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新青年编辑部有哪些人

发布时间:

新青年编辑部有哪些人

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伊默、鲁迅、李汉俊、陈望道、袁振英、瞿秋白、彭述之轮流编辑。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以及鲁迅轮流编辑。

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9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月刊。陈独秀主编。第一卷名《青年》,从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由上海移到北京。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参加编辑工作,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反对专制与迷信、抨击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起了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被称为青年界之“明星”、“金针”、“良师益友”。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1919年5月,出版了李大钊主编的“马克思研究专号”。1920年初,《新青年》编辑部又迁回上海。5月出版了“劳动节专号”。从9月第八卷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性的机关刊物,编辑部迁到广州。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组成季刊,由瞿秋白主编。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停刊。

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新青年》历史沿革:

1、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3、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4、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

扩展资料

创办意义:

1、《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

2、《新青年》创刊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它首先紧紧抓住思想文化问题,对于思想解放所起的重大作用,则是当时其他报刊上的政治、时评性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3、《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统帅部,以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高一涵、周作人、沈尹默等人组成编辑部,轮流主持编辑工作。整个杂志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青年

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感触颇深,泪水与欢笑,激动与愤然伴随着几天的追剧时刻。便对《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心向往之,得知其已在2021年6月1日也就是半年前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面向社会开放,便迫不及待地预约前往参观。我们先来看看历史背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1917年1月,被蔡元培聘请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随即北上租住在箭杆胡同这座清代四合院里,《新青年》也随迁于此。从1918年1月出版的第4卷1号起,《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沈尹默、鲁迅等一批思想者和文化先驱在《新青年》上猛烈发声。标志着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地付诸铅字。《新青年》的发行量从1000份增加到1.6万册,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蔡元培称它为“‘五四运动’的急先锋”1920年2月,陈独秀为躲避北洋军阀政府迫害,离京赴沪,《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沪。2001年,陈独秀旧居被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时间都成为重要的历史时刻。而这里发生的事件我们也都耳熟能详,我觉得所有的游览都只有在了解了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后,房子才不是一堆无感砖瓦的存在,建筑才有了它的神秘感和独特的历史意义。一个冬日,阳光晴好,我跟着导航寻找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这里离北大红楼和景山公园不远,穿过一个窄小的丁字胡同,一辆走错的出租车正在笨拙地退出,我只能侧身错过,有明显的标识指向《新青年》,便是箭杆胡同。《觉醒年代》中印象最深的是这条路:经常坑坑洼洼雨水泥泞,鲁迅和胡适李大钊经常提着裤管满脚泥浆地从这里来来回回。这是一座有着浓厚老北京味道的平民百姓的小院子,大红门上的门柱标着金字“吉祥”。院内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靠街门倒座小房一间,都是腾退后修缮的,只有门墩,门口两个小狮子是当时保存下来的。进门是写着鲜红大字“新青年”的影壁墙,院内一口大鱼缸,最醒目的是靠墙一侧的四把竹椅和竹桌,光束斜织下来,时代的先锋们仿佛就在这里慷慨激昂地讨论和议定大事,电视剧里他们的谈笑风生和昂扬斗志穿越回来,而君曼则端着饭菜出出进进绕着竹桌椅忙碌着。北房和南房分别推出“历史上的《新青年》”和“陈独秀在北京”两个专题展。展览汇集展出了陈独秀、李大钊编辑《新青年》时往来书信及编者作者之间的通信手札,原景重现了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部分陈列,收藏了马灯、茶壶、毛笔、公文包等剧中道具。看着好不亲切,好像自己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时刻。还有醒目的铅字印刷机,近30期《新青年》在这里诞生,看着看着,仿佛那带着油墨香的传单和《狂人日记》正在眼前一片片翻飞。 边看边感慨万分,留待后续。《新青年》旧址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免费对外。预约人数300,大家参观起来吧。

1、《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2、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3、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4、《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了开闳的态度,它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安特莱夫、索洛古勃、库普林、阿尔志跋绥夫,波兰的显克维奇,瑞典的斯特林堡,法国的莫泊桑,英国的王尔德、格里高里夫人,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创作。第4卷第6期(1918年6月15日)办了“易卜生号”。该刊还译介了苏联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论文

5、《新青年》还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这主要包括对以刘师培、林琴南为代表的“文选派”和“桐城派”封建复古势力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反对新道德维护旧道德的斗争﹔对腐朽无聊的黑幕派文学和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斗争﹔对诋毁革命文学的上海美术界守旧派人物的斗争。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主办单位: 群益书社创刊时间:1915年9月15日出版周期:月刊,6期为一卷主编:陈独秀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5年 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有名的篇章: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发表《贞操问题》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鲁迅发表《随感录四十》创刊辞的几大方面: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

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

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衰落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新》又停刊5个月。此后陈独秀辞去文科学长一职,前往上海。10月迁回上海,设立于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

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

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

1920年中共发起组决定将《新》从9月1日出版的第8卷1号改组为机关宣传刊物。封面也做改变: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团结,也暗示全球无产阶级团结。封面上隔着大西洋握手的图案,是美国社会党的党徽。

编辑部增加李汉俊、陈望道、袁振英等发起组成员,刊登启示与群益书社解除关系,专门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行。同时增《俄罗斯研究》专栏,到9卷3号止。胡适对此后《新》的变化提出质疑,认为“色彩过于鲜明”,“北京同人抹淡的功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

1921年1月22日胡适写信与北京同人李大钊、鲁迅、钱玄同、陶孟和和高一涵等,再次声明其主张,指责《新》“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中译本”并给陈望道寄去明信片表示反对“将《新》所宣传共产主义之用”。

同时《新》的变化也招致社会上的议论和批评,同时部分军阀地区也禁止邮寄,《新》内部开始分裂。胡适主张另创哲学文学杂志,将马列理论分裂出《新》,同时将编辑部移回北京。但陈依旧坚持己见,并取消了北京的编辑部。

1921年2月上海法租界巡捕查抄新青年社,处罚并勒令其迁移。《新》从8卷6号起转入地下编辑,假托迁移广州,继续由陈望道等人编辑。

1921年7月中共成立,《新》成为理论刊物。9月陈独秀再任主编,只出一期后停刊。1922年7月又出一期(9卷6号)。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新青年

新青年杂志编辑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中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任经济、历史等系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并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推动共产主义。1920年,和陈独秀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和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等一同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中共建党后,任二、三、四届中央委员。1924年促成国共合作,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任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1925年被北洋政府下令通缉,逃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1927年4月,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被捕。4月28日被绞杀。李大钊就义后,被埋葬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1983年,在万安公墓中,辟出了李大钊烈士陵园,供党员宣誓和游人瞻仰。

1915,陈独秀,并在上面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陈独秀 1915年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春,担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长,负责出版《言治》月刊。1914年春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同年11月发表《国情》,成为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先声。1915年2月,代表中国留日学生总会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反对日本提出的危害中国主权和独立的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6月编印《国耻纪念录》,积极开展反对袁世凯的宣传活动。1916年春,撰写长篇论文《青春》,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传诵一时。同时主编《民彝》杂志,宣扬民主和自由。同年5月回国后,曾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等职,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18年初,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讲演和论文,阐述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成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驱。1918年底和陈独秀创办著名的《每周评论》。1919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5月,积极支持和参与五四运动。7月,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随后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文章,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改良主义思潮。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等,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发起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1月,建立北京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自1920年7月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在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创办《工人周刊》。1922年8月在杭州参加中共中央特别会议,随后到上海会见孙中山,说明中共关于实行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在1923年6月中共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三大以后,多次与孙中山会谈,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直接负责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同年6月,率中共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7月回国后,负责中共北方区委工作。在1925年中共四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此后,他领导北京人民开展国民会议运动、关税自主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等革命斗争,并派共产党员到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工作,对冯玉祥五原誓师参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6日,在苏联大使馆中,被闯入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军警逮捕。被捕后,他坚贞不屈,于28日英勇地走上绞刑架,从容就义。就义后,遗体被安置在北京西山万安公墓,现在是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之一。

新青年同人编辑是什么意思

现在很多漫画在网上都有 同人创作 就是不是官方的 网上的人自己绘制的漫画 (上面的几个明显从网上搜了下直接贴到这里来了~~)

同人创作又称同人作品,指非商业性的,不受商业影响,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在商业平台发布的由个人或者同人团体(同人社团)创作的作品。

因以创作本身为目的而不必考虑销量成本等制约商业作品的因素,同人作品比商业创作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度。同人作品包括原创同人和二次创作同人。因为很多人将同人与二次创作的概念混淆,所以许多地方出现的同人是二次创作之意。

扩展资料:

来源:

现代汉语中的“同人”一词最早似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周作人等曾使用「同人刊物」一词来称呼他们所创办的《语丝》周刊,其意为非商业性“自编自写”的刊物,即编辑同时也是撰稿人。

更有人上追至《易经》的同人卦,指出这是「同人」一词的最早起源。

然而,现在这个同人文化的兴起,则是以动漫文化为主。日本同人文化中的同人原本是志同道合的人,同人作品就是用来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的作品。

1916年,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该杂志同青年会杂志《青年》、《上海青年》同名,要求《青年杂志》改名。于是自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最初的撰稿人有陈独秀、高一涵、刘书雅、刘半农、易白沙、吴虞,其中陈独秀为主编。1916年2月起因护国战争停刊7个月。1917年1月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总部迁往北京,办公地点在东华门外箭杆胡同,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1917年8月后又因故中断4个月。1918年1月15日复刊出版第4卷1号,此时编委会经过改组由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二弟)轮流编辑,不久鲁迅也加入到编辑队伍当中。在第4卷第3期中,刊登《本志编辑部启事》:“本志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录载者,可否惠赠本志?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即《新青年》自4卷1号后改为同人编辑,不接受来稿。 由于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新青年》又停刊5个月。10月迁回上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 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第8卷第1号(1920年9 月1日)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北京编辑部被取消。改由新青年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1921年陈独秀返回上海后又任主编直到1922年7月停刊。【时代影响】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一、创办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并加紧策划复辟帝制;思想上,袁世凯为维护其反动统治,操纵报刊舆论,竭力提倡儒家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内忧外患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国民的思想启蒙活动。 二、《新青年》的创办。1915年创办于上海,月刊,第一期名为《青年杂志》,其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初期,《新青年》主要以春秋笔法表现出国家的忧思以及对北洋军阀统治的蔑视,同时,着重宣传西方实业、政治、文化名人的成功之路,以激励青年志气,增长青年知识。但当时局势下,谈青年学业与现实脱节,销路甚差,于是,从二卷起,陈把“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刊物日渐获得社会欢迎。1917年,陈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迁至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轮值主编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等,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等,这一队伍结成了包括左中右三方面的知识分子在内的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 三、《新青年》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1、1915—1918年上半年,主要是作为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存在。其主要宣传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A、提倡自由民主,主张新道德,反对封建礼教。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发表系列文章,反对封建礼教,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强大社会舆论 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陈《偶像破坏论》同时也体现了反封建主义的民主精神。 C、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局限性:缺乏批判的精神。对中国历史的一概抹杀,对西方民主、文化的绝对崇仰。) 2、1918年下半年起,《新青年》开始慢慢成为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其主要宣传内容有: A、《新青年》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开端。 正当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到高潮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中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敏锐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也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并在《新青年》等报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揭开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一页。1918年,李大钊在报刊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歌颂十月革命的政论,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和《Bolshevism的胜利》。 B、《新青年》社会主义倾向的加强。 1919年五四前夕,李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并撰发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在国内外时局发展,新思潮迅速传播的形势下,《新青年》日益倾向社会主义。1920年的第7卷第6号由陈编成《劳动节纪念号》,这是《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新的集合点”。 在此期间,《新青年》内部出现了斗争和分化。胡适等改良主义者离开了这一阵营。 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一份理论宣传刊物,1926年停刊。 四、《新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 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五、《新青年》的新闻工作经验 (1)紧密联系实际,自觉为时代革命斗争服务,找准其历史定位,发挥其历史作用——“击中时代绷得最紧的那根弦”“时代的了望者” (2)倡导“百家争鸣”,自由讨论,明确提出“真理以辩论而明,学术由竞争而进”。推动了当时的反封建斗争和思想解放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青年记者编辑部电话

看你要爆什么样的新闻哦。民生的,找电视台

大型的门户网站去投稿新闻去一些大型的论坛贴吧去爆料可以去澎湃新闻、凤凰等站点爆料

百度直接搜索你们当地比较有影响的报社(纸媒最好,曝光力度大)每个正规企业网站最下方都提供联系方式,联系他们。就说你要爆料

中国青年报驻山东记者站 济南市英雄山路4号 邮编 250002 电话 传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