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野生动物学报主编邹红菲

发布时间:

野生动物学报主编邹红菲

摘要: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众多,其中生境丧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生境破碎化将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影响物种的扩散、迁移和建群以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但是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仍停留在低层次的追求单一价值和目的阶段,忽略从多层次、多空间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加强和完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法律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野生动物 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 人类是从地球上的生物中进化而来的,野生动物是人类的亲密伙伴,自从人类主宰了世界以后,由于无节制的活动,使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的多样性可提供给人类用以改良作物的品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已被列为世界环境面临的十大威胁之一。物种的减少,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虑。 一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现状 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为宝贵的可持续资源,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建设,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 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众多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都导致了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甚至消失,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第二,环境污染给许多生物的生存带来灭顶之灾.城乡工农污水、大气污染物等大量排放,特别是酸雨的危害,重金属以及长期滞留的农药残毒的富集,使许多水陆生物及生态系统因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第三,滥捕乱猎、国内倒卖和走私野生动物的情况日益严重。从50年代就开始对猕猴进行捕捉,加之其栖息地的不断缩小,使中国猕猴的种群大量减少,至今尚未得到恢复.此外,羚羊、野生鹿及其他可用做裘皮的动物及鱼类等资源,由于过量狩猎、捕捞,物种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第四,生境丧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生境破碎化是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下,大块连续分布的自然生境,被其他非适宜生境分隔成许多面积较小的生境斑块(岛屿的过程。生境破碎化可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在热带地区,65%的自然生境已消失,在温带地区,原始的生境已经不存在,大面积的的水域已被分割。生境破碎化是许多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重要原因。据估计,在现已确定的灭绝的原因的64种哺乳动物和53种鸟中,由于生境丧失和破碎引起19种和20种灭绝,分别占30%和38%。因生境丧失和破碎化而受到的绝灭威胁的物种比例则更高,在哺乳动物和鸟中占48%和49%,在两栖动物中则高达64%。 (二)生境破碎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生境破碎化不仅导致适宜生境的丢失,而且能引起适宜生境空间格局的变化。从而,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影响物种的扩散、迁移和建群,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和景观结构的完整性。在连续的生境中,种群内的个体通过扩散和迁移,寻找和开拓新的生境和资源,降低亲缘个体间的资源竞争,避免近亲繁殖,降低遗传漂变,增加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基因的交流。从而,扩大物种的分布范围,增加个体和种群存活的机会。在破碎的生境中,由于适宜的生境斑块周围分布着不适宜的生境,种群中的个体受到隔离效应()的影响,正常迁移和建群受到隔离和限制。同时因适宜的生境斑块面积不断减少,种群的规模变小,各种随机因素对种群的影响随之增大,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潜在的可能性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影响到物种的存活和进化潜力。生境破碎化引起斑块边缘的非生物环境(如光照、温度和湿度)和生物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导致边缘效应(),这就进一步减少了适宜生境的面积,引起大量的外部物种的入侵。伴随着生境破碎化,景观中非适宜生境的类型和面积的不断增加,各种斑块的互相作用随之增加,这最终会改变斑块生境的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结构以及生态系统过程,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因此生境破碎化研究对解释生物多样性降低和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已陆续开展关于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动物种群的生境破碎化的评价,以及破碎化对动物种群的繁殖、行为和生存状态的影响。我国生境的破碎化正在加剧,1978年以前,生境破碎化主要来自于农业垦植和森林采伐。公路和铁路主要修建在生物多样性比较低的平原和发达城市,此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弱。1978年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特别在发达的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已从改革开放前的20%发展到70%。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已把许多遥远的乡村连成一片,连续的大块自然生境被城市化所隔离。大规模的公路和铁路工程逐渐延伸到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山区和无人区,随之而来的是路旁大规模的森林采伐,阻断了野生动物的正常迁移和扩散过程,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原始的生态系统逐渐暴露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过程将成为我国广大农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大型工程建设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必然严重影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开展生境破碎化研究对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协调经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概况和受威胁状况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拥有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类森林、荒漠、湿地、草原和海洋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动物栖息地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荒漠、草原、海洋等五大生态系统类型。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到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我国的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潜水沼泽、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世界39个湿地类型,其中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全世界为我国所独有,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为2600多万公顷,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压力,导致天然林面积的逐渐缩小,栖息地破碎化日趋严重,滥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侵占林地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之人工林林种单一,虽然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但生物多样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天然湿地被侵占现象严重,围湖垦田、填海造地现象严重,海岸红树林破坏严重,极端的捕捞手段泛滥,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大江大河断流现象严重,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甚至需要人工注水来维持湿地面貌。 虽然划定了大批的自然保护区,但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其他大部分保护区由于林地权属不清,经费、人员不足等原因,难以正常开展工作,无形中加重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受威胁程度。 二 如何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法律保护和建设的构想 我国濒危物种栖息地法律保护体系,是由《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其他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构成的。目前我国法律追求的还是一种理想的,单一的生存秩序。环境保护法和自然资源法各有其独特的目的和价值,当这些目的和价值发生冲突时没有更高层次的法律规则或法律原理来协调。在公民和政府对环境质量和资源禀赋要求不太高的时期,这种单一的价值选择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目前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必然依赖对土地、森林、渔业、矿业、水、草原和海洋等资源大规模地、高程度地利用和开发。相对来说,生物多样性保护似乎离我们太远。实践中,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还没形成一种文化共识,它与土地使用、捕捞打猎、养殖采集比较起来微不足道。但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组织的多元化,个人、企业和事业单位、公众和政府对环境和资源的需求也将随之演化成多样的和多层次的。负责任的政府需要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有关单位希望自主地行使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当地居民渴望利用栖息地以维持生计。而目前法律尚无多元化的规定来实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全面保护。 (一)栖息地保护主体不全面 目前我国缺乏鼓励个人和单位参与栖息地保护的法律规定,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公民针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的情况可以起诉的权利,只规定公民有向政府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而破坏栖息地的行为很多时候是政府实施的,公民很难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因此应当完善相关法律赋予公众参与栖息地保护的法律权利,任何公民,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只要认为政府或某些个人的行为破坏了栖息地,即使没有妨碍自己相关权利的行使,也可以向司法机构提起诉讼。 (二)栖息地保护方式单一 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律和规章,有的省区还按照“一区一法”原则专门为保护区颁布了具体的管理办法,环保、林业、农业、地矿、海洋等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行政规章,进一步规范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晋级的申报和审批制度,完善了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但是目前相关的法律在栖息地破碎化方面尚存在盲点,从确保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的要求出发,当前应在其重点分布区域抢救性的建立一批保护区,实行抢救性的保护。同时从维护野生动物种群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出发,搞好已有保护区的布局和网络体系的完善工作,尤其是必须重视保护区之间的廊道、破碎化的栖息地连接等工作,完善保护区体系建设。对可能对栖息地造成影响的大型工程和公路铁路的建设,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从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对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禁止在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内开展任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确保物种不灭绝。 (三)栖息地保护的法律程序规则缺乏 我国法律对公民诉讼程序未做出具体规定,首先赋予公民起诉的权利,并在机构上给予保证,在法院内部设立受理个人对公共利益侵害提起诉讼的部门。另外,针对栖息地土地权和管理机构行政管理权的冲突,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和栖息地管理的冲突的解决建议通过完善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来解决,法律应引导各种主体协调地、友好地和互补地共生。必要时征用集体土地所有权或征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给当地居民征用补偿费用。进一步完善栖息地公众参与机制,建立政府建设开发项目磋商程序。地方政府建设开发项目可能破坏栖息地的项目主管部门应与上一级政府林业、环保部门磋商,并请生态、经济、法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实行不记名半数否决制,否决的结果将导致项目被否定。专家名单应由专业部门提出后针对不同个案时随机选出。 (四)通过当地的民族宗教和佛教等传统文化提高栖息地保护的法律地位 在各民族中,神山,、祖先坟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村寨的水源地、风景林、护林道也是不能轻易触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不成文的习惯法以成文的方式形成村规民约,被写在纸上,甚至刻在石碑上,一代代传下来,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比如,侗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土地、坟山、动物、植物都是崇拜的对象,因此有的山岭不能动土挖掘,古树如杉木、枫树、银杏、榉树、樟树等上百种不能砍伐,巨石不能开道和爆炸。如果谁侵犯了它们,则认为是损伤地龙神,则破坏风水和侵犯神灵,认为会给村寨带来灾难。近年来民族和宗教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越来越得到专家和学者的重视,而我们法律工作者也应从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习惯法和乡规民约中得到启示,来进一步完善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立法。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响,较之法律的威慑作用更易深入人心。因此,将其作为保护管理栖息地的法律依据,继承其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素,将是防止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和消失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多层次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霍海洲,浅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中国地理,2000,12,14 2.马建章,邹红菲,郑国光,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4),3-6 3.武正军,李义明,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存活的影响,生态报,2003,23(11),2424-2435 4.王小钢,中国濒危野生生物栖息地法律保护多元性之缺失和完善,野生动物,2003,5, 4-5 5.葛宝明,鲍毅新,郑祥,动物栖息地片断化效应以及集合种群研究现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1) 6.魏平,温达志,宗教文化对鼎湖山森林资源保护的影响,生物多样性,1999,8,7(3),250-254 7.范祖琦,“三江并流”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004,3,21,(2),42-48 8.杨昌岩,裴朝锡,侗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初识,生物多样性,1995,3(1)44-45

东北林业大学的总占地面积达到3.3万公顷,大概相当85个清华、70个北大、30个中国民航飞行学院、22个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学院简介:

东北林业大学(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东北林大(NEFU),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双一流”农科联盟成员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7月,原名东北林学院,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的,由原国家林业部直属管理。1985年8月,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3月,由国家林业局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校园占地136公顷,总面积3.3万公顷;设有19个二级学院和1个教学部,开设有68个本科专业;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教职员工近2300人,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2.7万余人。

院系设置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有66个本科专业。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林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森林保护、地理信息科学、生态学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动物医学、动物科学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园林、环境设计、风景园林

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轻化工程、产品设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

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工业设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

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

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森林工程、工业工程、包装工程、物流工程

东北林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统计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俄语

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广告学、社会工作

东北林业大学化学化工与资源利用学院

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东北林业大学奥林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化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教职员工近23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3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选3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7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青年学者6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有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4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次,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3人,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1个团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

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祖元刚、王政权、杨传平、胡海清

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马建章、杨传平

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马玲、迟德富、穆立蔷

黑龙江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肖向红、马建章、宋冶、严善春、杨传平、郭明辉、邹红菲、张伟、吕洁华、岳桦、程瑞香、裴玉龙、迟德富、冯富娟、迟德富

教学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木材科学与工程核心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黑龙江省级教学团队:

森林保护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林木遗传育种学教学团队(林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森工技术与装备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有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学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8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林学、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园林、森林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和生物技术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交通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林学、园林、森林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化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森林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拔尖创新型):林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林产化工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林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森林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野生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森林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野生动物虚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动物生理学》《保护生物学》《木材学》《资源昆虫学》《毛皮学》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室内花卉与装饰》《木材与人类生活》《森林与人类》《走进毛发世界》《动物与中国文化》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地理信息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会计学、物流工程、经济统计学、社会工作、化学、车辆工程、材料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动物科学、产品设计

黑龙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2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4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1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7个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学、林业工程、生物学、机械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生态学、风景园林学、交通运输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咨询设计研究院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林业工程、林学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和林产品加工产业

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省级):生物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农林经济管理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林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学科评估

学校荣誉

2020年11月20日,《中央文明委关于表彰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及新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的决定》表彰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11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个省生物质能技术中试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个省级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2个省级智库、另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木工机械检测站等60个研究检测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森林植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东北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林业生物制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木质新型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工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东北森林资源培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北方林火管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林业数据科学与云计算技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红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北乡土树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野生动物保护及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期科研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黑龙江帽儿山林学和生态学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黑龙江凉水森林生态学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黑龙江三江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黑龙江凉水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阻燃材料制备与分子设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木质资源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森林持续经营与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道路结构与绿色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桥梁施工控制与检测加固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寒区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开发与景观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寒地道路交通运输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林业智能装备工程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森林食品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植物天然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外来林木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与生物安全管控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酶与类酶工程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黑龙江省木材仿生功能化技术创新中心、黑龙江省生物质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中国古家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木材仿生功能化技术创新中心、黑龙江省林木保护技术创新中心、黑龙江林业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林业智能装备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生物质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中国古家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10月,“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68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奖励232项(其中一等奖22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61项,获得授权专利4000余件。

学术资源

截至2018年底,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361.8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和各个分馆),其中纸版图书232.8万册,电子图书129万册,中外文数字资源122个。形成了以林业为特色,侧重森林植物、森林生态、森林工程、森林保护、生物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木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农、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学科内容齐全、文献类型丰富的资源体系,是中国国内林业文献信息收藏最完整的图书馆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出版物指定收藏馆,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中国林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

博物馆藏

截至2018年7月,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展区有化石标本、腊叶植物标本、动物标本、昆虫标本、岩石标本、文物标本等珍贵实物近3000件,包括1亿5千万年以上的硅化木、古鱼化石和华南虎标本等。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毛皮标本室以木头本色为装饰,与毛皮相互映衬,有150多种珍稀濒危动物的1700多件毛皮标本,囊括了所有中国产的珍贵毛皮,包括猫科、灵猫科、鼬科、犬科的所有物种。有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等罕见标本。

《林业研究》(英文版)(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在被18个国际文献数据库(BIOSIS、ChemicalAbstract、AbstractJournal of VINITI等)收录的基础上,《林业研究》(英文版)自2013年第1期起,被评价性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Search)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Science Edition所收录。

《森林工程》主要反映森林资源建设与保护、森工产品加工与利用、森工企业管理、森工技术、森林工程机械设备、森工土木建筑等方面的科技成果、科技动态、林业建设方针政策、生产管理与技术经验、学术研究、技术革新与技术引进等内容。

《植物研究》由中国植物学界专家周以良担任主编,是中国植物界创刊最早的期刊之一,为植物学研究科研成果展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野生动物》是中国唯一一份关于野生动物科普宣传与保护管理相结合、以科普宣传为主的国家级杂志。

《中国林业经济》是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全国性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杂志。

《绿色财会》杂志由中国会计学会林业分会和东北林业大学主办,是全国性财会专业指导性刊物,1986年创刊。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中国首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中国国内外几十种重要文摘杂志和数据库收录。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学校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每年有近150位来自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和访问考察;每年派出120余位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进修访问和科研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友好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交流项目,并积极选派学生通过国家公派渠道赴中国国(境)外攻读学位。学校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合作举办的办学机构、办学项目分别获批招生。学校举办了“林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国际研讨会”“2019年虎豹跨境保护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生源来自五大洲80余个国家。

学校标识

校徽

学校的校标为绿色中英文校名与绿色F型图案的组合,F代表林木的英文缩写,绿色洋溢生机活力,代表学校的林业特色。

校旗

绿色旗面与白色森林、地球和书本的组合。

校训

学参天地,德合自然。

野生动物学报编辑部

我觉得《动物世界》、《动物奇迹》这两本杂志比较权威,内容不错,知名度也比较高。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动物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曾于1975~1976年间出过极少量的大字本。因当时被选中可出大字本的期刊全国仅有5种 网站也不错 动物知识的网站 物种 (国内) 上海冈瓦纳自然博物馆 ganvana 中国科普博览 kepu/gb/lives/animal/index 四川动物 SCDW.chinajournal 兽类学报 mammal 植物搜索信息网 lahr/green/greenshowbypic?keys=&sort=&city=&area=&page=1 爬行天下pxtx 爬行物种网站,主要介绍、宣传两栖/爬行动物及有关昆虫知识,建有物种查询系统和图片库、爬虫论坛 野生动物之家animal.ioz.ac 动物保护网站,主要讲解野生动物知识、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树立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意识 野生动物网wildlife 动物保护网站,主要介绍、宣传动物保护,栏目有新闻动态、摄影、论坛、专题以及《野生动物》杂志等 动物物种信息网站sdinfo.ioz.ac 北京动物园bjzoo 熊猫生态公园panda 上海动物园shanghaizoo/gb 中国网上动物园chinaezoo 防治外来入侵生物·厦门staq-xm 亚州动物保护网·中国aapn/chinese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whiob.ac/default 中国国家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所-动物信息节点biodiv.ioz.ac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网站·自然论坛wwfchina/bbs 中国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cites 中国濒危物种进出口信息网cites.gov 中国野生动植物网wildlife-plant.gov/wi 中国滇金丝猴网djsh 绿镜头g-lens 观鸟网guanniao 生物资源频道chinabrc 中国鸟类图片库wwfchina/birdgallery/index.s 白鱀豚 baijitun (国外) 鸟类国际birdlife 纽约植物园nybg 奥克兰动物园oaklandzoo 濒危大型猫科动物bigcats.care2 世界哺乳类 (MSW) nmnh.si.edu/msw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worldwildlife 野生动物学会(TWS)wildlife 世界物种名录—动物、植物和微生物envirolink/species 加拿大环境保护局鳄鱼鉴定手册flmnh.ufl.edu/natsci/herpetology/CITEScroc/default 欧洲海洋物种记录—海洋科技计划(MAST)下的由欧盟资助的一个研究联盟erms.biol.soton.ac.uk

李庆伟,男,博士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一级特聘教授,199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遗传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辽宁省生物技术协会理事、辽宁省鸟类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动物学会理事、辽宁省生态学会理事、辽宁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动物专业委员会委员、《遗传学报》、《遗传》杂志编委。

《Wild Life》。这是一本专门的动物杂志,也是一本月刊。作为老牌传媒BBC的旗下杂志,整本印刷精美,图片质量很好,文章有料且生动。

野生动物学报是几区的

《Wild Life》。这是一本专门的动物杂志,也是一本月刊。作为老牌传媒BBC的旗下杂志,整本印刷精美,图片质量很好,文章有料且生动。

《大自然》可以算是一本不错的杂志。大自然创刊于1980年,谭邦杰、郑作新等老一辈生物学家都曾在上面撰文,很多现在的自然爱好者也都是看着《大自然》长大的。这本杂志内容严谨详实,不过图文排版风格与宣传工作还略显老旧。

《野生动物》杂志由国家林业局主办,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协办,是中国唯一一份关于野生动物科普宣传与保护管理相结合、以科普宣传为主的国家级杂志。

我觉得《动物世界》、《动物奇迹》这两本杂志比较权威,内容不错,知名度也比较高。

野生动物为主题的论文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人尝试用各种办法向动物体内转移外源基因。如将牛奶成分中特有的基因转移到白鼠体内,这些外来基因在白鼠体内重组后,白鼠分泌的乳汁便含有牛奶成分。这种通过人工方法获得外来基因的白鼠,称为转基因鼠。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核心,是把遗传的功能单位——基因转移到动物体内,使它成为动物体内的一部分。被转移的基因可以来自同种或异种动物,也可以来自植物或微生物。这样一来,就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也可以说动物能与植物、微生物杂交了。不过目前的杂交是低水平的,只限于主管一两个性状的一两个基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次可以转移的遗传信息将越来越多,那时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植物之间的杂交。从科学上讲,这将是一个大突破。 目前,世界上已报道了多种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方法,但真正成熟并可以稳定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方法只有两种,即显微注射DNA的方法和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法。 显微注射DNA的方法是对单细胞的胚胎进行基因操作,涉及复杂的操作步骤。首先是要准确掌握母畜的性周期,在此基础上加以人工调节,使母畜在预先确定的时间排卵,保证获得大量的刚刚受精的单细胞胚胎。第二步是用手术或非手术的方法收集单细胞胚胎,经短暂的离心处理后,放在显微镜下用口径1 μm玻璃微管向细胞核注射500~600拷贝基因。然后把经过DNA注射的胚胎移植到另外一头处于相同性周期的母畜的体内。经过这样处理后,在后代中就会出现1%~3%的转基因动物。效率虽然不高,但结果相当稳定。全世界已在各种动物身上进行了上万次的试验,都能生产出转基因动物。 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是把精子作适当处理后,使其具有携带外源基因的能力。然后,用携带有外源基因的精子给发情母畜授精。在母畜所生的后代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动物是整合了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动物。同显微注射方法相比,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有两个优点:首先是它的成本很低,只有显微注射法成本的1/10。其次,由于它不涉及对动物进行手术处理,因此,可以用生产牛群或羊群进行试验,以保证每次试验都能够获得成功。 生产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趋活跃,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实用意义是:①生产出性状优良的家畜家禽,如长得快的,繁殖力高的,能抗病的等;②利用动物体作为反应器,生产珍贵的蛋白质,如一些只能从人体内提取的蛋白质;③利用动物作研究模型,比如,知道高血压症是由某种原因造成,可以生产一些高血压小鼠,让医生在小鼠身上试用各种疗法;④生产玩赏动物,如同猫一样大的小马,如同鼠一样大的兔子,以及各种不同毛色和花纹的观赏动物。 在转基因动物方面,我国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目前已获得了转基因鱼、兔、鸡等多种转基因动物。1998年2月中国科学家又获得了在所分泌的乳汁中含有蛋白凝血因子X的转基因山羊。

1.让我们从小做起,保护野生动物,关心野生动物,让更多人都能投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中来。保护动物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杜绝乱捕乱杀,让我们和动物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2.它们也是有生命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我长大了是一名市长的话,我会禁止人们惨杀野生动物的生命,如果再这样下去,世界上的野生动物将都被捕杀完,天空上再也不会有鸟儿那欢快的歌声,只有人类孤独的活着.请不要再惨害那些无顾的野生动物的生命!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3.我们常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可就上述事实,人类是否将动物当朋友看待呢?人人都在为保护动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偏偏有那么一部分人,利令智昏,疯狂地捕杀野生动物。难道我们对动物做出的“承诺”失效了吗?难道我们都不去想想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吗?不要再不择手段地伤害危在旦夕的野生动物了,生态灾难不能重演!最后,我以一个地球人的身份呼吁大家:保护动物,人人有责!4.朋友们,动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的生衍死灭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动物的大量毁灭对人类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造成生态严重不平衡,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保护动物,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吧!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5.在此,我呼吁人们,不要再破坏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不要再乱杀一禽一兽,不要再杀害我们的朋友,要保护好自然界中的一个个生灵。消灭动物,就是在消灭人类自己。如果有一天世界上的动物全都消失了,那人类还能生存吗?要保护动物,珍惜这自然界里的每一个生灵吧。

保护野生动物论文

保护野生动物论文, 野生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必需的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也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以下保护野生动物论文。

地球上的人类和许多动物都是地球母亲的儿女。地球好似一驾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人类与许多动物共处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可我们人类占着自己高大、聪明,任意破坏动物们的居住环境,让它们无从生存。于是“珍惜地球,爱护动物”一时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保护动物,是我们人人都要做到的,许多人任意去猎杀动物,虽然现在的人都说要保护动物,但是还有很多顽固的人不听,继续猎杀动物,人类拿动物来观赏、卖钱,用兽皮做大衣……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是一只动物,却遭到了人类的猎杀,你会怎么想,你愿意吗,你愿意被猎杀吗?你绝对不愿意,有些人说:“我又不是动物。”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动物们会怎么想吗?现在人类大量捕杀动物,动物会甘心吗?不,不会,永远不会。它们不愿意死在人类手里。它们愿意被你们猎杀吗?不,它们有一千个不愿意,一万个不愿意,一亿个不愿意……

有些人虽然知道怎样去爱护动物,可是他们只会假惺惺地去教育别人,而自己却照样破坏环境,照样兴致勃勃品尝野味。 就拿印度洋毛里求斯群岛上生活的渡渡鸟来说,由于它身上的肉鲜美无比,所以遭到当时人类的大量捕食,在十七世纪就已告灭绝。但是如果当时人们有动物保护意识的话,就不会造成渡渡鸟的灭绝。

还有鲸,鲸不是让你们随意捕杀的,鲸是被杀掉一头就死一头的,不像小鱼小虾那样多,如果我们把鲸杀掉了,那我们的子孙后代,他们不是看不到鲸这种动物吗?

现在,有些动物已经灭绝了,鳄鱼虽然凶猛,但人类更凶猛。就是因为有些动物身上的器官具有突出的经济价值,由此成为被人类掠夺利用的对象,成为动物灭绝的主要因素。鳄鱼长着锐利的牙齿,和硕大的食物胃口,我们都说鳄鱼可怕,但鳄鱼更怕人类,在人类的眼中,鳄鱼皮可以制成行李箱,手提包,钱包,鞋等物品,所以鳄鱼,现在已经成为快要灭绝的动物了。

《金色的脚印》,这篇文章讲了正太郎家捉来了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就救出小狐狸,正太郎很同情小狐狸,他偷偷地给老狐狸投送食物,于是,他们之间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两只老狐狸救了正太郎,最后,小狐狸回归了大自然,两只老狐狸是多么高兴!这篇文章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现了动物之间的浓浓亲情。我们就要向正太郎学习,他帮助动物,动物也救了他,这样不是很好么?为什么人们还是要捕杀动物呢?

在此,我呼吁人们,不要再破坏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不要再乱杀一禽一兽,不要再杀害我们的朋友,要保护好自然界中的一个个生灵。消灭动物,就是在消灭人类自己。如果有一天世界上的动物全都消失了,那人类还能生存吗?要保护动物,珍惜这自然界里的每一个生灵吧。

朋友们,动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的生衍死灭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动物的大量毁灭对人类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造成生态严重不平衡,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保护动物,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吧!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第二篇、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以后,我们在不断地发展进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伤害着那些可爱的动物们.他们没有过错,他们只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和平的生活着.可是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他们的家园变的越来越小.有些动物甚至已经灭绝了.

在灭绝的动物里,袋狼算是最惨的了。在很久以前袋狼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它们过的很快活,无忧无虑。自从人类的到来改变了它们的生活。由于人类的大量圈地,饲养牲畜使得绿草变地越来越少,许多食草动物迁徙到别的草原上。这样以草食性动物为食的袋狼就没有了食物。它们便去偷人类饲养的动物。农场主便痛恨起了袋狼,见一个杀一个,就这样最后一只野生袋狼也被杀死了。当人们意识到袋狼就要灭绝时,才开始保护公园里的最后一只袋狼,这只袋狼才过了最后48天的好日子。而48天后,袋狼永远的从地球上消失了,永远的!

当然不是所有灭绝的动物都是人类杀死,有的是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绝的.但是某些动物的灭绝,人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残忍地对待着那些动物们,人类剥夺了它们生活的权利.

现在人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一种动物的灭绝的危害。为了赚钱人什么都愿意做,他们把动物的皮毛卖到商场,把动物的肉卖到餐馆。但是我们不能把一切责任都推卸到商贩的头上,消费者也有责任,如果没有消费者的需求那么商贩也不会铤而走险。人类还在吃着野生动物。比如:蛇。如果蛇灭绝了,老鼠会大肆繁殖,到那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因此每一种生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它们都在以自然的法则生存。如果生物链的一头断了,那么另一种动物就会大肆繁殖,甚至威胁到人类,大家记住保护动物。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为什么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

地球的生物圈或者说整个地球都是一个大大的循环。每一环都在千万年的'进化演变中环环相扣不可分离。我给你打一个比方。

比如说,我讨厌蚊子。我们来诅咒蚊子有一天死绝了。蚊子的幼虫叫做孑孓,是生活在水中的。蝌蚪啊什么乱七八糟的水生生物就爱吃这玩意儿。孑孓没了,蝌蚪的食谱上就少了一样很大的主餐。蝌蚪就会面临饥荒的危险,因为孑孓是相当多的。这样麻烦就大了,没有吃的,会有大量的蝌蚪为了争夺食物而开始很野蛮的竞争。这样就会导致蝌蚪数量的下降。蝌蚪少了,青蛙就少了。青蛙你知道是以田间害虫为主食的,那么就会导致害虫增多。这就会导致粮食的减产。当然农民伯伯不是傻子,喷农药嘛。但是农药的主要成分是有机化合物,很多农药都难以被清洗和降解,这就会被摄入我们人体中。人类的寿命就会下降啊,也有可能导致病变啊很多的。

你看,随处可见每天打死一堆还那么多的蚊子都会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很多大型的野生动物就更加宝贵了。比如说如果看动物世界,非洲大草原上奔腾的豹子狮子羚羊野牛是主要报道对象,但是一旦这里面缺少了一样,比如说大家喜欢豹皮,豹子死绝了,羚羊就开心啦,天天就吃吃吃,你以后听到的就不是奔腾的羚羊而是臃肿的羚羊了。羚羊多了,别的食草动物就要离开,因为没吃的。吃那些食草动物的食肉动物也得跟着搬家,到时候非洲大草原上到处都是长的圆嘟嘟的羚羊。。。。你能接受吗?

还有,就算有些生物正在逐渐走向灭亡,但是人类作为智能生物也应当保护它们,比如说,熊猫可爱吧?圆乎乎胖嘟嘟的,我们国家国宝。但是如果我们毫无节制的滥捕滥杀,不说久了,可能两三代人以后,你会听到这样的对话:“爷爷爷爷,客厅里面挂的是什么动物的皮啊?”“那是熊猫”“熊猫是什么啊?”“熊猫嘛。。。"然后你就去找纪录片。。。而现在我们可以去动物园看到熊猫。这就是差别

综上所诉,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球上的生物不可能单独生存,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联系、共同生活的。生物学家指出,在自然状态下,物种灭绝的种数与新物种出现的种数基本上是平衡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这种平衡已经受到破坏,因此保护野生动物是十分必要的。

从1600年到1996年,世界上消失了164种鸟;从1871年到1970年,兽类灭绝了43种。地球上自有生命以来,共出现过25亿种动植物,其中有将近1/2是在最近3个世纪内消失的。物种平衡的破坏,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本身将遭到巨大灾难。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由许多复杂的生态系统构成的。有一种植物消失了,以这种植物为食的昆虫就会消失。

某种昆虫没有了,捕食这种昆虫的鸟类将会饿死;鸟类的死亡又会对其他动物产生影响。这也是食物链造成的。所以,大规模野生动物毁灭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严重后果。

动目的:1、通过活动更直接更具体地了解野生动物,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2、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习语文,运用语文。3、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通过活动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互相协作,保护自然。活动方式:课外查找、收集有关野生动物生存状态的资料以及相关资料,了解当前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通过小品、朗诵、书画、音乐、舞蹈、讲、读、听、写、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展示收获。活动汇报: 一、导入。在自然界中,物种与物种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组成了自然界中的生物链,无论哪一种物种的灭绝都会给其他物种带来影响。因此,对每一个物种,不论大小、美丑,都应该保护。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非常严峻:生活在青海可可西里高原的藏羚羊10年前还有几十万只,现在已不足7万只,并且每年还要被猎杀两万只;生活在长江里的白鳍豚20年前还有400头,现在已不足20头;野外生存的东北虎仅长白山还不足8只……保护野生动物,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时候!关注生态大自然,就是关心人类自己。为保护野生动物出力,该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二、程序。学生主持。1、讲述客家民间传说《“哥子着着”鸟》(即鹧鸪)、《鹦鹉的传说》。(作引子)(语文之课外)2、用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关于野生动物的图片(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等),传阅与野生动物有关的照片、实物、明信片以及邮票。(直观感)(运用信息技术)3、同时给听课老师发放填写问卷调查表。(开发教师资源,生成性)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有:您是否吃过野生动物,流行吃野生动物的原因,是否有必要吃野生动物,是否了解所吃的野生动物现在的生存环境和现状,吃没有经过检疫的野生动物是否安全,滥吃野生动物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是否关注所吃动物的来源,吃野生动物所持的态度,是否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吃野生动物是否文明消费等。4、同步安排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同学书法绘画。(运用书法、美术)5、运用PPT课件给成语填空,续填歇后语,猜动物谜语。(语文之语言积累)成语如:鼠目寸光虎视耽耽牛鬼蛇神兔死狐悲龙飞凤舞蛇蝎心肠马到成功羊肠小道猴年马月龙腾虎跃鹤立鸡群狗急跳墙如鱼得水珍禽异兽噤若寒蝉虎背熊腰莺歌燕舞指鹿为马狼吞虎咽鱼目混珠蜂拥而起凤毛麟角狼心狗肺雕虫小技偷鸡摸狗井底之蛙惊弓之鸟 歇后语如:老虎屁股——摸不得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牛拉破车——慢吞吞猴子吃辣椒——抓耳搔腮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肉包子打沟——有去无回谜语如:播种(布谷)整容(画眉)兄长多(八哥)霜须公(白头翁)恍然大悟(知了)样子差不多(象)浑身是尖针(刺猬)行也是坐,立也是坐,坐也是坐,卧也是坐(娃)头大脚掌大,象个笨冬瓜,四肢短而粗,大多穿黑褂(熊) 6、有关动物的诗词背诵。齐背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临时抽背其他有关野生动物的诗词。(看平时积累)(语文之诗词)7、用看图软件放映动物图片说英语。(旁及外语)(运用信息技术)8、结合本地物种介绍有关野生动物的习性等。(生物)(语文之读)运用在图书馆、上网等查阅的有关资料,介绍一种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说明保护它的重要性。9、与野生动物有关的吃、穿小品表演。(语文之综合)10、配乐宣读动物界近百年来的灭绝名单。(音乐及语文之读)11、放映FLASH动画《民以食为天》、《朋友》。(运用信息技术)12、随机问答。题目:如果在餐馆或家中见到有人吃野生动物,要劝他们纠正,你该如何劝阻?请听:《某某,你听我说》。(随机抽取)(语文之说)在当今的社会里,滥食野生动物是一种极不文明的陋习,它是造成乱捕滥猎,走私贩私,非法加工、制作、出售野生动物的原因之一,严重地破坏了野生动物资源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13、调查及报告。含向听课老师现场调查结果统计汇报。(语文之写)所在地区目前野生动物的生存情况调查,如主要有哪些野生动物,哪些是属于国家保护的,它们目前的数量还有多少,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当地群众保护这些野生动物的意识如何,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等。14、放映FLASH动画《动物表演》。(信息技术)15、丹顶鹤之歌。(音乐故事动画歌曲舞蹈)配乐(轻音乐)讲述一个保护丹顶鹤的动人故事。放映MTV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舞蹈表演。16、介绍梅花山中国虎自然保护区。(语文之讲)17、念所写的建议书。(语文之写、读)呼吁各饲养、运输、餐饮企业不非法经营、贩运、加工、制作、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做一个绿色、环保、守法的经营者。18、拟广告词或标语交流。(语文之写)交流广告词或标语。19、展示书画、板报。(书法艺术、绘画艺术、设计艺术)20、播送给有关媒体对这次活动拟写的一篇消息。(语文之写、诵)21、班长对这次活动的小结。(语文之讲) 三、总结。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不乱捕、不滥杀、不滥食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从餐桌做起,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公民。

植物生理学报主编

我国现代植物生理学奠基人罗宗洛,1898年8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家庭为小康商人。6岁丧母,由祖母、继母抚养长大。1905年至1911年在家乡上私塾。1911年在杭州安定中学学习,次年转学上海南洋中学,该校师资优良,学风朴素,1917年毕业,校长王培荪鼓励他到日本留学。1918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专为中国留学生开设的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并获得浙江省官费资助。1919年分配到仙台市的第二高等学校理科学习。日本的高等学校是进入国立大学的过渡性学校,教学严格,他在3年勤奋学习中,英语、德语及理科各科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2年第二高等学校毕业,报考札幌市北海道帝国大学(现名北海道大学)农学部植物学科,当年北海道大学尚未设置理学部。他不喜欢繁华热闹的东京,那里中国留学生多,朋友来往多,妨碍专心学习,所以决定到北海道去求学。入学第二年,罗宗洛就师事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坂村彻教授,从此,他便以植物生理学为终身事业。坂村彻讲课条理清楚,善于启发,督率学生学习和实验操作一丝不苟,要求严格。罗宗洛向坂村彻当面提出要求到他实验室学习,坂村彻提出一个条件,说北海道气候寒冷,一年有半年左右冰天雪地,暑期是北海道的黄金季节,不能离开实验室。从此,师徒朝夕相处,共同度过了七个寒暑。1925年3月大学本科毕业,接着他申请入该校的大学院当博士研究生,研究玉米幼苗对铵和硝酸根的吸收,4年多完成了博士论文。1930年6月北海道帝国大学教授会全体通过他的博士学位申请,获得农学博士。他是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帝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二人,当时日本各大报都报道这个新闻。罗宗洛受广州中山大学之聘,于1930年2月回国,任该校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旋因感到校风不正,于1932年离开中山大学到上海暨南大学理学院任教授,兼中华学艺社总干事。从1933年起转赴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在系内建立了具有现代化设备的植物生理实验室。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迁到四川重庆沙坪坝区,他把家眷安置在成都,自己在重庆继续任教。当时重庆政治腐败,罗宗洛在中央大学又受排挤,乃于1940年应聘到浙江大学生物系担任教授。生物系设在贵州湄潭县城西郊外,风景优美,但工作条件很差,他一面教课,一面因陋就简,在一个小祠堂筹建了简易的植物生理实验室。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坚持开展研究工作。1944年夏,罗宗洛被聘为设在重庆的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抗战胜利不久,1945年10月他被派到台湾接收台北帝国大学(现为台湾大学),1946年接收完毕后任代理校长。同年10月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从重庆搬到上海,他仍任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宗洛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1953年该研究室扩建为植物生理研究所,任命他为所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他被选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日本植物学会名誉会员。为了推动我国的植物生理事业,1963年他跟汤佩松、殷宏章等共同发起创立了中国植物生理学会,被选为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长,并担任《植物生理学报》主编。他还曾任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等职。罗宗洛1930年回国任中山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时,该校的实验设备,教学条件等非常困难,但他极其认真负责,对程度不齐的学生,编写详细的讲稿,同时千方百计筹措实验设备,终于在短时期内为开设植物生理实验创造了既简陋又实用的初步条件。为了罗致人才,1930年春即电聘在法国留学的张作人任生物系教授,但并不认识他。当时张作人的老师想留张作人为助手,张作人也想多学点之后回国。罗宗洛去信告诉他,国家正在危急存亡之际,我们的责任不在于科学上零零碎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赶快建立国家科学教育的基础。我国生物学还不曾有良好的基础,希望你回来,一同为此事努力一番。张作人向他的老师转达了罗宗洛的一番话,老师听了以后,频频点头,并叙述普法之战后,法国是怎样建立科学基础的。翘起大拇指说,你有这样的同僚,我没有理由留你,你回去吧。1932年夏,罗宗洛辞职到上海真如暨南大学任职时,校长郑洪年曾答应为罗宗洛建立研究实验室拨款,但终于未能实现。罗宗洛只是每周教两堂普通生物学。罗宗洛1933年接到中央大学聘书,夏天举家到南京。他在中央大学的教学任务很繁重,同时要教3门功课,生物系的植物生理学、普通植物学和农学院的植物生理学,但条件优越,经费比较充裕,逐步购置了研究用的仪器设备和药品,建立了植物生理实验室。罗宗洛带领助教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动手做在我国具有开拓性的植物离体根尖培养研究工作,并通过工作培养年轻人才。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西迁重庆后,尽管抗战时期工作条件十分困难,日军飞机时常来轰炸,他还是和助教、高年级学生五、六人在一起,开展植物激素、微量元素的研究工作,进行文献报告。1940年到浙江大学任教时,他开了生物系的植物生理、农学院的植物生理和学生的实验课程,同时开展微量元素的研究。在湄潭浙江大学工作4年期间,师事他的学生很多。罗宗洛讲课所用的教材,是自己编写的,而且逐年增加新的材料。生物系一学年的植物生理学教材中,上学期专讲植物细胞生理学(普通生理学),与一般植物生理教科书完全不同,下学期才讲植物生理学各论,讲不完的部分印发讲义。他讲课时全神贯注,讲解清楚,引人入胜,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他对实验课十分重视,实验讲义也都是亲自编写的,实验前大家都认真看过,对实验的操作都有严格要求,藉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做实验时,他在身边随时注意他们的基本操作,不对则随时纠正。为了让学生多学些化学,1941年他和化学系商定让生物系选化学课的学生参加他们的实验课,使用的器材和药品由生物系自己解决。他规定的定期举行的文献讨论会,不仅可以开拓思路,还能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他在大学任教时,始终坚持做研究工作,认为做研究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他说:“一位教书先生如果不做研究,大学课程是不可能真正教好的。他可以读很多书,写出一篇洋洋洒洒的综合评论来,但是给内行看了,就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罗宗洛培养学生,总是着重培养他们日后能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罗宗洛一生直接、间接培养了一大批植物生理学科学工作者,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知名的科学家和教授,一部分人至今还在植物生理学的各个领域内发挥骨干作用。

1曾勉,李曙轩.中国栽培芸薹属的初步研究.中国园艺专刊,1942(2):1—32.2李曙轩等.α-萘乙酸对花椰菜贮藏期的影响(英文).美国园艺学报,1947(49):367—369.3李曙轩.东方梨的分类.美国园艺学报,1948(51):152—156.4李曙轩.蕾期授粉对某些中国芸薹属植物授粉和F,代果实发育的影响(英文).美国园艺学报,1948(52):435—440.5李曙轩.某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椰菜和甘蓝贮藏期间脱叶的影响(英文).密歇根大学农业技术文集,1949:216.6李曙轩.2,4-D对于大白菜脱叶的影响.农业学报,1952(1):53—56.7李曙轩.几种鳞茎类蔬菜叶部的比较解剖.植物学报,1952(1):1—7.8李曙轩.大蒜鳞茎形成和蒜薹发育的研究.中国科学(外文版),1953(2):152—164.9李曙轩,寿诚学.春化与光照对于大蒜的鳞茎形成与蒜薹发育的影响.植物学报,1954(4):337—352.10李曙轩,寿诚学.植物生长刺激物对于番茄落花及结实的影响.植物学报,1954(1):17—30.11李曙轩,曾勉.豇豆的分类.植物学报,1954(2):133—142.12李曙轩等.萝卜生长的研究.植物学报,1955(2):101—116.13李曙轩.植物生长刺激剂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14李曙轩.落花、落果与落叶.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15李曙轩,寿诚学.春化及光照对于白菜及芥菜发育的影响.植物学报,1957(1):7—28.16李曙轩.李式军.白菜的花芽分化与叶球形成.中国农业科学,1964(6):36—40.17李曙轩,吕荣欣.生姜根状茎形成的研究.植物学报,1964(2):162—167.18李曙轩,蒋有条,叶自新.茄子的大田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园艺学报,1965(3):135—146.19李曙轩,傅炳通.大白菜的扦插繁殖及影响成活的因素.园艺学报,1979(1):33—42.20李曙轩,傅炳通.黄瓜及瓠瓜的性别表现与激素控制.植物生理学报,1979(1):83—92.21李曙轩.蔬菜栽培生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2李曙轩(浙江农业大学)主编.蔬菜栽培学总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23李曙轩(浙江农业大学)主编.蔬菜栽培学各论(南方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24李曙轩.瓠瓜雌雄性别的激素控制.科学通报,1981(8):1135—1136.25李曙轩,曹寿椿(主编).现代蔬菜科学丛书.(12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986.26李曙轩,裘文达.大白菜的腋芽组织培养繁殖种子.园艺学报,1983(1):41—44.27李曙轩,叶自新,胡军.大白菜叶球形成与生化变化的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6(1):11—18.28李曙轩.蔬菜的营养学.自然科学年鉴.1986(3):358.29李曙轩.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农业生产.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30李曙轩.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蔬菜生产.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