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农民”这个话题,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幅画,这是一幅名叫罗中立画家画的油画,画的名字叫《父亲》,画中的父亲是一位农村老汉,老汉的表情淳朴憨厚,黑红的脸膛上布满深深的皱纹,开裂的厚嘴唇,眼睛饱经沧桑,头上裹着灰白的毛巾,双手捧着一个粗劣的碗,唯一能说明这是一个七十年代末期农民形象的特点是在他的耳朵上夹着一个竹套筒的圆珠笔。据说这支圆珠笔是后加上的,因为原画中的父亲形象有人质疑:“新中国的农民形象太具有悲剧性。”不得已,作者画上一只圆珠笔以表示这是位有文化的农民。就是这幅具有悲剧震撼力的油画,在1980年“中国青年美展”中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了人们的好评。从人们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当时中国农村现状的认同,改革开放前的农民生活只能用“贫穷”来形容,有许多地方温饱都解决不了。据说有的老帅当年回到延安,看到老百姓仍然生活清苦,不由掉下了眼泪,见过三十年,不光有自然灾害,经济底子薄,发展不平衡,还有政策上的失误,十年浩劫,更是使国民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农家极劳苦,岁岂恒稔熟,能知稼穑艰,天下字蒙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提到了首要位置,从土地承包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2004年,新一届的中央领导更加关注三农政策,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具体部署“三农”工作,以加强农村工作,发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开展多种土地经营,发展小城镇发展,方方面面,是农村工作有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们无论从新闻报道、电视栏目,还是亲眼目睹,都真实的体会到:农村变样了,农民富了,农业发展了。近几年来,我们监狱局中心医院多次组织离退休人员到北京郊区农村参观旅游,平谷、大兴、怀柔、昌平、顺义、密云,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在密云水库湖畔,农家院里,我们品尝了鲜美的水库鱼;在怀柔神堂峪山谷,我们游览山中奇石美景,看娓娓虹鳟鱼,摇曳摆尾,在平谷挂甲峪村,导游介绍挂甲峪村脱贫致富,艰苦创业的历程,在村民们漂亮的别墅前,我们留影、徜徉、感叹;在昌平果园,我们采摘硕大的红苹果;在大兴采瓜;在平谷摘桃;参观汇源果汁厂,现代化的厂房,先进的工艺,农村姑娘、小伙儿洁白的工作服,甜美的笑容,喝一口纯粹果汁,从舌尖甜到心里。现在再提起“农民”这个话题,我们眼前会展现一幅新的画面,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画面:画中,有城市化的栋栋高楼、别墅,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有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更有农村人那充满幸福的笑脸。
被旧社会的封建社会所迫害的受害者,由淳朴善良至尖酸刻薄,他们的一生本应是幸福美满,但在旧社会的污浊环境下,他们不得不开始趋炎附势,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与人生,就像鲁迅与闰土,本事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十几年不见罢,也陌生了,一声老爷硬生生地刺伤了鲁迅的心,但更多的是无奈与悲哀。
我们是一个农民的国度,我们国家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的问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农民生活为体裁的小说很多。最早、最著名的农民,是鲁迅笔下的阿Q。鲁迅的其他小说,《祝福》里祥林嫂、《故乡》里的润土,《风波》里的九斤老太太和《离婚》里的爱姑,也是现代白话文学史上如雷贯耳的农民,这里单说最著名的农民“阿Q”。阿Q的性格:好大喜功、好吃懒做、好自欺欺人,好搞精神胜利法……。阿Q的身上,什么下水货都有。由于太特点,太典型,阿Q超越了“农民”的属性,升腾成落后国人的代名词——国民性、劣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Q又算不上是一个纯粹的农民,而是一个国民。他既是农民,也是市民,更是流民。剩下的九斤老太太,祥林嫂、爱姑和润土,虽然是农民,但跟国瑞没有多少共性。国瑞是个进城农民,读过几年书的新时代农民。阿Q们都只在乡下打转,死活不进城——跟城市,他们是死活不往来。对于现代白话文小说里的农民而言,进城就意味着冒险,例如《子夜》里的吴老太爷进城,被远东最繁华大都市上海的疯狂霓虹一下子就击倒在地。他的死亡,在小说有着强烈的隐喻效果。这些一生都被束缚在土地上的乡绅和农民,他们愚昧、无知,不知道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也不愿意体验新的情感。无论阿Q、吴老太爷还是后继的那些农村题材作品,都是现代白话文独创的革命性地贬抑传统乡土文化的典型方法。在这些小说里,乡村是蒙昧的,乡民是愚钝的——因此需要启蒙主义——乡村的文化是腐朽的,因此需要一种强烈的变化,才能一新旧中国。在这里,“新”字具有强烈的革命意味,对“新”文化的崇拜和向往,意味着对“旧”文化的鄙视和摈弃。很不幸,乡村文化首当其冲地成为新文化主攻手的轰炸目标。而我们这些晚生者,对“旧”文化时期的认识,就隔着这样的弥彰,而遍地狼藉。那时代的文学描写,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写意,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寓言性。系统地重读现代文学史上这些主流作品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些主流作品误导了人们对当时乡村世界的认识,从而也屏蔽、隔离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同样在“鲁镇”出生、成长的周作人,其笔下相对暖色调的叙述,那些美好的乡村记忆,形成了这些主流作品的反面。游客可见,现代白话文前期作品里的乡村阴霾,更多地是意识形态的迷雾,而不是具体的情感和写实。天才女作家箫红的《呼兰河传》里,虽然有大量的悲惨事件,但是写到她自己的童年生活,却也带着浓重的暖色调。而对于一种革命性的启蒙主义理解来说,暖色调反而是不恰当的。跟这些前辈农民不同之处在于,《泥鳅》里的新农民国瑞有改变自己生活的强烈愿望。他想通过“进城”打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阿Q之后,茅盾《春蚕》里的老通宝也是一个著名的农民。老通宝老实巴交,辛辛苦苦忙了一冬,以为有了一个好收成可以歇口气了。没想到,丰收了日子也还是过不好。文学教程说,老通宝的问题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不知道要“去反抗压迫阶级”。最后,教材一言以蔽之:“农民真正的出路,需在丰收之外去寻找。”在这点上,《泥鳅》的男主人公国瑞要比他的农民前辈强些;新社会了,没有阶级压迫,大家都是同志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瑞进城,不会像阿Q们进城那样,可能碰到汉奸、买办、青红帮、红头阿三和伪警察。国瑞进城后,只会碰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各类人民公仆。在这点上,国瑞应该自感高农民前辈一等。除了阿Q、闰土、老通宝等前辈农民,另有一类不太为传统文学正史提起的“农民形象”,如沈从文《边城》里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里的翠翠,不是正统受压迫的农民形象,而是乡野间不羁的精灵。路遥的代表作《人生》里,刘巧珍是新时代的新农民,她的人物形象延续了赵树理在《三里湾》塑造的新农民王玉梅的塑造方式,在一个纯粹的乡村里,硬生生地植入了一个不识字但是知事达理、集天地灵气于一身的新女性形象。她们不仅是古典美的,有如俄罗斯巡回画派重彩油画风景里里的少女,还坚强乐观,对未来和美好都持有充分的信心。刘巧珍虽然碰到了负心汉,她身上的传统革命乐观主义,就像蔬菜上残留的农药,让她继续美丽和善良着。一些坚硬的结构在分裂,一些石头在风化,但是这些异动还处在发端初期,还不能对刘巧珍造成致命打击。《泥鳅》里国瑞的未婚妻陶凤,在人物性格上,也是美丽、温柔、善良,脆弱,寄托了作家的美好理想。但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对,叙述铺垫也不彻底,陶凤的性格形成和人物变化,都不充分。陶凤的人性美在小说里反而显得十分无力——小说的可靠背景相当重要。翠翠诞生于《边城》里的湘西小城,她是纯粹的,不需要细描铺垫,超俗的味道在那里浸润着。陶凤则不然,她的生存土壤不纯粹,邪恶的毒雾在流淌:乡氓陶东因为陶凤的哥哥睡了他老婆,就上城来找陶凤,要奸污她。他以自己的卑劣行径为荣:这样大家就扯平了。陶凤对于这种罪恶毫无抵抗力,她同样无力抵抗城里姨父的骚扰。陶凤的善良和纯洁,给她带来的不是坚定的信心和强大的力量,而是一触即溃的脆弱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刘巧珍能够抵抗这种侵蚀,继续美丽善良,陶凤却茫然失措,溃不成军?刘巧珍拥有坚强的乡村道德支撑,在她的时代,虽然这种道德很快就有分崩离析的危险,以土地祭司德顺大爷为代表的施洗者仍然能给迷途羔羊高加林以居高临下的道德施洗,并让这离家出走的浪子重新回到羊圈里,起码,小说里的八百里秦川风景如画。陶凤的时代,乡村的风景和乡村的道德已经被新时代疯狂的现代化进程彻底击溃,田园的炊烟变成了乡镇企业的黑雾,美丽的景色变成了恶山毒水,离家出走变成了人人趋之若鹜的行动。乡村误服了过量的农药,开始猛烈地呕吐,把自己养育的一切都猛烈地呕吐出去,从牲畜到庄稼——在作家莫言的小说里,对现代农村的新景色有着令人触目惊心的描写。在他的小说里,污秽和馨香融合,丑陋和美丽交杂,香蕉和大便杂陈,向日葵底下躺着弃婴,玉米棒上麇集着苍蝇。美丽的少女变成了丑陋的妇人,清澈的河流黑水漫漶——从白云到夜色,全都排空。土地上的青年纷纷逃离,从乡村逃奔城市。这是对传统田园诗思想的彻底否定,这种反向的逃离,让故事里的桃花源变成一潭死水,而城市的喧嚣和混乱,则让泥鳅一样潜入迷宫般街道泥潭里的国瑞们惊魂稍定后,感到如释重负。他们看不清高楼林立上的天空,他们也感受不到霓虹迷乱里的夜色,但是他们对在这种混乱生活中生存下去,持有一点不确定的信心。浑水摸鱼,本来就是乡村少年的强项,在城市这个泥潭里,只要你努力地伸出手去,总能摸到一条什么。例如:泥鳅。国瑞是一个七情六欲俱全的打工仔。未婚妻陶凤来城里寻他求援,他脑子里转动着的都是低级趣味:“自从听说陶凤要来,和她发生性关系的念头就确立了”。国瑞多次想先下手为强,把陶凤办了。这样,生米煮成熟饭,两个人的关系也就一锤定音了。他的行动也构成了对陶凤的骚扰,这样一来,陶凤就陷入了后有追兵,前有陷阱的绝望处境中。在小说里,国瑞不是品行高尚的青年农民,他跟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里的王玉生有天壤之别,跟《人生》里受到委屈而出走的高加林也无法相提并论。同样是农村青年,王玉生是乡村的圣人,他的大公无私和心灵手巧,都在展示着新农村新青年的高尚品德。王玉生看自己未婚妻范灵芝的眼神,是严肃的、高尚的、纯洁的、同志般的;高加林看刘巧珍的眼神,是爱慕的、亲切的;国瑞的庸俗趣味跟他们相比,有如草芥之于高加林桃子和王玉生西瓜。 青年农民国瑞生不逢时。三十年风水轮流转,农民阶层重新被打回到边缘的、被忽视的状态,农村状况再度恶化,臭化,农民再度丑陋化。所以,国瑞和王玉生之间无法比较,他更不能跟王玉生的上级领导小二黑相提并论——在社会地位上,小二黑要比国瑞高了万万倍。小二黑身份尊贵——民兵队长,青年才俊,在村里拥有极大的权威,说话毫不含糊,走路堂堂正正,感觉就是土地的主人、小说里的主宰——他爹小诸葛和小芹马三仙姑,虽然贵为长辈,但是在革命新青年的小二黑面前一站,就不由自主地感到理屈词穷——在“革命”这股热风面前,一切传统的家庭伦理,都土崩瓦解。相反,国瑞却是一个身份卑贱的乡下人,他连自己的姓氏都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跟别人解释。至于他本人的确定身份,更是解释不清:脏农民?打工仔?搬运工?无业人员?打人犯?臭男妓?还是(国隆)公司的老总?分子?国瑞的暧昧身份,暗示着一个曾经辉煌鼎盛一时的农民阶层的突然失踪——这真是令人困惑的大事。然而,当代文学在这里失语了,作家看不见这个失踪的氏族,也无法理解这个新时代的“西夏王国”,它怎么横空出世,又怎么突然失踪的,这需要作家深入去研究。然而,在这个追腥逐臭的时代,作家已经开始朝着时尚化发展了,他们稍加咀嚼,吧嗒地吐掉掉这团讨厌的口香糖,然后迷失在开心馆里。一个人失去了身份,他会感到惶惶不安。一个社会失去了一个庞大的氏族,人人都心安理得。把国瑞比作一颗螺丝钉,那么他就是一颗找不着螺丝孔的螺丝钉。这颗螺丝钉被造物主——工人——随手扔在地上,踢来踢去,发霉生锈,最后,被清洁工轻轻一扫,倒进了垃圾堆里——与他为伍的,是生活的垃圾和历史的垃圾。我们可以看到,延续在“小二黑”身后的一系列农民形象,也都跟国瑞完全不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的进步农民张裕民、程仁,周立波《暴风骤雨》里的革命群众赵玉林、郭全海,《山乡巨变》里的优秀青年邓秀妹、刘雨生,赵树理《三里湾》里的金童玉女王玉生、王玉梅,柳青《创业史》里的土地神像梁生宝、梁三老汉,粱斌《红旗谱》里的革命前辈朱老忠,李准《李双双小传》里的热情女性李双双,浩然《艳阳天》的时代伟人萧长春、《金光大道》里的金刚大神高大泉……上述的这些农民形象,在其各自的个人身份定位上,都非常鲜明。他们不仅是土地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还是进步、未来、光明、革命的象征。他们身处国家阶层中的主流地位,他们的话语,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播种、收割、稻子、土豆、农田、猪牛羊、鸡鸭鹅、农民、雇农、地主、富农、打倒、拥护、生产、自力更生,成了最时髦最流行的词汇。这些农民形象,都是一些正直的、健康的、追求进步的、疾恶如仇的人,他们构成了这个国家中最先进、最顶层、最有发言权的新“贵民”群落。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是意识形态构成中最核心部分,他们一举一动都好像在主宰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在他们的口中,只有运用“进步-落后”、“革命-反动”、“高潮-低潮”这样的词性相悖、一分为二的表达逻辑时,才能谈吐自如;一旦离开这种语境,他们就会张口结舌,结结巴巴,说不出一句话。在赵树理、丁玲、周立波、柳青、浩然这些新“贵民”作家的笔下,广大新贵民们的健康向上生活,就其内容的其丰富和热闹程度,远远超出同期城市里沉闷而无趣的世界。农村是物质生产的核心,可是新贵民们的生活资料非常贫乏,当然,这也掩盖不住他们身上洋溢着的革命乐观主义情绪——幸福是比较出来的,在新贵民的脚下,牢牢地踏着“地富反坏右”五具营养不良的尸体;城市是消费中心,生活物质却比乡村丰富,大中小资本家们、反动的买办们,他们虽然曾经显赫一时,在新民时代,却都过着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悲惨生活。那个时代的农民,是朝气蓬勃的,是有理想的,他们不需要太多的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可以过上有滋有味的好日子——他们忙着春耕、秋收,忙着开会、写报告,忙着批斗落后分子、表扬先进人物。总之,很充实——精神上的充实,抵消了物质上的贫乏所带来的不愉快。那个时代的曾经有钱人,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下,都要夹着尾巴做人。穷人则兴高采烈,天天都像是在过节。贫穷在那个时候不是一种耻辱,而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在赵树理反映合作化进程的长篇小说《三里湾》里,我们可以看到农民身份和地位的变化:农民不再是农民,他们是公社的“社员”。在词语的等级和社会等级上,乡村的一切,开始跟城市平起平坐:“公社”对应“工厂”,“社员”等同“工人”。在社会地位上,乡村社员跟工厂工人平起平坐,农村跟城市之间是平行的关系:工人师傅拿工资,社员同志拿公分。城乡差别,通过这种方式顺利地抹平了,城乡世界实现了一种模式上的大同。既然大家都是国家集体里的人,处于平等的地位,农民兄弟就可以堂堂正正、保持尊严地生活,日子越过越带劲。在语义学的层面上,领导干部的地位甚至还在他们之下,因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乃是农民和工人。农民和工人就像这个社会躯体上的左臂右膀,谁也离不开谁,在必要时还可以相互转化。这个时候的农民和工人的关系,是兄弟般的关系。
参考资料: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研究综述姓 名: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 业: 社会学班 级: 社会41学 号: 2214104指导教师: 屈 勇 职称: 讲 师2007 年 6 月 3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研究综述社会学专业学生 王佳鹏指导教师 屈 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在关于农民工研究中,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一直是研究的主流视角,关于农民工社会阶层研究中,客观社会分层是其主要视角。由于客观社会分层忽视了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许多学者提出了社会分层研究的另一视角,即阶层的主观认同研究。本文从社会认同的概念界定,农民工社会分层的研究,以及身份认同、职业认同、乡土(土地)认同、制度认同、阶层认同等几个方面对当前农民工阶层的社会认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认同;社会建构;社会分层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cial identity of rural migrants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Wang JiapengTutor Qu Yong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he study of peasant-works is a main subject.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is the mainstream perspective of most research of the rural migrants, but the objective stratification is the main perspective of farmer social strata. Owing to the neglect of the subjectivity of agents, many scholars study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another perspective, that is, subjective identity of strata. The paper reviews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the current study of peasant-workers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 study of social identity of peasant-workers, such as identity, professional identity, native (land) recognition, institutional identity, class identity.Key words: rural migrants; social identity; social constructivism; social stratification导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阶层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结构转型成为绝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并被称为市场之外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1]3-18。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资源积聚背景下,两极社会更加明显,以农民和农民工为主的底层社会逐渐形成。 [2]77-135但是长期以来对这种阶层结构的转型研究一直以客观分层为主,尤其是缺乏对于作为底层主要构成群体之一的农民工的主观意义的理解;近年来,一方面随着研究者的不断“实践与反思”,对于客观分层研究的局限性逐渐达成共识[3],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社会适应或社会融入问题的突显,同时再加上国家出于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而对阶级意识尤其是对底层群体的主观认同(阶级意识的主要方面)越来越重视[4]9-20,从而促使农民社会认同研究也相应增多。本文正是对当前农民工阶层的社会认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一、社会认同概念界定的研究(一)认同与社会认同认同(identity)是一个比较复杂且争议较大的概念,人们主要从认同的机制特征、认同的功能、认同的行为特征、认同的动力机制等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不同的定义和解释,大致而言,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首先,认同是人们对自身角色以及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其次,认同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再次,认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5]30-31认同可以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角色的一种自我确认,是个人对自己在适合结构中所处位置的感知。社会认同是指某个群体的共同认同。两者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我认同是社会认同条件下的认同,没有社会认同的自我认同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社会认同存在于某群体成员的自我认同中,从个人与社会关系角度可以认为,人们的认同是由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构成的连续统。[5]32-33卡斯特认为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他根据认同的建构形式和来源将社会认同区分为合法性认同、抗拒性认同、规划性认同,三种认同的建构分别导致公民社会、共同体和主体的产生。[6]6-11卡斯特的这种划分是一种更为一般性的对不同性质的认同的建构过程及其结果的分析,本文主要综述具体的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现状,并将社会认同分为身份认同、职业认同、阶层认同、乡土(土地)认同、制度认同、性别认同等几个方面。(二)社会分类与认同建构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分类是人们简化生活复杂性,同时也形成社会秩序的一种思维方式。分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人们在给世界分类的同时也为自己进行了归类,分类也赋予自己及世界以意义,社会认同便是对社会分类归属的认可。最重要的分类是人我之分,是“我群”与“他群”之分,通过共同的经历和持续的互动而产生群体的差异,而社会群体认同的建构和维持的最重要机制是排除和容纳,把非我群的人排除出去,把我群的人容纳进来,以此来型构自己的认同世界。这种认同和容纳通常具有很强的价值性和主观性。[7] [8]203-223具体到农民工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市民对他们不同程度的排斥和容纳,也可以看到农民工自身的排除和容纳,正是这种双重过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的主观认同。(三)社会认同与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指一个群体相对于主流社会的融入程度。社会认同与社会适应主要具有如下区别:第一、出发点不同,社会认同主要是被研究群体对自己社会归属的认定,而社会适应是社会对于被研究群体融入主流社会程度的判定;第二、价值不同,社会认同尊重被研究群体的主观认识,尽量做到价值中立,让被研究群体自己“说话”,而社会适应是被研究群体对主流社会的适应,这里同时也可能暗含着对主流社会的赞赏和对被研究群体的贬低,是研究者在“说”被研究群体;第三、研究目的不同,社会认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和解释被研究群体的意义,而社会适应往往把被研究群体当作“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其自己所建构的被研究群体的“问题”。二、农民工与社会分层社会认同的基础是社会分类,在研究领域中最主要的分类就是社会分层,即根据经济收入、权力、声望等不同或综合标准对人们进行的阶层划分。因此要研究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必须首先了解农民工的社会归属,然后才是农民工自身对社会归属的主观认同。(一)社会结构中的农民工社会分层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每个学者都会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客观的分层标准,但是尽管不同的学者给予不同的分层标准对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类型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无论“金字塔”结构、“倒丁字型”结构[9] ,还是“断裂”结构,都认为存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底层社会,并且也都认为农民和农民工是该底层社会的主要构成群体。[10]具体地农民工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可以从韦伯分层的三个标准进行分析:在政治地位(权力)上,由于户籍制度等二元制度的排斥,农民工处于政治的边缘地位;在经济地位(财富)上,由于存在着截然分开的两种报酬体系,农民工仍然处在底层的位置上;在社会声望上,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声望都很低。 [11]4-9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将中国人划分为十大阶层,而农业劳动者和城市失业者为最底层,在改革开放后农民分化为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工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等八大阶层,其中农民工的数量较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阶层的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增减。[12]169-184(二)客观社会分层研究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分层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主要以静态的结构分析为主,而忽视了农民工处于社会结构底层的形成过程,缺乏时间性和历史感;第二、主要是研究者作为客体的主观认识,而忽视了农民工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是一种“他者话语”;第三、遵循科学主义范式以追求客观知识为目的,而忽视了农民工的主观认识和实践体验;第四、以专业知识来“检验”农民工的生活,而忽视了农民工自身的意义理解,即没有深刻理解和认识农民工的“地方性知识”。正是由于客观社会分层研究对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的忽视,从而有学者从主观方面进行社会分层研究,甚至有人把社会认同视为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 周晓虹曾较早地对农民的社会心理进行了研究,但是他主要从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史角度研究农民的现代性获得过程,却没有详细论述转型时期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状况。[13]4-9王春光的研究发现,社会阶层的客观实在与主观建构之间存在多种差异,它提示我们在社会阶层的研究中必须考虑特定情境下的个人生活和中国制度对阶层观念形成的影响。[14]李春玲的分析表明,各阶层的认同的一致性程度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出于社会顶层和底层的阶层认同较高,而中间阶层相对较低。 [15]而李友梅则从宏观的角度对通过对社会认同的基础性领域、社会认同的结构演变、社会认同建设的新思路三个方面的探讨,提出构建“社会自我调适系统”以治理社会认同失序问题。 [16] [17]四、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内容及影响因素研究社会认同时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不同学者主要研究了其中的某个或谋几个方面,其中主要有身份认同、职业认同、阶层认同、乡土(土地)认同、制度认同、性别认同等几个方面,下面我们本文就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对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一)身份认同:农民工是农民还是城市人?身份认同指农民工对于自己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这一社会身份的认同,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区分不仅仅是户籍上的差别,而更多的是由于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资源分配和权利上的不同,因此这里的农民不是与产业工人相对的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与城市居民相对的社会身份。许多学者认为,农民工这个称谓本身已经成为与农民和城市居民并存的第三身份。陈映芳认为,“农民工”作为一个与“农民”、“城市居民”并存的第三身份,是近20年来我国各种制度和文化共同建构的产物,最终使离开农村改变了农民身份的“农民工”却无法获得城市中的“城市居民”身份。 “农民工”身份的建构一方面为各种制度及其所规定的“城市居民”所具有的身份优势提供了合法性或正当性;另一方面, 使“农民工”在城市中区别对待,从而产生相对剥夺感,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认同这一并不公平的“农民工身份”。因此农民工问题不仅仅是农民工权益和权利保障问题,更是市民权问题。[18]唐斌则具体研究了农民工身份认同形成的过程,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区域的相反相异的向外推力下,农民工倾向于自我认同为“双重边缘人”,农村对农民外出务工给予积极的赞赏性评价,而城市却是通过农民工自我心理预期不断进行消极性的否定评价,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使农民工自我人格矛盾和冲突,也导致了他们身份的模糊和不确定。 [19]这里的“双重边缘人”实际上是对“农民工”这个比较正式称谓的形象表述。但是也有人认为农民工主要认同农民身份,还有部分认同模糊,很少有农民工认同为城市人,且乡土记忆、进城期望、城市体验对农工社会认同起着又大到小的作用,而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对农民工认同影响不具有解释力。[20](二)职业认同:农民工是产业工人吗?职业认同是指农民工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可程度,由于职业种类较多,多数人都没有细分,而笼统地使用产业工人的概念。方英认为一方面因为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强调会引发农民工的不公平感从而不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因为农民工的职业走向是产业工人,甚至已经有人提出将农民工视为产业工人,因此应该淡化“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建构合理的职业认同,具体方式有改善农民工工资待遇、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通过媒体等树立农民工的正面形象等。[21]而对于农民工是不是产业工人也存在较大争议,一种主要从农民工的从业特征和收入上认为农民工是新的产业工人,另一种观点从户籍制度壁垒角度出发,通过对农民工和产业工人的阶级属性、利益冲突、政治表达等方面的比较认为做出“农民工是新的产业工人”的论断还为时尚早。[22](三)乡土(土地)认同:农民工留恋乡村(土地)吗?乡土认同指的是农民工对于农村生活的认同,尤其是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多数人认为,年龄是决定农民工乡土(土地)认同程度的主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年龄不同农民工的乡土(土地)认同也明显不同,相对而言,年龄较大的农民工的乡土(土地)认同程度要高,对于土地依然有较大的依赖性,而青年农民工的乡土(土地)认同则相对较低。[23]王春光的研究则具体指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对家乡具有一定的乡土认同,但是与上一代农村流动人口相比,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更多的是系于与亲人的情感,而对家乡其他方面的依恋在减弱。[24](四)制度认同:农民工赞同国家针对他们的各项制度吗?户籍制度认同:户籍制度是二元社会结构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通过资源的强制分配实现秩序的建构,而强加给农民种种不公平待遇。目前农民工对户籍制度的认同正在逐渐减弱。 [25]就业制度认同:就业制度包括企业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多数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并且许多农民工是非正式就业。总体而言,农民工的制度认同比较缺乏,非正式就业的农民工的制度认同更低。[25]城市管理制度认同是指农民工对城市外来人口管理和执法制度的认同。城市管理主要是一种防范式管理,“只管手脚,不管大脑”,再加上个别管理者或者管理部门的私利而加大了农民工的成本。因而极大地降低了农民工对城市管理制度的社会认同。 [25](五)阶层认同:农民工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吗?阶层认同是指农民工对于自己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何种位置的认可和评价。对于农民社会认同,各研究者都主要注重某一类或几类的研究,整体地论述农民工群体阶层认同或阶级意识的较少。在此,我们把农民工的阶层认同看作是以上身份认同、职业认同、制度认同等共同作用形成的农民工群体对自身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的认同。总体而言,多数农民工认为自己比城市居民地位要低,但是与农村的农民相比则高些。但同时农民工的阶层认同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根据社会共识的群体的评价,社会认同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而农民工由于在城市中处于劣势地位而主要以消极社会认同为主,在应对策略上表现为:对自身劣势地位合法性的默认;对土地的重视,土地是农民工认同的最后一道防线;以家乡农民为参照群体,而不是城市居民等。[26]农民工存在的消极性认同或认同危机可能源于相对剥夺感和“过客心理”。另外,还有性别认同、组织认同、社区认同、国家(政治)认同、民族认同等等认同类别,但因为相关研究较少,也因为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详述。上述各种社会认同其实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进行了归类。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复杂性、关系性以及模糊性,在日常实践中,他们无须也不会对自己进行各种分类,他们只是受到城市世界、乡土世界、想象世界、实践世界交互作用而通过实践性惯习的生产和再生产,来寻求一种界定并表达自身利益同时又起到自我保护的社会认同。[27]因此,我们可以说他们怎么样或者是怎么生活的,但很难说他们是什么(农民、工人、制度内人、现代人等)。总 结本文首先对目前有关社会认同含义的梳理,简单地阐述了社会认同在社会分类基础上的建构以及社会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区别,然后简单回顾了农民工社会分层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农民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总体位置,最后从身份认同、职业认同、阶层认同、乡土(土地)认同、制度认同、性别认同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的关于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参考文献:[1] 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 张翼.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4).[4] 李培林,张翼,赵延东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 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Jan E S, Peter J B. Identity Theory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00(3).[8] Jan E S,Jonathan H T. Identity Theory and Emotions[M].Heidelberg: Springer-Vager Press press,2006.[9] 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2).[10] 孙立平.资源积聚背景下底层社会的形成[J].战略与管理,2002(1).[11] 李强.农民工与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3]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4] 王春光,李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主观性建构和客观实在[J].江苏社会科学,2002(4).[15] 李春玲.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J].江苏社会科学,2004(6).[16] 李友梅.重塑社会认同与探索社会自我调适系统[J].探索与争,2007(2).[17] 李友梅.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7(2).[18]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19] 唐斌.“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形成及社会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8).[20] 彭远春.论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服务员的调查分析[J].人口研究,2007(3).[21] 方英.“农民工”的职业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现代乡镇,2006(10).[22] 张智勇.户籍制度、歧视和社会分层—论农民工目前不是中国新的产业工人[J].生产力研究2004(4).[23] 包福存,张海军.建筑业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J].沈阳大学学报,2007(2).[24]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25] 周明宝.城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J].社会,2004(5).[26] 孟红莉.对农民工群体社会认同的探讨[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27] 符平.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践社会学研究的发现[J].社会,2006(2).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姓 名 王佳鹏题 目 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研究综述指导教师意见(包括选题是否恰当、文字表达水平、论文的难度和创新性、参考文献质量、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论文评定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
上数据库(大学里都有)搜索与你题目相同或相似或相关的论文看看别人的绪论或前言写什么,你参考着写就行。帮您找到了一篇“油价上涨和高空驰率对上海出租车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但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 出租车行业受我国资源短缺和脆弱环境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本文就油价上涨和高空驰率对上海出租车行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上海出租车行业在经历了2 0 世纪8 0 年代后期和9 0 年代前期近1 0年的快速发展后. 在最近1 0 来年中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统计数据表明: 行业车辆数量增幅不大的同时运营收入增长明显。截至2 0 0 6 年底. 该行业已经发展到拥有4 8 0 2 2 辆各类出租车、从业人员近1 0万、年载客5 8 9 2 亿次、年运营里程B 1 0 5 亿公里、年运营收入达1 2 4 9 7亿元的规模。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除夜间时段外. 其他各不同时段出租车空车流量都服从P o is s o n 分布. 工作时段平均空车流量最大. 中午和晚上时段平均空车流量最小。行业平均服务水平在最繁忙时段内每分钟平均0 . 7 2 辆空车,服务水平最好的时段内大约1 8 1 3 秒可以等到一辆空车。这样的服务水平比许多出租车公司承诺的“电话叫车后1 0 分钟到达“的标准要好. 这也许部分地给出了为什么上海消费者偏好扬招方式的原因, 同时也可以看出上出租车行业在较民出行. 所以. 不业不具备社会可持续性。1 . 燃料价格上涨与空驰率居高不下并行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可整理出上海出租车行业近年运营数据如下。经简单计算知: 上海出租车行业近年的平均空驰率在4 2 % 以上,2 0 0 6年有大约2 4 3 3 亿公里是车辆空驰里程。另一方面. 随着近年全球石油价格波动. 国内燃料价格呈攀升且加速趋势。来源:360论文网。
我是上海某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我来说说我的建议~理论意义:是说你的论文对你研究的方向的理论做了哪些补充、拓展或者创新~(举个例子:假如你研究的课题是“泰剧的成功原因对国产剧的借鉴意义”,它的理论意义大概是丰富了国产剧的研究方向或者开创了国产剧研究的新方向…)现实意义:是说你研究的论文对相关领域的现状有哪些具体的作用,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要落实到实践层面…就不举例子了^_^
毕业论文研究意义怎么写,两个例子帮你提升
问题一:毕业论文选题研究意义怎么写?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 *** 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希望我们可以帮你。硕士本科开题报告以及论文写作是我们特长,我们的服务特色: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证文章质量。附送抄袭检测报告,让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数,再刁难的老师也能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 问题二: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 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 建议可以从这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不要生搬硬套: 1.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意义和目的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 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 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 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主要内容包括: (1)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2)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三: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怎么写 选题意义和目的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 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 建议可以从这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不要生搬硬套: 1.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意义和目的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 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 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问题四: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 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 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 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问题五: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 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撰写毕业论文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这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目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完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每门课程也都经过了考试或考查。学习期间的这种考核是单科进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本门学科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和理解程度。但毕业论文则不同,它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已学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能力。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搐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知识。由于目前学校的考试方法大都偏重于记忆,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致使对学生掌握理论的深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难以全面了解。有的学生平时学习马马虎虎,满足于应付考试,很少作课堂笔记和读书札记,对写作知识了解不多,很少进行写作练习,结果,。防到写毕业论文时才临阵磨枪,回头补习各种知识,其写出来的论文连最基本的格式要求都不懂,逻辑上颠三倒四。还有一类学生平时学习死记硬背,缺乏能力的培养,缺少动手动笔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都会暴露出来。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克服缺点,也便于学校和毕业生录用单位全面地了解和考察每个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便于发现人才。同时还可以使学校全面考察了解教学质量,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二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大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在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就要学会搞调查研究,学会起草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就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至于将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大学是高层次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神,既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能发挥无限的创造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熟练地从事一般性的专业工作,又能对人类未知的领域大胆探索,不断向科学的高峰攀登。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训练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如何观察、如何调查、作样本分析;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如何操作仪器等方法。撰写毕业论文是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它不仅有教师的指导与传授,可以减少摸索中的一些失误,少走弯路,而且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更生动、更切实、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撰写论文是结合科研课题,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加深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的活......>> 问题六:论文的选题意义怎么写 30分 就是写清楚你问什么选这个论题来研究,这个研究成果出来之后有什么意义,简单的来说就是有什么用,会帮到哪些人或事,有什么好处,而且你对你选的这个课题的研究有哪方面的优势!一般分为目的和意义: 目的――重在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论述出什么东西。 意义――重在表明论文选题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 问题七: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地:就是写你们为什么要研究或探讨、想要得出什么结论!;意义:就憨研究完以后得出的结论以及你们做完研究有什么收获。感想之类!总之最重要的是结论啦 问题八:毕业论文的选题意义及要求怎么写啊 全球LTE蓬勃发展,市场机会巨大,发展潜力无限,截至2012年5月,全球34个国家的64个LTE网络投入商用,包括6个TD-LTE网络。在国内,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厦门6个城市建设了实验网,且杭州在5月已经实现了试商用。 TD-LTE网络优化流程 TD-LTE网络优化包括优化项目启动、单站验证、RF优化、KPI优化和网络验收等环节。单站验证是指保证每个小区的正常工作,验证内容包括正常接入、好中差点吞吐量在正常范围。RF优化用于保证网络中的无线信号覆盖,并解决因RF原因导致的业务问题。 RF优化一般以簇为单位进行优化,RF优化主要参考路测数据,RF分区优化时,各个区域之间的网络边缘也需要关注和优化。KPI优化包括对路测数据的分析和对话统数据的分析,用于弥补RF优化时没有兼顾的无线网络问题。通过KPI优化,解决网络中存在的各种接入失败、掉线、切换失败等与业务相关的问题。 TD-LTE和2G/3G网络优化的比较 TD-LTE网络优化与2G/3G优化思想相通,同样关注网络的覆盖、容量、质量等情况,通过覆盖调整、干扰调整、参数调整、故障处理等各种网络优化手段达到网络动态平衡,提高网络质量,保证用户感知。 TD-LTE与2G/3G系统不同,导致系统优化中重选、接入、切换等各种过程涉及参数不同。TD-LTE系统的干扰与2G/3G系统的干扰来源也有较大不同,需要通过不同手段规避。 TD-LTE的小区容量会随着小区覆盖增大逐步减小,优化需关注覆盖与容量间的平衡。LTE性能严重依赖于SINR,吞吐量会随SINR变差迅速降低。由于同频组网,为提高LTE性能,主服务区范围比2G/3G要求更严格。 TD-LTE网络优化内容 TD-LTE优化内容主要包括PCI优化、干扰排查、覆盖优化、邻区优化、系统参数优化。 PCI优化 PCI干扰容易出现掉线、下载速率慢等问题。PCI优化需要遵循以下三大原则:PCI复用至少间隔4层以上小区,大于5倍的小区半径;同一个小区的所有邻区列表中不能有相同的PCI;邻区导频位置尽量错开,即相邻小区模3后的余数不同。 干扰排查 根据干扰源的不同,干扰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内部干扰,包括GPS跑偏、设备隐性故障、天馈系统故障等。另一类为外部干扰,包括杂散干扰、阻塞干扰、互调干扰。 覆盖优化 常见的网络覆盖问题是由于过覆盖、欠覆盖或覆盖不平衡造成的,进而造成较低的接入成功率、较高的掉线率、较低的切换成功率以及较低的下载速率。无线覆盖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包括天馈系统的工程质量问题、天线选型、覆盖相关参数设置的合理性、设备故障等原因。 覆盖优化措施包括检查天馈安装、调整天线的方向角和倾角、调整天线扇区波束赋形系数、检修设备故障、检查邻区关系、调整参考功率等。 邻区优化 邻区优化,旨在提高覆盖率,减少掉线率,提高切换成功率。邻区配置过程中主要会出现如下两个问题,邻区漏配可能会直接导致掉线,邻区多配不仅会占用邻区配置的数量,也会影响测量的及时性,正确、合理地对邻区进行配置十分重要。在优化中需根据地理位置、无线环境、KPI指标和测试情况对邻区进行检查和调整优化。 系统参数优化 目前TD-LTE进行优化调整的主要包括功率参数、PCI参数、切换参数、干扰规避算法参数、天线技术参数等。 TD-SCDMA的网络优化为TD-LTE的网络优化奠定了数据优化的基础,很多优化思路都可以进行借鉴,......>> 问题九:论文的选题意义及选题目标该怎么写? 一.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如:'金属疲劳强度的研究'过于笼统,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效果会好得多,例如'含镍名牌的合金材料疲劳强度的研究',这样的题名就要贴切得多。再如:'35Ni-15Cr型铁基高温合金中铝和钛含量对高温长期性能和组织稳定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这样的论文题目,既长又不准确,题名中的35Ni-15Cr是何含义,令人费解,是百分含量?是重量比?体积比?金属牌号?或是其它什么,请教不得而知,这就叫题目含混不清,解决的办法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清晰地点示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假如上面的题目中,指的是百分含量,可放在内文中说明,不必写在标题中,标题中只需反映含Ni和Cr这一事实即可。可参考的修改方案为:'Ni、Cr合金中Al和Ti含量对高温性能和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二.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 常见了繁琐题名如:'关于钢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既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钢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21个安减少为12个字,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如?quot;(主标题)有源位错群的动力学特性--(副标题)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有源位错群的滑移特性'。 三.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如:'对农村合理的全、畜、机动力组合的设计'这一标题即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题名中的'人',其外延可能是青壮年,也可以是指婴儿、幼儿或老人,因为后者也?quot;人',然而却不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显然不属于命题所指,所以泛用'人',其外延不当。同理,'畜'可以指牛,但也可以指羊和猪,试问,哪里见到过用羊和猪来犁田拉磨的呢?所以也属于外延不当的错误。其中,由于使用'劳力'与'畜力',就不会分别误解成那些不具有劳动能力和不能使役的对象。 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
提起“农民”这个话题,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幅画,这是一幅名叫罗中立画家画的油画,画的名字叫《父亲》,画中的父亲是一位农村老汉,老汉的表情淳朴憨厚,黑红的脸膛上布满深深的皱纹,开裂的厚嘴唇,眼睛饱经沧桑,头上裹着灰白的毛巾,双手捧着一个粗劣的碗,唯一能说明这是一个七十年代末期农民形象的特点是在他的耳朵上夹着一个竹套筒的圆珠笔。据说这支圆珠笔是后加上的,因为原画中的父亲形象有人质疑:“新中国的农民形象太具有悲剧性。”不得已,作者画上一只圆珠笔以表示这是位有文化的农民。就是这幅具有悲剧震撼力的油画,在1980年“中国青年美展”中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了人们的好评。从人们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当时中国农村现状的认同,改革开放前的农民生活只能用“贫穷”来形容,有许多地方温饱都解决不了。据说有的老帅当年回到延安,看到老百姓仍然生活清苦,不由掉下了眼泪,见过三十年,不光有自然灾害,经济底子薄,发展不平衡,还有政策上的失误,十年浩劫,更是使国民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农家极劳苦,岁岂恒稔熟,能知稼穑艰,天下字蒙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提到了首要位置,从土地承包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2004年,新一届的中央领导更加关注三农政策,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具体部署“三农”工作,以加强农村工作,发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开展多种土地经营,发展小城镇发展,方方面面,是农村工作有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们无论从新闻报道、电视栏目,还是亲眼目睹,都真实的体会到:农村变样了,农民富了,农业发展了。近几年来,我们监狱局中心医院多次组织离退休人员到北京郊区农村参观旅游,平谷、大兴、怀柔、昌平、顺义、密云,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在密云水库湖畔,农家院里,我们品尝了鲜美的水库鱼;在怀柔神堂峪山谷,我们游览山中奇石美景,看娓娓虹鳟鱼,摇曳摆尾,在平谷挂甲峪村,导游介绍挂甲峪村脱贫致富,艰苦创业的历程,在村民们漂亮的别墅前,我们留影、徜徉、感叹;在昌平果园,我们采摘硕大的红苹果;在大兴采瓜;在平谷摘桃;参观汇源果汁厂,现代化的厂房,先进的工艺,农村姑娘、小伙儿洁白的工作服,甜美的笑容,喝一口纯粹果汁,从舌尖甜到心里。现在再提起“农民”这个话题,我们眼前会展现一幅新的画面,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画面:画中,有城市化的栋栋高楼、别墅,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有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更有农村人那充满幸福的笑脸。
参考资料: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研究综述姓 名: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 业: 社会学班 级: 社会41学 号: 2214104指导教师: 屈 勇 职称: 讲 师2007 年 6 月 3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研究综述社会学专业学生 王佳鹏指导教师 屈 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在关于农民工研究中,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一直是研究的主流视角,关于农民工社会阶层研究中,客观社会分层是其主要视角。由于客观社会分层忽视了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许多学者提出了社会分层研究的另一视角,即阶层的主观认同研究。本文从社会认同的概念界定,农民工社会分层的研究,以及身份认同、职业认同、乡土(土地)认同、制度认同、阶层认同等几个方面对当前农民工阶层的社会认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认同;社会建构;社会分层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cial identity of rural migrants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Wang JiapengTutor Qu Yong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he study of peasant-works is a main subject.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is the mainstream perspective of most research of the rural migrants, but the objective stratification is the main perspective of farmer social strata. Owing to the neglect of the subjectivity of agents, many scholars study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another perspective, that is, subjective identity of strata. The paper reviews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the current study of peasant-workers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 study of social identity of peasant-workers, such as identity, professional identity, native (land) recognition, institutional identity, class identity.Key words: rural migrants; social identity; social constructivism; social stratification导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阶层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结构转型成为绝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并被称为市场之外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1]3-18。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资源积聚背景下,两极社会更加明显,以农民和农民工为主的底层社会逐渐形成。 [2]77-135但是长期以来对这种阶层结构的转型研究一直以客观分层为主,尤其是缺乏对于作为底层主要构成群体之一的农民工的主观意义的理解;近年来,一方面随着研究者的不断“实践与反思”,对于客观分层研究的局限性逐渐达成共识[3],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社会适应或社会融入问题的突显,同时再加上国家出于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而对阶级意识尤其是对底层群体的主观认同(阶级意识的主要方面)越来越重视[4]9-20,从而促使农民社会认同研究也相应增多。本文正是对当前农民工阶层的社会认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一、社会认同概念界定的研究(一)认同与社会认同认同(identity)是一个比较复杂且争议较大的概念,人们主要从认同的机制特征、认同的功能、认同的行为特征、认同的动力机制等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不同的定义和解释,大致而言,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首先,认同是人们对自身角色以及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其次,认同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再次,认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5]30-31认同可以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角色的一种自我确认,是个人对自己在适合结构中所处位置的感知。社会认同是指某个群体的共同认同。两者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我认同是社会认同条件下的认同,没有社会认同的自我认同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社会认同存在于某群体成员的自我认同中,从个人与社会关系角度可以认为,人们的认同是由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构成的连续统。[5]32-33卡斯特认为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他根据认同的建构形式和来源将社会认同区分为合法性认同、抗拒性认同、规划性认同,三种认同的建构分别导致公民社会、共同体和主体的产生。[6]6-11卡斯特的这种划分是一种更为一般性的对不同性质的认同的建构过程及其结果的分析,本文主要综述具体的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现状,并将社会认同分为身份认同、职业认同、阶层认同、乡土(土地)认同、制度认同、性别认同等几个方面。(二)社会分类与认同建构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分类是人们简化生活复杂性,同时也形成社会秩序的一种思维方式。分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人们在给世界分类的同时也为自己进行了归类,分类也赋予自己及世界以意义,社会认同便是对社会分类归属的认可。最重要的分类是人我之分,是“我群”与“他群”之分,通过共同的经历和持续的互动而产生群体的差异,而社会群体认同的建构和维持的最重要机制是排除和容纳,把非我群的人排除出去,把我群的人容纳进来,以此来型构自己的认同世界。这种认同和容纳通常具有很强的价值性和主观性。[7] [8]203-223具体到农民工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市民对他们不同程度的排斥和容纳,也可以看到农民工自身的排除和容纳,正是这种双重过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的主观认同。(三)社会认同与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指一个群体相对于主流社会的融入程度。社会认同与社会适应主要具有如下区别:第一、出发点不同,社会认同主要是被研究群体对自己社会归属的认定,而社会适应是社会对于被研究群体融入主流社会程度的判定;第二、价值不同,社会认同尊重被研究群体的主观认识,尽量做到价值中立,让被研究群体自己“说话”,而社会适应是被研究群体对主流社会的适应,这里同时也可能暗含着对主流社会的赞赏和对被研究群体的贬低,是研究者在“说”被研究群体;第三、研究目的不同,社会认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和解释被研究群体的意义,而社会适应往往把被研究群体当作“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其自己所建构的被研究群体的“问题”。二、农民工与社会分层社会认同的基础是社会分类,在研究领域中最主要的分类就是社会分层,即根据经济收入、权力、声望等不同或综合标准对人们进行的阶层划分。因此要研究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必须首先了解农民工的社会归属,然后才是农民工自身对社会归属的主观认同。(一)社会结构中的农民工社会分层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每个学者都会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客观的分层标准,但是尽管不同的学者给予不同的分层标准对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类型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无论“金字塔”结构、“倒丁字型”结构[9] ,还是“断裂”结构,都认为存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底层社会,并且也都认为农民和农民工是该底层社会的主要构成群体。[10]具体地农民工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可以从韦伯分层的三个标准进行分析:在政治地位(权力)上,由于户籍制度等二元制度的排斥,农民工处于政治的边缘地位;在经济地位(财富)上,由于存在着截然分开的两种报酬体系,农民工仍然处在底层的位置上;在社会声望上,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声望都很低。 [11]4-9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将中国人划分为十大阶层,而农业劳动者和城市失业者为最底层,在改革开放后农民分化为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工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等八大阶层,其中农民工的数量较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阶层的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增减。[12]169-184(二)客观社会分层研究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分层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主要以静态的结构分析为主,而忽视了农民工处于社会结构底层的形成过程,缺乏时间性和历史感;第二、主要是研究者作为客体的主观认识,而忽视了农民工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是一种“他者话语”;第三、遵循科学主义范式以追求客观知识为目的,而忽视了农民工的主观认识和实践体验;第四、以专业知识来“检验”农民工的生活,而忽视了农民工自身的意义理解,即没有深刻理解和认识农民工的“地方性知识”。正是由于客观社会分层研究对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的忽视,从而有学者从主观方面进行社会分层研究,甚至有人把社会认同视为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 周晓虹曾较早地对农民的社会心理进行了研究,但是他主要从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史角度研究农民的现代性获得过程,却没有详细论述转型时期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状况。[13]4-9王春光的研究发现,社会阶层的客观实在与主观建构之间存在多种差异,它提示我们在社会阶层的研究中必须考虑特定情境下的个人生活和中国制度对阶层观念形成的影响。[14]李春玲的分析表明,各阶层的认同的一致性程度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出于社会顶层和底层的阶层认同较高,而中间阶层相对较低。 [15]而李友梅则从宏观的角度对通过对社会认同的基础性领域、社会认同的结构演变、社会认同建设的新思路三个方面的探讨,提出构建“社会自我调适系统”以治理社会认同失序问题。 [16] [17]四、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内容及影响因素研究社会认同时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不同学者主要研究了其中的某个或谋几个方面,其中主要有身份认同、职业认同、阶层认同、乡土(土地)认同、制度认同、性别认同等几个方面,下面我们本文就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对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一)身份认同:农民工是农民还是城市人?身份认同指农民工对于自己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这一社会身份的认同,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区分不仅仅是户籍上的差别,而更多的是由于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资源分配和权利上的不同,因此这里的农民不是与产业工人相对的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与城市居民相对的社会身份。许多学者认为,农民工这个称谓本身已经成为与农民和城市居民并存的第三身份。陈映芳认为,“农民工”作为一个与“农民”、“城市居民”并存的第三身份,是近20年来我国各种制度和文化共同建构的产物,最终使离开农村改变了农民身份的“农民工”却无法获得城市中的“城市居民”身份。 “农民工”身份的建构一方面为各种制度及其所规定的“城市居民”所具有的身份优势提供了合法性或正当性;另一方面, 使“农民工”在城市中区别对待,从而产生相对剥夺感,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认同这一并不公平的“农民工身份”。因此农民工问题不仅仅是农民工权益和权利保障问题,更是市民权问题。[18]唐斌则具体研究了农民工身份认同形成的过程,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区域的相反相异的向外推力下,农民工倾向于自我认同为“双重边缘人”,农村对农民外出务工给予积极的赞赏性评价,而城市却是通过农民工自我心理预期不断进行消极性的否定评价,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使农民工自我人格矛盾和冲突,也导致了他们身份的模糊和不确定。 [19]这里的“双重边缘人”实际上是对“农民工”这个比较正式称谓的形象表述。但是也有人认为农民工主要认同农民身份,还有部分认同模糊,很少有农民工认同为城市人,且乡土记忆、进城期望、城市体验对农工社会认同起着又大到小的作用,而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对农民工认同影响不具有解释力。[20](二)职业认同:农民工是产业工人吗?职业认同是指农民工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可程度,由于职业种类较多,多数人都没有细分,而笼统地使用产业工人的概念。方英认为一方面因为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强调会引发农民工的不公平感从而不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因为农民工的职业走向是产业工人,甚至已经有人提出将农民工视为产业工人,因此应该淡化“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建构合理的职业认同,具体方式有改善农民工工资待遇、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通过媒体等树立农民工的正面形象等。[21]而对于农民工是不是产业工人也存在较大争议,一种主要从农民工的从业特征和收入上认为农民工是新的产业工人,另一种观点从户籍制度壁垒角度出发,通过对农民工和产业工人的阶级属性、利益冲突、政治表达等方面的比较认为做出“农民工是新的产业工人”的论断还为时尚早。[22](三)乡土(土地)认同:农民工留恋乡村(土地)吗?乡土认同指的是农民工对于农村生活的认同,尤其是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多数人认为,年龄是决定农民工乡土(土地)认同程度的主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年龄不同农民工的乡土(土地)认同也明显不同,相对而言,年龄较大的农民工的乡土(土地)认同程度要高,对于土地依然有较大的依赖性,而青年农民工的乡土(土地)认同则相对较低。[23]王春光的研究则具体指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对家乡具有一定的乡土认同,但是与上一代农村流动人口相比,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更多的是系于与亲人的情感,而对家乡其他方面的依恋在减弱。[24](四)制度认同:农民工赞同国家针对他们的各项制度吗?户籍制度认同:户籍制度是二元社会结构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通过资源的强制分配实现秩序的建构,而强加给农民种种不公平待遇。目前农民工对户籍制度的认同正在逐渐减弱。 [25]就业制度认同:就业制度包括企业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多数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并且许多农民工是非正式就业。总体而言,农民工的制度认同比较缺乏,非正式就业的农民工的制度认同更低。[25]城市管理制度认同是指农民工对城市外来人口管理和执法制度的认同。城市管理主要是一种防范式管理,“只管手脚,不管大脑”,再加上个别管理者或者管理部门的私利而加大了农民工的成本。因而极大地降低了农民工对城市管理制度的社会认同。 [25](五)阶层认同:农民工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吗?阶层认同是指农民工对于自己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何种位置的认可和评价。对于农民社会认同,各研究者都主要注重某一类或几类的研究,整体地论述农民工群体阶层认同或阶级意识的较少。在此,我们把农民工的阶层认同看作是以上身份认同、职业认同、制度认同等共同作用形成的农民工群体对自身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的认同。总体而言,多数农民工认为自己比城市居民地位要低,但是与农村的农民相比则高些。但同时农民工的阶层认同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根据社会共识的群体的评价,社会认同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而农民工由于在城市中处于劣势地位而主要以消极社会认同为主,在应对策略上表现为:对自身劣势地位合法性的默认;对土地的重视,土地是农民工认同的最后一道防线;以家乡农民为参照群体,而不是城市居民等。[26]农民工存在的消极性认同或认同危机可能源于相对剥夺感和“过客心理”。另外,还有性别认同、组织认同、社区认同、国家(政治)认同、民族认同等等认同类别,但因为相关研究较少,也因为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详述。上述各种社会认同其实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进行了归类。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复杂性、关系性以及模糊性,在日常实践中,他们无须也不会对自己进行各种分类,他们只是受到城市世界、乡土世界、想象世界、实践世界交互作用而通过实践性惯习的生产和再生产,来寻求一种界定并表达自身利益同时又起到自我保护的社会认同。[27]因此,我们可以说他们怎么样或者是怎么生活的,但很难说他们是什么(农民、工人、制度内人、现代人等)。总 结本文首先对目前有关社会认同含义的梳理,简单地阐述了社会认同在社会分类基础上的建构以及社会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区别,然后简单回顾了农民工社会分层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农民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总体位置,最后从身份认同、职业认同、阶层认同、乡土(土地)认同、制度认同、性别认同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的关于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参考文献:[1] 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 张翼.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4).[4] 李培林,张翼,赵延东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 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Jan E S, Peter J B. Identity Theory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00(3).[8] Jan E S,Jonathan H T. Identity Theory and Emotions[M].Heidelberg: Springer-Vager Press press,2006.[9] 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2).[10] 孙立平.资源积聚背景下底层社会的形成[J].战略与管理,2002(1).[11] 李强.农民工与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3]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4] 王春光,李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主观性建构和客观实在[J].江苏社会科学,2002(4).[15] 李春玲.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J].江苏社会科学,2004(6).[16] 李友梅.重塑社会认同与探索社会自我调适系统[J].探索与争,2007(2).[17] 李友梅.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7(2).[18]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19] 唐斌.“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形成及社会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8).[20] 彭远春.论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服务员的调查分析[J].人口研究,2007(3).[21] 方英.“农民工”的职业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现代乡镇,2006(10).[22] 张智勇.户籍制度、歧视和社会分层—论农民工目前不是中国新的产业工人[J].生产力研究2004(4).[23] 包福存,张海军.建筑业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J].沈阳大学学报,2007(2).[24]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25] 周明宝.城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J].社会,2004(5).[26] 孟红莉.对农民工群体社会认同的探讨[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27] 符平.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践社会学研究的发现[J].社会,2006(2).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姓 名 王佳鹏题 目 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研究综述指导教师意见(包括选题是否恰当、文字表达水平、论文的难度和创新性、参考文献质量、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论文评定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
我们是一个农民的国度,我们国家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的问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农民生活为体裁的小说很多。最早、最著名的农民,是鲁迅笔下的阿Q。鲁迅的其他小说,《祝福》里祥林嫂、《故乡》里的润土,《风波》里的九斤老太太和《离婚》里的爱姑,也是现代白话文学史上如雷贯耳的农民,这里单说最著名的农民“阿Q”。阿Q的性格:好大喜功、好吃懒做、好自欺欺人,好搞精神胜利法……。阿Q的身上,什么下水货都有。由于太特点,太典型,阿Q超越了“农民”的属性,升腾成落后国人的代名词——国民性、劣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Q又算不上是一个纯粹的农民,而是一个国民。他既是农民,也是市民,更是流民。剩下的九斤老太太,祥林嫂、爱姑和润土,虽然是农民,但跟国瑞没有多少共性。国瑞是个进城农民,读过几年书的新时代农民。阿Q们都只在乡下打转,死活不进城——跟城市,他们是死活不往来。对于现代白话文小说里的农民而言,进城就意味着冒险,例如《子夜》里的吴老太爷进城,被远东最繁华大都市上海的疯狂霓虹一下子就击倒在地。他的死亡,在小说有着强烈的隐喻效果。这些一生都被束缚在土地上的乡绅和农民,他们愚昧、无知,不知道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也不愿意体验新的情感。无论阿Q、吴老太爷还是后继的那些农村题材作品,都是现代白话文独创的革命性地贬抑传统乡土文化的典型方法。在这些小说里,乡村是蒙昧的,乡民是愚钝的——因此需要启蒙主义——乡村的文化是腐朽的,因此需要一种强烈的变化,才能一新旧中国。在这里,“新”字具有强烈的革命意味,对“新”文化的崇拜和向往,意味着对“旧”文化的鄙视和摈弃。很不幸,乡村文化首当其冲地成为新文化主攻手的轰炸目标。而我们这些晚生者,对“旧”文化时期的认识,就隔着这样的弥彰,而遍地狼藉。那时代的文学描写,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写意,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寓言性。系统地重读现代文学史上这些主流作品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些主流作品误导了人们对当时乡村世界的认识,从而也屏蔽、隔离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同样在“鲁镇”出生、成长的周作人,其笔下相对暖色调的叙述,那些美好的乡村记忆,形成了这些主流作品的反面。游客可见,现代白话文前期作品里的乡村阴霾,更多地是意识形态的迷雾,而不是具体的情感和写实。天才女作家箫红的《呼兰河传》里,虽然有大量的悲惨事件,但是写到她自己的童年生活,却也带着浓重的暖色调。而对于一种革命性的启蒙主义理解来说,暖色调反而是不恰当的。跟这些前辈农民不同之处在于,《泥鳅》里的新农民国瑞有改变自己生活的强烈愿望。他想通过“进城”打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阿Q之后,茅盾《春蚕》里的老通宝也是一个著名的农民。老通宝老实巴交,辛辛苦苦忙了一冬,以为有了一个好收成可以歇口气了。没想到,丰收了日子也还是过不好。文学教程说,老通宝的问题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不知道要“去反抗压迫阶级”。最后,教材一言以蔽之:“农民真正的出路,需在丰收之外去寻找。”在这点上,《泥鳅》的男主人公国瑞要比他的农民前辈强些;新社会了,没有阶级压迫,大家都是同志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瑞进城,不会像阿Q们进城那样,可能碰到汉奸、买办、青红帮、红头阿三和伪警察。国瑞进城后,只会碰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各类人民公仆。在这点上,国瑞应该自感高农民前辈一等。除了阿Q、闰土、老通宝等前辈农民,另有一类不太为传统文学正史提起的“农民形象”,如沈从文《边城》里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里的翠翠,不是正统受压迫的农民形象,而是乡野间不羁的精灵。路遥的代表作《人生》里,刘巧珍是新时代的新农民,她的人物形象延续了赵树理在《三里湾》塑造的新农民王玉梅的塑造方式,在一个纯粹的乡村里,硬生生地植入了一个不识字但是知事达理、集天地灵气于一身的新女性形象。她们不仅是古典美的,有如俄罗斯巡回画派重彩油画风景里里的少女,还坚强乐观,对未来和美好都持有充分的信心。刘巧珍虽然碰到了负心汉,她身上的传统革命乐观主义,就像蔬菜上残留的农药,让她继续美丽和善良着。一些坚硬的结构在分裂,一些石头在风化,但是这些异动还处在发端初期,还不能对刘巧珍造成致命打击。《泥鳅》里国瑞的未婚妻陶凤,在人物性格上,也是美丽、温柔、善良,脆弱,寄托了作家的美好理想。但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对,叙述铺垫也不彻底,陶凤的性格形成和人物变化,都不充分。陶凤的人性美在小说里反而显得十分无力——小说的可靠背景相当重要。翠翠诞生于《边城》里的湘西小城,她是纯粹的,不需要细描铺垫,超俗的味道在那里浸润着。陶凤则不然,她的生存土壤不纯粹,邪恶的毒雾在流淌:乡氓陶东因为陶凤的哥哥睡了他老婆,就上城来找陶凤,要奸污她。他以自己的卑劣行径为荣:这样大家就扯平了。陶凤对于这种罪恶毫无抵抗力,她同样无力抵抗城里姨父的骚扰。陶凤的善良和纯洁,给她带来的不是坚定的信心和强大的力量,而是一触即溃的脆弱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刘巧珍能够抵抗这种侵蚀,继续美丽善良,陶凤却茫然失措,溃不成军?刘巧珍拥有坚强的乡村道德支撑,在她的时代,虽然这种道德很快就有分崩离析的危险,以土地祭司德顺大爷为代表的施洗者仍然能给迷途羔羊高加林以居高临下的道德施洗,并让这离家出走的浪子重新回到羊圈里,起码,小说里的八百里秦川风景如画。陶凤的时代,乡村的风景和乡村的道德已经被新时代疯狂的现代化进程彻底击溃,田园的炊烟变成了乡镇企业的黑雾,美丽的景色变成了恶山毒水,离家出走变成了人人趋之若鹜的行动。乡村误服了过量的农药,开始猛烈地呕吐,把自己养育的一切都猛烈地呕吐出去,从牲畜到庄稼——在作家莫言的小说里,对现代农村的新景色有着令人触目惊心的描写。在他的小说里,污秽和馨香融合,丑陋和美丽交杂,香蕉和大便杂陈,向日葵底下躺着弃婴,玉米棒上麇集着苍蝇。美丽的少女变成了丑陋的妇人,清澈的河流黑水漫漶——从白云到夜色,全都排空。土地上的青年纷纷逃离,从乡村逃奔城市。这是对传统田园诗思想的彻底否定,这种反向的逃离,让故事里的桃花源变成一潭死水,而城市的喧嚣和混乱,则让泥鳅一样潜入迷宫般街道泥潭里的国瑞们惊魂稍定后,感到如释重负。他们看不清高楼林立上的天空,他们也感受不到霓虹迷乱里的夜色,但是他们对在这种混乱生活中生存下去,持有一点不确定的信心。浑水摸鱼,本来就是乡村少年的强项,在城市这个泥潭里,只要你努力地伸出手去,总能摸到一条什么。例如:泥鳅。国瑞是一个七情六欲俱全的打工仔。未婚妻陶凤来城里寻他求援,他脑子里转动着的都是低级趣味:“自从听说陶凤要来,和她发生性关系的念头就确立了”。国瑞多次想先下手为强,把陶凤办了。这样,生米煮成熟饭,两个人的关系也就一锤定音了。他的行动也构成了对陶凤的骚扰,这样一来,陶凤就陷入了后有追兵,前有陷阱的绝望处境中。在小说里,国瑞不是品行高尚的青年农民,他跟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里的王玉生有天壤之别,跟《人生》里受到委屈而出走的高加林也无法相提并论。同样是农村青年,王玉生是乡村的圣人,他的大公无私和心灵手巧,都在展示着新农村新青年的高尚品德。王玉生看自己未婚妻范灵芝的眼神,是严肃的、高尚的、纯洁的、同志般的;高加林看刘巧珍的眼神,是爱慕的、亲切的;国瑞的庸俗趣味跟他们相比,有如草芥之于高加林桃子和王玉生西瓜。 青年农民国瑞生不逢时。三十年风水轮流转,农民阶层重新被打回到边缘的、被忽视的状态,农村状况再度恶化,臭化,农民再度丑陋化。所以,国瑞和王玉生之间无法比较,他更不能跟王玉生的上级领导小二黑相提并论——在社会地位上,小二黑要比国瑞高了万万倍。小二黑身份尊贵——民兵队长,青年才俊,在村里拥有极大的权威,说话毫不含糊,走路堂堂正正,感觉就是土地的主人、小说里的主宰——他爹小诸葛和小芹马三仙姑,虽然贵为长辈,但是在革命新青年的小二黑面前一站,就不由自主地感到理屈词穷——在“革命”这股热风面前,一切传统的家庭伦理,都土崩瓦解。相反,国瑞却是一个身份卑贱的乡下人,他连自己的姓氏都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跟别人解释。至于他本人的确定身份,更是解释不清:脏农民?打工仔?搬运工?无业人员?打人犯?臭男妓?还是(国隆)公司的老总?分子?国瑞的暧昧身份,暗示着一个曾经辉煌鼎盛一时的农民阶层的突然失踪——这真是令人困惑的大事。然而,当代文学在这里失语了,作家看不见这个失踪的氏族,也无法理解这个新时代的“西夏王国”,它怎么横空出世,又怎么突然失踪的,这需要作家深入去研究。然而,在这个追腥逐臭的时代,作家已经开始朝着时尚化发展了,他们稍加咀嚼,吧嗒地吐掉掉这团讨厌的口香糖,然后迷失在开心馆里。一个人失去了身份,他会感到惶惶不安。一个社会失去了一个庞大的氏族,人人都心安理得。把国瑞比作一颗螺丝钉,那么他就是一颗找不着螺丝孔的螺丝钉。这颗螺丝钉被造物主——工人——随手扔在地上,踢来踢去,发霉生锈,最后,被清洁工轻轻一扫,倒进了垃圾堆里——与他为伍的,是生活的垃圾和历史的垃圾。我们可以看到,延续在“小二黑”身后的一系列农民形象,也都跟国瑞完全不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的进步农民张裕民、程仁,周立波《暴风骤雨》里的革命群众赵玉林、郭全海,《山乡巨变》里的优秀青年邓秀妹、刘雨生,赵树理《三里湾》里的金童玉女王玉生、王玉梅,柳青《创业史》里的土地神像梁生宝、梁三老汉,粱斌《红旗谱》里的革命前辈朱老忠,李准《李双双小传》里的热情女性李双双,浩然《艳阳天》的时代伟人萧长春、《金光大道》里的金刚大神高大泉……上述的这些农民形象,在其各自的个人身份定位上,都非常鲜明。他们不仅是土地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还是进步、未来、光明、革命的象征。他们身处国家阶层中的主流地位,他们的话语,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播种、收割、稻子、土豆、农田、猪牛羊、鸡鸭鹅、农民、雇农、地主、富农、打倒、拥护、生产、自力更生,成了最时髦最流行的词汇。这些农民形象,都是一些正直的、健康的、追求进步的、疾恶如仇的人,他们构成了这个国家中最先进、最顶层、最有发言权的新“贵民”群落。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是意识形态构成中最核心部分,他们一举一动都好像在主宰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在他们的口中,只有运用“进步-落后”、“革命-反动”、“高潮-低潮”这样的词性相悖、一分为二的表达逻辑时,才能谈吐自如;一旦离开这种语境,他们就会张口结舌,结结巴巴,说不出一句话。在赵树理、丁玲、周立波、柳青、浩然这些新“贵民”作家的笔下,广大新贵民们的健康向上生活,就其内容的其丰富和热闹程度,远远超出同期城市里沉闷而无趣的世界。农村是物质生产的核心,可是新贵民们的生活资料非常贫乏,当然,这也掩盖不住他们身上洋溢着的革命乐观主义情绪——幸福是比较出来的,在新贵民的脚下,牢牢地踏着“地富反坏右”五具营养不良的尸体;城市是消费中心,生活物质却比乡村丰富,大中小资本家们、反动的买办们,他们虽然曾经显赫一时,在新民时代,却都过着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悲惨生活。那个时代的农民,是朝气蓬勃的,是有理想的,他们不需要太多的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可以过上有滋有味的好日子——他们忙着春耕、秋收,忙着开会、写报告,忙着批斗落后分子、表扬先进人物。总之,很充实——精神上的充实,抵消了物质上的贫乏所带来的不愉快。那个时代的曾经有钱人,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下,都要夹着尾巴做人。穷人则兴高采烈,天天都像是在过节。贫穷在那个时候不是一种耻辱,而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在赵树理反映合作化进程的长篇小说《三里湾》里,我们可以看到农民身份和地位的变化:农民不再是农民,他们是公社的“社员”。在词语的等级和社会等级上,乡村的一切,开始跟城市平起平坐:“公社”对应“工厂”,“社员”等同“工人”。在社会地位上,乡村社员跟工厂工人平起平坐,农村跟城市之间是平行的关系:工人师傅拿工资,社员同志拿公分。城乡差别,通过这种方式顺利地抹平了,城乡世界实现了一种模式上的大同。既然大家都是国家集体里的人,处于平等的地位,农民兄弟就可以堂堂正正、保持尊严地生活,日子越过越带劲。在语义学的层面上,领导干部的地位甚至还在他们之下,因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乃是农民和工人。农民和工人就像这个社会躯体上的左臂右膀,谁也离不开谁,在必要时还可以相互转化。这个时候的农民和工人的关系,是兄弟般的关系。
在写论文的研究意义的时候作者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来写,如下:
1、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前人有研究过,或者阐述过但阐述论证的不全面和有不足的地方,作者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就是,所写论文研究的意义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的新意。次也要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是用什么理论证明此观点的,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而且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也要有详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作者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当然,研究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所以要从现实的方面去进行论述,要写的具体点。这里,作者可以了解一下数学教学论文研究有什么意义。
其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2、通过分析本地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扩展资料
论文作用
所谓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就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论证的深化认识过程,把研究成果文字化,形成论文或报告。
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
⑴、显示研究的水平与价值
⑵、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撰写科研论文,不仅是反映科研成果的问题,而且也是个深化科研成果和发展科研成果的问题,在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对实验研究过程所取得的大量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使研究活动得到深化,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⑶、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教育科研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探索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不仅对直接参加者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而且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和发展都是十分宝贵的。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现代自然科学已经把全部思维内容起源于经验这一命题加以扩展,以至把它的旧的形而上学的限制和公式完全推翻了。
由于它承认了获得性的遗传,它便把经验的主体从个体扩大到类,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它的个体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564页)可见,为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人们交流认识,承接认识成果,必须搞好论文撰写。
⑷、推动教育科研活动自身不断完善
教育科研活动是个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并无既定模式和途径可循,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教育科研活动均属创造性活动。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活动越发卓有成效,为了给进一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可靠依据,在每一科研活动终端都撰写报告或论文是十分必要的。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写法如下:
1、研究背景就是主要是国内外现状、发展历程之类的;而意义要是指这个东西在当下还不行,就诸多不足而言还存在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某些方面可以改进。
2、背景就是对现状的描述,而意义则是对背景研究的结果。所以在论文中研究背景在研究意义前面。
3、写作研究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把握,一个是研究的理论意义,另一个就是研究的实际意义,常见的研究意义可以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理论意义就从本学科理论发展角度来阐述,实际意义既要从工作实践的角度阐述。
4、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
5、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通过分析本地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意义是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研究背景的交代,简单来说就是文章为什么选择研究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和已经存在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今后的本学科或者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有何影响,这就是研究意义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其实就说明文章的研究内容是有价值的,但是研究意义的写作也是应当有所侧重的,意义的写作应当更加倾向于体现研究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和推动作用,这里需要作者注意区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的不同之处,研究目的主要交代清楚做这项研究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对研究成果的预期,研究目标则更为具体一些,如通过研究构建某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方法,获得某某规律,揭示某某机理等等。作者写作研究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把握,一个是研究的理论意义,另一个就是研究的实际意义,常见的研究意义可以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理论意义就从本学科理论发展角度来阐述,实际意义既要从工作实践的角度阐述,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等等,将自己的研究融入其中。研究意义的写作也会在开题报告中用到,因此把握研究意义的写作至关重要,以上对研究意义的写作要点汇总,希望对广大作者的写作有所帮助。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希望我们可以帮你。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问题一:学术论文的重要性和撰写目的有哪些 科学工作者,无论是临床医疗、科研、预防或教学工作,都需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获取 知识与信息,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最重要的形式就是科技论文。医学科学论文的质量,既反映了医疗科研水平,也反映了医学发展动态,同时也是后人发现和发明的基础。那么学术论文的重要性和撰写目的有哪些呢? 1:贮存科研信息 在科学研究完成之后,需对其研究结果立即加以总结,并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阐明其发现及发明。否则,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明与发现逐渐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复前人所做的工作,发生不必要的人力与物力的浪费。(专业职称论文:叁肆伍叁柒捌壹壹玖) 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就是贮存这些科研信息 ,使它成为以后新的发明、发现的基础,以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延续和发展,不断的丰富人类科技宝库。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正是凭借着这种连续性不断地积累、创造、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术论文是贮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 而写作论文则是总结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2:传播科研结果 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对于科研工作,必须“开始它,完成它,发表它”(to begin'to end'to publish)。因为,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明,都是社会成员的个体劳动或局部承担的科研活动的结晶。对于全人类来说,很有必要将少数人的成果变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才能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论文付诸实施的。这种传播方式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也可以传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首次报道了利用克隆技术(无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绵羊,它无疑是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因此学术论文也是传播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而且按照公认惯例,科学成果的首创权,必须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刊登在学术期刊上,方能得到承认,而新闻媒体传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认的。 3:交流实践经验 从事临床及医学科研工作一线的其他人员,通过不断地实践,积累出较多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而这些经验与教训是十分宝贵的。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交流,就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与借鉴作用,造福于人。 4:启迪学术思想 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各种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通过论文的形式不断地探索与交流,并相互启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5:提高研究水平 技论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凝聚着巨大的艰辛。在写作的过程中,随着思维的深化,可提高科技工作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6:考核业务水平 发表科技论文的多少(数)与它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贡献大小(质),是评价科研工作者业务、科技成果的重要标准(必需是实事求是,(专业职称论文:叁肆伍叁柒捌壹壹玖)科学的反映科研结果,决不允许造假)。当然也 是进行业务考核与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尤其重要)。也是发现人才的渠道之一。 问题二:读学术论文有什么好处? 对于大学生是否要写毕业论文的问题,曾经在教育界引起过不小的争论:总的来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根据本人在高校求学、工作近10年的经历来看:一名认真求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2-3篇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论文,是很有必要的:这既是对自己学习生涯的总结,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对自己形成初步科研能力的一种尝试,对自己养成独立思考习惯一种努力。此外,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对自己还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1.对于保研、考研的同学来说,论文是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对于打算保研的同学来说,发表学术论文是保研的前提条件。没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保研将是一句空话。笔者有一位师兄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最后轻松保研中国人民大学!读研期间又发表高质量CSSCI论文若干,出版专著一部,最终又成功保送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进入复试之后,导师非常看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因为导师最喜欢的学生就是科研型的学生,能够帮助自己做各种课题,成为自己研究工作的得力助手。所以,如果在本科、研究生阶段有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将为自己进入硕士、博士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研究生复试中占尽优势。 2.对于准备就业的同学来说,论文是其增加就业竞争力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有人认为,现在就业比拼的是就业能力。但是,就业能力怎么体现呢?作为一名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最能体现自己的就业能力的,恐怕还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平时的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是现在的高校期末考试是怎么一回事,相信大学生们心里也有谱:考前半个月拼命背背书,考后半个小时全部忘光光。用人单位对考试成绩其实不是太看重了,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学术论文则恰恰是一个学术创新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发表论文的同学跟那些两手空空的同学相比,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3.对于打算出国的同学来说,发表学术论文有利于自己申请到更好的学校。出国留学目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国外的高校也是良莠不齐的。如果没有申请到一流的大学,回国后还是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国外的大学教育不比国内“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其特别看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勇敢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发表一定量的学术论文,可以证明自己是具有以上能力的!国外的教授也很乐意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所以,无论是为取得外国教授的好感也好,还是为申请到一流的学校也好,发表论文其实就是一种高额回报的智力投资,你还犹豫什么呢? 4.对于在校学习的同学来说,发表论文对自己在学校里的发展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现在的大学对于学生的评价存在很多机制:奖学金评选、优秀干部评选、党员评选、科研积极分子评选、社团活动优秀分子评选、实践活动评选等等,在这些评选过程中都存在一个量化评分的问题。如果发表了学术论文,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有不少的加分。毕竟高校是一个重知识,重学术的地方。笔者的一名学生,平时爱写论文,也发表了不少论文,结果在各种评选中,只要其把论文一亮,他的分数都是最高的。大学里,靠着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论文加分,拿奖拿到手软。所以,想获奖的同学也可以用好这一机制。 5.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讲,发表一定量学术论文是拿到学位证的必要条件。发表论文关系到我们读大学的最终成果――学位证。很多大学明确规定,学分不够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拿到学位证者,如果能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性期刊发表论文一样颁发学位。硕士生、博士生要想顺利毕业,拿到文凭,发表规定级别的学术论文那是必须的。所以发表论文的重要性在此可见一斑。 其实,大学生发表论文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 问题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地:就是写你们为什么要研究或探讨、想要得出什么结论!;意义:就憨研究完以后得出的结论以及你们做完研究有什么收获。感想之类!总之最重要的是结论啦 问题四:发表论文的作用 一般都要求是第一作者,除非是重点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建议发第一作者的文章 问题五:论文开题报告中的学术意义和应用意义的区别 怎样写论文开题报告查阅CNKI网站, 一、如何选择问题 我一直萦绕于怀的,是在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薛澜教授反复追问的一个问题:“你的 puzzle 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 问题六:好的学术论文具有哪些特点 分为原着(包括论着、着术及短篇报道)和编着(包括教科书、参考书、专着、文献、综述、讲座、专题笔谈、专题讨论等)两类; 按论文写作目的分类为: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两类; 按论文的研究内容分:实验研究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实验研究论文、资料分析论文、经验体会论文五类; 按论文的论述体裁分为:论着、文献、综述、述评、讲座、技术与方法、个案报告和医学科普论文等。所以,作者必须根据自己研究工作和研究资料的内容,选择相应体裁的论文表达形式。 问题七:论文的学术价值和i现实意义怎么写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四)关键词(Key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问题八:学术性论文是什么意思 我不知道我找对了没有,希望对你有帮助吧!第五章学术性论文的写作1.学术论文的含义:简称论文。论文是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诸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不是一般的学习心得、体会或收获报告。是对某一学科领域科学规律的揭示,是某些现象的直录与材料的罗列,事件经过的描述。是对研究对象做进一步探求与思考的结果,不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重复。论文一般运用各种事实与材料,来引述、分析、论证研究者的新发现与新见解。2.学术性论文的特点:1)科学性:论点成立,论据充足,论证富有逻辑。2)创见性:新发现。或在原有成果基础上开拓、加深。是独立思考与分析的结果。3)专业性:是对某一问题的专门研究。专业性强。1. 学术性论文的写作:1)确立范围:如现代文学2)主攻方向:如张爱玲小说3)搜集资料:如张爱玲研究前期成果4)阅读整理:讨论实践5)发现问题与已有心得的整合:讨论实践6)确定主论:如张爱玲小说“荒凉”之探7)拟定提纲:前期成果在“荒凉”研究上的缺失。“荒凉”之源:国事,家事,人事。“荒凉”的美学效应。8)撰写成文:例:21世纪中国美学:抵抗“散文化”(节选 杨春时 北京社会科学01.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崛起,现代性却已叩响中国大门,一个不同于英雄时代的“散文化”时代已然来临。在“散文化”的冲击下,传统审美理想逐渐瓦解,崇高精神开始沦落。王朔调侃传统价值,《废都》撕破理性的面纱,“新写实”直面平庸人生,都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这一情势面前,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前现代”理论,其理论缺陷和历史局限便暴露出来:它强调审美的集体性、物质决定性、理性和现实性,而忽视了审美的个体性、精神性、超理性和超现实性;作为一种理性主义美学,它无法回答人的个体生存意义问题,不能抵抗现代性带来的“散文化”倾向,因而失去了历史合理性。现代人的生存境域要求美学作出不同于传统理性主义的解答。新世纪中国美学必须回应“散文化”的挑战,在新世纪,对于以“后实践美学”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来说,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回应现代性的挑战,抵抗“散文化”,为现代人寻求精神超越的途径。首先,它必须适应现代人的生存状况,立足个体存在,亦即摈弃传统美学包括实践美学的哲学出发点―――集体性存在(社会实践等),确立以“生存”为基本范畴的哲学基点,把审美作为个体生存的超越形式和体验形式。 其次,它必须关注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冲突,确立审美的超物质的精神性。 再次,它必须突破理性主义哲学,承认人的非理性和超理性方面,肯定审美的超理性。 复次,它必须满足现代人的形上需要,肯定审美的超越性。 最后,现代美学必须加强批判性,这是现代审美的批判性决定的。传统美学肯定现实,把审美当作装饰。而现代审美转向对现实的批判,优美和崇高不再是基本范畴。 面对“散文化”的威胁,美学家应当奋起抵抗。如果我们在现代性的冲击面前麻木不仁,就会无力抵挡“散文化”并最终被历史所抛弃。21世纪的中国美学要与世界美学同步发展,就必须从自己的现代生存体验中提炼出美学思想,在同“散文化”的斗争中建立自己的现代理论体系。 问题九:写论文的研究意义可以分成哪些地方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 *** 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希望我们可以帮你。硕士本科开题报告以及论文写作是我们特长,我们的服务特色: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证文章质量。附送抄袭检测报告,让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数,再刁难的老师也能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
论文的学术价值怎么写,有两个方面:1、在学术上的创新点,可以写一些自己运用的分析方法和学术上论点的新角度。文科和研究性项目运用较多。2、现实意义,即学术上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或启示意义,提出了哪些建设性的方法之类的,经济学和工科上运用较多。希望能帮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