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袁智勇南网研究生论文

发布时间:

袁智勇南网研究生论文

2020年储能产业巨头跃跃欲试,各路资本摩拳擦掌。伴随可再生能源发电进入平价时代,以及储能度电成本的持续下降,储能行业的“春天”仿佛又一次来临。 然而,冷静审视这一行业,商业模式尚不完整,技术标准还不统一,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仍未确定,成功项目案例寥寥无几……一场不期而遇的疫情,又给刚刚燃起的市场热情泼了一盆冷水。 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会议现场 “整个储能行业刚刚起步,仍需付出极大地努力,不论是服务于智能化的电子产品的消费电池储能,还是服务于移动机具的动力电池储能,以及服务于电力系统的电源储能,都要不断地创新和技术进步。”9月24日,在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原主任李俊峰寄语。 可喜的是,继用户侧、电网侧、发电侧的储能项目先后“引爆”市场,“可再生能源+储能”成为今年国内储能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各类储能“元年”概念层出不穷,储能应用热点切换频繁。数据显示,2020年装机达吉瓦级的储能项目将投运。 “要完善储能发展支持政策和市场环境,给予储能独立主体地位,完善价格机制,全局衡量储能的价值。”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总工程师彭才德建议。不少业内专家呼吁,如何明确储能的功能定位,使其具备独立的市场身份,是目前行业发展解决的首要难题。 “身份”认同迫在眉睫 储能并非新技术,与电力工业和大电网相伴而生的抽水蓄能,已有百余年 历史 。但与全球不少国家相比,我国储能“身份”认同却相对滞后。浙江南都能源互联网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建华表示,在完善储能参与电力市场规则时,应不断明确储能功能定位,让其获得参与电力市场的合理身份。 2018年,美国将储能列为独立的电力资产;2019年6月,英国对储能定义进行修订,将储能系统归类为发电设施。近年来,英国允许储能参与容量市场,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降低进入市场的储能装机规模要求,缩短结算周期等,使得小型储能供应商有机会参与市场,并防止大储能电站拆分成小单元参与竞价。这些国家总体上是降低储能参与市场的门槛,以鼓励储能发挥在电力系统中的多重作用。 “在商业模式方面,储能没有独立的市场身份,储能规模化的有效商业模式盈利能力相对薄弱,如开展共享储能,为新能源场站提供调峰辅助服务,缺乏调度政策制度保障,基本上是一事一议、一场一策,收益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于建华说,“建议应在‘十四五’规划中,将储能纳入能源或电力的顶层设计,明确储能规划配置、标准体系、运营管理,推动储能产业规模化应用。与此同时,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建立电力现货市场下的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辅助服务价格机制,给予储能电站独立身份,允许储能作为独立主体参与辅助服务交易,推动储能进入辅助服务市场,逐步形成‘按效果付费、谁受益谁付费’市场化储能定价机制,由市场平衡疏导储能投资。” 储能的不明确身份,直接导致其在计量和结算方面,衍生出诸多问题。电网侧储能方面,受《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的管制条件,储能无法进入输配店家向下游疏导,电网侧储能投资急停;电源侧储能目前主要依托调频辅助服务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盈利,辅助服务目前“零和”的结算机制和市场不定期调价,导致盈利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用户侧储能之前通过峰谷电价套利的方式制定的商业模式,受近两年“降电价”和现货市场峰谷电价不确定影响,致恐慌情绪增加;2020年以来,可再生能源配置储能应用大热,但由于目前仍属于强制发电企业承担储能投资成本,发电企业除了利用发电效益进行补贴储能外,并无其他收益,导致对此抵触情绪很大。 “首先因为参与电力系统的身份无法确认导致尚未形成并网体系,各地方鲜有明晰的落地政策和执行文件,导致各部门尚难对储能系统项目进行综合认定;其次,并网环节流程,标准尚未建立。在没有统一标准和制度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执行环节找不到主管部门的情况,使得储能的建设、并网过程管理不确定性较高。”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中心主管王皓怀分析。 在其看来,一方面,标准化、制度化应给予储能公平的准入;另一方面,市场化环境也应给予储能合理的商业模式。“应促进储能项目的电力系统运营主体身份确认,并网流程上实现标准化和制度化。还应依托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等机遇,考虑促进储能发展的因素,建立健全电力市场体系,让储能在市场环境中寻求自身的商业机会。”王皓怀建议。 “面粉有了,鸡蛋有了,奶油也有了,但是蛋糕还没出来。这就好比储能应从政策层面开始就把这一块蛋糕清晰地画出来,这样投入产出就会很清楚。该降成本的降成本,该提高产品的功能、特点和集成就要提高。”上能电气储能事业部总经理姜正茂形象比喻。继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委2017年印发《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后,今年5月,国家能源局正式设立能效和储能处,开展《 科技 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征集,进一步加快推进储能技术推广应用。此外,储能还被列为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等多个规划的重点任务,以及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年度行动计划中。作为能源转型的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储能发展被正纳入国家顶层设计与规划中。 市场模式亟待清晰 储能产业大规模发展的前提,是商业模式的清晰。当前,国内储能相关政策与市场机制相对滞后,尽管应用场景广泛,但绝大部分缺少盈利模型,业主投资储能的收益无法保障,导致国内储能应用进程缓慢、业主不愿主动配置。 “在美国,近两年包括未来三五年的储能发展路径非常明确。但在国内,储能商业模式并不清晰。”科陆电子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涵分析。 对此,深圳市盛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储能微网事业部总经理范小波表示认同。在其看来,电网侧和电源侧储能价格定位已经清楚,但在工商业和用户侧,储能项目落地依然困难。 “对于峰谷波差的盈利方式,唯一受困的因素是成本。但不能简单的理解成本下降就能取得好的收益,质量仍是制约盈利的关键因素。第二类商业模式是把热响应、热启动全部叠加下来,这一模式在华北、广东、安徽等地,已经率先落地。需求侧响应很简单,就是把用电负荷需要用电的时候就负荷平移一下,从而得到一定的补偿。但这一模式至今,并未真正落地用到。此外,通过储能进行充电站扩容的项目多数都在开发和落地,微电网、移动储能供电商业模式尽管盈利途径清晰,但仅仅依靠价格或坐等成本下降,盈利的途径处于表面。”范小波分析,“美国和欧洲现货市场通过储能改变现货收益,已经取得非常好的盈利,我认为未来中国可能产生的商业模式,应该包括现货交易、光伏消纳及PPA,以及一次调频。” 伴随应用生产导向时代的到来,不同的使用条件、场景、环境,将产生各种便利,差异化的商业模式,正备受储能业界期待。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今年7月全国产能产业巡回走访调研发现,光储充电站由单纯的充电功能逐渐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和数字空间,兼有健身 娱乐 、数字消费、公共服务等多样化的功能。光储充电站成为电动出租车司机生活新模式的重要载体。 不过,尽管多家逆变器企业在“531新政”颁布后都提出了“光储一体化”概念,但实际应用普遍在海外,国内有大规模储能应用的只有阳光电源、科华恒盛、宁德时代等少数几家企业,且多数项目都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进,与海外大量自愿安装建设形成鲜明对比。光储充电站实现真正落地尚需时日。不少受访者表示,从储能项目的实践来看,电池是储能项目商业模式的核心,也是制约储能项目实施的关键和瓶颈。 “从储能系统出厂测试和现场运行来看,不同厂家电芯的一致性、容量保持率、数据采集的可靠性等方面差异较大,部分厂家电池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故障率偏高。”国网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程利民分析,“希望业界重视产品质量、重视标准建设、重视行业培育。” 期成本低、使用年限长等复合特点的储能技术,现有储能技术难以支撑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应用。 “储能技术相应的商业模式目前还不成熟,很多 社会 资本对储能的投资仍呈观望状态。不断进步的储能技术与清晰的商业模式,是储能产业今后能否 健康 发展的关键。”袁智勇判断。 还应看到,技术性之外,安全性问题也是制约储能项目投资迟迟无法回收的根结所在。 华夏银行绿色金融中心副主任彭凌分析,储能项目因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其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站在传统银行的角度,储能还不算银行特别青睐的领域,技术储能虽然在进步,成本也在下降,清晰的经济模型却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我国正在大规模的铺设5G和新基建的建设,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伴随应用市场导向时代的真正到来,按照不同使用条件、场景、环境会产生很多便利化、差异化的商业模式,储能系统将不断升级与进化,产品功能和使用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革。”对于储能发展的前景,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信心十足。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邮箱:,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研究袁枚论文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摘 要:袁枚之《随园诗话》在清代诗话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颇受重视。它处于历代诗话之中,虽有很大影响,但是在其论诗中已有许多偏颇和不可取之处,文章主要谈了袁枚论诗的几点不足和见解,并对好的方面给与认可评价。 关键词:袁枚 随园诗话 论诗 不足 清中叶,《随园诗话》的问世,一方面是以往论诗的一个发展,另一方面因在当时的派别纷争中而打出旗号论诗,其或多或少会扭曲论诗的本旨。从总的方面说,袁枚论诗多了一分俗气,而使诗论缺少质润感,他的论诗诸多偏离“诗”的自然性,更多在论诗中论“诗派”的种种。袁枚在《诗话》中对某个诗派或流派或诗人的论述比较片面,没有放到整个历史域中看待诗人与诗,此外,《随园诗话》在论诗中所体现的人生趣味或观念上偶有矛盾之处。凡此种种,论诗中选取的诗文过于俗套,俗语滥词进入其中破坏了诗的纯美。然而,作为一部未被后世文人遗弃的论诗著作,它自有其流传于世的支撑点,袁枚所提倡的“性灵”之说是有可取之处的,“性情”是诗的起点,也是终点,它笼罩着诗,诗也因有情而变得鲜活,才可以称之为好诗。一下略从几处谈论一下对于《随园诗话》的看法与观点。 一、因时代而成的论诗曲笔 从整个文化潮流看,清代不是诗之盛产国度,它是文学在理论上的搏斗与进展,清人以前人文学基石进行炉炼,因而清代考据之学兴盛。乾隆时期,汉学大盛,之所以称之为汉学,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儒学各领域大都笼罩在汉代经师所倡导的朴实考据学风之下,在中国儒学史上形成了与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相媲美的清代汉学。在理论的升华和认识的深刻中,派别林立,各有己见,文学圣坛,蔚为大观。袁枚是清中叶的一位重要诗人,从其著作《小仓山房文集》中可见,其文学造诣也具有一定的功底,然而,在论诗时也不免会受时代影响而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局限,与以往的论诗著作相比,袁枚在论诗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走进诗的世界,而是在时代与诗的外围徘徊。比如,针对当时的“格调说”与“肌理说”,袁枚间接将论诗当作反对其它流派的武器,对不赞成的流派过于否定,以达己之观点,然而在这样的“诗论”斗争中,却没有把“诗”说清楚,不能从深度上达到对“诗”的玩味与追寻。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诗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是诗中有生活的味,淡却了这种“味”,诗就枯萎了。《随园诗话》之论诗,虽然主题鲜明,针对性强,但也往往在追求目的的情况下,疏落“诗为何物”的论诗内容。 二、诗的历史域与哲思理趣 袁枚论诗,在自己的论诗观点指导下,论旨也是比较明确的,通过举例,阐发主张,得出让他人身感同受的道理。《随园诗话》的论诗主旨从总体上是比较鲜明的,但是,在对某些所选诗的论述时,缺乏历史感和深刻的哲思,诗是在某地某时某种心境下心性超然而为之,不能片面贬驳诗人和诗作风格。如在论及诗人黄庭坚之诗时,袁枚评其“语言艰涩,作拗语以为古”,然而,放到那个历史时代里去看,却不失为当时诗人的独特诗思写照。不只是晦涩难懂,也是另辟蹊径,去寻找,去体现。诗应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审视,才具有时代文化意义。这同样也能体现诗人的特色。袁枚单纯的以诗语评论,就缺乏了历史感与全面性。 袁枚一贯反对用宋理学的观点去写诗,他在《诗话》中多次论到宋儒之学对当时诗坛的影响,批评按照理学要求写出的诗文。将理学视为诗的桎梏。认为宋理学是诗的束缚,是套框在诗上的枷锁。其实则不然,程朱理学所以兴盛,自有理学的生命所在,当然,宋代理学之礼对于人事行知有严格的规束,这或多或少在诗的身上有所呈现,但理学并不是诗的障碍。宋明理学追求“理”“格”,在“格”的基础上发挥情之尽处,达到“理”与“情”的圆融。宋学发展传统儒学的独特成分,主要是性理之学,即立足于天人合一观念,从性理角度,追溯儒家伦理道德本源。宋儒的追求,与诗之本性有同一性。诗人的情思在某种程度上受理的影响而具有哲思意味,宋理以礼约于人行,并非框架人的诗思。因而,论及宋儒学于诗不能一改而论,袁枚论诗中体现出厌理之约束,因而未能充分理解理与诗的关系。 三、论诗中的矛盾之处 袁枚论诗追求个性,因而在选取诗材时,也广取各家之诗,种类繁多,各有特色。在对每类诗的看法与论述中,出现了自相矛盾的观点。比如用典的准则,袁枚不主张多用典故,但在某些因典故而出色的诗中,却又赞其典妙。在诗与名的追求中,即主张追求诗名,又不赞扬因名作诗。袁枚其中一个鲜明的论诗观点就是反对以禅入诗。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以禅入诗”,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批评“以禅入诗”,袁枚在此处片面地将“禅”之作为“禅”,将“诗”之作为“诗”,但从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道、禅、释与儒都和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禅”入诗不是诗歌发展的桎梏,不影响诗的本性。“禅”是人们在经历生活后的体味,是人们理思上的超脱追求,它现于诗时,是一种朦胧的“禅味”,而不是让诗变成禅诗,“禅”又是人情思的一部分,那么“以禅入诗”和“性情诗论”是相协调的,袁枚的反对造成了与他性灵说的矛盾。他对禅与诗的对立性认识,也成了其主张性灵说的矛盾认识。 虽然在论诗时袁枚《随园诗话》不乏过失之处,但也是当时极具影响的一部论诗著作,在当时考据之风下,袁枚在诗论中提出了性灵追求,提出人的个性,人的特色,让诗成为人心灵的代言者,这也是自古大家所提倡的诗言情诗言志。 总之,论诗者要走进诗里,然后让诗走进论诗者的心里,明晓诗之理趣,阐发论诗人之意趣,体现出诗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少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清 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张健.清代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1997. [5]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清代学术概论[M]. 北京;中华书居 作者简介:殷洁洁(1985-),女,河南商丘人,安徽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1) 袁枚诗与白居易诗之“貌类”及内在成因 《文学评论》2005.03(2) 袁枚与高密派:乾隆时期诗学的交融与分野 《文艺研究》2004.06(3) 孔子诗歌理念与中国传统诗学的构建 《光明日报》2004.01.30(4) 清代曲阜圣裔的文化建树 《光明日报》理论版2003.08.05(5) 论袁枚古体诗创作 《文史哲》1999年第2期(6) 袁枚诗歌的禅影踪迹 《文史哲》2002年第1期(7) 袁枚诗歌的历史承递意义 (香港)《新亚论丛》2002第1期(8) 袁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兰州大学学报》1999第2期(9) 袁枚诗歌的美学特征 《兰州大学学报》2000第5期(10)论袁枚对乾嘉诗坛的历史贡献 《中国学研究》第四辑(2001)(11)清代曲阜圣裔剧作家考述 (韩)《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第7辑(2005.02)(12)清代曲阜戏剧作家之文化观照 《齐鲁学刊》2003第4期(13)“诗三百”与孔子的诗学理念 《齐鲁文化研究》2002年(14)清代曲阜剧作家及作品考述 《齐鲁文化研究》2003年(15)《桃花扇》与传统文化二题 《齐鲁文化研究》2004年(16)承递与开启:袁枚诗歌的过渡意义 《山东师大学报》2002.05(17)高密派诗人的文化品格 《山东师大学报》2005.05(18)田同之诗论与康乾之际山左诗学思想的嬗变 《山东师大学报》2006.05(19)绚丽奇诡 腾踔万千——袁枚《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诗赏析 《名作欣赏》1998年第4期(20)袁枚与清中叶妇女诗歌创作 《妇女学苑》1997年第3期

吴勇研究生论文插图

我认为是不应该被鼓励的。而且这种插图看起来真的很不美观,尤其是里面的小孩子,就像是唐氏综合症一样。

首先就是法人代表信息,负责人信息,这些教材插画设计到底谁在负责,他该负怎样相应的责任,另外就是人员信息,这些都将严惩不贷。

谁找吴勇设计的版图,而且还能一路通过,使用十年都没有人发现。这条生产线上牵扯广泛,何时才能有人出面解决,还孩子正常的童年。

吴勇他本身也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书籍专业的设计师,出任过中国青年出版社美编室副主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艺术顾问,人脉就比较广泛,他们肯定是一个整体的利益链利用这种方式来非法牟利。

袁隆平研究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以袁隆平为主题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专于人生百态,必将活出精彩 袁隆平致力于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成果,用数十年的时间救活了成百上千万的人类,但一生勤恳的袁老也有自己的人生。 人生科研至上,必将成就伟业。时至今朝,袁隆平仍旧挽起裤腿下田观察,有记者说:“若不是袁老的丰功伟绩,定会以为他是个地道的农民。”其质朴可见一斑。袁老一生奋斗几十年,不断实践,体现了胸怀天下的襟怀。作为我们青年一代,要对科研保有一颗坚定追求的心,要敢于追寻。北大博士生王麟,对科学饱含敬畏,用数年时间与动物粪便打交道,填补了国内戊型肝炎研究的空白。在科研面前,我们也要有不怕苦累的顽强意志,用一颗匠心成就伟业。 人生心胸宽广,必将有所作为。袁老研究初期,国际上很多科学家纷纷质疑他,甚至冷嘲热讽,但他没有停止钻研。而在如今的成功下,他反而苦练英文以便更好地为世界解决粮食问题。我们要学习袁老无比宽广的胸襟,心中有的并非私人恩怨,该有的'是能够造福人类的卓越的奉献精神。中国“核司令”程开甲,从英国学成归来后,并未在乎所谓“几级教授”的薪水,甚至还把自己的房子分出去和南京大学物理学的一对夫妇共住。可见,真正能够有卓越成就的伟人,心中有的从不是个人恩怨。做个胸怀宽广的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作为。 人生奋斗不止,必将收获满堂。袁隆平的半辈子都与那一片试验田共度。思考、实验、下田、研究,便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旧步履不停。程开甲为核事业终身研究至离世前的最后一刻;南仁东为中国天眼贡献生命;许渊冲已93岁仍不停止工作……如此的例子在中华民族数不胜数。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要传承这种终身奋斗与学习的精神! 人生趣味不减,必将拥有好心态。袁老虽没日没夜地长时工作,但爱好却没有丢。不仅会拉小提琴,还能跳踢踏舞。由此看来,我们青年,更要安排好学习和志趣,在学习之余有自己的爱好,锻炼自己的心性,培养情操。莫言握了半世钢笔,如今也开始练习毛笔字。像他那样的诺奖获得者都明白人生应有趣味,我们又何来理由不去增添生活之趣? 当代中国,袁老为我们带来了如此多的启示,望我们在未来能同袁老一样,活出精彩!

袁隆平论文的原始手稿公布

袁隆平论文的原始手稿公布,档案共134页,起止日期为1965年至1981年,包括《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原始手稿、选育计划、汇报请示提纲等十四篇文章,共九万多字。袁隆平终其一生,行走在稻田中

珍藏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一份珍贵资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写的、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

△袁隆平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手稿

手稿放在一本看似普通的棕黄色牛皮纸文件夹里,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

△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

档案共134页,起止日期为1965年至1981年,包括《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原始手稿、选育计划、汇报请示提纲等十四篇文章,共九万多字。一页页泛黄的纸张,记录了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汗水与赤诚。

△袁隆平的论文原始手稿目录

1959年到1961年三年间,我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粮食大幅减产。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袁隆平决心用所学专业解决粮食问题。

袁隆平:过过三年困难时期,没有饭吃,日子是真难过啊!特别是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人均耕地这么少,粮食安全是特别重要。中国人的饭碗要拿到自己手里面,不要靠人家。

1961年7月的一天,和往常一样,袁隆平行走在稻田里,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引起了他的注意。穗子又大又整齐,颗粒饱满,袁隆平高兴极了,估计这个品种产一千斤没问题,于是第二年他满怀期望地尝试了播种。

袁隆平:第二年我把它播下去,播了一千株很好地管理,天天到田里面去观察,望品种成龙。结果一抽穗,大失所望,高的高,矮的矮,早的早,迟的迟,没有一株有它的老子那么好。

虽然后续的试验并不成功,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却启发了袁隆平:这可能是一株由两个品种优势互补形成的天然杂交水稻。那么是否可以用人工方法,利用杂 种优势,培育杂交水稻?

△袁隆平撰写《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

水稻是自花受粉植物,一个小花既有雄花又有雌花,如果要让两个不同稻种杂交,用人工方法,给数以万计的花朵去雄、授粉,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设想;而另一条路径是,培育出一种雄蕊退化的水稻做母本。

于是,袁隆平踏上了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的漫漫长路。

△袁隆平(左三)在田间工作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炳然是袁隆平的博士,他说,水稻开花,从上午十点开始,中午结束,因此袁隆平需要在一天中最热的时段,到地里一株一株地检查。

赵炳然:雄性不育和可育的花药是有区别的,但是你站在田埂上面,你是看不出来的,你要下到里面去,你要在开花以后,刚刚完成开花的`和正在开花的,一穗一穗地去看。并且要选择晴好的天气,因为这样开花会更好,湖南的夏天或者秋天烈日下还是吃午饭的期间,是最热的时间段,在那样的情况下面,日复一日。

袁隆平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检查了数万株稻穗,终于,19 64年和1965年,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及附近生产队的水稻大田中,他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图注

发现植株的过程、选育计划……被一个字一个字清晰地记载了下来。

1966年2月28日,根据手稿整理成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期刊中,成为袁隆平“杂交水稻”设想的开篇之作。

△袁隆平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复印件

赵炳然说,这篇论文发表以后,被当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现国家科技部)九局的同志注意到,并推荐给了九局局长赵石英,赵石英认为论文很重要,向当时的领导汇报,此后,袁隆平的研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袁隆平的学生在海南南红农场沼泽中发现1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命名为“野败”。杂交水稻研究从此打开了突破口。

△袁隆平与同事潜心研究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标志着我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爱好自由、特长散漫”,但袁隆平却终其一生,行走在稻田中。袁隆平先生故去后,如今,儿子袁定阳又接过了父亲的梦想:“十四五”期间,他将在内蒙古兴安盟种植耐盐碱水稻20万亩,帮助当地水稻种植户实现收入翻番。

赵炳然介绍,按照袁隆平生前的愿望,十年后能够拓展一亿亩盐碱地种植水稻,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这样,每年多生产的300亿公斤稻谷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也许那时,他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就真的都实现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份原始手稿档案吧:红色的格纹纸上,那一个个整洁的手写汉字,如今已化作了播撒在大地上的种子。在袁隆平及其研究团队的努力下,我国粮食安全根基不断筑牢,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中国人终于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

李建武:我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2009年来到研究中心。《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是我们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科研工作者必读的一篇文献。我们袁老师经常跟我们说,水稻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电脑里面长不出水稻,书本里面的话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水稻一定要下田。他是这么跟我们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为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出后,举国轰动。

2021年7月3日,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王克剑研究员在杂志发文缅怀和回顾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一生,认为其终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为全球粮食安全和扶贫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 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 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白先勇研究论文

白先勇是一位存在意识极强的作家,这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存在主义的接受有着密切关系。本论文主要从白先勇早年的人生经历、他对存在主义思想的接受、他从情感的维度对人的存在的探索、他对人的存在的文化境遇的思考这四点来考察白先勇对人的存在困境的探索。全论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引言。当前学术界对白先勇的研究,主要关注他创作的艺术特色,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文本分析。而本论文则力求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深入白先勇的心灵底蕴,关注他对人的存在的困境的探索,进而探究他的存在意识,创作心态。

论文框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介绍

简要地总结论文主题,说明为什么这个主题有价值,也许还可以概述一下你的主要结果。

2、背景信息(可选)

简短地介绍背景信息是必要的,特别是当你的论文涉及两个或多个传统领域时。

3、新技术回顾

这部分回顾了与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

4、研究问题或问题陈述

工程论文倾向于提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学科则是用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来表述。在这两种情况下,有三个主要部分:

5、描述你如何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

论文的这一部分形式更加自由,可以有一个或几个部分和子部分。

6、结论

结论部分通常涵盖三件事,并且每一件事都应该有一个单独的小节: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列表与第3部分中给出的技术现状综述紧密相关。所有的参考文献都必须在论文正文中提及。参考书目可能包括论文中没有直接引用的作品。

8、附录

一般来说,太过具体的材料不适合在论文主体中出现,但可供考官仔细阅读,以充分说服他们。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