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发布时间: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1.校区不同软件学院在修正路长春工大职业技术在净月2.专科在净月上学软件专业三年在高新开发区军训大约20天净月坐轻轨软件学院在车站坐222路到修正路下车往上500米3.都是8人寝4.没有这样规定管理松散、5.是工大毕业证但是卡的印是专科的!能看出来!6.可以工业军训很严建议开诊断去要不会晒死!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2年,创刊十几年来,一直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传统学科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研究。坚持学术性,强化理论性;坚持时代性,强化功能性;坚持现实性,强化特色性,致力实施期刊精品战略。

长春工业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原吉林工学院)隶属于吉林省人民政府领导,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它创建于1952年,坐落在长春市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校园绿树成荫,环境幽雅。 长春工业大学主要为吉林省经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科学研究人才和现代化管理人才,是为吉林省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目前,学校设有18个院系: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基础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乡镇企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交通工程系、冶金工程系以及人文信息学院(新制二级学院)。 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近12000人,夜大、函授生近3000人,已形成集中优势培养研究生,重点培养本科生,兼收少量专科生,努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为吉林省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 长春工业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是教育部首批审定的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200所高校之一。学校从1983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有14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它们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纺织工程、工业催化、社会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学科、专业。在工业催化等研究方向上招收的攻读硕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已获得学位,学成回国。 长春工业大学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骨干、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全校1793名教职工中,有教师81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406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85名。吉林省首席教授1名,主讲教授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36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18人;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人,占全省10%;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13人;吉林省高校重点培养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0人。同时还有一支由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为骨干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他们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学校现有公共课、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研室70个,实验室35个为了加强外语教学,学校设有外语电台和多个语言实验室供学生使用。学校聘有英、美、加、日本等外国教师进行外语教学,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有严格的要求。学校还设有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心,用以完成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学校建有6个研究所、37个产学研联合基地,实验室装备着具有先进水平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金属X射线分析仪、数控铣床、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大型设备。各种仪器设备共达6287台件。冷热加工设备齐全的实习工厂建筑面积达3600平方米,可同时接纳200余名学生进行实习。校图书馆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藏书56万余册,其中外文书刊6万册。学校还拥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可供2180人同时上课的多媒体教室以及省内一流的田径运动场等。 长春工业大学的科研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围绕吉林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行走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优势产业及开拓新产业的需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开发研究和引进、转化先进实用技术为重点进行科学研究。近10年来,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共开发出各类研究课题48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5项;火炬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项,有50项研究成果分别在全国科学大会、吉林省科学大会和全国机械工业大会上获奖;35%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许多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长春工业大学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中逐步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学校按大类专业招生,建立了多项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的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科学研究人才和现代化管理人才。毕业生就业渠道广泛,就业率居全省高校前列,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建校50年来,共为社会输送4万余名毕业生。 长春工业大学是我国普通高校研究与发展排名前200名院校之一。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共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交流学术论文5000余篇,有189篇学术论文被SCI、EI等检索收录。学校公开出版《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高教研究版)》两种学术刊物。 长春工业大学重视发展与国外高校及学术团体的联系。近几年来,先后聘请国外文教、科技专家和学者50多人次来校讲学和任教,派出一批教师分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瑞士、比利时、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访问、留学,部分教师还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学校先后同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的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 长春工业大学在注重抓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十分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我校连续2次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仅有8所高校连续两次获此荣誉,我省仅此一所)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基层党组织标兵”和“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积极探索一条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又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办学之路。努力实现《长春工业大学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为把长春工业大学办成国内一流的多科性地方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我就是这个学校的,挺好的,老师挺负责,环境也不错!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摘  要 :道德源于对秩序的需要,规范着社会共同体活动,对实现社会存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称谓的失环为实例,对称谓缺环作出理论思考和分析,为新时代师生称谓拟定规范准则,发挥学术精英阶层的德治引领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称谓;德治;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研究生教育       称谓语指人们依据亲属、性别、身份、职业等关系形成的特定称呼,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称谓语缺位现象更加突出,研究生教育中称谓语缺位问题已渐显现并成为影响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分析澄清研究生教育中称谓的伦理规则,为新时代师生称谓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充分发挥学术精英阶层的德治引领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称谓蕴含的伦理意蕴——社会秩序的维系       语言与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休息相关。“每个语言体系中的称谓系统的确立,都是同其道德伦理密切相连的。”[1]称谓语是伦理道德规范的发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人本特性和社会秩序观。       社会秩序,即社会运行的模式。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在社会行动的范畴中,某些实际上的规律性可被观察到,那就是:同一个行动者或许多人的行动过程会在一种典型的相似的主观意义引导之下重复地发生。”[2]足见社会秩序本质上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范式或原则。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说,道德是“人们用来调节人对人的关系的简单原则”。[3] “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准则,直接目的就是在于维护人际行为秩序,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4]。德治即通过制定道德规范构建社会秩序,是从价值维度对社会治理的纠偏。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指出,伦理治理的重点群体为社会精英阶层,尤其是学术精英阶层,没有他们的觉醒就没有伦理治理。[5]研究生教育中相关方正是伦理规约之担大任者。       二、伦理道德失范的消极影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完备的道德规范体系,是调控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侵蚀,我国社会失序风险增加,映照着道德秩序的紊乱,主要表现如下。       1.价值理性的衰微。现代化将人们推入“风险社会”。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看来,现代性预示着“工具理性”的胜利,价值理性的光辉被遮蔽殆尽。[6]诚然,工具理性过度膨胀,对价值理性构成强劲冲击,其负面影响暴露无遗,造成人性扭曲和“异化”。正如美国学者威利斯·哈曼(Willis Harman)所说:“我们在解决‘如何’一类的问题方面相当成功,但与此同时,我们对‘为什么’这种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越来越变得糊涂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谁也不明白什么是值得做的。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7]工具理性导致人沦为工具,沦为器物存在。人的主体性被漠视和悬置,人的价值被归结为物的价值。       2.道德规则的破碎。道德在公共领域退隐,呈荒漠化趋势。道德失范令人疑虑,同时也使原本坚持道德底线的人开始踌躇甚至放弃已有道德准则,甚至“反道德主义”开始滋生蔓延,道德主体以及道德自身呈“碎片化”趋势。正如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所指:“后现代社会的道德已经成为碎片,整个的道德体系就是道德碎片的拼接。”[8]这里的碎片化,既指道德主体的分解,更指道德本身整体性的瓦解。道德碎片化不仅重创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踏,导致“道德追求失向,道德行为失范,道德心理失衡,道德评价失准。”[9]我们必须奋力挽救日益破碎的道德现状。       3.社会公德的缺位。公德是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近年来,传统道德受到强劲挑战,其中以社会公德缺失最为显著。公德观念日趋淡化,对不义之举和道德恶行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和正义感,麻木地对待传统美德的沦丧。人们日益感到焦虑与纠结,陷入不可自拔的道德困惑和道德冲突,甚至道德“越轨”频发。同时,公德缺位还表现为无视他人失德行为,失德是道德冷漠最显著特征,由于道德教育和文化修养不够,对身边失德行为无原则的“宽容”。       由于受社会伦理道德失范的影响,大学德育滞后及学生素养水平等导致大学德育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德性培养与制度规约互动不强,研究生教育中不断涌现的称谓难题就是最直接的表针,必须要引起警惕和重视。       三、研究生教育中的称谓困境       工业文明使人从神圣世界脱域,片面依靠技术,不断远离自然,人与人之间很难达于对话与理解。胡塞尔(Edmund Husserl)讲“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10]即预示着重视人的“对话”时代即将诞生。“话语得体不得体,是否切当,还与社会的道德观念、伦理关系有关。”[11]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呈现新的变化,师生称谓缺环现象更加凸显,从某种意义上已影响到师生顺畅交际。       (一)学生对导师及配偶的称谓困境       1.“传统称谓缺环”型       汉语称谓的缺环问题由来已久,如男性导师的配偶,可称“师母”、“师娘”,而女性导师的配偶,则没有对应合适的称谓,若称之为“师公”(“师公”是师傅的师傅)则不适宜。女性导师的配偶如何称呼确实亟待解决。       2.“师生婚恋”型       中国自古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情怀,师生关系具有拟亲人性质,其中沉淀的伦理意蕴不言而喻。从师生关系转变为夫妻关系或从夫妻关系转变成师生关系,其他同学如何称呼昔日的老师及配偶,这存在伦理上的困惑,称谓上的纠结。       3.“跨代夫妻”型       随着婚恋观念变化,跨代夫妻已习以为常,但称谓上却面临诸多问题,如杨振宁的学生怎么称呼翁帆,正如杨振宁怎样称呼翁帆的父母一样犯难,若直接称呼“师娘”或“师母”可能对部分学生并不贴切。       4.“晚辈老师”型       受中国“幺房出老辈”历史事实及伦理思想的影响,师生辈分与年岁的矛盾不可避免,亲属称谓与社会称谓在师生之间可能发生冲突;再有,昔日的同学、学生成了自己的硕导、博导,这种新型关系该如何称呼。       (二)导师对学生的称谓困境       1.“长辈学生”型       中国有“幺房出老辈”的现象。师生之间,由于亲缘或地缘因素,导师可能是学生的晚辈,这就决定了导师必须考量师生间社会关系,否则会受地方伦理责难。“幺房出老辈”终将伴随一夫一妻制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退出历史舞台,然目前导师对“长辈学生”的称谓仍面临抉择。       2.“大龄学生”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秉持长幼有序,长者为尊,体现在称谓上则是有关长辈的称谓语齐全丰富,而有关晚辈的称谓则明显缺位。当遇到年龄与自己父辈相仿的学生时,如何称呼为妥。       (三)同门之间的称谓困境       德国学者费迪南德·滕尼斯(Ferdinad Tonnies)指出:“共同体是基于情缘关系和邻里关系的人的自然群体,他们有着共享的文化和社会习俗。”[12]若共同体各成员的功能和位置指称模糊,那么交往就会出现混乱,进而威胁到共同体自身存在。同门之间的称谓,根据入门先后为序,一般没有异议。然而随着“大龄”研究生的增加,父子之间可能是同学、也可能是师生。师兄的爱人,成为同学或者“学妹”,如何称呼?导师的爱人,成为同学或者“学姐”、“学妹”,如何称呼?成为同门硕士师兄的博士生,如何称呼昔日的师兄?同学之间的官员或者企业家等,如何称呼?       四、研究生教育中称谓困境的原因       美国著名法哲学家富勒(Lon L. Fuller)认为在共同体中“道德主体按照其道德规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追求共同利益过程中得到发展。”[13]共同体成员必须使用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媒介,否则就有失去成员资格的可能。伦理作为人际关系的法则,“它必然体现在以对世界的符号化为形态的语言结构体系上面。因此,语言符号中那些代表社会角色的语词,实际上是伦理角色的符号形态。”[14]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角色符号缺失,造成称谓困境使得师生交往存在不适感,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一)称谓语自身的特点       语言符号同客观世界并非一一对应。称谓语的选择受价值观念制约,价值观念体系又难于达成一致,所以称谓缺环便成为必然。祝克彭讲:“缺位现象是由于社会变迁、人们观念改变,称谓语系统中出现的或系统不对称,或与人们身份、地位、交际语境不切合,从而影响到系统性和交际效果的语言现象”。[15]由于受古代“男尊女卑”历史文化的影响,女性社会泛称缺位及其配偶称谓缺环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有“师娘”没有“师父”,有“军嫂”没有“军夫”,这使得交际常常不畅,反映出我国当前语言内部一些结构性缺损与新旧伦理观念的冲突,即“新的欲立没有完全立,旧的欲废未能彻底废”。[16]       (二)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       新时代高等教育年龄结构呈现新趋势。①法律未对高考考生年龄做限制,所以不断有高龄考生见诸报端,如2015年南京86岁高考考生汪侠;2017年一对父女考上同一大学同一专业。②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年龄限制被取消。伴随着众多“大龄”学生跻身研究生教育行列,研究生教育中师生称谓语短缺现象日趋凸显,交际不畅或已成为新常态。       (三)西方文化的影响       称谓语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特点的客观反映,是社会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展示。西方文化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对亲疏、长幼、甚至性别皆可以忽略。英语国家直呼其名,以示交际效率。传统伦理道德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已大大淡化。学生渴求导师尊重,对等交流,导师也开始与学生讲民主、讲平等,使得师生关系正逐渐演变成一种简单的称谓。       五、研究生教育中的称谓原则       称谓规范是对言语交际进行价值引导,“使言语与言语主体和言语接受者的伦理角色及角色关系相适应,使词语与它所本应该代指的对象相适应”。[17]唯有“认识了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并在伦理关系的基础上作出必要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确立一种道德化的制度体系”[18]方能有效实现道德秩序供给,使师生观念上认可,情感上接纳,从而形成高度自觉。本文拟提出如下建议:       (一)首识原则       首识原则:即称谓以两个人初识结交时确立的关系为基准,并作为相对恒定的称谓。       1.老师、同事、朋友和亲戚成自己的同学或“师妹”,不改变称谓;若自己处于权势上位,则可遵从情感原则,以示亲善。       2.师兄的爱人,成为自己的同学、或者“师妹”,仍称嫂子或“王姐”、“张姐”,不宜姓名称或称师妹。       3.师姐、同学或师妹,成了导师的妻子,仍按照初识时关系称呼,不宜称师娘或XX老师。       4.导师的妻子成为自己的同学或者“师妹”,仍称师娘或XX老师,当导师妻子与自己年龄相仿或比自己小时,称XX老师为宜,而不宜称师娘。       5.老师、长辈成为自己的学生,仍称老师、长辈,不宜姓名称。       6.学生成为自己的导师,当众称老师,私下可姓名称。       (二)等差原则       等差原则:即称谓讲究尊卑贵贱、长幼有序。“称谓语系统也讲究辈分、等级、地位等伦常关系的区分,……保证人们根据其所在的家庭和社会等级系统中自己的位置和相应的角色合理使用称谓,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19]在日本,群体内部的“名分”具有家族性。部下按长幼亲疏排列有序,毕业年限和入职时间决定排序先后。长者意味着经验和地位,对其尊敬源自对权力的尊重。当长者为尊与官本位为尊碰撞时,称谓语选择,年龄原则往往让位于身份原则。1960年,布朗(Roger Brown)与吉尔曼(Albert Gilman)提出了“权势”与“等同”两种基本语义关系。导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称呼导师应体现其权势。同学间等同关系较为普遍,以姓名称见常,但有时也向权势关系转化,面称以敬称为主。       1.成为自己师兄的学生,应称老师,不宜再称师兄。因为师兄原本属于权势上位,自古“长兄如父”,直接改称老师没有障碍。       2.成为自己同学或师弟的学生,当众称老师,私下可姓名称。因此时自己处于权势下位。       3.称比自己稍小的“师兄”,仍称师兄为宜,如确实小一二十岁,可遵循情感原则。       4.称比自己大得多的“师弟”,不宜姓名称或称师弟,应遵循情感原则,称“李兄”、“中华”等。尽管自己处于入学年级的上位,然从人生阅历等方面来讲自己仍处于权势下位。       5.导师在批评“大龄”学生时,可以姓名称,而平时则宜遵循情感原则。直接称呼名,如称“建华”、“国庆”,体现导师亲善。       6.称同学或师弟中的官员、企业家,应以“姓+官衔”称谓或“张兄”、“王姐”称呼对方,不宜姓名称或称师弟。这里仅限高级职务,对于低级职务不宜使用官衔称谓。       (三)情感原则       情感原则:即称谓注重关系融洽、增进情感交流。“天下一家亲”、“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就是亲属称谓泛化的肇始,表达了人们求亲求近及抑己尊人的心理和倾向。言语者根据需要调节与受众的亲疏关系,以达到特定交际效果。一些情况下,情感原则正在逐渐取代等差原则。       1.称呼长辈学生,当众称XX同学,如张兵同学、树林同学,私下可遵循等差原则。       2.先前认识的同事、亲戚、朋友成为同门,遵循首识原则,此时,处于权势上位的同学可以使用情感原则称谓处于权势下位的同学,以示亲和。       3.处于权势上位的官员、企业家称下位的师兄,仍称师兄,称比自己年长的同学和师弟,宜称“张兄”、“王姐”,不宜姓名称或称师弟。       由上述情感原则和等差原则的特点不难得出二者构成了一个称谓悖论,为语言交际造成了困惑,所以需要新的称谓规范予以关照。       (四)模糊原则       模糊原则:即面临称谓语选择困难时,可以采取泛称或零称谓等方式模糊处理,使交际顺畅和谐。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认为,主体可以通过对语言行为的相互理解、沟通、协调克服主体间冲突。[20]       1.用泛称应对称谓语缺环。如导师的配偶,称“老师”更为恰当,这适用于称呼女导师配偶。笔者不同意陈建民先生的观点,“如果对方没文化,称他‘老师’也不合适。事先连对方的姓名都不知道,更不可能知道对方的文化程度。”[21]因为“老师”称谓语义泛化,早已突破常规语域限制。对方文化水准高低,在此已无实质意义,称谓语泛化能促进交往的通畅性。正如姚亚平所言:“称谓语发展的第一趋势就是称谓系统趋向平等化”。[22]       2.年龄差距过大的情况,如翁帆父母可称杨振宁为杨教授,杨振宁可称他们翁先生、翁太太;杨振宁的学生,根据年龄可称翁帆为翁老师或翁女士,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年龄差距过大产生的称谓尴尬。       3.美女、帅哥、亲等称谓语也能解决部分称谓困境。但使用时须考虑权势与等同关系,这类称谓语只适用于等同关系之间或由权势上位方使用,若由权势下位方使用,会显得不尊敬导师、学长,引起他人不适。       4.零称谓即交际时直接招呼,不使用称谓语。如“请问、您好、打扰一下”等。显然零称谓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结论 :       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主张“提高整个人类的道德水平是每个人的最终目标,而学者们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到达的道德的最高水平”。[23]称谓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观念,需要我们认真继承和发扬,学术精英尤其应成为德治头雁,这对于传承中华文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称谓语描述探讨主要采用列举归纳法,分析中难免存在主观性,是否准确、可行还有待在语言发展中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       [1]曹冠华.中国伦理文化对汉语称谓系统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08.P2.       [2][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8.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99.       [4]赵野田.论生命价值的道德支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14.       [5]柴艳萍.当前中国伦理治理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中国伦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州学刊,2013(11).99.       [6]鲍宗豪,赵晓红.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社会秩序重建[J].社会科学,2014(5).87.       [7][美]威利斯·哈曼.徐元译.未来启示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93.       [8]方环非.碎片的道德——后现代伦理透视[J].云南社会科学,2011(6).26.       [9]康镇麟.当前我国社会舆论与社会公德协同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125.       [10]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       [11]石华.语言得体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18.       [12][美]赫尔曼·E.达利,小约翰·B.柯布.王俊,韩东筠译.21世纪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75.       [13]李亚美.论富勒道德共同体的构成要素[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       [14]方菊华.从称谓语视角对比中西方语言伦理观[J].鸡西大学学报,2010(4).77.       [15]祝克懿.口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考察[J].修辞学习,2004(1).27.       [16]葛舒菲.汉语称谓语的新变化[D].南京大学,2014.43.       [17]陈汝东.语言论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9.       [18]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94.       [19]曹冠华.中国伦理文化对汉语称谓系统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08.2.       [20]王作亮.从“分离”走向“对话”:共同体的价值诉求[J].学术探索,2011.139.       [21]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1).22.       [22]李晓文.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缺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28.       [23][德]费希特著.梁志学等译.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4.

如下:

《黑河学院学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德州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新余学院学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工程学院学报》、《哈尔滨学院学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注意

学报的级别与学校的级别有关,大学本科的学报一般是本科学报,专科学校则是专科学报,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是核心学报。本科院校的学报一般达到省级标准,具体的情况取决于学校的实力。

例如武汉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文科部分是核心期刊,理工部分是普通期刊,即国家期刊。

打114查询一下,或者听114告诉你总机,然后你直接打总机问,估计总机应该有值班的会告诉你号码的

长春市宽平大路395号,。这个绝对没错。

长江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长江大学学报属于省级期刊!不是核心!社科版和自科版只是收录不同学科的文章而已!由大学主办的期刊(核心除外)都是省级期刊!核心期刊在核心期刊目录上可以检索到(该目录在百度上可以搜索到)!而核心期刊一半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发文章的话建议发核心期刊,其难度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大! (亲身经历,我大学和读研的时候都发表过)

普通期刊,你要是论文引用,最好是SCI的。

基本上都是要版面费的

三级期刊,不难发的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见刊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 蒋丰书名,似乎有些冗长。刘柠先生新著的题目是《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东方出版社,2018年10月第一版)。据我了解,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对博客题目的要求是不超过15个字,因为这样易于转载;对于网络新闻题目的要求是不宜超过24个字,这应该与网络阅读的习惯有关,有时,24个字就是标题党,不读也罢。当然,刘柠先生这部新著的题目加上标点在内,也没有超过14个字。或许,这种标题的表达是受日语表现的一种影响。任何一部著作的标题,都显示着作者的自信,当然有时候也体现出编辑的匠心。对于这部书的标题,我宁肯相信是作者的拟定,也彰显出作者一种相当的“自负”,以及在书中有可能展开的“说教”。本书“关于作者”的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活跃海外媒体,被称为大众传媒的知日家。”作为“知日家”,刘柠先生一定对1929年成书的戴季陶先生《日本论》非常熟悉,该书中有一个经典的桥段,“关于中国的题目,日本人已经不知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千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千百次。可我们中国人,除了一味地反对,不肯做研究的功夫。”也就是说,“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刘柠先生写作此书,是否受到戴季陶先生的印象,我无法下结论,但我以为从书名到书中的内容都不时地着戴季陶先生的影子。历史也罢,作者也罢,想切割一种联系,标新立异,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作者有多么的自负!通读《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一书,有四点感受,不吐不快。感受第一,该书作者曾经在日本一家电机公司服务多年,深谙日本企业的内情,无论在经营上经济上都是亲身“体验”了日本,因此内容自有深度,不似今天一些“擅写日本”的华人作者,只在小小的日本出版社和小小的日本华文媒体工作过,充其量只能抄书和抄报纸,是通过“字”了解日本,而不是通过“人”了解日本的。这就应了中国那句老话,“纸上得来终觉浅”。感觉之二,该书作者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一个问题的“极简史”,勾勒出它的前前后后,纲举目张,自有深度,而不是自我炫耀地“掉书袋”,让人们读来读去,把重点放到了作者的“渊博”上,搞不清楚作者究竟要说些什么。感觉之三,该书作者在每一篇文章中,都会鲜明的表达自己观点,不玩暧昧,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而所表现的观点具有理性,不是那种前后矛盾,甚至喝酒以前与喝酒以后的表述都是不一样的。感受之四,是作者继承了清末大家梁启超先生“笔端常注感情”的文风,在行文中跳跃式地流露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感情,比如,作者在谈到日本日益丧失的“自由环境”时,用克制的笔法坦露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我虽然喜欢日本,迷恋其精致曼妙的文化,却始终无法照单全收。因为,只身于一种高度同构、指向过于明确统一的舆论‘磁力场’中,我会有种窒息感。(该书第221页)”这与一些沉湎于日本的“哈日”、“精日”的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因为这样,我以为刘柠先生的《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一书值得一读、二读、三读,这也是时下中国出版界“日本论热”中少有的理智之书。当然,该书也不能说没有疵点的。比如,作者这本书出版于2018年10月,在书中提到新渡户稻造时,仍说“其头像至今仍印在面额5000日元的纸币上。(该书第34页)”其实,新渡户稻造成为5000元日币上的人物始于1984年11月1日,经过20年后,也就是2004年11月,5000元日币上的人物已经转换成为女文学家樋口一叶了,这是在作者出书14年前的事情。又如,作者在书中提到近现代史上第二拨中国留学生进入日本,说到“第二拨是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狼狈不堪的左翼知识分子逃亡到日本,如茅盾是带着情人秦德君过去的”(该书第37页)。其实,茅盾是在逃亡到船上才与秦德君女士认识的,根本谈不上是“带”,两个人是在船上 “一见钟情”后“互撩”,上岸后成为“抗战夫妻”的。再如,作者谈到“1896年,第一批官费留日的十三名清国学生中,抵日两三个星期之后,即有四人擅自离校回国。”可以补充的是,“在这十三人中,有六人退学,毕业的只有七人”(任江辉《在日华人留学状况研究(1986—1911)》,见《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6月,第32卷第2期。又如,作者在书中谈到“鲁迅生前唯一为人作序的书,是内山完造的处女作《活中国的姿态》”(该书第245页)。其实,鲁迅生前于1933年3月为《萧伯纳在上海》作过序言;1933年5月曾为李大钊的《守常全集》写过序言;1935年3月28日曾经为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作序;1935年11月4日还曾为萧红的《生死场》作序。这里,我一方面要说,“瑕不掩瑜”,《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一书中的这些“疵点”不会影响这本“日本论”的整体深刻、鲜明、有序的见解;另一方面我要说,要想“懂”一件事情、“懂”一个民族、“懂”一个国家,谈何容易!!!我这个在网络上被称为“评介日本第一人”的人,也希望以此共勉。■

刘柠有上百篇文章。刘柠曾于2019年发表了一篇专业文章,涉及的内容包括“把握国家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契机突破重重困境”等。2021年,他还发表了多篇涉及职业教育的文章,包括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与探究”、“职业教育中少数民族困境与机会”等文章。

您好,根据不同资料,刘柠至今已发表了50多篇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2年,创刊十几年来,一直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传统学科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研究。坚持学术性,强化理论性;坚持时代性,强化功能性;坚持现实性,强化特色性,致力实施期刊精品战略。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是c刊吗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1119名,其中教授175名,博士生指导教师33名,硕士生指导教师500名;教师中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3名,全国百名优秀留学回国先进个人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吉林省高级专家12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8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4名,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白山学者讲座教授4人、长白山技能名师2人,吉林省学科建设工程首席教授1名、主讲教授1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吉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0名,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名,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13名,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1名,吉林省教学名师9名;享受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4名。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刘云旭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刘云旭、张德江全国模范教师(1人)李万龙全国优秀教师(3人)王承中、张会轩、胡明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胡明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张德江、胡明、吴化、李元春、董小刚、毛志阳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2人)张德江、韩明友吉林省优秀教师(5人)李万龙郭晓立、郭久柱、姜键、董小刚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刘云旭 该校碳纤维、ABS树脂、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汽车安全气囊自动生产线、冶金节能等一批重大成果在吉林省实现了产业化。09年至15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10项,全口径科研经费3.2亿元,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82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01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9项,SCI、EI、CSSCI和ISTP收录论文1215篇。 2012年9月,由长春工业大学牵头,联合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吉林化工学院、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吉林化纤集团公司、中钢吉林碳素股份有限公司、吉研高科技纤维有限责任公司、长春旭阳工业集团公司、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中石油东北炼化工程有限公司吉林设计院等10家单位共同组建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碳纤维协同创新中心”。 根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25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2012年9月,由长春工业大学牵头,联合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吉林化工学院、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吉林化纤集团公司、中钢吉林碳素股份有限公司、吉研高科技纤维有限责任公司、长春旭阳工业集团公司、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中石油东北炼化工程有限公司吉林设计院等10家单位共同组建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碳纤维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级科研机构 序号 机构名称 1 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2 先进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合成树脂与特种纤维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科研机构 吉林省合成树脂与化学纤维科技创新中心、合成树脂与特种纤维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 吉林省高分子材料中试中心、新型结构材料及加工技术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生产过程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工业节能科技创新中心、工业节能技术与装备省级工程实验室、控制工程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石化资源与生物质综合利用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特色资源与生物质研究中心、吉林省智能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三维微纳结构功能器件高效制造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碳纤维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高等学校先进结构材料及加工成型技术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吉林省数据服务产业公共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汽车零部件生产与质检装备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产业发展与企业环境研究中心、吉林省民生问题研究中心、吉林省人才测评研究中心、长春工业大学党建研究中心、吉林省汽车文化研究基地 学术期刊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该刊主要刊登哲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研究综述等学术性文章。已被列为《CJF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发表的论文多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或索引。该刊入选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网》收录期刊、《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书生网》收录期刊。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报道长春工业大学工学门类的科学研究成果。包括: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管理与信息系统、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该刊被国内外多种文摘、期刊及数据库摘引和收录。国外的有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国的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China 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该刊多次在全国高校科技期刊和省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期刊评比中获奖。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该刊设有高教论坛、教育理论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史研究、教学研究与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研究等栏目,是全国高校中仅有的几家具有全国统一刊号的高等教育研究类刊物之一。该刊入选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网》收录期刊、《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书生网》收录期刊。 图书馆藏 截至2012年12月,图书馆馆藏各种文献总量152万册(种),其中纸质文献104万册,电子版中文文献48万种。图书馆还有超星电子图书、时代华辰、CNKI、万方外文、EBSCO、科技信息参考(本馆)、学位论文(本馆)等各类数据库13种。中文电子期刊收录文献14129679篇,外文电子期刊收录文献13100篇。

2008年:1、 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观测指标的构成与特点,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⑴CSSCI期刊/核心期刊 2、大学教师发展:实践困境与矛盾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8,⑴CSSCI期刊/核心期刊 新华文摘2008.11论点摘登3、大学教师发展的多样性与实践途径,辽宁教育研究,2008,⑷核心期刊4、论学术职业的权力、权威与声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⑷CSSCI期刊/核心期刊5、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与大学教师的能力建设,现代教育研究,2008,⑸6、学术职业专业化:制度变迁与文化选择,江苏高教,2008,⑷CSSCI期刊/核心期刊7、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国际比较与策略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⑷核心期刊8、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路径选择:基于高深知识的分析,现代大学教育,2008,⑸CSSCI期刊/核心期刊9、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Strategy Analysis of HEIs Academic Human Resource in China.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4thICPA)10、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缺失与建构:基于学术职业专业化取向,教育发展研究,2008,(16-17)CSSCI期刊/核心期刊11、学术职业的流动与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教育评论,2008,⑸核心期刊12、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转型目标与实践途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⑸CSSCI期刊13、公共管理权利的边界:政府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⑵核心期刊14、论学术职业与大学教师发展,辽宁教育研究,2008,⑴核心期刊2007年:学术职业: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形成与形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⑷,CSSCI期刊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学术职业发展:历史变迁与现代转型,教师教育研究,2007,⑴ CSSCI期刊/核心期刊院校研究:概念分析与价值取向.,江苏高教,2007,⑵ CSSCI期刊哈佛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及其影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⑸P6-10 CSSCI期刊学术职业的道德特征与学术道德建设,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⑶中国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相关性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⑵ 核心期刊独立学院发展的内外动因与基本特征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⑵ 核心期刊高校兼职教师群体的形成背景及特征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⑴ 核心期刊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评价纬度,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⑴The institutional view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art-time faculties' management,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Vol.2,Number2,April 2007,P286-297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Chinese academic profession,Fujian Education Press,2007.9361-370论高校兼职教师的创新性管理,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⑸ 核心期刊论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⑹ CSSCI期刊中国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制度价值取向的变迁,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⑿核心期刊研究性学习与网络平台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⑹核心期刊中国高校兼职教师的创新性激励,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⑹中国学术职业流动的内外部因素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⑷CSSCI期刊哈佛大学的特色发展战略及其启示,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⑶2006年:基于学术职业专业化的高校教师政策创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⑸ CSSCI期刊高等教育学:制度学科视域的审视,辽宁教育研究,2006,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反思与批判,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⑺,核心期刊《高教文摘》全文转载论欧洲中世纪大学学术研究的成就,理论月刊,2006,⑽ 核心期刊欧洲中世纪大学学术研究的形式与特征,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⑶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大学系统,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⑴ CSSCI期刊中国独立学院发展的制度视角,辽宁教育研究,2006,⑷ 核心期刊美国院校研究的价值取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煤炭高等教育,2006,⑷西方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反思与批判——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观,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⑸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cademic Human Resourc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Model,,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2006.8,ISTP/ISSHP收录高等教育学作为制度学科的涵义与特点,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⑴2002年-2005年:大学独立学院的权力关系及调整,复旦教育论坛,2005,⑹ CSSCI期刊中国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研究,理论月刊,2004,⑸ 核心期刊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质量监控体系,教育发展研究,2004,⑵ CSSCI期刊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教学论比较研究,职教论坛,2004,⑻ 核心期刊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模型,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⑴ CSSCI期刊高职专本衔接学制的类型与课程结构设计,教育发展研究,2002,⑿ CSSCI期刊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高职“1+X”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职业技术教育,2002,(25) 核心期刊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原则,交通高教研究,2002,⑷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体系研究,理工高教研究,2002,⑶应用型课程结构的原则和形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⑹ CSSCI期刊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科)40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40沈阳工程大学学报(社科)40沈阳大学学报(社科)40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160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40景德镇高专学报70辽宁医学院学报(社科)45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60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科)50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40孝感学院学报(社科)60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70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70齐齐哈尔师范大学学报(社科)60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40佳木斯大学学报(社科)70长春理工大学学报90邢台学院学报70滁州学院学报40安阳师范学院学报40咸宁学院学报70琼州学院学报50阜阳师范学院学报40鸡西大学学报70绥化学院学报70新乡学院学报60贺州学院学报40牡丹江大学学报60西昌学院学报(社科)60辽宁师专学报(社科)70新余学院学报45焦作大学学报45宿州学院学报40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50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70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科)45辽宁科技学院学报40长江大学(社科)90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50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科)40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50许昌学院学报40凯里学院学报50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50----------------------------------------

长春工业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原吉林工学院)隶属于吉林省人民政府领导,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它创建于1952年,坐落在长春市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校园绿树成荫,环境幽雅。 长春工业大学主要为吉林省经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科学研究人才和现代化管理人才,是为吉林省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目前,学校设有18个院系: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基础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乡镇企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交通工程系、冶金工程系以及人文信息学院(新制二级学院)。 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近12000人,夜大、函授生近3000人,已形成集中优势培养研究生,重点培养本科生,兼收少量专科生,努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为吉林省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 长春工业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是教育部首批审定的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200所高校之一。学校从1983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有14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它们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纺织工程、工业催化、社会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学科、专业。在工业催化等研究方向上招收的攻读硕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已获得学位,学成回国。 长春工业大学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骨干、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全校1793名教职工中,有教师81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406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85名。吉林省首席教授1名,主讲教授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36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18人;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人,占全省10%;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13人;吉林省高校重点培养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0人。同时还有一支由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为骨干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他们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学校现有公共课、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研室70个,实验室35个为了加强外语教学,学校设有外语电台和多个语言实验室供学生使用。学校聘有英、美、加、日本等外国教师进行外语教学,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有严格的要求。学校还设有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心,用以完成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学校建有6个研究所、37个产学研联合基地,实验室装备着具有先进水平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金属X射线分析仪、数控铣床、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大型设备。各种仪器设备共达6287台件。冷热加工设备齐全的实习工厂建筑面积达3600平方米,可同时接纳200余名学生进行实习。校图书馆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藏书56万余册,其中外文书刊6万册。学校还拥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可供2180人同时上课的多媒体教室以及省内一流的田径运动场等。 长春工业大学的科研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围绕吉林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行走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优势产业及开拓新产业的需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开发研究和引进、转化先进实用技术为重点进行科学研究。近10年来,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共开发出各类研究课题48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5项;火炬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项,有50项研究成果分别在全国科学大会、吉林省科学大会和全国机械工业大会上获奖;35%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许多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长春工业大学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中逐步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学校按大类专业招生,建立了多项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的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科学研究人才和现代化管理人才。毕业生就业渠道广泛,就业率居全省高校前列,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建校50年来,共为社会输送4万余名毕业生。 长春工业大学是我国普通高校研究与发展排名前200名院校之一。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共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交流学术论文5000余篇,有189篇学术论文被SCI、EI等检索收录。学校公开出版《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高教研究版)》两种学术刊物。 长春工业大学重视发展与国外高校及学术团体的联系。近几年来,先后聘请国外文教、科技专家和学者50多人次来校讲学和任教,派出一批教师分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瑞士、比利时、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访问、留学,部分教师还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学校先后同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的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 长春工业大学在注重抓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十分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我校连续2次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仅有8所高校连续两次获此荣誉,我省仅此一所)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基层党组织标兵”和“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积极探索一条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又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办学之路。努力实现《长春工业大学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为把长春工业大学办成国内一流的多科性地方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