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 议论文 阅读题及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1
①躬行践履,意即亲自实行、亲自去做,体现了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精神。
②道德修养与 社会实践 密切相联。一个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即在与别人、与集体发生的各种关系中,才较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同样,克服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躬行践履”无疑是人们完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
③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记叙了他深入实地考察,揭开了石钟山得名之谜的 故事 ,苏轼躬行践履之举,被后世传为佳话。
④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下临深潭。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众说不一,但都不能令人信服。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天晚间,苏轼和儿子苏迈乘坐小船来到石钟山的绝壁下面,只听水上不停地发出噌吰的声音。苏轼仔细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微波流入,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又发现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它的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浪吞吐,发出款坎镗嗒的声音,与刚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如同歌钟演奏一样。至此,苏轼探求到了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⑤躬行践履,是一个人有所作为、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李冰父子如果不是沿峨江两岸实地考察,弄清水情和地势等情况,就不能带领当地人民建成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毕升如果不是长期从事印刷劳动,并反复试验、摸索,就不能发明活字印刷术。司马迁如果不是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访贤搜史,了解遗闻轶事,就写不出《史记》。白居易如果不亲自和百姓接触,熟悉人民的生活,就写不出《卖炭翁》等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詹天佑如果不亲临工地现场,反复勘测,与筑路员工并肩奋战,就不能建成工程艰巨的京张铁路……
⑥中华文明的创建,中华文明的高度发展,是与中国人民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优良传统分不开的,先人们躬行践履的好作风,今天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⑦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脱离了实践的认识,是空洞的、无用的;再好的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背离了躬行践履的道路,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
⑧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仅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真正精通学问,必须亲自去参加实践。
1.“躬行践履”中的“躬”与“躬耕于南阳”中的“躬”意思相同,都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行”与“行阵和睦”中的“行”意思不同,“躬行”中的“行”有“实行”、“做”的意思,而“行阵”中的“行”则是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1)第②段要论述的主要观点应是什么?
(2)联系全文来看,整个第②段的论述有无问题?试说明理由?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被后世传为佳话”有一点文言色彩,若用现代汉语通俗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说“苏轼探求到了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试根据作者的叙述,简要说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用例子证明观点时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足?
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⑦、第⑧两段读来有些累赘,且语气不顺。试加以修改,使之成为简洁、完整、语气通畅的一段(不得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
1、亲自、军队。
2、(1)“躬行践履”是人们完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
(2)此段论述有问题,主要是它所论述的内容与全文的论述无密切的关系,后面的所有例子都未证明实践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3、在后世流传,并为后人所称颂。
4、一块中间空而有很多窟窿的石头,经风浪吞吐,发出的声音与水声相和,像歌钟演奏一样。
5、躬行践履是认识事物的前提,也是精通学问、成就事业的必要途径特点;有详有略,大量列举不足;只有中国古人之例,终有些偏颇。
6、(以下供参考,只要意思对即可)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好的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就毫无意义;要真正精通学问,要保证事业成功,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2
爱藕说
映日荷花,接天连叶,亭亭莲蓬和藕,本是四位一体的。
爱佼佼荷花者有之,咏田田莲叶者有之,赞点点莲子者有之。偏心的诗人哟,为何厚此薄彼?为什么不肯为嫩藕多唱几支短歌?
藕,自生与世间,变委身水下,不见日月,在浊泥污土的围困中生活。一旦出淤泥。风采翩翩,洁似玉,白如学,一尘不染。不是贞洁操守。孰能如此?它孔窍玲珑,称得起虚心;它居下而有节,贫贱不屈;它虽然嫩而且柔,藕牙儿却能穿透青泥碧水,劲挺起翡翠一般的绿茎,托起红花碧叶,算得上是柔中有刚。
古人将六月二十四日,奉为荷花节日。默默困顿于泥水里的藕,谁知它声于何时?它像竹鞭那样,孕出藕牙,长大开花,再生出莲子以续生生之脉,谁知它年寿几何?它节节横生,从未与花叶争宠夺艳,甘居地下,无日无夜的托着花儿叶儿,像是母亲的玉臂偎抱着幼子,睡知它有几多辛劳?
给我一支花的诗笔吧,我想寻找动情的诗句,写给养育那莲花的母亲——玉藕;也想把真挚的感情奉献给千千万万的妇女——伟大的含辛茹苦的母亲!
咏莲
迸发出心中最真的火焰,打印在夏日的扉页中的是莲。你在这里重新锤炼,终于挣脱出那泥牢中的锁链,婷婷盛开在这苍茫大地间,向世人倾诉着至善的语言。坚忍的意志在这苦海中尽显,最终铸成一朵金刚净莲。
心中的一团圣火,理想中的一只白鸽,都成了你的主宰,多少智者依你而眠,多少善者永远在心中把你挂牵。看那一柄净碧的荷叶荡涤着人们迷中的眼,一片淡粉的莲瓣成了多少代人的梦幻,凸起的莲籽成了永不改变的琴键,奏响了激荡万古的乐章。
人间的一朵净花,凡尘的一方净土。生命因你而明白了纯净的内涵——哦,莲!
莲子
中国是莲子的故乡。早在五千年前仰韶 文化 遗址中,就曾发掘到两粒莲子;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隰有荷花”的诗名。
莲子补中养神,止渴去热,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是一种纯天然高级营养保健品,历来为御膳房必备之物。莲子食用方便,既可制成莲子羹,莲子汤,八宝粥,糖水莲子,又可炖鸡,炖鸭等制作美味佳肴,是强身健体,养颜驻容,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
产于浙江宣平的莲子更有它的独到之处。一般的莲子颗粒较小,久煮不酥,而宣莲由于本地独特的土质和气候条件,颗粒较大(465粒即达500克),酥而不烂,味美爽口。它含有高蛋白质、钙、磷、镁等多种物质。因而浙江宣莲成了历代的贡品。
12.细读《爱藕说》, 说说 藕有哪些优秀品质。(写出其中4点)(4分)
13.《咏莲》中“心中最真的火焰”指的是什么?(2分)
14.《莲子》一文中写到的产于宣平的莲子有哪些独到之处?(4分)
15.《莲子》中说“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发掘到两粒莲子;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隰有荷花’的诗名”,而《咏莲》中也有两个诗句和这句话意思相近,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这三则材料是从不同角度写莲的。某校校刊编辑要把这三则材料一齐收录在一个栏目里,现在请你为这个栏目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17.这三则文字都是赞美莲的,人们在赞美莲的时候,常常赋予它美好的品格。在其他花草树木中,你最想赞美什么?它具有怎样的品格?(3分)
答案
12.贞洁操守 虚心 贫贱不移 柔中有刚 默默奉献 含辛茹苦
13.红莲
14.颗粒较大 酥而不烂,味美爽口 它含有高蛋白质、钙、磷、镁等多种物质
15. 凸起的莲籽成了永不改变的琴键,奏响了激荡万古的乐章。
16.莲之声 莲之韵 莲的文化等
17.略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3
科学家是快乐的
①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曾说:”获奖与工作本身相比,前者令人兴奋的程度还不如后者的一半。”抛开她对名利的淡泊之心,这句话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没有什么比探究未知并有所收获更令人开心了。居里夫人追求的,是科学家真正的快乐。
②再看当下,公众视野中的科研人员,似乎很难与快乐、轻松、喜悦这些词联系到一起,就连人们对居里夫人的关注,也是关注她数年有教职无薪酬的悲惨经历,以此反衬出这位女科学家在逆境中的隐忍。在很多人眼里,科研人员个性古板压抑,生活单调枯燥,常常为事业放弃兴趣和家庭。的确,科研人员要潜心钻研,需要付出更多艰辛,忍耐更多寂寞,有时候还要牺牲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但这与快乐并不冲突。
③实际上,当我们仔细翻阅科学家的传记时,快乐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极高,很多科学家都愿意用快乐来描述自身的生活。他们快乐的源泉是什么?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对未知领域的征服、对科学之美的执着、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④科学家的快乐首先源于他们对真理的追求。从兴趣出发,当攻克难题得出结果时,很多科研人员都有打通任督二脉般的畅快和欣喜。也正是这种快乐的心情,支撑着他们走向下一次研究。就像居里夫人所说的,一位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他还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 神话故事 一般。物理学家丁肇中被记者询问做基础研究是否要耐得住寂寞时说:“我没有觉得寂寞,不然我就不做了。”在他眼里,沉醉和寂寞是两回事。
⑤科学家的快乐也源于他们对科学之美的执着之心。在旁人眼里乏味复杂的数字、稀松平常的花草、遥远的卫星,在他们看来,都有着极致的美感和深厚的诗意.数学家张益唐说:“数学有很多美,数论可能是最美的一种,这些年来支撑我的,就是对美的追求。”航天专家李恒年眼中的卫星是优美地运行在轨道上的。不止一位科学家提到,研究物理学的人,从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推算出的方程式中获得了美感、庄严感和初窥宇宙的敬畏感。
⑥科学家的快乐还源于他们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许多科学家有着极其广泛的 兴趣 爱好 和丰富的业余生活。比如,数学家吴文俊喜欢看电影,物理学家黄昆爱读式侠小说和侦探小说,王选院士从京剧中得到了无与伦比的乐趣和慰藉。自由多彩的文化生活,为科研人员带来了轻松恬淡的心情,能够缓解科研给他们带来的焦虑,还能帮助科学家找到迸发灵感的火花,因为创新来自想象,想象又植根于博学和积淀。
⑦那些抱怨不快乐的科研工作者,大抵还是为名利所累,为世俗所驱,为外物所惑。而那些对未知领域充满探索欲望的人、那些对科学之美抱有执着之心的人、那些对人文精神尚有追求的人,就像梦想家一样,在事业的强烈吸引下,不是一味追求金钱和荣誉,而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荣耀和辉煌,最后由衷地发出快乐的感叹。但愿更多的人不仅记住科学家的贡献,更记住他们的快乐。
(刘诗瑶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章 第①段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中画线 句子 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 方法 ?有什么好处?
4.请简述本文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5.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一段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科学家是快乐的(1分)
(2)既可以引出中心论点,(1分)又可以作为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1分)还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1分)(意对即可.3分)
(3)道理论证(引用论证),(1分)引用数学家张益唐的话,论述了“科学家的快乐也源于他们对科学之美的执着之心” 这一分论点(1分),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1分)(意对即可.3分)
(4)首先提出“科学家的快乐还源于他们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这一分论点;然后,列举数学家吴文俊、物理学家黄昆、王选院士的事例论述“许多科学家有着极其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业余生活”;最后,指出自由多彩的文化生活,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一层一分,意对即可.3分)
(5)① 总结 全文②与文题相呼应③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一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3分)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归纳相关文章:
★ 2017年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 2018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 初一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 2017议论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 中考语文的议论文阅读题技巧归纳
★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 初二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 八年级议论文阅读题
★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 初中语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实际上在当时李冰治水时采用“深陶滩、低围堰”就是很好的治水方法值得借鉴。利用马槎将水分流就是现在的闸门分流。
留心生活,细心观察 创造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生活,知识也来源于生活。 “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似乎是流传千古的名言,但它确凿是一种从生活中获得知识与发现的最好途径。 是啊,生活中怎么会有知识呢?但是,只要你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你也会受益匪浅的。 著名的科学家牛顿,之所以能发现地球引力,正是因为他对生活处处留心,观察仔细。众所周知,牛顿发现地球引力,是由于一个落下的苹果,可是,一年年从树上落下的苹果无从计数,为什么只有牛顿能注意到它并且发现地球引力呢?这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对于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可是,李冰在建造它时,却有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故事。 当时,李冰决心变岷江水害为水利,于是就筑堰。可是,筑堰的方法实验了多次,都失败了。有一天,他看到山溪里有一些竹篓,里面放着要洗的衣服,于是从中得到了启发。他让人编好大竹篓,装进鹅卵石,再把竹篓连起来,一层一层放到江中,在江中堆起了一道大堰,两侧再用大卵石加固,一道牢固的分水堰终于筑成了。 这就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李冰正是能仔细观察生活,利用生活经验,找到了建筑分水堰的办法,取得了成功。 被誉为“蒸汽机之父”的瓦特,也是一个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的人。 八岁的瓦特就能对“烧水时壶盖为什么会被顶起来”这一现象提出质疑,正是这个疑问,使瓦特开始研究它,并最终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许多伟人的成功大都是来源于生活的。 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是最难忘的,对于这些,我深有体会。 记得那时我很小很小,还是一个无知的孩子。 那好像是暑假里的一天,我在园子里玩耍、嬉戏。忽然,我被一个奇怪的现象吸引住了:在墙角那儿,有一大群蚂蚁,整齐地走着,向着那高高的小土堆。土堆上有一个小洞,蚂蚁们一个个钻了进去。 妈妈提来水壶,要烫死它们,我执意不肯,非要看看它们到底在干什么。 好奇的我始终蹲在一旁,直到它们全部“转移”到小洞中,我也没能看出个所以然来。 这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要下雨了。妈妈把我拉回屋里,我呆呆地站在窗前,心里还想着那件奇怪的事。好不容易天放晴了,我又来到墙角,发现蚂蚁原来的“家”已经被雨水淹没了,可是土堆上的洞却完好无损,几只蚂蚁正在它们的新“家”旁悠闲地散步。 我恍然大悟,原来蚂蚁搬“家”,是为了躲避雨水呀。从此,我知道了,只要看见蚂蚁搬“家”,那肯定是要下雨了。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它拥有无穷的知识,正等待我们去观察、发现、实践、懂得。相信有一天,生活中的知识也会让你受益匪浅。希望能帮到你,也希望你能采纳哦,你的采纳是我最大的鼓励!谢谢~
都江堰修建的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流堤、宝瓶口引流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口、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1条追问追答查看全部3个回答都江堰房价,12月新出房源,今日更新。关注别墅楼盘的人也在看「居理新房-一站式购房平台」,都江堰房价,成都新房信息,全程0元一对一定制服务,都江堰房价,咨询师在线帮您解答买房问题,居理新房,新房新选择。北京居理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成都到都江堰动车时刻表_拼多多能买车票了!可领2张5元无门槛券关注过年回家的人也在看火车票_高铁车票已开售,领券购买,免费光速加速,返现,免单福利送不停!远行的朋友,买火车票官方有补贴,快上拼多多APP抢车票啦。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广告香草居园林专业私家庭院景观工程公司私家庭院,庭院景观,户外花园设计等一站式服务集设计 施工 材料 维护等保障572020-05-28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背景都江堰水利工程摘要: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四川在全国甚至整个水利历史地位中到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的整个设计遵从的是道家因势利导的哲学思想,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河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成就了成都的天府之国的美誉。作为四川人又是水利专业的学生都很有必要对其工作机理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看见一些报道讲很多人去都江堰参观旅游因为没有专业人士的讲解不能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意义价值在哪,觉得无趣,希望通过这次论文让自己成为一个比较内行的人,下次去都江堰旅游的时候不仅自己可以更好的领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魅力也可以和其他人分享分享。关键词:都江堰;河流动力学;分流;排沙;一工程介绍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之前成都平原灌溉得不到满足,造成旱灾,而岷江河道汛期径流量过大发生洪灾,因此想出修建水利工程将岷江江水引到成都平原的办法,防洪减旱,乘势利导,自流灌溉。(一)第一期工程:宝瓶口注:修建宝瓶口的目的主要是想将岷江江水分流部分进入成都平原,防洪减旱。工程:以烧石开山为主的传统办法,把石头烧破裂以后,将碎石推入江中,形成水道,因而建成了宝瓶口。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这一块山尾巴,用人工开凿岩石,给拦腰截断,形成一个向东的分水口,也就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部分宝瓶口,留在江心的那一块山体,就叫做“离堆”,有了宝瓶口,岷江一分为二,可以分一部分江水向东,灌溉成都平原了。分析:1、“热胀1 浏览2622020-03-15都江堰的建造历史背景都江堰的建造历史背景: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 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扩展资料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6 浏览31322019-12-11都江堰历史背景是什么?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流堤、宝瓶口引流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口、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4 浏览812019-10-02介绍都江堰,要介绍历史背景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如下: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今名。发源于岷山之南羊膊岭的岷江,水源旺盛,自山区转入成都平原,流速陡降,易游易决,在水利工程兴建以前,水灾特别严重。 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于是郫县、成都一带,“民得陆处”(《蜀王本纪》)。 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华阳国志》) 后代屡有扩建,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及内江两股。 外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内江为人工渠道,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 在都江堰附近,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槽、飞沙堰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以确保内江灌溉区的安全。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淘挖。 后人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以下内、外两江灌溉总面积曾达三百余万亩,后工程失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二百余万亩。 建国后,经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八百多万亩。21 浏览29032019-谁能简介都江堰建造原因,和当时背景。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37 浏览1495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在当时李冰治水时采用“深陶滩、低围堰”就是很好的治水方法值得借鉴。利用马槎将水分流就是现在的闸门分流。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意义
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修建的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流堤、宝瓶口引流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口、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1条追问追答查看全部3个回答都江堰房价,12月新出房源,今日更新。关注别墅楼盘的人也在看「居理新房-一站式购房平台」,都江堰房价,成都新房信息,全程0元一对一定制服务,都江堰房价,咨询师在线帮您解答买房问题,居理新房,新房新选择。北京居理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成都到都江堰动车时刻表_拼多多能买车票了!可领2张5元无门槛券关注过年回家的人也在看火车票_高铁车票已开售,领券购买,免费光速加速,返现,免单福利送不停!远行的朋友,买火车票官方有补贴,快上拼多多APP抢车票啦。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广告香草居园林专业私家庭院景观工程公司私家庭院,庭院景观,户外花园设计等一站式服务集设计 施工 材料 维护等保障572020-05-28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背景都江堰水利工程摘要: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四川在全国甚至整个水利历史地位中到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的整个设计遵从的是道家因势利导的哲学思想,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河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成就了成都的天府之国的美誉。作为四川人又是水利专业的学生都很有必要对其工作机理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看见一些报道讲很多人去都江堰参观旅游因为没有专业人士的讲解不能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意义价值在哪,觉得无趣,希望通过这次论文让自己成为一个比较内行的人,下次去都江堰旅游的时候不仅自己可以更好的领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魅力也可以和其他人分享分享。关键词:都江堰;河流动力学;分流;排沙;一工程介绍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之前成都平原灌溉得不到满足,造成旱灾,而岷江河道汛期径流量过大发生洪灾,因此想出修建水利工程将岷江江水引到成都平原的办法,防洪减旱,乘势利导,自流灌溉。(一)第一期工程:宝瓶口注:修建宝瓶口的目的主要是想将岷江江水分流部分进入成都平原,防洪减旱。工程:以烧石开山为主的传统办法,把石头烧破裂以后,将碎石推入江中,形成水道,因而建成了宝瓶口。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这一块山尾巴,用人工开凿岩石,给拦腰截断,形成一个向东的分水口,也就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部分宝瓶口,留在江心的那一块山体,就叫做“离堆”,有了宝瓶口,岷江一分为二,可以分一部分江水向东,灌溉成都平原了。分析:1、“热胀1 浏览2622020-03-15都江堰的建造历史背景都江堰的建造历史背景: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 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扩展资料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6 浏览31322019-12-11都江堰历史背景是什么?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流堤、宝瓶口引流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口、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4 浏览812019-10-02介绍都江堰,要介绍历史背景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如下: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今名。发源于岷山之南羊膊岭的岷江,水源旺盛,自山区转入成都平原,流速陡降,易游易决,在水利工程兴建以前,水灾特别严重。 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于是郫县、成都一带,“民得陆处”(《蜀王本纪》)。 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华阳国志》) 后代屡有扩建,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及内江两股。 外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内江为人工渠道,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 在都江堰附近,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槽、飞沙堰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以确保内江灌溉区的安全。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淘挖。 后人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以下内、外两江灌溉总面积曾达三百余万亩,后工程失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二百余万亩。 建国后,经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八百多万亩。21 浏览29032019-谁能简介都江堰建造原因,和当时背景。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37 浏览1495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流堤、宝瓶口引流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口、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与鸟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岷江干流长735km,流域面积13.5万k㎡,落差3560m,平均坡度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黑水河、杂谷脑河、大渡河、青衣河、等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利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在灾害频繁、长期与水患斗争的过程中,涌现出多位治水英雄,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当时水利学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河流的某些重要运动规律已被人们认识,为李冰父子建设都江堰奠定了技术理论基础。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他充分利用、发展当时的治水经验,正确选择堰址,科学设计工程布局,组织带领人民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实际上在当时李冰治水时采用“深陶滩、低围堰”就是很好的治水方法值得借鉴。利用马槎将水分流就是现在的闸门分流。
都江堰因无库,无需蓄水,因此大众不会去苛责,而本身工程确实是完美的实现了分洪、洪水、排沙等任务;三峡有库,可以蓄放水,那没有按照大众的要求运行,就是不对的。
水库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与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明显不同,破坏程度非常有限。页岩气勘探或开采引发的地震也是如此。毫无疑问,水库会引发地震,这在学者们的研究范围之内,但说汶川地震是紫坪铺水库引起的,还是三峡水库引起的(很多人的想法),也不是无稽之谈。
古今中外,质量好的项目和质量差的项目都有。一些古代的智慧在当时确实很少见,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古代对工程各个方面的研究肯定没有现代那么系统深入。所以没有可比性。
人造建筑对抗自然力量的后果。让我们拉长时间线,看看人造建筑的寿命在哪里,哪怕你能携带100颗核弹,一百年。两百年?就算你再敢吹,你敢说三峡可以和日月共存吗?三峡的寿命就在那里。三峡工程最好的成果是枯水期人工爆破。但没人能保证死前万无一失。万一是不堪忍受的灾难。
与其反对修建超级大坝,你可以选择在深山密林中修建。规避风险是人类的基本常识,在人口密集城市的上游地区不宜选择。这是大家反对的主要原因!
1.项目设计出来就有设计寿命。三峡工程不是普通的水库工程,设计寿命500多年(500是我了解到的数据,有准确的数据可以补充。如果你坚持说是吹的,那我也没办法。
2.如果三峡不建,就会在那里种草。只要人类社会还在运转,它就不会停止对大坝的修复和维护。而且不要小看人类的工程技术,况且人类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3.三峡是一座重力坝。就算其中一个把银行搞垮了,也不会塌千里。(以整个长江,这是唯一的水利设施?
4.任何大型项目都有风险。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合理的设计降低风险,通过不断的维护规避风险,而不是逃避风险。你说施工过程在技术论证上要更加谨慎,我是同意的,但是一旦来了就“万无一失死之前”和“建议人工爆破”?和很多桥梁一样,设计寿命只有二五十年,所以不用?人类社会难道不会维修保养这些桥梁吗?是不是该在客流量少的时候手动炸掉这些桥。任何大型水利建筑都会定期检修。维修可以分段进行,不是说无水就一定要整坝检修,而是有水就可以用一些方法局部检修。
更何况材料不是你想象中的钢筋混凝土一样的混凝土,而是特殊的混凝土。三峡工程已经被许多专家学者证明了。没有人是傻瓜。三峡工程只是为了表面风景而建造的。在你看来,三峡其实是一颗为了发电随时都会爆炸的定时炸弹。但当时方案论证时有两个方案,是为了防洪(保护下游城市)而精确确定的。为了防洪,安全第一,大坝的运行非常复杂。三峡有很多非常精确的测点,会有定期的检修和维护来监测其变形情况(参考“结构健康检查”主题的相关论文)。都江堰也需要每隔几年就断电维修。
为了保证混凝土在水中浸泡没有问题,有专门的院士对混凝土材料做了干湿循环(其实只要涉及到水利工程,就会做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的相关试验研究)。你确实会想到一些问题,但是设计师和科学家不是傻子,他们也会想到这些问题。你的一些问题可能早就解决了,但出于某种原因,你只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表评论。是不是有点自大?都江堰建成已经几千年了,成都平原从来没有遭受过洪水。你敢说都江堰没有防洪能力吗?紫坪铺水库建成前,洪水确实对都江堰造成了破坏,但这种破坏在每年的修复中每年都会修复,问题不大。如果你知道都江堰的运行原理,你就会知道宝口口和沙飞堰的防洪作用。旱季和雨季的区别就是都江堰的防洪方式,和现在水库的原理完全不同。
其实水泥的寿命和生物的寿命不是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在这个固定的年限内可以达到我需要的强度。过了这个固定年限,实力慢慢下降,而不是瞬间死亡。其次,混凝土可以补充。有些地方可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固定年限之前强度就开始下降,可以通过适当的技术进行加强和提高。三峡和切尔诺贝利的区别在于,三峡的问题会提前遇到,比如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施工前可以充分完成,而切尔诺贝利则是赶鸭子上架,里面的核反应堆比水凶多了。但是三峡必须反复加固。只要钢筋能用,就会一直维护加固,就像都江堰一样。
几乎不可能储存水和发电,也不可能不花钱预防洪水和减少灾害。几乎所有的主要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如果只想着好处,不承担结果,那就只能什么都不做。人类要发展,从最早的刀耕火种开始,就要与天地抗争,不是等待自然进化,而是为了救死扶伤。人类的道路是破坏原有的自然,创造新的定制化的人类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的命运,就是死在这条路上,也是从原始人捡工具的第一天就注定的。
没有人能确定他们的判断是否最全面。所以这种赢天的项目还是少做为好。例如,水流可以带走大量的上游热量。这件事有没有,不得而知。我们局限于自己的感官,注定无法完全理解整个世界。所以,如果到现在都没有问题,不代表以后也不会有问题。现在可能已经潜伏了一些问题。这个热量不是指温度,而是指水中包含的热量。
如果有大量的水流出到海里,水中的热量是否被带走了,我们拦截它,必然会从整体上影响整个流域各部分的热量分布,对吗?事实上,没有办法证明结果会是什么。影响范围太大。
个人认为,三峡批判声音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水利的不了解,想当然地认为汛期和枯水期都要按照公众的要求放水,却不知道汛期只有一部分洪水被阻断。以今年的洪水为例,他们没有看到的是,三峡蓄水6万年,可能会泄多达3.6万。甚至为了穿越下游的洪峰,在来水量很大的时候,流量控制在2万左右,被拦截的部分没有被公众考虑进去。
有两个问题人们没有深入思考:
如果没有三峡,就不会有洪水吗?事实是,如果没有三峡,上游的水(包括现在被三峡阻隔的部分)都会全部排出,然后与下游的水叠加,下游的灾情会更严重。
2大坝本身是安全的。三峡工程防洪极限水位145,正常水位175,坝高185。防洪限制水位的含义可以参考,即三峡工程汛期运行时,水库水位通常控制在145左右,泄洪流量根据汛期来水和下游水文条件确定。此时需要同时考虑的因素包括未来可能出现的水文情况和大坝本身的安全。
事实上,防洪是三峡汛期的主因,不是发电,防洪也不是无条件控制流量。
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查重要求:
查重率不得高于30%,其中查重率低于20%可以申请优秀论文。当然学历越高对论文的要求越严格。以上查重率为本科论文。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来说写论文的查重要求不高于20%和10%。然而不同的大学对查重率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一些严格的学校会要求本科生论文不高于20%。
四川农业大学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查重采取普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完成时一般导师会先对论文进行查重,学校每年会抽取10%~20%的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进行查重。
四川农业大学的校区:
分配在成都校区:农学院的农学专业、烟草专业;动物医学院的动物医学专业、药学专业;环境学院的环境科学等专业;经济学院的相关经济专业。
分配在都江堰校区的: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相关专业;土木工程学院相关专业;旅游学院相关专;商学院的部分专业(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资产评估等专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查重
实际上在当时李冰治水时采用“深陶滩、低围堰”就是很好的治水方法值得借鉴。利用马槎将水分流就是现在的闸门分流。
水库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与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地震有明显的区别,造成的损害也非常有限。页岩气勘探或开采造成的地震也是一样的道理。水库会造成地震毋庸置疑,这本来就在学者的研究范围内,但是说汶川地震是紫坪铺水库造成的,或者三峡水库造成的(许多人的观念)不是胡说八道是什么?
古代、现代都有质量好的工程,也有质量差的工程,古代的一些智慧在当时确实是非常难得,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古代对工程各方面的研究肯定不如现代的系统和深入。所以说没有可比性。
人工制造的建筑对抗自然之力的后果。我们拉长时间线看, 人造建筑的寿命就摆在哪,就算你能扛100个核弹,一百年?两百年?哪怕你再敢吹,你敢说三峡能与日月同寿? 三峡的寿命摆在那。三峡的最终最好的结果就是枯水期人工爆破。但是在寿终正寝前的谁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一个万一就是无法承受的灾难。
不是反对修建超级水坝, 可以选择在深山老林里面修。 不应该选择修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上游, 是基本的人类避险常识! 这是大家反对的主要原因!
1.工程在设计的时候就有设计年限。三峡不是普通水库工程,设计寿命本身就超过500年(500是我了解到的数据,有准确数据可以补充,你硬要说是吹,那我也没办法。2.三峡不是建好了就放在那长草的。只要人类社会还在运作,就不会停止对大坝的修缮和维护。并且不要小看人类工程技术,何况人类的技术还在不断的进步。3.三峡是重力坝。哪怕万一中的万一溃堤,也不会所谓的一溃千里。(合着整条长江就这一个水利设施?)4.任何大型工程都有风险,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合理的设计降低风险,通过不断的维护避免风险,而不是逃避风险。你说技术论证,建造过程要更加谨慎我也认同,但一来就“寿终正寝前万无一失”“建议人工爆破”?像很多桥梁,设计年限甚至只有20年或者50年,所以就不使用了吗?人类社会就不会对这些桥梁进行修缮维护了吗?是不是现在就该在低流量时段把这些桥都人工爆破掉。任何大型水利建筑物都是会定期进行检修的。维修可以分段进行,不是说三峡一定要没水的时候整个大坝一起检修,而是有水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部分检修。
何况材料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和现在住宅什么的钢筋混凝土一样的混凝土,是特种混凝土。三峡这样的工程是经过很多专家学者计算试验论证的,没人是傻子,建个三峡只为了表面风光。在你看来三峡其实是一个为了发电(挣钱)而搞出来的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但是当时方案论证的时候有两个方案,恰恰是为了防洪(保护下游城市)才确定了这个方案。为了防洪第一要义就是安全性,大坝的运行是非常复杂的,三峡里面有很多非常精确的测量点位,对它的变形进行监控,会有定期的检修和维护(可以查阅主题为“结构健康检测”的有关论文),都江堰每隔几年也需要断流维护。
为了保证混凝土泡在水里没问题,有专门的院士对混凝土的材料做过干湿循环(其实只要涉及到水的工程都会做干湿循环,冻融循环的有关试验和研究)。你确实想到了一些问题,但是设计人员和科学家不是傻子,他们也会想到这些问题。你的一些疑问可能早就有了解决方案,但是你却出于某些原因不去了解就随便评价,是不是有点太自大了?
都江堰建成以来都上千年了,成都平原都没有受到过洪水灾害,你敢说都江堰没有防洪能力?在紫坪铺水库建成以前洪水确实要对都江堰造成损害,但是这个损害每年岁修的时候都会修好,不是什么大问题。你要是了解过都江堰的运行原理就会知道宝瓶口,飞沙堰的防洪功能。旱季和雨季分水不同就是都江堰防洪的方式,和现在水库的原理是完全不同的。
水泥的寿命其实和生物的寿命不是一个概念,意思说是在这个年限里它能达到我所需要的强度,过了这个年限,强度是慢慢下降的,不是瞬间死亡,其次,混凝土也是可以补的,有的地方可能受自然环境影响强度还没到年限就开始下降了,可以用适当的技术加强提高。三峡和切尔诺贝利的区别是,三峡的问题都是提前会遇见的,比如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可以先充足做完研究再开始建,而切尔诺贝利是赶鸭子上架,里面包的核反应堆可比水要猛多了。但是三峡肯定也是要反复加固的,只要加固能用,就会一直维修加固,和都江堰一样。
既要蓄水发电,又要防洪减灾,完全没代价那几乎不可能的。任何重大的事,几乎都有利有弊,如果只想着好处不承担结果,那只能是啥事也做不了。人类要发展,从最早的刀耕火种开始,就是与天地战斗,不是等着自然演化,神仙救赎的,人类的道路就是破坏原本的自然,创造新型人类定制化生态系统,这是人类的宿命,就是哪天灭亡在这条路上,也是从原始人拿起工具的第一天就注定了的。
谁也不能确定自己做的判断是否是最全面的。所以这类认定胜天的工程还是少做的好。比如水流可以带走大量上游的热量,这个事情有没有存在,能不能论证都是未知数。我们局限与自己的感官而注定无法全面的认识整个世界,所以到现在没问题不代表以后都没问题,有些问题可能现在就已经潜伏起来了。这个热不是指温度的高低,而是指水里蕴含和热。如果大量的水流出到大海,水里的热量是不是被带走了,我们把他截留下来,那么从总体上来说必然会影响整个流域中各个部分的热量分布,对吧?这个会造成怎么样的结果,其实压根没法论证。影响范围太大了。
个人认为,三峡批判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不懂水利,想当然认为应该按照大众要求汛期蓄水枯期放水,殊不知三峡汛期只拦蓄了部分洪水。以今年的洪水为例,他们没看到的是三峡入库60000的时候可能下泄也就36000,甚至为了和下游错峰在入库流量非常大的时候,下泄控制在20000左右,被拦蓄的那一部分是大众没有考虑进去的。
人们没有深入思考的有两个问题:
1如果没有三峡,洪水就没有了吗?事实是如果没有三峡,上游来水(包括如今被三峡拦蓄的那一部分)就全都下泄了,再和下游区间来水叠加,下游受灾更严重。
2大坝自身安全,三峡防洪限制水位145,正常蓄水位175,坝定高程185,防洪限制水位的含义可以查阅资料,也就意味着三峡在汛期调度运行时通常要将库水位控制在145左右,洪水时期根据来水及下游水文条件确定下泄流量,这个时候,同时还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未来可能的水文情势以及大坝自身安全。事实上,三峡汛期是以防洪为主而非发电,防洪为主不是无条件控制下泄流量。都江堰因无库,无需蓄水,因此大众不会去苛责,而本身工程确实是完美的实现了分洪、洪水、排沙等任务;三峡有库,可以蓄放水,那没有按照大众的要求运行,就是不对的。
成都蜀文化旅游资源评析与开发建议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是一种无价的旅游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的蜀文化资源是古蜀先民留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我们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推进成都文化旅游的纵深发展。一、蜀文化及蜀文化旅游资源的涵义“蜀文化”简而言之即蜀人的文明,是蜀地人民在数千年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蜀文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徐中舒、蒙文通等老一辈史学家率先提出的,它是以一个族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它包含了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和战国时期的文化(又称青羊宫文化),是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之后的考古学文化。蜀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以蜀文化为支撑,客观存在于“蜀”这个地域空间并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谭继和研究员曾以时间为线索对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江源文明水利工程系列;古蜀文明历史古迹遗址系列;秦汉与三国蜀汉历史文物古迹遗址系列;唐宋至明清四川历史文物古迹、遗址、陵寝系列。二、成都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优势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4500年以上的文明发展史。成都早在一万多年前就已成为蜀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和舞台。成都作为蜀汉政权的首都,处于蜀文化的核心地位。成都的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优势,具体表现在:①以“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成都城市是在灿烂的古蜀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而成,众多新石器遗址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及岷山区域,金沙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新都区水观音、羊子山土台、古蜀船棺葬等遗址望帝、丛帝陵等均是古蜀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它们神奇、神秘和神妙,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还有有关古蜀的各种传说、文献和民俗,也是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具浪漫色彩的诗文及传说,同样是具有极大开发利用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两者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古蜀文化链条,充分展示了古蜀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②以武侯祠、南郊公园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蕴涵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三国文化影响深远,遍及欧美等世界各地,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首都,三国文化积淀在成都地区特别丰厚,在现今的城市中,成都留下了最丰富的三国遗迹。武侯祠是三国文化中最主要的代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是全国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纪念地和全国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馆内拥有诸葛亮殿、刘备殿、刘备陵园、鼓楼、桂荷楼、琴亭等重要古迹,以及大量具有珍贵价值的牌匾楹联和馆藏文物。三国文化长期以来已经渗透到成都人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在在人们的记忆中、市民的口碑中,都能看到三国文化的影响,除了武侯祠,成都的大街小巷,许多为人熟知的地名皆因三国而来,如九里堤原叫糜枣堰,又称刘公堤、侍郎堤。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宋代重建,是为了防洪而建。从清代中后期开始,因“蜀人每事好归诸葛亮”,九里堤又称“诸葛堤”。③“诗歌文化”旅游资源展示出成都优雅的人文氛围。灵秀的蜀地山川、古代成都的闲适富庶和神秘的古蜀文化养育和熏陶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古代的“三苏”、扬雄、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再到现代的巴金、郭沫若……,虽然有的并没有出生在成都,但曾经在成都获得更多灵感,迎来他们创作的高峰期,如:我国唐代“诗圣”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先后居住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四十余首,其中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还有许多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都到过蜀中,在成都留下了一处处风流胜迹,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风流佳话而演绎的琴台、文君井等一系列古迹,还有薛涛望江楼、陆游祠、杨升庵桂湖,等等。诗宗文豪的创作活动为成都留下了魅力无穷的诗歌文化宝库,给成都营造出非常优雅的人文氛围和社会生活情调,使成都成为文化旅游的向往之都。④以青城山、青羊宫为代表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本土宗教的重要载体。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中国道教从创教以来,~直道脉不断,成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相传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设坛布道,晋唐以后宫观林立,极盛时达一百余座,称为“第五洞天”,自古为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炼之地。青城山也成为了道教的祖庭和圣地。青城山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地和朝拜、观光的圣地。成都青羊宫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道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殿内九米多高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等像,堪为全国道观一流。青羊宫原名青羊肆。据《道藏辑要》记载,这里曾是老君为关令尹喜真人演法传道之所,后名青羊观,玄中观。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扩建后改名为青羊宫。⑤以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为代表的蜀禅文化旅游资源是佛教文化重要载体。佛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据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东汉时佛教己传入蜀地。成都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镇,历朝历代高僧大德辈出,对蜀文化的影响极为巨大。入唐以后,佛教禅宗在蜀地发展极盛,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如唐代禅宗十大家中就有马祖道一、圭峰宗密等五家是蜀中人,隋唐、两宋时期,蜀中佛教文化更一度冠盖于全国,以至于宋代第一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曾赞叹道:“成都,西南大都会也,佛事最胜。”蜀中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成都著名的寺院有文殊院、昭觉寺、石经寺,宝光寺,灵岩寺等。众多的禅林古刹,既是众多佛教徒朝圣拜祖的圣殿,同时也构成了蜀文化的一大景观。⑥以马镇、平乐古镇为代表的古城古镇旅游资源是蜀地乡土文化最典型、最生动、最直观的写照。距成都郫县县城9公里的古城镇古名“马镇”,又称马街,早在三国时代,蜀汉大将魏延曾在此屯兵养马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初改称古城。古城内的蜀汉街古韵犹存,唐街古风遗响,宋街、明清街更是阡陌交通,人来车往。街道两旁的仿古建筑,旌旗猎猎,商贾云集,展现的是一派古文化、古街坊、古建筑的韵律。古城还是成都平原上著名的竹编、棕编、草编的“三编”之乡,其编织工艺源于宋代,产品精巧纤丽,远销东亚、东南亚一带,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古城的武术源远流长,早在三国蜀汉时代就已开展。成都周边有十大著名古镇,各具特色,或历史久远,或文化深厚,或建筑精巧,或依山傍水,或习俗奇异,或地理位置突出。其中,邛崃平乐古镇、大邑安仁古镇、黄龙溪古镇、洛带客家古镇都是成都市古镇代表,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邛崃平乐古镇始建于隋代,史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安仁古镇秀美清丽;黄龙溪古镇以浪漫水乡表达浓郁的民俗风情;洛带古镇是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客家古镇。⑦以川菜、川酒、川茶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品位独特。成都美食源远流长,川菜、火锅、特色小吃闻名遐迩,享有“中国美食之都”的美誉。川菜在我国八大菜系中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北方菜的代表鲁菜,具有干烧、干煸、鱼香、宫保、麻辣、怪味、椒麻、红油八大特色,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原料有江团、岩鲤、雅鱼等珍品以及银耳、竹荪、香菇等土特产。著名的菜点有:宫保鸡盯麻婆豆腐、回锅肉、夫妻肺片、赖汤圆、龙抄手等。醇香浓郁的川酒最能体现四川天府之国精髓,五谷精华和着四川人性格的火辣、善良、辛勤、勇敢、智慧都尽在川酒那醇、香、辣、回味悠长的酒水里被一一体现得淋漓尽致。四川几千年的文化、风俗都溶进了清洌、酣香的酒水里。另外,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说法,唐宋时期,川茶产量居当时各地首位。⑧以成都灯会、花会为代表的民间节庆旅游资源尽显蜀地遗风。每年的节庆盛会都是传承数千年的民俗和民间风情,无疑也是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蜀地民风纯朴,一向为人所称道。蜀地风范和遗风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至今仍保留在大众的生活中,影响着一代代成都人。成都的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如:正月元宵灯会起于唐时。唐玄宗幸蜀曾在元霄上街现灯,有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大葱寺的水灯,从此形成极富特色的成都灯会。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灯会集中到青羊宫举办,一年一次,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游乐的重要去处。除此之外还有流行于郫县一带的望丛歌会,新津龙舟会,都江堰清明会和放水节等。三、成都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①设立以展示蜀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标志形象。成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值得作为标志的形象很多,但确立为旅游标志的形象应该具有独特性和易识别性,具有较强的传播功能,并能彰显文化。几年前,与三星堆考古齐名的金沙遗址震惊中国考古界,其间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更是让人兴奋不已,叹为观止。太阳神鸟金箔图案为十二个火焰组成的圆环,内有镂空的四个“三组鸟”。“太阳神鸟”的形象是古代先民“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作为古蜀人崇拜太阳神的象征,表达了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不仅是古蜀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风貌的体现。它激情洋溢,轻盈飞扬,极富美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它已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这是成都1060万人民的荣耀,同时,太阳神鸟作为古蜀文明的表现,具有作为成都旅游的标志物形象的特点和优势,能较好的突出成都的特色。②整合蜀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旅游精品线路。成都文化旅游的发展应遵循“文化——商品——品牌——名牌”的轨迹发展,即通过“利用蜀文化优势——创造特色旅游商品——树立旅游品牌——打造精品名牌”来发展旅游市场。以蜀文化为主线,尽快整合现有蜀文化旅游产品,将分散的景点按一定的主题串连起来,根据其分布状况,推出几条精品线路:第一,古蜀文明遗址游:a.金沙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水井街酒坊遗址。(成都市区内小环形旅游圈);b.新都区水观音——郫县杜宇的杜鹃城——温江区柏灌墓、鱼凫墓——双流县瞿上王城。(成都大环形旅游圈)第二,陵寝文化游:望帝丛帝陵——后蜀和陵——前蜀永陵——武侯祠——明蜀僖王陵。第三,诗歌文化游:杜甫草堂——望江楼薛涛纪念园林——郫县扬雄庐墓园。第四,蜀禅文化游:宝光寺——昭觉寺——文殊院——大慈寺——石经寺。第五,道教文化游:青羊宫——青城山——鹤鸣山——纯阳观。第六,古镇文化游:黄龙溪古镇——平乐古镇——西来古镇。第七,民俗文化游:文殊坊——宽窄巷子——民俗公园。第八,美食文化游:成都名小吃——成都茶馆——川菜——火锅。③加大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特色旅游商品。成都拥有像川剧、皮影戏、四川木偶戏、杨琴、金钱板、清音、花鼓、车灯等大量民间文艺资源,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和利用对成都发展文化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成都还有大量的民间制作工艺,且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如:成都的蜀锦绚丽多彩,美如云霞,是我国织棉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它与云锦、宋锦并誉为中国三大名锦。蜀绣更是驰名世界,它与苏绣、湘绣、和粤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此外,漆器久负盛名,金银丝织品、瓷胎竹编闻名遐迩。成都拥有如此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和制作工艺,因此,探讨如何把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把民间艺术与市场效益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进一步保护民族工艺和民间艺术,提高民间工艺品制作水平,尤其是蜀锦、蜀绣、漆器、瓷胎竹编、竹丝画、树皮画等工艺。其次,政府应在财政税收上给予优惠,鼓励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组织旅游商品生产。此外,还可建立成都蜀文化工艺美术展览馆,一方面,为国内外旅游者充分展示成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欣赏、购买的场所。④举办形式多样、文化品位高的旅游节庆活动。旅游节庆活动既是一种专项旅游产品,而且还是一种有效的旅游促销活动,更是旅游娱乐的重要形式。节庆己成为许多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品牌。节庆旅游可以使旅游者获得知识和精神上的享受,各种节庆活动己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各地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的地区文化、民俗等差异性,各地所举办的节庆活动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应举办极具本土特色的节庆活动,以独特的形象吸引区域内外的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节庆活动也为蜀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如:都江堰的“放水节”就是一个以水为媒,融乡情、文化、经贸于一体,充分展现都江堰千年水文化风采的一个大型节庆活动。另外,蜀文化精品展、武侯三国文化节等活动展示了古蜀和三国文化的厚重;草堂人日吟诗会、“草堂听琴”中秋赏月等活动则体现了唐代诗歌文化的典雅,反映了四川成都的民俗文化特色。蜀文化中可以为旅游开发利用的资源异常丰富,如果将这些文化资源中的民俗风情和旅游结合起来,可以打造出更多、更具吸引力和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如:以“永陵”为载体,依托王建墓24乐伎石刻,复原制作其乐器,创作一台“蜀国弦”或“蜀宫伎乐”,作为永陵博物馆的经常演奏曲目可以恢弘“古代东方世界的音乐之都”的特色;以“金沙”为载体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可以展示古蜀文明,成都已推出了具有轰动效应的《金沙》音乐剧和极具特色的《梦回金沙》的4D电影。并于2009年春节开始打造首届金沙太阳节,推广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