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谢肉节论文参考文献俄语

发布时间:

关于谢肉节论文参考文献俄语

欧洲人的圣诞节在12月25日,在俄罗斯由于历制不一致,圣诞节为1月7日,也称俄旧历新年。这一天同之前的新年连在一起是俄罗斯冬季最重要的节庆和度假周期。俄语中的星期日有复活的意思,在俄旧历中这是最大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大家都要聚在一起,一醉方休

喝酒伏特加,跳舞欢庆节日!和我们庆祝节日大同小异无非都是吃好喝好玩好

俄罗斯的主要庆祝日: 公历新年:1月1日;东正教圣诞节:1月7日;俄历新年:1月13日;谢肉节:谢肉节又名“狂欢节”,是俄罗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举办谢肉节的时间在复活节过后的第八周,一共有七天,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名称:第一天为迎节日,第二天为始欢日,第三天为大宴狂欢日,第四天为拳赛日,第五天为岳母晚会日,第六天为小姑子聚会日,第七天为送别日.人们会在谢肉节期间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比如举办化装晚会,跳假面舞等等. 中国的俄罗斯族早在18世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的,18世纪后期,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残酷统治,大批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等地涌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东北各地和内蒙古东北地区。我国俄罗斯族的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基本上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相同。

俄罗斯人庆祝节日最奇葩的行为大概就是……打架和群殴吧。

俄罗斯全年最盛大的节日要数庆祝春耕开犁的“谢肉节”(Ма́сленица)。

这个节日的前身是古斯拉夫人的春耕节,每年冬去春来的时节,俄罗斯人都要举行隆重仪式来欢庆严冬长夜将尽。因为谢肉节后根据东正教的教义将进入四十天的大斋期,期间主要禁食肉食和乳制品,所以这个节日就被称为谢肉节。

谢肉节上有很多古老的传统,比如吃烤薄饼,以及巨星舞蹈,歌唱,滑雪,滑冰等体育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为了显示这个民族的“坦诚相见”,以及为未来一年祈求好运气。

而谢肉节另一种娱乐方式就是拳击。国内曾经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所谓“俄罗斯群架”视频,视频里一群俄罗斯壮汉大喊着“白帝圣剑”,“吃我一剑”,“华夏第一剑”,然后冲向对方互殴。

这其实就是俄罗斯“谢肉节”的传统庆祝方式之一:集体拳击。

而这些赤膊的大汉嘴里喊得“吃我一剑,华夏第一剑”其实是俄文“力量和荣誉”的意思。

这种严守不持凶器、人数相等、正面对抗等规则的集体拳击和其他舞蹈,歌唱,滑雪,滑冰等体育活动一样,是谢肉节必不可少的节目。

很多国内观众在看完那个群架视频后,对群架双方为何要喊口号,为何要一对一“单挑”,为何要赤手空拳进行搏斗都大惑不解,其实就是对俄罗斯这个节日的传统不太了解。

毕业论文关于俄罗斯的谢肉节

谢肉节 (俄文:Ма́сленица,英语:Maslenitsa)又称送冬节,烤薄饼周,是一个从俄罗斯多神教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传统俄罗斯节日。后来由于俄罗斯民众开始信奉东正教,该节日与基督教四旬斋之前的狂欢节发生了联系。现在谢肉节的开始日期为每年东正教(基督教的分支)复活节前的第8周,例如2009年的谢肉节从2月23日一直持续到3月1日。

俄罗斯谢肉节又叫送冬节,是流行于俄罗斯地区的宗教节日,起源于多神教时期的俄罗斯春耕。现在谢肉节的开始日期为每年东正教复活节前的第8周。每年2月底、3月初,古斯拉夫人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送冬仪式,并由此产生了送冬节。而“谢肉节”的来临则使俄罗斯人看到了春天的希望。按照传统的民间习俗,为期7天的“谢肉节”每天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最后一天是宽恕日,人们在这一天互相请求对方宽恕自己。“谢肉节”源于东正教。在东正教为期40天的大斋期里,人们禁止吃肉和娱乐。因而,在斋期开始前一周,人们纵情欢乐,家家户户抓紧吃荤,以此弥补斋戒期苦行僧式的生活。“谢肉节”因此而得名。谢肉节起源于多神教时期的俄罗斯春耕节。马斯列尼察(Ма?сленица)是斯拉夫神话中的女神。在神话故事中,春神和战争之神雅丽洛(Jarilo)战胜了黑暗,给人们带来温暖。大约在2月末和3月初,人们烹制出象征太阳的金黄色圆形薄饼,在节日的最后一天烧掉象征马斯列尼察的稻草人以表示春天的来临。俄国人往往将此节日视作新年的开始。大约从2世纪起俄国人就已经庆祝这一节日。东正教传入俄罗斯以后,教会将节日的日期改到了大斋戒之前。因为在大斋戒中不得吃肉,所以这一周又成为人们向肉食品告别的日子,因此称为谢肉节。历代沙皇也曾在自己的宫殿中或是在莫斯科举办谢肉节活动。苏联政府时期,该节日的宗教意义被淡化,此后谢肉节的传统逐渐遭到人们淡忘。2002年,莫斯科市宣布该节日为城市节日,莫斯科市将在节日期间举行彩车游行等活动。2005年,谢肉节被确定为全俄罗斯联邦的节日。谢肉节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传统就是烹饪并食用名为blini的烤薄饼。这种薄饼呈金黄色,象征着太阳,表示春天的来临和白天越来越长。这种薄饼原先用荞麦粉、黄油、鸡蛋、牛奶、土豆或奶油、调味料制作而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开始逐渐向其中加入面粉成分。食用的时候,用薄饼将鱼子酱或是三文鱼卷起。舞蹈,歌唱,滑雪,滑冰,拳击等体育活动也是谢肉节必不可少的节目。此外,谢肉节的一大特色是在这一周之中,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谢肉节另一种娱乐方式是拳击,它一直保留至今。最不伤和气的玩乐则是从结冰的山坡上飞速滑下。很长时间以来,斯拉夫人一直将谢肉节视为新年。因为14世纪以前,俄罗斯的新年始于3月。而根据俄罗斯的风俗,新年那天运气如何,此后一年就会延续那天的运气。因此,每逢此节,俄罗斯人都不吝惜美酒佳肴,并纵情享乐。所以谢肉节在民间一直被称为“坦诚的”、“全民”的节日。谢肉节时,人们喜欢荡秋千,但每年都有人因为玩得过火而残废。沙皇阿列克谢采取了最严苛的手段,禁止私自酿酒,不准俄罗斯人参与冒险游戏,“不能动拳头、不能荡秋千”。但这些严厉的法令在脱缰的欢乐面前是如此的乏力。年轻的彼得一世在莫斯科参加谢肉节活动时,就置父亲的训诫于不顾,兴高采烈地荡起了秋千。奥地利驻俄使馆外交官科尔布发现,谢肉节期间,人们“对最高统治者的尊崇无影无踪,个人意志处处占了上风”。令他吃惊的是,就连年轻的沙皇彼得一世也是置传统威严于不顾。科尔布成为节日游乐的参与者:谢肉节在莫斯科新落成的宫殿举行,统领“众人皆醉”教堂的名为“公爵爸爸”的滑稽长老被奉为圣人,宫殿是献给希腊酒神巴克科思的,到处摇炉散香,长老挥舞着用烟斗制成的十字架,祝福大家。随后是一场为期两天的飨宴,参与者不能回家休息。外国宾客只允许轮流休息,睡醒的人必须跳集体舞。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庆祝加冕,也效仿彼得一世,趁谢肉节期间在莫斯科举办了名为“战胜的弥涅尔瓦”的盛大假面流行。为期3天的假面游行中,展示了各种社会陋习:受贿、鲸吞国库财产、公务手续繁冗等,而这些陋习都被睿智的女沙皇治理好了。参与流行的有4000名演员及200辆大马车。谢肉节最重要的一天是周日。在俄罗斯,这天被称为互相宽恕的周日。人们为自己为亲朋好友造成的所有不快互致歉意。星期一:迎春日,这一天人们要烹制薄饼,传统上,第一张薄饼会送给穷人以示对死者的纪念。孩子们一大早就走上街头堆雪人,富裕人家清晨即开始煎薄饼,人们开始用稻草和布条捆扎象征冬天的玩偶。星期二:始欢日,年轻的未婚男女通过滑雪橇、到亲友家作客等方式彼此物色自己的意中人,以便复活节过后可以举行婚礼。俄罗斯谢肉节俄罗斯谢肉节星期三:宴请日,岳母邀请女婿到家中吃薄饼,品尝各种小美食,故这天也称为儿童日。星期四:狂欢日,活动的高潮,人们到街上举行活动,开怀畅饮。口号是“越豪放这一年会过得越好”,庆祝活动在这一天掀起高潮,人人应开怀吃喝,一直到肠胃实在装不下为止。星期五:姑爷上门,新女婿邀请岳母及其家人吃薄饼。口号是“女婿,看你如何尊重丈母娘吧”,这一天,岳母要反拜女婿家,并为女婿煎薄饼,准备一场真正的盛宴。星期六:嫂子需送小姑子礼物,并邀请她和丈夫一家或闺中密友来家作客。星期日:宽恕日,人们在这一天拜访亲朋好友,要求他们宽恕自己在过去一年中犯下的过错。在这一天,人们还要烧掉象征冬天的稻草人,寓意将冬天送走。有时人们则会将女性打扮成马斯列尼察,再将她扔向雪堆以示送走冬天。人们已经看到春天的希望。

这个节日名为谢肉节,是东正教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俄罗斯人会举行一场多人狂欢肉搏,画面非常的壮观,简直太凶残,让人不敢看。

"谢肉节"源于多神教。在东正教为期40天的大斋期里,人们禁止吃肉和娱乐。因而,在斋期开始前一周,人们纵情欢乐,家家户户抓紧吃荤,以此弥补斋戒期苦行僧式的生活。"谢肉节"因此而得名。"谢肉节"又叫送冬节。中世纪的斯拉夫民族认为,当太阳神雅利拉战胜了严寒和黑夜的时候,就是春天来临的日子。对农民来说,这意味着春耕劳动即将开始。因此,每年2月底、3月初,古斯拉夫人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送冬仪式,并由此产生了送冬节。按照传统的民间习俗,为期7天的"谢肉节"每天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星期一是迎春日,人们用稻草和布条捆扎象征冬天的玩偶,并将它们放在家里。入夜时分,人们燃起篝火,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第二天是娱乐日。周三是美食日,是女婿们到岳母家吃面饼的日子。接下来的一天是醉酒日,节日在这一天会达到高潮。星期五是女婿回请岳母吃面饼的日子。小姑子聚会日是在第六天。最后一天是宽恕日,人们在这一天互相请求对方宽恕自己而"谢肉节"的来临则使俄罗斯人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俄罗斯谢肉节论文题目

称呼 俄罗斯的姓名包括三个部分,依次为名、父称、姓。女人结婚后一般随男人姓,有的保留原姓。在俄罗斯人当中,不同的场合不同对象有不同的称呼。在正式公文中要写全称,非正式文件中一般名字和父称写缩写。表示有礼貌和亲近关系时,用名和父称。平时长辈对晚辈或同辈朋友之间只称名字。在隆重的场合或进行严肃谈话时,用大名;平时一般用小名;表示亲近时用爱称;对已婚妇女必须用大名和父名,以示尊重;工作关系中可称呼姓和职务,再加上“同志”的词。 饮食习惯日常以面包为主食,鱼,肉,禽,蛋和蔬菜为副食。他们喜爱牛,羊肉,但不大爱吃猪肉,偏爱酸、甜、咸和微辣口味的食物。俄罗斯人的早餐一般较简单,吃上几片黑面包,一杯酸奶就可以了。。但中餐和晚餐很讲究,他们要吃肉饼,牛排,红烧牛肉,烤羊肉串,烤山鸡,鱼肉丸子,炸马铃薯,红绘的鸡和鱼等,他们爱吃中国的许多菜肴,对北京的烤鸭很欣赏,但不吃木耳,海蛰,海参之类的食品。 俄罗斯人在中餐和晚餐一定要喝汤,并且要求汤汁浓,如鱼片汤,肉丸汤,鸡汁汤等,凉菜小吃中,喜吃生西红柿,生洋葱,酸黄瓜,酸白菜,酸奶渣和酸奶油伴色拉等,他们吃凉菜时间较长。 他们和啤酒佐餐,酒量也很大。他们喜欢高烈性的伏加特,对我们国产的二锅头'等白酒也是爱不释手。他们在喝红茶时有加柠檬和糖的习惯,通常他们不喝绿茶。酸奶和果子汁则是妇女儿童们喜爱的饮料铺着绣花的白色面巾的托盘上放上大圆面包和面包上面放一小纸包盐。捧出“面包和盐”来迎接客人,是向客人表示最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欢迎。 亲吻 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长辈吻晚辈的面颊3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别时,拥抱亲吻。在宴会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须亲女方嘴。 忌讳 跟其他西方国家一样,俄罗斯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认为它是凶险和死亡的象征。相反,认为“7”意味着幸福和成功。俄罗斯人不喜欢黑猫,认为它不会带来好运气。俄罗斯人认为镜子是神圣的物品,打碎镜子意味着灵魂的毁灭。但是如果打碎杯、碟、盘则意味着富贵和幸福,因此在喜筵、寿筵和其它隆重的场合,他们还特意打碎一些碟盘表示庆贺。俄罗斯人通常认为马能驱邪,会给人带来好运气,尤其相信马掌是表示祥瑞的物体,认为马掌即代表威力,又具有降妖的魔力。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不要用左手抽考签等等。 与俄罗斯人交往不能说他们小气。初次结识不可问对方私事。不能与他们在背后仪论第三者。不能向对妇女问年龄等。宗教信仰 俄罗斯人主要信仰东正教,这是该国的国教。礼貌礼节 俄罗斯人性格豪放,开朗,喜欢谈笑,组织纪律性强,习惯统一行动。这个民族认为给客人吃面包和盐是最殷勤的表示;他们与人见面先问好,再握手致意。朋友间行拥抱礼并亲面颊;与人相约,讲究准时;他们尊重女性,在社交场合,男性还帮女性拉门,脱大衣,餐桌上为女性分菜等;他们爱清洁,不随便在公共场所扔东西;他们重视文化教育,喜欢艺术品和艺术欣赏。当代俄罗斯青年中也有不少开始崇拜西方文化。他们普遍习惯洗蒸气浴,洗法也很特别,洗时要用华树枝抽打身子,然后用冷水浇身。节日 洗礼节和谢肉节是俄罗斯较为盛大的节日。洗礼节,俄罗斯东正教节日,在公历1月19日。这一天往往是基督教的入教仪式,新生儿在命名日受洗。在洗礼节那天人们除去教堂祈祷外,还要到河里破冰取“圣水”。1月18日晚是占卜日,特别是女孩子,在这一天晚上要占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谢肉节,又名“狂欢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时间在复活节的第8周,过7天,每一天都有不同名称,第1天为迎节日,第2天为始欢日,3第天为大宴狂欢日,第4天为拳赛日,第5天为岳母晚会日,第6天为小姑子聚会日,第7天为送别日。节后第7周内是斋期,不杀生,不吃荤。人们在谢肉节期间举行各种欢宴娱乐,跳假面舞,做群众游戏等。鲜花是最好的礼物 俄罗斯人酷爱鲜花,无论生日、节日,还是平常做客,都离不开鲜花。赠送鲜花,少则一枝,多则几枝,但是必须是单数。三八妇女节时,给女友送相思花;送给男人的花一般是高茎、颜色艳丽的大花;对方有人去世时,要送双数的鲜花,可以送康乃馨或郁金香。

中西节日习俗与饮食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及其习俗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关键词:中西节日;节日习俗;饮食文化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长期以来,中国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农作物的耕种与收获有着强烈的季节特征,于是十分重视季节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自然时序变化的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学说,形成了以岁时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体系。这一节日体系萌芽于先秦时期,成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唐宋时期[1](P.24)。到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所载一年中的节日有元旦、立春、人日、上元、正月晦、中和节、二社日、寒食、清明、上巳、佛日、端午、朝节、三伏、立秋、七夕、中元、中秋、重九、小春、下元、冬至、腊日、交年节、岁除等。明清后基本沿用这个序列,并逐渐淡化了其中一些节日。而以英、法、意、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最初多以畜牧业为主,尽管后来农、工、商都有较大发展,但农业大多没有成为立国之本,因此人们对季节气候的重视程度不及中国,他们最注重的是基督教。而基督教有众多的节日,其中有的是信徒中自发形成的,但多数是教会规定的,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如一月有主显节,二月有瓦伦丁节即情人节、谢肉节也称狂欢节、封斋节,四月有复活节,五月有耶酥升天节、生灵降临节,八月有圣母升天节,九月有圣母圣诞节,十一月有万圣节、万灵节、感恩节,十二月有圣诞节、悼婴节等。由于基督教在西方国家拥有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徒,有着无可比拟的特殊地位,甚至先后成为罗马帝国和英国的国教,于是基督教的许多节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影响极大、涉及面极广而逐渐演变成全社会共同的节日,由此形成了以宗教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体系,其中典型的节日有狂欢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这些节日基本上源于基督教,大多有与基督教相关的习俗,但不一定有特殊的节日食品。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常因节日体系及更深层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节日习俗上的差异主要表现有二:一是节日习俗的起源与目的不同,中国主要源于岁时节气,以祈求自身的吉祥幸福;西方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以缅怀上帝、求其保佑。二是节日习俗的主题与内容不同,中国主要以吃喝为主题,许多节日有相应的节日食品;西方国家主要以玩乐为主题,许多节日都少有相应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造成的。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主要通过饮食来实现,即《管子》所言“民以食为天”、《尚书·洪范》所称“食为八政之首”,加之其哲学观点讲究顺应自然的“天人相应”,使得中国人的饮食观特别重视人体、饮食与自然时序相对应,认为只有如此,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才会健康长寿,所以节日习俗不仅以饮食为主,并且以特定的节日食品作为这些观念的最好注解。而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除必须的饮食营养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心灵净化与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解脱式的娱悦和快乐。下面分别以中国和西方人最重视的节日为例进行阐述。1中国的节日习俗:源于岁时,吃喝为主,祈求幸福在中国,春节是春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从汉魏以前的农历立春之日逐渐改为农历正月初一,节日食品从早期的春盘、春饼、屠苏酒,到后来的年饭、年糕、饺子等多种多样。古人认为,立春之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于是在这一天便有了劝人耕种的习俗。《后汉书·礼仪志》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绩(?),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耕种需要强壮的身体,因此在饮食上有了相应的食品。最早出现的是由五种辛辣刺激蔬菜构成的五辛盘即春盘和屠苏酒,目的是强健身体以利耕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劝民耕种的意义逐渐淡化,而希望身体强健之义得到加强,并进一步希望新年幸福吉祥、万事如意,于是又出现了新的节日食品,如象征幸福团圆的年饭、象征事业发达的年糕和寓意财源广进、吉祥如意的饺子等。这众多的春节节日食品无不寄托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向往。端午节是夏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其主要的节日食品是粽子。许多民俗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农事节气──夏至。而夏至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常出现在农历的五月中。这一时期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杂草、病虫害最易滋长蔓延的时期,必须加强田间管理。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为了提醒人们重视夏至、管好田间,也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农作物丰收,早在商周时代,天子就在夏至日专门品尝当时主要的粮食黍米,并用它来祭祀祖先。《礼记·月令》言,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这一活动逐渐渗透、影响到民间并形成习俗,出现了“角黍”即粽子这一特殊食品,供人们在夏至祭祀和食用。由于端午节从夏至发展演变而来,于是“角黍”也成了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太平御览》引晋周处《风土记》言:“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可见,端午节和粽子的产生与农事节气有密切联系。然而,人们并不满足这种客观存在,又为其起源赋予了许多动人的传说,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纪念屈原说。这一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新内涵,于是各地因习俗、爱好的不同而创制出多种多样的粽子,不仅表达了对丰收的祈求、对先民的崇敬,也丰富了饮食生活,客观上为人们幸福地生活创造了条件。中秋节是秋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它处于孟秋、仲秋、季秋的中间而得名。其主要节日食品是月饼。然而,中秋节的形成及其与月饼之间产生的对应关系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飘香,瓜果满园,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收获这一切,同时对大自然产生了感激之情,而月亮既是大自然的杰出代表,又是中国人推算节气时令的重要依据,于是周朝就有了祭月、拜月活动。到隋唐时代,人们在祭月、拜月之际逐渐发现中秋的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便开始赏月、玩月,形成了以赏月、庆丰收为主要习俗的中秋节。唐人欧阳詹《玩月诗序》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在这个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的节日里,讲究“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自然不会忘记用美酒嘉肴相伴。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李渊曾于中秋之夜设宴,与群臣赏月,并一起分享吐蕃商人进献的美食──一种有馅且表面刻着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图案的圆形甜饼。这饼也许就是后世“月饼”的始祖。到宋代,中秋节赏月宴非常盛行,而且宋吴自牧《梦粱录》和周密《武林旧事》中有了“月饼”的称呼和品种,只是未与中秋节联系起来。月饼成为中秋节的主要节日食品大约在元明时代。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发动起义时,就将写有起义时间的纸条藏入月饼中,在互赠月饼时传递消息。这表明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元朝已很普及。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10—义。”此后,月饼至少有两重意义:一是形如圆月,用以祭拜月神,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二是饼为圆形,象征团圆,寄托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幸福的祈求与渴望。冬至节是冬天的重要节日,时间在农历十一月,没有固定的日期。其节日食品较多,主要有馄饨、羊肉、粉团等。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前后也是大量贮藏农作物及其它食物原料的重要时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至此,一年的农事忙碌即将或已经结束,五谷满仓,牛羊满圈,该是人们初享劳动成果的时候了。因此,人们十分看重这个日子。许多研究者认为,大约在汉代,冬至就已成为一个节日。魏晋以后,人们将冬至的庆贺规模扩大,使之仅次于春节过年,有些地方又有“亚岁”之称。冬至节是阴阳交替、阳气发生之时,食馄饨暗寓祖先开混沌而创天地之意,表达对祖先、对大自然的缅怀与感激之情。此外,羊肉也是冬至的节日食品,不仅是冬季的极佳滋补食品,而且寓意吉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企盼。《明宫史》卷四载,冬至节“吃炙羊肉、羊肉包、扁食、馄饨,以为阳生之义”。羊与阳同音,寓意阳气发生。同时,羊与“祥”通,古代常把“吉祥”写作“吉羊”。《汉元嘉刀铭》言:“宜侯王,大吉羊。”2西方的节日习俗:源于宗教,玩乐为主,缅怀上帝在西方国家,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时间大多在阳历二月中,一般开始于封斋节的前三天,节期为三天。其习俗主要是举行各种宴饮娱乐活动,尽情欢乐。最初,教会规定封斋期间禁止食肉和娱乐,教徒们便自发地在封斋开始之前举办各种宴饮娱乐活动,以此宣布即将暂时告别肉食,称为“谢肉”。“谢”即为辞别、告别之义。由于人们在宴饮活动中可以尽情狂欢,故又称此活动为“狂欢”活动。到公元15世纪,罗马教皇保罗二世下令于封斋节前三天举行庆祝活动。从此,狂欢节便作为一个节日被正式确定下来,并逐渐在西方及其他国家流传开来。如今,狂欢节已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民族不可缺少的盛大节日。由于狂欢节的缘起与教会封斋时禁止肉食和娱乐的规定密切相关,加上二月正是冬去春来、值得庆贺之际,因此其习俗便离不开肉食和娱乐两方面。但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其习俗是以娱乐为主、饮食为辅,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色彩日益淡化,世俗的庆贺色彩不断增强。如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人们不但在家中宴饮欢歌,而且穿着奇特的服装,脸上戴着面具或涂着各种色彩,踩着高跷到大街上,尽情欢乐。许多点心店则特别制作一些面具糕点,供应顾客;一些饭店、酒吧还制作各种面具饼干挂在墙上,象征生活开始新的起点。把狂欢节娱乐推向颠峰的是巴西,但其“狂欢节之乡”的美称不是源于饮食而是规模盛大且十分精彩的桑巴舞表演。复活节是基督教为纪念耶酥“复活”而设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节日,时间大多在阳历四月。在其习俗中,既有宗教仪式,也有特殊的节日食品──彩蛋。据《圣经》记载,耶酥在去耶路撒冷参加犹太教逾越节时于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到第三天即星期日便复活升天了。基督教教会为此设立复活节以示纪念,并在公元325年,由罗马帝国的尼西亚教士会议明确规定其时间为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即阳历的四月中。由于复活节是教会为纪念耶酥而设,因此节日前夜或当天都有宗教纪念活动,不仅在教堂举行弥撒,有的城市还举行盛大的宗教游行。与此相应的是吃彩蛋和滚彩蛋活动。鸡蛋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新生命和兴旺发达的象征,把鸡蛋染成红色则象征基督用自己的鲜血为人类赎罪,因此许多家庭的复活节早餐少不了彩蛋。有时,家长也把它们藏起来,让孩子去找。最初的彩蛋是真鸡蛋煮熟后染成的,后来更多用巧克力制成,大而空,中间装有巧克力或其它糖果。彩蛋的吃法有两种,一是直接食用,以崇敬的心情缅怀基督;但更受欢迎的是通过滚彩蛋比赛食用,将食与乐与纪念结合在一起。如在英国北部、苏格兰等地,人们把彩色煮鸡蛋做上记号从斜坡上滚下去。谁的蛋先破,就被别人吃掉,谁就认输。若彩蛋完好无损,则预示主人会有好运。在这项活动中,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在滚与吃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圣诞节是基督教为纪念耶酥诞生而设的节日,是西方国家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时间大多在12月25日。在其节日习俗中,除了宗教仪式,必不可少的还有圣诞宴会、圣诞树和圣诞老人。在《圣经》中没有明确记载耶酥的出生日期,但到公元354年,罗马教会则规定12月25日为耶酥诞生日,并举行庆祝活动加以纪念。据说选择这一天,是为了与世俗的祭祀太阳的农神节相一致,意在表示耶酥的降生就是太阳的再生。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圣诞节逐渐演变成西方国家全民性的重大节日,并像中国的春节一样注重合家团聚、热闹欢乐。圣诞节有隆重的庆祝活动,尤其是12月24日晚圣诞前夜,基督徒们走进教堂作弥撒,唱圣诞歌,诵赞美诗等,以庆贺耶酥诞生、圣诞节到来。孩子们则盼望圣诞老人送来糖果、玩具等礼物,而他们会给圣诞老人准备一些夜宵食品。除了庆祝活动,圣诞宴会是圣诞节时必不可少的家庭团聚宴会,但举行的时间和节日食品不一定相同。如意大利、法国等是于圣诞前夜举行家庭宴会,类似于中国的“年夜饭”。意大利人是先吃“年夜饭”,主要食品有金枪鱼、蛤蜊、墨斗鱼及果仁饼等,然后去教堂作弥撒;法国人是弥撒结束后才回家慢慢享用圣诞晚餐,主要食品有鹅肝酱、栗子火鸡、松露菌和蛋糕、香槟酒等。而英国的圣诞宴会是在圣诞节中午举行,常见的食品有烤火鸡、圣诞节布丁和百果馅饼。烤火鸡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航海家从墨西哥带回火鸡以后才成为英国圣诞节食品的,在此之前则长期由野猪头和烤孔雀充当。圣诞布丁是由葡萄干、苹果、果皮蜜饯及香料、少许白兰地等为原料蒸或烤制而成的,通常在布丁顶部要插一个冬青树枝作装饰。百果馅饼是用多种果干为馅烘烤成的油酥面饼。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国家的圣诞宴会上,当全家人围桌而坐时都必须多放一把椅子,空一个座位,因为这是给“主的使者”耶酥准备的。宴会结束后人们便围着象征吉祥快乐、生命永恒的圣诞树尽情唱歌跳舞。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特有的最古老的节日,由移居北美大陆的第一批英国清教徒所创。时间为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主要节日食品有火鸡和南瓜馅饼等。这些食品作为感恩节的节日食品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始终不可缺少的。因为它们不仅能使人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感谢上帝恩泽,还能激励今人进一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由上述可见,节日和节日中的饮食习俗是人类生活的最亮点,虽然中西方因地域、历史、文化、思想等的差异造成了各自节日食俗的一定差异,但正是这样才使得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才使得各自拥有了吸引对方、尊重对方的独特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盲目求同,不但会失去本真,也将使人类生活趋于单调乏味。参考文献:

俄语谚语论文参考文献

简析俄语谚语及其汉译问题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不仅大量地运用了民间艺术创作的精华——谚语,怎样分析俄语谚语及其汉译问题?

摘要: 俄语谚语是俄罗斯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本文首先分析了俄语谚语的形成与来源,对比了其它语言现象,接着从语法角度浅议了其句法结构,最后试论了俄语谚语的汉译问题。

关键词: 来源 民间创作 结构模式 汉译

一、俄语谚语的形成与来源

俄语谚语是在漫长的语言文化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各个时代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创作出各式各样的言语作品。其中一些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单位经屡次引用和反复加工,逐渐趋于稳定,凝结成谚语并流传下来。它们大部分源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最普遍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概括地反映了人们在探索客观世界奥秘过程中所获得的实际经验和思维成果。纵观俄语谚语的形成来源,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有些谚语源自俄罗斯民俗作品、英雄赞歌、童话、谜语。Мужик тонул—топор сулил,вытащили—топорища жаль.是说一个农夫掉到了河里,答应谁救他出来就给谁一把斧子,可是当把他救出来后,他连斧把也舍不得了。讽刺“过河就拆桥”的人。Услужливый дурак опаснее врага.(热心帮忙的傻瓜比敌人更危险;好心干坏事),Щуку бросили в реку.(把梭鱼抛到河里;纵虎归山),А Васька слушает да ест.(猫儿边听边吃,充耳不闻;置若罔闻,我行我素)。

2.源自俄罗斯重大历史事件的谚语。Незван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不请自来的客人比鞑靼人还坏)。这一谚语反映了俄罗斯历史上鞑靼人入侵这一史实。1240年,成吉思汗之孙拔都远征到伏尔加河流域,击败俄罗斯诸公国后,建立金帐汗国,开始了鞑靼人对俄罗斯的统治。直到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才摆脱了鞑靼人对俄罗斯的统治而独立。俄罗斯人在鞑靼人的统治下生活了240年之久,受尽压迫和欺凌,所以十分痛恨鞑靼人。不受欢迎的客人突然到来,主人不得不接待,而心里又很不高兴,所以说Незван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

3.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不仅大量地运用了民间艺术创作的精华——谚语,而且不断产生、创作着新的谚语和俗语,这些大量产生于文艺作品中的谚语和俗语不断地丰富着民间谚语的宝库。尽管从来源上讲它们是个别作家独创的惊人妙语,但反映的却是群体的经验和智慧,由于它们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在民间广为传播,而慢慢转化为了谚语或俗语。

Счастливые часов не наблюдает.(幸福的人不看钟。)

Любви все возрасты покорны.(各种年龄的人都为爱情所左右。)

4.有些俄语谚语的形成来源于俄罗斯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这样的谚语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若缺乏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背景知识是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的。В Тул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не ездят.如果我们不知道是самовар何物,不知道以Тула盛产самовар著称,我们就不能理解这句谚语的含义。这句谚语的字面意义为“不要带着茶炊去图拉”其中固定转义的关键是,原来图拉是俄罗斯著名的手工业城市,以生产茶炊闻名,根据这一地名的背景文化,我们推知谚语的意义就是“多此一举”。

二、谚语的界定

谚语是一种简洁、形象、有韵律的民间创作,概括了一代代人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经验。谚语鲜明而又深刻地描述了人类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及人类周围世界的种种现象。从形式角度来说,谚语总是以句法完整的句子形式表现对世界的评价。俄语中пословица,поговорка,крылатое выражение,афоризм,изречение,фольклор,фразеологизм等称谓在表示相关概念时常常内在相互联系并交织在一起,这里有必要确定哪些语言现象属于我们的研究对象。下面来看一下相关词条的解释: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俗语: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固定语句,简练并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如: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精辟、简洁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有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如:小题大做、朝三暮四。

熟语: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如:慢条斯理、无精打采。

格言: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炼。如:满招损,谦受益。

三、谚语的句法结构

谚语形式上是句子,谚语采用句子作为其表达形式,主要是因为谚语在其产生之初所表达的是特定的现实情景,并因此获得了句子所具有的表达与现实特定的关系的句法语义特征——述谓性特征。“谚语,是一种简短的民间格言,具有教益的内容,是民间的名句。”“格言”和“名句”是句子,至少是单句。

单句除具有一切语句共有的特征外,还具有其它的重要语言特征,其中之一为述谓性基础或称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反映有形式结构与语言意义的句法模式,或指一个包含了最小、然而是最充足意义的抽象样板。这种模式是从无数具体句子中抽象出来的,构成非扩展句产生的依据。这种模式可能由几个词的形式构成,也可能由一个词的形式构成。

俄语中具有句子形式的谚语,是否表现出俄语句子所有结构模式的特征呢?实际的情况看来并非如此。毕竟谚语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句子,理论上与后者的主要区别应在于:首先,谚语是人们一辈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传承性;其次,谚语的意义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归纳总结出来的,是对经验、自然、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因此具有知识性;再次,谚语的结构在时间的锤炼下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具有稳固性。

四、俄语谚语的学习及翻译

学习俄语,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谚语,并能够恰当地运用谚语。这样,在口语中就能使让人刮目相看,在书面语中则言简意赅,表达生动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由于一个民族的谚语往往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因此对于缺乏这方面背景知识的外国人和初学者来说,往往难于理解。俄汉两种语言又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在表达方式上差别很大,这也给学生对俄语谚语的理解和运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谚语的翻译工作在俄语谚语的学习和研究中也因此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介绍俄语谚语的几种汉译方法:

1.从总体而言,全人类的思维规律基本上是相同的,在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比俄汉谚语,我们会发现其中许多在字面意义、词语形象、修辞色彩和所述道理上都存在着共同之处。翻译这些在两种语言中文化感情色彩基本相同、没有独特的民族内涵、反映人类普遍生活经验的谚语时,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

Близкий сосед лучше дальней родни.(远亲不如近邻。)

Добрая слова лежет,а дурная бежит.(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2.汉语词的组合搭配能力很强,如四字词组等,这些词组言简意赅、表现力强、节奏感美,汉语中这些四字词组常被看作成语,然而在俄语中这些与汉语含义相同的词的组合严格来说属于谚语,在广义的熟语范畴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不必严格拘泥于形式,俄语谚语汉译时可采用四字成语的形式,以求更准确地表达原谚语的意味。

Куй железо,пока горячо.(趁热打铁)

В чужой монастырь со своим уставом не ходят.(入乡随俗)

3.翻译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俄语谚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即翻译时要注意避免使用汉民族色彩过浓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一般不宜用汉语惯用的形象去生搬硬套俄语。例如:

Ум хорошо,два лучш.е(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人多智广)

У семи нянек и детя без глазу.(三个和尚没水吃;七个保姆,孩子没人管:人多不干活)

以上这些谚语的前一种翻译汉民族色彩太浓,应当避免,而后一种译法则更科学。

五、结语

通过学习和研究俄语谚语,我们不仅更深入地领会到了俄语语言的奥妙和精华,精练了修辞,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从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俄语语言国情知识,扩展了知识面,有助于提高俄语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参考文献:

[1]王畅.浅议俄罗斯谚语的来源[J].黑龙江教育学报,2006,(3).

俄语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应用参考 俄语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应用 摘要 动物谚语是千百年来在语言中凝练和沉淀的精华,通过生动的形象,恰当的比喻,引起丰富的联想,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并能引出比字面意义更深刻的意思,同时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风俗、习惯和社会历史经验。 关键词 谚语;动物;形象;渊源 .com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世界各族人民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关于动物类的词汇,在谚语中更是发挥着积极而又有效的作用。动物从古至今,国内国外,都不曾离开过人类的生产、生活,通过它的自然本性,人们借以利用来描写社会状况,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大量的艺术作品都有它们的身影。俄语谚语中动物词汇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更加深刻。例如,“волк”(狼),在俄罗斯民族心中是一种残忍,贪婪和狡猾的动物,于是就有一系列代表这一形象的谚语。“Волчьим слезам не верят”[1](狼的眼泪不可信),喻指不要轻信坏人的甜言蜜语或是可怜的话语。“Волка оятся в лес не хоит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引申义为:要想收获些什么,必定要承担某种风险。与狼形象相对应的动物经常是羊(овечий овца),在俄罗斯文化中它是软弱、愚昧的化身。“Волк в овечьей шкуре”[1](披着羊皮的狼),指阴险狡猾的伪君子。“Та не овца,что с волком пошла”(与狼为伍者,绝非善类),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俄语谚语众多,流传甚广,启迪和教育一代又一代人。从其来源看,比较复杂,不同方面,不同领域都有。 1 基督教经典著作《圣经》是俄语中动物谚语的重要来源 俄罗斯民族大部分人信奉宗教,因此有很多谚语来自于《圣经》。“козёл отпущения”指替罪羊。“Отелять овец от козлищ”[2]直译是区别绵羊和山羊,用来比喻区别有益的和有害的,分出好坏之意,使谚语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大量动物词汇的谚语还有来自寓言、喜剧、诗篇、小说的文学作品,比如,“слона не заметить”(睁眼不见大象),就出自寓言大师克雷洛夫的《好奇者》,指那些只注意细枝末节的小事而忽略重大的、本质东西的人。类似于汉语中的'“见树不见林”“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民间故事、童话传奇也是俄语动物谚语的丰富源泉。“по щучьему веленью”(按照梭鱼的吩咐),会出现奇迹,这一类是人民自己创造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丰富了民间艺术宝库。 2 按国别俄语中动物谚语可分为两大类 2.1 来自俄罗斯本国本土的动物谚语比如,“ёрная кошка проежала”译为感情破裂。在古代俄罗斯,人们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迷信的认为黑猫是不详之物,若遇到黑猫在人面前跑过去,很可能会有晦气的事情发生,或者会不顺心,或者能够惹起什么是非,尤其是在一对爱人或亲属之间本来感情很融洽,就因为“一只黑猫从他们中间跑过去了”,就会闹别扭,有矛盾。在俄罗斯民族传统中一直把母鸡看作是最愚蠢、最无用的动物。俄罗斯古老谚语中经常会出现关于“курица”(母鸡)这个词,“мокрая курица”[3](可怜虫),用来讽刺懦弱无能或没有气节的人;“слепая курица”(瞎母鸡),用来指责毫无见识,目光短浅的人;等等。 2.2 来自俄罗斯以外国家的动物谚语有些谚语源自希腊神话传说,例如,“Троянский конь”(特洛伊木马),也可翻译成木马计,是说对待敌人的东西,哪怕是敌人送来的“礼物”,也必须戒备警惕,以防阴谋诡计。也有些产生于欧洲,如“Ни рыа ,ни мясо”,这个谚语反映16世纪初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情况,直译是“非鱼非肉”,通常用以比喻那些没有明确肯定的个性和立场的人 ,偶尔也可以指某种不确定的食物,相似于汉语谚语“不三不四”“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之意。“Крокоиловыслёзы”(鳄鱼的眼泪),是一个广泛使用的国际性谚语,世界许多语言中都有,最早来自非洲,典出英国12世纪的文学著作。鳄鱼在吞食食物时,它那双蓝里带灰的眼睛里,还会挤出几滴假惺惺的眼泪,用以讽刺那些一面干着穷凶极恶的勾当,一面却假惺惺地装着慈悲为怀样子的人物。按其形象意义,相当于汉语中的“猫哭耗子假慈悲”“老虎头上挂佛珠”。 3 从形式与意义的角度将俄语中动物谚语分成两类 3.1 俄语中动物谚语,在汉语中也能找到相应的动物形象当然,这是从形式上来看。“С суконным рылом в калачный ря”(带着粗毛的拱嘴),不要拱到卖面包的摊子上,意指不要企图占据不适合自己的高位的那些人。类似于汉语中的谚语“不要癞蛤蟆想吃天鹅肉”。“рыло”(拱嘴、鼻嘴),在俄语中多指猪的鼻子部分,猪在俄罗斯文化中指下流坯子,不讲文明的人,行为卑鄙的人。又如俄语谚语“Посаи свинью за стол ,она и ноги на стол”[4](让猪就席),它就会把腿也放在桌子上,喻指得寸进尺,忘乎所以,举止不文明的人。在汉语中虽然猪的形象并不是很好,也有肮脏、愚蠢、懒惰的象征意义,可是在现代汉语中猪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人们赋予了“金猪”特殊的意味。曾经非常流行这样一种说法,2007年是60年不遇的“金猪年”,因此只要在这一年中出生的孩子是最好的,无论健康、智力或是成年后的命运都会受到庇护,因此许多还没有宝宝的青年人都争相掐指算着时间,准备在最佳时间迎接宝宝的出生。而“癞蛤蟆”这一词正巧与俄语中“猪”的形象意义相同,因此俄谚语中猪的形象,在汉语中用蛤蟆来表达。 3.2 俄谚语中没有出现动物的踪迹,却在翻译汉谚语中找到了它的形象“Дальше ехать некуа”(悬崖勒马),没有地方可走了。“Из окна всего света не оглянешъ”(从窗户里看不到整个世界),喻指管中窥豹,坐井观天。汉谚语中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而相应的俄语翻译是“Лучше позно, чем никога”(晚做总比不做好),这句话原是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罗马人民的历史》中的一句格言:Potius sero quam nunquam。由于李维的著作对欧洲历史文化都有重大的影响,这一格言为后世经常引用而逐渐成为一句通用的谚语。“Оним миром мазаны”(一路货色,一丘之貉),миро是基督教徒用的圣油,根据基督教的习惯,在举行某些宗教仪式时,参加的人都要涂上圣油。因此,这一个谚语最初表示“同一信仰的人”的意思,后来用于贬意,表示“具有相同缺点的人”。“貉”平时表现性情温顺,反映迟钝,但在捕捉小动物时,则反应灵敏,凶相毕露一种动物,在俄谚语中却没有出现。 动物谚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语言丰富的内涵,正确地理解俄语中动物谚语的形象色彩,有利于对语言的深入了解与应用,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芳来.俄汉谚语俗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彭在义.俄语成语释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现代俄汉双解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

关于瘦肉精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肉制品(meat products),是指用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调味制作的熟肉制成品或半成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肉制品的加工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浅析肉制品加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摘要】 据央视报道,双汇生产的部分冷鲜肉是用吃了瘦肉精的“健美猪”生产出来的,一时间轰动全国。该事件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双汇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本文从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五大要素着手,分析了双汇集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肉制品加工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 措施 ,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关键词】 双汇“健美猪”事件 肉制品加工企业 内部控制 瘦肉精问题分析

据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315特别行动报道,河南双汇集团下属子公司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冷鲜肉是用吃了瘦肉精的“健美猪”生产出来的,一时间轰动全国。双汇旗下产品在全国各地纷纷被迫下架、召回、查封甚至销毁,对国内消费者已经非常脆弱的食品安全信心,无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无论是指责日益挑剔、挑肥拣瘦的消费者,斥责见利忘义、道德缺失的不法养殖户、猪贩子,还是责怪无所作为、权力寻租的监管机构,最重要的还是双汇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漏洞。双汇集团在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在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方面均存在问题。

一、内部环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

内部环境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 文化 等。双汇内部环境控制失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要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双汇董事长万隆将双汇由资不抵债的小厂发展成行业霸主、纳税大户,双汇几乎成了冷鲜肉的代名词,品牌价值近150亿元,万隆也成了企业的精神领袖,创造了令人振奋的 “双汇模式”,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可以说其功不可没。万隆在双汇工作四十余年,在集团公司一把手岗位上担任职务也近三十年。由于其长期在一把手岗位任职,加上对双汇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公司内形成了绝对的权威,设立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都要听他个人的指挥,不自觉地都会按他的行为模式做事,容易搞一支笔、一言堂,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和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人管制度而不是制度管人的现象。

2、设立单一的质检部门存在的弊端。目前包括双汇在内的许多企业内部都设立了质检部门,专门负责质量检验工作,虽然便于集中管理,看起来也比较规范,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旦质检机构失职,谁又能对它监督呢?没有外部有效的再监管,只是自己监督自己,为了局部利益,很容易流于形式。没有广大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的直接参与,没有建立以行政监管为基础,以大众舆论监督为补充,以法律法规为后盾的立体式、多层次的质量监管体系,诸如“瘦肉精”类的有害物品仍可能死灰复燃。

3、没有建立有效的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人在某个岗位特别是诸如采购、质检等关键岗位上工作时间久后,就会积累很多资源,不仅容易受人情、关系的束缚,如滥用职权,出现管理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不当利益合法化的非正常现象,最终害国、害民、害己。而轮岗则可以规避因资源被个人垄断而对企业利益形成的潜在危险,有助于预防腐败。

4、企业文化“底板”不牢。温家宝在2011年4月14日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制度之母。”双汇“健美猪”事件的根源在于企业的核心部位――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不是生产规模、加工设备、生产技术这些“短板”,而是企业文化这个“底板”。双汇的失败与其说是 企业管理 失败,不如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失败。 “诚信立企、德行天下”是双汇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我们不能因为双汇出了瘦肉精问题,就说其倡导的诚信与德行的理念是错误的、虚伪的。然而这种文化理念在被认同上却是失败的,即便企业核心层是认同的和坚守的,但是其基层部门与干部职工却没有认同和坚守这种文化,更不要说深入人心。而不能得到广泛认同与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实质上就是一条好看的 标语 、明亮的招牌罢了。一个管理有效的企业,经营的理念与制度的执行不仅要靠自上而下的命令,更要靠文化理念认同下的自觉与自愿精神。上面提倡“诚信立企、德行天下”,下面的执行者却放任瘦肉精一路绿灯,由此可见,企业文化这个“底板”不牢,其他软硬件再先进完备,企业也会不堪一击。

5、双汇缺乏社会责任心。作为企业,必须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做合格的企业公民。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通过其提供的优质产品来实现的,提供优质产品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没有正确处理好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品牌,通俗地讲就是品质与牌子的结合体,品牌的正面是牌子,它的背面就是品质。一个企业要打造出长久不衰的品牌,就必须注重品质的锤炼。而一个变了质的牌子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不再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双汇作为全国驰名品牌,一味地追求的自身利益,忘记了诚信是企业的经营之本、立业之根,忘记了质量就是生命,打着18道检验的旗号销售瘦肉精猪肉,置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于不顾,完全丧失了起码的社会责任意识,无疑是鼠目寸光的自毁之举。马克思曾形象地说道: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利欲熏心,直接导致了这次重大食品质量事故的发生。唯利是图的代价,就是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最终带来的就是品牌的受损。

二、风险评估: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

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双汇风险评估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肉制品加工企业的检测指标存在偏差。双汇集团执行的“瘦肉率的高低最终决定生猪价格”的定价经营策略是导致“健美猪”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据了解,包括双汇在内的不少肉制品加工企业在收购生猪时,最为严厉、苛刻的指标并非瘦肉精或猪尿液检测,而是生产流程中一项叫瘦肉率的检测,它是最终生猪账款结算的主要依据。双汇为了自身的蝇头小利,片面强调瘦肉率的高低,没有评估其中所包含的巨大风险。

2、“杀猪不养猪”的经营发展策略存在问题。双汇“杀猪不养猪”是因为担心养猪风险高、资产投入大、疫病问题多、成本变动快、产出效益低。这样确实规避了养猪的风险,不过却陷入了食品安全的更大风险。据报道,目前双汇集团的自建养猪场一年出栏生猪约为30万头,而每年的生产则要消化3000万余头。也就是说,这家国内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每年肉类深加工所需的绝大多数生猪都来源于基地以外的各种养殖户,当然还包括散养户。而处于整个产业链上游的养殖环节,由于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小、散、乱的现象特别突出,由此导致在源头就埋下了食品安全的隐患。

双汇集团在短短的20多年里,年销售收入从不足1000万元发展至突破500亿元,可以说是与大量中小养猪户的低成本对接有着密切关系。“健美猪”事件发生后,双汇集团的冷鲜肉销售基本停止,连带着其他产品也大量滞销,每天销售额与以前同期相比减少1亿元左右,因瘦肉精事件累计损失将超过121亿元。据测算,建一座1万头的猪场需要投资1200万元,如果双汇集团把巨额损失早一点拿出来建猪场,1000万头的猪场都可以建起来了。

3、不重视质量监管。对瘦肉精的危害性及其产生的风险所带来后果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党的十七大 报告 指出:“健康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因此,对广大国人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千里之外的日本地震,而是食品安全问题。为了实现“十二五”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的目标,为了追求所谓的速度、规模和效益等指标和业绩,实现与外方协议的高增长从而能够为自己带来的高额奖励,双汇管理高层将经济利益置于消费者身体健康之上,忽视了对瘦肉精的检测和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结果一方面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企业也将面临产品超市下架、销售停滞、查封销毁、客户易帜、工厂停产、股票跌停、重组受阻、信誉大损的重创。双汇“健美猪”事件再次给中国食品企业敲响了警钟。

4、没有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发现瘦肉精的消息算不上一则“新”闻,每次曝光也就热热闹闹的争吵一番,事件过后一切还是按部就班,不久同类甚至同样的事件又死灰复燃。双汇“健美猪”事件发生之前,我国已经发生过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如2002年广州某饲料公司违规添加瘦肉精导致480多人中毒;2006年上海全市9个区300多人发生瘦肉精中毒现象;2009年广东商贩从湖南买入的问题猪肉导致70余人出现中毒症状;2010年广东省13人因食用含瘦肉精的蛇肉而中毒。其同行雨润食品2009年也发生过“瘦肉精门”。早在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将瘦肉精作为禁用药品,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实际上它就是添加剂中的“海洛因”。瘦肉精对于一个肉制品加工企业来说,应该是最显而易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然而,就是一个本应得到“非一般重视”的问题,却把号称有“18道检验”的双汇击倒了。作为年销售额超过500亿元的超大型企业,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没有引起高度警惕,没有真正意识到肉制品加工行业既是朝阳产业又是高风险产业,从而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质量监管,防微杜渐。

三、控制活动: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双汇控制活动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实行有效监控,容易造成监控盲区。包括双汇在内的众多肉制品加工企业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的是单位内部职工,而养猪户、猪贩子是“外人”,没有必要也无法将其纳入到内部控制的管辖范围内。这种错误认识使养猪户、猪贩子游离于本单位可控范围之外,无法做到对其日常养殖贩运进行有效监控,造成监控的空白死角,让不法养猪户、猪贩子有机可乘。事实上,农业产业化“公司+农户”模式是最容易在农户方面出现问题的。另外,现代化的肉制品加工企业,规模大,节奏快,而农户是分散的,他们之间的结合必须要把握好中间的交易环节――猪贩子。猪贩子如果与养殖户及公司采购员、质检员相互勾结,进行暗箱操作,就容易存在质量隐患。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双汇集团发展壮大后考虑的是如何给投资者回报,如何整体上市,没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调整、补充和完善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缺乏 对子 公司的有效监控。

近年来大家可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中国企业发展壮大后,更多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上市改制、配股圈钱、整体上市、走向国际等等,而鲜有企业会在企业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上继续下功夫。随着双汇集团实力的不断增强,其规模不断扩大,子公司不断增多,却没有建立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使有也只是摆设,没有将其有效地进行贯彻落实,特别是缺乏对子公司的有效监控,最终导致“健美猪”事件的发生。

对于目前最能触动中国人敏感神经的食品安全问题,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对于品牌都是毁灭性打击。100吨猪肉只要有1吨出现问题,人们就会认为剩下的99吨全都有问题,这是中国广大消费者所习惯的一种推论思维。“健美猪”事件发生后,尽管双汇责令事发之地济源双汇停工检查,尽管双汇不停为其全国的经销商打气,尽管多个地方的双汇产品出示了检验合格证明,由于品牌的连带性,消费者已经将瘦肉精与整个双汇品牌划上了等号。

四、信息与沟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双汇信息与沟通不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收集传递迟缓,正常信息处理程序被过往 经验 和侥幸心理代替。双汇集团在2010年至2011年2月间已先后发现3起生猪添加瘦肉精的事情,但都没有引起集团公司足够的重视,直至央视315质检特别报告曝光事发,招致消费者的严重不满和口诛笔伐。如果没有媒体的揭露,双汇“健美猪”不知道还要毒害到何时。上述事件的处理过程表明,双汇集团已经发现存在瘦肉精问题时,并不是积极主动地收集、处理和传递相关信息,尤其是没有第一时间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情况,没有积极主动地向社会披露信息以承担责任,最后错过了最佳的改正时机,给无数消费者带来痛苦的同时,自己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采取推卸责任、回避问题的消极态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式不妥当。面对“健美猪”走上自己的生产线,双汇集团只是发表声明,蜻蜓点水式地承认给消费者带来的是困扰而不是伤害, 反思 不深刻、道歉不真诚、措施不到位。在随后的全国供应商视频会议上,双汇集团将养殖户当作自己的替罪羊,跟当年三鹿高层将责任推给“奶牛”一样,双汇集团高层又想将责任推给不能说话的“瘦猪”。还将责任推给国家抽检标准漏洞,并且宣称自己的产品经得起检验。更有甚者在后来的万人大会上,并不是忙着给他们的消费者一个说法,却忙于计算自己的损失。由此可见,双汇集团出了质量问题不去主动自省、自责、自强,不是与受害者进行有效地沟通,而是推卸责任。作为一家知名企业,在事发后如此缺乏担当,无论之前的牌子有多响、资产有多高,最终将自己扳倒自己。

品牌的塑造,不仅在于质量的把握,更在于出事之后的认错态度。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的企业,往往能安全渡过难关;只有真诚地道歉、及时地弥补、积极地查处、主动地改进,才能及时挽回企业的形象;也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同情和理解,重新找回公众的信任和尊重。双汇集团如果不能从“健美猪”事件中认真反思,吸取教训,不能正视自己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不能加强质量监管,仍然只是徒有其表,那么今后的发展之路将布满荆棘。

五、内部监督: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双汇内部监督失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对生猪采购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消费者挑肥拣瘦的偏好让肉制品加工企业愿意为瘦肉型生猪开出高价,但其前提是收购健康猪而不是“健美猪”。双汇的采购人员明知自己收购的是吃了瘦肉精的生猪,仍存在侥幸心理,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与不法分子沆瀣一气,在利益的驱动下不但不制止添加瘦肉精的不法行为,反而高价收购“健美猪”,给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隐患,违背了“坚持诚信经营,恪守企业道德”的承诺。

在行政监管存在漏洞的情况下,利益诱惑使得一条由瘦肉精串起的黑色生猪链就此诞生:肉制品加工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猪贩子为了满足肉制品加工企业的需求、养猪户为了满足猪贩子的要求,添加瘦肉精成了很自然的选择。猪肉市场各环节都可以从“瘦肉精”猪肉中获利,相比之下,消费者最终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却买回了安全隐患。

2、双汇集团管理严重失控,违背了“把好原料关口,保证产品安全”的承诺。作为采购的后续环节,生猪的验收是企业的重要风险控制点,但双汇的质检员却没有把好这道进厂关。质检员质量安全意识差,生猪检验只核对有号称通行证的三大检验检疫证明手续,别说是检查瘦肉精,就是普通的猪尿检也不做,生猪检验如同走过场,内部检验成了摆设。“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仅是 口号 ,只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没有记在心里,更没有付诸行动。即使检查,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只检测瘦肉精中最普遍的一种――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只是偶尔检测,因为其检测成本高,其他五种则根本不检测。事发后双汇集团在其官方网站首次对外发布的多份检测报告也均显示只对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合格,而对另一种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没有提及。在不法养猪户中,使用这两种瘦肉精的比例是差不多的,其他五种是否使用,根本就不知道。结果,18道检验道道落空,18个放心个个让人怀疑,并不难检验出来的瘦肉精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其产品中。

3、通过ISO9001、ISO14001和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没有进行制度的落实工作。诸如“双汇”这样的知名公司,通过各种管理体系的认证并不奇怪,企业对于产品质量标准的文档也必然齐备。但是执行力的缺失使一切质量认证成为一纸空文。众所周知,认证是一回事,有效执行则是另一回事。以HACCP质量管理体系为例,它是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危害的一种系统 方法 ,是一个十分严密的检测体系。如果双汇集团能够严格认真地按照HACCP程序、步骤进行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绝对不会酿成最后的滔天大罪。实际上他们却将通过类似认证当作一种形象工程,至于相关的程序文件认证后往往束之高阁,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极少发挥作用,以致于“18道检验”成了摆设和口号。

的确,这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疮疤既然已被揭开,双汇当务之急是痛定思痛,以此次“刻骨铭心的教训”为鉴,摆正心态,直面现实,查找原因,积极应对,真正重视食品安全,狠抓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重塑双汇品牌形象,真正做到把好质量关,才能挽回影响,才能重新获得信任和认可。食品同行也要扪心自问,自查自纠,消除隐患,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菜篮”。惟其如此,才不会重蹈双汇集团的覆辙,食品安全事件才不会重演。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Z].2009-07-01.

[2] 何惠娟、杨国臣: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控制[J].时代经贸,2008(12).

[3]双汇使用含瘦肉精猪肉[EB/OL].

[4] 黄会英、王金栋:从三鹿事件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2010(7).

[5] 王芳:基于三鹿事件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J].会计之友,2009(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肉制品的加工技术论文

自“315”当日被央视曝光之后,“双汇瘦肉精事件”仍在持续推进之中。虽然双汇集团先是道歉,再是内部问责;政府也已迅速介入,若干责任人也得到初步处理……但舆论之反应仍然无法得以消解;甚至很多细节走向,格外惹人忧虑。 种种迹象表明,双汇瘦肉精事件正在成为继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严重冲击公众食品消费信心的又一起标志性事件。但有标本意义是一回事儿,能否被“处理成”堪被检验的样本,则是另一回事儿。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在监管制度上刮骨疗伤;如果只是就事论事地对付一下,就能蒙混过关一切如常,那么,沸沸扬扬的双汇瘦肉精事件,除了在民众早已脆弱的伤口上撒一把盐,实在看不出更多的益处。 我们本期待,瘦肉精事件能成为全面反省检验制度的标本。双汇号称有着18道检验程序,但是,18道程序外加一个独立监督部门,却管不住一头猪,这些执行国家有关检验的硬性规定不力、以“抽查”取代“普查”的日常漏洞,不该像“三鹿警醒免检制度”那样被深刻地反省吗?遗憾的是,央视记者回访发现,“瘦肉精”更新换代了;而双汇自己也宣布“检测合格”了。可问题是,按照要求,日常检测是以盐酸克伦特罗为主,同时兼顾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的抽检,但双汇提供的委托检测结果,却只针对盐酸克伦特罗。在这样的“证据”面前,让大家如何相信济源瘦肉精只是“偶然的特例”,而不是“行业的普遍”?怎样分辨是“危机公关”还是“诚恳面对”? 我们本期待,事件问责能成为严厉处理渎职公职人员的样本。现在,的确看到28人受到处理。怎么处理了呢?开除公职6人,免职9人,停职11人,警告2人。相比于以往的金蝉脱壳,诚然不易,但相比于2002年农业部就明确禁止使用 “瘦肉精”,相比于2006年就被曝光却在今日再度曝光,相比于消费者受到的伤害,对失职渎职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只是 “职务”上的处分、而不触及刑责的处罚,是否会被民众理解为“严肃的处理”呢? 我们本期待,事件问责能成为司法迅速介入食品安全事件的样本。昨天有媒体呼吁司法该迅速介入了。实际上,对司法介入的呼唤,未尝不是对抬高作恶者违法成本的呼唤,这是所谓 “严刑峻法”管食品安全的共同认知。现实施法律中,也有很多针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造成严重后果等行为严厉打击的法律依据。正如大家所看到的,现在只看到农业、商务、质检等部门在调查,还看不到司法介入的精准打击。三鹿事件的司法介入是一点点逼出来的,有此经验,双汇应早早享受类似“待遇”。 我们本期待,双汇瘦肉精事件能在三鹿之后,成为警示社会的样本。三鹿之后,乳业得到改观,但肉制品行业的双汇却冒了出来,如果漠视生产质量的 “自由”得不到转变的话,如果安全始终不能成为决定企业生死的“天条”的话,那么,“前毒后继”的事情将会数不胜数。从这个层面来说,双汇为其不诚信生产、不严管生产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没道理委屈。 食品安全问题要由“乱象”走向“大治”,注定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但越是复杂的现实,越需要用具体的行动显示决心、表明态度。希望在双汇事件平息之后,给人留下的,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印象;它能成为整治食品安全问题的样本,而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标本,留给民众一声叹息

【摘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的生存和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民族的素质与兴衰,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还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声誉,近些年来倍受世人的关注,是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这个问题尚未能够引起许多国家及部门的重视[1]。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食品贸易的全球化、都市化、新的食品生产、利用,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使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食物中毒时有发生,新的食源性病原体感染不断出现。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都严重地损害人类的健康,也给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此,食源性疾病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关键词】 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控制对策 人们为了除虫,大量使用剧毒农药喷洒蔬菜、水果;为了提高瘦肉产量,盲目使用违禁激素(瘦肉精)喂猪;为了增白面粉,随便使用吊白块;为了钱,将稻草沤水兑色勾盐当酱油出售等等[2];真是举不胜举。随着时代的改革变化,食品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普及和食品贸易国际化,全球不断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如比利时“二恶英事件”、英国“疯牛病”、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以及我国暴光的阜阳劣质奶粉、霉变毒米、苏丹红事件等,都使食品安全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也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警钟[2]。这一切也清楚地表明,食源性疾病不会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减少或消失。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都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依然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因此,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已刻不容缓。 1 食源性疾病的现状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致病因子而导致的感染或中毒。大多数食源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蠕虫和真菌引起的。流行病学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0年间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有严重暴发流行。据报道,发达国家每年大约有30%的人患食源性疾病。美国每年约有7600万人发生食源性疾病,其中约5000人死亡。欧洲一些国家的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增高到5倍。尽管现在还没有关于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系统性报道,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可能更严重。这些国家食源性疾病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霍乱、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沙门菌感染等,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世界卫生组织 (WHO)统计报告表明,全球因食物污染而致病者已达数亿人,每年约有几亿腹泻病例,导致约3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约70%是因生物性污染的食品所致。在发展中国家,估计每年腹泻及其相关疾病有2.7亿病例,导致24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2]。由于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报告制度(即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其中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最完善,资料报告最多最完整),且漏报率相当高,发达国家的漏报率高达90%,发展中国家在95%以上。所以很难准确估计全球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据WHO报告,食源性疾病的实际病例数要比报告的病例数多300~500倍,报告的发病率不到实际发病率的10%。因此,所得到的报告病例数仅是“冰山一角”。 我国虽有较健全的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但还没有健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故难以估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据卫生部统计,近几年我国食物中毒例数、人数、死亡人数有较大上升,专家估计,每年食物中毒例数至少20~40万人,但统计报告的约2~4万,尚不到实际1/10,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2]。2002年,卫生部共接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28起,7127人中毒,死亡138人;2003年重大食物中毒事件379起, 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与2002年比较,分别增加了196.7%、80.7%、134.1%。尽管各级卫生部门在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产销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整体上看,各种生物性和化学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控制,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仍非常艰巨。食源性疾病不但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而且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美国每年约有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病例,造成的经济负担高达1,100 亿元。澳大利亚估计每年因食源性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达26亿澳元。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约有2,366,000例病人,每年的医疗费和损失约为3~7亿英镑。1986年引起全球恐慌的“疯牛病”,共宰杀1100多万头病牛,经济损失达数百亿英镑。1996年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事件,约 9000多人中毒,经济损失惨重。近几年我国在这方面也造成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和严重影响了食品企业的声誉。2 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2.1 环境变化 由于开放改革,大量农村人口无计划地向城市地区流动,导致城市人口拥挤,居住条件变差,饮用水供应和废弃物处理都处于重大压力之下,增加了食源性病原体传播的机会。人口不断增长,农用化学物质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水体中有机物污染,重金属在农畜水产品中富集,使污染加重(如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兽药残留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目前,我国有850条河、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个程度严重。这些有毒化学物质可进入人类的食物链,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而损害人体健康,降低人体抗病力。2000年农业部对14个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的2110个样品检测,结果蔬菜中重金属超标的占23%;种植业与养殖业造成源头污染,我国每年氮肥用量2500万t,农药130万t,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3倍和2倍。二恶英污染又是一个环境污染主要案例(焚烧废弃物、汽车尾气)直接或间接污染肉、乳及水产,使致癌致畸,直接致死量为砒霜的900倍[2]。2.2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问题 超量使用、滥用添加剂或非法添加物;生产工艺流程未能严格执行,微生物杀灭不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微生物引起腐败;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如转基因辐射食品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这些均可明显增高食源性疾病的危险性。2.3 社会因素 贫穷和落后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贫穷曾经被称作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贫困导致食品生产设备简陋,知识落后,可影响食品良好卫生规范的实施。虽然食源性疾病在富裕和贫穷这两种人群中均有流行,但富裕阶层的人一般患长期存在的轻微疾病较多,而贫穷人群发生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较多,如婴儿腹泻、霍乱、伤寒、甲肝等疾病,且死亡率较高。2.4 生活方式的改变 生活方式与食源性疾病关系密切。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对快餐的需求量增大,在外就餐机会增多,就餐注重口味,以鲜为快,喜吃生食 (如喜欢食刺参,生食贝类和鱼虾等),另外,一些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也不完备,食品制作不规范,这些因素都增高了食品污染病原体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危险。现已确定,许多鲜果和蔬菜都是大肠杆菌O157:H7和单核细胞增生性利斯特菌的载体,这两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是近10年发现的最严重的食源性疾病之一。2.5 其他因素 除上述这些因素外,尚有许多因素与食源性疾病流行有关,如食品贸易国际化可引起食源性疾病跨国传播;病原微生物适应性改变(沙门菌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等);新食源性病原体不断出现,近20年先后发现数十种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新病原体,如弯曲杆菌、大肠杆菌0157:H7和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沙门氏菌抗药菌株、环孢子虫(Cyclospera)、圆孢子(Cyclosporidium)、朊病毒等;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因此,食品安全还将面临新的挑战。

【食品与营养科学】说了这么一句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方便化,多样化,营养化,风味化和高级化,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就离不开食品添加剂。论文这件事儿,是得你自己好好思考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