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我对春联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我对春联的研究论文

张贴对联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优良传统习俗,远自1050年前的五代十国起就有了,它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与祈祷。它的特点有:内涵相近、强弱相当、字数相等、文字不一。有记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春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为了了解春节期间大家张贴对联的情况,学习有关对联知识,我决定进行一次春联调查。大年初三这天,我带着本子转了124户人家,其中有92家张贴了对联,但也有32家没贴,很明显张贴对联的人家多,占了74%。张贴的对联中有恭贺新喜的:燕舞春风花织锦、人歌盛世喜盈天;有恭喜发财的:两厢锦绣藏百货、一店春风暖万家;还有振我国威的:猴舞新春春意闹、龙腾古国国威雄,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只要粘到恭喜祈福的就应有尽有。但是也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最多的错误是上下联贴反了,如:...

论文对联研究

对联,就像律诗里的“对仗”,是文学形式之一,很高档的,讲究也多一点儿。1,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2,词性: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3,意境:崇尚朴实无华,避免矫揉造作;4,字数:字数越少,创作越难;字数很多尤难;5,功底:要有足够的文学修养,丰富的生活阅历,正常的心理素质;6,酝酿: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7,用典:典故意思绵长,活波生动,信手拈来,事半功倍;8,俗套:低俗庸劣的对联俯拾皆是,浸满铜臭,味同嚼蜡,令人作呕;9,错别字:很常见;电脑打字太多了,错别字泛滥成灾;10,上下联颠倒:最常见。有的贴在当街,字大如斗,脸上不红不白的,丢人现眼;一滴水能够反射出太阳的七色光芒,一副简简单单的对联,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全部人格。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 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编辑本段【对联之习俗】 春联习俗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编辑本段【对联之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文心雕龙•丽辞》: 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语言寻根: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英文:(莎士比亚名言,按楹联形式排列) 中文: 构佳思; 写妙句。 英文“上、下联”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节不相等。读起来,因其无声调,上下联都是一个声音面貌,没有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至于书写上,“下联”比“上联”少了两个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对称。读者或许会想,能不能找出和写出一个英文对偶句,在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音节也相等,书写空间(字母数相等)也相等呢?不能说绝对不能,但因英文的音节、文字、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实际操作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即使莎翁这个对偶句,在英语中都是极其罕见的。而中文的“构佳思;写妙句”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对,音节相等,平仄基本相谐,书写起来则完全整齐对称。因此,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 write good word.”不是楹联,而中文“构佳思;写妙句。”则可称为楹联。 对仗之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

【对联的定义】对联起源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的对联小类相对,对仗比所谓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对联兴起,散文对联,排斥在外,称非主流对联。(对联又称作楹联)非主流对联指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对联之格律】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春联,对于正在过年的我们并不陌生。两排火红的对联加上横批,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数不尽的好运。同时,也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和写春联的兴趣。春联,起源于桃符.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的一种。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春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春节平添了欢乐气氛。在古时,人们撰贴春联主要是突出其喜庆气氛,多用一些吉祥词句,而不过分追求其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代赋予大地以新的生机,春联也相应有了新的变化,人们在突出其喜庆气氛的同时,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在以歌颂祖国、自由、劳动、团结等为主题的春联大量涌现,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象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领略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它以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的一种。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春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春节平添了欢乐气氛。在古时,人们撰贴春联主要是突出其喜庆气氛,多用一些吉祥词句,而不过分追求其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代赋予大地以新的生机,春联也相应有了新的变化,人们在突出其喜庆气氛的同时,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在以歌颂祖国、自由、劳动、团结等为主题的春联大量涌现,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重复,浪费笔墨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象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领略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有关对联的研究论文

总喜欢从离家最近的“望江门”而上,“望江门”顾名思义是望江的最好所在,立于城楼之上远眺,灵江犹如一条宽大的玉带,箍在古城的腰际。长城不仅外有汤汤灵江水环护,又北折直上北固山,江滨仰观,势走龙蛇。暮色沉苍时残阳如血,江堤如墨。猎猎西风中高城逶迤,如灰色巨蟒舞玉岭。徐徐前行,不远处是几座完好的瓮池,城楼上摆放着几尊巨炮,不知不觉我停住脚步,脑子里浮现出英姿飒爽的将军,英勇威武的士兵和同海寇斗争的残酷画面。走过一段城墙,山脊高处是“烟霞阁”,门对云峰叠翠,窗含灵江海潮,最是驻足远眺和休憩的佳处。沿高冈东去,林海松涛渐入清幽。阁的南侧是一片梅林,名“梅园”,每至寒冬,各色梅花争鲜斗艳,虽少了蜂蝶的滋扰,也不显的死寂无味。拐过“烟霞阁”,上一个小坡,就是“天坛”,相传为方国珍建国称王的所在,“天坛”成圆形,坛周围布满玉柱,一条条活龙盘踞在玉柱之上,“天坛”的左侧是一片柏树林,种着99棵柏树,为99年99对在此结婚的凭证,亦祝愿他们的爱情长长久久。穿过柏树林,南坡是八仙岩摩崖石刻,近旁是“广文祠”,不远处是千年隋樟,虽枝枯叶稀,但新枝勃发,真所谓是“枯木逢春”。北麓有雍正皇帝御笔石刻遗址,过“北固门”,城垣山脊继续上升,至白云颠峰,“白云楼”立于城上,楼分两层,登楼可虎视四方,楼前俯瞰,城垒又依山势逶迤而下,曲折来到“揽胜门”下,城陡然天降,直扑山脚“东湖”北岸。呈苍龙饮湖,长虹卧波之观。登“顾景楼”,可见198道石级组成的“好汉坡”像陡峭的天梯从“揽胜门”口垂挂到水滨,天梯尽处,是上书“雄镇东南”四字的花岗岩石坊。“江南长城”虽不及“北京八达岭”的雄险峭拔,气势恢弘,但也是英姿不菲,清丽可人,富有江南特有的韵味。走了大半圈长城,累是再所难免的,此时,我总喜欢去“揽胜门”西侧的“古城博物馆”,再览古人的丰功伟绩。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分类】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哀挽联、名胜联、格言题赠联和杂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格式】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禁忌】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南阳府衙大门前檐下柱子上挂有一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民大门两侧挂一联为:春雨无私进衙先拜清风二字青筠有节出府再留正气一身两幅对联悬挂在府衙门前,庄重了衙门,同时也文化了衙门。细究此两幅对联,不禁对古时官员们有一种钦佩。读此联即觉得那时的官员一身凛然正气。成语:父母官出自南阳。汉代曾出现了两个非常有政绩的地方官:西汉的召信臣、东汉的杜诗。据《后汉书》载杜诗为南阳太守,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之与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这时“父母”一词已经有了地方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其自注:“民间呼令为父母官”,这便是将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处。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于是,南阳府产生了一个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成语。细读这幅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民。可想象着,知府坐在衙内,看院里阶前草绿了,苔青了,甚至花红柳绿,猛然听见墙外面鹃啼鹊噪,猛然一惊,起身向堂外走去。因疑是冤民到来惊了鹃鹊鸟儿。故,前联用无非生意四字,给人以轻松之感,而后联四字则是恐有冤民,这四字很凝重,很深沉。而读第二联则让人对衙门冲满了庄重和敬畏,因为,它是正气和公理的象征。春雨无私进衙先拜清风二字,青筠有节出府再留正气一身。边无私的春雨进来,都要先拜清风,有节的青筠出得府去,都要带一身生气,何况官吏乎。(转摘)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 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编辑本段【对联之习俗】 春联习俗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编辑本段【对联之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文心雕龙•丽辞》: 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语言寻根: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英文:(莎士比亚名言,按楹联形式排列) 中文: 构佳思; 写妙句。 英文“上、下联”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节不相等。读起来,因其无声调,上下联都是一个声音面貌,没有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至于书写上,“下联”比“上联”少了两个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对称。读者或许会想,能不能找出和写出一个英文对偶句,在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音节也相等,书写空间(字母数相等)也相等呢?不能说绝对不能,但因英文的音节、文字、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实际操作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即使莎翁这个对偶句,在英语中都是极其罕见的。而中文的“构佳思;写妙句”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对,音节相等,平仄基本相谐,书写起来则完全整齐对称。因此,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 write good word.”不是楹联,而中文“构佳思;写妙句。”则可称为楹联。 对仗之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

以春节里的对联为主题的小论文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 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编辑本段【对联之习俗】 春联习俗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编辑本段【对联之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6�1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6�1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左传�6�1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文心雕龙�6�1丽辞》: 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语言寻根: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英文:(莎士比亚名言,按楹联形式排列) 中文: 构佳思; 写妙句。 英文“上、下联”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节不相等。读起来,因其无声调,上下联都是一个声音面貌,没有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至于书写上,“下联”比“上联”少了两个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对称。读者或许会想,能不能找出和写出一个英文对偶句,在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音节也相等,书写空间(字母数相等)也相等呢?不能说绝对不能,但因英文的音节、文字、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实际操作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即使莎翁这个对偶句,在英语中都是极其罕见的。而中文的“构佳思;写妙句”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对,音节相等,平仄基本相谐,书写起来则完全整齐对称。因此,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 write good word.”不是楹联,而中文“构佳思;写妙句。”则可称为楹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新春伊始,春节将临,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城乡百姓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可以说,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而春联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这是因为春节源于我国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春联便伴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应运而生,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我国古代春联可以知识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候的春联是刻写在门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以后又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北方人称之为幌子)以装饰门庭。及至造纸术在我国古代发明后,春联便由文人墨客书写在纸制条幅上悬挂,进而再发展到人们用红纸书写并张贴在门亭与厅堂。有人又称春联为对联,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种。众多的对联还包括祝贺新婚嫁娶,新屋落成,乔迁志禧,生日寿辰和其他喜庆节日,还有悼念已故亲友的挽联和孝联等。而春联则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应用最多又最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它与鞭炮,喜筵相随,为人们的喜庆节日平添几分欢乐和吉祥。应该说,古人对春联的内容和形式颇有研究。因为春联的格式起源于我国的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象律诗一样讲究严格的字句相等与平仄对仗,即上下联的每个字都应要求其声调呈阴阳平仄相对,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书法墨写,所以古代文人视春联为一种既高深又典雅的艺术创作。 然而对联发展到今天,随着白话文和大众文化的普及,现在人们已不太注重古人所奉行的那种严格的律诗般的字句对仗原则,但一副象样的对联至少应在选字用词上讲求对等,即字数与词类应求相对。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应求上下联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等词组相对等排列有序,而在声调上至少应求每个上下联的最末一字平仄相对。如一般上联末字为仄声(即汉语拼音第三,四声),则下联末字应为平声(即汉语拼音第一,二声)。这应该是创作对联的最起码的要求,否则就不称其为对联了,至少是不规范的对联。新春佳节之际,当你访亲会友或漫步大街小巷,趁着雅兴留意欣赏张贴在各家各户的新春联,于字斟句酌与领略其意之中确实可以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倘若你有心玩味并吟诵其中的妙联佳句,这无异于一种别有雅趣的艺术欣赏。因为当你看到和读到那些堪称绝妙的春联并加以品评的过程,这本身就是提高你的艺术鉴赏能力的有益尝试。我还记得很早以前南昌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联林珍奇》,其中汇集了不少我国古代脍炙人口的妙联佳作,可谓〃佳联佳绝句,妙语妙诗章。〃 据说新中国诞生时有人曾作联庆祝:〃北京重庆成都,西安南宁长春。〃作者巧用我国六大城市名称成联,但细细品味却觉得不甚贴切。请看此上联中的〃重庆〃是作为动词之意,且〃成都〃与〃长春〃的词义亦不对等,再则上下联末字同为平声。严格说来,此联乃美中不足矣! 闻说又有人用江西省八个地名巧作对联:〃新建石城万年万载,永修铜鼓乐平乐安。〃则注重了字,词的义,音相对。此不失为绝妙之佳联。笔者早年曾在瓷都景德镇看到一副好春联:〃三阳开泰光照日月,青花梧桐香飘春秋。〃此联中的〃三阳开泰〃与〃青花梧桐〃同系景德镇的传统艺术名瓷,而上下联的〃光照日月〃又与〃香飘春秋〃在字,词的义,音上 巧妙相对。说明此联作者是深谙古人作联之道的。 我有一位朋友前年于某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他的文学功底不浅,尤擅长吟诗绘画。我记得有一次去他家做客,看到他的书房里挂着他的一幅新作国画,上面有他题写的一副配画对联:〃窗外青枝吐翠日作画,屋内红袖添香夜读书〃,其中诗情画意引人入胜。那年春节时他于踌躇满志中作联自赏:〃三载寒窗拂扫冬雪遍地,万里鹏程扶摇春风满天。〃此联意蕴深邃,不同凡响,又令我回味不已。 人们熟知的流传甚广的商业店铺用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既不同于沿袭的古代对联,又近乎于流传的现代对联。又如〃龙凤呈祥歌盛世,五谷丰登庆太平〃,〃物华天宝扬海内,人杰地灵遍神州〃,〃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报新春〃都是我国民间多少年来盛传不衰的好春联,直至今日仍具活力。我总忘不了自己孩提时代在故乡景德镇过年时看到的许多好春联,至今仍吟诵不忘,记忆犹新。 春联顾名思义用于新春佳节,但其他的对联可用于一年四季。试举古人曾以宋诗吟秋〃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亦有今人吟秋作联曰〃彩虹映苍松劲挺,金秋展少年文丰〃。读罢便感意境大不相同。文革时期人们常用毛泽东诗词代联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又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回首当年人们仍记忆犹新。 对联多以五字与七字盛行,此与取源自古诗〃五言〃与〃七律〃很有干系,其他对联有六字,八字,九字亦常见。除上述举例外,五字联如〃沃野千里绿,青山万木春〃,〃古城皆春色,神州尽朝晖〃;六字联如〃大鹏高翔万里,小龙腾飞千年〃(蛇年春联),〃金鸡振翅劲舞,银犬引亢高歌〃(狗年春联);八字联如〃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辞旧岁捷报传千里,迎新年春风吹万家〃;九字联如〃春风化雨又绿江南岸,瑞雪映日重辉英雄城〃。此外还有更精炼绝妙的四字春联如〃除夕除旧,春节春临〃,〃春回大地,劲满神州〃,〃满园桃李,一代风流〃。此联亦可扩展为十一字春联〃一代风流奋发抖擞抒壮志,满园桃李争奇斗芳竟英雄〃。据说古人曾作长达百余字的巨幅对联,但这种太多字的对联用于春节毕竟不太适合。 除了家庭用春联,还有用于各行各业的春联。如学校用联〃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忠诚执教春光遍校园〃;企业用联如〃生产捷报顿开千秋业,科研硕果更上一层楼〃。以上均为笔者所录,散见我国城乡的好春联,其中不乏颇具积极意义与欣赏价值之佳作。 我国春联发展至今,为人们欢度春节创造了许多令人感奋,意义深远的好春联。君不见,〃大江南北歌烂漫,长城内外舞翩跹〃;〃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处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社会风貌正日新月异,使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拥有更加隆重的欢乐与吉祥。国家的长治久安,令生活在我们这个伟大国度的人们更加感到欣悦和振奋。可以想见,强烈的时代感将激发起人们投身改革和建设的劳动热情。让我们为欢度即将来临的又一个中国改革之年的春节,为扬臂拥抱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春天挥毫泼墨,激扬文字,再展笔意风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新春联。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是一种喜庆吉祥的象征,渲染一种过年的氛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日子能更好的一种期盼。更体现出人们内心善良,百折不饶,珍惜生活的本意。春联主要以祈求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上天保佑如三羊开泰,紫薇高照以及生活美好,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还有适应世事的春联如科学发展,上天揽月等。春联就其字面含义来说是指“春天的联想”。其文学含义 是指: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在现实中其意境为,对一年来的生活感想和对来年的期盼。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在春节期间都张贴有春联,既是人们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亦是一种古来就有的习俗。

国外对青春之歌的研究论文

青春是短暂的,同时也是最美好的。我们也应为此而更加明白青春的珍贵,珍惜我们的大好年华。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中关于青春的 议论文 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800字1

青春永远朝气,青春拥有一切,青春一生的怀恋。我拥有青春,所以我快乐。

青春年华美好时光,我拥有;

斗志昂扬无所畏惧,我喜欢。

青春的我何所惧,有路就走,有事情就去做,有困难就踏过去,有泪水就让它做为永远的足迹。青春中的我动力实足,这个时代属于我。曾有一段时间,我想留住过去,不愿去展现未来,我的一双眼睛以外永远是一扇门,把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面的大世界隔绝开来,于是心中总是蕴酿着孩提时代的那种清纯,于是眼睛就总是贪婪地向门外张望。一切的一切让我纵情的去想,去做,因为我年轻。

时间飞快,青春如水似流,青春并不是长久,并不是永远,并不是一切。顿然,我明白了,门的另一边也会让人陶醉……

我虽然还是少年,但也走过了一些路,领略了其中的一些酸甜苦辣。自己都说不清是怎么回事:一本本旧的连环画早就翻烂了;一首催人入梦的 童谣 ,早就唱厌了;一段关于公主与巫婆的 故事 早就听腻了,一切都好像是往事,是过去了。但现在想想也许是成熟了吧。

青春拥有一切,自然也包括无忧无虑,青春的我最幸福,不需要去考虑一些事情,认真读书,快乐的生活就是全部。青春代表活力,代表希望,挑战无处不在,一切皆有可能。

有一天,我发现我对生活好像留意了很多,开始关注身边的一些事,一些情趣,一些风景,学会了陶醉于其中,品味青春带给我的快乐。突然,我想停下来深情地沉湎一番这一切,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经没有了归途。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

我看到那阳光明媚金色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映在诗词中的青春的大门。我拥有青春,没有什么不可能……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800字2

曾经在梦中跌倒了又爬起,曾经在梦中失声恸哭后又开怀大笑,曾经在梦中走过了一段艰难困苦的道路,之后却又因为这段路而感到幸福。时间一点一点的从眼前流逝,迎着青春的脚步,我迈向了16岁的花季,再回头看美留下的脚印,一滴滴的回忆又涌入了脑海之中。

五年前的我们,才刚刚踏入期盼以久的学校,还都是一群天真的孩子,认为所有的事都如想像中那般简单,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21世纪人才需要付出这么多的眼泪和汗水。

我们一天天在汗水和泪水中长大,随着青春的步伐,我们也渐渐的在泪水中懂得,在汗水中明白,成长是需要付出的,而成功则一定需要代价。

我的青春是缤纷多色的,一路走来,有同学的鼓励,朋友的陪伴,老师的关怀和亲人的呵护,他们为我的青春增添了不少的色彩,让我从中得到了不少的欢乐,所以我是幸运的。

青春是我们最真实的资本,永远无法忘却的是美丽的心情,永远不会放弃的是成长的意义,没有任何的感伤,只有如期而至的平静与欣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自已怕天地,在这片天地之中,我们不一定会有显赫的身世和绝世的美貌,甚至没有人曾注意过自已,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已,青春的舞台是属于自已的,每个人都在台上跳着那支属于自已的舞蹈,就算跳的不好,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可是总有一天,我可以看到挥舞的荧光棒。

虽然说青春故然美丽,但也有着无数个飘雨的日子,常常被一些真挚的情意感动而流泪,喜欢在黑夜里,孤灯下遥望着天边的星座,倾听那美妙的钢琴曲,在那些被伤害的日子里也学会了去思考,去面对,去言语,去原谅。

但时间还是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它是无情的,它赋予了我们同样的身心和智慧,给了不一样的旅程和归宿,让我们行走于天地间,只是在一味地走,但不论成败怎样,结果如何,时间只是在鉴证青春留下的脚步。

虽然是在措手不及间踏上这样一条未知的路,但青春是美丽,多彩的,可它是容易逝去的,而在每一个朝阳和夕阳的交替中让人感悟,不管曾经是怎样的灿烂过,最终又要如何地默然和孤寂,又该以一种怎样的心境才能挽留住这份美丽的回忆。

我想这也许就是青春留下的脚印吧,无论是痛苦,还是开心,都会觉得幸福,这种幸福会永远映入我们的生命,有了这种幸福,我们不会畏惧青春的离别,会永远幸福,因为我们曾经拥有过,所以永远也不会后悔。

青春犹如一场梦,而岁月就是像一首歌,一切就好像被计划好的一样,为着明天而奋斗,向目标而奋进,而现在的我们将踏着青春的步伐,飒爽地迈向新世纪的明天!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800字3

六月里,栀子花香驱逐着炎热的空气,六月,一场考试,六份试卷,一次离别,有人说这只是用三年的青春赌一个未来。对于我来说这一次考试并不会是我的全部,更不会决定我以后的人生,所以我并没有想过拿三年的青春赌一个未来。

毕业 那年我以为我会痛苦,因为逝去的青春也因为即将别离的朋友。我以为我们会疯狂的把试卷课本复习资料漫天飘洒。然而这一切都消逝在了我的幻想里。因为一切都平常得出奇,我们一如既往地收拾好书包,和关系要好的人打招呼,随之道别,各奔东西。

回到家,再也忍不住扑到床上痛哭。原来最长情的离歌不是我向你深情的道别,而是明明舍不得还要装作无所谓的与你笑颜。

时间像一条小河,无休无止的奔流,它并不会仅仅因为你的怀念而停,注入生活的大海。不过,就算那样,思念也会越过那条长河,永远的驻足在我的心里,安眠。照片里,我们一起站在不同层次的蓝色大阶梯上,姿势各异。有的人比这所谓很土的剪刀手,有的人在阳光下笑开了花,还有的人眼眶盛满了盈盈的泪水……咔嚓一声,画面在那一刹那间定格,尘封。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这个陌生的学校,带着不同的腔调,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眼神怯怯地到了这个不曾接触的世界。一年时间的过去,随着现在时间一秒一秒的流逝。不禁在心中感慨着:高考又近了,未来似乎也在眼前看到了一抹光影。

时针在生命之轮上不停息的旋转,不经意间便在指隙间溜走,永远不可恢复,取消。着残酷的游戏便叫做成长。成长意味着还有更长的路要走,生命的长久时不可预知的,被动的我们只有马不停蹄的向前走去,把成长路上的一切困难化作为人生中一道绚丽的彩虹。人生路上的劳累迫使我们也要在某个角落处休息,千奇百怪的问题在脑海中疑惑,让我们也开始为人生思考,我的梦想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

我选的路正确吗?从前懦弱的自己面对问题是总是逃避,用伪装去面对心中的想法,可是,一切都逃的过吗?只有卸下伪装面对,我们长大了,不可以逃避,面前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去面对!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800字4

一个失落的男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梦中情人成为了别人的新娘,在巨大的懊恼和不甘情绪支配下,于是他穿越时代,回到过去的校园,发誓要追回自己心爱的女孩。可能你以为这是夏洛特烦恼,不是,说的是日剧《《求婚大作战》》。

这世上有很多遗憾都可以弥补,唯有青春的遗憾,错过了,就错过了,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少年易老的道理,少年人永远不会懂得。对当时的他们来说,很多事可以等到下一次再做,很多话,可以等到下一次再说。等到下一次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再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身在青春的童话里,总觉得青春无限长,等到暮然回首的那一天,才会突然醒悟,青春怎么如此短暂,自己还剩下太多遗憾。如果自己当时再努力一点,会不会一切都变得不一样。

重回青春的幻想,恐怕每个人都有过。在电影,里帮助主人公实现了这个幻想,这里面并不存在谁抄袭谁的问题,关键是看同样的类型,能讲出怎样的故事情节。

从这个角度看,这两部电影有截然不同点。里男主角并没有怨恨过别人,他只怪自己当初为何如此粗心,自以为是。

他的穿越没有改变历史,却让现在的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男主角发现能帮他赢得幸福的机会,不再过去,而在未来。

很多时候,人们抱怨说,如果当初我如何如何,现在就如何如何。实际上,他们也在犯着和过去一样的错误,然后留到将来继续懊悔。即使重来一次,他们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人生。因为一个人,现在的失败,绝对不是过去某一件事,或者某几件事造成的,而是错误的性格和错误的习惯。

就如里,无论男主角穿越多少回,依旧不能改变女主角嫁给别人的事实。只有他把心底话勇敢说出口的时候,幸福才不期而至。

在这部电影里,观众可以看到很多青春片的经典元素,在操场挥舞球棒,一起看日出,黑板上写作业,然而,最让人难以忘记的应该是:“奔跑吧”。

当看到男主角挥洒着汗水,努力追寻着自己的幸福时,相信每一个观众都会在内心受到鼓舞。幸福不是停留在过去,而是藏身于未来。只有像男主角一样,奔跑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这或许是青春片打动人的地方。

当然,青春并不是永远阳光和热血,正是青春的残酷,往往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正如陈凯歌在里写下的那句话:”当我们相信自己,对这个世界相当重要的时候,其实这个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我们的幼稚。”

人不可能永远待在父母保护的完美世界里,总有一天,我们都要直面世界的残酷。没有谁的青春,不经历伤痕,但难道你就要因此而放弃奔跑吗?

虽然我们不知道,最终可能走向何方,虽然我们会在奔跑过程中跌撞地头破血流,奔跑,并不一定能获得幸福,但不奔跑,就一定连获得幸福的机会都没有了。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800字5

青春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黄金时期。

郎蔓罗曾说过:“青春多么美丽,它发光发热,充满了彩色与梦幻,青春是书的第一章,是永无终结的故事!”青春是美好的,美在热血沸腾,美在壮怀激烈。正当新时代的我们应该谱写出美丽的青春之歌。如果有人要问什么样的青春最美好,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奋斗的青春最美好。的确,青春因奋斗而精彩,因追求而美好。奋斗是一个考验人意志的过程,有的人跌倒了,便放弃了,于是他与途中的美景失之交臂;有的人跌倒了,却又站起来,虽然他暂时受到了挫折,但他永不放弃,依然追上去。虽然一时错过了美景,但与美景越来越近。

青春的是战胜懦弱的勇气,是努力奋斗的信心,更是不甘平庸的心灵!人生短暂,稍纵即逝,唯有拼搏,方能创造辉煌!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而不懈奋斗,勇往直前,屡败屡战,愈挫愈勇。他的奋斗没有白费,武昌起义的一声炮响终于点燃了革命的火焰,辛亥革命的胜利彻底- 了我国两千多年的的封建统治,虽然最后被小人窃取了胜利果实,但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他最后留下的经典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更是他一生不屈奋斗的写照。一个垂危的老人尚且如此,身处青春时代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奋斗吗?拜伦曾说:“人生价值所在就看你是否努力奋斗”。无论你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你已享受了过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蛙咏冠军,澳大利亚选手琼斯说:“金牌只是 蛋糕 顶上的樱桃,即使没有吃到樱桃,蛋糕也是很美味的。”由此我想到了前一个月举行的校 乒乓球 赛,我光荣地被选中,在比赛前一个星期我加紧训练,汗水浸湿了衣服,手腕也肿了,但是在预赛中就被淘汰了,我仍微笑着离开了赛场。

我已享受了过程,已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得不得冠军又有什么必要!奋斗了,你就能无怨无悔!可是,现在有些青年人不好好去珍惜青春,努力奋斗创造人生价值,却一味地沉湎于吃喝玩乐,在网络游戏中寻求刺激。这样的人最终只会荒费青春,碌碌无为。如果错过了生命的春天,怎能播种希望的种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青春的时光犹如金子一样宝贵,所以我劝这些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利用有限的青春,千万不要让美好的岁月成蹉跎,给自己留下终身的悔恨!其实,不用豪言壮语,不用激情澎湃,只要看看我们自己年轻的面庞,旺盛的精力,强健的体魄,再看看那些身体孱弱的老者,那些连基本生活都无法自理的残疾人,你就会发现,拥有青春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难得的一笔财富,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件事情!

所以,让我们在这难得的青春岁月中,努力拼搏,最终迈上成功的高峰吧!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800字相关 文章 :

★ 关于青春800字高中作文

★ 关于青春奋斗高中作文800字5篇

★ 高中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 青春奋斗800字的高中生议论文欣赏

★ 高中生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 青春奋斗高中生800字的议论文作文欣赏

★ 关于青春的高中作文800字(3)

★ 高二学生青春无悔的议论文800字5篇精选

★ 高中青春800字作文

★ 高中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新中国成立至一九六六年,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一个高潮期。十余年间,有大批作品问世,其中数十部影响广泛,极一时之盛。这些作品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满腔热忱和质朴的表现方法,讴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那一时期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以特有的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流传至今。以上为搜集所得,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感谢您对派派小说论坛的支持,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

珍惜所拥有的美好青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诸如此类告诫人们珍惜时光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而当我迈入青春殿堂的那一刻起,才领会到----青春,作为人生中最炫烂的一朵鲜花,更应该用心去呵护,去珍惜。 珍惜所拥有的青春,那是一个播种、创造、开拓的季节。在进入青春期之后,我们每个人都与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表现在我们的生理上,也表现在心理上。身体方面,我们成长得更为高大,更为健壮;浑身上下,我们有的是力气,有的是体力,有的是旺盛的精力与生机。心理方面,我们的思想更为成熟,我们的思维更为谨密,我们的智慧不断发展,我们拥有了更完善的大脑与智力财富。青春赋予了我们强健的身体,自信与活力,还有睿智的脑袋,就是要我们去开拓、去奋斗。所谓的青春,就是在有限的时间中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我们的青春有限,但我们的前途无量。青春赋予我们的一切,只要学会珍惜,学会运用,让我们的身体去接受磨练,用我们的大脑去汲取知识,然后在不断地努力与奋斗中将其展现出来,定能打下一条宽阔的道路。 珍惜所拥有的青春,那是一个感情萌芽的季节。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更为敏锐。我们的友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升华。我们友谊的本质,变得更加富有内涵。不再是原先那互相玩耍,互相取乐的幼稚,单纯的朋友关系,而上升到了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珍重的境界中去了。在青春里共建的友谊,永远不会消逝,它将伴随着我们前进的脚步,成为我们人生中的一股力量与信念。而在友谊之花傲然开放的同时,另一种感情也在我们心中萌发。也许我们会对身边的异性产生特别的感觉----女生也许倾慕男生的潇洒、帅气,男生又会对女生的美丽贤淑充满好感。这份感觉时而清晰、时而又朦胧,时而甜蜜,时而又酸涩。我们怀着好奇而又复杂的心理去体验着这份感觉,去感受这份喜欢,这份爱。但我们又不能让其充斥了我们的大脑,而停止我们前进的脚步。将这份感情藏在心底,成为我们努力的动力吧。也许在若干年后,当我们再度回味起这段感情时,或淡泊、或真实,有结果,或一无所获,但都将成为我们青春中的一片印记,一份体验,一段美好而不可言喻的记忆。 让我们一起珍惜所拥有的美好青春吧!这是一个一去不复返的季节。在度过了青春之后,我们将逐步走向成年,走向老迈,却又无法回归这花季再看上一眼。珍惜美好的青春,珍惜这花季中的情感波动,幸福点滴!让我们将拼搏与奋斗写入这如歌岁月里,待来日再聚在一起,让这道气魄雄魂的青春之歌响彻天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