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祚庥,男,汉族,1927年生于上海,原籍安徽望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氢弹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两弹研制参与者之一。 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近年来,对伪科学、邪教的口诛笔伐以及对经济、社会问题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得出的结论使之近来成为“曝光率”颇高的新闻人物。由于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杰出成就,被称为“两栖院士”。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 1980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五批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84年起在北京大学招收自然辩证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4年起在北京大学招收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他关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是建国后中国科学方法论研究事业的早期开拓者之一,近十几年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曾就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文艺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若干理论问题,以及当代经济建设所应关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发表文章,近年来积极站在捍卫科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的第一线,并做出重要贡献。 何祚庥还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自然辩证法专家,在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先后发表约300多篇科学论文。 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近年来,何祚庥从事中微子质量问题、中微子震荡问题及双β衰变理论的研究等。 何何祚庥长期以来从事粒子物理及各种应用性问题的研究。其重要工作有层子模型的研究,复合粒子量子场论的研究,弱相互作用理论的研究等,先后发表约250 篇科学论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多种奖励。他还曾从事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究,是氢弹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近十几年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曾就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文艺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若干理论问题,以及当代经济建设所应关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发表文章,如倡导磁悬浮列车技术、电动汽车技术、锂离子电池技术等。近年来积极参加捍卫科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并做出重要贡献。最近又关注克隆人研究问题,有较大社会影响。
2022年11月1日至11月11日。铜陵市2022年中级群文论文答辩时间为2022年11月1日至11月11日,群文,就是指群众文化,或者通俗点说就是大众文化,而群文中级职称在群文职称系列中称为馆员。
01. 《“虚静”的美学历程》,独撰,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0年第4期全文转载。02.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及其融合中西文论的努力——以钱中文、童庆炳为例》,独撰,载《当代文坛》(CSSCI来源期刊)2005年第6期。后收入余虹、徐行言主编《立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03. 《毛泽东大众文艺思想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独撰,载《毛泽东思想研究》(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06年第2期。04. 《<周易>“情”辨析——兼论“设卦以尽情伪”》,独撰,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06年第3期。05. 《我们为什么要读十三经》,第二作者,载《社会科学家》(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4期。06. 《本事批评:赫施意图主义批评理论的一个范本》,独撰,载《宁夏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6期。07. 《“妙悟”论的诗学根源》,第二作者,载《山东社会科学》(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06年第12期。08. 《从“微言大义”到“诗无达诂”》,第二作者,载《文学遗产》(权威期刊)2007年第3期。09.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中国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内涵》,独撰,载《社会科学研究》(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1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摘目。10.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阐释与人文情怀》,独撰,载《西南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09年第5期。11. 《依经立义:作为中国文论研究方法的建构》,第二作者,载《思想战线》(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0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12. 《先秦传世文献“情”考辨》,独撰,载《重庆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13. 《刘勰“<春秋>笔法”论纲及其中国文论建构》,独撰,载《江汉论坛》(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11年第11期。14. 《从<春秋>义法到义法批评:中国散文批评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内涵》独撰,载《内蒙古社会科学》(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12年第1期。15. 《“<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第二作者,载《社会科学战线》(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12年第1期。16. 《<毛诗序>尊废之争与儒学嬗变》,第一作者,载《武汉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14年第1期。
注:以下为部分代表性论文。除署名外,吴庆洲为唯一作者。一、建筑历史研究1. 浅谈真武阁的建筑艺术. 南方建筑,1986,32. 德庆悦城龙母祖庙. 古建园林技术,1987,1:31~35,1987,2:58~62,1987,3:61~643. 广济桥历代的建设. 岭南文史,11-12:82~874. 圣索菲亚大教堂. 世界建筑,1989,6:117~1205. 肇庆梅庵. 建筑史论文集(八):21~33.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6. 粤西古建筑瑰宝——德庆学宫大成殿. 古建园林技术,1992,1(总34):42~51,1992,2(总 35):49~557. 圣保罗大教堂. 世界建筑. 1994,1:69~728. 我国佛教塔刹型制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4,4(总45):21~28,1995,1(总46)13~179. 南汉遗迹药洲园建筑设计. 华中建筑,1995,2:57~60,1995,3:70~7310. 建筑文化的承传、融合与演变. 中外建筑,1996,1:4~711. 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 华中建筑,1997,2:28~36,1997,3:16~21,1997,4:6~ 1212. 春秋至六朝麒麟演变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7,3(总56):58~6113. 环境生态与传统民居. 第八届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 香港,199714. 客家民居意象研究. 建筑学报,1998,4:5715. 德庆三元塔修复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9,1(总62):36~4116. 中国建筑如何才能走向世界. 长江建设,1999,2:12~1317. 佛塔的源流及中国塔刹形制研究. 华中建筑,1999,418. 曼荼罗与佛教建筑. 古建园林技术,2000,1(总66):32~34;2000,2(总67):30~3319. 龙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 华中建筑,2000,4:23~2720. 防洪防匪的大宅——光仪大屋. 小城镇建设,2001,6:72~7321. 中国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石室. 建筑学报,2001,8:62~6422. 瑰玮独绝,另树一帜——佛山祖庙建筑研究. 佛山市博物馆编. 佛山祖庙. 文物出版社,200523. 宫阙、城阙及五凤楼的产生和发展演变. 古建园林技术,2006,4(总93):43~50,2007,1(总 94):50-5324. 台湾道教建筑脊饰艺术. 世界建筑导报,2006,7:12~1725. 杨大禹、吴庆洲.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及其文化精神.建筑师,2007,5(总129):83-9026. 佛教文化与中国名胜园林景观.中国园林,2007,10:73-7727. 仿生象物——传统中国营造意匠探微.城市与设计学报,2007,9,28:155-20328. The Small Dujiang Weir ,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f Baojiatun in Anshun of Guizhou Province 2012年东亚建筑国际学术会论文,2012,12.10.香港29. The Heritage Conservation Practical Case : Baojiatun Watermill.吴庆洲.徐好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2年最佳遗产保护实践会议论文.2012,9.27~29.克罗地亚30. 吴庆洲、徐好好.贵州鲍家屯水碾房保护和修复研究回顾.南方建筑.2013,1:92~95二、城市规划和城市史研究1.古台州城规划建设初探. 城市规划,1986,2:54~572.中国古城选址的实践和科学思想. 新建筑,1987,3:66~693.北方雅典爱丁堡. 城市规划,1989,4:57~604.古惠州城与西湖. 岭南文史,14:103~1075.吴庆洲,叶荣贵. Modernized City, Cultural Tradition,Local Features. 转变中的亚洲城市和建筑国际学术 会议论文,1989,11. 北京6.中国古代的城市水系. 华中建筑,1991,2:55~617.历史文化名城牛津. 国外城市规划,1991,4:40~438.中国城市建设史的活教材—历史文化名城赣州. 古建园林技术,1995,2(总47):53~609.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城规划. 建筑学报,1995,8:45~4710.象天法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 华中建筑,1996,2:31~4011.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中外建筑,1996,4:32~3412.中国古城规划与宇宙模式. 纪念刘敦桢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南京,199713.中国古城选址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城市规划,2000,9~10,9:31~36,10:34~4114.郑力鹏、吴庆洲. 佛山福贤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城市规划,2001,10:37~4015.Study on Citywall and Moat Military Defence System of Nanjing City in Ming Dynasty. 东亚建筑文化国际 研讨会论文. 南京,2004,1116.斗城与水城——古温州城选址规划探微. 城市规划,2005,2:66~6917.明南京城池的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建筑师,2005,4(总114):86~9118.周霞,冯江,吴庆洲. 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 例. 城市规划2005,8:93~9619.The Urban Canal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东亚建筑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 日本,京都,2006,10、华 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61~6920.迎接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之春天.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书系总序. 建筑师,2011,1:91~9521.Study on Urban Construc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Tortoise City of Ganzhou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Vol .20.No.4,2011.22.龟城赣州营建的历史与文化研究.建筑师,2012,1(总155):64~7323.丽江历史文化述论.中国名城,2014,11:47~5224.亚德里亚海的明珠—杜布罗夫尼克.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04):52~57三、建筑和城市防灾研究1.两广建筑避水灾之调查研究. 华南工学院学报,1984,2:127~1402.试论我国古城抗洪防涝的经验和成就. 城市规划,1984,3:28~34 3.中国古代城市防洪初探. 城市规划汇刊,1985,3:12~184.我国城市防洪综合体系及减灾对策. 城市规划汇刊,1985,3:47~525.试论我国古城抗洪防涝的经验. 清华大学. 建筑史论文集,1987,8:1~20,清华大学出版社6.历史上梧州城的水灾及防洪措施. 珠江志通讯,1988,1:32~347.伦敦城特大火灾及其重建. 新建筑,1988,4:568.唐宋明清京都排水排洪系统的研究. 城市规划,1988,6:35~379.兼有防敌和防洪作用的台州古城. 古建园林技术,1989,2(总23):55~5910.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Ancient Cities from Flood Damage. DISATERS. 1989,volume13,NO.311.惠州西湖与城市水利. 人民珠江,1989,4:7~912.Housing Measures against Flood Impact Along Pearl River. 国际住宅学术讨论会论文,1989.4,英国, 谢菲尔德13.唐长安在城市防洪上的失误.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3:290~29614.广州古代的城市水利. 人民珠江,1990,3:36~3715.中国古城的选址与防御洪灾.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2:195~20016.我国防御洪涝灾害的综合体系及减灾对策. 灾害学,1992,4:23~2717.现代城市防洪的方略与措施. 长江建设,1995,1:15~1818.现代城市水害的剧化及防御对策. 城市规划,1995,3:41~4319.汕头市防御洪潮灾害的方略与措施及减灾对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 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 研究论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我国21世纪城市水灾风险及减灾对策. 灾害学,1998,2:89~9421.The Urban Flood Hazard And Flood Control strategies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1999年国际建筑 师协会第20届大会论文. 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4:23~2922.中国城市灾害及城市安全战略. 规划师,2002,1:12~1323.对20世纪中国洪灾的回顾. 灾害学,2002,2:62~6924.中国古城防洪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城市规划,2004,4~525.Urban Flood: Experience & Hazard and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城市洪水经验与可持续 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 越南,胡志明市,2006,3,1026.历史上四川地震堰塞湖水灾特点及减灾对策. 新建筑,2008,4:112-11427.荆州古城防洪体系和措施研究.中国名城,2009,3:34~4028.寿州古城防洪减灾的措施.中国名城,2010,1:37~4129.借鉴古代经验,防暴雨城市涝灾.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规划创新—2010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745. 重庆出版社,201030. 汉魏洛阳城市防洪的历史经验及措施.中国名城,2012,1:67~72.31. 论北京暴雨洪涝与城市防涝.中国名城,2012,10:4~1332. 古代经验对城市防涝的启示.灾害学,2012,3:111~11533. 襄阳古城历代防洪体系的建设及减灾措施.中国名城,2013,4:47~5234. 吴庆洲、李炎、吴运江、刘小刚.城水相依显特色,排蓄并举防雨涝—古城水系防洪排涝的历史经验的借 鉴与当代城市防涝的对策.城市规划,2014,8:71~77四、建筑教育与研究1.继承先师事业,培育精英人才——谈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 新建筑,2004,4:62~642.中国建筑史学近20年的发展及今后展望. 华中建筑,2005,3:126~1333.建筑安全与保护生态环境—建筑教育的世纪重任.全国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重庆大学主编.中国建筑 教育.2009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龙庆忠建筑教育思想与建筑史博士点30年回顾.南方建筑,2012,2:48~535.纳精英,育人材,带队伍,求发展——当系主任八年往事回顾,南方建筑,2012,5:11~12五、报刊文章1.Cities built to avoid flood damage. CHINADAILY. November 5,1996:92.Roof Décor Stems from Mythology. CHINADAILY. December 31,1996:93.探秘:福寿沟造就不涝古城.光明日报.2011,8,12:15
全国人卫杯本科论文有奖金。全国人卫杯本科论文是设有奖金的,是会有1000-2000元奖金。第八届“人卫杯”全国医药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结业论文(设计)竞赛(以下简称竞赛)结果揭晓。上海中医药大学共推荐的三篇本科生毕业论文,分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奖金1000-2000元,除此之外,上海中医药大学还获得优秀组织奖,实现了新的突破。
天津城建大学属二本一本二本说法一般看招生是按照地区招生批次来说的,天津城建大学在大部分省份均为本科二批,但有一些专业在类似江西省、浙江属一批招生或平行录取一段,在这也可以看出天津城建大学是一所很不错的高校
根据教育局规定,现在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
学院简介:
天津城建大学是一所天津市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是天津大学建筑分校,1987年更名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更名为天津城建大学。
1978年7月,天津市市委决定:天津自筹经费建立大学分校。在完成国家当年下达的招生任务外,全市再扩招8000人左右,由各分校进行培养,这在国内是一个创举。
1978年9月,在原天津市第八中学的基础上,成立天津大学第四分校。
1979年8月21日,天大四分校改称天津大学建筑分校,划归建工局主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80年7月14日,学校由单一的工民建专业,调整为三个专业,即:工民建、暖通和给排水专业。标示着天津大学建筑分校的专业结构初步形成。1980年9月,学校开始参加市高校统一招生。
1980年11月23日,市建委主任毛昌五同志批准建委教育处建议:“在办好现有建筑分校基础上,经过三至五年过渡成为天津建筑工程学院”。
1981年11月11日,建委主任毛昌五、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谭绍文联合签署文件:“从82年1月1日起建筑分校划归市建委,由市建委和文教委双重领导。”
1982年2月建委主任毛昌五、副主任刘文藩率建材局、建工局、公用局、房管局、规划局、市政工程局等各局领导视察学校,确定对建筑分校实行“由城建系统扶持,为城建系统服务”的办学方针。
1982年8月,增设建筑学、硅酸盐、燃气供热三个专业。
1983年8月25日,学校四个专业的首批487名毕业生,分配到市区及四郊五县约50个单位。
1984年9月24日,学校综合教学楼——“勤业楼”竣工,举行落成典礼和剪彩仪式。
1985年7月6日,副市长在市建委总工孙连溪的陪同下视察学校,确认改建学院,并建议移址新建。市建委主任白化岭同志批准移址新建。1985年7月22日,市建委决定:待市政府批准该校2700名在校生发展规模后,在市西郊侯家台外侧拨地二百七十亩作为发展学院用地;分三批新建校舍十万平米;校名定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1985年8月1日,市高教局决定,将天津理工学院土木系整建制划归建筑分校。
1986年8月28日,根据市城建工委及建工局党委通知,天大建筑分校党的关系归属市城建工委。
1986年9月18日,市长、顾问等领导,审查了该校新校址规划方案,通过了“一主二配带群楼”的设计方案。
1987年4月2日,市高教局主持召开天大建筑分校改建为城市建设学院的论证会。建设部教育局副局长和高教处处长专程从北京来津听取论证。龚小道校长汇报了建筑分校的现状。经论证,与会的同志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一致同意将“天大建筑分校”改建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的结论意见。
1987年12月15日,国家教委教计字第223号文件,批准在天大建筑分校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规定学校在校生发展规模为三千人;
设立建筑学、建筑材料与制品、给水排水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城镇建设、供热通风空调工程及城市燃气工程等八个本科专业,从88年开始正式招生。
据此,经学院研究确定“12月15日”为校庆日。
1988年5月23日,在完成新校址征地即“三通一平”基础上,43000平方米的教学主楼和图书馆两项工程正式开工。
1988年9月1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首次招收的新生报到。共招学生319人,其中本科274人。1988年9月4日,学院举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成立暨首届新生入学典礼”大会。
1989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老市长李瑞环同志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题写院名。
1993年6月19日,学院新址工程通过验收。
1994年12月1日-5日,国家教委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对该院进行以教学工作评价为中心的全面考核。1995年2月12日,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签约挂牌仪式在电教馆举行。
1996年4月8日,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公布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等十三所高等工科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结论的通知》,批准该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顺利通过。
1998年6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市政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2002年9月10日,第18个教师节之际,学校举行全国政协主席新题“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新校牌揭幕仪式。
2002年10月17日,中共天津市委津党《关于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党的关系划归市委教卫工委管理问题的批复》颁布:“同意将天津城建学院党的关系由市委规划建设工委管理划归市委教卫工委管理”。
2005年6月10日,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津教委[2005]91号文件《关于报送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总体扩建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请示》做出批复,同意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校园总体扩建一期工程项目立项。
2007年12月,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2013年4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升格为天津城建大学的申报获得通过。
2013年5月31日,举行更名仪式正式更名为“天津城建大学”。
2019年12月,天津城建大学与波兰两所工业大学联合申请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工程学院正式获教育部批准。
2020年9月27日,天津城建大学国际工程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院系设置
截至2018年3月,该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1个教学中心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
师资力量
2021年12月31日,学校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400余人。高层次人才数量持续提升,20位教师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其中国家级工程项目人选2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省部级各类人才项目43人,其中省部级人才工程项目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3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8人、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4人、天津市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青年科技优秀人才3人、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4人。拥有15支天津市教学团队、6支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支天津市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天津市“项目+团队”创新类B级团队、1支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1支天津市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示范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12月,天津城建大学拥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个天津市一流学科、6个省部级重点一级学科、4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
学位点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质学、化学、应用经济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计算机控制与建筑智能化、建筑经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土木工程测绘与3S技术、城市热能工程、城乡道路交通规划、工程施工装备及其自动化、环境材料与技术、城市艺术设计、城市管理、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5个):建筑学、风景园林、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工程管理。
重点学科
天津市一流学科(2个):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津市特色学科群(4个):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城市管理。
天津市第五期重点学科(6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硬件设施
截至2018年3月,该校占地面积61.0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5.5万平方米。校园网用户为15561人、5个出口、总带宽6Gbps。敷设无线信息点4000余个,校园无线网覆盖了教学办公的主要楼宇及学生宿舍。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完善。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3月,该校共获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2个天津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和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项目,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和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6个专业通过住建部本科专业评估(认证)。
该校拥有3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市精品课程12门,天津市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6部。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
天津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建筑电气智能化、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
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城市规划、网络工程、土地资源管理、艺术设计
天津市精品课程:材料力学、数据结构、结构力学、外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系统工程与运筹学、传热学、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应用统计学、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桥梁工程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环境与市政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能源与安全工程实验中心
学生成绩
2012年,该校本科生实际参加毕业设计(论文)共2753人,共评选出优秀毕业设计(论文)59篇,其中1篇毕业设计(论文)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优秀指导教师46名,同时评选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先进个人10名。其中1人获得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在2012年天津市教委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互查中,专家组针对“规章制度”、“网络管理”、“文本质量”和“整体印象”四个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评价成绩分别为:“好”、“良好”、“好”和“好”。
2008年至2013年4月,该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13项;在历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均获得团体优胜杯;有46支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队获得天津市先进示范队荣誉。
拥有一支女子足球队,获得2010年、2011年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亚军,2012年全国女足足协杯冠军,2012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足比赛铜牌;2011年有4名队员入选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荣获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足球比赛冠军。获得2008年度全国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荣获2007—2011年度天津市文明单位,获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先进单位,2012年度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状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3月,该校建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8个,包括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部级技术工程中心,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高校智库,1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1个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中国科学院联合成立了协同创新平台4个(地质环境与岩土工程联合研究中心、水质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部)、数字城市与虚拟现实实验室)。
该校拥有天津市地震工程研究所、城市化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建筑能效研究中心、岩土文物加固与保护研究所、绿色建材研究所、环境净化与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污染修复生态研究所、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研究中心、防护工程研究中心、防护工程研究中心、建筑智能化研究所、现代制造与测控技术研究所、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历史城镇规划研究所、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4个):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实验室、水质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土木建筑结构防护与加固实验室和基础设施耐久性企业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1个):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吹填造陆与滨海软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天津市工程中心(7个):建筑垃圾与燃煤废弃物利用技术工程中心、滨海软土技术工程中心、绿色住区建设技术工程中心、建筑智能化技术工程中心、燃气高效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化工废水源头减排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和绿色建筑机电技术工程中心。
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天津市高校智库(1个):城市绿色发展研究中心。
天津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绿色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建设成果
据2018年12月官网资料显示,该校近五年在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水处理与环境治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天津市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优势,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3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5项;2014年首次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实现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8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9项。
该校先后有200名科技特派员受市科委委派进驻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服务;与市建委、武清区政府、津南区政府、天津住宅集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多家政府部门、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开展政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借助各类平台与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决策咨询、教育培训等服务;建有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搭建了包括建筑设计院、监理公司、环境检测公司等12个校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20项科研成果被列入《天津市建设领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储备库》;被天津市人民政府采纳研究成果20项,其中获市主要领导直接批示4项,获得市优秀咨询成果奖3项;开展科普活动20余次、文化成果展10余次、艺术成果展30余次,科技成果展10次。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3月,该校图书馆及资料室共有纸质图书134.17万册,纸质期刊963种,电子图书183.64万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7.9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平台85个,试用库54个,本地数据量45T。
学术刊物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原《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2—1439/TU,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719X,英文刊名JournalofTianjinChengjianUniversity)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1995年公开发行。2014年第2期(2014年6月)始改为双月刊,每双月末28日出刊。2011和2013年经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中心审定,《学报》入选第二、第三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学报的主要栏目为: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地质与测绘、环境与市政、能源与机械、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学科、建筑与规划、经济与管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城市交通、城市艺术、人文与社会、教育与教学研究等。
1、《国内农民环境维权研究的结构与文化路径》,《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3期(CSSCI扩展版)2、《转型期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项社会学考察——以安徽两村“环境维权事件”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9期(CSSCI)3、《转型期农民环境维权原因探析——以安徽两村为例》,《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CSSCI扩展版)4、《国内农民环境维权研究:回顾与前瞻》,《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CSSCI扩展版)5、《国外环境抗争研究述评》,《学术界》2011年第9期(CSSCI)6、《中国公众环境自觉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意义》,《天府新论》2011年第2期(CSSCI扩展版),该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2期论点摘编7、《宗族制度控制与社会秩序——以清代徽州宗族社会为中心的考察》,《天府新论》2010年第5期(CSSCI扩展版),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C类核心期刊)8、《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运作逻辑——以清代徽州宗族社会为中心的考察》,《江西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CSSCI)9、《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组织控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CSSCI) 1、《转型期“政府俘获”现象的一项社会学考察——以农村环境污染为例》,《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2、《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约制因素研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3、《论底层研究与结构—制度分析及其在农民环境维权研究中的应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自觉与低碳社会建设》,《新疆社科论坛》2011年第2期5、《论从史出 审慎考察——评庄华峰<魏晋南北朝社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10日第17版6、《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要求》,《社会工作》2010年第12期7、《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道德控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北大中文核心期刊)8、《1931年安徽水灾状况及救济考察》,《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二作者)9、《50例问题大学生的挫折适应和支持网络》,《铜陵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0、《结构化理论视阈下的旅游者安全问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07年第5期文摘转载11、《清代江南宗族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2、《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社会学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3、《社会史与社会学成功嫁接》,《光明日报》2005年7月25日第6版14、《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心态的若干思路》,《芜湖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1、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环境污染与农民抗争维权行为的社会学研究》(2013年)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民环境维权——以安徽两村为例》(2012年)3、主持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安徽省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创新》(2012年)4、主持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资助计划项目《环境社会学的中国本土化研究》(2012年)5、主持民政部自选课题《学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2011年)6、参与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中国公众环境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2009年)7、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清代徽州宗族与乡村社会控制》(2008年)
铜陵学院是二本。
铜陵学院是一所多科性的省属本科普通高等学校,是安徽省财经类人才培养、培训的基地,入选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扩展资料:
学术资源
1、馆藏资源
根据2018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铜陵学院图书馆由育秀校区和翠湖校区两个图书馆组成,馆藏有纸质藏书近150万册,电子图书116万种,各类中外文报刊15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47种。图书馆藏书以经济、管理学文献为主体,兼有工学、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形成多类型、多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
2、学术期刊
《铜陵学院学报》曾用刊名《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报》,创办于2002年8月30日,是铜陵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ASPT和中国期刊网的来源刊。《铜陵学院学报》内容以财经为主,并适当兼顾其他学科;设“本刊特稿”、“经济理论”、“财政金融”、“企业管理”、“皖江区域经济”、“政法论坛”、“工程科技”、“文化艺术”、“铜文化研究”、“教育研究”等栏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铜陵学院
分类: 社会民生 >> 求职就业 问题描述: 安徽工业大学副校长 解析: 林钟高教授简介 (来源于校园网) 林钟高,男, 1960年9月出生,福建省泉州市人。安徽工业大学副校长、会计学教授、会计学硕士生导师。安徽工业大学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安徽工业大学“公司治理与运营研究中心”(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国务院“ *** 特殊津贴”终身享受者。 兼任 :安徽省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和硕士生导师、福州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教授、宿州学院教授、黄山学院教授、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研究会副秘书长与常务理事、全国高校教材编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研究员、安徽省会计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审计学会常务理事、马鞍山市 *** 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马鞍山市社联副主席、马鞍山市审计学会副会长等。 林钟高教授 1982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于同年分配到江西财经大学任教,其间曾到上海社会科学院会计研究室从事学习和研究,师从我国著名会计审计学家王文彬教授。1985年4月调华东冶金学院(现为“安徽工业大学”)会计系任教至今。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20多年来,一直在高等学校从事财务会计与审计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论著,内容涉及会计、审计、财务成本、以及经济管理理论等广泛的领域,据1998年对全国财务会计学者所发表论著的摘引量统计分析资料显示,林钟高教授名列全国第10位。 出版的专著和教材27部,1000多万字 ,主要是:《现代审计基础》、《审计基本理论》、《高等会计学》、《国际会计标准导论》、《独立审计学》、《离任审计》、《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基于会计政策绩效的分析》、《会计准则经济论纲》、《税务会计学》、《审计证据综论》、《会计信息价值论 — 作为市场决策基础的研究》、《会计行为论》、《独立审计理论经济分析》、《会计再造—美国 2002年会计改革法案启示录》、《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竞争成本论》、《公司治理与会计》、《审计失败—基于契约的研究》等等。其中: 《现代审计基础》 获得原冶金部优秀教材唯一中青年奖(1995); 《国际会计标准导论》 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 奖,1996); 《会计行为论》 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 奖,1998); 《审计学》 获得安徽工业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1999); 《新编高等会计学》 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 *** 奖,2001); 《会计准则经济论纲》 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 *** 奖,2003); 《独立审计理论研究》 获得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 《公司治理与会计》 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5)等等。在《会计研究》、《财经研究》、《审计研究》、《经济管理》、《财务与会计》、《税务与经济》、《财经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 发表230多篇学术论文,总字数130多万字 。100多篇学术论文或被有关刊物、文集转载;或获得省部级和专业学会等奖励,其学术观点被众多学者所引用或评论。 承担财政部、原冶金部、安徽省教育厅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和宝钢、马钢等大型企业合作研究课题多项 ,课题成果深受专家肯定。鉴于他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1993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同年获国务院“ *** 特殊津贴”的终身待遇;1994年获首届“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章;1995年入选安徽省高校中青年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1年被选入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安徽省师德标兵和五一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评为“2004年度中国管理科学杰出研究者”。作为会计审计学科评审专家,长期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的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基金项目做评审工作;作为安徽省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和学位评审委员会的学科组成员和评委会委员,多年来为全省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学位评定做评审工作。 林钟高教授 曾入选《中青年会计名人名作全书》、《中国当代创业英才》、《世界名人录》、《世界人物辞海》、《中华人物辞海》、《世界华人英才录》、《 2000中国风•杰出人物特集》、《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国改革之星》、《中国专家人名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外名人辞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集》、《中华娇子•专业人才卷》、《世界优秀华人教育专家名典》、《中国专家著述目录大典》、《中华兴国人物大典》、《中国杰出财务会计专家名典》、《当代中国知名学者辞典》等20多部严肃的典籍中。 林钟高教授 在主要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不忘为本科生上课。承担的 研究生课程 主要有:《会计理论》、《审计理论》、《高级财务会计学》以及前沿跨学科研究性课程《会计审计经济学分析》等。他 1999——2005年所带的10名硕士毕业生发表了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了6本学术专著,并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成为毕业研究生中的佼佼者。林钟高教授的 主要学术研究思路 是:改变“囿于会计研究会计”的传统研究方法,将会计学放入整个经济学、管理学的领域中,引入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主流经济学)来研究会计审计问题,提升会计审计研究的经济意义、经济价值和经济生命。其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会计理论和审计理论 两个主题上,具体包括公司治理与会计理论、会计经济学分析、财务治理理论与实践、独立审计理论、会计市场学等等。 林钟高教授近 5年出版的主要专著、教材目录(标有*为专著): 1.《会计准则经济论纲》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年3月 2.《会计信息价值论 — 作为市场决策基础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 3.《独立审计理论研究 — 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立信会计 02年9月* 4.《公司治理与会计理论》 经济管理出版社 03年4月* 5.《会计再造—美国2002年会计改革法案启示录》 经济管理出版社 04年4月* 6.《竞争成本论》 经济管理出版社 04年10月* 7.《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 05年1月* 8.《论审计失败—基于契约的研究》 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06年1月* 9.《内部控制研究: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 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06年6月* 10.《会计准则的制定\变迁与执行:基于绩效的分析》 在审稿中 11.《行为财务: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在修改中 12.《财务与审计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分析》 在修改中 13.《论会计公正》 2002年以后林钟高教授承担的科研课题 1、宝钢成本管理实践与创新 宝钢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9.5万元 2、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 财政部 2003年5.0万元 3、安徽省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安徽省社科基金 2004年3.0万 4、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 安徽省人事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资助课题 2004年2.5万元 5、宝钢财务战略:思想与路径 宝钢集团公司 2005年50万元 2002年以后林钟高教授承担的教学研究课题 1、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证分析与模式重构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课题 2003年 2万元 林钟高教授近 5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标有*为国家级以上刊物): 1.寻租理论与会计准则 财经研究 2001年第2期* 2.论审计失败 广西会计 2001年第4期 3.审计代理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1年第4期* 4.资本经营环境下的若干财务问题 财政研究 2001年第4期* 5.从代理人理论看代理人业绩评价问题 经济管理 2001年第9期* 6.论会计信息与报酬契约 广西会计 2001年第6期 7.论会计信息与债务契约 广西会计 2001年第9期 8.会计信息目标的一种理论解读 财经科学 2001年第5期* 9.信息不对称:会计准则规范的经济理由 运筹与管理 2001年第3期* 10 .会计信息、期权理论与债务契约 预测 2001 年第 6 期 * 11.审计独立性的博弈分析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经管)2001/4 12.公司治理结构下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选择 上海会计 2002年第5期 13.试论审计营销 广西会计 2002年第1期 14.实证分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2002/2 15.公司治理环境下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财经科学 2002年第4期* 16.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17.财务治理结构:框架与实现途径 经济管理 2003年第2期* 18.会计准则制定:规则导向抑或原则导向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年第5期* 19.审计合谋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预测 2004年第2期* 20.公司治理框架下的财务控制研究 经济管理 2004年第12期* 21.会计准则制定:价值冲突及其调解 财贸研究 2004年第4期 22.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研究 2004年第8期* 23.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价值冲突及其调适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 24.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产权博弈分析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5期* 25.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分析与改进 改革 2004年第4期 26 . 独立审计:第三方实施及其失败 当代财经 2005年第2期 27.论会计准则的伦理基础 财经研究 2005年第9期* 28.论会计准则的制定:基于复杂性的博弈分析 财会通讯 2005年第6期 29.企业组织形式与财务报告改革 财会通讯 2005年第10期 30 .从博弈的角度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1 .行为财务:一项理论研究 华东经济管理 2005 年第 5 期 32 .国外行为财务理论研究:回顾与反思 铜陵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4 期 33 .伦理经济学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应用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6 年第 1 期
2006.1 高考参考书《色彩头像》 詹学军 独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7 高考参考书《美术鉴赏》 陈 琳 独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6.7 教材《印刷工艺》 孟卫东 第一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8 教材《插图艺术》 盛 容 第一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12 教材《巫俊画集》 巫 俊 独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6.12 画集2005年美术学院教师发表论文统计论文题目 作 者 作者名次 期刊名称或出版单位 年卷(期)页 期刊级别《艺术状态与艺术创作》 吴冬声 第一 《美术观察》 2005(6)98 E类《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几种倾向》 鹿少君 第一 《文艺研究》 2005(8)150 E类《幻想的浪漫——乔尔乔纳的画》 杜俊萍 第一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2)127-128 省级《浅论绘画风格的形成》 孟卫东 第一 《中国油画》 2005(4)79-80 国家级《明清徽商与新安画派》 李锦胜 第二 《造型艺术》 2005(3)18-23 国家级《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余 超 第二 《铜陵学院学报》 2005(1)126 省级《零距离接触中国前卫艺术》 孟卫东 第一 《巢湖学院学报》 2005,7(3)19-21 省级《浅析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断裂》 孟卫东 第一 《宿州学院学报》 2005,20(1)65-66 省级2006年美术学院教师发表论文统计论文题目 作 者 作者名次 期刊名称或出版单位 年卷(期)页 期刊级别《“意象油画”之我见》 翟 勇 第一 《美术》 2006(2)94-95 D类《罗工柳的绘画艺术》 巫 俊 第一 《文艺研究》 2006(10)156 E类《大编组站》 巫 俊 独创 《中国油画》 2006(5)专版介绍 国家级《寻找自我》 巫 俊 第一 《中国油画》 2006(5)51-54 国家级《探询、跨越《 巫 俊 第一 《中国美术教育》 2006(5)32 国家级《读<潇湘奇观图>——兼谈米氏山水模糊美》 李锦胜 第一 《国画家》 2006(5)66-67 国家级《梦境里的中国——谈巴尔蒂斯作品的东方意韵》 高 飞 第一 《美术》 2006(1)106-113 D类《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兼论董其昌艺术思想的现实意义》 高 飞 第一 《国画家》 2006(6)64-67 国家级《古雅娟秀 气韵超然——董其昌绘画中的笔墨之美》 高 飞 第一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6(6)692-698 省级《对高师素描教学个性化培养的思考》 高 飞 第一 《美术大观》 2006(12)140-141 省级《我以世界的变迁作为我的故乡——谈生活时域中艺术的有效性》 鹿少君 第一 《美术观察》 2006(5)113 E类《远去的颂歌:〈毛主席去安源〉》 鹿少君 第一 《文艺研究》 2006(7)143 E类《虹桥遗梦》 鹿少君 第一 《国画家》 2006(1)73-74 国家级《民艺文化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语境功能》 鹿少君 第一 《装饰》 2006(7)124 E类《论壁画设计的本质特点》 詹学军 第一 《美术大观》 2006(10)90-91 省级《论室内陈设艺术在徽州古民居的意义》 詹学军 第一 《巢湖学院学报》 2006(5)104-107 省级《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兴起的意义》 于安东 第一 《巢湖学院学报》 2006(2)118-126 省级《中国画教学浅析》 吴冬声 第一 《皖西学院学报》 2006(1)143-144 省级《试论艺术创作中的“雅俗共赏”》 花 永 第一 《国画家》 2006(2)72 国家级《具象表现绘画方法的教学应用价值》 花 永 第一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6(3)366-368 省级《赛西莉·布朗——一个集智慧和勇气于一身的女画家》 贺 靖 第一 《世界美术》 2006(2)45-50 E类《色彩在教学中的运用——对高师美术院校色彩教学的一点思考》 贺 靖 第一 《中国教育导刊》 2006(11)33-34 省级《看杜马斯作品中的童话与电影》 贺 靖 第一 《新视觉艺术》 2006(1)44-46 省级《论确立艺术质量标准的四个前提》 余 超 第一 《艺术探索》 2006,20(2)37-38 省级《论数码插图艺术》 孟卫东 第一 《装饰》 2006(1)119 E类《查莱斯·帕切特的油画艺术》 陈克义 第一 《文艺研究》 2006(9)157 E类《少女》《穿红衣服的少女》(作品) 陈克义 创作 《文艺研究》 2006(10)插 E类《具像主义油画教学浅析》 陈克义 第一 《巢湖学院学报》 2006(5)108-111 省级《浅析公共艺术》 盛 容 第一 《雕塑》 2006(4)48-49 E类《浅谈皖南木雕与家具的修复》 盛 容 第二 《美术向导》 2006(2)78 省级《在继承传统中的求变化——画家朱宝善的成功之路》 盛 容 第一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8(3)93-94 省级《现代雕塑与刘开渠》 盛 容 第一 《中国教育》高教版 2006(4)89-90 省级《浅谈中国民间年画》 盛 容 第一 《安徽日报》 2006.3.1C4版 省级《现实主义与儒家思想》 陈 琳 第一 《金陵百家油画展高层论坛论文集》 2006年 省级《浅析西周青铜器装饰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李 颖 第一 《皖西学院学报》 2006(1)145-147 省级《宋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研究》 谭书龙 第二 《安徽史学》 2006(6)41-47 省级《南朝时期的水军和水战》 谭书龙 第一 《许昌学院学报》 2006(4)14-19 省级《空间》 吴同彦 第一 《国画家》 2006(6)发表作品 国家级2007年元月至7月美术学院教师发表论文统计论文题目 作 者 作者名次 期刊名称或出版单位 年卷(期)页 期刊级别《感悟“意象”》 翟 勇 独撰 《中国油画》 2007(2)36 国家级专版介绍作品 翟 勇 独创 《中国油画》 2007(1)69-70 国家级作品两幅 巫 俊 独创 《文艺研究》 2007(1)专版介绍 E类《董希文的油画艺术》 高 飞 独撰 《文艺研究》 2007(3)171 E类《欧洲之行叙画》 高 飞 独撰 《世界美术》 2007(2)86-88 E类《中国写实主义绘画发展历程》 陈克义 独撰 《文物天地》 2007(7) 省级《图示、品格和精神——三林的徽州梁柱系列》 陈克义 独撰 《美术时空》 2007(5) 省级《中国有没有后现代主义艺术》 陈克义 独撰 《滁洲学院学报》 2007(5) 省级《徐冰的版画艺术》 陈克义 独撰 《文艺研究》 2007(5)152 E类《镜子中的时空观念》 陈克义 独撰 《美术观察》 2007(5)112 E类《朱德群和抽象绘画艺术》 盛 容 独撰 《美术大观》 2007(2) 省级《笔底水彩放光华》 盛 容 独撰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5) 省级《文字创意设计中的“形”和“意”》 盛 容 独撰 《文艺研究》 2007(3) E类专版介绍作品(2幅) 盛 容 独创 《文艺研究》 2007(6) E类《拓展中国画笔墨表现新空间》 吴冬声 独撰 《国画家》 2007(3)78-79 国家级《论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 桑建国 独撰 《国画家》 2007(1)36 国家级三整页彩图作品专题介绍 桑建国 独创 《国画家》 2007(1)8、20、21 国家级《康·麦·马克西莫夫与阶段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 于安东 独撰 《艺术与教育》 2007(1)16-23 国家级《中国美术教育中师范美术教育现状》 于安东 独撰 《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学报》——博士论文版 2007(1) 国家级《论当代中国的现实主义油画创作》 鹿少君 独撰 《新视觉艺术》 2007(1) 省级《论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关系——艺术设计也是生产力》 鹿少君 独撰 《皖西学院学报》 2007(3) 省级《新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刘玉龙 独撰 《中国教育与管理》 2007(2) 省级《浅谈高校美术课堂教学中习作与创作的关系》 刘玉龙 独撰 《宿州学院学报》 2007(2) 省级《高等美术教学中创造性人才培养》 朱德义 独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3) 省级《中国山水画生命精神探微》 宛俊勇 独撰 《安徽文学》 2007年(3) 省级《浅析中国风景画之美》 宛俊勇 独撰 《美术大观》 2007年(4) 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