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与震撼世界葬礼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震撼世界葬礼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招魂、送魂仪式 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停 尸 仪 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但是这样的的沐浴更衣,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式。比如:佤族在为去世的老人穿寿衣的时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时所穿的衣服之外,还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过来穿的新衣服。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在民族传统的观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旧衣服脱掉,这样方便死者的灵魂回来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他们把后来加上去的新衣服反过来穿,是为了让死者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单数和双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与死、阴与阳交接的人生"换届"中,举行的最后一次换装仪式。这种被称为"反饰"的习俗,是为了改变死者寿衣的穿着式样,使他的灵魂没有办法停留在阳间。同时也有通过反正颠倒来暗喻阴阳两界的意思,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阴阳两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颠倒过来的。寿衣已经成为人们的灵魂观念中灵魂的一个代码了。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清洗尸体所用的水一般都是买来的,俗称为"买水"。它本身是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仪式,就是把"阳水"变成"阴水"的一个转换仪式。买水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这种钱只有在阴间才有价值,只能由灵魂享用,而在人间的话只是废纸一叠。"买水"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引魂"。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果死者生前做过屠夫,那么他临死之前,家里人要用一块大红布,把他的手包起来,伪装成被斩断的样子,据说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在阴间被他宰杀的牲畜咬他的手。同时,家里人还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这叫做"含口钱"。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给死人烧纸锭、锡箔之类的信物,就是"烧落地纸"。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饭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报丧方式。在广西一带的地区,按照旧规矩,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这叫做"报丧炮",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也有的地区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还有的地方,报丧的人到亲友家门不能径自入内,必须要等在门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们拿一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丧。这样做是为了辟邪。也有地方报丧俗规非常严格,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当外婆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布"。在东北一带,是用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的。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和地。并且他们用死者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纸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死了人,死者的寿数,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旧时有些广东地区的人常常骂那些行色匆匆赶路的人是"报死",因为根据当地的报丧的习俗,报丧的人必须来去急速,不进人家的大门,只能在门外高声地喊叫,报过丧之后,讨一口水漱口,来驱除不详,然后就马上回去。在江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报丧的人带着一把伞去,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来表示凶信。主人便要请报丧的人吃点心。然后,问清楚入殓的日期。最后,把报丧人用过的碗扔到门外,来表示驱邪避祸。在外地的亲人如果收到一封"焦头信"(信封的一角被烧焦),就可以知道这是报丧信。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属身穿孝服,准备好菜肴酒饭等在门外,烧一些银锭、草鞋等,这叫做"送无常"。"无常",就是民间传说的勾魂的鬼。说是"无常"吃了菜肴酒饭,拿了银锭花费,又有草鞋可穿,就不会来打扰死者了。旧时北京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某日接三,某日唪经。"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类的文字。而中国少数民族的报丧习俗更是别具特色。比如,云南一带的怒族用吹"竹号"来报丧。竹号的数目根据死者的年龄、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只吹一个,有儿有女的吹两个,头人吹三个,巫师吹四个。在中甸、维西一带,不少民族用吹牛角来报丧,也有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吹海螺。景颇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瑶族等少数民族用放枪来报丧,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话则敲锣。在景颇族中放枪的数目还有严格的规定,死者是男性的话放偶数,死者是女性的话鸣奇数。有关学者认为前两种可能是属于早期的报丧形式,而后两种则是属于后期的现象。在贵州省、北盘江流域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报丧更具有特色。他们的报丧仪式是丧家请来邻寨的青年,两人一组,手里拄着拐棍,到所有的亲友家去报丧。当人们见到这样的人进寨,就知道是报丧的人了。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招魂、送魂仪式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招魂仪式的举行,必须选择一个相当的日子。到了那天,丧家就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有的地方亲属还要登上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来。据说,这是满族等游牧民族的遗风,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帐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来吊唁,帮助料理丧事。后来这成了满族人普遍的丧俗。在史料的记载中,招魂的仪式起源非常早。周代的一些文献中就说,死者亲属要从前方升屋去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就呼名呼字,连呼三声,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于衣,然后从屋的后面下来,把衣服敷在死者的身上,这件衣服又叫做"腹衣服"。这件"衣服"被人所穿着,染上了人的肌肤香泽,有着"肉体"和"气息"的双重联系;魂魄也许会被它所吸引,依着熟悉的味道或形状而归附回来。据说过去的傣族,几乎家家都准备着叫魂的"魂箩",招魂的时候,就把死者生前的衣服装在竹箩里,放上白米和白线,表示要把灵魂提回来。到了近代,人们主要用大幡来作为招魂的工具。幡旗迎风飘飘,取其缠绵的意思,魂魄就能够循着这飘扬的幡盖归来。大幡通常有三四丈高,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各不相同。像满族旗人的幡的颜色,是根据丧家和亡人所在的"旗"别来决定的,它的形式就像演传统戏时所举的大旗一样,中间挂着缎子绣的软片,绣着一条大龙。外边因为饰着彩球下垂,所以俗称叫"嘟噜幡"。有的幡的上面有荷叶宝盖,中间是红寸蟒的大宽飘带下垂,中间镶着绒腰,幡有一丈长。另外有从宝盖挂下的两个窄条,由幡杆高高地挑起,幡杆插在红漆架子的中央。另外,还有一种形式,幡的本身不是绣片,而是亡人的牌位,称为"官衔幡"。据说,招魂后死者的灵魂就依附于这块灵牌之上。幡的下座两边有穿杠的绳套。以便于出丧的时候由杠夫抬着,走在最前面导行。大幡一般立在二门的外面。死的如果是男人,立在门的左边;如果是女人,就立在门的右边。有的招魂仪式,是非常有职业特征的,比如渔民的招魂。他们有一套特殊的祭奠习俗。渔民不幸葬身大海之后,因为往往无法找寻回尸体,他的家属就用稻草人代尸,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在家里摆设起"灵堂"。同时,在村外的海边,要请道士为死者招魂。招魂要在夜间的潮水初涨时进行,死者的亲人到海边去叫喊,把失落在海里的"阴魂"喊回来,招进稻草人中,再进行安葬。这种招魂仪式,叫做"潮魂"。亲属要先在海边搭起一个小小的"蘸台",然后到了傍晚,就在帐篷里点起香烛,中间放着稻草人,身上贴着死者的生辰八字。等到晚上涨潮的时候,道士坐在"蘸台"上,敲响钟磬铙钹,嘴里念着咒语。这时候,"蘸台"前后就燃起一堆堆的篝火,有人手拿一杆带根的毛竹,顶梢上挂着箩筐,里面装一只雄鸡,面对大海,随着道士的咒语,不停地摇晃着毛竹。也有的由死者家属,披麻戴孝,提着有字的灯笼,高声呼叫死者的名字:"某某来呀!某某来呀!"声音非常凄凉。然后,由一个孩子或者亲属答应道:"来喽!来喽!"一呼一应,直到潮水涨平,才由道士引魂回家。到了第二天,亲属才把稻草人放进棺材,送到山上去安葬。人死亡后,灵魂当然就要离开肉体。但是茫茫的阴间,从哪里走呢?于是下一个程序就是由活着的人来给他"指路"。"指路"就是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灵世界里,亡灵的"回归"需要巫师的帮助和引导。首先,先上一条道,继续向前走去,就分出许多岔道,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别设的小道。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要渡过一条河,那里有许多白骨。在这种作法下,据说可以安全渡河。招魂和送魂仪式,表现了人们两种相互矛盾的民俗心态。一方面希望死者灵魂活转回来,另一方面则要告诉死者的灵魂迅速离开。 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带,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区女婿来操办"五七"而在临安和宁波等地方,则由女婿做"六七"。 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传说,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室,会见亲友。杭州人习惯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而苏州一带的地方,在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子女们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某某回来吧!"然后向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菜,设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饭",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后,丧家就请店事先用花纸扎一座住宅,门窗、厅堂、庭栏、井灶等十分齐全,给人观赏之后,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现在则把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一天,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因为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在中国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间还有一种"娱尸"的习俗。土家族在留置灵柩期间,每十二天举行一次隆重的守灵仪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丧家的房屋后,吹拉弹唱,跳丧舞,借以谈情说爱,选择对象。跳丧舞,又叫做"散忧祸"、"打丧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两千多年多年以前发明的一种民族舞蹈,后来土家族的子女们就一代一代地把跳丧舞传承了下来,流传至今。人死以后,尤其是长辈百年归天以后的第一个晚上,丧家就开始了这种跳丧舞的活动。被请的歌师傅一人击鼓领唱,还有两人帮和,边歌边舞,围着棺材一跳就是几个通宵。跳丧舞是要给死者家属减轻悲痛,解除忧闷,以达到哀而不悲,伤而不痛的目的。 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搭灵棚规模的大小,主要看丧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样,上边起一条脊。如果丧居有两层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将这两个院子都罩上,灵堂院子的棚顶高些,前院棚顶略低,使两个顶子浑然一体,后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后院高顶为"殿", 前院低顶为"卷"。所谓"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谓"卷",即棚顶全是活席,可以卷起来的意思。这种棚历来都用数层席箔里外包严,不见杉槁,不但美观,且不漏水。从外观上看,宏伟壮丽,犹如宫殿,使人望之,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除了主棚外,还必须有许多用途不等,名称不同的棚,规模大小不一。由于在这期间,吊唁的亲友多,而且时间都比较集中,上祭恐怕发生拥挤,甚至排不上号。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数座祭棚,凡远亲、朋友来吊唁的,就被知宾引到这种棚里上祭。还有的棚是用来摆官座,让来宾们休息、喝茶、用饭的。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这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在浙江一带,丧家要在大门口设置一口"报丧鼓"。吊唁的人一进门就击鼓二下,亲属听见鼓声就嚎哭迎接。来吊唁的人向死者遗像行礼哀悼,然后垂泪痛哭。有的地方就只在灵案上放一个铜磬,由一个人专门负责敲击,隔一会而敲一记,说是铜磬响一声,黄泉路上就光亮一闪,灵魂可借着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连连敲,不然死者亡魂就会匆匆踉跄。灵堂上女眷们悲泣哭声,洋溢着整个灵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来吊唁者都要在哀乐声中向死者跪拜。俗称"先死为大",故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有的地方把吊唁称为"拜祭",一般亲友所送祭礼是香、烛、鞭炮、纸钱、利布,而女婿家和娘家亲属除了香、纸外,必须备猪头、鹅为祭礼,当送祭礼前来吊唁的人到来时,有些还哭唱出来生前与死者的友好关系,嘱咐亡魂应保佑他如何等等。煮熟的猪头、鹅两样为一幅,到时一副供奉灵前,然后从上辈到小辈按顺序拜祭。死者的子孙全体跪于灵前,拜吊痛哭。而宁波一带的吊唁礼仪则别具一格,而且祭品也别有一番风趣。灵前摆上由火腿制成的琵琶琴,用熟猪头作头,熟猪肺和猪肝作身,制成的姜太公,饰着彩带的白鲞,用熟猪肚制成的白象,煮熟的鸡制作成的凤凰,悲悲切切的灵案上如一台小小的食品工艺博览,是家眷对亡灵的一番心意和良好的祝愿。吊唁开始,爆仗齐鸣,礼仪程序非常有讲究,吊祭的人都穿着素服,以亲疏尊卑为顺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后祭,一律跪拜行礼,长者在前,晚辈在后,专门设一赞礼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东面。另外设一个赞礼生立在西面。最后,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主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入敛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小敛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门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在民间的习俗里,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人们的做法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又忌讳用皮毛制作。兽皮,虽然是难得的贵物,但是对于已经死去的人没有益处,留下来对生者倒还可以有用。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兽皮做被子的话,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从"全尸"考虑的,说是恐怕人尸与兽革混杂一处而不能辨别。殓衣还不能用带"洋"字的布料,殓衣是给去世的人穿的,带洋字的布料会使殓衣带有"阳"的意思,对于在阴间的死者不好。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在泉州一带的地方,丧家要把家里的鸡狗之类的动物捆绑起来。因为民间以为猫或其他动物靠近尸体,会诈尸。尸体会跳起来,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东西不放。这些传说,实属迷信,无非是要利用这一禁忌,提醒孝眷谨慎看守尸体、灵柩、精心尽孝,不得轻待死去的人。,"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寿木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朱红色,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板则是求寿之意。在七星板上铺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俗叫铺金,褥子上锈海上江牙、八仙过海等图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丧家流行用的陀罗经被、如意寿枕等物,都寄托了这种意思。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间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多是让亡人左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金元宝;右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银元宝或银#子;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或当时社会上通用的硬币,如大铜子、小钢板之类。最不济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手绢。所以,历代的陵墓都有过盗掘的现象。尤其是帝王陵墓,随葬品大都是希世珍品,更引来无数觊觎者。为了保证亡人能够落个尸首完整,据说,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都应殓入棺内。比如老年时,脱落的牙齿,以及小殓沐浴时所剪下来的指甲。这时,家属必须把它们放入棺内。还有,过去有太监因为"净身"而割下来的生殖器,也要在这时候放入棺内,说是"来生要脱生个整身子"。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入殓后,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两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第一等叫"斩榱",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榱"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下缝,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榱。对"榱"的解释,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榱。次重孝服叫做"齐榱",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榱"的礼制。孙子孝帽子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孙子媳妇带三花包头,插一小红福字。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孙女用长孝带子在头上围一宽榱,结于头后,余头下垂脊背,头上亦插一小红福字。孙子、孙女的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一块,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

中国要火化的 中国请自己所有的亲戚去痛苦一场国外不需要 而国外不一样

For today's Christian, the origin of Christmas is, and should be,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as recorded in the Bible. Nothing more and nothing less. However, most of what we witness on December 25th each year has absolutely nothing to do with that blessed day, which probably occurred in late summer or early fall about 2,000 years ago. In fact, most of 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Christmas actually pre-date the birth of Jesus, and many of them are downright deceptive in their meaning and origin. Anyway, who cares when Christ was born? Christmas Day,the 25th of December,is the biggest festival(节日)celebrated in the Christian countries of the world.Although everyone enjoys Christmas Day,it is particularly enjoyed by children,who get very excited because of the presents they know they are going to receive.Small children believe that their presents are brought by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 is a kind of old man who,the children are told,lives at the North Pole.He travels through the sky on a sleigh(雪撬) which is pulled by reindeers(驯鹿) and loaded with(装满) presents.Stopping on the roof of houses,he enters by climbing the chimney(烟囱).When small children go to bed on Christmas Eve,they hang a stocking at the end of their beds.Their parents warn them not to try to look at Father Christmas,or he will not leave them anything.When they wake,they find their stockings filled with presents.Children are very excited on Christmas morning and always wake up early. Christmas is also a family celebration.As any members of the family as possible gather to eat,play party games and watch the special Christmas programmes on TV. Christmas The Feast of Christmas It is not easy to pin-point the origins of the Christmas feast, today the more important feast of the Christmas season in most western Christian churches. One can only say for certain that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was being celebrated in Rome by the year 336 A.D.; afterwards the feast was celebrated in other Christian churches throughout the world. Why it was celebrated on December 25th is another question. No date for the birth of Jesus can be found in the New Testament, which is concerned more with the question "Who is Jesus?" than the date of his birth. Early Christian speculation about his birth date was influenced by the symbolism of the changing seasons, then popular in religious thought, which paid careful attention to the equinoxes and solstices of the sun. Christian scholars speculated that Jesus was conceived at the spring equinox (March 25th) and therefore was born on December 25th, the date of the winter solstice. In man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es, March 25th is still the Feast of the Annunciation, when the Angel Gabriel announced to Mary that she was to be the mother of Jesus. Possible impluse for the feast of Christmas may have came too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agan feast of the "Unconquered Sun-God" by the Emperor Aurelian in 274 A.D. to be celebrated on December 25, the day of the winter solstice in Rome and throughout the empire. In response, Christians could celebrate the feast of the "Sun of righteousness" (Malachi 4,2), Jesus Christ, who called himself " the light of the world." Father Christmas It is said that in the year of 300 AD, there was a kind old man and his name was Saint Nicholas. He was always ready to help the poor and often gave presents to them. Today, Father Christmas is an imaginary figure, but nearly all young children believe in him. They think he is a happy old man with a long white beard and a long red robe. On the night of the twenty-fourth of December every year, Father Christmas from some cold northern land comes down the chimney of the fireplace to put presents by the beds of children or to fill their stockings. So when children go to bed that night, they hang up their stockings, and on Christmas morning they wake to find them full of presents. Of course, it's really their parents who fill the stockings. Another name for Father Christmas is Santa Claus.||:此外的书籍有《从日常生活禁忌语看中西文化差异》论文文献综述,需要杜学增的《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 唐纳的《西方禁忌大观》,郁龙余的《中西文化异同论》。【采纳后赞一下!】

与冬季的葬礼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1. 华人风俗 传统华人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1.1 江汉平原:红白喜事一样锣鼓 江汉平原上人们娶亲一般是又吹喇叭又打锣鼓,为死人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但潜江浩口镇一带风俗特殊,不管是娶亲还是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 传说,从前潜江有个县太爷是有名的色鬼,一听见娶亲的喇叭响,就吩咐手下人把新娘子拖进县衙过一夜,许多青年男女与之抗争丢了性命。 有一位穷秀才娶媳妇前灵机一动,用送葬鼓乐迎亲,即娶亲时只请打锣鼓的、放鞭炮的,不请吹喇叭的。果然,穷秀才平安地娶回了媳妇,县太爷却全然不知。 后来人们就学着穷秀才的样子娶亲,时间长了逐渐成为风俗传承到今。现潜江一带依然娶亲时不吹喇叭。 1.2 荆州:阎王请喝忘魂汤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荆州各县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松滋县有这样一个习俗: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请健壮男子手执刀剑,围坐在病床前,还在床上罩上渔网,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却刻在门外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人们还要请僧道“开路”,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目的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 仙桃地区还有这样一个风俗,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 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1.3 鄂东北黄冈:夫亡丧妻哭姐妹 鄂东北黄冈有一个奇特的风俗,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 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事?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 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 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1.4 满梅:将逝世者捆在椅子上 在满梅有一个奇特的风俗,即人死后要把尸体扶到椅子上坐着,还要用一根绳子捆起来,死者面前再放一张小方桌。 为什么有这样的习俗呢? 据说从前有一个媳妇常虐待婆婆,婆婆年纪老了只好忍气吞声。 不久,婆婆死了,尸体被放在椅上坐着,亲戚朋友都来吊丧,媳妇也到椅前哭几声应景。不料婆婆阴魂不散,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把媳妇死死抱住,人们怎么也掰不开。 媳妇知道婆婆死也记住了自己的不孝,只好当着众多乡亲面,将自己如何虐待婆婆之事一一讲出。大家都跪下为媳妇求情,婆婆这才把手慢慢松开坐到椅子上。 后来人们怕再有这样的事发生,就把死人捆在椅子上,面前还放一张桌子挡住,这样死人也就跳不起来了。 1.5 土家人:欢喜跳丧送亡人 跳丧是土家人特有的丧葬习俗,又叫“散忧祸”、“撒尔活”。这种在亡灵前跳一夜丧鼓舞的习俗,据说是由巴人传下来的。 在土家山寨,不论哪家死了老人,乡邻们都不顾劳累从各家赶来,为亡人跳一夜“撒尔活”。长阳就有这样的歌谣:“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管是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丧鼓送人情。”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地准备好姻酒,腾出跳丧的场子,将亡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在棺材的左前方放一个自制的大牛皮鼓。 随着门外“嗵、嗵、嗵”三声铳炮响起,一班班男女老少涌进堂屋,他们在棺材前的空地上互相邀约,踩着鼓点边歌边舞。他们的头、手、肩、腰、臂、脚上下一齐协调动作,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他们时而相互击掌;时而绕背穿肘;时而扭肩擦背;时而嘴唇触地衔物,说是“燕子含泥”;时而蹲下踮脚打旋;时而相互嬉戏;时而沉默;时而呼啸唱和。是欢乐还是悲哀,难以说清。不过土家人有这样一个习惯: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 1.6 武汉:清明扫墓奇观 每当清明前后,一向冷清寂静的石门峰、扁担山、九峰等公墓区顿时热闹起来。车声、鞭炮声、哭声、嬉笑声以及小商贩叫卖香烛、纸线、食品的吆喝声遍于四野。只见满山烟雾缭绕、火光点点,从山脚到山顶布满了人群,形成了武汉地区独特的祭扫习俗景观。 武汉人最看重的是庙祭和山头祭。从前富裕人家要烧91斤纸钱,表示对死者“九死一生还”的寄托,还要点9柱香、9支红烛,供奉的食物由必须有肉包子和香饼,以使死者在生还转世步出阴间时免受恶狗的缠噬。 当然,这些老规矩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了,但武汉人还是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只是在形式上加以变异。如扫墓时携同家人和朋友踏青,祭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吃一笼酒菜或面包冷饮,然后春游踏青,边聊边挖野菜,据说这种野菜吃后可使人避邪防病。有的人家并无家人坟冢,但也随扫墓人流来到郊外,选择一环境优雅之处,用树枝就地划一圆圈,权当祖宗之墓烧纸焚香,然后席地而坐野餐,最后踏青于郊野。这样的人家是以祭扫为次,郊游为主。 葬礼习俗:殓期 殓期指的是人死后至入棺这个阶段。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德之本。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对以孝著称的门徒曾子说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但自古以来,衡量“孝”的普遍标准,主要是看其对父母“生养死葬”的态度,因此丧葬仪礼一开始,其孝亲的特色就十分显著。 泉俗凡己50岁或做“公(爷爷)妈(奶奶)辈”者,在病危临终之际,均要“上厅边”,即让其卧于本家或祖厝厅堂边由四块床板临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儿孙,媳妇都守候在旁送终。死者即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更换寿衣,穿上鞋袜,动作要快,如迟至断气后,有“死者得不到”之嫌。死者寿终正寝后,当即用其被单复盖躯体与面部,亲眷围尸恸哭,治丧即告开始。 孝男出门,自池旁、埂边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块,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于尸体脚端处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为安”,并置米饭一碗,上插竹筷一双,称“脚尾饭”,或叫“辞生饭”。亲眷要不断地续香,焚烧冥纸(说是阴间使用的纸币),为死者前往阴间准备足够的“盘缠”。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须点白烛一支或油灯一盏,要注意不使熄灭,称“点脚尾烛”。如再加上早在死者生前为备“百年”之后启用所“竖”之“生寿”(俗称“起大厝”),以及寿终之后“做功德”时所焚烧的纸糊大厝(内有纸糊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佣人、汽车等),可谓是对死者的衣、食、住、行诸方面都考虑到了,而且类似的做法,在整个丧葬仪礼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出现。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一块白布,或于原贴红联处覆盖白纸,让周围的人们都知道,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我国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联婚就成为加强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间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感情纽带。故《礼记.昏义》在记述婚姻的功能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合二姓之好”。但联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产生波折。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怀疑女儿在夫家受虐待而死于非命(有的也确为事实),就纠集人马前往亲家“吃人命”的事时有所闻。因此民间在为女性长辈举办丧事时,十分注意姻亲关系,并形成了一些相应的习俗,这在新编的《安溪县志. 风俗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收殓前,孝男年长者要手提小桶,领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门口,取水一碗进屋洗尸,余水倾倒门外,然后为死者举行“辞生祭”,即可入殓。入殓时,凡生肖五行与死者相克者,均应回避,以免犯“冲煞”,收殓后,孝男孝女需将死者生前所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俗称“送草”,或叫“送脚尾”。事毕,再由道士在室内外进行一些祓凶驱邪的仪式,俗称“收乌”(或于守灵结束进行)。 ttp:// 想了解的仔细就买本书看求采纳

那年冬天,在我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喧嚣的城镇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做一个孤魂野鬼,而不是像父亲期许的那样 在来年考上大学时,我再次不顾长途跋涉从繁华的城镇来到寂寞的九层楼,来看看我们曾经待过的地方,来看看你自我毁灭的地方,去你的坟头看看,好好的看看你……再一次好好的看你 ——哪一块是你跳下去的地方呢?枯叶与荒草占据了那片曾经的热土,它们把我挡在了外面,我想走过去细细的观看、琢磨、沉思,但都被拒之。一种黯然的心情油然而生,这就是我曾经最留恋的土地! 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远远地站着,看着,徒增忧伤。一种历久弥新的记忆一下子涌上心头。在这片满怀希望的土地上,我再也无法寻回往日的热情与勇气了,是说告别的时候了。 正值冬季最寒冷的日子的清晨,冒着袅袅青烟的火堆旁围着一群人,他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沉思,或者从当时的情景出发,可以猜想,他们是在悼念一位故友。 一位系粗大腰带、身披黑色皮袄的秃顶的老头拄着一根枯木棍,缓缓地走来,手中的棍子不断地探着前方的路,大家一见到他就露出久违的笑容,而这位老人泛着白眼谁也不看就走进了人群,有一十几岁小伙子扶着他坐了下来。 “娃,给爷买个打火机去。”他拿出一绺细长的纸片,紧接着从怀中摸出一包盛旱烟末的袋子,用黝黑、细长的两指头捏些烟末放在纸上卷起来,对身边让座的小伙子说,“袁方,你爷没有火机了,去买一个。” 袁方遵从了。 “你老人家上年纪了,怎么还来凑这个热闹?”有一年轻男子问。“郁边亮吗?你爷老了,走不动了,本不想来;但在家太冷清,一个人闷得慌,出来看看。” 他侧着头,但并不看郁边亮。他说,“多可怜的人呐,才三十四岁,怎就死了?——多少年不见了,我想来再看看他。” “昨天早已经把人埋了,你来这里就和其他人聊一聊。”郁边亮说。 “是吗?我怎么不知道呢?我本想说今天刚好赶上,不想我还是慢了一步……”。这个老人流露出了忧伤的感情,他说,“人老了,终究不管用了。” 他猛猛的吸了一口烟,然后把头深埋下去。袁方走了过来把崭新的打火机放在这个老人冰凉的手中。“ 袁方拿了一个洗脸盆,盛了少许温水放在老人面前,提醒老人该洗脸了。只见那秃顶老爷子把屁股挪开椅子,双手把水放在火堆边上,让那火光照在清瘦的脸庞上, 他侧着身子双肘放在椅子上,背过人群洗起脸来。动作熟练而缓慢,始终是在试探地做每一件事情,期间,他还令人意外地从怀中摸出一块肥皂,并毫不回避地对众人说: 这是他随身携带的,早已养成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出什么差子。正在大家伙对此纷纷议论的时候,这老人把水往地上一泼,一股热气从冰冷的地上冒了出来。 这时,赵家的老大赵世凯衣衫不整、却颇有风度地出现在这个并不宽敞的院子里,他留着乱糟糟的胡须,身上的衣服是七八十年代人们所穿的,他保存了下来,并一度穿着。 现在,与往常一样的打扮的他出现在这个公共场合,用一种神秘的、被大家认为是人在精神出现问题之后才特有的笑容 来与大家伙儿进行交流。风夹着几片雪花吹着那头蓬乱的头发在空中胡乱地摇曳,他像不懂事的孩子一样把脸凑近冒着火星的火堆,那瞎了眼的老人就破口大骂起来: “你这鬼东西,咋不死呢?来这里又给我丢人现眼,快给我滚回去。”这老人对赵世凯再次出现这一行径厌恶极了,他一想到自己这个不争气的孩子总会在外边捣乱就怒不可遏。赵世凯把整个身子都挨了过来,把两只破抹布一样的手在火堆上烤起来,他只斜了一下眼。 那瞎眼的老汉全身颤抖着,他猛的一下从椅子上腾了起来,却软弱无力地倒向另一边,手中的那个棍子却飞了出去,飞了很远的一段距离就落在了地上的泥土中。 “啊——这都是我的,你们这些可怜的人。你们没有这个福分,你们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福分?”赵世凯仍旧是他那副笑嘻嘻的表情,给人一种玩世不恭的印象。他用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眼神望着大家,忽然踩起乱窜的火苗来。那狂荡不羁的动作立马引起围火的人的不满,大批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走了过来。 “这是肮脏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大家!几十个人在一起闹腾就像猪圈中的猪仔乱拱一样,闹腾不出什么好结果。”他忽然用粗壮的声音吼起来,“闹腾不出什么结果……” “回到你的猪窝里去!你这个疯子。”有个人大声呵斥。而他却一屁股坐在满是脏水的地上说:“我不走了,想看看你们怎么遭罪。”他生起气来,面目都开始扭曲了起来,并用一种恶狠狠的眼光看着在场的人。 啪!啪啪! 那位目不睹物的老汉用手杖拼命地抽打着他的这个疯儿子。 “哈哈——受不了了吧?那就回屋歇着,这儿风大。你儿子可养不起一个浑身都是毛病的人。” “畜生!我让你说……” 啪!啪啪! 赵世凯更兴奋了,他坐在地上手足狂乱地舞动起来。周围的.人只是看着,他们开始议论起来: “这个疯子,连他爸的话都不听了,还是四十岁的人了。哎,赵家出了这个人,也难为赵老爷子了。” “正因为是疯子嘛,什么也不懂的疯子?他以前可不是这样子,听说是受什么打击了。” “不就是因为是去了独生女儿,谁家没有个伤心事?” “唉,你们没在那个时候,要是在你们身上不知会有什么结果。她的女儿才有四岁,就得了一场怪病死了,他在一个黑洞洞的房子里呆了许多天后就疯掉啦……” “把他给我抬走!”赵老汉开始以长者的身份发号施令了,而大家伙支支吾吾的没有人动弹。这位足足有七十多岁的老人脸色铁青,他一把拽住了自己儿子的衣服,使出全身的力气一拽,“咔嚓!”,袖子就几乎被扯下来了一半。 “我不走,你就把我打死在这儿吧,你就打啊?” “你以为我真不会打你?” 啪!啪啪!……赵世凯一声不吭地坐在地上,撅着嘴,棍子落在身上的声音在空荡的天空中回响。 突然,声音停止了,人们惊异地看见赵世凯的弟弟赵世康不知从什么地方出来一把夺下了那根拐杖。老汉愣住了。 “爸,你先歇着。”他用平静的语气说。紧接着,赵世康把大家望了又望,把目光落在兄长的身上,他气愤地说:“要死很简单,就像冰雪中的耗子一样全身僵硬地躺 在那里无人收尸,别人不会伤心;活着的人还希望自己活得更好,不希望整天遇见烦心的事情。现在你还活着,但是你却不想活了,要达到这一目的很简单……可是,不要让这么多的人陪着你。” 他说着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仰望起天空来,有好一阵在沉思,他继续说:“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是为了想着怎样死?娘一声不响的走了,你的孩子年龄那么小也没有活下来,她们难道一心想着死亡?这个世界上难道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了?” 在一阵沉默之后,赵世凯把低下的头抬了起来望着老人,望着兄弟,望着乡亲邻居,最后把目光投向远处的群山,久久地望着,他的表情由严肃到慢慢的愉快,最后手舞足蹈起来。 他奇妙地盯着远处一个地方的什么东西,跑了过去。大家也好奇地望着这位跑过去的神秘的人,一直到赵世凯不见了。四天后的一个下午,上山砍柴的人发现赵世凯像耗子一样在冰雪中冻僵了躯体,他死了。 当我得知赵世凯离开葬礼之后再也没有回过家,而且在几天后暴死荒野,我惊讶极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下子就没有了?生命多么脆弱啊。我刚得知这个消息时就镇住了,被其悲惨性、迅速性惊呆了。那天,还没有走出悲恸阴影的我去参加了赵世凯的葬礼。 …… 同样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哭声,同样是红肿着眼睛流泪的人,同样有着白花、棺木以及灵堂的场面,我再次跪倒在一位亡者的棂牌位前磕头 和深深地悼念这位逝者。几天前还在一位长者灵柩前守候,今天又在另一位可敬可爱的长者灵柩前,我心口隐隐作痛,跪在那里久久地忘了离去。当我明显地感觉到有人惊讶地看着我时,我才猛然醒悟。 我眼睛一瞥之下,一个让人心跳加剧的面庞映入我的眼帘,怎么可能?这不是真实的视觉,一切皆是虚幻,绝对不可能是她。那个人把脸转过来——啊! 郝妮子?无数个念头在我脑际闪过,那个被我成千上万次想念的人儿变幻着奇异的身姿一次次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可是,我马上就心碎了,我深深爱着的那个人已不在了,这一切皆是虚幻,可是——当我又回过头来看着侧前方那位守灵女子, 正好与她迎上来的目光相遇,我一惊赶忙躲开,却一刻不停地又盯上她。她——似曾相识——在哪里见过?啊——我的眼泪、我的心儿,我的生命!“郝妮子?”我喊了出来,声音大得不仅仅我能听见,那浑身缟素的女子明显的一颤。她不再看我。 那一颤,我心也剧烈地一颤动,她难道真是郝妮子?我睁大了眼睛,尽管她头深埋着,但我仍确定不移,她和郝妮子长的一模一样。我不敢说那就是郝妮子,因为我知道郝妮子这个人已经不存在世界上了。 这是怎么回事?在我迷惑的同时,我心里狂喜到了极点。“你真是郝妮子,我的那个妮子没有……她还在,这是怎么回事?”我声音因为激动变得沙哑起来,有人过来把我拉起来,不解的询问我,我仿佛没有听见一样问这个人, “她是谁?你能告诉我吗?她的名字叫郝妮子?我的眼睛没有看错……”“怎么了?你说的是谁?”他看着我死死的盯着她,用一种疑惑的语气说,“对呀,郁家明与郝莹莹的女儿,赵世康的儿媳妇,郝妮子,没错呀?” 真是妮子!这怎么可能?她不是已经不在了,她不是已经……啊现在还活着,还是别人的妻子,你们都在我,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可是她确实以妮子的形象在这里,还有这些人言语的证实……我喊了起来: “妮子,你是妮子吗?你怎么会在这个地方?你如果还活着,你应该去找我让我知道,如果害怕路途遥远、找不到我,可以呆在家里呀,让别人通知我。你知道我会立马来见你的,不管在什么地方我都会放下一切的事情来找你的……” 这时,有一个人扶住我向门外走。我挣脱了,神情激动,不自觉的声音提高了许多,像是为了让在场的所有人听见一样:“我不能离不开你,我永远忘不掉你! 在误以为你死亡的时候我差点不想活了,你知道我心里多么的难受,那些天里我真是形容枯槁,像死人一样……”这时又有一人过来,他愤怒着死命地把我往外面拽,我也反抗着,我们先是撕扯在一块,之后他更愤怒了。 我也一肚子的气,于是我们就打了起来,一拳一脚的在空中飞舞,一大群人聚了过来阻挡着。 “她是我的老婆!”那男子喊着。我忽然看见她以手掩面,从人群中挤了出去,我不再大喊大叫,任凭那些粗大的手把我推出了门。我看见她进了一个门。 我心情复杂极了,我心里明明已经明白郝妮子死了,可是现实中有一个人的再次出现强烈地否定我这个看法,当别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她就是郝妮子,我差点疯了,幸好没有,只是和别人打了一架,随即想到要用冷静的头脑去解开真相。 想到真相就要清楚了,我格外的冷静。那是一幢富丽堂皇的房子,现代建筑的明快与简洁都集于一身,其庄重而又小巧玲珑,我走了进去,看到她在屋子的一角,正面朝白色的墙壁咧咧的站着,一个硕大的“囍”在墙壁上格外耀眼,我的心再次被刺痛了。 “你还是来了……”她平静地说。“我不该来吗?”我立马打断了她的话,迫不及待地问,“这到底怎么回事……怎么回事?你快告诉我!说啊!” “……” “怎么回事?”我咆哮着喊道,她浑身都在哆嗦。 “……” “周围的人都说你不在了,我亲眼目睹了你决心走上不归路的遗书……难道……难道这一切都是假的?”我已经痛苦到了极点,“这到底怎么回事?” “我……我……我结婚了,”她先是低着头、声音颤抖着说,“我现在结婚了!”她突然大声喊了起来,那双眼睛充满了怒火地瞪着我,有几滴眼泪从中流了下来, 顺着那铁青的脸颊流淌着、流淌着,一直到同样发青的嘴角。我完全被她的愤怒镇住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她究竟经历了什么,她现在在想什么?“我们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你走吧。”她已经不再看我,而是把身子转向了另一边这样说。 我还想说什么,可她又吼了起来:“走——” “好……好——我走,走……”我痛苦到了极点,在一切还没搞明白之前我决定还是走吧,我仿佛感觉到眼前这个人比我痛苦千百倍,我不想让她因为我而更加难受。但我不甘心,我不忍心就这么走掉,“但在我临走之前,我想知道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到底有没有?哪怕是一点点的好感?” “从来没有!”她看都没有看我,就说,说的斩钉截铁。 “哪怕是一点点都没有吗?” “一点点都没有!” “好,我走!” 傍晚时分,山谷间多了一群放荡不羁的青年,他们用自己满腔激情驱除内心的寒冷,把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独特的手法向大自然传递,正因为他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一个生命不是单调地活下去,而是不断地谱写生命的乐章——这其中包含着他们各自对生命的诠释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种种复杂情感;虽然他们的生活经历、所在的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但是他们都不会忘记这个特殊的节日——过年, 尤其对于远方的游子来说。这正是他们朝思暮想的、能找回他们生命价值的一个归宿点,其浓缩了千百代人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而现在他们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个即将到来的节日。 郁亮与袁方是我好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了,他们和我一同迎接这个传统的节日。他们在峡谷中唱起山歌来,我久久地沉浸在那嘹亮的歌声中,思绪在空谷中飘来飘去,飘向了父亲,飘向了郝妮子,飘向了十九年的青春年华。 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壮油然而生,我跟着他们唱起了歌儿,仿佛一下子回到孩提时代,生命好像又重新来过一遍一样让人热血沸腾:野草间两个年少的孩子随着花絮到处飘荡,美妙的歌声在蓝天下回荡……父亲在后面追赶……看到了郝妮子……我痛哭流涕! “唱《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怎样?”袁方让郁边亮再来一首。“要是唱了呢?”“你说吧。”“你就请大家吃鱼。”“好啊,我最喜欢到河中摸鱼了,就交给我吧,今晚我们就喝酒吃鱼。”袁方回答道。 顺着河道走下去,一把铁锤不停地在河中的石头上“砰——砰——”地击打着,有时还冒出来长长的火花来,可就是不见鱼儿浮出水面。说来可真气人,冰冷的河水都把人的鞋都灌湿了,袁方顺流而下,把锤子“砰!砰!砰!”地砸向石面, 嘿,好家伙!一下子就有两条鱼儿泛着白肚皮在漂浮到水面上,袁方用竹篮一下子就掳了上来。我摸着那冰冷的尸体,只感觉它全身都在颤抖……只可惜,这次出师的收获就只有这两条,我们大喊大叫着返回了。 亮亮又忙开了,我们走进了袁方的新居里,“今天是大年前三天,也是老朋友重聚的第七天,就让我们庆祝庆祝这个好日子,用两条鱼。”亮亮说着就把手伸进竹筐中抓了抓,拿在手中,对着鱼儿说:“今晚,你要为大家做贡献……” 他说着就把鱼儿一把扔在刚刚抓来的猫前面,那鱼儿在光滑的地板上刚一翻身就被机灵的猫一口叼走了。 “还有一条怎么办?不管了,开宴!”大家举起了酒杯,郁边亮高喊了起来:“别急,别急!大家听我说,我们先猜拳,再发牌,谁的牌小谁喝。” 他仰起脖子就往喉咙里灌了一杯,我也喝了起来,只觉得那酒辛辣无比。 橘黄色灯光照射在发暗的墙壁上,又折射在喝醉了人发红的脸上,红彤彤的脸庞被少有的酣畅所覆盖,正如屏幕被精彩的画面所覆盖一样引起观众的重视 ——外围的妇女静静地欣赏着这些酒鬼在平日里清醒时从未表露的种种怪诞。被一袭黑衣包裹的年轻女人来到亮亮的背后,“酒鬼——死酒鬼——”, 她边拉郁边亮的衣角边说,“喝!喝!喝!——都几天了,还喝?”“别管我,我还没喝够呢……我没醉……没醉——来!接着喝。痛快!” 我仿佛置身于神话般的世界中,在我的视线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还有从未见过的东西;我被那些人的言行举止和外表形象深深震撼,穿梭于各个场合 ——我或喜或悲,当感慨时光飞逝时就会出现父亲慈祥的面庞,父亲的谆谆教诲再次在心头响起,仿佛黑暗中的一道闪电,有一少年在亡者坟前起誓: 若不出人头地,誓不为人!那不是对逝者的安慰,而是一少年内心的强烈呼唤。 ——啊!我猛地坐了起来,久久地凝视着窗外巍峨的高山和浩瀚的宇宙。 当我发现自己躺在一张床上时,我习惯性地坐了起来。漆黑中有几个人躺在我的身旁,应该和我一样都是喝得太多了,一股浓浓的酒味从我身上散发着,我望向窗外,眼帘中尽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和满天星斗。 有一阵,我感到全身都在空中飘荡,好像银河中的繁星包裹着我要把我带向险恶的山崖……这不是梦,我隐约看见袁方在我边上躺着。 我第一次喝这么多的酒,显然是醉了。原来喝醉酒后就是这种感觉!我对自己说。醉酒后什么事也没有了,一觉睡过去,一点杂念都没有,连一丁点梦都不会有,醒来后还依旧是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就是酒精的神秘之处? 太妙了,除过喝酒时那种辛辣外,就剩下畅快了,什么不顺心的事都忘了。可是,醒来后呢?一切都恢复原状,那种悲伤又在我心头升起。 一股冷风吹来,才发现被子早已被别人裹走了,我下了床径直走向门口,又从门口走向黑夜。 突然我停住了,踉跄的脚步不知怎的把我带到了白天的那个伤心地。那里灯光在黑夜中若隐若现,喝醉了酒之后打闹声乱哄哄的从一间狭小的屋子里传了出来,我走了进去,看到七倒八歪的人满满地撒了一地,他们之中有说着酒话的,有猜拳喝酒的,有围在一起打牌的,有喝醉了酒靠着墙睡觉的,有互相打闹的 ——这注定了又是一个不眠夜,赵世凯的灵魂不知能否安息?我的贸然前来引起了为数不多的人注意,我同样好奇地回望他们,我一怔,那个说她不是郝妮子的人惊讶地望着我; 我大咧咧走进喝酒的人群之中,拿起一瓶酒给自己猛灌起来。“喝死了一了百了,省的活着受罪”,我想。 当我发现她一反常态兴奋地和别人聊起来时,我又狠狠地喝了几口。这可引起了旁边同样喝着酒的人的注意,立马就有一个穿着红棉袄的年轻人走过来,他说让我看清楚,他是郝妮子的男人,让我以后离远点。 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口中冒着酒味,难闻极了,我认出了他,他正是下午和我差点打起来的那个年轻人。我发现他醉了,就强忍着怒火平静地邀他一起喝酒,我想看他酒后狼狈的样子。 我们推杯换盏,你来我往,把浓烈的酒灌在喉咙里,脖子上,衣服里。醉了!醉了!醉了!有人哈哈大笑起来。终于,他趴在桌子上,然后又倒在地上,有人把他扶起来,他又从桌角溜了下去,打翻了的酒倒在他身上…… 我把酒瓶摔在地上,看着那碰碎了的瓶子阴森地笑着,又把桌子推到砸向另一边。谁笑得更肆无忌惮了,我脑子里嗡嗡乱响,看到面前是一群神经错乱的疯子, 我不知吐在谁的身上,有人给了我个不疼不痒的拳头,我扯住了别人的衣角对着他莫名其妙地发笑,又有谁把我撞翻在地,我喊着要喝酒,一个硬邦邦的东西砸在我的头上,我躺下去…….。

与镜中世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Most beautiful in a Mirror When facing a mirror, how do you feel? Proud? Satisfied? Or sad? In fact, most people look the most beautiful just when looking at themselves in the mirror. It is probably because everyone wishes to be flattered, especially by a “fair” mirror. That the reflections in the mirrors show their beauty makes them feel comfortable. So a suggestion has been given: “Smile to a mirror when you feel lonely.” Of course, if you are really smiling to your heart, you will be glad to enjoy your look, even the spots on it, which are regarded as your own characters. Now, one’s look depends on one’s heart, though at the same time, the mirrors unfair. The spots, however, will not go away unless you clear them. Flattery is never true, it must prevent you from improving yourself. In the end, I would like to say: Let the mirror put its finger on your weak spot, then you may be the most beautiful in the fair life.

中国方面,简单的说法~~~镜象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项独具个性的内容.其中<太平广记>的镜象故事就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文化现象.本文从"鸾鸟双鱼、阴阳和合--镜鸾与婚恋主题","耀通三界、光照天地--镜媒与神仙主题","镇邪去恶、降生吉祥-镜异与灵怪主题"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中国文言小说中镜象文化的类型及其文化意义,以期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中国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评论]禅宗与川端文学"以心传心的镜象之美"--------------------------------------------------------------------------------【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8月14日 10:58周阅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对佛教的尊崇和喜爱,其文学创作与佛教思想的密切关系,早已是世界各国川端文学研究者公认的事实。但许多人也许尚未意识到,川端文学对镜象之美的格外关注和刻意追求,与发源于中国的禅宗有着极为深远的渊源。包含于印度佛教教义中的“禅那”观念约在公元5世纪末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国,它与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宋代理学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禅宗。中国的禅宗在镰仓初期传到日本,此后在整个日本中世时代,得到了划时代的发展。众所周知,禅宗讲究“以心传心”,这是一种重视内省、强调感性的宗教体验,它使得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在人的感觉世界中变得如同镜象一般,恰似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禅门许多以“镜”喻法的公案偈语与此不无关联,最著名的当属六祖的名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宗镜录》中亦有:“性非性,故如像入镜中,像如本而镜中现,镜如本而容众像,俱无增减,以无性故。”之所以名为“宗镜”,即寓意“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此外还有“磨砖成镜”的故事以及“明镜照物”、“如镜铸像”等比喻。川端作为一个善于向内心深处开掘的文人,不仅对佛教的明镜譬喻豁然于心,并且以文学家的敏感发掘和创造出了文学艺术的镜象之美。微型小说《盲人与少女》描写了阿丰和加代两姐妹与盲人田村的故事。姐姐阿丰在对镜化妆时不安好心地戏弄田村:“你知道镜子里映现出什么来吗?”田村一言不发地摸到梳妆台的镜子,将其改变了方向,于是镜中映出了夕阳洒落的树林。阿丰对此毫不理会,而妹妹加代却被镜中影像的美深深打动了,“她心想:田村真的看见那片树林了吗?她想探问:你真的知道真实树林和镜中树林的不同吗?她觉得他那双抚摸着镜子的手太可怕了。”这里,双目健全却视若无睹的阿丰与视不见物却能把握真美的田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树林与作为反射影像的树林也形成了绝妙的对比。影像比真实更美。维摩诘曾说,菩萨在观察众生时,“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田村对树林之美的感知正是如此。客观物体只存在唯一真实的形象,而镜中影像则可以通过镜面的自由翻转产生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不同瞬间的变化的美。美的产生表面上源于镜子的净化和升华,实质上源于心灵的感悟。田村用心发现了常人用眼所未见的树林的美,换言之,镜中映现的是田村的精神世界。《慰灵歌》开篇就是一面大镜子。理发店里占满整面墙壁的大镜子映照着路上来来往往的女性的头发以及盛开的百日红,“我”于是初次懂得了女性头发之美。显然,头发给“我”的美感是通过镜子的折射产生的,它远比生活中的实物纯粹。与《盲人与少女》极为相似的是,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通过镜子从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感知了美。这同禅宗的以镜象喻心象说明了同一个道理。人所感知的既是客体又不同于客体,通过感知主体对这种特殊的感知对象的把握,便可获得超越世俗的美感体验。模仿西方意识流手法创作的《水晶幻想》也在篇首第一句话就出现了镜子。小说描写一位夫人通过梳妆台的三面镜子所幻映出的种种感受。三面镜子重叠交错的反射之间交织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回想、联想和幻想。“镜子把天空照得这么漂亮,也会把我的脸照得比真容实貌更漂亮吧。这是能把东西照漂亮的镜子啊。”夫人的这句话点明了镜子的美化作用。但镜子又并非只照取美好的事物,人心中的一切感觉和欲念,乃至人生的孤独和悲哀,也都被镜子毫无遮拦地映照出来。甚至从镜中能听见声音,无声的声音,如寂静之雨的降落或注入人心的死亡本能的声音。小说中镜子的功能被无限地扩大了,它已成为人的心灵之镜。同样是夫妻二人与镜子组合的结构,与《水晶幻想》相比,《水月》是一篇凄婉而优美的作品。为了安慰患病卧床的丈夫,妻子京子给他一柄手镜来映照外面的世界和田间劳作的自己。过去只不过是化妆道具的小镜子,却成了临终丈夫的“崭新的自然和人生”。有时,夫妻二人一起观察和谈论镜中的世界,日子久了,就连京子自己也逐渐无法分清肉眼所见的世界和镜子映照的世界。她每每惊诧于镜中世界的广阔和丰富,“甚至觉得镜子里边的才是真实的世界。”现实世界的悲哀被镜中世界的美好所覆盖。丈夫死后,镜子被放入棺木,镜中映射过的千姿百态的世界连同丈夫的身体一起化为灰烬。而京子即使在再婚之后,仍然走不出那镜中的世界。因为“对于镜中的美,京子从前夫那里接受了与众不同的感情”,镜子里“或许依然闪动着卧床不起的前夫的渴望和憧憬”。这里,镜子成为小说铺展情节的契机,也是作品推演场景的镜头。更重要的是,镜子已成为一种媒介,它既是丈夫与被隔绝的大自然沟通的媒介,也是夫妻之间超越一切阻隔的心灵交流的媒介。《水月》中包容万物的镜子不由令人联想到《维摩经》中的一段话:“如一寸之镜,悬在于壁,而照见天下。天下之物,究现镜内,而物不减,镜亦不增也。”这是《维摩经》对“小能容大”的解释,它与川端对镜象世界的演绎有异曲同工之妙。《维摩经》是对禅宗影响甚巨、成为禅宗机锋之灵性源头的大乘经典。值得注意的是,川端在《抒情歌》等许多作品中都直接写到了《维摩经》。这说明,川端对镜象功能的无限扩大并不是个人的凭空想象。川端文学中最为著名的镜象,当数《雪国》中的“夕暮之镜”和“白晨之镜”(这是小说最初发表时前两章的题目)。两面镜中的影像都具有令人惊异的美,然而却都是虚幻的、无法把捉的。“夕暮之镜”实际上是黄昏时分反光的车窗。岛村在第二次奔赴雪国的途中,从窗玻璃上看到了与山野的灯火叠映在一起的陌生姑娘叶子,她那透明的幻象散发出一种奇异的美,使岛村回忆起第一次到雪国与艺妓驹子相遇的情景。时空在人物的联想和回忆中流转往复,在一个明亮的早晨“白晨之镜”出现了。这是梳妆台的真实的镜子,镜中是旭日和雪野映衬下的驹子。小说开始,叶子与驹子的镜中影像分别反映在车窗玻璃和梳妆镜里,随着情节的发展,两面镜子也开始交替出现。虚镜中的叶子与实镜中的驹子不断浮现在岛村的眼前或脑海中,虚虚实实,如梦如幻。从驹子到叶子,又从叶子到驹子,两面镜子重重叠叠,仅在小说的前半就出现了五次。最后,驹子为岛村送别时,车窗玻璃同梳妆镜终于叠映在了一起。镜象的重合当然是岛村的心理感觉,它象征着岛村心中梦幻与现实的交汇。小说借助一连串的镜中影像实现了心灵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完美融合。当岛村被某种自然景色所感染时就会突然联想到镜中景象。甚至在岛村的感觉中,连镜子本身也幻化成了自然,他“不能相信那面映着黄昏景致和早晨雪景的镜子是人工制造的。那是属于自然的东西”。实际上,驹子和叶子两个形象恰如她们在镜中的影像,有而非真,尽皆虚幻,她们与岛村属于不同的世界,一旦距离拉近,幻象亦即消散。小说最后的“雪中火事”便是幻境在雪与火的交融和冲突中的破灭。两面镜子的存在使《雪国》渗透着禅宗式的空无,成为一部极具幻想性的小说。禅宗认为一切心外事物都是“相”,要成佛则需舍离诸相、净心自悟。因此,成佛的关键在于“识心见性”,一旦“识心见性”便可顿悟成佛。这种对人的主体心性的关注,在审美层面上与文学发生的关联之一就体现在“镜花水月”上。隐藏于物体表象背后的内在的精神的美便是“镜花水月”之美,能体悟到这种美即已脱离了实体物象而回归于内在本心。川端正是借助镜子这一有效的道具,舍去了外在的客体实像,同时抽象出内在的本质神髓。镜子的光学作用所折射出来的,是超现实的世界、幻想的世界、心灵的世界。因此,川端描绘的不是目力所见之美,而是心灵所感之美,是一种极为纯粹和抽象的美。同时,大量镜中影像的存在使川端文学格外富于朦胧韵味和虚幻色彩。实际上,“镜花水月”的意境也正是东方文人所重视的语言之外的情致意趣,它既是中国严羽所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司空图所言“味外之旨”,也是日本藤原公任所谓“余情”,日本茶道所求“余情残心”。这些言论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川端文学中实像与镜象的关系恰如禅宗思想中外相与本心的关系,川端对于镜象之美的倾心,反映出他在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审美意境乃至题材运用上都接受了禅宗的影响。佛典对川端来说并不意味着宗教的典籍,而是文学幻想的宝库。川端在《文学自叙传》中这样总结佛典对他的意义:“我认为东方的古典、特别是佛教文学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学。我不把佛典作为宗教的训诫来读,而是作为文学的幻想来尊崇。”这既是川端对佛典的个性化理解,也是他对佛典所做的艺术诠释。川端继承了日本文学特有的“余情美”,同时汲取了禅宗的“以心传心”,他善于利用想像和幻想来进行暗示,委婉地表达内心情感和瞬间感悟,从而使作品笼罩在幽深飘渺的氛围之中。可以说,川端文学充满神秘性、抒情性和幻想性的审美情趣,是文学艺术与禅宗“以心传心”思想的美丽结晶。专业一点的……汗~周小仪:拉康的早期思想及其“镜象理论”【原文出处】国外文学 【原刊期号】199603【参考文献】1 杜声锋:《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8。2 李淑言:《认识拉康》,载《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3。3 赵一凡:《拉康与主体的消解》,载《读书》,1994,10。4 诺曼·霍兰德:《拉康理论的弊病》,载《后现代精神分析》,潘国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5 Bice,Benvenuto and Kennedy, Roger, The Works of Jacques Lacan: An Introduction, 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 1986.6 Bowie, Malcolm, Lacan, London: Fontarta Fress,1991.7 Grosz, Elizabeth, Jacques Lacan:A Feminist Introduction,London: Routledge, 1990.8 Lacan, Jacques, Ecrits:A Selection, trans. Alan Sheridan,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 1977.9 Lacan, Jacques,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ed. Jacques-Alain Miller, Book l:Freud's Papers on Technique 1953—1954,trans. John Forreste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10 Lee, Jonathan Scott, Jacques Lacan,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90.11 Macey,David,Lacan in Contexts, London:Verso, 1988.12 Sarup, Madan, Jacques Lacan, 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f,1992.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1901—1981)自本世纪20年代从事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以来就一直对人格的心理构成有浓厚的兴趣。他对妄想型人格,攻击性人格以及人的心理生成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即主体问题,展开讨论。拉康在50年代初语言学转向之前对主体的探讨都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虽然1953年提交的会议论文《罗马报告》标志着拉康在精神分析方法论上的突破性进展,但是1926—1952这一“前语言”阶段为以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而且这一阶段产生的著名的“镜象理论”贯穿着拉康后来的学术生涯,成为最广为人知的精神分析观念之一。因此,对拉康早期思想和精神分析实践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全部思想体系,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主体性概念。一、拉康的思想渊源:黑格尔哲学拉康早期的主要著作有:193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论妄想型变态心理及其与人格的关系》,1938年为《法兰西大百科全书》第八卷所写的两个长篇词条(1984年合并发表为《个性形成过程中的家庭情结》),以及会议论文《精神分析研究中的攻击性问题》(1948)和《镜象阶段在自我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936,1949)等。在这些著述中,拉康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格(包括病态人格)形成的过程,阐述了自我与其外在的人文环境的关系。拉康的基本观点是,自我之外的人、事物对主体具有能动的构成作用。主体的生成是建立在与他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思想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在1933—1939年间,移居欧洲的俄裔左派黑格尔哲学家亚力山大·科也夫(Alexandre Kojève)在巴黎举行了一系列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讲座。虽然在此之前法国已有人译介黑格尔哲学,但是在知识界真正产生影响的却是这些讲座。许多学术界、艺术界的名流如哲学家巴塔耶(Bataille)、梅罗-庞蒂(MerleauPonty)、凯诺(Queneau),以及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布列东(Breton),当然也包括拉康都参加了这些讲座。当时法国哲学界是笛卡尔传统哲学和新康德主义的一统天下,因此这些讲座有巨大的理论革新意义。科也夫认为黑格尔关于主人与奴隶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是一个重点。这一关系实际上涉及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的关系以及为他人承认而进行的斗争和欲望本身的性质等重要问题。对黑格尔来说,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存在是依赖于他人的,是以他人意识为前提的。他说:“自我意识是自在自为的,这由于,并且也就因为它是为另一个自在自为的自我意识而存在;这就是说,它所以存在只是由于被对方承认。”〔1〕因此,自我与他者不可分割, 自我由于非我而得以生存。这一点在主奴关系中得以充分表现。主人之所以是主人是由于奴隶的承认,由于对奴隶的奴役和驱使。在这种支配性关系中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得到确立,主人的自我得以实现。但是这种关系也使主人处于危险的境地,由于主人对奴隶的依赖性使其无法超越自身而进入自由王国。而奴隶实现自我的方式则是劳动。通过对物的加工改造,奴隶作为人的存在得以确定。而由于奴隶的产品不仅满足主人的需要,也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奴隶的存在则更具有社会性和独立性,因而最终具有更大程度的自由。黑格尔说,“正当主人完成其为主人的地方,对于他反而发生了作为一个独立的意识所不应有之事。他所完成的不是一个独立的意识,反而是一个非独立的意识。因此他所达到的确定性并不是以自为存在为他的真理,……”而奴隶的情况正好相反。“正如主人表明他的本质正是他所愿意作的反面,所以,同样,奴隶在他自身完成的过程中也过渡到他直接地位的反面。他成为迫使自己返回到自己的意识,并且转化自身到真实的独立性。”〔2〕拉康极为重视黑格尔关于自我意识产生的辩证法,认为这是理解自我概念的基础。后来在1953—1954年度开办的“研究班讲座”中,拉康专门讨论了黑格尔主奴关系的理论。他说,黑格尔出色地论述了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但他认为这种关系“不是人之间的合作,也不是契约,更不是爱的结合,而是斗争和劳作。”黑格尔正是从“否定性”的角度来理解这一关系结构的性质。〔3〕这时拉康已经从想象界和象征界的角度理解主奴这两个角色了。他认为主人与对象是想象性关系,奴隶则为象征性关系。因为“当你去工作的时候,由于有规则,时刻,我们也就进入了象征的领域。”〔4〕从黑格尔的理论中,拉康得出了几点启示。首先自我不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自我是一种对自我的意识,产生于他人的承认。所谓欲望是对他人欲望的欲望,是对他人要求的满足。这一思想使拉康得以把人的心理欲望与生理需要区分开来,并超越了弗洛伊德和“自我心理学派”以生物学为基础的自我概念。正是在力求获得他人承认这一点上人与动物有了区别。动物毁灭对象,饮食并不能产生自我意识。而人,比如主人,他保留对象,奴役他但并不消灭他。通过奴隶的存在获得主人的意识。因此主体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关系,一种与他者的关系。他者在自我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获得家庭成员的承认则成为某种家庭的角色或自我;满足社会的需要则形成社会性的自我。这个“他者”的性质越抽象,范围越广阔,主体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拉康对自我的表述中,“里比多”的概念被黑格尔的“欲望”概念所取代。而欲望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空无,一种不在场,一种等待他者填充的空白。在《镜象阶段》一文的开头,拉康声称他的主体理论是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传统背道而驰的。〔5〕因为这些哲学都是以“存在”或“有”作为理论出发点。不管这一“自我”的内容和性质是什么,无论它是笛卡尔的思维主体,还是康德的先验主体,或者是弗洛伊德晚期的本我或“伊德”,它们都是“有”,是一种先验的“存在”。而拉康的出发点则是“无”,或者说是“从无到有”。自我首先是一种“不在”或“零度”存在,只是由于后天与他者求同才获得一种关于存在的感觉和心理意识。可以说拉康继承了哲学史上另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即“否定性本质”的理论传统。柏拉图在评论诡辩学派时说,“不在”和存在同样重要:“此物的本质在于与他物关系的总和。”〔6〕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存在与不在,自我与非我之间的辩证关系。斯宾诺莎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但他不仅认为“不在”与存在相关,而且“不在”有决定性力量。他认为“一切决定性作用都是否定性的。”因此“不在”也就成了自我获得存在的内在动力。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辩证法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形象表述。只是在黑格尔那里,这种关系更为复杂,是一种相互转化的动态结构。此外萨特也可以包括在这一否定性传统之内。拉康正是从黑格尔的角度理解萨特的。他避开了萨特关于纯粹独立的自我的存在主义观点,而经常涉及《存在与虚无》中关于自我与他人,观看与被看以及趋从与支配等辩证关系的分析。沿着这样一条思想脉络,拉康把自我看作空无,把欲望定义为“存在的缺乏”(lack of being)就不足为怪了。正是这种“缺乏”促使我们为了我们的存在,为了他人的承认而奋争。我们在不断地吸收、内化他人的欲望的过程中获得自我的建构。因此,拉康认为欲望并不存在于我们内心之中,欲望存在于我们外部之间。欲望不是生物性能量的迸发,而是人际间的交流。拉康用黑格尔哲学改造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挖空了自我中的“里比多”,以家庭、社会关系取而代之,继而以语言关系取而代之。在其早期著作中,拉康从心理和病理诸方面讨论了这一关系。他主要从肯定和否定两个角度分析了主体和他者的动态结构。二、主体与他者的肯定性关系:镜象作为同一性幻觉弗洛伊德关于自我的认识前后并不是统一的。弗洛伊德有两个关于自我的概念。一个是在《论自恋》(1914)和《哀悼和忧郁症》(1915)等文章中表述的由自恋产生的自我。一个是在《自我与本我》(1923)和《精神分析概要》(1938)等文章中阐明的基于“本我”的自我。在自恋模式中,自我被理解为在“里比多”驱使下的一系列求同行为的结果。因此自我是动态的、发展的,是一个过程。“里比多”把所爱的人或物作为释放能量的对象,也可以把自己的形象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释放能量的对象。而这两种对象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哀悼行为中,由于所爱对象的丧失,“里比多”就有可能转移到自身,形成自恋其身体,甚至自恋其身体上某种病痛的忧郁症。在本我模式中,本我被理解为“里比多”的载体。自我作为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调节中介,一方面受“里比多”的驱动,一方面服从于社会文化戒律。这一自我虽然是文明实施压抑的结果,但仍然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拉康曾经提倡“回到弗洛伊德”。这是拉康不满“自我心理学派”发展弗洛伊德的本我模式的自我观念,而号召人们返回自恋模式的自我观念。因为自恋模式的自我所涉及的是一个非固定的主体,一个分裂的主体。在自恋模式中,自我不是一个实体,它在不同时间,不同关系网中表现形式也不同。自我甚至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当它的能量转向自身时,它就同时兼为主体和客体,处在一种分裂状态。拉康的自我观念非常接近这一模式,但他关于心理能量或动力的来源的看法与弗洛伊德不同。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最终的动力,本我就是“里比多”的大容器。而拉康则认为“缺乏”,“不在”或“空无”才是真正的动力,它促使自我填补自身的空虚。因此拉康的自我观念以“空无”作为逻辑起点。拉康描述了婴儿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首先婴儿的身体处在一种不和谐状态之中。婴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无法随意支配自己的四肢,也无法控制和协调自己身体的其它部分。因此它的感觉和对外界的体验都是不确定的。拉康用了一个双关语“l'hommelette'”来称呼婴儿。 这个法文词的一个意思是“小人”,另一个意思是象鸡蛋那样的浑沌状态,因而正好描述了婴儿的状况。这种状况从婴儿出生起一直延续到大约一岁左右,比任何动物所用的时间都要长。 在这段漫长的“动力无助”(motorhelplessness,弗洛伊德语)时期, 婴儿充分体验了身体功能的不健全以及肢体之间的不谐调所引起的不安和焦虑。这种对“破碎的”或“分裂的”身体的体验无疑在婴儿的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至于这种体验和“破碎的身体”(the fragmented body)的形象还会出现在成年以后的梦中。〔7〕但是在第六个月婴儿的视觉器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拉康根据其他人的心理实验,婴儿开始注意到自己镜中的形象,并且对它异常地感兴趣。〔8〕婴儿在镜前的表现是令人吃惊的,它身体“微微前倾,试图用凝视捕捉镜象,把这瞬间的形象带回。”〔9〕虽然婴儿现在仍无法主宰自己的行动,离开他人的扶助甚至无法站立和行走,但是它却可以支配镜中的形象,它的运动可以导致镜中形象相应的运动和变化。镜中形象的统一性、整体性、固定性和完美形态预示了婴儿的未来。婴儿把自己等同于这一理想形象,从而克服了对“破碎的身体”的不良感觉和体验,获得一种超前的自我意识。因此婴儿对自我的第一次确认也是一次误认。自我的形成是建立在主体与身体的实际状况的想象性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是无意识最初产生的地方。这里也可以看出拉康与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看法的区别。对于拉康来说,无意识不是冰山下隐藏的黑暗部分,也不是在山洞深处发现的秘密。无意识不是实体,而是一种关系,是主体和他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此外意识与无意识也是相反相成的,正如一张纸或一枚硬币的两面,从某种角度看是意识,是自我的确认,然而这一确认或自我意识同时又是虚幻的、想象的、不真实的,是对自我实际状况的歪曲,因而也是对自我的无意识。镜象不只在婴儿时期发挥作用,作为“他者”,它对自我的塑造功能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拉康说,“我把镜象阶段的作用看作是一个建立在机体与现实、内与外的关系基础上的物象(imago)作用的特例。”〔10〕由于自我本质上的内在空虚性,它需要外在的他者不断充实和确认自己。镜象只是其中的一种,其它事物也可以具有镜象的功能。比如母亲的关注,父亲的权威,家庭中的角色,社会中的地位,语言中的“我”,都可以起到塑造自我的作用,都为主体提供了一个心理的生存空间。这就是拉康后来概括的“想象界”。它超越了时间上的阶段性,成为我们获得身份感的主要模式。拉康“镜象理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法国结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就吸收了拉康的镜象观念并加以发挥。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人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想象性表述,具有明显的拉康色彩。阿尔都塞认为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从根本上说是无足轻重的。用我们熟悉的比喻说,人只是这架社会大机器上的齿轮和镙丝钉。人是某种社会角色,是社会结构派生的功能。任何人都可以充当这一角色,占据这一位置。但是我们这种无足轻重的性质或“空无”的本现面目并不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和体验生活的方式。我们通常把自己想象为主动的、重要的人,从事着有价值的活动。这样生活才有意义,我们才能摆脱令人烦恼的空虚。为我们的生活赋予意义和价值,使我们的自我理想化的思想体系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掩盖了我们的实际性质和与外界的真实关系,把我们置身于一个虚幻的中心位置,使我们处于对现实的“无意识”状态之中。阿尔都塞认为,宗教就是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宗教维持的就是人与现实的想象关系。上帝存在与否这并不重要,关键是关于上帝的假设为人的生存提供了意义,为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提供了一套解释。虽然这一套解释并不一定反映人的实际生存状况,也许正是掩盖了人的阶级关系、民族矛盾。但是正是这种掩盖或想象为信仰者创造了一个积极的心理空间,使他可以克服生活中的缺陷、困惑、不足与空虚,使一个充实而完美的自我,一个统一的、理想化的主体得以诞生。因此宗教不是科学,不是哲学认识论,它是一种生活实践,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它可以从心理生成的角度,特别是可以用“镜象理论”,

镜子的历史 张晏 一面光洁而平整的镜子,拿在手中,可以照出你姣好的面容,也可以照出脸上的微瑕,难怪有人说它是人们最忠实的、最诚挚的朋友。 但你可知道,小小的一面镜子的历史可上溯多少岁月?在蛮荒时代的漫长日子里,人们没有镜子,是从一潭清水中认识了自己的容貌。但是人们总不能一想照镜子就往河边跑或把池塘背在身上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古代冶炼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人们学会把铜、锡、镍混合炼成青铜,这是一种坚韧且性能稳定的金属。可不可以用它来铸成映像的器具呢?人们思忖着。终于,第一面铜镜出现了。 据外国人说,这最早的青铜镜出现在公元前2000多年,是古埃及人制造的。那时候人们把青铜铸成圆盘,再经过精细的打磨,使它变得平且光亮,这样就能映出人影。 我国最早的青铜镜是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制造的。此后的很长时间里,青铜镜一直垄断着镜子世界。但这种镜子照出的人影并不明亮,而且这种镜子必须经常磨光,否则就会生锈。因此,人们继续不断地想着改进的办法。玻璃镜子的出现是300多年前的事了。但玻璃却不是那时候才发明的。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玻璃制品是4000年前古埃及啥舍女皇的一串墨绿色玻璃珠项链。此后,玻璃制品一直是王公贵族们厅中的装饰陈设和艺术品,可谁也未曾想到用它制造镜子。 15世纪,威尼斯的能工巧匠开始制造玻璃镜子。他们在玻璃面上贴上一层薄薄的锡箔,然后浇一层水银。水银溶解了锡,变成一种粘稠的银白色的液体,与玻璃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一面玻璃镜就制成了。 玻璃镜子易携、明亮、清晰,一时间,王公贵族争相购买,各国人也都慕名来到威尼斯,小小镜子身价百倍,大量财富涌向威尼斯。为了独断市场,不使技术外流,制造技术成了威尼斯人的最大秘密。他们想尽办法,把制镜工场集中到一个小岛上,四周严密防守,重重封锁,自以为这样就可以永远以其倍受欢迎的镜子而独霸天下。 但是后来,法国人用重金收买了几名威尼斯工匠,并在夜色掩护下用小船将他们偷渡出国。不久,法国也出现了相同的制镜作坊,玻璃镜子的来历不再神秘了,价格也不再昂贵了,从此,镜子工场遍及欧洲,镜子的面积由小到大,形状也有了很多的变化。 今天,水银镶面的镜子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银的镜子。人们在硝酸银的氟水溶液中加入葡萄糖水,银微料被还原,沉淀在玻璃上形成了一层薄银,再刷上一层保护漆就可以了。而造大型玻璃板和给镜子磨平磨光的机器代替了以往笨重的劳动。另外,还有一种镀铝膜的镜子;与镀银的镜子相比,它用料便宜,制作简易,性能也很好,很有发展前途。在我们的世界上,到处都有镜子:潜水镜是潜水艇的眼睛;后光镜保证飞机、汽车行驶安全;凹面镜使灯光更集中、更强;凸面镜立于街道上,维护交通安全……镜子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单纯为了梳洗打扮,它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镜子的性能在改善,制作过程走向简便,用途也越来越广。纵观它的历史,它的哪一个发展进步不是人类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呢?在科技飞速前进的今天,它必然拥有更广阔的前景,等着我们去开拓。

自然科学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自然科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在目前,自然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较突出而又普遍的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思不够,独立思考的习惯较差,仍旧是“师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知识,能够质疑问难的学生如毛鳞角,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引导学生乐于研究,善于分析,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学习氛围,我对研究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健词:研究式、创新、合作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可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因此,通过教学创新,开展构建“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是创新教育的需要,其中“研究式”自然科学新授课教学模式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什么是“研究式”自然科学新授课模式

长期以来,初中自然科学教学工作者一直为突破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瓶颈问题而努力,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目前还有为数不少的自然科学的课堂教学仍严重滞后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灌输轻方法等现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调查表明,学生对课堂的不满,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与学严重脱节。可见只有真正尊重和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探索,变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师生交流、小组合作竞赛等生动活泼的新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在比较了众多教学模式的优劣后,在自然科学新授课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以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思维。由于这种新授课模式一改过去“接受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所以我把这种自然科学新授课模式称为“研究式”新授课模式。下面是一节“研究式”自然科学新授课的教学片段。

一首优美动听的课前歌曲刚结束,每个协作小组都获得了一块镜子。在学生的讨论声中,新课《平面镜和球面镜》使开始了。教师先打出幻灯:1、你手中的镜子有何特点?2、请你对着小镜子观察自己,你发现什么问题?每个协作小组成员拿着镜子前后左右移动,仔细观察、认真讨论,并不时在纸上记录点什么,教师走下讲台巡视,对于一些难以发现问题的小组做一些适当的提示和点拨,五分钟后,各协作小组都已写好本组发现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汇报根据自己小组观察后提出的相应问题。“教师话音刚落,各协作小组的代表已纷纷举手:“镜小人大,为什么能看到全部面目?”“人远离镜子时,象为何会变小?”“镜中的‘我’是否比‘我’小?”象到镜面的距离和人到镜面距离哪个大?”“镜中的象是实象吗?”在学生连珠炮式的回答下,除去雷同的问题,教师整整写满三张幻灯。“刚才每个小组提的问题都很有见解,今天这课我们先一起来解决其中几个问题,其余问题我们课后再进行研究。”教师根据本节课的目标在众多的问题中选三个问题:1、镜中的象是否比物体小?2、象和人到镜面的距离哪个大?3、镜中的象是实象吗?教师问:“这三个问题,我们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实验法“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教师打出幻灯,组织学生讨论:1、在实验中你要观察什么?要测量哪些数据?2、用你手中的镜子能否确定象的位置?如果不能怎么办?3、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用燃着的蜡烛作为物体,如何设计实验方案?经过讨论,每个协作小组都拿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得到两支相同的蜡烛和一块玻璃后,利用手头的直尺和白纸开始动手做实验,教师巡视并在一些实验操作技巧和方法上给于指点,不一会儿,有几个协作小组已很成功地完成实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二、“研究式”自然科学新授课与传统新授课的区别

研究式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师引导、点拨下,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实现,学生要经历: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处理问题----解释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强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获得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恰恰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基础,研究式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上述特点与教授式教学模式相比较有如下不同:

教授模式

研究模式

教师

角色

(1) 提出、决定、控制微观管理学习;

(2) 作为教导者,知识的传播者。

(1) 教师和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中构成搭档关系;

(2) 指导、点拨、提示者。

学生

角色

(1) 上课听讲、消化知识、积累、储存以备将来之用;

(2) 被动接受知识,视其为客观、事实、正确。

(1) 学生作为探究者和知识创新者,运用知识发现、钻研、解决问题;

(2) 主动参与富有个性地解释、批判、解剖知识。

课堂

(1) 由课目、教材决定;

(2) 问题是事先确定的、给予的、多数是已被解决的;

(3) 课堂是学习的唯一场所。

(1) 产生于学生的兴趣;

(2) 自选的、开放式的、现实的问题;

(3) 获取相关信息或求取经验时学习自然地发生。

“研究式”新课注重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特别注意实验设计过程,仪器使用过程、现象展示过程、数据得出处理过程、概念形成过程、结论得出过程。如前文《平面镜和球面镜》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如:镜子后面的“我”看得见是真实存在吗?蜡烛的象与蜡烛的大小如何?它们到镜面距离哪个大?如何测?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轻易将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索、去发现,将面向结论的学习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此外“研究式”新授课在教学中还注重进行科学方法渗透,如前文教学片段中就向学生渗透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掌握各自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研究问题的习惯,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三、“研究式”新授课的特点

1、它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

它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组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一节课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问题的提出、设置、探索和解决上。让每个学生者能用自己切身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自然科学。

2、它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只有通过自己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并抓住疑点,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不能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为真的东西当成真的接受,”并带着怀疑的目光去观察事物和各种现象,发现问题,这将大大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观察镜中的象后提出:镜小人大,镜中的象是否比人小?人远离镜子时,镜中的象是否真的象人所看到的那样变小?这些问题的提出就反映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3、它体现了教学过程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重心转移

“研究式”新授课体现了教师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来组织教学,知识本身不再是由教师“批发”来的“货物”,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课堂的主活动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探索。教师平等参与学生讨论和探索,并不时加以适当点拨和引导,在教学的调控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把教和学融为一体。

4、它为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提供了舞台

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是相对独立的,而现在每个学生都与自己的协作小组成员密切联系在一起,一起观察现象,一起讲座并提出问题,一起制定研究方案,一起探索得出结论,只有通过协作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全部学习过程,使小组获得成功。这使每个学生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加强了每个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以上是我在开展“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尝试。需要强调的是,不论哪一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体现在对教材处理上独具匠心,还体现在平等民主、和谐融洽、轻松活泼课堂气氛的创设和营造上,只有民主、融洽轻松的氛围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洪林旺《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去发现》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物理教2001.8出版

柳斌《创新教育实施指南》华龄出版社1997年出版

柳思俭《实用中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与忍者世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真正合格的日本忍者是可以达到上面的要求;忍术的原理来源于中国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利用人体的极限和盲点,通过刻苦的训练,再运用特制的道具而达到刺杀对方和安全逃逸的目的。它在旁人看来是一种神秘和匪夷所思的神术,但根据目前的资料,传统的忍术已经失传,但还是有一部分遗传下来,例如日本空降突击队就有采用忍术的训练。

隐身显然是胡扯,不可能有反科学的事情出现。。。说的隐身,只不过是经过特殊的训练,达到不轻易暴露的隐秘行动。。。现在狙击手的伪装也可以看作某种意义上的隐身

关于火影的不要因为人生充满缺憾就放弃追求完美.有缺憾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追求完美的人生是充实的人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怎么样,而在于怎样活着.活着虽可能艰辛、艰难,但却是一种丰富、丰硕的过程.活得怎么样只是一种结果,可能可喜,也可能可惜,过多地关注结果,往往丧失原本自由自在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其实就在于奋斗过,努力过,也经历过,拥有一个无悔的过程.而支撑着走过走段过程的叫做信念,而火影忍者里的忍者们,也在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信念. 关键词:天性 人物:旋涡鸣人 语录:我一直都是有话直说 “我一直都是有话直说”,完全天性所致而说的,命运是每一天生活的累积,有的人每一天都能活得很精彩,九尾被封应在其体内,这是鸣人没有的选择,那就选择好好地接受,一种纯粹的天性,而他的成功恰恰正是在于这点,白,雏田,宁次,我爱罗,钢手一个个都曾被他这种单纯的天性所感,单纯到一根筋,认准的方向便会头也不抬的一直朝它奔跑下去.救佐助,就我爱罗都是如此,还有他对自己直觉的信赖,便是鸣人最大的执着所在,没有鸣人的执着,便不会有宁次,我爱罗等人的精彩有一幕幕,虽然他还是那个吊车尾,鸣人的执着永远不需要什么深刻的理由,其实也没有什么逻辑,只为所见所感,便不假思索的投洒一腔热情.然后一个个奇迹故事的接踵发生,“我一直都是有话直说”,鸣人一直诠释着这句话,起码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会大声的说出自己的忍道,并真的很努力的去做. 关键词:失去 人物:宇智波佐助 语录:失去过所有的东西...所以我不想再看到我最珍惜的伙伴们,死在我的面前 一个从小视哥哥鼬为目标的孩子,快乐而充实,可是7岁的时候他被从天堂狠狠地摔掉了地狱,摔得很痛,伤得好深,一生最期待的梦想被打碎了 ------ 超越哥哥得到父亲的认可和亲口赞许,而这一切都是他的哥哥鼬做的,在那一天起,佐助迷茫了,唯一的愿望变成了杀死哥哥,为自己深爱的亲人们报仇,为了拥有能杀死哥哥的力量,他迈出了错误的一步,甚至不顾鸣人的阻止而动手,其实他和鸣人的关系很好,他为了救鸣人做出过很多牺牲,曾多次在死亡线上徘徊,可是当鸣人这个他眼中的“吊车尾”也强大起来了,甚至于也超越了他时,本来就好胜的他,承受不住了,于是自傲的心一次又一次的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 碎了一地,他失去了唯一值得骄傲的资本,好胜的佐助终于失去了理智,他变得更加急功近利了,再加上念念不忘家仇和杀死亲哥哥,本来就沉默寡言的佐助更在心灵深处打了一个死结,离开大蛇丸,离开一个人追求力量的道路,那样所得来的力量,是不会打败鼬的,回到伙伴们身边来,伙伴们不想失去你,你也不会再失去仅剩的友谊. 关键词:保护 人物:春野樱 语录:我每次都受到其他人的保护,好不甘心哦...既然如此,这次...必须有我来保护我所珍惜的人们了...... 当小樱和千带婆婆打败蝎子后,发现除了鸣人的惊人成长以外,小樱也成长的很快,不再是那个只会为佐助身上的咒印担心,不再是那个为佐助被鼬打伤住院后每天精神恍惚,不在是那个因佐助离去而哭地肝肠寸断的小樱了,而这一切事情都和一个叫宇智波佐助人有关联,佐助对于小樱呢?绝大部分时候只是队友关系,出走前那次对话,是佐助最直接面对小樱感情的一回,也只是一句简单的“谢谢你”,最终佐助还是走了,援救行动也没能成功,小樱明白了幸福是要寻找而不是强行挽留的,当鸣人跟随着自来也去修行,小樱也暗暗下定决心,找回佐助不能只依赖别人,要让自己变强,不在成为大家拖后退的,所以她拜是钢手为师,寻找从保护自己开始,虽然她的执着寻找不一定能换回佐助的爱. 关键词:坚强 人物:日向雏田 语录:人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一个人因为遭遇失败,才会拥有从那里再站起来的强悍... 雏田,日向一族的正宗继承人,或许因为是这样她才变的内向吧,引起别人注意时,也是寻求保护,小时侯是父亲的身后,长大了就只能是躲在树后,或是用无意识的手势隐藏自己的情绪.雏田虽然内向,但她并不笨,父亲对她的失望,身为日向分家的堂兄宁次对宗家的憎恨和诅咒她都一直看得清清楚楚,她同情宁次,恨自己的无能,却又无力改变什么.后来遇上了无时无刻都精力充沛的鸣人,终于她找到了勇气,变得坚强,她要努力改变自己,当鸣人在和对手艰苦作战时,她双手紧握,用自己全心全力为自己爱的人祈祷;在面对鸣人活泼搞笑的性格的面前,她总是会脸羞得红红的,幸福的听着鸣人对她说的每句话;而最重要她是坚强的,面对宁次的战斗、面对比她实力强太多的哥哥,她没有退缩,哪怕她知道,没有胜算,但是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血从她的嘴里不断流出来,一滴一滴落在地上,她想让父亲知道,让宁次知道,让鸣人知道,她也再努力着,寻找微香虫任务更是展现了她努力的成果,她不在胆怯,她变地比任何时刻任何人都坚强. 关键词:关心 人物:犬冢牙 语录:赤丸,你真的很努力,因为有你的协助......接下来由我保护你 牙,一个看起来并不如意相处,和他的狗到是很融洽的人,其实这和他们这一小队比较内敛有关系的,志乃在第三场预选赛中打完那个音忍后回到小组时,牙说:“志乃,表现不错啊!”志乃回了一句:”谢谢,我也很期待你的表现.” 而且后来在第三场考试前雏田不是在练习场等牙,牙来了后说了句:“不好意思啊,雏田,我迟到了,不过志乃的比赛在比较后面,不用担心啊.”这说明他是很关心好朋友的;牙带着赤丸在树林里遛弯,而赤丸不停的小便,这时志乃正在扑捉虫子,可是赤丸却在志乃要捉的小虫身上便便呀,再看赤丸和牙的坏笑,和志乃一脸无奈的苦笑,这不足已证明他们是要好的朋友嘛,只不过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友谊表达方式不同罢了,他们之间是默契的,因为最好的朋友,不用说话,一个眼神,一个笑容都是最好的交流!对伙伴们都如此关心,对赤丸,这个占据牙一半内心的小动物更是不用说了,大战左近,右近,发动人兽混合变身.可惜没有打倒左近兄弟,查克拉也耗尽,牙还被右近进入了身体,可是为了保护赤丸,不惜采取自杀的方式,这是对齿丸的关心,多赤丸的保护,也对赤丸的交代,你的主人也是很厉害的. 关键词:相信 人物:秋道丁次 语录:鹿丸一直都相信着我,所以他在把这个使命交给我一个人! 贪吃,愚蠢,懦弱这就是丁次的登场印象,从中忍考试开始,几乎就是笨蛋的形象,死亡森林里的那场考试,遇到棘手的敌人就束手无策,遇到强大的敌人就躲了起来.当然还有遇到敌人时,不忘悠闲自在地吃零食.再后来就是他苦笑着流冷汗,对阿斯玛嘟囔着“如果遇到我爱罗就直接认输”,还有被音忍仅仅一招就打到七巧流“血”,他注定是个吊车尾的,或许他才是真正的超级吊车尾.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或许吧,直到执行援助佐助的任务,他证明了自己,他是可以值得让人相信的伙伴,是勇敢的,面对次郎坊的二状态,丁次服下了秋道一族秘制的最后一颗红丸,他就选择了,为了他最珍惜的最相信他的鹿丸,即使是死也是值得的.两个一起吃着薯片看云彩飘过的闲人,两个并不想出太多威风的懒人,两个心心相通的人,他们有更多的共同的语言,也许他们之间的语言便是彼此的沉默,然而那便是友情的体现.当次郎坊亵渎这段友情时,丁次愤怒了,为自己,也为了鹿丸,胜利后,他步履蹒跚地追赶着伙伴,他看见了大家在树上留下真挚话语和记号,那一刻他欣慰的笑了,那一刻也是他最幸福的时候吧,父亲曾对他说过,“丁次,你比任何人都要温柔,而总有一天,当有人发现这一点时,你便可以和他互相信任,成为朋友了.”是的,他做到了,他想告诉相信他的伙伴们,你们的相信是不会错的,我没有辜负你们,我的任务完成了. 关键词:尽力 人物:油女志乃 语录:我是木叶一族的油女志乃……在战斗的时候,无论对手是多么弱的虫子,我都不会小看他……一定会全力以赴! 无论多么弱的对手,我都将全力以赴,这是油女志乃的信念,在中忍预选赛的时候,他“凡事留一手”的作战方式,就有让人刮目相看的,沉着冷静,招招留都有后路,在战术方面,他和鹿丸比较相似,虽然不知道不及鹿丸的200,但其在作战时刻的表现是不容置疑的.还有在音忍进攻开始实施的时候,鹿丸,小樱,志乃三昏迷,后来,小樱在解开幻术后不知所措,呆作在那里,反而将自己陷入险境;鹿丸,虽然解开可幻术,随后就假装昏迷,而志乃,不声不响的观察着整个局势的变化,随时收集着情报,随局势作出必要的应变.但更重要的是,当时只有那么少的人没有被迷倒,而居然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而他就一直深藏不露,但当同伴陷入危机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前去尽自己的全力去解救,为木叶不惜身陷危机,鸣人一行援助佐助的任务时,五人组去追赶,他没有被选上,是因为他去跟爸爸执行特别任务去了,而非实力不行,再然后就是雏田提出微香虫的想法后,也是全力以赴的帮助队友完成任务,志乃一个为伙伴,对对手,对任务,对任何都是100%尽力的默默无语的人. 关键词:平凡 人物:奈良鹿丸 语录:我本来想随便当个忍者,随便赚点钱.然后和个不美也不丑的普通女人结婚,生两个小孩,第一个是女孩,第二个么男孩.等长女结婚,儿子也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就从忍者的岗位上退休,之后就过着每天下将棋或围棋的悠闲生活,然后比老婆早死,这就是我的人生. 在中忍考试之前,鹿丸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人,在随后的时间里,展现了不平凡的力量,在躲避音忍的追杀的时候,他冷静的分析了局势,然后留下了自己来牵制对方,他自然当仁不让的担起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此时这个个平凡的人显得如此的不平凡.但现在的他和平时的他反差是如此之大,以致于小樱还在怀疑他是不是为了自己逃走.直到忍犬告诉小樱后面的音忍停止了移动的时候,小樱也改变了对鹿丸的看法.最后他也成了钢手钦点的唯一中忍,仅接着就是援救佐助行动,成为中忍的他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队长.不过和他懒散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他显得十分的严肃.“你们把性命交给我了,我就要对你们负责”、“我们一定要带佐助回来,因为他是我们的同伴”.简单的话语涵盖了复杂的意义.鹿丸那平凡的外表下是一个不平凡的心,对朋友的那份情与对任务的责任心终于激起了他的干劲,这表明他也像一个普通的人.友情!为了他,再平凡的人也能成为勇士,再懒散的人也能成为英雄.一个敢于面对困难,一个一心想着朋友安危的人,一个明知会有危险还要同路的人! 关键词:勤奋 人物:李洛克 语录:就算我不会使用忍术或幻术,我也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忍者 “苍蓝野兽”李洛克,浓浓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高高的个子,外貌算不上出众,中忍考室的走廊中,他对小樱有趣的表白,还被一个中忍推倒,实在是有多差劲就有多差劲,直至在他和佐助打时,第一次展露了实力,他快速的攻击,让所有人都吃惊,当然也包括佐助,可惜中忍考试时不幸遇到了我爱罗,在拥有绝对防御的我爱罗面前,小李很努力,但是显的那么徒劳,结果仍是我爱罗完胜,辛苦努力换来的却是失败,小李遭受严重的打击,但是小李没有倒下去,他并不怨恨自己的对手,他没有让心里充满仇恨,在医院养伤的他竟然没有在床上好好躺着恢复,而在单手做着俯卧撑,是的,他坚信着就算自己不会使用忍术或幻术,自己也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忍者,自己是努力中的天才.木叶的莲华将会再次绽放,因为小李每天用汗水灌溉着,努力也是一种天份,也可以成就一个天才. 关键词:命运 人物:日向宁次 语录:人的命运到底是沉浮在像云一样已经决定好的潮流之中,还是能够跟随着自己所选择的潮流走的东西呢?不管选择哪条路,最后可能都会走到同样的终点。但是当选择了后者时,人们就可以努力地为活着的目的努力,而拥有这种想法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宁次是天才,没有人质疑,属于分家的人,实力已经超越了宗家,也是命运所使他出生在分家,对于自己分家的标志而必须拥有的悲惨命运的咒印,感到无比的怨恨和无能为力的心碎,所以他有些封闭自己,但是他并不是不关心他人,当小李被音忍痛打时,宁次是第一个出来怒斥的,和鸣人对决后,宁次的心扉彻底打开了,人只要正视人生,正视命运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援救佐助行动中宁次对上了鬼童丸,面对被知道了自己弱点的鬼童丸,宁次几乎无还手之力,但是为了不辜负同伴最自己的信任而宁愿牺牲自己的性命,他故意中了鬼童丸的最后一箭,用柔拳将其内脏打伤,再忍痛追击,将鬼童丸的查克拉的穴道封住,他胜了,源于鸣人当初的一句话“绝对,打赢你”,源于他坚强的毅力,源于他对命运的挑战,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由别人决定的. 关键词:价值 人物:我爱罗 语录:我也希望有一天能成为别人所需要的存在,而并不是只作为一个恐怖的兵器,而是作为沙隐村的风影 我爱罗,爱着自我的修罗!只爱自己而且只为了自己而战!这就是他当初存在的意义,他对哥哥姐姐漠视,对妨碍他的人仇视,中忍考试,他和小李的对战是惨烈的,在拥有砂子铠甲买面前的我爱罗,小李任何招数都是显的那么苍白,没有人同情我爱罗,没有人对他有好感,他被深深地打上了恶魔的烙印.幸好他遇到了鸣人,其实他不是没有感情的,不是不会受伤,不是只懂得杀戮,不是生来就习惯了形只影单.他是个孩子,不是神,更不是怪物,甚至比一般人还要脆弱百倍他只是一直在,勉强在自己,假装坚强罢了,当鸣人一行人在援救佐助时遇到了困难后,他义无返顾地站了出来,和小李站在了同一战线,原本在中忍考试中的敌人,现在的战友,不止如此,三年后的我爱罗更是成了风影,为了保护村子,明知道是青龙的陷阱,还是不假思索地撤出自己的沙子拉开屏障,他找了自己存在的意义,现在千代婆婆救醒了我爱罗,体内没有守鹤的我爱罗.将活地更开心,更好地诠释着自己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阳光 人物:手鞠 语录:我没叫你提出你的意见,我只是叫你说明一下状况而已 ”我没叫你提出你的意见,我只是叫你说明一下状况而已”有点野蛮霸道,其实手鞠是一个很阳光的女孩,虽然有点暴力倾向,也让人感觉她杀人不眨眼,而实际上作为一名忍者,一名自幼父母双亡的沙忍,每天在生与死之间徘徊,杀人或者被杀,仅仅只在一念之间,她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不能像一个普通的女孩一样抱着比奇熊和父母撒娇,而且还有一个只会杀戮的弟弟我爱罗,在这种环境下,她仍然没有丧失自我,有着自己的原则和道义,已经是相当难能可贵了,她其实是从不乱杀人的,三个倒霉的雨忍是被我爱罗干掉的,木叶丸是被堪九郎揪起来的.反之,她还会劝阻我爱罗手下留情,要不是她的阻止,雏田,志乃和牙已经去另一个世界报道了,而事实上我爱罗在当初对于“哥哥”堪九郎的话也是从来不听从的,而对于手鞠,他却还是怀着一丝手足之情,从因为手鞠的一句话使我爱罗停止杀戮,从佐助追来时他尽力保护手鞠,都可以看出他对手鞠的感情,手鞠让我爱罗冰寒的内心有一丝丝阳光.不仅如此,手鞠还能够客观冷静地随时随地分析战斗局势,有时也会与堪九郎不言语仅交换一个眼神便心领神会对方的意思,虽然在中忍考试时不敌鹿丸的影子战术.手鞠总是带着那把大扇子跟着一阵疾风华丽地登场,然后华丽地扇动大扇子用强风将对方刮跑,特别是她在鹿丸面前解决多由也后露出的灿烂的笑容.鹿丸这个怕麻烦的人也应该被打动了吧. ,勘九郎也欣然做个听众,可是好事多磨,正当兄弟二人为了砂隐村一起携手奋斗时,青龙破坏了这个团圆,我爱罗牺牲了,堪九郎拼命的追赶着我爱罗,但是被蝎阻拦了, 满是伤痕的堪九郎脸色惨白地趴在地上,中了剧毒的身体让他感到绝望和虚脱,可口中仍念叨着我爱罗的名字,直到失去意识的最后一刹,眼前闪过的还是自己未能拯救的小爱远去的身影,从隔阂到交融,从冷漠到亲近,从怀疑到认可,又从认可到坚信!现在我爱罗被千代婆婆救了回来,堪九郎体内的毒也解除了,兄弟两人一定会捍卫这段亲情,并肩努力让砂隐村的明天更幸福! 关键词:自由 人物:辉夜君麻吕 语录:人一出生就有他的使命,而我的使命就是帮大蛇丸大人完成他的野心. 在雾隐村,有一群单凭一族之力的就挑起战,最后却因此灭亡的族人,君麻吕就是这一族的后代,君麻吕从来不是自由的,小时侯在牢里,他在抱怨上帝对他的不公,全族死亡后,他更是是成了一个自由的孤单人,虽然他遇到了大蛇丸,可最终没能改变他的命运,大蛇丸只是叹息,不曾为君为他做的事而感动过.但这是他自己选择的,大蛇是坏人也罢,是好人也可,他不在意,好人和坏人对他来说没什么区别,因为在他的眼中只有大蛇丸才理解他,君是辉夜一族最正统血继界限的拥有者,血继界限是可以自由操纵骨芽细胞与破骨细胞,但是他的血继限界是不断的缩短人的寿命做代价的,人体的细胞是有限的,分裂不是无穷无尽的,到了某一个极点细胞就会死亡,而且不能再分裂出新的细胞来.这就是说,控骨术使用过度是不能恢复的,他知道自己就像昙花一样,所以他拼命得想得到别人的赞同,被人感觉到存在是有意义的,虽然是被人当作利器和容器,不存在任何的自由,最终他还是结束了短暂的生命,没有泪,没有软弱,没有悲伤,或许悄悄地离去.到那个世界中,才会很自由,才会有快乐. 键词:梦想 人物:白 语录:你有没有对你很重要的人呢?人们在想要保护对自己重要的东西时,就会变得十分强.对我来说,像个真正的忍者那样是很难的事.我想要实现那个人的梦想,为此我要成为真正的忍者.这就是我的梦想.我很高兴. 白由于小时侯受到血继限界的迫害,父亲杀死了母亲,而父亲又被自己的血继限界所杀.人生之路崎岖坎坷,后来遇到再不斩,就像生命中的路标.所以为了和再不斩一起”修行”,即使做再不斩身边的武器也没关系,虽然白改变许多,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他善良的性格.当遇到上卡卡西一行人时,再不斩想杀了出出茅庐的鸣人,白用“这孩子角给我吧”来搪塞再不斩,在与小鬼们打斗中,处处留一手,并没有造成他的致命伤,也因此,他最后的命运,或许也可以归结于他的善良命运吧,他不忍伤害任何人,就只有伤害自己了,再被鸣人打败后,白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庆幸的是,他的愿望实现了,再不斩认同了他,回忆着白给他的点滴感动,“那家伙..我想再见他一面,至少...最后我能在你身边,可以的话...真想和你去....同一个地方!”或许白的梦想也就如此简单而已吧. 关键词:迷失 人物:旗木卡卡西 语录:今天我在人生之路上迷路了... 犯迷糊,神经质,爱迟到.还好色.这就是旗木卡卡西,卡卡西老师,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老师,也是最优秀的老师,他曾对自己的学生说过:“放心吧!我就算死也会保护你们,我绝对不会让他杀了我的同伴的.”这一句简单的不过的话,说明了卡卡西的为人,之所以变得很邋遢的样子,是因为他迷失过,父亲的死,带土的离去,整天嘻嘻哈哈的背后却藏着许多痛楚,年幼时就目睹了父亲那令人心痛的一幕,号称“木叶白牙”的父亲曾是自己的骄傲,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他迷失了,做怎样的忍者才有意义呢?慢慢的心理也发生了偏执,“对违反忍者世界规则的人,我们都叫他废物...”带土却驳斥了他:“ 对违反忍者世界规则的人,我们都叫他废物,但不懂得珍惜同伴的人,是最差劲的废物.” ,卡卡西不屑一顾,可是在不久后的一次队伍行动中,带土为了救卡卡西而被跌落的巨石砸中,活活地压在了地上,带土明白自己要死了,于是他把写轮眼赠给了卡卡西,还有什么是团队合作,什么是与同伴之间的情谊也赠给了卡卡西,“不遵守规矩的人是人渣,但是放着同伴不理的人是人渣中的人渣!”卡卡西又再一次迷失了,但要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事情,从此发生了360度的转变,变成了懒散的人,迟到,搞笑,这原本是带土的”专利”,再后来.做了老师的卡卡西把检验学生的地方也设在了在木叶的“慰灵碑”前,在他死去的伙伴的面前,卡卡西跟他死去的伙伴一同在考验着一批批想成为忍者梦想的孩子.希望他们能找到正确的道路,不再迷失.

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 随着动漫的引进,尤其是日本动漫,与我们青少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客观了解青少年学习生活受日本动漫的影响,我们拟此课题,希望为社会提供一份引导青少年的参考。 日本动漫业在中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对我们的青少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日本动漫在中国身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我们针对这一现状拟此课题,目的在于让青少年能在众多日本的动漫中有选择性地从它们的身上有所借鉴。 我们通过了解电脑、日本动漫发展的概况;并通过制作调查表、调查问卷等了解青少年对日本动漫的态度和心理,获取资料;初步整理,请教老师专家,分析典型事例;查阅社会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分析青少年在对于日本动漫的心理状况;成果汇总,根据调查表、调查问卷及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得出了动漫对青少年的影响的成果。 我们的结果表明: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日本动漫有利于我们了解各国文化,它涉及的范围广,包括科学、历史等 ,它以青少年喜欢的方式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调剂了我们在学业中的重负;但同时有些同学沉迷于动漫,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动漫上,以至于荒废学业,使得学习成绩退步。 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最优化的方案在于引导,这样才能长久的健康的发展中国的动漫业,使青少年从动漫中受益。 绪论: 从《樱桃小丸子》,到以后的《美少女战士》、《圣斗士星矢》,再到后来逐渐引进的《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魔卡少女樱》等这些日本动漫大片,让在国内的中小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动漫。所以,现今青少年中喜爱动漫的学生越来越多。逐渐,在全国各地盗版漫画店遍地开花;各地各种形势的动漫画展也越来越多;在网上有关动漫的网站和论坛更是随处可见。 显然,动漫文化的席卷而来是许多人都始料未及的,于是,针对动漫文化的席卷而来,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从1980年代末开始,随着动、漫画的进入,中国的青少年开始介入一个动漫时代。同时,在视觉文化的逐步强势过程中间,“读图时代”开始主宰平民化的阅读领域。随着这个领域范围的不断扩大,日本动漫画可以说已经登上了中国动漫市场的首席。长期以来,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左右着中国不同年龄动漫迷们的视线。回首中国动漫辉煌的时光,我们不禁感叹,为什么中国的动漫不但没有抢占国外市场反而自己的市场却被日本动漫占领. 我国的动漫也曾辉煌过,1986年之前,曾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被国际评论认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但1991年以来,中国动画已经十余年与国际奖项无缘。从1984年开始,连环画艺术系纷纷从大专院校里销声匿迹,美术出版社里原本红火的连环画创作部也人去楼空。上海零点调查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合作的这次调查显示,日本的动漫作品最受欢迎。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可以说,青少年的精神面貌是一个国家未来的精神面貌,我们的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而现在的青少年接受的都是日本动漫,都是日式的教育色彩和教育方式, 日式的人物形象、日式的思维方式、日式的文化背景……在这种浓烈的日本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以后还能有中国的味道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动漫席卷中国,早在当年的《铁臂阿童木》就开始了,只不过当时我们还有《孙悟空》之类的动画片可以一争高低。到了今天,打开傍晚的电视,举目皆是日本动画片,多到数不过来,《机器猫》、《忍者乱太郎》、《天空战记》、《灌篮高手》、《足球小子》、《家有贱狗》……连我们的名著《西游记》也有了日本版。漫画就更别提了,沦陷得更彻底。 在动漫迷大军中,青少年的阵容最强大。青少年自然就是漫画读物最忠实也最基础的消费群。那么,赶潮流的青少年喜欢哪些漫画呢?据一次随机调查显示,男生喜欢看战斗科幻类漫画,女生则钟爱少女漫画。对此,我们也做了一个随机调查,我们随机的从学校内找了85个男生85个女生,问其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结果是,喜欢《蜡笔小新》者居多,达65.48%。《灌篮高手》次之,达60.85%。另外《百变小樱》,《四驱兄弟》,《足球小子》的受欢迎程度大概在34%~47%之间。与此同时,现在流行的《犬夜叉》,《浪客剑心》,《游戏王》也颇受青少年青睐。由此可见,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之下,大部分青少年以轻松搞笑,具有幽默感的动漫画(如《蜡笔小新》)和有积极向上意义的动漫画(如《足球小子》)作为调节剂。大部分日本动漫画营造的正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能使人放松心神,调节身心。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请这170位随机抽取的青少年学生谈谈他们喜欢日本动漫画的原因。其中,49.47%和55.16%的学生被片中人物酷酷的造型和连贯的情节所吸引。最为普遍的一个原因是日本动漫画的搞笑、幽默、轻松吸引了青少年的视线。调查显示,平均每5个学生中便有3个超级日本动漫fans.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片中人物的叛逆性格吸引了他们,这一选项的点击率为25.2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青少年也同样存在叛逆心理。所以,叛逆人物在一部分人群中深受欢迎也不足为奇!还有其它原因如“前卫时尚”“口袋型漫画小巧,易携带”“科学性强 ”“有点色情,很诱人”“暴力,血腥,刺激,过瘾”等也是日本动漫魅力之所在。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动漫画其实良莠参半。那么,就此而言,我们青少年在对其丰富有趣的情节顶礼膜拜之余,对其某些不良因素可能也会全盘接受。 另据下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2.2%的学生认为日本动漫画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让他们觉得轻松和兴奋”占55.52%和34.88%;“让他们对中国动漫画感到悲哀”占12.46%;“对其中的人物很崇拜”的占16.37%;“说不出什么影响”的也有16.37%。除此,还有少数人认为看过动漫画后会促使他们对日本人很警惕,并痛恨其险恶意图。由此可见,日本动漫画对青少年的影响逐渐加强。而其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虽大部分是比较积极的(如放松身心,获取一些科学知识等)。但另一项调查也显示了日本动漫画的弊端。平均每10个学生中便有4人有过在课堂上偷看漫画的经历,且有对其产生迷恋的心态。这些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这是不可取的。 通过全体成员的分析讨论,我们得出了日本动漫画对青少年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好奇,赶潮流是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因此极易受某些画质华丽,人物造型独特而空洞内容的迷惑。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早期的日本动漫画一直以清朗的面目出现。发展至今,日本动漫画的表现手法日益成熟,在描摹人性方面更经验老到。然而,剥去其诱人糖衣,可窥见其丑陋的精神内涵和一再重复使用的商业元素。在这种背景下,尚未具有足够鉴赏能力的青少年会因部分日本动漫画表现出来的恶俗取向与虚荣心理而走偏路。另一方面,漫画文化在中国得以抬头与日本文化在中国的日渐流行有着很大关系,而且日本漫画没有年龄界限,更是让从成年人到孩子的所有观众群体广为接受。一些劣质的漫画趁空钻入并被接受在所难免的。虽说这种现象已引起老师、家长、教育部门的普遍关注,但其整治的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整治的力度也还有待加强。另外,中国动漫画罕有令广大同学们赞赏之作,同时,在短期内,中国动漫画的水平还难以超过日本动漫画。遗憾的是,老师、家长并没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日本动漫画。 1.日本动漫在中国的现状 前一些日子, 某市一些少男少女因为打扮成动漫COSPLAY,成群行走在该市热闹地段而被警察因为破坏市容而拘留,为此,在网上各大动漫论坛进行了关于“作为一个动漫爱好者是否也应该有一定的准则”的大讨论。的确,在国内,动漫爱好者大多数都是青少年,加上动漫业在中国还不成熟,动漫对青少年的影响和青少年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动漫成了我们课题组关心的话题。 目前的内地漫画市场99%以上被日本漫画占据,12岁以上的中国青少年很少有人喜爱国产动画;12岁以下的儿童因为人数、思想、社会影响力方面的限制,不可能是观众的主体。动画最大的市场是14岁至30岁的青年,这个群体不但思想上较为成熟,有判断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群体比较有消费能力,是动画周边产品的主要市场。这一点对于动画制作的良性循环是极为重要. 在日本,漫画作为一种产业,年销售额达到2500亿日元以上,年出版漫画7000种以上。仅以周边产品为例,至少就有人偶、模型、午餐盒、镜框、电话卡、日历、毛巾、手绢、钥匙扣、音乐钟、相册、衬衫、手提袋、徽章、信封、信纸、明信片、圆珠笔、瓷杯、纸巾、打火机、海报……与国内的差距显而易见。如果一部影片受欢迎的话,这些周边产品就能为制作商带来丰厚的回报。而制作商也能把收回的资金投入下一部作品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这种制度下,漫画大师鸟山明一个月的税金就是6亿日元。 青少年喜欢动漫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认为适当的高质量动漫可以减轻压力,放松心情,活跃大脑。有些是觉得动漫很有趣,或是认为里面的人物很漂亮。据调查显示,关于喜欢动漫的种类,有16.54%的学生表示喜欢国产的,其理由无非两个:一是爱国,二是国产的有教育意义。而占65.3%的学生都表示喜欢外国的。有些学生还特别注明是日本的更受欢迎。其理由很多,归纳如下:1.形式自由,画面精彩,不拘一格 2. 有趣,内容充实,更适合各个年龄层。 3.刺激,含技术水平高,很创新。 4.浪漫,有浓厚的青春气息。5.作品情节省丰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幽默,手段新颖。而日本动漫除有以上特征外,其内容贴近生活,男才女貌等特征深受广大漫画迷们的喜爱。 当代的学生看过的动漫举不胜举,大多数的人都看过十部以上动漫的作品,而且许多学生谈到这个话题时可谓津津乐道。170名同学当中41.73%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欣赏动漫,3.15%利用上课时间(看漫画书为主),46.36%的同学表示不确定。37.93%的人认为动漫对我们的影响利大于弊,其原因多和为什么喜欢动漫一样,是绝对的动漫迷。15.52%的认为弊大于利,其原因是认为动漫看得过多会令人心思不能放在学习上,整天沉迷于动漫,给生活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40.52%的人认为利弊相等。但更多的认为适当的漫画书对我们是有益的。在这里,我们还对3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有6.19%表示反对,46.90%的表示适可而止,另外有27.43%表示不清楚。 家长不支持孩子看动漫的主要原因是个(1)浪费时间和精力(2)影响学习(3)产生不良后果。再加上最近在书店里流行的不健康的“口袋”漫画书更是令家长头疼。“口袋”漫画书是在进入20世纪后在中国流行起来的,主要从日本、台湾引进,其内容不健康,多以色情、暴力等为主。深深毒害青少年的心理,虽然我国各个部门和单位严打销售和租借“口袋”漫画书给青少年,但是这种漫画书还是随处可见,许多家长因此禁止孩子阅读漫画书,以防万一,但也否定了其他无害漫画。针对这方面,在我们所调查的170名学生当中,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坚决反对,但他们当中有的还不知道什么是“口袋”漫画书,他们还没认清这种漫画书的害处。而表示支持的学生认为只要好看,看一些是无所谓的。正是由于青少年对“口袋”漫画书认识不够,且存在侥幸心理,才造成“口袋”漫画书到处泛滥,万幸的是,大多数学生认为青少年对待漫画书应该适可而止,不应过于沉迷。

与悲惨世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你给我分,我就发,然后你再对我说声。

《悲惨世界》的作者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一生勤奋创作,留下了二十二部诗集,十二部戏剧,二十部小说和散文,若干文论等珍贵作品。他的作品在法国和全世界都具有很大影响。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刻划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直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绘制了一幅规模庞大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图画。书中描述了在逃犯冉·阿让和流落街头的妇女芳汀,还有她的女儿珂赛特三位中心人物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善良纯朴的劳动人民注定要陷入受压迫、受歧视、受凌辱境地的必然命运,愤怒地谴责和控诉了造成这一切不合理和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贯穿本书始终的冉·阿让。年轻勤劳的冉·阿让找不到工作在难忍的饥饿驱使下,打碎了商店的一块玻璃,拿了一块面包而前后被判了十九年徒刑。出狱后,为了报复,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诚,酣然睡在一个苦役犯旁边的卓绝胸怀,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让,使他握着铁钎的手慢慢地放了下来。于是他偷走了银器逃出了神父家。当冉·阿让被抓住时,神父并没有指证他,反而又把两支银烛台给了冉·阿让,并对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的。”正是这句话和神父的所做所为唤醒了冉·阿让的良心。他决定遵守自己的诺言,做一个诚实、正直、仁慈博爱的人。后来他改名换姓,在一个城市里搞了一项工业的工艺改革,发了财,做了市长,在那里济穷救苦,大做好事。当他得知芳汀的悲惨遭遇时,决定帮助她,接回她的女儿珂赛特。但芳汀未看到她的女儿就死去了。而冉·阿让也为了救出冤枉的人,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让。于是又被抓走做苦役。但为了履行对芳汀的诺言,在苦役中,他奋不顾身地从战船上空抢救了帆工,然后机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从刻薄奸诈的夫妇那里带走,并隐居在了修道院。八年了,冉·阿让和珂赛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冉·阿让为了让珂赛特得到幸福,设法成全了珂赛特和马吕斯的婚姻,并向马吕斯表白了自己曾是苦役犯。不料遭到马吕斯的鄙视,拒绝他再和珂赛特见面。当马吕斯得知冉·阿让就是自己到处寻找的救命恩人,即是受人尊敬的马德兰先生,他这才悔恨交加,立即带着珂赛特去看望老人。但是冉·阿让由于情感上受到打击,这时已处于弥留之际。老人向他们作了临终的嘱咐,便惨然离开了人生。在书中,我被冉·阿让那颗狂热追求正义的良心所感动。正是这颗良心多少地把他箍紧而压服!他悲惨的一生中有多少次伤病,多少次重新站起来。这良心光芒四射,在安静地向他说:“现在平安无事了!”唉!这是多么凄惨的平安!雨果的这本书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同情劳动人民的命运。读过这本书,我被书中那种仁慈博爱道德正义的力量所感动。虽然在书中当时那种黑暗残暴的社会里,这种力量实在是微小。但在现在,在我们这社会主义国家里,这种精神却得到了发扬。就在今年这百年不遇的洪水来临之时,我们十二亿华夏儿女报着一份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保卫祖国,保卫长江。保卫人民,读了这本书,看了报纸电视上一件件感人事迹,我也决定把自己积赞的几百元零用钱全部捐给了灾区,表达我的一片爱心。

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1.离奇的情节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3.强烈的对比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 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 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 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对比原则的运用 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 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还有:用自己的眼睛看《巴黎圣母院》 在拜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前,我已经读过他的《悲惨世界》。《悲惨世界》的卓绝,作者在细节描写上的传神,布局谋篇上的巧妙,以及历史评述上的宏大气魄,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像《高老头》、《双城记》、《红楼梦》、《雪国》等等很多作品一样,我读完《悲惨世界》之后好几个月,一直无法从书里的那个世界走出来。 怀着对雨果的无限崇敬之情,怀着与对《悲惨世界》同样的拜服和向往,我接着读他的《巴黎圣母院》。然而,正如一个偶然在月光下、薄雾里、轻纱后、传说中隐约见过的娉婷的影子,经过你用想象雕琢出她轮廓的柔媚,用美梦浸染出她容颜的光辉,用信仰赋予她灵魂的圣洁,使她变得完美无暇的时候,你忽然看到她,而且第一眼就看到了她的瑕疵——尽管那个瑕疵是如此之小——一样,我读《巴黎圣母院》时候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读到最后我不得不向自己承认,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的人格、气质,她的整个人物形象是那么单薄、干瘪的、前后矛盾,这倒不是因为她致死不渝的爱着一个虚有其表的男人和对一个心灵高尚但面目丑恶的人一直害怕和厌恶,而是因为作者对她的前后描写有着惊人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使人疑窦重生,百思不得其解。一个从小生活在乞丐群里,和无数凶恶成性的流氓、无赖、流浪汉、亡命之徒相依为伴的女孩、尽管她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天性单纯善良,但常年累月四处漂泊,靠卖艺糊口,再单薄的身体也能磨练出韧性,再脆弱的性格里也渗入了坚强。小说的前面,她在危急当中救出彼埃尔·格兰古瓦,在刑台上喂丑陋的卡西莫多喝水,这些都是符合她的身世和性格的。她受不了酷刑屈认了杀人之罪也是正常的。但在此之后,在她躲进圣母院,在她天缘巧合找到母亲的那些一长串故事里,直到最后,她却只是一味的害怕,仅仅剩下一副手足无措、可怜巴巴、迷迷糊糊的样子。这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令人信服的。这个形象的不成功,更加说明了美丽和善良是用动词塑造的,而不是形容词。 副主教克洛德,在我读过的所有评论当中,他都被批判成一个穷凶极恶、罪恶滔天的恶棍,一个精神极度扭曲、人格极度分裂的变态狂。然而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却无法对他产生如此强烈的憎恶感,无法恨他,无法承认他是无耻的、邪恶的、魔鬼的化身。确实,他手段残忍,但不能说他心肠歹毒;他行为乖张,因为他承受着莫大的压力。我们不能因为,仅仅是因为评论家的众口铄金就剥夺掉他爱爱斯美拉达的权利。更不能因为他爱得太深刻、太执拗、太自私、太疯狂就给他定罪。《百年孤独》里有的是这种扭曲的爱情。在《罪与罚》里,斯维德里盖洛夫“把手枪抵住自己右边的太阳穴”的时候,我不相信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诅咒他,判决他,给他行刑。既然巴尔扎克能赋予一个江洋大盗英雄好汉般的血性和激情,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表现“恶人”的尊严?诚如巴氏所言:犯罪的动机是一片悲壮的热情,令人觉得法无可恕,情实可悯。在爱斯美拉达第一次被押上刑场的时候,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克洛德的悲痛欲绝,难道不正是要说明他也同样在受刑?在一系列人物的悲剧当中,克洛德的悲剧是最深切的、着墨最多的。不论是爱斯美拉达的还是卡西莫多的都要逊色得多。同他们相比,他不应该获得更少的同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