么在作祟”。同情胡佛的专栏评述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32年评论说:“或许,在人类知识的现阶段,我们尚未具备理解这样一种大规模新型危机的条件,而这或许就是我们的政治、金融和工业领袖们在这一问题上失败的原因。有谁预见到了整个危机并预告了它的进程?据我所知并无一人”。“有人说,这是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它也是一次人类理解能力的危机”。 (《1931-1932年情势的解释》,纽约,1933年,英文版,转自黄德禄、黄安年编译:《19197-1939年的美国》,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77页)有影响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一书也说:“在1929-1933年,人们发现对于这个巨大经济机器,企业领导人并不了解,也无法控制”。该书还说:“在崩溃的最初几个月,难以理解的是,就在不久以前,乐观主义者还曾经相信,‘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而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步伐朝着以前认为不可能的繁荣水平前进’,有时还预言繁荣将是永久的”。 有关这类评论,我们还可以引述美国经济学家R·L·海尔布鲁克和保罗·萨缪尔森的评论。前者说:“姑且不论,最后的结局是否无可避免,至少在当时是没有人看出这种结局的。”后者则认为“还在1929年,仅在那次股票市场的大崩溃以前,专家们把美国说成处于永久繁荣之中的‘新时代’。上帝对那些过分骄傲的人实施了报复。”显然美国总统胡佛对于大危机前的潜在危机也是毫不在意的,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危机更无思想准备。在一个不短的时间里,他否认危机的存在和严重,确信传统自由放任政策可以帮助美国安度困境, 而不必采取强有力的反危机措施。他一直持乐观的观望态度和视而不见的驼鸟政策。他认为1929年的股市崩溃“只是一件孤立事件。”,说什么“对美国经济的前途,或对美国企业经营能力哪怕有丝毫的不信任,都是蠢事。”他把大危机看成“一种心理现象”,并用“萧条”一词代之以“恐慌”或“危机”,说这样不至于“那么吓人”。 他说:“不景气现象一定会让位于商业兴旺利润堆积如山的新时代。”并强调“这场危机的主要因素现在是存在于美国之外”。 1932年初,胡佛的财政部长、垄断资本巨头梅隆也说:“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所受的灾害。我也不相信我们的社会制度在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可以说,在当时美国和西方政界、经济界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在1929年秋季或突然爆发大危机,更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弊端。随着危机的持续恶化,他们由不承认、不理解发展到寻求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的解释。应当强调当时的舆论导向严重阻碍着人们对潜在危机的蔓延和大危机爆发的思想准备。许多人鼓吹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永久繁荣”阶段,“已经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美国不再有什么经济危机了。”前总统卡尔文·柯立芝在告别词中还说:“从来没有一个美国的国会开会时曾经看到比今天更为可爱的景象了。”胡佛总统在就职演说时也炫耀:“我们美国人民已经临近最后征服贫困了,这是国家的历史中所没有的”“美国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最舒适的程度。”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从华盛顿到尼克松》,美国政府出版署,华盛顿特区,1974年英文版,第226页)在竞选演说中,胡佛还一再宣称:“我们今天比任何国家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更接近于取得消灭贫困的最后时刻。” (《美国总统候选人竞选演说,1929-1972》,1974年英文版,第33页) 胡佛在1928年10月22日关于靠奋斗的个人主义哲学的著名演说中强调他的“美国制度中”个人主义精神,他说:“即便是政府管理企业能够提高而不是降低效率,我们对它的根本反对态度将依然如故和不会减轻的。因为它将破坏政治平等,它将增加而不是减少滥用职权和贪污腐化的现象。它将窒息创造发明精神.她将损害领导能力的发展.她将束缚和削弱我们人民的精神力量,它将消灭平等和机会,它将耗尽自由和平等的精神。主要由于这些理由,政府管理必须受到限制。” (《新时期,赫伯特·胡佛竞选演说集》,第149页,转自亨利·康玛杰编:《美国历史文选》,新泽西,1973年英文版,第224页) 美国共产党内的洛夫斯东集团也鼓吹美国例外论,说什么:美国是特殊的资本主义,它的核心是健全的,美国以进入了“永久的繁荣”时代,“胡佛时代是美国的维多利亚时代”,美国没有经济危机的前景。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是信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为代表的庸俗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主义。持这种经济思想的人欣赏市场的自由调节而不需政府的强力干预,认为主要通过政府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政策就可以自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度过经济困境。他们认为自由资本主义是“理想社会”,一旦国家强力干预经济生活,只能使这个社会变坏,而不能使他变得更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显然不可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危机。他们否认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并武断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可以应对任何经济周期的影响。胡佛的危机观正是这一思潮在30年代的典型代表。 我们再来看看大危机开始后胡佛政府的态度:1929年12月12日, 危机形势急剧恶化,胡佛则发表声明说: 美国经济形势已经“回归正常”、“基本上是好的”。1930年3月,他又宣布:“失业的最恶劣的影响将在60天内消失”。1930年5月2日,胡佛向国人宣布“我确信我们已走过了最险恶的一段”。1930年7月,胡佛对一些工商业代表来到白宫要求政府采取挽救危机的紧急措施时说:“先生们, 你们迟来了六个礼拜, 危机现在过去了”。1930年12月2日,他在国情咨文中宣称:“几个月前, 我们已经看到了经济复兴”。胡佛在1929年12月3日的第一份国情咨文中, 强调联邦政府还是少管闲事为好。1930年12月2日胡佛在第二个国情咨文中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1931年12月8日, 胡佛在第三个国情咨文中说:“联邦政府应最少最少地介入经济领域”“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和迫不得已的。”。9 《美国总统咨文汇编》,1974年英文版,第3卷,第2785-2788页01932年胡佛在竞选连任的演说中宣称:“我国今后100百年往那里走,关键在于恪守美国传统, 而不是乱搞什么新花样。”1932年12月6日, 胡佛在第四个国情咨文中又说:联邦政府“只能扮演一个规范性的角色,而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参加者。”(《美国总统咨文汇编》,1974年英文版,第3卷,第2068页) 同年8月11日,胡佛在接受提名总统候选人演说中又一再宣称由联邦政府来干预经济是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的。(《赫伯特·胡佛政府文献实录》,1963年英文版,,第504页)可见,在胡佛政府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哲学和反对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思想指导下,不可能对经济过热中的潜在危机给予高度注视,并采取相应防止的对策,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对于这些,沃尔特·李普曼在1935年评论说:“当大危机爆发时,几乎没有什么人对胡佛政府的个人主义传统或限制政府权力的主张提出什么批评。” (杰克·布利斯克维尔编:《美国经济和企业史观》,佐治亚州立大学,1985年英文版,第387页)还有人评论说”“当时人们确信胡佛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的政策,人们把胡佛不可更改的自由放任政策奉若神明。”(吉尔伯特·伯克,查尔斯·西尔伯曼:《为什么危机这样久》,转自《美国经济和企业史观》,佐治亚州立大学,1985年英文版,第402页)

本·伯南克(英文:Ben Shalom Bernanke,1953年12月13日-),美国经济学家,现任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1953年12月13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1975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7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5年6月,伯南克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2009年12月,伯南克当选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年度人物。2010年1月28日,获得美国国会参议院最终投票确认连任,2010年2月1日到任,任期4年。人物简介 本·伯南克本·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1953年12月13日-),美国经济学家,现任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奥古斯塔,1979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伯南克有神童的称号,大学入学考试SAT成绩1590分,离满分仅差10分,被哈佛大学录取。 伯南克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7年,曾担任经济学系主任。从1987年起成为美联储访问学者,期间1987年至1989年在费城联邦储备银行、1989年至1990年在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1990年至1991 年与1994年至1996年两次就职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2002年被布什任命为美联储理事。2005年6月,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10月被任命为下任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接替格林斯潘。2006年2月1日接任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1]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本·伯南克1953年12月13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在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名叫狄龙的小村子长大,父亲是当地的药剂师。伯南克小时候就表现出了自己在智力方面的潜质,小学六年级时赢得南卡罗来纳州拼字比赛冠军,如果不是后来在“edelweiss”(高山火绒草)这个单词中多加了一个“i”,他差一点就赢得了全美单词拼写锦标赛的冠军。 在高中时代,他就是加州SAT考试年度最高分获得者,大学入学考试成绩达到1590分,离满分仅差10分。高中毕业时,由于伯南克在各方面的优秀表现,他获得了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最高荣誉“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2] 1975年,伯南克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最优等成绩,并于197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伯南克最感兴趣的有两件事: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波士顿红袜棒球队。“进入麻省理工后的第一个秋季,我逃了许多堂课,就为了看棒球联赛。”伯南克回忆说。那一年,波士顿红袜队输掉了比赛,他至今仍为此伤心。同时,伯南克对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浓厚兴趣使他潜心思考和研究大萧条的原因,并开始长期关注通货紧缩对经济所构成的威胁。 伯南克的大部分生活都与校园紧密联系在一起。完成学业后,他直接把身份转换成了教师从事学术工作。1979-1983年,本-伯南克博士担任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助理教授;1983-1985年,他担任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副教授。这期间,他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论文,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停滞的根源所在。他并不重视美联储允许货币供应下降而造成的损害,而是将关注重点转移至美金融系统失灵的问题上。 1985年,本-伯南克博士转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经济和政治事务教授;1996-2002年,他出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主任,为这所名校吸引了不少经济学人才。在普林斯顿大学任经济系主任期间,伯南克除在学术方面颇有建树外,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也显露了天赋。他从不认为自己比同事们更聪明或者职权更大,而是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他也从不参与政治纷争。在从事教学活动期间,本-伯南克博士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访问教授(1989-1990)纽约大学经济学访问教授(1993年)。 2002年8月5日,本-伯南克博士进入美联储,作为决策委员会的候选成员,并于2003 年11月14日被推选为美联储委员会正式委员。2005年6月,伯南克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但是其实,早在正式进入美联储之前,本-伯南克博士就已经担任过一些美联储的职务,他是费拉德尔菲亚联邦储备银行(1987-89)、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1989-90)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1990-91、1994-96)的访问学者,此外,他还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学术顾问小组的成员(1990-2002)[1] 2011年11月,据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福布斯2011年度全球最有权力人物榜日前揭晓,负责监管世界最大经济体货币政策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位列第八。编辑本段当选理事当伯南克2002年被布什选为美联储理事的时候,他显得有些惶恐,不过这显然情有可原: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好友兼同事、经济学家艾伦·布林德此前在美联储副主席的职位上只呆了两年,就因为和格林斯潘意见不合而走人,重新回到了学术界。 本·伯南克在离开学术界进入美联储以来的近三年里,伯南克更多的仍然是表现出了自己的学者风范,而不像是一个体制内的政治决策者。凭借着自己脑子里的诸多新想法,他很快就为自己赢得了“个人创意工厂”的称号。他的自由思想方式在那些早就习惯了美联储高度谨慎行事风格的银行家和投资者中很受欢迎。 不过令人惊奇的是,虽然伯南克的思维非常独立和活跃,但美联储此时表现出了更大的宽容。在2004年一次采访中,伯南克表示:“我认为,我的很大一部分贡献,是我作为一名学术界人士、一名智囊人员所做出的。美联储里没有人试图来协调我的观点,也没有人叫我闭嘴。” 在进入美联储后,伯南克迅速展示了自己善于引导市场和决策层就某一焦点问题展开辩论的才能。2002年冬,美国经济界开始担忧通货膨胀的危险,他此时就出面暗示,美联储可能采用包括印发更多货币等非常规措施,来制止通货膨胀的出现。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金融市场的高度关注。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金评价说:“伯南克关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讲话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在向市场保证,美联储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来防止通货膨胀)。” 2005年初,世界金融市场再次将注意力投向伯南克的“世界正在遭受储蓄过剩煎熬”的经济新理论。他在这一理论中指出,美国的经常性账目逆差并不是美国人肆意挥霍消费的恶果,而是世界其他地区国家过分节俭的结果。伯南克的这一新理论已经成为了本年度经济界争论的一大焦点。 同时,伯南克在美联储中也以自己支持设立通货膨胀目标的坚定立场而出名,在这一点上,他少见地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意见相左。 在美联储工作期间,伯南克以善于合作、为人坦诚而深受同事的赞赏。他习惯运用其学术背景和对最新数据的缜密分析来解决当下的经济问题,然后用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的语言让人们了解他的想法,把复杂的经济问题讲得通俗易懂、直截了当。一位同僚这样概括未来的主席:“他性格有点腼腆,平常衣着朴素,与布什在高层经济决策职位上偏好选择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士相比,他显得非常另类。” 然而,这位一丝不苟的经济学家也会偶尔大发童真。今年早些时候,布什曾嘲笑到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参加会议的伯南克穿黑西装时居然穿着不配套的棕色袜子。第二天又有一个布什出席的会议,伯南克提前来到会议室,向其他的与会者每人发了一双棕色袜子。当布什驾到时,发现会议室里所有人都穿着棕色袜子。[1]编辑本段政策主张伯南克有一个绰号“印刷报纸的本”,这个绰号起源于他与格林斯潘在通货膨胀问题上的分歧,公众赐予伯南克这个雅号是基于他的一个观点:如果有需要,就可以通过大量印刷钞票的方法来增加流动性。 但是,伯南克认为这个雅号曲解了他的本意,他主张设定一个明确的通胀目标,即要在一定时期内使通胀率保持在某个特定水平。他认为,这样做既可以引导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也有助于美联储提高其价格稳定目标的可信度。 2002-2003年,在解决美国的通货紧缩问题上,伯南克就已经在业界获得极大的知名度,他当时极力鼓吹降息,结果导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降到1%(45年来的最低点)。 对于石油价格的上升,伯南克认为,石油和其它常规能源供应吃紧且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而全球经济的快速扩张带来需求的增长,在这种局面下,能源消费者可能在今后几年内感受到沉重的压力。虽然从长期来讲,能源价格的上涨有可能致使经济增长放缓,但我们认为,已然居高不下的油价不大可能进一步大幅上涨,因此油价对经济的长期影响应该在可控制范围内。 关于美国的“双赤字”问题,伯南克认为,美国外债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常项目的实质性转变”,这种转变将这些国家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借款者变成净放款者。穷国的钱对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于“全球储蓄过剩”与房地产泡沫,伯南克指出,在经历低迷后的世界经济复苏后,企业投资欲望低迷,而大量的金融资产在国际上到处寻找投资目标,美国乃至多国股市的崩盘仍使不少资金持有者心有余悸,于是,住宅房地产便成为最受青睐的投资领域之一。资金进入美国后,首先抬升股价,从而既鼓励消费者也鼓励投资者。当股市资金充溢时,这些资金又转向债券市场,导致房价上升,消费更加活跃。 伯南克还有一个理论贡献,就是主张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加入更多的经济指标来决定货币政策的取向,以便实现更加有效的经济稳定。并且,他也撰写了大量的论文来说明他设计的一些方法。[1]编辑本段学术成就在2002年之前,伯南克全部职业生涯都是在学术界度过的,学术成果丰硕,其中最有名的是他与合作者在一篇展望格林斯潘之后美联储政策的评论文章中,提出要给通货膨胀设定一个量化的控制目标,在一定时期内使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特定的水平,以便引导公众预期。 本-伯南克博士主要著作包括货币和宏观经济学,他出版过两本教材。他获得过Guggenheim和Sloan奖学金。他是美国计量经济学会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的会员。本-伯南克博士曾担任美国经济研究局货币经济计划主任,也曾担任美国经济研究局商业周期协调委员会成员。2001年7月,他被任命为《美国经济评论》编辑。此外,他还担任过一些民间和专业组织的工作,如出任纽约Montgomery 小镇教育委员会的成员等。[1]编辑本段主要著作《微观经济学原理》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以往教材对数学推导的过度依赖,更多地通过范例给出直观的经济学概念和观点。作者引入了一些核心原理,然后通过大量的事例给予说明,应用为数不多的核心原理解释绝大部分经济现象。书中还配有与这些原理相关的问题和练习题,以供学生课后练习使用。正是通过对这些原理近乎不厌其烦的分析与应用,以确保大多数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时能够对它们有深刻的理解并能扎实地掌握,相比之下,传统的百科全书式教科书使学生陷于众多复杂繁锁的细节知识中,以至于学生在结束课程之后,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本书的另一特色是加强了对学生的经济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读者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和解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实际问题。作为微观经济学入门水平的教材,它体现微观经济学的现代特征,并拥有相关网站支持,适合大专院校经济管理各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微观经济学的读物。 《宏观经济学原理》 这本教材涵盖宏观经济所有内容,不仅对古典框架和凯恩斯主义框架的宏观经济经典理论分别有详细阐述,而且对宏观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和数据的讨论都有描述。这本书和其他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以现代、应用性的视角对经典的理论予以回顾,对整个宏观经济领域都有深入浅出的描述。灵活的章节设定可以让老师们根据课时需要而加以选择;每个章节后面对概念和框架的小总结,可以帮助学生们梳理思路。另外、课后练习可以让学生们分析些真实数据而增强对宏观经济的感觉,这些数据也是实际经济生活中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们用到的数据。 这本书非常经典、通俗易懂,是一本理解现代宏观经济的参考书。了解经济学的人就会选择这本书。 《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 本书由伯南克等人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的经验提炼而成。它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对这些国家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面临的重大宏观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执行的经验做了系统的总结。通过这样一个分析视角, 我们对货币政策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以及如何运作, 就有了具体而微的理解。[1]编辑本段决策言论2010年10月15日上午美联储主席在表示,因为通胀率仍然过低,同时失业率居高不下,美联储准备采取新的行动,以刺激疲软的经济,在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发表的讲话中,伯南克阐述了采取新一轮非常规经济刺激措施的理由。伯南克明确指出,通货膨胀低于美联储的目标运行,是采取更多的措施刺激经济的首要原因。编辑本段《时代》年度人物北京时间2009年12月16日,美国《时代》周刊宣布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当选2009年 伯南克2009年荣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年度人物。伯南克被认为处理金融危机措施得当,成功避免通货紧缩。 《时代》周刊给出伯南克当选的理由是,在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他以“富于创意的领导能力”,令情况没变得“更糟”。 周刊总编辑理查德·施滕格尔在杂志网站发表声明说:“衰退是年度故事。如果没有伯南克,情况本会更糟。”资深记者迈克尔·格伦沃尔德说,伯南克“以创意领导帮助确保2009年成为虚弱复苏而非灾难性衰退之年”,“对金钱、职业、储蓄和国家未来具有无可比拟的支配力”,是“引领世界最重要经济体的最重要选手”。编辑本段财权双收美联储7月31日公布的年度财务信息报告显示,2009伯南克的个人资产增长了31%,达到248万美元。好事成双,就在前不久奥巴马总统签署的金融监管新法案中,美联储的权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充。而让伯南克喜出望外的是,美联储今后在行使对大型金融机构监管权的同时,原有的独立货币政策没有受到丝毫的削弱和损伤。 现年56岁的伯南克2006年接替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并在2010年2月获得总统提名而开始四年的连任。伯南克在小学六年级时就赢得了州际拼字比赛冠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离满分仅差10分而被哈佛大学录取;在哈佛,伯南克的经济学学习成绩总是排名第一,并于四年之后顺利进入麻省理工攻读博士。不出老师和同学的意料之外,喜欢读书的伯南克博士毕业之后选择了留校执教,而且在普林斯顿大学一干就是17年。 在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经济学系主任期间,以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史为研究方向的伯南克曾编著《宏观经济学原理》和《微观经济学原理》等教材,在这些著作中,伯南克主张设定一个明确的通胀目标,即要在一定时期内使通胀率保持在某个特定水平,以引导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同时有助于美联储提高其价格稳定目标的可信度。与此同时,伯南克主张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加入更多的经济指标来决定货币政策的取向,以便实现更加有效的经济稳定。这些学术成就不仅造就了伯南克知名宏观经济学家的地位,而且赢得了美联储的赏识。 在1987年成为美联储的访问学者后,伯南克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金融管理岗位。由于从费城联邦储备银行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达10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积累,加上斐然的学术成就背景,伯南克在2002年被选拔为美联储委员会成员,3年之后,接替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不过,伯南克并没有能像前任那样赶上美国经济大红大紫时的幸运,反而在任职不久即遭遇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伯南克挂帅的美联储在金融海啸之中扬起了宽松货币政策的樯橹。短短15个月内,伯南克将联邦基准利率从5.25%降至0,同时大胆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注入流动性。不仅如此,伯南克力谏国会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大规模救市计划,并在危机之后力举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使得号称美国历史上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尘埃落定。虽然这些激进的政策主张让伯南克招来了许多诟病,却让美国经济“避免了另一次大萧条”(奥巴马语)。为此,伯南克被美国《时代》周刊推选为2009年度人物,美国国会在去年也给予了伯南克19.67万美元的最高奖金。 当然,领过奖之后的伯南克还须面对如今美国经济的现实。目前的美国经济形势异常不明朗。总体经济会持续复苏,但是复苏步伐却非常缓慢,即便是在通胀还是通缩的问题上,美联储也没有太明晰的判断。正因如此,在前不久国会听证会上,伯南克坦承对下一步的政策难以把握。不过,话虽这么说,伯南克还是要作出对政策方向的明确选择。

讲的很清楚了、

产业经济评论期刊

先看看什么样的经济、管理类期刊才是核心吧!找几类看看,就大致知道所谓的类容了。【管理学核心期刊目录】1 管理世界 管理学 B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2 管理工程学报 管理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3 管理科学学报 管理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4 经济管理 管理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5 中国管理科学 管理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6 中国行政管理 管理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7 (中国)科技导报 管理学 D 8 管理现代化 管理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9 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学 D CSSCI来源期刊 10 国有资产管理 管理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1 经济体制改革 管理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2 科学管理研究 管理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3 科学学研究 管理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4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管理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5 科研管理 管理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6 企业管理 管理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7 外国经济与管理 管理学 D CSSCI来源期刊 18 未来与发展 管理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9 研究与发展管理 管理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20 预测 管理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21 中国科技论坛 管理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22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管理学 D 社科院核心期刊23 中国软科学 管理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24 中外管理 管理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经济学核心期刊目录】1 经济研究 经济学 B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2 财经研究 经济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3 财贸经济 经济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4 财政研究 经济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5 改革 经济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6 国际金融研究 经济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7 国际贸易问题 经济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8 宏观经济研究 经济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9 会计研究 经济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0 金融科学 经济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1 金融研究 经济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2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经济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3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经济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4 经济学动态 经济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5 世界经济 经济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6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经济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7 中国工业经济 经济学 C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18 World economy and China 经济学 D 19 保险研究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20 财会月刊 经济学 D 21 财经科学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22 财经论坛 经济学 D 23 财经问题研究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24 产业经济评论 经济学 D 25 城市发展研究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26 城市问题 经济学 D 社科院核心期刊27 当代财经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28 当代经济科学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29 当代经济研究(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会刊)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30 对外经贸实务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31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经济学 D 社科院核心期刊32 港澳新经济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33 国际金融 经济学 D 社科院核心期刊34 国际经济合作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35 国际经济评论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36 国际经贸探索 经济学 D 社科院核心期刊37 国际经贸研究(现改名:南开管理评论)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38 国际贸易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39 国际商务 经济学 D 40 国际商务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41 金融与经济 经济学 D 社科院核心期刊42 经济科学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43 经济评论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44 经济数学 经济学 D 45 经济体制 经济学 D 46 经济问题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47 经济问题探索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48 经济学季刊(北京大学) 经济学 D 49 经济学家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50 经济与管理研究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51 经济与信息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52 经济纵横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53 林业经济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54 南方金融 经济学 D 55 南开经济研究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56 农业技术经济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57 农业经济问题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58 企业经济 经济学 D 59 商业经济与管理 经济学 D 社科院核心期刊60 商业研究 经济学 D 社科院核心期刊61 上海金融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62 上海经济研究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63 审计研究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64 生产力研究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65 生态经济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66 世界海运 经济学 D 67 世界经济文汇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68 世界经济研究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69 世界经济与政治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70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经济学 D 社科院核心期刊71 税务研究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72 税务与经济 经济学 D 社科院核心期刊73 投资研究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74 现代城市研究 经济学 D 社科院核心期刊75 现代日本经济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76 消费经济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77 亚太经济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78 中国国情国力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79 中国技术经济科学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80 中国经济史研究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81 中国经济问题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82 中国劳动科学 经济学 D 社科院核心期刊83 中国流通经济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84 中国农村观察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85 中国农村经济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86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87 中国投资与建设(改名:中国投资)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88 中国土地科学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89 中国外汇管理 经济学 D 90 中国物价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91 中国注册会计师 经济学 D 92 中国资产评估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93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94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经济学 D CSSCI来源期刊 社科院核心期刊

经济方向的期刊太多了,搜搜产业经济这个词,就能有好多直接的期刊

所以说这方面的期刊信息并不是难找。学会使用平台,查一下《产业经济评论》经济学研究生论文发表,再查一下其他的期刊名,各种基本信息都能查到。

经济方向的(金融)不知道可不可以

产经评论是c刊。《产经评论》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是由暨南大学主管、主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和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经济类学术期刊。《产经评论》主要设有产业发展与创新、产业组织与结构、产业政策与规制、产业组织、产业与金融、部门经济、国民经济、国际投资与贸易、生态经济、环境经济、能源效率等栏目。

《产经评论》影响因子

据2019年5月12日中国知网显示,《产经评论》总被下载715928次,总被引15470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149,(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623。

据2019年5月12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产经评论》被引量为7864次,下载量为60207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产经评论》影响因子为0.60,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2337名,在经济学类排名(101种)中排第43名。

南开经济评论期刊

A类、B类期刊等的划分是各单位根据相关政策文件,结合自身研究特点,从国内外核心期刊数据库进行筛选,把和本单位研究方向结合相近的、办刊质量好的刊物,划归为A类期刊,其次为B类期刊,再次为C类期刊,以此类推。

由此可见,这类刊物是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科研考核标准制定的,不同单位制定标准也是不一样的。A类期刊也并不一定是核心期刊,在有些单位,没有被任何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报刊也会被划为本单位的A类期刊,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

获取刊物级别很简单,一般权威数据库中,以及期刊的官网中,对刊物的级别都有所体现,一般知网、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万方等平台都是非常权威的数据库,通过这些平台都是可以检索到期刊的详细信息的,期刊的官网需要作者稍加辨别,期刊真正的官网信息才可信,需要特别警惕仿制的假官网。

常见的国内刊物级别

有部级、省级、国家级、核心级几类。发表难度是逐渐上升的,选择刊物不必刻意追求高级别,高级别刊物固然比低级别刊物要好,但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也不是谁都可以轻易发表的,比如核心期刊,对作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普通作者没有足够的积累是很难发表的。

刊物级别的选择首先要参考具体文件,职称文件或者学校的具体要求以及其他方面的文件,了解清楚自己需要发表什么级别的期刊,再去做选择,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可。

F 综合性经济科学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 7. 财贸经济 8.财经研究 9.经济科学 10.宏观经济研究 11.财经问题研究 12.经济评论 13.当代财经 14.当代经济科学 15.经济管理 16.当代经济研究 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8.南开经济研究 19.经济问题 20.经济问题探索 21.现代财经 22.上海经济研究 23.财经科学 24.国际经济评论 2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7.经济纵横 28.中国经济问题 29.经济与管理研究 30.中国经济史研究 31.经济经纬 32.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3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34.生产力研究F11 世界经济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与政治 3.世界经济研究 4. 国际经济评论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国际贸易问题 7.国际贸易 8.当代亚太 9.亚太经济 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1.现代国际关系 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F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 中国经济管理 7.特区经济 8.开放导报 9.南方经济 10.宏观经济调控 11.中国改革 12.中国劳动 13.城市发展研究 14.城市问题 15.国际经济合作 16.改革与战略 17.中国流通经济 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F23 会计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财会月刊 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 6.审计与经济研究 7.中国审计 8.中国农业会计 9.广西会计 10.中国会计电算化 11.财会研究(兰州) 12.事业财会 13.财经理论与实践 14. 会计之友F3 农业经济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F4/6工业经济 (含F27)1.中国工业经济 2.管理世界 3.经济管理 4.经济研究 5.改革 6.外国经济与管理 7.经济问题探索 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9.企业管理 10.企业经济(南昌) 11.汽车与配件 12.中国建材 13.煤炭经济研究 14.中国电业 15.建筑经济 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 18.上海企业 19.集团经济研究 20.管理现代化 21.经营与管理 22.国有资产管理 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24.工业技术经济 25.电力需求侧管理 26.铁道经济研究 27.交通企业管理 28.旅游学刊 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F7 贸易经济1.国际贸易问题 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 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 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消费经济 8.国际经贸探索 9.商业时代 10.国际经济合作 11.国际商务研究 12.价格理论与实践 13.中国商贸 14.商场现代化 15.江苏商论 16.销售与市场 17.商业经济文荟 18.中国物价 19.中国市场 20.财贸研究 21.价格月刊F81 财政.国家财政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务与经济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 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8.财经问题研究 9.涉外税务 10.财经论丛 11.财经研究 12.中国税务 13.当代财经 14.财经科学 15.江西财税与会计 16.财会研究(兰州)F82/83/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限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证券市场导报 4.投资研究 5.金融论坛 6.保险研究 7.金融理论与实践 8.上海金融 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金融与经济 11.浙江金融 12.武汉金融 13.中国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现代金融 17.农村金融研究 18.国际金融 19.银行家 2008北大核心期刊目录

中国最好的经济学期刊1.经济学季刊2.经济研究3.世界经济文汇(改版之后)4.世界经济5.中国工业经济6.南开经济研究(改版之后)7.南方经济(改版之后)8.金融研究(不含垃圾实务版)9.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每期文章10来篇,发表难度还是挺高的,声誉不错)10.财经研究(每期文章10来篇,质量不错)11.经济学家(一直很低调沉稳,声誉不错)12.改革(曾经非常辉煌,近年受到版面费的负面困扰,但总体期刊水平并没有大弧度的下滑)13.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不错的杂志,唯一的诟病就是那些理事单位)14.经济评论(总体比较稳定,正在变得更好)15.经济学动态/外国经济与管理(说实在的,学术含量整体都不高,无非是些综述啊述评之类的,前者其实还不如后者,后者每期文章10来篇)16.财贸经济(本来就不是很好,这两年每期文章几乎翻了倍,正在变烂)17.财经问题研究(总体水平一直比较稳定,也算是老牌期刊)18.国际贸易问题(前些年收费表现不好,这两年好了些)

1.经济研究 2. 经济学动态3. 经济学家4. 经济科学 5. 经济评论6. 南开经济研究 7. 当代经济科学8. 当代经济研究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 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2.经济问题 13.现代财经 1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 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