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才真正完完整整地看完这部电影,多少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也许是徐克作品中罕有的爱情片吧,也没有丁点儿的打斗和武侠情节,所以当初无论是在露天电影还是在VCD上,都未曾看过这部电影。虽然没有了具体的楼台相会和十八相送等情节,也删除了马文才这个看起来必不可少的人物,但这个故事的凄美婉转丝毫未减价,尤其是祝夫人找梁山伯写信给祝英台那段对白,可以说就是故事悲剧性和原因的精辟总结:“你不写?你以为愤怒就会改变跟英台的命运吗,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面的汉人,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我们这个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祝夫人。“够了,你不是再说我们,你这是在自怨自艾”梁山伯。“县令大人(梁山伯此时已是县令,无奈依然是权职卑微),我能为英台跪下,你又能为英台做些什么呢?”祝夫人。徐克在本片充份发挥了"旧瓶装新酒"的能耐,将一个传诵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成功地年轻化和现代趣味化,并适度加上了当时流行的同性恋话题,吸引住新一代观众,而结局的悲剧气氛亦能感动传统的观众,称得上是雅俗共赏的佳作。这个重拍版本与前不同的地方是鲜明地写出祝英台之父为了巩固朝中地位,藉女儿的婚姻攀附权贵的马家,祝英台女扮男装到崇绮学院读书,其实是继承祝夫人未竟之志,而她爱上男同学梁山伯的故事亦与其母当年的行径如出一辙。至于围绕在梁山伯身上发生的同性恋疑云,更是突破传统的新安排。吴奇隆与杨采妮的搭档擦出火花,两人成为新的金童玉女。"梁祝与小提琴协奏曲"经改编后作为本片的配乐基调,效果相当动人。相比前两天看过的濮存昕胡慧中版《梁祝新传》,那真算是一场闹剧了,但似乎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故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了,怎么去演绎每个人自己的想法,三级的《梁祝》自然是对这样一个传诵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的无耻糟蹋,但也有人会心怀好奇地去看,他看爽了可能会闭嘴偷乐,不爽了也可能会大骂一通,以显示自己维护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操。以下援引自网友的一篇评论,自己的笔触还是有限啊!现代唯美说《梁祝》: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至原发表讨论处》作者:远2003/11/05一对翩翩翻飞的蝴蝶,一曲优美的《梁祝》。从小就偏爱蝴蝶,就为了这《梁祝》。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桃花盛开,春光明媚,鹊儿吱吱喳喳,车子呀呀伊伊。英台,乘着春风,沐着阳光,来到注定和山泊缘聚之地。书库初识,饶有情趣,说笑打闹,同床共眠,不知你是男是女?一碗水,见证了光明磊落,无猜无忌。夜读,山伯那么认真,英台是不知所以。敲钟,有趣,挤眉弄眼,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糟了,要考试,怎么办?作弊!纸条伸手拿不到,山伯把它轻轻一踢,悄悄的到了英台手里。老师望过来了,山伯往他身前一站,快把视线挡住,“请问老师,诗经一共有多少篇,可以怎么解释?”“头悬梁,锥刺股”,山伯是因为我,英台长这么大,还是头一遭,没办法,豁出去了。课堂打瞌睡,山伯为英台顶罪,(嘻嘻!搞点小把戏糊弄老师,古时候就有好例子。)英台罚站心委屈,潸然泪下无奈时,一袭白衣映夕阳,暮色霭霭琴声丽。乐韵从手下涓涓淌出,吹皱一池春水,心泛涟漪。念念不忘,魂牵梦萦,少女春心,挥之不去,情愫初起。从此,或促膝长谈,或追逐嬉戏,化妆痴凝,春心已已。心心相印,形影不离。一幅幅美妙的生活图画,青嫩欲滴的爱情是如此真挚。英台要离去,山伯来相送,山坡上,依依不舍,深情相拥,终于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原来此山伯非彼山伯,吴氏山伯不是那个呆头鹅,早就知道英台是个女孩子。狂风暴雨,山洞躲避,一句“乱就乱吧!”冲破藩篱,男女之情,古今皆一。观音像下,山盟海誓。两情相悦,两心相许。我我我,你你你,两颗心誓要在一起。谈何容易,谈何容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有对称的门第。 一曲沈痛哀伤的楼台会,如泣如诉,互诉衷情,面对现实。怎么办?逃吧,绝不屈服,那怕只剩一线生机。漫天风雨催新梨,棒打鸳鸯两分离。这边厢,山伯伤重病塌上,杜鹃啼血溅信纸。心不甘啊心不甘,“我还没见到英台呢!”岂能就此别去?软软滑下的手,大大睁着的眼,盍然而逝终不闭。那边厢,英台倚窗盼信息,锵然一声琴弦断,血染信笺明心里。肝肠寸断呼苍天:“为什么,为什么,要先我而去!”眼里淌下的不再是晶莹的泪,白纱巾揩的是从心里流出的殷红殷红的血滴。鼓乐齐鸣,红色的衣服,红色的脸,红色的轿子,红色的嫁妆。红潮喧天,排山倒海铺天盖地。只是感觉不到喜庆,不像送亲,倒像是送殡,弥漫着说不尽的凄凄惨惨戚戚。“山伯,我来了!”扔掉鲜红的嫁衣,露出早已穿好的麻衣素服,任凭泪水雨水,洗掉一切矫饰。字字血,声声泪,“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清中有浓意,流出心底醉。不论冤或缘,莫说蝴蝶梦,还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至性至情,生死不渝,没能抵抗人间的封建势力,却能感天动地。乌云满天,狂风疾起,坟墓霍然裂开,英台挺身扑下去。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一对蝴蝶,翩翩双飞;莫说莫论,前世今世,传诵千古,还有梁祝。多年前拍的《梁祝》,当时被誉为唯美经典代表之作,现在什么时候重看,都一样令人动容。素有不文之称的黄沾,碰到千古情爱,就成了圣手,香港无人能出其右。一阕《梁祝》,词填得那么旖旎动容。天籁般的音乐绕耳,徘徊不去。张叔平的美指,泼洒得漫天缤纷的色彩,人物的造型,服装的设计,恰到好处,今天看起来仍然不过时。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徐克,擅长旧瓶装新酒,对于古装故事,情有独钟,还特别善于利用和翻新以往的叙事模式:假托故事,放手虚构;只求精彩出众,不拘事理考据。并在电影语言与特技手段的运用上全面创新。徐克拍新武侠片是一代宗师,玩弄起爱情文艺片却也是如此拿手。前半部分梁祝相识相恋幽默轻松,明亮活泼;中间十八相送深情缱绻,依依不舍,并开始蒙上忧伤抑郁的色彩;后面抗婚哭坟愤慨激烈,哀伤惨痛。前面的喜更忖托出后面的悲,两厢对比,把悲剧气氛营造到了极至,达到了高潮。色彩背景的运用也很好的为剧情服务,大色块的运用非常有情调,白色明丽是相逢,蓝色浪漫深情是相恋,依依不舍山盟海誓变成了橙色,最后浓烈悲壮的鲜红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抗争,感情浓烈,情景交融,把整部影片渲染得极度华丽唯美。细节的处理也很考究,匠心独到,处处皆围绕着突出主题。英台脚上的绳子代表了封建社会的束缚,脸上浓浓的粉像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戴上假面具般的虚伪,更突出了梁祝真心相爱的可贵。画在纸上的蝴蝶,犹如禁锢在封建势力下的梁祝,为后来的冲破束缚振翅飞向自由天地,作好铺垫,埋下伏笔。山伯坐着竹轿去提亲,风吹过单薄的彩礼,和马家隆重的下聘队伍两厢映忖,预示了此去只能是千秋悲剧。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戏中对这个爱情传说思想内容上的翻新改造,使之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理想意念,却又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保存着张扬自由爱情理想的中国古典戏曲风韵的核心。首先,是对梁山泊这个形象的颠覆改造,一个充满阳光的梁山伯。虽然仍然是憨厚单纯痴情,但不再迂腐呆板。他幽默开朗,聪明活泼,神采飞扬,有时还会使一点小小的坏。书库里,他会和英台打闹;敲钟时,会挤眉弄眼扮鬼脸;考试时,会机智的帮英台作弊;复习时,能想出头悬墚的巧主意;课堂上,讲义气的为英台背黑锅;球场上,龙腾虎跃充满青春活力;捡到文胸,结合以往种种,能猜出英台是个女孩子;给英台描眉化妆,会情愫萌动,春心初起。这样的男孩,很有一种现代感,才能让今天的女孩子喜欢,才能让今天的女孩子接受。他们之间的同窗共读,耳鬓厮磨的情景,心灵相通,活脱脱是一幅现代校园青春恋曲的画面,现在的青年会觉得很熟悉很亲切。同时,展现了他们的感情是慢慢的发展起来的,为他们刻骨铭心的爱打下了基础,后来的非君不嫁,非卿不娶就顺理成章。其次,十八相送一折,戏剧中的梁山泊只是个“牛皮灯笼——怎么点都不明”的如同白痴般的呆头鹅,两人的交流都局限于英台的一厢情愿。而电影中的相送是互动的,因梁一早就知道祝是女孩子,并已早有爱慕之心,所以祝一旦向他表白,一向掩饰着的感情就如决堤之水倾泻如出,一句“乱就乱吧!”让两人的感情捅破了彼此间的窗户纸,就有了观音像下的山盟海誓,以身相许。两人之间是互相选择,对等的心灵相通,不矫情,不虚伪,感情升华到一定的程度就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因此他们感情的表达非常的勇敢,非常人性化,人物个性有血有肉,很符合现代人诠释感情的方式,以后的抗婚,逃跑,以死相殉,也就更有说服力。再有,自古读书人要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是考试中举,登上龙门即能天下知。影片中把梁改成已中并有了一官半职,而梁祝也天真单纯的把希望寄托在山伯高中上。但即便考中又如何?这里一改书生高中必能共偕于飞的俗套,两个年青人的抗争势单力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低微敌不过当时士族门阀森严的政治联姻制度。曾经也有过美好的爱情憧憬,但屈服于现实,反过来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压迫下一代的英台母亲说:“你们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这一切。”残酷的现实注定了他们悲剧的宿命,突显了封建势力的顽固。最值得写上重重一笔的,是由梁山伯的无所作为的抑郁而终,变成梁祝抗婚双双出逃不遂,梁被毒打伤重而亡,形成了该剧的一个高潮。抑郁而终太窝囊,太消极。梁祝两人都变成了敢爱敢恨的人物,他们对美好爱情的忠贞执着,义无反顾,在悲切哀怨无奈的同时,也充满了悲壮激烈的情调。他们知道没办法改变英台父母的决定后,毫不犹豫马上出逃;山伯伤重之时,还挣扎着要去找英台,并痛斥祝母,最后才血溅信笺,不甘而逝;这两幕,不由得让人为他们的勇敢拍手叫好,为他们的不幸而扼腕叹息。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赚取了多少观众的热泪。“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他们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对封建门阀制度的不屈服,勇敢的不顾一切的争取自己所渴望拥有的东西,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双双出逃就有了很强的反抗意识,更好的突出了反抗的主题,极有现实意义。徐克这一系列情节的改动,真是神来之笔,对传统的《梁祝》很多陈腐观念进行了颠覆。由不得人不佩服。这些现代意识的注入,更能够为现代人所理解,所接受,所感动,更能和我们的现代观点,审美理念产生共鸣。吴奇隆拍该片时很年轻,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虽然演技青涩,但胜在松弛,自然流畅,质朴而不造作。和杨采妮一对金童玉女配合默契,很好的诠绎了这个外型俊秀,阳光儒雅,憨厚宽容,聪明单纯,可爱痴情,洋溢着青春活力,有着勇敢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爱情不懈追求,非常人性化,有血有肉的现代版梁山伯的形象。这个吴氏山伯,更为当今青年所爱,因而成为他的一个经典角色。这部电影风格前卫,大胆的重新诠释人物感情的方式比较贴近现代年轻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时代不同了,古老悠久的民间传说也要经过前卫的包装,注入新潮的意识形态和情感理念,才易于为今天的青年所接受,也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梁祝,早就超越了仅仅作为姓氏而存在,他代表了忠贞不渝,至死相随,宁为玉碎,不为瓦存的爱情悲剧,是展示爱情圣殿玉碎宫倾的人生长恨歌。可歌可泣,亘古流传。岁月悠悠,山河依旧。《梁祝》这旧瓶里装的新酒,酿得如此酒香醉人,醇厚绵长,使一个古老民间故事里的人物获得了灵魂的延续。“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一部好电影,一个好角色,真的是历久弥新,魅力长存,天长地久,“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他们的故事很伤感吗你可以从他们的伤感处写啊
音乐作品鉴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院 系: 商 学 院班 级: 08广告学本科班姓 名: 谭 巧 玉学 号: 081105045指导老师: 肖 春 晓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内容提要:《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个在我国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名。故事女主角祝英台系祝家庄祝员外之女,在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的途中邂逅了同样赴杭求学的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并在随后的共同求学生活中互相倾心。无奈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梁山伯抑郁成疾,不久身亡。祝英台悲恸不已,誓以身殉。最终与梁山伯化为双蝶,自由而去。这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正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以音符诠释了作曲者对于这个美丽故事的理解。我的鉴赏主要从《梁祝》传说、作曲者的背景资料、以及在乐曲演奏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变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关键词:音乐鉴赏 梁祝正文:《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正是以其为创作背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1959年。作者是何占豪和陈刚。何占豪熟悉小提琴和越剧音乐,陈刚则较全面地掌握各种作曲技法。在创作《梁祝》时,他们都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陈刚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为了探索我国交响乐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两位作者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破除迷信,勇于实践,选用了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以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采用了协奏曲这种外来体裁,吸取了我国戏曲音乐中丰富的表现手法。迷人的旋律、生动的音乐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使这部作品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被广大群众深情地称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音乐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三十年来,它飘洋过海,飞往世界各地,先后在苏、美、英、法等国演出,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赏,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香港,它连续四次荣获金唱片奖与白金唱片奖;在国外,这首乐曲被称作“蝴蝶的爱情”而广泛传颂,受到不同肤色人民的欢迎。乐曲开始是引子。简短的引子音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随后在轻淡的竖琴伴奏下,独奏小提琴显得纯朴、甜蜜而深沉,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挚、甜美的爱情。接着,大提琴奏出的旋律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这段音乐感情深挚婉转,为我们展现了梁祝草桥亭畔深情结拜的动人情景。对答以后,乐队的合奏再现了爱情主题,充分展示了梁祝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接下来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由主部到副部的过渡段音乐,末尾引出活泼、明快的小快板,这段欢跳、轻盈的小快板与温柔、深情的爱情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是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交替出现。这段音乐时而明朗欢快,时而温柔幸福,时而热情奔放,使我们自然联想到梁祝三载同窗、朝夕相处的各种生活画面:他们或是欢歌笑语,或是促膝长谈,或是追逐嬉戏,或是脉脉含情。这段音乐再一次从不同角度充分体现了梁祝之间纯真无间的学习生活和逐渐萌生的真挚爱情这两个生活侧面。音乐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由主部爱情主题变化而来的似断似续的音乐,它表现了祝英台羞怯、有口难言的内心感情。接着,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缠绵而深情的对答旋律,它将梁祝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难舍难分的情景惟妙惟肖、细腻亲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诗情画意,引人遐想。突然,低沉、阴森的锣鼓声,暗示了不祥的预兆。乐队奏出刻板、重复的音调,把我们带到了一场悲剧性的抗争中。接着,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祝英台惊惶不安和悲痛欲绝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礼教誓死不从、挺身反抗的英勇精神。接下来,祝英台的抗婚音调与残暴的封建势力音调交替出现,形成了矛盾的焦点,最后推展为英台惨烈抗婚的悲愤场面。紧接着这激扬、卓烈的抗争旋律之后,全乐队奏出一个较明朗的音调,这个音调取材于前面结束部中十八相送的旋律,它代表了善良的人们幻想的希望之光,形成了全曲的第一个高潮。可幻想瞬间消失,刻板的音调再次出现,它预示封建统治重如磐石,善良人们的美好希望难以实现。音乐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委婉的曲调如泣如诉,揪人心肺,与大提琴再次出现对答,描写了梁祝楼台相会互诉衷肠、沉痛哀怨的情景。板鼓突然闯入,声声的敲击声,造成了紧张气氛。音乐时而激昂,果断,时而低回,幽咽,把祝英台面向苍天对封建势力的罪恶进行愤怒控诉和泣不成声、悲痛欲绝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祝英台指天踏地发出最后一声呼喊时,锣鼓管弦齐鸣,英台纵身投入坟中,全曲达到了最高潮。音乐又重新出现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再次奏出引子部分的乐句。这时,小提琴抒情而缓慢地再次奏出爱情主题,更增添了朦胧的仙境色彩。这里,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人民的善良理想,仿佛严冬已经过去,明媚的春天又来到了人间,一对彩蝶相依为伴,在万花丛中翩翩起舞,他们时而翻飞、时而憩息,十分逍遥自在。这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身,他们生前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比翼双飞。最后,全乐队齐奏爱情主题,它又似汪汪洪流倾泻而出,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梁祝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乐曲表现了梁祝这对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抗精神,歌颂了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欣赏这首乐曲的同时,也达到了美的享受。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足可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莉叶故事媲美。有人声称,它是中国古典悲剧的颠峰,最完美地表达了东方男女的纯洁忠贞的情感。这个立场就是数百年以来梁祝故事阐释的主流。 梁祝传奇始见于唐代的《十道志》和《宣室志》等,尽管文字比较简略,但五官眉目都已成型。而更为详尽地叙述其细枝末节的,当推清代俞樾《茶香室四钞》援引的《祝英台小传》,它这样告诉我们说,东晋时代有个女子祝英台,小名九娘,出身于浙江上虞富家,“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想要为她择偶,她却推辞说,女儿应当出外游学,去寻找真正的贤士。于是就改扮男妆,自称“九官”,云游江湖,路上遇到会稽(今绍兴)人氏梁山伯,惺惺相惜,于是一同到江苏宜兴善权山的碧藓岩下搭建书房,刻苦读书,同居同睡长达三年之久,而梁竟不知道祝是个女子。分手时,祝英台嘱咐梁山伯,要他务必在指定日子里来家里赴约,他会告知父母,把自己的妹妹“九娘”嫁他,这其实就是以身相许的秘密承诺。 但梁山伯却因家贫自卑,不敢前往,拖过了约定的日期。于是祝英台父母就跟富豪马家订下女儿的婚事。后来梁山伯当了鄞县的县长,赴任时途经祝家,查询“九官”这个人,家僮回答说,家里只有“九娘”,并没有“九官”这个人。梁山伯这才惊悟,便以同学友情为由,恳求相见。英台以罗扇遮面,出来作了一揖,仅此而已。梁山伯追悔莫及,思念成疾,竟然不久就病死在任上。 《小传》进而描述说,第二年英台出嫁马家,下令水手绕道前往梁山伯的墓地凭吊。抵达时风涛大作。英台在山伯墓前失声痛哭,大地忽然裂开,英台坠入墓穴,外面仅留下她的衣裙,却也化作蝴蝶飞散而去。宰相谢安听说了这个故事,上奏朝廷,皇帝感念英台的忠贞情爱,封她为“义妇”。如今山上杜鹃花盛开的时候,常有大碟双飞不去,相传是两人的灵魂所化,所以世人称这种大蝶为祝英台。明代陈仁锡的《潜确类书》称,南齐建元二年,当地人在当年读书的老宅上建了“碧藓庵”,刻有“祝英台读书处”字样,来纪念这个不同凡响的女性。至此,梁祝悲剧变得情节曲折,委婉动人,已大致完成了其叙事结构的发育过程。 同性恋语法下的梁祝传奇 然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情感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并不是寻常的 “男欢女爱”。尽管祝英台爱上梁山伯,确乎是女人对男人的传统爱慕,无须大惊小怪,但梁山伯对祝英台的感情,却是大有蹊跷,很值得我们细加玩味。十五年前我就曾撰文,指认它是经过伪饰的同性恋范例,显示了中国同性恋文化和美学的基本特征,但这一长期流传于吴越乃至长江流域的悲剧,同时也是话语误读(或掩蔽)的一个范例。从被言说和传播起,直到在越剧中扩充与定型,“梁祝”一直遭到异性恋话语的阐释,以致它的真实语义被长期歪曲,并且以后还将被继续歪曲下去。 梁祝故事之所以遭到误读,乃是由于其主要角色是一对男女。消除这一语误的方式,就是运用同性恋语法对文本展开重读。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在“梁祝”文本的入口,伫立着梁山伯的英俊身影,他正形单影只地行走于访学的道路,这时,另一个出门访学的婀娜“男子”(由祝英台假扮)出现在他孤寂的视界里。这个陌路相逢的“男子”用“他”的秀丽、娇羞和温柔,点燃了梁山伯的情火,促使他以“友谊”的名义与之同行乃至结庐共居。他们同宿一室,朝夕相处,感情日益深厚,而梁则在等待一个感情出击的适当时机。 祝英台化妆成男子后究竟是怎样的形象,这点可以从越剧《梁祝》中获得启示。由女演员扮演的祝英台,尽管一身文士装束,却依旧是眉黛含春,从骨头里散发出女人的妩媚。但不同寻常迹象在于,这种“娘娘腔”不但没有触发梁山伯的反感,反而令他对前者产生了一段非凡的“友情”。 祝英台并未意识到梁的“友情”中所隐含的特殊意味。她私下爱慕着梁,以为只要她还原为女妆,梁一定会加倍欣喜和娶她为妻。在分别之际,她含蓄地向梁山伯发出了隆重邀请,希望他能准时到家里迎聘她的妹妹(她本人的一个代码) “九娘”。这是一个旧时代女子向男人所发出的暧昧而动人的呼吁。 然而,梁山伯并并未如期赴约。他事后对人辩解说,因为家境贫寒,无钱置办聘礼和婚仪。这显然是一种推脱之辞。而更符合逻辑的推断是:他对娶一个女人没有任何兴趣。他仅仅喜爱哥哥“九官”而已。为避免“娶亲”造成的“麻烦”,他压抑下了与祝英台重逢的强烈渴望。他的计划是先拖过下聘礼的约期,使婚姻成为不可能,然后再登门造访,以了却对祝英台的无限思念。但这一举动严重打击了祝英台。她的父母不容许女儿继续为一个贫穷弟子耗费青春,决定将其许配给富豪马家。祝英台找不到任何理由推诿,只能应允这种父母之命。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双双“觉醒” 此后的事件发展变得越来越富于戏剧性。当梁山伯在赴宁波当官途中专门前往探视祝英台时,家童声称府上只有“九娘”而没有“九官”,这使梁猛然意识到他犯了一生中最严重的错误——爱上了一个真正的女子。震惊之余,他要求亲眼见一下祝,以证实家僮的说法。祝英台用罗扇遮着脸腮,出来向他袅袅作了一揖。梁又惊又怒,以为受了莫大的欺——这个女人,竟然伪装成男子欺他,把他置为感情的掌上玩物!这再度证实了世上女人的险恶。然而,祝的妩媚形象却继续纠缠和折磨着梁,使之无法从往事的甜蜜追忆和残酷现实中摆脱出来。尽管担任县令符合他大济苍生的理想,但致命的精神楚痛,最终竟把他推向了病魔、伤痛和死亡。 惊悉梁山伯病逝的噩耗,祝英台最初的反应是难以言喻的悲伤和悔恨。她把梁见到她“真身”时又惊又怒的情形,当作梁热恋和追悔的证据。她后悔当初未能及时揭破自己的性别,以致对他心灵造成了无可挽救的致命打击。但这时一些有关梁山伯同性恋的风闻可能已经断续传来。她半信半疑,亦悲亦恼,心情复杂地踏上了出嫁的道路。 为证实民间的传言,她下令船夫专门绕道清道山,并以风浪太大为由停 顶顶 顶啊 顶顶 顶啊
iuuiuu8u
写一篇音乐鉴赏的论文可以选择梁祝,古典音乐梁祝是非常好听的一首音乐,用他鉴赏,鉴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是非常有写的地方的。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作品创作背景简析: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间称为《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下面依结构欣赏作品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乐曲介绍版本:俞丽拿/英国广播音乐会管弦乐团/李坚 指挥/时长:25’43)《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单乐章奏鸣曲式的小提琴协奏曲 它把民间传奇故事浓缩为“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逼嫁”、“楼台会”、“投坟”、“化蝶”等7个主要情节。〈引子〉钢琴引出秀丽的长笛声声(0’45) 和弦乐的演奏,展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音画世界。一、“草桥结拜” (1’12)自1’12秒起小提琴奏出优扬、柔情的音乐,(1’53)随着大提琴声的息息相通,(2’38)发展为大、小提琴的一段协奏,好似兄弟情投意合,(3’08)弦乐的齐奏将此情深意笃的情感推向了高潮,(3’59)音乐还续上了一段柔和而又令人陶醉的乐章。 与其是从“草桥结拜”的故事情节中去理解音乐,还不如从爱情主题来理解为好。独奏小提琴那纯朴而又含蓄的爱情主题,确实使人如醉如痴。二、“同窗三载” (4’51)以欢快、跳跃和激情的三分钟时间的音乐分别讲述了三年的同窗学习情景和如胶似漆的友情。三、“长亭惜别” (7’33)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在长亭惜别时的依依不舍的乐句,很有情感,令人缠绵悱徊。四、“逼嫁” (10’18)不安的音乐带出铜管乐器那凶暴的主题,显示以祝员外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威逼。 (11’21) 小提琴以散板形式奏出的音调,揭示出祝英台的痛苦心情。 强烈的切分和弦构成的反抗音调,与凶暴的主题交替出现,(12’20)导致英台抗婚的乐曲高潮,隆隆的鼓点以示汹涌澎湃的心潮和愤怒的对抗以结束此乐章。五、“楼台会” (14’07)小提琴与大提琴那对话般的乐章,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在楼台相会时的互诉衷情,难依难舍、委婉动情。六、“投坟” (16’32)急转直下的音乐,从戏曲借鉴来的散板和快板乐章,是英台在山伯坟前向苍天的控诉。 在一片寂静中,(19’33)唯有一个小提琴独奏出悲愤的绝句,(19’46)凄惨和悲壮的钹和锣声令人心碎……。(20’09)随之是管弦齐鸣,讴歌英台反封建精神。七、“化蝶” (20’18)晶莹的竖琴、(20’38)清脆的长笛,将人们引入了秀丽的意境,(21’25)装有弱音器的独奏小提琴再现了爱情主题,使之成为带有神奇色彩的终曲。音乐展现了人们对梁、祝两人化蝶的美好遐想和祝愿。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当得知英台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二只硕大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近年,浙江越剧团的傅派传人陈艺主演了新版《梁祝》的“祭坟”和“化蝶”两场。总之,经典就是经典,仿佛有演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意韵,道不完的感叹。现在已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的陈钢说:尽管迄今为止已有无数中外小提琴家演奏过《梁祝》,但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位。第一位是俞丽拿。《梁祝》1959年5月在上海艺术剧院首演时,担任小提琴独奏的就是俞丽拿,其时年方十八,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俞丽拿的演奏特点是身心极为投入,肢体语言和表情丰富,颇具现场感力她演奏的《梁祝》唱片、音带和CD目前已发行了200多万张。第二位是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早在1979年,西崎崇子就灌录了第一张《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为了让海外听众更好地理解《梁祝》,西崎崇子将《梁祝》改名为《蝴蝶情侣》。西崎崇子采用的是国际化的小提琴演奏语言,音色优美,力度好。她迄今灌录发行的唱片、音带和CD有六个版本,将近1000万张。第三位是旅美青年小提琴家吕思清。吕思清对中国文化有极高的悟性,加之他的演奏技巧一流,具有时代感,他对《梁祝》的演绎别具一格,颇受新一代的青年观众欢迎.
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我们要怎么选择美国文学的题目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2017年美国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2017年美国文学论文题目(一) 1. 简论Jane Austin 的爱情婚姻观 2. 从《简爱 》看早期女权主义的理想和追求 3. 十九世 纪英国小说家笔下的真、善、美 4. 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 5. Romanticism in Mark Twin's works 6. 批评方法之我见 段燕 7. 浅谈泰戈尔的生命 段燕 8. 浅谈《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作用 9. 论《 红字》中的道德主题 10. 论海丝特·白兰的性 格发展 11.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2. 论霍桑《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3. 象征意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14.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特点 15. 伍尔夫创作中的女权主义立场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思想 17. 伍尔夫女 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2017年美国文学论文题目(二) 1、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2、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3、浅谈“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文学影响 4、从宗教角度解读简爱的多重性格 5、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小妇人》中的乔 6、 “英雄”的陨落--悲剧美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 7、 从《菊花》中看女主人公Elisa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 8、奉献与宽容---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 9、 《格列佛游记》中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10、浅析《警察和赞美诗》的戏剧化特色 11、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论《动物庄园》中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12、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 13、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 14、 从中西方道德观差异谈《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人物品德 15、 韦伯《猫》中的女性主义 16、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心理冲突 17、浅析中西方喜剧文化---以《武林外传》和《老友记》为例 18、从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9、《瓦尔登湖》中自然主义的现实意义 20、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2017年美国文学论文题目(三) 1. 论劳伦斯《虹》中的异化 2.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悲剧结局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3. 从《在路上》看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价值观 4. 评希思克利夫被扭曲的心路历程 5. 试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特色 6. 惠特曼的死亡哲学 7. 论《呼啸山庄》--原始古朴与文明理性的交错色彩 8.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手法的运用 9. 透过小说《威廉·威尔逊》和《黑猫》看艾伦·坡的善恶观 10. 从《飘》看内战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1. 论《美国丽人》一片中人物的两面性 12. 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13. 浅析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 14. 女性作家的共性 15. 《倾城之恋》与《飘》的女权意识比较研究 16. 《失乐园》 与《圣经》中撒旦形象的对比 17. 《老人与海》与《鲁宾逊漂流记》的比较研究 18. 哥特式风格在《弗兰克斯坦》中的体现 19. 浅议反讽手法在《蝇王》中的运用 20. 分析麦尔维尔《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21. 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2.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23. On tragic Beauty 24. An Analysis of the Social Impact on the Character -- Sister Carrie 25. Exploration of the Common Features of American Writers During World War II 26. Jane Eyre's Linguistic Features 27. 论Virginia Woolf 的意识流创作方法在某一作品中的体现 猜你喜欢: 1.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 2.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3.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 4. 关于文化的政治论文题目 5. 关于英国文化的论文
千古爱情传奇—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梁祝传说】梁祝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编辑本段]【历史渊源】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不同的版本】乐曲赏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曲式分析(一)、呈示部1 、 引子:欣赏前设问:请同学们注意听,在音乐中有一种乐器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播放“引子”音乐)明确: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2.主部:(播放“主部”音乐)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3.连接部与副部:(播放“连接部与副部”音乐)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副部:设问:这一部分的节奏与前面的主题有什么区别?由此想象一下,这一段音乐描写了梁祝故事里哪一部分的情节?欣赏完后回答。明确: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4.结束部:(播放“结束部”音乐)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二)、展开部这部分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在欣赏时老师做相应的提示:(播放“展开部”音乐)1.“抗婚”: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虽然乐队全奏,曾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2.“楼台会”: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3.“哭灵、控诉、投坟”: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三)、再现部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结语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精心构思布局,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作曲者简介陈钢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陈钢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理事、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他曾出访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香港、日本、台湾等并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音乐名人录”等十八项世界名人录,并获“国际文化荣誉证书”。另著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等。何占豪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在近几十年时,他几乎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实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是命运的安排,更是冥冥中的注定。人海茫茫,岁月悠悠,却唯独你走进了我的生命里,陪着我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或是短暂,或是长久。
1. 中国音乐史音乐常识 中国音乐史音乐常识 1.音乐史,音乐常识大概是考什么方面内容(具体) 音乐史包括中国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当代音乐,西方音乐史.音乐常识包括音乐文化常识和音乐乐理常识,音乐乐理常识包括音值组合法, 常用术语判断,音程 *** 的判断与写法,续写谱子, 判断调式调性.音乐文化常识包括1、什么是音乐? 2、什么是乐音和噪音? 3、什么叫音高? 4、音乐中所用的乐音有多大范围? 5、什么叫音名和唱名? 6、什么叫音列?音列是如何分组的? 7、哪一个音叫标准音? 8、什么叫全音?什么叫半音? 9、什么叫自然音?什么叫变化音? 10、什么叫音阶? 11、什么叫记谱法? 12、什么是简谱? 13、什么是五线谱? 14、什么是小夜曲? 15、什么叫波尔卡? 16、什么叫玛祖卡 ? 17、什么叫小步舞曲? 18、什么叫圆舞曲? 19、什么叫学堂乐歌? 20、andante allegro。..什么意思? 21、什么叫哈巴涅拉舞曲? 22、什么是声乐套曲? 2.音乐常识 一、教案设计 应侧重的几个方面: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3、教学中的重、难点。 4、教学过程与方法。 二、填空题(每个空0.5分,60个空共3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为 。1949年中国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定为 。 作品完成于1935年,作者是 。 年12月4日第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被正式定为国歌。 2、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一生的作品有近 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 、、等。 合唱曲有: 、、等。交响乐作品有: 、等。 3、《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 的交响乐曲,《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 4、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是 、,作品完成于1959年。 5、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是 。 6、豫剧《花木兰》的故事取材于南北朝的 。 剧情是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保家的故事。后改编为豫剧,又称 。 7、越剧《红楼梦》,是根据清代小说家 、的同名文学作品中主要情节加以改编的。 8、歌剧《小二黑结婚》,歌颂了民兵队长二黑与村姑小芹争取自由婚姻的故事。 剧情中描写的是 省的某根据地。 9、我国的国粹艺术京剧,它的形成基本为三个阶段, 年徽班进京为第一阶段; 年汉调进京为第二阶段;此后,二者在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再揉进昆曲,最终于 年左右形成京剧。 10、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一生创作了 部交响曲作品,由于作品内涵深刻、技艺精湛,因此被世人誉为乐圣。其中最为著名的有: NO.3 、NO.5 、NO.6 、NO.9 。 11、约翰、施特劳斯(小),是 著名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 、、等一百二十余首圆舞曲,因此被誉为 。 12、被世人誉为交响乐之父的奥地利作曲家 ,毕生创作了 首交响乐曲。 13、舒伯特是 著名作曲家,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交响曲。尤为令人称道的是,他毕生还创作了六百余首艺术歌曲。 其代表作有: 、、、等。 14、著名歌剧《弄臣》、《阿依达》等,均出自在歌剧创作领域成就卓著的意大利作曲家 。 15、著名的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 的经典之作。 16、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一生不但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交响乐曲,而且还创作了三部经典舞剧。 它们分别是: 、、。 17、波兰著名作曲家肖邦,在他短暂的一生里,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 其中包括: 、、、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并被誉为 。 18、“Allegro Molto”在乐曲进行中表示 。 19、“Lento”在乐曲进行中表示 。 20、“Pianissimo”在乐曲进行中表示 。 21、“Fortissimo”在乐曲进行中表示 。 22、常用的单拍子有 种,其中之一是 。 23、常用的复拍子有 种,其中之一是 。 三、选择题(每题1分,30题共30分)。 1、音乐术语中“Adagio”表示 。 A、慢 B、很慢 C、较慢 2、音乐术语中“Largo”表示 。 A、很慢 B、较慢 C、慢 3、音乐术语中“Allegro”表示 。 A、较快 B、快 C、很快 4、音乐术语中“Mezzoforte”表示 。 A、较强 B、很强 C、中强 5、音乐术语中“a Tempo”表示 。 A、较原来速度慢些 B、按原来速度进行 C、恢复原来的速度 6、音乐术语中“Vivace”表示 。 A、急速 B、活泼 C、欢快 7、越剧源于 省得嵊县一带。 A、福建 B、广东 C、浙江 8、歌剧《洪湖赤卫队》,描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只活跃在地方的赤卫队,在党的领导下同反动派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 故事发生地在 省。 A、江西 B、四川 C、湖北 9、评剧源于 省冀东地区。 A、甘肃 B、辽宁 C、河北 10乐音体系中的半音是指 。 A、两音之间的距离 B、两音之间的关系 C、相邻两音的距离 11、乐音体系中的变化音既是指 。 A、没有固定名称的音级 B、带有变音记号的音级 C、带有升降记号的音级 12、乐音体系中的主音是指 。 A、音阶中主要的音 B、音乐中主要的音 C、音阶中的第一个音 13、中国民歌中的小调是指 。 A、小调式结构 B、作品短小 C、地方小曲 14、流行于陕北等地的“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 类。 A、小调 B、号子 C、山歌 15、两个音先后发出为 。 A、分解 *** B、分解音 C、旋律音程 16、运用固定唱名法,G大调音阶的第七级音是升F,这是 所致。 A、调式结构 B、曲式结构 C、作品的需要 17、《音乐之声》是根据同名音乐剧改编,剧情讲述了:能歌善舞的家庭女教师与退役军官及其儿女之间的故事。 这是一部 的音乐故事片。 A、英国 奥地利 C、美国 18、现代对“协奏曲”的理解是 。 A、一组乐器与乐队演奏 B、两组乐器相互演奏 C、一件乐器与乐队演奏 19、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三幕歌剧《茶花女》是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 的作品。 A、罗西尼 B、威尔蒂 C、普契尼 20著名的《第九交响曲》又名《自新大陆》,是作曲家 的不朽之作。 A、斯美塔那 B、德沃夏克 C、柴科夫斯基 21、《苏尔维格之歌》,是著名诗剧《培尔金特》中女主人公在茅屋前纺纱时演唱的一首歌。作者是 。 A、格里格 B、拉威尔 C、舒伯特 22、我国现代歌剧《伤逝》,是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1982年首演于北京,其作品是我国著名音乐家 创作的。 A、徐沛东 B、谷建芬 C、施光南 23、著名管弦乐组曲《图画展览会》,是俄罗斯“强力集团”成员之一 的作品。 3.有谁可以告诉我一些音乐方面的常识啊 中国的古代五音是:宫、商、角、徵、羽 现在的七音为:DO,RE,MI,FA,SOL,LA,SI 中国的五声音阶源于“五度相生”原理,根据琴弦不同长度的震动算出,即以C(宫)为根音,向上5度5度算,顺序为C(宫)-G(徵)-D(商)-A(羽)-E(角),算到B到F的时候出现了不和谐的增5度,所以最初的五声音阶没有B(变宫)和F(清角)。后来的一位数学家(记不清朝代和名字了)用很复杂的开方的方法算出了八度内12等分,于是中国的“十二音”出现了。后来就由五声音阶发展为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六声音阶就是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加入第六个音,一共有4个:F(清角),升F(变徵),降B(闰)和B(变宫)。七声音阶也是加入这4个音中的某两个音,但是加入后有自己的调式名称:宫、商、角、清角、徵、羽和变宫称为清乐;宫、商、角、变徵、徵、羽和变宫称为雅乐;宫、商、角、清角、徵、羽和闰称为燕乐。(以上全部以C调作基础说明) 欧洲发现12音体系要比中国晚了3000多年,最早欧洲的音乐家在演出的时候经常要不断的调弦,因为没有发现不和谐的增5度,所以经常串调。直到后来才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欧洲才有了12音体系。 因为中国和国外音乐的基本调式体系不一样,中国是五声音阶,而国外是12音体系。而且两种体系的和声也是一点都不一样的,这就使得我们听到音乐马上就可以分辨出是中国音乐还是外国音乐。搂主说的7个音只不过是调式内最基本的音,其实还有各种变音,而且基于12音理论,调性的变换是非常灵活的,所以有限的音可以表达出如此丰富的音乐。 4.音乐常识 古典音乐时期划分 AD1300--AD1500: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 古典音乐的萌芽时期,并没有留下什么传世名作。 AD1500--AD1700: 巴洛克时代。 古典音乐的启蒙时代,那时的古典乐多从民族乐和宫廷乐发展而来。 代表人物:大小加布利里,舒滋,巴海贝尔,普赛尔,库普兰,拉谬,巴赫,哼德尔,塔替尼,海顿,克雷蒙第。 AD1700--AD1800:古典时代。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很多重量级的乐神都在这个时期。 代表人物:维澳第,莫扎特,贝多芬,胡麦尔,帕格尼尼,伟伯,车尼尔,罗西尼,多尼采蒂,舒伯特,柏林卡,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李斯特 AD1800--AD1920:浪漫时代。声乐开始锋芒毕露,歌唱家和交响乐团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歌剧时代的来临。 而在音乐之都维也纳,施特劳斯家族把古典音乐推向新的 *** !那时的古典音乐,就是现在的流行乐,老三巨头就是那个时代的猫王和甲克虫。 代表人物:瓦格纳,威尔第,普契尼,老小施特劳斯,理查德.施特劳斯,澳芬巴赫,法兰克,德彪西,柴可夫斯基,比才,勃拉姆斯,圣桑,巴尔托克,德澳夏克,科达伊。 AD1920--21世纪: 现代--新世纪时代:古典音乐的改革时代。1950年后,面对现代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和电子技术的崛起,古典音乐王者的身份开始动摇。 虽然依然是音乐界无可动摇的贵族,但面对是改革还是消失的尴尬,新一代古典音乐家们承担起历史的重任,从电影配乐到音乐剧,再到结合现代电子技术的“新世纪音乐”。新世纪古典音乐家们捍卫着自己的信仰和尊严。 代表人物(这里只列举作曲家,其他人物将在后边介绍):斯特拉汶斯基,魏本,贝尔格,韦伯,马尔蒂努,普罗科菲耶夫,澳乃格,亨德密斯,奥尔夫,格什温,柯普兰,肖斯塔科维奇,约瑟夫.施特劳斯,梅西昂,凯吉,布烈顿,李杰提,诺娜,百里欧,布烈滋,史脱克豪森,喜多朗,班德瑞,雅尼。 20世纪的音乐家们--古典音乐的捍卫者 上贴最后列举了20世纪古典音乐改革时代的作曲家,现在介绍在过去100年里在其他古典音乐领域取得不朽成绩的人,他们至今大多还活跃在舞台上。 十大歌唱家: 十大歌唱家以三大歌王(高音之王帕瓦罗蒂,抒情之王卡雷拉斯,歌剧之王多明戈)为代表。相信大家应该有印象,这三位老先生2001年在北京紫禁城“狠狠敲”了咱们一笔。 国务院副总理亲自去捧场,中国安全部去首都机场接送他们的专机(三个人坐三架飞机来,还不一起来),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们举行答谢会。颇有些按照国外巨头的规格接待--毕竟,声乐皇帝也许也算“元首”。 三位也毫不客气,唱了3个小时拿走了我们100多万美元的出场费,再创音乐史新记录(而且好像还没缴税)。音乐会票价也创记录,前排座位高达1500美元以上,不折不扣的钻石嗓子--歌王就是歌王。 三大歌王的联合音乐会自90年代起就成为世界最高规格和档次的演唱会。也被视为古典音乐复兴的标志之一。 其他7位:巴托利,巴托,邑巴尔迪,卡娜娃,沙拉.布莱曼,波切利,阿蓝尼亚。(以上七位身价毫不低于麦克尔.杰克逊) 十大指挥家: 卡拉扬(欧洲传统指挥之王),克列姆佩勒,富尔特文格勒,小泽征尔,库贝利克,伯恩斯坦,马泽尔,阿巴多,索尔蒂,祖宾.梅塔。 十大钢琴家: 奥斯特,鲁宾斯坦,霍罗维茨,古德尔,阿什肯纳齐,波里尼,阿尔赫里奇,巴克豪斯,吉利尔斯,阿劳 十大小提琴首席: 海菲兹,米尔斯坦,大卫,梅纽因,格鲁米欧,阿卡多,帕尔曼,郑京和,穆特,沙汉姆Minuet(小步舞曲):原是一种法国舞曲,17世纪中叶被采纳到艺术领域。 Nocturne(夜曲):浪漫时代一种简短舒缓的乐曲。 雅尼1997年的北京紫禁城音乐会里一首经典的《夜莺》,至今依然是我的最爱之一,那首曲子就吸收了小夜曲的特色。 Serenade(小夜曲):字面的意思即夜间的音乐。 代表作如莫扎特小夜曲,舒伯特小夜曲等。 Opera(歌剧):西方音乐中最伟大,最富丽,最重要的类型之一。 大约于1600年前在意大利产生。文献记载的第一部歌剧应该是1579年的《达孚尼》。 Operetta(轻歌剧):顾名思义,以舞曲为主,起源于19世纪巴黎和维也纳。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最爱。 Overture(序曲):起源于法语,就是“开启”的意思。是歌剧,舞台剧,神剧,音乐剧之类的契约前奏。 代表作如比才的卡门序曲等 Trio(三重奏),Quartet(四重奏),Quintet(五重奏):三人,四人或五人的声或乐器声部写作的乐曲。 Requiem(安魂曲):天主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Rhapsody(狂想曲):浪漫时代的一种自由曲式。 Rondo(回旋曲):特点是主要主题乐节(叠句)会与一段和多段的其他主题乐节(插句)交替出现。 Sonata(奏鸣曲),Scherzo(诙谐曲):前者在意大利语里是鸣响的意思,后者是玩笑的意思。代表曲子的风格。 Suito(组曲)由系列舞曲或其他乐曲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Symphony(交响曲):一种三或四个乐章的管弦乐曲,从不同的巴洛克曲式演变而来。 古典音乐名作:1、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舞剧:〈天鹅湖〉、〈胡桃夹〉、〈睡美人〉 2、莫扎特的三大交响曲:〈第三十九交响曲〉(降E大调)、〈第四十交响曲〉。 5.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近代音乐史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景教 !、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早起传播的主要内容 1) 进贡乐器:管风琴 古钢琴等(带来了西方乐器) 2) 记谱法和乐理知识:徐日升撰写的第一步汉文西洋乐理著作《律吕纂要》《律吕正义续篇》 3) 乐谱与音乐作品:西方的圣咏赞美诗等基督教歌曲 编印各种中英文圣诗集 教会学校里得音乐课 新式军乐队的成立 一、19世纪80年代上海公共管乐队,现在是上海交响乐团 二、赫德乐队 三、中国自办的新式军乐队:1898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建立新式军乐队 四、军乐队的影响:军队—学校—社会生活 新式学校音乐教育 一、教会学校 二、史料记载最早在1842年香港即已有开设音乐课的教会学校 三、登州文会馆 四、民国成立后的新式学校 学堂乐歌 一、学堂乐歌的兴起和编创 1、学堂乐歌:清末民初的新式学堂中开设的乐歌课和所教唱的歌曲 2、学堂乐歌的肇始:‘ 1) 教会学校中的乐歌编创----“文会馆唱歌选抄”中的10首乐歌 2) 1898年康有为上书《请开学校折》 3) 留日学生归国后的自发实践 4) 1904年制定《奏定学堂章程》 5) 1907年作为中小学“随意科” 6) 1912年以后列为必修课 3.乐歌的主要内容 7) 宣扬富国强兵, *** 外侮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 8) 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军国民教育”的军歌 9) 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10) 向青少年进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11) 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的题材 12) 开设学堂乐歌的根本目的:启发民智、塑造新民、祛除民族劣根性、救亡图存 4.创作形式与曲调来源 13) 创作形式:选曲填词 14) 曲调来源:早起大多为日本的学校歌曲和军歌 后期多为欧美的流行歌曲和宗教音乐 另有少数中国的民间曲调 极少数自创曲 5.西方音乐在中国经历的三个阶段过程 15) 猎奇 16) 认同 3)接受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一) 沈心工 主要贡献: 1)编创乐歌:《重编学校唱歌集》、《心工唱歌集》、《国民唱歌集》 2)摆脱旧文学,旧诗词风气 3)开“白话文”先河 代表作:《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 (二) 李叔同 主要贡献:1)艺术教育注重美育 2)乐歌编创 代表作: 《送别》《春游》 (三) 曾志忞 主要贡献:1)致力于音乐教育 2)编创学堂乐歌 音乐理论著述:《乐理大意》《乐典教科书》《和声略意》 音乐批评文章 其他乐歌欣赏 1)《革命军》原曲为日本的歌曲《勇敢的士兵》沈心工配词 2)《光复几年》华航琛选曲填词 3)《中国男儿》石更配词辛汉配歌(同为一人) 4)《祖国歌》原曲为传统古曲《老六板》歌曲作者不详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1) 通过学堂乐歌,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包括:作家作品基础乐理。 演奏演唱法、音乐会的演出形式等初步传入中国 2) 出现了最早的一批中国近代尝试性、探索性的新音乐作品(新音乐初步创作) 3) 作为一种声乐形态,乐歌集体唱歌的演绎方式ing影响救亡歌咏 4) 作为中国造就了第一代国民音乐教育家,曾志忞李叔同沈心工等,同时也为日后专业音乐家创作及队伍的扩大作了启蒙和贡献 5) 鼓吹学习西方音乐,鄙视中国传统音乐,对此后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 萧友梅 主要音乐贡献: 一、专业音乐教育: 两个时期:(一)北京时期:1)首创被打音乐传习所 2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系 3)北京艺专音乐系 1927年离开北京 (二)上海时期:创办国立音乐学院 1)延聘教员2)课程设置3)人才培养4)社会影响 总结:音乐教育是萧友梅音乐事业的核心 ,他在其他方面的音乐实践都是围绕音乐教育而开展为 音乐教育服务 二、专业和音乐创作 萧友梅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突破“选曲填词”而自己独立作曲的音乐家,是进嗲中国音乐创作的先驱 (一) 声乐作品 1),《今乐初集》(写给初中生)2)《新歌初集》(写给大学生)3)《新学制唱歌教科书》4)合唱《别校辞》、《春江花月夜》5)《从军歌》 (二)器乐作品 1、德国时期的习作: 1)两手管弦乐:《哀悼进行曲》作品4号,《在暴风雪中行进的进行曲》(23号), 2)两部弦乐四重奏《夜曲》、《小夜曲》 2、归国后作品:1)大提琴《秋思》2)管弦乐《新霓裳羽衣曲》 三、音乐理论著述 萧友梅是中国近代音乐学研究的先行者,他的博士学论文《至十七世纪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研究中国古代乐器史的专著。 赵元任、主要创作的声乐作品 1、艺术歌曲--《新诗歌集》1928 2、《晓庄集》1933、《儿童节歌曲集》1934—以陶行知部分诗词谱写的儿童歌曲 3、《民众教育歌集》1939—爱国歌曲 4、《西洋镜歌》1935-----电影《都市风光》主题歌 5、影响较大的声乐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 黎锦辉(儿童歌舞音乐与流行歌曲创作的先驱) 一、音乐创作 1) 音乐创作主要在于两个领域:儿童歌舞音乐和流行歌曲(时代曲) 2) 儿童歌舞音乐又可分为两类,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 3) 儿童歌舞剧共12部,代表作《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月明之夜》、《三蝴蝶》等 二、儿童歌舞音乐创作的特点 1) 创作动。 6.考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考试内容包括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 音 乐 学 系 一、应用音乐学专业(方向) (一)专业课笔试(70%) 1.音乐常识(含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及一般音乐知识)(25%); 2.音乐风格听辨(含西方各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中国各不同地域的民歌风格与中国民族乐器音色)(10%); 3.命题作文(文体要求:议论文,内容与音乐生活有关)(35%)。 (二)专业课面试(30%) 1.乐器演奏(钢琴或其他乐器,曲目自选)(5%); 2.民歌或戏曲演唱(创作歌曲不在此列)(5%); 3.专业对话(考生音乐学习经历与一般文化知识积累)(20%)。 (三)基本乐科(成绩不计入总分,但划定合格分数线) 1.乐理; 2.视唱练耳(笔试与面试)。 具体要求详见《基本乐科考试大纲》。 (四)专业素质要求 1.具有较好的音乐感性积累与演奏技能; 2.具有中外音乐史、音乐家及代表作的一般知识; 3.掌握初步音乐理论(读谱与基础乐理及相关概念); 4.具有较好的文字素养与思辨能力及熟练运用各种文体表达自己思想与感情的能力; 5.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理论音乐学专业(方向) (一)专业课笔试(70%) 1.音乐常识(含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及一般音乐知识)(20%); 2.音乐风格听辨(含西方各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中国各不同地域的民歌风格,与中国民族乐器音色)(5%); 3.命题作文(文体要求:议论文,内容与音乐生活有关)(25%); 4.和声基础知识与乐谱分析( *** 与调式概念,分析乐谱,在指定乐谱上标出所用的调、调式与 *** 。不做和声连接习题)(10%); 5.中外艺术文史地理常识(从中学历史、地理、美术、语文中出题)(10%)。 (二)专业课面试(30%) 1.乐器演奏(钢琴或其他乐器,曲目自选)(3%); 2.民歌或戏曲演唱(创作歌曲不在此列) (2%); 3.专业对话(考生音乐学习经历与一般文化知识积累)(20%); 4.英语阅读与口译(朗读指定短文并作口头翻译,短文规模,约1-2个自然段)(5%)。 (三)基本乐科(成绩不计入总分,但划定合格分数线) 1.乐理(录取要求高于“应用音乐学”); 2.视唱练耳(笔试与面试,录取要求高于“应用音乐学”); 具体要求详见《基本乐科考试大纲》。 (四)专业素质要求 1.具有较好的音乐感性积累与演奏技能; 2.具有中外音乐史、音乐家及代表作的一般知识; 3.掌握初步音乐理论(读谱与基础乐理及相关概念); 4.具有较好的文字素养与思辨能力,及熟练运用各种文体表达自己思想与感情的能力; 5.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6.具有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包括书面与口语); 7.具有较好的古汉语阅读能力; 8.有较为丰富的阅读经历与阅读兴趣,并表现出相应的阅读积累。
创作背景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
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简介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
扩展资料
作曲家简介
何占豪
1933年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农民家庭,以唱绍剧维生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将来像自己一样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12岁时,父亲用借来的钱把他送到杭州念初中,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没想到酷爱戏曲的何占豪最后还是学上了越剧。
一次上海之行让何占豪无意中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并且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但是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他鲜有作品问世。有人说这首作品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陈钢
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古琴曲欣赏《梁祝》弹奏-片段mv
讲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
对于西方小提琴传统而言,《梁祝》协奏曲在演奏风格和演奏手法上,都有很多突破创新,今天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滑音演奏的处理 主要是借鉴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的演奏手法,模仿越剧唱腔以加强音 乐的特殊表现力。滑音记号可归类成四种,上滑音、下滑音、原位上作 半音来回的抹音,以及大距离的滑音。
(二)成功借用了典型的古筝音型及弹奏法,32分音符演奏得灵动流畅,8 度跳跃的8分音符,则要用小提琴擅长的弓根断奏跳弓,演奏得犹如古筝弹拨般的清晰,表现梁祝三载同窗情同手足,欢笑嬉戏的场景。
(三)连续突出重音的切分音和弦,以及连续的下弓双音,巧妙的效仿了琵琶的 “拂”和 “扫”( 小提琴的上弓如拂、下弓如扫) ,从音效出发,演奏连续的切分音和弦,弓段应利用弓根的自然重心,且靠近指板,使和弦同时发音。这种拉法和欧洲巴洛克的演奏法较为接近,弓速快,减弓压。但是,在这里,演奏者并不需要控制音量,而是着力表现祝英台 坚决抗婚的场面。
(四)散板、弹性节奏、紧拉慢唱、即兴演奏等是我国民间戏曲、民间音 乐经常采用的方法,已成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段。这个华彩插句的上行和下行动机,都可分别按古筝的演奏方式处理成: 慢起———渐快———渐慢表现梁祝共读同玩观景抒情的场面。
梁祝传说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
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
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聆听《梁祝》,就像在看一部电影,或在听一个故事,这就要归功于戏剧化的音乐叙事手法。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抗婚、楼台会??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曲作家都用旋律表现出来,且用叙事的手法将她们串联起来,这一幕一幕的音乐形象,向人们娓娓道来一个凄美的故事,使整部音乐作品一气和成、生动完整、极富感染力。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小提琴与其他乐器的竞奏,如与大提琴的三次竞奏,与铜管乐的竞奏,这些更好的表现故事情节,使音乐形象更鲜明。
扩展资料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
“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梁祝》的音乐叙事手法,也是极好的借鉴了越剧的叙事手法。
《梁祝》赏析论文:(给我高分啊)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作品创作背景简析: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间称为《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下面依结构欣赏作品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乐曲介绍版本:俞丽拿/英国广播音乐会管弦乐团/李坚 指挥/时长:25’43)《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单乐章奏鸣曲式的小提琴协奏曲 它把民间传奇故事浓缩为“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逼嫁”、“楼台会”、“投坟”、“化蝶”等7个主要情节。〈引子〉钢琴引出秀丽的长笛声声(0’45) 和弦乐的演奏,展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音画世界。一、“草桥结拜” (1’12)自1’12秒起小提琴奏出优扬、柔情的音乐,(1’53)随着大提琴声的息息相通,(2’38)发展为大、小提琴的一段协奏,好似兄弟情投意合,(3’08)弦乐的齐奏将此情深意笃的情感推向了高潮,(3’59)音乐还续上了一段柔和而又令人陶醉的乐章。 与其是从“草桥结拜”的故事情节中去理解音乐,还不如从爱情主题来理解为好。独奏小提琴那纯朴而又含蓄的爱情主题,确实使人如醉如痴。二、“同窗三载” (4’51)以欢快、跳跃和激情的三分钟时间的音乐分别讲述了三年的同窗学习情景和如胶似漆的友情。三、“长亭惜别” (7’33)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在长亭惜别时的依依不舍的乐句,很有情感,令人缠绵悱徊。四、“逼嫁” (10’18)不安的音乐带出铜管乐器那凶暴的主题,显示以祝员外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威逼。 (11’21) 小提琴以散板形式奏出的音调,揭示出祝英台的痛苦心情。 强烈的切分和弦构成的反抗音调,与凶暴的主题交替出现,(12’20)导致英台抗婚的乐曲高潮,隆隆的鼓点以示汹涌澎湃的心潮和愤怒的对抗以结束此乐章。五、“楼台会” (14’07)小提琴与大提琴那对话般的乐章,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在楼台相会时的互诉衷情,难依难舍、委婉动情。六、“投坟” (16’32)急转直下的音乐,从戏曲借鉴来的散板和快板乐章,是英台在山伯坟前向苍天的控诉。 在一片寂静中,(19’33)唯有一个小提琴独奏出悲愤的绝句,(19’46)凄惨和悲壮的钹和锣声令人心碎……。(20’09)随之是管弦齐鸣,讴歌英台反封建精神。七、“化蝶” (20’18)晶莹的竖琴、(20’38)清脆的长笛,将人们引入了秀丽的意境,(21’25)装有弱音器的独奏小提琴再现了爱情主题,使之成为带有神奇色彩的终曲。音乐展现了人们对梁、祝两人化蝶的美好遐想和祝愿。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当得知英台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二只硕大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近年,浙江越剧团的傅派传人陈艺主演了新版《梁祝》的“祭坟”和“化蝶”两场。总之,经典就是经典,仿佛有演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意韵,道不完的感叹。现在已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的陈钢说:尽管迄今为止已有无数中外小提琴家演奏过《梁祝》,但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位。第一位是俞丽拿。《梁祝》1959年5月在上海艺术剧院首演时,担任小提琴独奏的就是俞丽拿,其时年方十八,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俞丽拿的演奏特点是身心极为投入,肢体语言和表情丰富,颇具现场感力她演奏的《梁祝》唱片、音带和CD目前已发行了200多万张。第二位是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早在1979年,西崎崇子就灌录了第一张《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为了让海外听众更好地理解《梁祝》,西崎崇子将《梁祝》改名为《蝴蝶情侣》。西崎崇子采用的是国际化的小提琴演奏语言,音色优美,力度好。她迄今灌录发行的唱片、音带和CD有六个版本,将近1000万张。第三位是旅美青年小提琴家吕思清。吕思清对中国文化有极高的悟性,加之他的演奏技巧一流,具有时代感,他对《梁祝》的演绎别具一格,颇受新一代的青年观众欢迎.
对于西方小提琴传统而言,《梁祝》协奏曲在演奏风格和演奏手法上,都有很多突破创新,今天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滑音演奏的处理 主要是借鉴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的演奏手法,模仿越剧唱腔以加强音 乐的特殊表现力。滑音记号可归类成四种,上滑音、下滑音、原位上作 半音来回的抹音,以及大距离的滑音。
(二)成功借用了典型的古筝音型及弹奏法,32分音符演奏得灵动流畅,8 度跳跃的8分音符,则要用小提琴擅长的弓根断奏跳弓,演奏得犹如古筝弹拨般的清晰,表现梁祝三载同窗情同手足,欢笑嬉戏的场景。
(三)连续突出重音的切分音和弦,以及连续的下弓双音,巧妙的效仿了琵琶的 “拂”和 “扫”( 小提琴的上弓如拂、下弓如扫) ,从音效出发,演奏连续的切分音和弦,弓段应利用弓根的自然重心,且靠近指板,使和弦同时发音。这种拉法和欧洲巴洛克的演奏法较为接近,弓速快,减弓压。但是,在这里,演奏者并不需要控制音量,而是着力表现祝英台 坚决抗婚的场面。
(四)散板、弹性节奏、紧拉慢唱、即兴演奏等是我国民间戏曲、民间音 乐经常采用的方法,已成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段。这个华彩插句的上行和下行动机,都可分别按古筝的演奏方式处理成: 慢起———渐快———渐慢表现梁祝共读同玩观景抒情的场面。
梁祝传说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
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
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祝》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流传久远,深入人心,因此它也成了众多艺术家的宠儿,曾经被多种艺术形式所演绎,单拿戏曲来说,几乎各剧种都编演过《梁祝》全剧或选段。我想在这当中首推的还是越剧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即便是当年的小提琴与钢琴协奏曲《梁祝》也是源于越剧那优美的旋律。 越剧《梁祝》演到现在可以说是版本无数,异彩纷呈。简单数数,我们也可找到像经典版、新版、交响版、明星版等。在这么多版本中,我最早接触且印象最深的,是1953年的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当然,这部拍得相当唯美的影片使我对越剧有了第一印象。 《梁祝》的故事情节既简单却又复杂。说简单,因为那不过就是一对青年男女在朝夕相处中互生爱意,誓同生死;说复杂,是这个故事是虚构,但又不完全是虚构,甚至是实有其人,只是有其人而无其事。全中国关于“梁祝”的传说及“梁祝”文化遗址的地方有多处,其中有名的就有:鄞州版本、上虞版本、杭州版本、汝南版本、宜兴版本。可以这样说,“梁祝”已成了全中国的“梁祝”,而非一地之“梁祝”了,这不能不说是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一件趣事。 中国的戏曲往往都有“寓教于戏”或有着很强的道德教化味道在内的传统。《梁祝》自然也就有这么一层含义。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遭到了家长的反对,于是乎“反封建”“反对包办婚姻”“崇尚自由恋爱”等等也就成了《梁祝》的主题。尽管有这么一层含义在,但好在《梁祝》并未成为冷面的说教材料,它的唱词优美,故事情节生动都是很值得称道的。我想这也是《梁祝》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理由之一吧。 《梁祝》无疑是呼唤爱情的,富家女祝英台男扮女装结识了寒门同窗梁山伯,情深意笃,在父亲做主招太守之子马文才的情势下,祝英台强烈反抗,并最终跳坟以殉情。为了心中圣洁的爱情,祝英台的纵身一跳足以感天动地。富家女爱上了寒门子,这是传统戏文所偏爱的主题。但我们想想,真的会有这么多的白天鹅爱上丑小鸭吗,尤其是在当下? 上次我在网上看到,说某地组建了一个几十人的富翁征婚团面向全国的女子征婚。结果是吸引了几百名美女前去应征,其中不乏在校女大学生。都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那这种现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佳丽们爱的是什么!倘若某地也组建个“梁山伯团”,那是否还会有那么多的“祝英台”前来应征呢? 爱情与婚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爱情在更多时候并不等于婚姻。如果说爱情是理想的,那婚姻就是现实的;爱情是超脱的,那婚姻就是世俗的。收获了爱情,有时便失去了婚姻;收获了婚姻,有时就意味着付出了爱情的代价。爱情与婚姻有时就是这么矛盾,这么复杂。爱情的移位,你可能困惑,也可能无奈,但却是事实存在。 但这样说,绝不是认同或者说欣赏抛弃爱情,如果是这样,那看《梁祝》也就不会再激起我们的情感波澜了!
梁祝”是我国流传千百年、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并被改编成各种戏曲在各地上演。1959年,当陈钢,何占豪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时,他们根据越剧《梁祝》的主要情节和优美唱段,将中国旋律和戏曲音乐的某些特殊手法与西洋曲式相结合,谱写成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演奏时还吸收了二胡、琵琶的某些演奏技巧,色彩斑斓,绚丽迷人.在当年的“上海之春”音乐舞蹈汇演中首次上演后即轰动中外,所灌唱片创造了我国唱片发行量空前最高记录。 仅仅几年,“梁祝”在世界各国都深受欢迎,不仅被认为是“中国化的管弦乐”,更被誉为“蝴蝶爱情协奏曲”。 协奏曲(Concert)是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作演奏的技术性较高的大型乐曲。一般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急板,回旋曲式。 梁祝是一首单乐章的协奏曲,用奏鸣曲式写成。 主要结构如下: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引子主部连副部结(三部曲式)接回旋曲式)束部部江爱草主自英三共十长逼楼哭化南情桥题由台载读八亭婚台灵蝶春主结再华遐同共相惜抗相投双色题拜现彩想窗嬉送别婚会坟飞 第一部分相爱(呈示部) ⑴空旷悠远的几声弹拨,似乎是“讲故事”的开始:“从前、很久很久以前……”然后,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传来秀丽婉转的笛声和双簧管与乐队交织的优美旋律,呈现出一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江南春色: ⑵在竖琴的清淡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奏出纯朴、优美的爱情主题:这典雅清柔的旋律,使人联想到祝英台的美丽形象; ⑶大提琴浑厚潇洒的男性风格的旋律与小提琴一问—答,比拟着梁、祝在去杭州路上草桥亭畔见面并结拜兄弟的情景;接着,乐队全奏“爱情”主题,似乎在为他们齐声赞美; ⑷在小提琴的一段自由华彩后,音乐进入活泼的小快板,这是小提琴与乐队交替演奏的回旋曲,描写两人三载同窗,共读共玩的纯洁友谊: ⑸慢板、惋惜地奏出的变化了的爱情主题预示着情节的变化,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话,诉说“长亭惜别”的依依不舍恋恋难分。 第二部分抗婚(展开部) ⑹阴沉的低音乐器和连续儿声闷锣奏出不祥征兆,铜管吹出了凶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 ⑺独奏小提琴在散板中激动地奏山祝英台得知父亲将她许配给豪门弟子后的惶惶不安和悲痛哀伤的心情.接着,用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了她的愤慨和抗议; ⑻抗婚的音调与封建势力主题交替出现,展现了故事的戏剧性的发展过程,在逐渐激化的矛盾中形成了一个抗婚斗争的激烈高潮; ⑼慢板.又一次听到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沉痛,悲切、描写了梁祝重逢“楼台相会”时痛诉衷情的动人场面: ⑽音乐急转直下,以闪板、快板来表现梁山泊悲愤致死,祝英台哭坟时痛不欲生的控诉。 音乐吸取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的紧拉慢唱的特殊表现手法,逐渐形成第二个发展高潮: ⑾锣鼓管弦齐鸣,在地动山摇的音乐声中,坟墓裂开,祝英台毅然纵身投坟,全曲达到最高潮。 第三部分化蝶(再现部) ⑿长笛和竖琴奏出了轻盈缥缈的仙境般的音乐; ⒀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再现的爱情主题,似惋惜,似沉思,似同情; ⒁乐队齐奏,不仅是爱情的颂歌,也是人们的美好希望和共同祝愿; ⒂小提琴和长笛的结尾,仿佛伴随着高飞远去的双双彩蝶的身影,那千百年来的传说和歌声,仍在缭绕,缭绕:“千年万年不分开,梁山伯与祝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